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三月名人

[复制链接]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主要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0301-萧邦

弗雷得利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生於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沃拉村。虽然家境并不富有,但是父母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舒适的生活,因此萧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萧邦六岁时随钢琴师齐尼夫学琴,萧邦进步神速,八岁时公开演奏了一首协奏曲,自此被视为音乐神童,成了华沙上流社会宠儿。十二岁时萧邦拜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原本想学作曲,但艾尔斯纳却看出萧邦具有独特天份,因此并未用传统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维,没多久艾尔斯纳便停止对萧邦传授,萧邦以後也就没再正式向其他老师学习过,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萧邦日後被乐评家批评在管弦乐写作上有缺失,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训练不足。不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萧邦能够跳出传统作曲法则的束缚,依著自己的天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乐,却也不能不归功於艾尔斯纳的慧眼。
 
十九岁时首度前往向往已久的维也纳,维也纳音乐界对他颇表欢迎,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他返回波兰途中,又游历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广不少见闻。二十岁时萧邦再度拜访维也纳,当抵达维也纳没多久便爆发波兰抗俄战争,和他一同到维也纳的朋友都相继回国参战,萧邦希望随友人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但父母认为他体格太弱恐怕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要他继续留在维也纳。由於奥国支持俄国,维也纳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兰人接近,萧邦因此失去举办演奏会的机会,也丧失了经济来源。萧邦在维也纳面临生活困境,亲友也都因身陷战争无法提供救济,所以生活相当拮倨。1831 年 7 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当行经斯图卡特时听到波兰革命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创作出 " 革命练习曲 "。
 
九月间抵达巴黎,并认识了麦亚白尔、罗西尼、贝里尼、白辽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当萧邦初抵巴黎时,李斯特已是巴黎乐坛上的知名人物,他对萧邦非常友善,也颇为推崇萧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赞扬萧邦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钢琴家,他那轻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都是无与伦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会上立刻获得乐界的注意与好评。更幸运的是萧邦遇到雷齐维王子,他将萧邦引介给巴黎的上流社会,使萧邦一夕成名,不少贵妇们著迷於萧邦风采,都要求跟他学琴,也使得萧邦在经济上无後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从事创作。此後十年是萧邦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萧邦多半写作一些如夜曲、圆舞曲及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龙性质的音乐,相当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当萧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时,他也渐渐失去举行公开演奏会的兴趣。1835 年後,萧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举办过演奏会,大多数时候他只喜欢在社交场合为朋友们弹奏。
 
萧邦终身未娶,不过气质出众、才华洋溢的萧邦,当然经历过许多次浪漫的爱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乔治桑的出现。乔治桑与萧邦是经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乔治桑大萧邦六岁,离过婚有两个小孩,喜欢做男性打扮,因此萧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可是另一方面,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犟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萧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萧邦,尤其是那一年萧邦染上了肺病,虚弱的身体正好需要像乔治桑这样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来照顾,不久两人便坠入情网,进而同居。萧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萧邦一面可以安心养病,一面又可专心作曲,许多杰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46 年萧邦与乔治桑感情出现裂痕,到了 11 月中,争吵达到顶点,情缘已尽,两人分手。此後萧邦的健康情况日益衰败,也几乎不曾再写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萧邦举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场演奏会,从演奏会後萧邦疲惫的神情,显示出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萧邦仍然抱病访问英国,在伦敦颇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并在维多利亚女王御前演奏。然而伦敦潮湿多雾的气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响,咳嗽日益转剧,有时连呼吸都感到困难,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几乎已病入膏肓,隔年终於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0301-肖邦.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2-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后从普罗克什学习。后来到Leipzig与舒曼、门德尔松相识。1848年与钢琴家Katharina Kolárová结婚,并在布拉格创建音乐学校。成为李斯特挚友。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1856年赴瑞典,先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Philharmonic Society at Gothenburg)指挥。并在此居留5年。奥地利被匈牙利击败后,怀着捷克民族主义热情,到布拉格剧院任指挥。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主义主题为主导。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因患梅毒导致突然耳聋。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波尔塔瓦河》一段,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0302-斯美塔那.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3-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1847年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并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贝尔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话。此外,他还制造了助听器;改进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他对聋哑语的发明贡献甚大;他写的文章和小册子超过100篇。从1875年到1922年间,他从美国政府那里就取得了三十项专利权。由于这许多发明创造,贝尔在1876年接受了费城万国博览会百年纪念奖证书,同年他还获得波士顿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次年,他又获得五万法郎的伏尔泰奖金,并成为法国荣誉军团的成员。为了纪念贝尔的功绩,将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一种单位命名为“贝尔”。现在有那么多的电话提供商,但正是亚历山大·贝尔的功劳造就了世界第一个(也是实力最强的)电话公司——贝尔电话公司。贝尔并不只是个单打一的奇才,他的研究思想涉及空调(实际上他在自己屋里就搞了原始的空调系统)、水翼船及信息磁存概念(该概念导致生前从未见到的创新发明——电脑)等。
0303-亚历山大·贝尔.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4- 韦瓦尔第

安东尼奥·韦瓦尔第(Antonio Vivaldi)出生于威尼斯。他早年曾经接受过一点音乐教育,但是他正式接受的教育是神学。1703年,他成为神父。作为一个神父,他应该投身与一些宗教工作,但是由于健康关系,他没有做过太多宗教方面的工作。后来,他到了威尼斯一个孤儿院担任小提琴教师。那里接收有疾病儿童或者孤儿。韦瓦尔第在那里教小提琴以及其他的音乐知识。那里的女学生经常在演奏会上表演,演奏活动是她们音乐学习的一部分。韦瓦尔第不仅指导他们,而且为他们准备演奏会,还经常为音乐会谱写乐曲,这些音乐会为孤儿院筹款得不少的经费。韦瓦尔第一直在孤儿院工作直到1740年,即他死前的一年。事实上,韦瓦尔第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孤儿院。韦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OP1)于1705年出版,包括12首三重奏奏鸣曲。1709年出版的OP2是一套12首低音乐器拌奏的小提琴奏鸣曲。1711年出版OP3是一套12首的小提琴及乐队奏鸣曲。此后他写了非常多的协奏曲,而且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到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写了几百首同类的作品。从1710年,韦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写了49出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历史公认的是他对协奏曲发展的贡献。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是OP.8,其中头四首是众所周知的“四季”,这四首协奏曲经常被单独演奏。OP.8中的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以及第十首“狩猎”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1741年,韦瓦尔第去世。在及后的一百年,他的名声沉寂下来。直到十九世纪初叶,他才被人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们看重他对协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
及一些弥萨曲很受欢迎,而且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0304-韦瓦尔第.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5-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
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0305-周恩来.jpg
在人格上相互尊重,
在学问上相互欣赏。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6-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0306-米开朗基罗.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7-拉威尔

拉威尔,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重视旋律的作用,“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 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 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

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 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 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 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 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 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 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 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 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 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 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 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 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0307-拉威尔.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8-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德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学于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并在莱比锡大学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法律。音乐由其父教授,1740年起在柏林和波茨坦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键琴师。由于职责仅限于演奏键盘乐曲,对此感到厌倦,因而于1767年迁居汉堡,任五所主要教堂的乐正(因而他常被人称作“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

他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对纯对位表示蔑视。他的作品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意义。其精华在于趣味高雅和精致洗练,对键盘乐器的表现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惊人的即兴演奏技巧。作为演奏家,以技巧准确、音色优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称。作有大量声乐曲和器乐曲,包括清唱剧两部:《以色列人在荒野》(1775)和《复活与升天》(1787);键盘协奏曲五十部和键盘奏鸣曲数集。(见A.沃特凯恩编《C.P.E.巴赫作品主题目录》,1905)所作奏鸣曲显示出对比调性的主题处理渐趋成熟,古典奏鸣曲式即由此发展而来。在伤感性行板乐章和偶尔采用的器乐宣叙调中可以看到歌剧的影响。论文《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两集,1753和1762)对于当时键盘乐器的演奏风格,特别是装饰音的处理,是有价值的指南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交响曲、协奏曲、键盘乐奏鸣曲等作品,对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发展、完善有重大影响,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先驱。
0308-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09-威尔第

威尔第(Giusepe Verdi)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0309-威尔第.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0-比克斯.彼德贝克

比克斯.彼德贝克(Bix Beiderbecke),他短暂的生命因为他精湛的演奏技术和大胆的手法想象而成为爵士史上的一段传奇。1924年他参加一个小型乐队,并开始录音。到1927年参加著名乐队领班保罗.怀特曼的乐队并担任重要角色时,Bix Beiderbecke已经深得乐迷的喜爱,并获得了"第一位白人爵士即兴演奏者"的美誉。在爵士乐开始蓬勃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Bix Beiderbecke是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齐名的"新奥尔良双星"。他虽无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富戏剧性的变化,但却比他更为细腻,巧妙和精致。Bix Beiderbecke擅长使用中音域,音色变化较为暗淡,柔和,平静;节奏趋向于使用散拍乐,而即兴演奏则显深思熟虑。1927年的《Singin' The Blues》和《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爵士乐曲。 Bix Beiderbecke的贡献远不仅此。他还是芝加哥风格爵士乐的倡导者。他创新的合奏编制法赋予了早期乐队更丰富精彩的内容,而他梦幻悦耳的钢琴作品则成为印象派爵士大师们如Bill Evans, Miles Davis等汲取的源泉。他的演奏犹如一只轻盈的铃铛所发出的声音,轻描淡写,像水一样的流畅乐音仿佛一串串优美的诗句。他从未真正学习过乐谱,但所留下的钢琴曲却首首动人,这种冷冷的音色成为新的爵士乐风的先行者,一直通向50年代才成型的冷爵士。
0310-彼德贝克.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1-彼季帕

彼季帕(Marius Petipa),1819年生于法国马赛的一个舞蹈世家,幼年即随其父学舞,后又师从著名芭蕾大师A.韦斯特里斯。他1838年首次登上舞台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其后曾在法国一些城市和美国、西班牙的芭蕾舞团体担任演员和编导。1847年应聘去俄国圣彼得堡玛林斯基剧院任演员。1862年任芭蕾编导,1869年起任总编导,一直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先后创作了54部芭蕾新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堂吉诃德》、《睡美人》、《雷蒙达》、《胡桃夹子》、《天鹅湖》(与伊万诺夫合作)、《仲夏夜之梦》、《四季》等。另外还复排上演了《海侠》、《浮士德》、《吉赛尔》、《神驼马》等17部古典芭蕾剧目;为35部歌剧编导了插舞。 彼季帕在芭蕾舞剧创作中建立了芭蕾双人舞的程式,着意于群舞队形严整、画面丰富多变、用舞蹈手段塑造诗意的舞台形象。他还把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于舞剧的舞蹈形象创造之中,为后世的交响芭蕾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教师,在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任教的30多年中为俄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由于彼季帕编导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是古典芭蕾的里程碑,以及他对建立和发展古典芭蕾所做的卓越贡献,因而被后人誉为“古典芭蕾之父”。
0311-彼季帕.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2-阿尔比

阿尔比(Albee,Edward )美国剧作家。1928年3月12日生于华盛顿,自幼被美国一富翁里德·阿尔比收为养子。12岁试写剧本,1945年,他的诗作《十八》第一次出版。1946年发表剧本《分裂》。同年进入哈特福德的三一大学,1948~1958年在伦敦等地从事过多种职业。1958年写了剧本《动物园的故事》,1959年9月在德国西柏林席勒剧院演出,1960年第一次在纽约普林斯顿剧场演出。同年,《贝西·史密斯之死》在柏林演出、《沙箱》在纽约演出。1961年,《美国梦》在纽约演出。1962年,《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在纽约罗斯剧院上演,获纽约戏剧评论奖。1965年《小艾丽丝》在比利·罗斯剧院演出。1966年《马尔科姆》在纽约演出,由于经营不当,演出15天即停止。同年《微妙的平衡》在纽约马丁·贝克剧院演出,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其后,据吉尔斯·库珀的剧本改编《园中一切》,写有《匣子和毛主席语录》、《结束》、《海景》等,都曾在纽约演出。

阿尔比受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较深。通过剧本,阿尔比说明人是孤单的,和别人接触是困难的,而且是危险的,人的环境与人的理想具有敌对性,人要满足自己的理想只能生活在幻想中,以幻想自慰。《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以此为主题。剧中人乔治和玛莎的家庭生活中缺少一个孩子,于是他们幻想有个儿子在外就学,并把这当作现实以自慰。在一次晚会中,同事尼克和妻子亦以幻想自慰:妻子恩尼假装怀孕,陶醉在幻觉中,最后晚会散场,幻想破灭,而没有幻想的现实是可怕的。阿尔比的剧本往往无结构,无故事,人物身份不明。台词似对话,又似独白,各人说各人的话。最突出的例子是独幕剧《匣子和毛主席语录》:台上放着一个匣子,坐着一位老妇人和一位中年妇人,还端坐着一位牧师。老妇人念诗,似乎是影射着她坎坷的一生。中年妇人丈夫已死,感到自己老年将至,终日怕死亡之到来。匣子里时时说出一些毛泽东的著名言论。牧师一言不发,有时摇头,有时点头。4人各说各的,即作者所谓各人在不同的环境说着不同的话。这种手法颇似英国H.品特的《风景》。阿尔比感到对美国社会现实无法妥协,必须予以讽刺或揭露。在《美国梦》中,他讽刺人们只追求外表而不求实际,满足于外表的健美、强大,而忽视内部的虚弱。在《贝西·史密斯之死》中,他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同时又描写了有色人种的自卑感,以能跻身白人行列为荣。在《脆弱的平衡》中,他反映了美国一个中层家庭生活的空虚无聊,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矛盾,互不妥协。
0312-阿尔比.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3-约瑟夫·普里斯特利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 (Joseph Priestley)英国化学家。1733年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普里斯特利的重大贡献是发现氧和其他气体。1772年发现了二氧化氮;1773年发现氨;1774年发现二氧化硫。1774年他利用一个大凸透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加热氧化汞,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研究了这种气体的性质。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并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普里斯特利是第一位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家。由于他是燃素说的信徒,遂推断出新气体必然含有极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称它为“脱燃素空气”。同年,普里斯特利将氧气的制法和性质告诉A.-L.拉瓦锡。后者重复了这些实验,指出普里斯特利制出的气体不是“脱燃素空气”,而是能够助燃的氧气。拉瓦锡还提出了燃烧反应的氧化学说。但是普里斯特利却一直不接受拉瓦锡的理论,坚持错误的燃素说。他的著作有《电学史》(1766)、《光学史》(1772)和《各种空气的实验和观察》(1774~1777)等。
0313-普里斯特利.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4-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031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5-艾伦·拉文·宾

艾伦·拉文·宾(Alan LaVern Bean)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阿波罗12号以及天空实验室3号任务。执行阿波罗12号任务时,宾成为了第四个踏上月球的人。
0315-艾伦·拉文·宾.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6-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贝林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西普鲁士罗森堡县中的一个小村汉斯朵夫(今属波兰)。他共有12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由于他小时候就已经通过优秀的成绩显示出了他的天才,因此通过不同的奖学金他得以中学毕业。由于他无法继续获得奖学金来读他想读的医学,因此他决定从军,学习军医。作为军医学生他的学期也同时是服役期,因此可以获得薪水。1874年他进入柏林的威廉皇帝军医学院。187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1889年他受罗伯特·科赫邀请进入柏林传染病研究所。1890年他在这里奠定了血清疗法的基础。他与北里柴三郎合作发现了破伤风抗毒素。从1891年开始他开始研究白喉的抗毒素,在这项工作中他获得了保罗·埃利赫的帮助。他的成果最终使得这个当时往往致命的疾病终于被征服了。从1892年开始普鲁士文化部试图为贝林找到一个大学教授的位置,这样他在工作时有更大的自由,可以为自己找研究金费。由于贝林与科赫之间有意见分歧,因此此举更加紧迫。1894年至95年的冬季学期里贝林被授任为哈雷大学卫生特聘教授。1895年贝林获得了马尔堡大学卫生研究所教授和领导的职务。1904年贝林工厂(今天德灵公司的前身之一)在这里建立。1917年他在马尔堡因肺炎逝世。
0316-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7-纽瑞耶夫

纽瑞耶夫(1938-1993)是当代最富魅力的男性芭蕾舞者舞者之一。

他15岁便展开了舞蹈的生涯。1955到1958年之间,他就读于「Leningrad Ballet School」,之后成为「基洛夫芭蕾舞团」(Kirov Ballet,现在的圣彼得堡芭蕾舞团)的独舞者。1961年,当纽瑞耶夫和基洛夫芭蕾舞团到法国演出时,他在巴黎机场脱队失踪后宣布投奔自由。1962年,他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合作,展开和首席女舞者玛歌。芳登(Margot Fonteyn)长期的舞伴关系。此外,他也和「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玛莎葛兰姆舞团」(Martha Graham Company),以及其他许多世界知名舞团合作。他曾经重新编排《天鹅湖》(1964)、《唐吉科德》(1973),以及其他许多十九世纪法裔俄籍的编舞家Marius Petipa的作品,他的故事也曾改编成电影《I Am a Dancer》(1972)。1962年,他的自传《Nureyev》出版;1982年,他成为奥地利的公民,并于1983到1989年间出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

他的一生快速、精彩,且令人炫目。纽瑞耶夫的舞蹈专业成就惊人。他以无比性感的能量和无与伦比的高超技巧,重新赋予传统芭蕾角色生命力,振作了芭蕾的当代地位,特别是,他再度提振了男性舞者的重要性。
0317-纽瑞耶夫.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8-斯特芳·马拉美

斯特芳·马拉美(1842-1898)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诗人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诗人成了一个孤儿,只是在外祖母的怀中得到一些关怀。中学时代,诗人迷上了诗歌。1862年,诗人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英语。次年诗人回到法国。1866年,诗人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1876年,诗人的《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诗人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1896年,诗人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长诗《希罗狄亚德)(1875)、《牧神的午后》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马拉美的诗歌幽晦而神秘,将世态的坎坷、变故变成了语言的柔韧飘逸的舞姿,将心灵的甘苦演变成天籁般的音韵意趣。在近40年的诗歌生涯中,他天才的火焰,擦亮了无数颗热爱诗歌的灵魂,尤其是许许多多年轻人的心灵,无不被他语言的幽闭、奢华、孤傲,以及浩美所折服。诗人晚年的诗作《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1897)晦涩难懂,是马拉美最令人困惑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文字排列非常奇持,它有时呈楼梯式,有时一行只有一个字,有时一页只有一个字或几个字。马拉美企图描画出思维同混乱的宇宙接触的历程,他力图洞穿宇宙的奥秘和法则。这个历程也是诗人将字句写到纸上,寻求能够表现现实的语言结合的过程。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诗句,还是在韵律方面,都大大革新了诗歌创作,直接迈向了20世纪的诗歌。马拉美的诗歌主要特点表现在:1.追求语言美、句法多变化和音乐性,确立了自由诗的形式;2.诗歌有多种象征含义,导致晦涩难懂;后期诗作尤其如此,需要读者去发现含义,3.具有深奥的哲理。
0318-马拉美.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19- 布鲁斯·威利斯

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美国演员。生于西德美军在西德的一个军事基地,父亲是美国驻外军人,在西德结识母亲,两岁时举家返美国。青少年期曾当过警卫、酒保,1980年起在几部电影中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1984年参加电视影集《双面娇娃》试镜,获得入选,展开正式演艺生涯,并将触角伸向大银幕。1988年,关键性的一次转折,他在影片《虎胆龙威》中饰演了一位在封闭的大楼中孤身勇斗匪徒的警探约翰麦卡伦。影片上映后大受欢迎,成为当年全美最为卖座的影片之一。
0319-布鲁斯威利斯.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12-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320-易卜生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 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 (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0320-易卜生.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9 13:45 , Processed in 0.08565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