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文观测] 心系宇宙天地宽-逐梦路上三十载

  [复制链接]
hst888 发表于 2018-4-1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st888 于 2018-4-13 14:18 编辑

        终于又回来了,虽然在牧夫发的帖子并不多,但是UID证明咱也是跟随牧夫一起成长滴~        花了点时间写了篇长文,记录了自己在追星路上的点点滴滴。在这中间,牧夫也是当年上网必逛的论坛之一,所以我想这篇文章应该发在这里吧。
        欢迎大家都能进来聊聊,不管是经历还是技术都欢迎,想联系我的话也可以去我的微博@摄影师老抠。

---------------------------------------------------------------------------------------------------------------------------------------------------
不经意间,已经仰望星空三十载,恋上摄影二十五年了!跟着记忆的印迹,重温行摄路上的点点滴滴,从器材发烧到专注拍摄,从星空摄影到人像摄影,从兴趣爱好到职业摄影。这场记忆的旅行即刻出发!
    仰望星空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仰望星空,头顶上的这片苍穹是如此的震撼,宇宙的浩瀚是如此的迷离,点点星光穿过我的双眸,超耀到心中。那一年,我六岁。”
    远处的二环路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这里的房子不是祖屋就是房管所的公租房,这里的夜晚还是星空的世界。
    暑假的时候,我住在城南广安门的爷爷家,这是一个自己打理的小院。爷爷在院内种枣树,种花种草,还经常摆弄各种工具做东西,好像钢铁侠般无所不能。这不,房子的屋顶刚刚修缮完,成了一个面积三四十平的大露台。
    吃完晚饭,我一粗溜的爬上了梯子,晃晃悠悠的登上了露台。站在上面真向下面俯视,从近处的街道到远处的长安街甚至广场都能一览无遗。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爷爷上来了,还搬来了一把躺椅,拿着装满刚刚摘得脆枣的大碗递给了我。我躺在上面,吃着脆枣,小风微微吹过,那种无忧无虑的惬意是难忘的。我闭上了眼睛,慢慢享受这快乐的时光。不知过了多久,当睁开朦胧的眼睛,画面逐渐清晰了起来。“喔,喔,哇噻!”天上的星星闪闪发亮,一条横贯天宇的银河闪耀着银色的光辉,不时的有颗颗流星划过,白色的,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火流星,一副奇异瑰丽的宇宙画卷映在了我的眼中。我靠着躺椅往后仰,一种微微失重的感觉突然袭来,有点害怕又有些沉醉,好似我在浩瀚的星空中穿行...
    相机初体验
    时间的列车把我们送入了20世纪90年代,那时家里的大衣柜总是令孩子着迷的地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秘密和无穷的宝藏,等待福尔摩斯般的我去寻找,去发现。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个布包着的黑匣子,打开来是一部海鸥120双镜头相机。这便成了我一部“玩”的相机。打开镜头盖,转转对焦旋钮,镜头会伸缩。打开取景器,里面的磨砂屏上出现了画面,虽然没有胶卷也不知道怎么去操作,但这并不妨碍我津津有味的玩。
    几年后,蕴含宝藏的大衣柜里又出现了令我着迷的新武器,一台由凤凰光学仪器厂制造的日本品牌“雅西卡FX-3”135单反相机。那明亮的1.9光圈标准定焦镜头,从取景器里即可感受到与120双反完全不同的明亮和清晰。那泛着淡紫色光芒的镜头精巧漂亮,有点伸手去摸的冲动。跨上相机,转动对焦环这看看那看看,此时此刻,我已被它深深的吸引,且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摄影。
    失败的秘密
    1994年出了一件令大家前所未闻的大事件,一颗彗星将撞向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由于恐龙的灭绝和通古斯大爆炸都有学说认为跟彗星有关,所以这颗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顿时成为了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一时间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像知道木星上到底会发生什么。
    摄影拍照已经是当时的热门玩法,而这种万年难遇的奇观谁都想留个影下来。正好那时当时有了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这是昆明光学仪器厂的大观F800型,口径60毫米,焦距800毫米,配三只目镜分别提供40X\100X\200X的倍数。这架望远镜一直保存到前年,在清理的时候不小心把物镜摔碎了,当时真有点心。一个手欠毁了老爸当年近两个月的工资,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意思远非金钱说衡量了。不说了,再心疼一下吧~
    有了望远镜,就差一个相机了。于是使出看家本领琢磨硬泡,终于把爷爷的雅西卡相机借了出来。然而当卸下相机镜头,琢磨怎么拍摄时候确犯了难。相机的接口是C/Y口,而望远镜目镜端是用顶丝固定的,即没有螺纹而口径也小的可怜,只有0.9英寸。显然除非能自制0.9英寸转C/Y口或M42口的套筒,否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了。这对一个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难题。虽然花了我攒了许久80大元压岁钱在六部口的摄贸买到了M42转C/Y的接环,但0.9英寸的套筒确让我无能为力。
这颗彗星最终分裂成21个碎块,犹如糖葫芦般接连撞上了木星并在表面留下了几块黑斑。虽然没法拍摄下来,但我还是在望远镜的视野中看到了这场千古奇观,也算没什么遗憾了。
    世纪天象
    我一直觉得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像《回到未来》里的布朗博士说的也许这是时间线上的一个节点,真的太多的大事发生了。
    3月9日将发生20世纪中国境内能观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而此全食非彼全食的是在全食阶段天光暗下来后可以看到彗星与日全食同现的盛景。所以这次日全食不仅天文业内很重视,而且社会和媒体都异常重视,央视更是专门派遣摄制组到漠河进行中国电视史上的首次天象直播。
    当年恰逢中考,大家都在疯狂补课,我成绩还不错被学校安排去其他学校上区教育局办的数学提高班。而正好这个上课时间就是日食发生的时间,所以要想观看必须要翘课了。根据媒体上的信息和学校的安排的,我最终作出了如下的安排:
1,老爸在家帮我录制央视的直播录像,这样到家吃午饭的时候正好可以看
2,先去学校签个到,然后溜出来和死党小胖汇合,然后一起用他的望远镜观看日偏食
3,提前给雅西卡相机安装减光膜,测试曝光参数,然后委托老爸帮着按快门。
    最难完成的就是要跟家里撒个小谎了,否则父母是肯定不会同意我耽误补课的时间的。最终的过程还算顺利,当时我可是一直提心吊胆啊,这要是知道了还不得脱层皮。现在终于公布真相了,不知道他们知道会有什么反应呢?希望不要太生气啊。
    没有长焦镜头,只有50毫米标头,这个没办法只能忍了。那时候没有巴德膜,拿什么减光呢?好在那时候有种叫日食观测卡的东西,就是一张卡片中间镶一张带金色涂层的玻璃纸。于是,我把观测卡中间的玻璃纸拆出来,用两片UV镜把它夹在中间做成了减光滤镜。不过因为只买的起十元二十元的国产UV,所以画质嘛也就只能随他了。经过测试模拟,最后采用的ISO100的胶卷,曝光参数为光圈5.6,快门1/250秒来拍摄。
    9号一早便来到补课的学校,走进教室环视了下四周,只有几名外校同学在讨论上次的作业,老师并不在教室。关键的是在签到簿正摆放在讲台上,这给我机会,我快速签到完便偷偷的从后门溜之大吉。一路狂奔,赶往自己的学校,而此时家住学校附近的死党小胖已经在楼外的空地上支起了天文望远镜,还带来了自己新买的袖珍电视。
    “小伟,镜子检查过了吗?
    “没有,这不是刚装好吗。”
    “好吧,我看一下。得小心点,要不一会儿会烧了。我有只目镜筒就拷化了...”
先帮他把设备全面检查了一下。日偏食的时候阳光依然明亮,而我们并没有大口径减光滤镜,所以这次观测要用投影法了。这是利用望远镜的主焦点把太阳成像并投影出来,因为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减光措施,所以有相当的危险性。
第一,      就是寻像困难。正常来说天文望远镜主镜之上都有一个寻星镜,通过大视场的寻星镜和主镜的同轴来对准目标。而这种普及型望远镜的寻星镜一般都为塑料材质,阳光产生的高温很容易在内部融化镜筒,所以不仅全程都不能使用还要在物镜端盖上盖子。
第二,      第二,需要撤掉天顶镜和更换金属目镜,这也是防止阳光产生的高温烧坏目镜。
第三,      第三,目镜端要有遮光设备并最好使用投影版,这主要是为了投影的效果考虑。一般投影版是用白板或白纸都可以,实在没有的话投在地上也可以,当然细节肯定是看不太清楚了。
    我们使用的是金都牌天文望远镜,口径60毫米,焦距应该是900mm,主焦点上安装了一只20mm金属目镜,组合放大率是45倍。
我转动望远镜朝向太阳,通过微调望远镜的角度把在地面上的影子慢慢缩到最短。此刻明亮的太阳像投影在了目镜后的白纸上,调节准焦螺栓,太阳像的边缘逐渐清晰。
    小胖打开了袖珍电视,央视已经开始直播本次日全食了。我俩边听着直播中的解说边看着投影中的太阳画面,不时调整着望远镜的角度以跟踪太阳。不一会,周围就围过来一圈人,有小区中的大爷大妈,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挺热闹的。随着初亏的开始,太阳开始被月亮遮挡,出现了一个小缺口。缺口的面积越来越大,慢慢地太阳变成了月牙形。我看看四周,不仅望远镜中的成像,就连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影子也变成了月牙形,非常的有趣。可惜当时手里没有其他相机了,否则就能记录一下,拍拍花絮了。
   

97日偏食

97日偏食
    虽然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北京只能够看到日偏食,但央视在漠河的直播确让我们远隔千里之外见证了日全食与彗星同现的盛景,这里不得不为央视点个赞!
    屏幕上日全食的壮观景象真是美得让人惊叹,我也默默在心中许下了愿望,一定要亲眼目睹一次日全食的盛景!
漠河的全食过程中将出现的海尔-波普彗星是妥妥的世纪彗星,亮度超越了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它最亮时仅次于全天最亮的天狼星,肉眼清晰可见。
那天天气异常通透,我放学回家,刚刚走出地铁站就在西北方天空中看拖着长长尾巴的它,没借助任何设备就能够看到它的尾巴,相当漂亮!
那时候还没有三脚架,异或是在爷爷家有我没有找到?那就买吧,可是当时每个月的零花钱也不过几十块啊。好吧,那就买个固定相机的脚架螺栓吧,对了还有条机械快门线。那台单反用B门是不能设置时间的,只能用手按着或者用快门线按,然后人肉计时。没有三脚架也没关系,相机机身不重,我用木板和铁片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赤道式固定装置。
我打着手电筒,头上挎着相机,怀里抱着固定装置,独自走在黑夜中。前面发现了一个周围环境没有明显灯光干扰,而地面比较平坦的地方,虽然前方的房屋和天线比较杂乱,但好在可以清晰的看到彗星。
就这儿吧,我把固定装置平放在地面上,调整铁片的角度,将相机对准了彗星。然后把光圈开到最大,焦距调到无限远,档位调到了B门,安装好机械快门线。由于地球自转以及彗星运动的原因,曝光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产生明显的拖线。最后确定的曝光参数为柯达100度负片,1.9光圈,30秒曝光,我立即按下快门线,咔的一声轻响快门打开,随后采用人肉计时大法,在数到了30的时候果断的弹起了快门,嚓的一声快门关闭。又如法炮制拍摄了几张后,我把还未拍完的胶卷果断的倒了回去,小心的收纳到胶卷盒中,准备冲洗。
在冲洗前,心里是即激动又忐忑,因为从来没有拍摄过,不知道曝光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有没有抖动,生怕搞砸了。不过一切谜底都只有在冲洗后才能揭晓。
胶片在冲卷机中渐渐露出了片头,像小蛇一样慢慢地爬了出来。我戴上手套屡着胶片一格格的查看。在看到中间时,发现了形似三角形的深色阴影,此时的我才终于放松了下来,我成功啦,终于拍摄到了世纪彗星-海尔波普!
Untitled.jpg
器材发烧路
    2003年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单反相机。在购买相机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心思,除了关注每期《中国摄影》、《摄影之友》中的相机和镜头评测内容外,还在当时的各大摄影论坛查询着资料,最后痴迷于G2、167等大咖所推崇的德国品牌康泰时相机。那传说中的德味和卡尔蔡司百年的光学积淀造就的品牌成为了我朝思暮想的追求,最终选定CONTAXRX2单反相机,配28/2.8、50/1.4、80-200/4三只日产蔡司镜头。
    打开包装,首先让我惊叹的是那德国品质的做工,全金属的镜筒丝滑顺畅,淡紫色,翠绿色的镀膜深邃通透,铭牌上的红色T*标识格外显眼,取景器中望去清晰明亮的视野那真是甩之前同门的雅西卡相机不知道多少条街。
    但是好景不长,数码单反的异军突起使传统胶片单反相机迅速走向了没落。在见识了数码单反的种种优势后,我也转入了巨头佳能门下并购入了当时最为热门的EOS5D全画幅数码单反。第一感觉就是太方便了,所拍即所见这是胶片时代想都不敢的事啊,这对一些重要场合和事件的拍摄尤为重要,避免了因为拍摄失误而造成事后追悔莫及。其次,ISO的随意转换对用惯了胶片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每卷胶片只有一个感光度,不可能随时切换,这种便利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拍摄环境。而且只要你的存储卡够大,想拍多少就拍多少,比起胶片不仅省去了更换胶卷的麻烦更是大大降低了拍摄成本。后面随着5系机身的一次次更新,又陆续购买了5D2,5D3,5D4,可以说是佳能5系的忠实FANS了。
    在传统与数码的过渡期间,传统镜头转接数码单反成为新的时尚。所谓转接,就是通过接环把不同品牌的传统镜头转接到以佳能、尼康为代表的数码单反机身上。这种方式使得一些经典镜头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德系镜头最为推崇,如不少人顶礼膜拜,视为神话的徕卡、蔡司。
    器材发烧也成为了这一阶段各大摄影论坛上的主题。各种类型的机身、镜头评测是屡见不鲜,好像每个人都在烧器材,都在追求着顶级器材一样。在这阵器材发烧的热度中我也被吹得晕头转向,倾囊而出,各种折腾,颇有点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的意味。算下来,出出进进,也算是玩到的某种极致了,下面就斗胆点评几款自己用过的比较顺手的镜头吧。
    1、EF 70-200/2.8L IS 2代  使用率最高的镜头,超级好用,从最大光圈起中心到边缘就有不错的画质,典型的高锐度,高分辨率,几乎没什么弱点,值得拥有。
    2、EF 24-70/2.8L 2代   挂机头,使用率也很高,画质还不错,但是感觉细节刻画上不如小白,应该算高锐度,中分辨率。
    3、Zeiss Otus 85/1.4  顶级镜头,分辨率完全满足5000万以上像素的需要,像差矫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焦味和色彩依旧保持蔡司的风韵。在5D3以上机身上手动对焦毫无难度,本身取景器中焦内就有很强的切割感,配合机身合焦提示非常快速准确。适合把玩及对图像质量有极致要求的。
    4、Zeiss 50/1.4 c/y版本,这只CONTAX版本的镜头争议非常大,在胶片时代曾经是美国《大众摄影》评测过的最高分辨率镜头,但最大光圈因为双高斯结构的固有特点会觉得成像比较软,紫边大。但其实这个头跟批次有这很大的关系,抛开那些关于德产、日产的有些玄学意味的问题不说,其实蔡司是在逐步优化这支镜头的。目前最佳版本就是停产前最后一批1517编号的镜头。这批镜头最大光圈的紫边已经改善不少,且分辨率良好。而大光圈的低反差和双高斯结构的焦外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韵味。个人觉得整体视觉效果甚至胜过最新的OTUS55/1.4,虽然55的分辨率和像差矫正非常完美,但是总觉得少了些味道。
   5、EF 85/1.2 2代  非常棒的人像镜头,恐怕除了巨贵无比的Zeiss 50/60周年纪念版的85/1.2外,没有比它更具特色的人像镜头了。全开光圈略软,但是氛围感、空间感异常强烈。收缩光圈后分辨率提升明显,全像场都很锐利。最致命的缺点是对焦太慢,还会拉风箱,适合夜景人像和棚拍。
   6、ZEISS 15/2.8  用来拍星空的主力镜头,畸变控制的不错,中心和边缘的画质一致性很好,缺点是暗角有点大。
   7、EF 14/2.8L 2代  也是主要拍星空,但是此头中心和边缘一致性一般,边缘画面会比较散,拍星野尤为明显。
   8、EF 135/2L 我曾经拍摄人像及舞台的主力镜头,有一次镜头中间不知道怎么进了根毛发,顾给它起了个爱称叫毛头。全开光圈画质不俗,从2.8开始锐度瞬间提升,整体的画面切割感和空间感相当不错,缺点是没有防抖。
   9、EF 200/2.0L IS 替代佳能神镜218的力作,分辨率,锐度,焦外等等都挺棒,唯一的缺点是个头太大,这种白炮因为太粗手里拿着感觉灵活性不好,特别不顺手,所以很多时候更喜欢用小白。
   10、Zeiss Apo 200/2.0 CONTAX时代的蔡司神镜之一,产量很稀少,我拿到过一支全新的,做工无与伦比,像工艺品一般,很有收藏价值。这只镜头全开锐度一般水准,远不及佳能220,但收缩到2.8后跨越式增长,变得异常锐利。所有光圈均不可见紫边,可见蔡司的APO确实名副其实。虽然全开光圈锐度一般,但是因为极低的反差和柔美的焦外让它颇有韵味,形成了和其他顶级镜头不同的氛围感和色调。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是的,在把玩过这些顶级器材后,我的热度渐渐消退,思绪渐渐平静,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并非一味的人云亦云,追求某种极致。器材只是好比衣服,在潮在奢华的服装只有合适的人穿着才会显示出气质与美感。而摄影的真谛在于纪实,光影的控制,构图的讲究,时机的把握会让我们记录出更美更具价值的影像,但是显然这些并不是靠顶级器材去完成的,而是要不断地实践和努力。
至此,在漫漫器材发烧路上绕了一圈,终于又回到了起点,开始了真正的摄影之路。
    圆梦时刻
    日食虽然已经看过不少次了,但是每次看到的都是偏食,而日全食的壮观景象始终无缘一瞥。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本世纪初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这么好的机会绝对不能再错过了。查过全食带的数据后最终将观测地锁定在了杭州。
    提前了一天飞抵杭州,走出机场的瞬间就被杭州的“热情”所折服了。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7月的杭州不是天堂而是澡堂,对于北方人来说户外根本就无法忍受。于是到了酒店就跑空调房里的躲了起来,连吃饭都不想吃了。其实不是不想吃,是懒得动了,谁让那个时候还没有外卖呢,现在死宅们太幸福啦。
    晚上激动的久久不能入睡,一个多年的愿望就要梦想成真了,那感觉就像心脏要跳出来了一样。
22号早早就醒了,睁开朦胧的睡眼拉开窗帘一看,一下子人就清醒了过来,心里瞬间凉了半截。天公不作美,整个天空几乎被云层覆盖了,这要是全食阶段还这个样子,那今天的全食估计就要泡汤了,顿时心里一千万头羊驼在奔跑...
“既来之则安之吧,既然已经到了,也没退路了,还是按照原计划准备去拍摄吧!”兴许后面天气就好起来了呢。为了本次拍摄,准备了两套设备,分别是佳能5D配24-105/4l、EF14/2.8L以及5D2配EF100-400/4.5-5.6L。5D2负责拍摄日全食全程,5D用来记录一些花絮神马的。
    到达观测地,旁边已经有不少发烧友支起了望远镜或相机,都在翘首等待日全食的开始。很迅速的就把装有大白的无敌兔架好了,这次使用的滤光片是摄影级巴德膜,能够为设备提供安全的保证同时尽量小的影响成像质量。刚刚把用巴德膜做的盖子放到大白的遮光罩上,透过取景器那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太阳已经被咬掉了一小块,类似某品牌商标一样……
      

杭州日全食观测

杭州日全食观测
IMG_9460.jpg
IMG_9486.JPG
IMG_9503.JPG

    佳能从无敌兔开始具备了比较强的实时取景功能,这对天象观测是个特别有用的辅助功能,你不必在扭着脖子趴在下面看取景器里的画面了。只需打开实时取景,然后坐着观看屏幕上的画面即可,非常方便。而这项功能也为我在现场聚集了不少人气,很多来此观看的游人纷纷围拢过来,一起来观看“现场直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光开始明显变暗,能感觉周围的气温也在开始下降。我抬头望向天空,真是老天有眼不负我远道而来啊,这时候天空已经多云转晴了,而月球的影子已经将太阳的光芒几乎完全的遮住,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即将到来!
IMG_9510.JPG
    我果断了撤掉了镜头前的巴德膜,调整曝光,瞄向取景器。天空中那最后一丝耀眼的光芒渐渐退去,美丽的贝利珠闪现在天宇间。此时,耀眼的光球层被遮住,色球层中喷出的鲜红日珥出现在太阳的边际,犹如一幅绚烂的油画!漫漫地,太阳被月球完全遮住,散发出银白色光辉的太阳大气-日冕显现了出来。这一刻起,太阳改变了以往在我眼中犹如硬汉般炽热的形象,而是女神般的圣洁美丽。抬头瞭望,整个天际已经犹如傍晚,空气中也透着一种沁人心扉的清凉。随着天体的运动,太阳慢慢移出了月球的遮挡,闪露出点点光芒,这就是传说中的钻石环。那点点光芒越聚越多,由点连成了线,霎那间,钻石环结束化成了夺目耀眼的光芒。
IMG_9533.jpg
IMG_9548.jpg
IMG_9569.jpg
虽然全食的过程仅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这已足够让我兴奋和满足,多年的期待化成成功的喜悦充斥着我的脑髓,让我仍旧在脑海里回味着这一刻。同时,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IMG_5697.JPG
IMG_5706.JPG
IMG_5721.JPG
IMG_5724.JPG
2010年北京日偏食,由于发生时间较晚产生了带食日落的奇妙景观
IMG_4555.jpg
2011年北京月全食

1401511998 发表于 2018-4-1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电信
敬佩,期待更加多的大佬作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cxjack 发表于 2018-4-1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康德粉+1,先顶再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4-1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电信
文章写得不错,先赞一个。
Shoemaker-Levy 9号彗星撞击木星是用业余望远镜看不到的,这个当年是用天文台地基望远镜加红外波谱才能观测的。撞击面不在地球可看到的面,转过来后用红外可看到撞击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ysydf 发表于 2018-4-1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都是美好的回忆啊,97年天文馆老师来学校讲座,拉了我们一票人集体入坑,现场卖出N多太阳观测卡,我记得还用5寸大软盘做过看日食的眼镜。。。。
不过我也发现了,这差距是从小就开始的,楼主当时就有了望远镜,能用相机拍彗星和日食,我那时只能靠裸眼哈哈哈哈,现在依然玩不起佳能5系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hst888 发表于 2018-4-14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文玩核桃 发表于 2018-4-13 15:41
文章写得不错,先赞一个。
Shoemaker-Levy 9号彗星撞击木星是用业余望远镜看不到的,这个当年是用天文台地 ...

是的,SL-9 需要大口径的镜子才能看到,不过它撞击木星后留下的暗斑还是很明显的,记得当时用4mm的目镜看到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hst888 发表于 2018-4-14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sysydf 发表于 2018-4-13 18:47
都是美好的回忆啊,97年天文馆老师来学校讲座,拉了我们一票人集体入坑,现场卖出N多太阳观测卡,我记得还 ...

努力吧,一切都会有滴~
不过现在觉得巴德膜对细节的损失比较大,还有会有一些消光问题。用了一阵赫尔歇棱镜感觉还可以,比较清晰,就是加上红外滤镜的颜色不喜欢,太红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哈哈哈666 发表于 2018-4-1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精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2 15:47 , Processed in 0.09032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