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改造356牛反!并于昨晚深空开光,愿此贴有益于DIY爱...
本帖最后由 skylhui 于 2014-2-11 12:32 编辑历经4年,356牛反终获实战开光。
这是对356牛反的第5次改造了。发此贴也是对4年来不断进行356牛反改造、要求其能够最终能够与中型赤道仪搭配,而最终应用于实战的整体历程的总结(因为手中只有NEQ6赤道仪,增添再大的赤道仪的话,整体成本以及移动性的弊端会更加突出。)。希望能够对准备DIY,或者已经开始DIY的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在此,我先进行文字叙述,然后再将制造、观测、实拍深空等照片贴于后面。
2009年始,我开始DIY口径356mm的牛反。并在坛中发布了相关的贴子。有兴趣的星友同好可以在坛中搜索一下。其中2个链接我复制了下来,粘在这里: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34498-1-1.html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45390-1-1.html
其他也可查询我相关的主题。
2009年,我开始萌发DIY356mm牛反的念头,并于当年从东可达厂家购买了356mm牛反主镜及副镜。自小以来也做过些望远镜,折射做到150进行目视寻彗、牛反制过226进行深空天体目测。由于当时的经济、原材料等条件并不允许DIY更大的望远镜,所以一直到09年才又开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当时DIY356镜的时候,也是因为拥有了信达的NEQ6-PRO-W赤道仪,此赤道仪标定最大载重18.5KG。所以我想对于14英寸口径356MM的主镜也许可以载得动,只需在DIY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桁架结构等轻便设计,或许超重一些,也许也可以进行承载。但是能否控制在标定载重范围内,还是能够超重多少?这些我遍查了网上的资料也没有得到实际的结果。那么只有去试试了~~~
2010年9月第一加356牛反制造完毕,全铝合金结构,尽可能地进行减重,结果还是超重许多,记得当时好象下来得有30多KG,NEQ6支撑起来却不敢让它转动。后来也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减重,但是想了想还是对第一版的镜体进行了封存,等以后有能力购买大型赤道仪,并且有了固定观测室后再派用场。(制做过程可见前面两个链接)。
此后,为了进一步改进356牛反,又经历了一年时间,我利用电胶木板为原料又制造了第二套牛反镜体,此次重量减轻了不少,但仍然有30KG左右。为了进行载重和目视测试,我与论坛超版朱长征和少年宫杨老师一起于2010年10月24日前往石家庄西部井陉矿区清凉山进行了实测。可见相关帖子: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50130-1-1.html
经过那一次的实测,发现NEQ6赤道仪虽然可以承载,但是进行GOTO时明显吃力,而且GOTO精度也不好。因此那次仅仅勉强进行了目视观测,并粗略进行了些照相观测。后来此套胶木版的镜体也进行了封存。
2011年初,为了能提高此356牛反在日常的使用率,我在那以后又制做了一套DOB底座,以便于在阳台和市区组织活动时使用。相关的照片一时也不太好找,就给大家两个由其他同好发的活动链接吧,里面有几张DOB版356的照片: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77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780
2011年夏天,我又为356牛反制做了一套更加简便的框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DIY至一半的时候不得已停止了。
到此,我对356MM牛反镜进行了4次DIY的制造与改进,目的就是想不断地通过实践来验证各器材间的配合并要最终实现356牛反的真正上阵实用。
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没有再去对356牛反进行改造,日常精力也放在了使用小口径折射镜进行深空摄影上面。可是356主镜一直是我的牵挂。
直到2013年12月31日,也就是2013年最后的那一天,我与超版朱长征去石家庄鹿泉县郊进行观测时,他的一句话又勾起了我对356mm的记忆。在他的鼓动下,我再次萌发了改造356mm牛反的计划。这此我采用了极其简练的设计,将半支折射镜置于主焦点位置并利用抱箍进行固定与调节,以减少主镜部位的部件。
此后,我利用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我便完成了以次改造。此后由于过春节、以及石家庄连续半月的阴天、雾霾、多云,所以一直没有进行开光测试,也没有妄然在论坛上发贴。一直到昨日2月9日,终于等来了晴好天气。约上了一些爱好者(省天协常务理事长秦瑞强、石家庄市22中学蒋凯南老师、市青少年宫天文馆白石老师、周晓雄、楚云涛及我共6人),我们便驱车前往几十公里以外的鹿泉县山区进行了实测。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此次356牛反直接改造成摄星仪,并且安装目镜后也可目视观测。其实测相关结果如下:
1、总重:23KG,超出NEQ6标定4.5KG。实测结果是NEQ6可以承载,但稍稍感觉一些吃力(应该可以忍受)。
2、三星校准以后,GOTO较为精确。说明可以使用GOTO功能。
3、此次QHY5导星CCD。在导星的情况下,导星精度基本在1个角秒范围并且很稳定(后面会有贴图)
4、大口径的优势就是曝光快!因此使用QHY9冷却CCD,我一晚上拍下了四个目标:M42/M51/M82/M104
(但是仅是测试,所以没有拍暗场与平场),尤其是2.45秒的M42就已经可以拉出圈状云雾了。1分钟下的M42已经蔚为壮观!具体可见后面的M42/M51/M82/M104的照片照片。
5、较为复杂费时间的就是进行光轴调节,这个还得多训练。此次光轴调节得就还有些偏差,所以合焦时的星点并不很圆。
6、我的后期处理水平十分一般,还得多多学习。昨晚一夜没睡,今天白天也只睡了一个小时,所以这次的照片也是处理得较为匆忙,大家先凑和着看看。
7、日后会对其进行更细微的改良~~如:遮光罩、线路保暖等
好,以上即为简述。现贴图如下:
先介绍制做过程:
木盒
鸠尾板
初始设计时的铝板支撑
加工
前端设计
导星、寻星、指星架
框架与主镜
前端机构
铝槽中布线
背板布线
调焦与QHY9冷却CCD
基本全貌
减重
仰视一下!
最后,来一张我与它的合影~~!!
以下是2月9日晚观测实况:
扫雪
今晚就看它的表现了!
22中学的蒋老师。老前辈!
向前辈介绍设计思路
共同组装
QHY9冷却CCD是个好东西!今晚靠它了!
调试软件
拍照前,先目视月亮过过瘾!
大合影
夜深了,给你来一张战地全貌
QHY9冷却CCD特写
导星时的截图,可见导星还是很精准的。
以下是实拍深空。我后期处理技术很一般,所以大致处理了一下,大家先凑和看看
M42原片.100%大小
M104截图
M82截图,可见超新星还在
M51截图,细节比我以前用100ED拍时丰富了许多~!
补充一下拍摄参数:
M42:10S*6+RGB各10S
M51:300S*8+RGB各120S
M82:300S*8+RGB各120S
M104:300S*6+RGB各120S
因仅测试,所以没有平场与暗场
NEQ6PRO+QHY9+QHY5+DDS+PS
另外。大家通过上面的4张照片也可以看到,星点不锐、像场周边形变等问题吧?
其实,此次也带了MPCC,用来改正像场周边的形变。但是时间上不允许进行更多的实践验证,所以只能留在后面的实测中进行。
下次需要重点:1、熟练如何精确地调正光轴。2、用MPCC改正镜来实测像场周边形变的控制效果。3、继续深入学习后期处理技术,我现在的水平太一般了~~~很汗呀~~!
此帖为名帖,沙发留名。 {:soso_e179:} 卧槽!!!吊炸天!!!{:soso_e126:} 本帖最后由 skylhui 于 2014-2-11 01:16 编辑
多谢深夜围观~!!{:soso_e181:}
{:soso_e179:}流弊 找到一张当年制成的DOB结构的356牛反,是当时媒体拍的
名镜 名镜 哈哈
围观 {:soso_e142:}{:soso_e179:} 顶一下刘辉,定州人民发来贺电!!!!!!!!!!!!! 顶一下刘辉,定州人民发来贺电!!!!!!!!! 老刘辛苦了 我不小心又流口水了!也想有一个 太强了,很特别啊 对于光轴的头疼,最近也一直在想楼主这样类似的结构。没有副镜,就少了牛反光轴最头大的东西。但遮挡大了,虽然口径有14寸。想法是用碳筒抱箍+十字架。用小一点的ccd 请问LZ,这个副镜在哪里? 主要是摄影吗?外观看起来跟其它的牛反上半部分区别很大 高端大气上档次~ lz动手能力超强啊,设计上采用主焦点结构啊,不过看了半天怎么调光轴啊? 历尽艰辛,终成正果!赞!!祝贺! 这个设计很奇葩啊,大开眼界了{:soso_e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