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民调显示52.9%受访者认为现在读研不值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10-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大伟网吧分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7-10-08 05:17:59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核心提示:中国青年报上周进行调查,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研不值。读研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空虚,而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



中国青年报10月8日报道  “两年的时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我一位学姐,毕业论文截止前一周才从上海面试回来,自己熬夜赶了两万字,男友帮她凑了一万字,答辩居然也顺利过关。”

“我该不该要这个保研指标?”不久前,在一家报社供职的林雍,接到刚刚结束实习的叶羽的电话。这位正处于“保研还是工作”矛盾中的大四学生,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些意见。“这一两年,我发现和我讨论‘上研还是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林雍说。
和叶羽的犹豫相比,武汉一所大学的李彤无疑属于“行动派”。笔者见到她时,她刚刚提交自愿放弃保研的书面说明,

“总算解脱了”。在此之前,她发在BBS上《我要保研吗?》的帖子曾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人们在回帖中各抒己见——“有机会还是不要放过”,“看个人的具体情况了”,“读什么研啊,时间有多吧”……
“要搁以前,这帖子会很快被鉴定为找抽型的‘炫耀帖’,引起板砖横飞。”一位校园BBS“骨灰级元老”对笔者说,“但是现在,这好像确实成了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大学四年,已经厌倦了老师在台上讲课,我在下面看闲书的状态。对我来说,读研无异于又浪费两年青春,不值得。”李彤对笔者说。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

与此相印证,据报道,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28.2万人报名,与前一年相比增幅为0.55%。而此前的2001年到2006年,5年间上涨85.5万,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

“鸡肋,”郑莹莹以此形容她即将结束的研究生生活。“说它‘食之无味’,两年的时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我一位学姐,毕业论文截止前一周才从上海面试回来,自己熬夜赶了两万字,男友帮她凑了一万字,居然也顺利过关。”

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而有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28.5%的人觉得失望。

“说它‘弃之可惜’,找工作还多少有点用。”郑莹莹说。

本次调查显示,48.9%的人读研是为了“拿个文凭,提升身份”,45.2%的人“为了找个好工作”,明确表示是为了

“做学问和研究”的仅占25.0%。

但是研究生在找工作时的优势似乎正在减小。毕业于一所二流院校的赵春,“大学里一半的时间都用来准备考研”,终于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可不曾想硕士毕业,找工作还是“老大难”。
而在2001年本科毕业的林雍的同学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世界上的傻子有两种,一种智商低于60,一种在2001年上了研究生。“当年没考上研的同学,一个个进了IBM这样的跨国企业,等我们毕业,反而已经进不去了。”有人感慨道。

也许能说明问题的一组数据是,从2001年到2004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就增加了2倍,从11万增加到33万。

“有人反思要不要考研,甚至放弃保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能冷静思考了。在读研这个问题上,以前多少有点盲目。”有受访者说。

“在去复试的火车上,捡到俺现在的老婆,你说我读个研值不?太值了啊!”调查中,有参与者这样留言。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很多人的态度:“值不值,关键看你要什么,每个人情况得具体分析。你读研,你同学没读,你毕业了,你同学已小有成就,你后悔吗?你能保证不读研,也会和你同学一样有成就吗?”这位受访者接着说。

“我喜欢读书,读书使人睿智。”长沙一所大学研二学生曾珊说,“读研是一个学力积淀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47.1%的人觉得读研是值得的。在已经工作的硕士中,有64.4%的人并不后悔读研。觉得读研充实、有趣的分别占到36.6%和15.8%。如果重新选择,32.6%的人还是会去读研。

调查中,有50.3%的人认同,读研或工作哪个更有优势,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

“有的人适合工作不必读研;读研把握不好,也容易蹉跎时间,仅为混个文凭没意义。”有参与调查者说,“如果你仅仅是要一个文凭,其实可以考虑念在职研究生。”

“对于一些行业,如投行、生物等,不读研,根本没法混。拿土木来说,想进设计院最低学历得是研究生,如果你只是小本,那只能下工地当民工。”一位参与调查者说。

“女友还在学校读书”、“留恋校园网海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便宜的食宿”、“被老师爸妈忽悠了”……调查中参与者列出纷繁的读研理由证实了调查的结果——调查中,54.7%的人坦承,上学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17.9%的人不论读研还是找工作,当初的选择都有些盲目。

“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判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研与工作的选择,才是明智的。”有受访者留言说。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何叶)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10-8 21:13 编辑 ]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castro-er 发表于 2007-10-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联通/哈尔滨理工大学
这东西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找不到工作就说读研不好,不找下自身的原因。别说硕士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也有的是。个人素质是关键,本科生找个比研究生好的工作也多的是,很多人读研我看其中的原因就是盲目的跟随考研潮流,认为考上研以后就肯定能拿到个金饭碗,BS,我看这类人不去读也罢,浪费国家资源,把硕士博士这一高尚的学术地位给玷污了,怪不得国外不承认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学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10-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教育网/北京工业大学
先工作一段时间,找到真正读研的理由再去考,否则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教霍金天文 发表于 2007-10-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原帖由 meteorobs 于 2007-10-8 21:12 发表
“我喜欢读书,读书使人睿智。”


一般这样说话的都是读书读傻了的
真正读睿智了的一般不这样说

另外读书不一定是在高校读课本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1900 发表于 2007-10-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我毕业一年了,当时本科毕业坚决工作,豪不犹豫,也从不后悔。现在高校上研的。。。。。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AMOST 发表于 2007-10-9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南开区 联通
每个专业不一样 有很多需要进不一步深造才有机会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白羊星座 发表于 2007-10-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电信
我就不读研。烦死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死学,为学而学,学以至用的有多少,有种出几个诺贝尔奖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0-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随波逐流害死人!读不读研全靠对自己的情况的全面分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10-11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小伙逼残疾妈妈刷厕所挣学费 供自己念研究生

2007-10-09 21:55:14 来源: 新商报(大连) 

 核心提示:大连一名小伙明年即将大学毕业,他决定报名考研究生。但家里因供其读大学已没有积蓄,再也供不起研究生。于是他给残疾母亲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逼其用工资供自己上学。

新商报10月9日报道  昨日,肖女士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妈,明天研究生网上报名就要开始了,你攒好学费等儿子的好消息吧。”肖女士告诉记者,她早就告诉过儿子,家里没有积蓄,供不起研究生。谁知,儿子竟给肖女士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硬逼着肖女士供自己上学。

儿子在北京念大学,明年即将毕业,家住大连甘井子区七庆路的肖女士觉得,自己享福的日子就快到了。两年前,肖女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一次交通事故使她的右腿受到了严重损伤,落下了残疾。现在,肖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没有收入,全家的开销都担负在丈夫一人的肩上。肖女士说,这几年,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家里的积蓄已经空了。本以为儿子毕业后,家里的生活条件便会有所改善。谁知,儿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要念研究生的想法,做父母的,哪能拒绝呢。

肖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早就提醒过儿子,现有的家庭条件没法供他念研究生,可儿子一直不甘心,始终存有幻想。这回,报名的时间终于到了,儿子把重担抛给了家里。“我曾建议儿子,大学期间要多做社会实践,攒些钱、攒些经验,可他的想法却是依靠家里。”肖女士说,更令自己没想到的是,儿子居然在北京给自己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还说,腿上有残疾的妇女也就能干保洁了。这让肖女士十分伤心。

肖女士说,如果儿子硬是要求,自己过几天就动身,到北京干活儿。但是,儿子的这种依赖心理何时是个头呢?儿子已经是个20多岁的大小伙子了,不知自己这个残疾母亲还能陪他多久。  

(本文来源:新商报 作者:张一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10-1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啃老意识背后的三无病

2007-10-11 09: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乾羽

大连一个小伙明年即将大学毕业,决定报考研究生。但家里因供其读大学已无积蓄,再也供不起研究生。于是他给残疾母亲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逼其用工资供自己上学。其母肖女士说,如果儿子硬是要求,自己过几天就动身到北京干活儿。(10月10日《新商报》)

  当网络舆论对新闻中的大学生口诛笔伐之时,我更愿意去看这个典型个体背后隐藏的普遍东西。如果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只是孤立的个例,那么即使其中的个体再麻木、再恶俗、再软弱,也只是一个不具复制性的个体而已。去谴责他、质问他,除了能够释放我们的不满与表现我们的道德高尚外,根本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

  但是,如果一个负面个例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这种注意不是对个体大加挞伐,而是去分析个体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环境中。具体到这起事件,那个逼母亲打工的大学生就并非孤立的个例,其背后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如今的大学生虽然已达到和超过法定成年人的年纪,但不少却是缺乏成人意识的三无病患者。

  据《天津日报》报道,在步入社会以后,许多本应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患上了“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的三无病。毫无疑问,新闻中的大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病患者。他没有责任,没有想过母亲是需要赡养的,而不是自己的垫脚石。他没有气力,如果想读研,难道不能自己去打工赚钱?他也没有感动,当父母已经倾其所有,将其培养成大学生时,他想的不是感恩,而是继续啃老完成学业。

  三无病到底是怎样养成的呢?从人的社会化理论来看,人在进入社会前的成长,更多依赖于家庭的启蒙和学校的教育。因此,三无病的成因也必然与这两个社会化的因素有关,一是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二是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

  从家庭的角度说,家长是否注意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呢?新闻中的大学生之前是否被溺爱,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母违心接受其不情之请的表现看,这位母亲的表现过于伟大。尽管这样说好像有些苛刻,但这位母亲应该明白爱与溺爱的区别,在孩子成年后学会拒绝。

  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是否注意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呢?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谓育人,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只有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就明白了竞争的存在和生活的艰辛,具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深怀责任感,他们才不会在毕业后成为经不起风雨的“草莓族”,才不会成为三无病患者。


新民网编辑:赵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30 01:02 , Processed in 0.06747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