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二月名人

[复制链接]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201-罗巴切夫斯基

俄罗斯数学家,非欧几何的早期发现人之一。

非欧几何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成果,它的创立,不仅带来了近百年来数学的巨大进步,而且对现代物理学、天文学以及人类时空观念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一重要的数学发现在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但没能赢得社会的承认和赞美,反而遭到种种歪曲、非难和攻击,使非欧几何这一新理论迟迟得不到学术界的公认。
1201-罗巴切夫斯基.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2-约翰·巴比罗利

1924年,他组建自己的弦乐团(12人)并任指挥.1929年巴比罗利转任伦敦皇家歌剧院巡回演出剧团首席指挥.4年间,他成功指挥了不少歌剧的演出,其中包括理查·施特劳斯的《瑰玫骑士》等.1943年英国哈勒乐团召回他重整乐团,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最光辉的阶段.

他在哈勒乐团直到逝世,1958年由常任指挥改任首席指挥,1968年又改为"终身桂冠指挥".巴比罗利一生事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造就了一个哈勒乐团.鉴于巴比罗利对英国音乐文化的卓越贡献,1949年受封为骑士,1969年受封为荣誉侍从,1958年获曼彻斯特荣誉市民称号.1950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纪念奖章,这是最令人渴望的音乐奖之一.
1202-约翰·巴比罗利.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3-约翰·冯·诺依曼

最简单的来说 他的精髓贡献是2点:2进制思想与程序内存思想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大门槛,回顾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发展时,不能不提及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而在经济学方面,他也有突破性成就,被誉为“博弈论之父”。在物理领域,冯·诺依曼在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已经被证明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化学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曾获苏黎世高等技术学院化学系大学学位。与同为犹太人的哈耶克一样,他无愧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全才之一。
1203-冯·诺依曼.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4-康丁斯基

(Kandinsky, Wassily)俄国抽象艺术家。康丁斯基一生画风复杂多变,从早期很写实的临摹,到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一直到後来的几何学构成,到最後更发展出抒情抽象的神秘形式。这都在在显示了他透过不断的实验,为了是去寻求一个艺术家内在逻辑的完美。
1204-康丁斯基.gif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5-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
1205-海森堡.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6-施旺

德国生理学家。施旺最为人纪念的功绩是他的《显微镜研究》(Miki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Mic-roscopical Researches, 1839)一书。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生物学所有观点中最重要的观点。同时期马西斯·施莱登(Mat-thias Schleiden )也提出这个观点,即“细胞的结构可能相当广泛存在,或许是所有有机物质构造的一个普遍原则。”
1206-施旺.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7-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搞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1207-郁达夫.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8-汤姆逊

(Thomson,Joseph John)英国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的卡文迪什研究所所长。1891年用法拉第管开始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研究。他研究了阴极射线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偏转,作了比值e/m(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的测定,结果他从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他把电子看成原子的组成部分,用原子内电子的数目和分布来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提出了原子模型,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电子在球内运动。他还进一步研究了原子的内部构造和阳极射线。1912年与阿斯顿共同进行阳极射线的质量分析,发现了氖的同位素。1906年他因在气体导电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有,威廉·汤姆逊(1824~1907年)。亦译为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1892年封为凯尔文(又译开耳芬)勋爵。在他的研究工作中,以热学和电学及它们的应用等方面最有成就。1848年创立绝对温标(亦称开氏温标);以后,他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具体应用到热学、电学和弹性现象等方面,对热力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此外,还制成静电计、镜式电流计、双臂电桥等很多电学仪器。1866年起,他领导完成了横越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安装工作。1853年证明了电容放电是一种振荡。19世纪末论述了原子的构造。坚持用力学模型来解释一切物理现象。曾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846)和校长(1904)。
1208-汤姆逊.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09-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英国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1209-弥尔顿.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0-埃米莉·迪金森

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迪金森的爱情诗里,有强烈表达的眷恋,已经证明不可能知道谁她的感情对象,也不知道她的诗歌想象成分有多少。她作品里的首要紧迫感来源不同,有她无力接受那个时代的正统宗教信仰,还有她对精神安慰的渴望。她把永恒称之为“洪水对象”,她既恭敬又反叛,用带有绝望的不确定性的诗句,来修改信仰的可信陈述。她的诗句,因其格言形式而著称,其机智,其韵律的微妙变化和押韵的无规则,其陈述的直接,和其大胆惊人的想象,赢得了20 世纪诗坛的广泛称赞并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1210-迪金森.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1-钱学森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以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211-钱学森.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2-居斯达夫·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212-福楼拜.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3-海涅

(Heinrich Heine)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诗人以平常的辞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1213-海涅.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4-第谷·布拉赫

(Tycho Brahe)第谷对天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所做的观测精度之高,是他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的。第谷编制的一部恒星表相当准确,至今仍然有使用价值。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1214-第谷·布拉赫.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5-埃菲尔

1860年,艾菲尔完成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波尔多大桥工程,将长达500米的钢铁构件,架设在跨越吉隆河中的6个桥墩上。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使艾菲尔在整个工程界的名声大振。

艾菲尔肯钻研,敢革新,大胆使用钢材和混凝土,使土木建筑从“土”和“木”中解脱出来。他为设计铁塔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仅设计图纸就有5000多张。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艾菲尔凉鞋劳动的结晶,至今仍被人们妥善地保存在巴黎。

艾菲尔这个在人类建筑史上创造奇迹的工程师,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1215-艾菲尔.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6-简·奥斯汀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1216-简·奥斯汀.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7-胡适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1217-胡适.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8-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这位以史诗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知名度却以《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著名的商业娱乐片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当人们带着这种印象涌向电影院去欣赏那部黑白电影《辛德勒名单》时,却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的世界。
1218-斯皮尔伯格.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19-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

(Albert Abrahan Michelson)因发明精密光学仪器和借助这些仪器在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了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尔逊的名字是和迈克尔逊干涉仪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也是迈克尔逊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在迈克尔逊的时代,人们认为光和一切电磁波必须借助绝对静止的“以太”进行传播,而“以太”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静止的特性,在当时还是一个谜。有人试图测量地球对静止“以太”的运动所引起的“以太风”,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和具有静止的特性,但由于仪器精度所限,遇到了困难。麦克斯韦曾于1879年写信给美国航海年历局的D.P.托德,建议用罗默的天文学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迈克尔逊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心设计出一种灵敏度提高到亿分之一的方法,测出与有关的效应。1881年他在柏林大学亥姆霍兹实验室工作,为此他发明了高精度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他认为若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其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球运动方向上,光通过相等距离所需时间不同,因此在仪器转动90°时,前后两次所产生的干涉必有0.04条条纹移动。1881年迈克尔逊用最初建造的干涉仪进行实验,这台仪器的光学部分用蜡封在平台上,调节很不方便,测量一个数据往往要好几小时。实验得出了否定结果。1884年在访美的瑞利、开尔文等的鼓励下,他和化学家莫雷(Morley,Edward Williams,1838~1923)合作,提高干涉仪的灵敏度,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否定的。1887年他们继续改进仪器,光路增加到11米,花了整整5天时间,仔细地观察地球沿轨道与静止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结果仍然是否定的。这一实验引起科学家的震惊和关注,与热辐射中的“紫外灾难”并称为“科学史上的两朵乌云”。随后有10多人前后重复这一实验,历时50年之久。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导致了物理学的新发展。
1219-迈克尔逊.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大学
1220-格雷姆

(Thomas Graham)物理化学家。格雷姆以研究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著称。1831年发表了气体扩散定律:各种气体的扩散速率反比于该气体密度的平方根。他1833年区别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磷酸盐(焦磷酸盐、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并为后来J.von李比希的多元酸学说奠定基础。1861~1864年,格雷姆对胶体(见胶体和表面化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861年他首先提出了胶体这一名称。1854年发明了用渗析的方法将晶体和胶体分开。还区别了溶胶和凝胶,研究了凝胶的“胶溶”和“脱水收缩”现象。由于他对胶体的多方面研究,导致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胶体化学。因此,格雷姆有“胶体化学之父”之称。著有《化学纲要》(1841)和《格雷姆文集》(1876)。
1220-格雷姆.jpg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