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说了。
其实长轴短轴比例亦不必非常严格
通常反射镜的设计者(使用者也一样)对遮挡比是很计较的,副镜短/长轴之比如果不等于1/2^-2,就会使副镜在光路中的投影不为正圆,从而增加遮挡或损失成像光线。
偏轴(离轴)反射镜的副镜的短/长轴之比不同于一般牛反,但由于前述原因其尺寸同样不会随便加减。
F5是大焦比
这是个说法的问题。一般认为,短焦强光力为大焦比,长焦小口径为小焦比。但也有人习惯把焦距除以口径所得的倍数叫做焦比,那样大、小焦比的概念就正好相反了。
一般来说,前一种说法比较规范。 同意管理员的,我觉得DLM说法还需要仔细推敲一下。论坛里也有理论很厉害的人,也有实践很厉害的人。大家应该多交流,是吧 哦,焦比还有这么一说,我是孤陋寡闻了。
不过,对于副镜尺寸增加减少我有疑问。
对于大焦比,如果副镜尺寸不做大一点(我说的情况是做大后的副镜仍不在调焦筒中央),那么准直光轴不是变得非常困难。在准直光轴时,既要调角度,考虑到成像光线,又要将副镜向主轴方向和平行调焦筒中轴的方向移动确定的距离,还要保证副镜与主镜的确定距离,但主镜是可移动的,那么这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在主镜被折下来装上去时,准直光轴更是困难。即使副镜不增减尺寸,对于上述实际情况仍然存在,准直光轴,不仅要保证副镜所在平面与主轴、调焦筒中轴的角度,还要保证副镜与调焦筒的距离、副镜与主镜的距离,但同时主镜又是可移动的(在镜筒方向),这样准直光轴,要保证精度是相当困难的。
这样看,副镜尺寸需要非常严格吗?
光谱版主见过大焦比副镜不在调焦筒中央的牛镜吗?
交流一下 国产的,国外的大焦比牛反,我还没看到过副镜在调焦筒中央的,国外f4的牛反,施牛镜,副镜的尺寸甚至比调焦筒尺寸还大,你怎么把副镜调到调焦筒中央???和你说了这么多遍,把光路图画出来,越大比例越好,如果你有AUTOCAD更好,画好一量,各重尺寸关系就明白了,不要凭想象来提问. F4的肯定不在中央了。F5的如何?我只用过150F5
虽然我是计算机专业,但AUTOCAD没用过。
谢谢你的不厌其烦。 这样说吧。牛顿镜的副镜光心不在它的几何中心。以调焦座的位置作比较,焦比越大的镜子,副镜的几何中心越偏向主镜。我的天窗三号口径248mm,焦比f/4.75,这个偏移量大约0.5cm,是安装时调试确定的。
另外,DLM朋友似乎把副镜大小理解为仅仅从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所作的几何分析所得的大小了。确定牛反副镜大小时必须考虑渐晕,即在可用物方视场范围,不能出现视场中心亮而外围暗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可用视场2ω=1度、焦距f=1米、副镜后焦长l=20cm的情况下,副镜短轴要增加1.4cm,长轴要增加1.98cm。
另:即使从diyer们的心态分析,也决不会为了调光轴方便而增大副镜,因为增加遮挡代价太大了。只要能避免渐晕,设计时会尽量缩小副镜。 这样说吧。牛顿镜的副镜光心不在它的几何中心。以调焦座的位置作比较,焦比越大的镜子,副镜的几何中心越偏向主镜。我的天窗三号口径248mm,焦比f/4.75,这个偏移量大约0.5cm,是安装时调试确定的。
另外,DLM朋友似乎把副镜大小理解为仅仅从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所作的几何分析所得的大小了。确定牛反主镜大小时必须考虑渐晕,即在可用物方视场范围,不能出现视场中心亮而外围暗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可用视场2ω=1度、焦距f=1米、副镜后焦长l=20cm的情况下,副镜短轴要增加1.4cm,长轴要增加1.98cm。
另:即使从diyer们的心态分析,也决不会为了调光轴方便而增大副镜,因为增加遮挡代价太大了。只要能避免渐晕,设计时会尽量缩小副镜。
光谱版主说对了,我只考虑了近轴光线,而没考虑到渐晕。渐晕这词好像听过,不过还不知道具体涵义。你说的要避免渐晕,究竟是要加长还是缩小副镜?
又学了一道。 像质没的说,就是目视观测太暗,高倍细节看不清
=============
这还叫像质没的说?
Re: 牛顿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利弊
...我用过很多种镜子,象南京天仪的200mm/f20的折射镜拍过两年的照片,像质没的说,就是目视观测太暗,高倍细节看不清.
所以我还是钟情于反射镜.用到极限放大率仍然亮度高,细节清晰但要花功夫去调整.
搂住最后这两句话比较模棱两可。用到极限放大率都是0.5毫米的出瞳,为啥就反射镜亮度高,细节清楚呢?多看看好镜子吧。
Re: 牛顿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利弊
刚看了这个帖子,说两句。。。到加拿大几年了,今年,我刚买了一款Meade Lxd75 152mm 牛顿-施密特镜, 副镜偏向主镜一方,花了两天,才刚调完,像质相当不错.
这个施牛不敢恭维,别误导同好,您看过好镜子么?
我用过很多种镜子,象南京天仪的200mm/f20的折射镜拍过两年的照片,像质没的说,就是目视观测太暗,高倍细节看不清.
前后矛盾!
所以我还是钟情于反射镜.用到极限放大率仍然亮度高,细节清晰但要花功夫去调整.
啥叫极限放大率整明白再回来说。 终于有同好上来说些话了,我还以为都潜水晕过去了。 1. WZC老兄,我可没有推荐大家去买LXD75,900美元的产品,我认为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深空的观测,250X对行星的观测也可兼顾,相比APO,价格还是很经济的,6寸镜的情况比8'和10'的情况要好些,但是我见到这三种施牛镜样机光学装配精度都有些问题,要自己调,情况会好转.不知你说的'不敢恭维'指的那方面,像质?行星细节?反正目视观测不比高桥的FS-102差吧?至于摄影那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口径不是一个级别,但价格呢?你对比过像质吗?不会仅看了S&T的评测就下的结论吧?6'镜的边缘像差比8',10'强多了.整体像质也比同级抛面牛反好.我谈的主要是牛反的问题,要我推荐TMB,TV,ASTRO-PHYSICS,我也会,那就不误导同好了,你是这个意思吗?
不知你说的'看过好镜子'指的是使用过还是拥有?如果仅是使用,那北美市场上几大品牌的镜子我还都用过呢!您介意告诉我你用过最好的镜子是哪款吗?我定期参加多伦多器材代理的OBSERVING CAMPING器材试用和echo valley的观测活动,一去就是两晚,DIY的和厂制仪器五花八门,下次发些照片来,看看有没有你用过而我没用过的器材,不过ASTRO-PHYSICS的,我还真没用过,MEADE的MAX MOUNT RCX400样机还没到,到了,代理会通知我们的.您对比过LXD75,6',8',10'的观测效果吗?它们的区别在哪?说实话,我对MEADE的新R-C系统还很感兴趣,也计划10'的MAX MOUNT.
90年我在天文爱好者上发表过20cm牛反制作一文,前后磨过10多块反射镜,后来也磨制过双片消色差折射镜,但我还是对牛反情有独钟.从那时侯起,我所有的天体摄影照片都是自己在暗室冲洗,放大.
200MMF20的折射镜是南京天仪卢总设计的,配备的目镜极限放大400X即2X物镜口径的毫米数,不知我关于极限放大倍率的概念是否已经由于新的光学产品或设计概念出现而过时了.当然也有些爱好者用ED,萤石用过超过传统极限的放大倍率,据说像质没有明显恶化,至于是否提供了相应倍率的细节就不清楚了,我没试过,但亮度肯定不会好.只用过最多口径毫米数的倍率.200MM的折射镜由于焦比很小,也就是你说的慢镜,在400X时,亮度很暗,肉眼看不清细节,不等于没有细节,不等于望远镜的解析力差,这还涉及到天空背景亮度,大气稳定度的问题,我们后来自制了CCD导星系统,用这台镜子跟踪45分种拍到猎户大星云两翼的云壮纤维结构,还参加了全省摄影竞赛并获一等奖.可目视时是不可能看到如此细微的结构的,这说明次镜的解析力是很不错的,这难道有矛盾吗?看不清的,就说明象质差吗?同样一台口径F6的抛面牛反,400X时,亮度就高多了.细节也很清晰,这矛盾吗.您对比过吗?
2. denebman兄,同样一台牛反,用同样的目镜,镀膜和没镀膜的主镜出瞳是一样的,亮度一样吗?同样施卡镜的亮度也比同级折射亮.用了所谓高穿透膜技术的更是如此.
牧夫的高人很多,我先抛砖引玉,把尾巴夹起来,欢迎交流探讨和拍砖! ...
200MM的折射镜由于焦比很小,也就是你说的慢镜,在400X时,亮度很暗,肉眼看不清细节,不等于望远镜的解析力差,这还涉及到天空背景亮度,大气稳定度的问题,我们后来自制了CCD导星系统,用这台镜子跟踪45分种拍到猎户大星云两翼的云壮纤维结构,还参加了全省摄影竞赛并获一等奖.可目视时是不可能看到如此细微的结构的,这说明次镜的解析力是很不错的,这难到有矛盾吗?看不到的,就说明象质差吗?同样一台口径F6的抛面牛反,400X时,亮度就高多了.细节也很清晰,...
你前面的话确实有一两句容易让人困惑,不过看了上面的解释后就比较清楚了。不错 1. WZC老兄,我可没有推荐大家去买LXD75,900美元的产品,我认为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深空的观测,250X对行星的观测也可兼顾,相比APO,价格还是很经济的,6寸镜的情况比8'和10'的情况要好些,但是我见到这三种施牛镜样机光学装配精度都有些问题,要自己调,情况会好转.不知你说的'不敢恭维'指的那方面,像质?行星细节?反正目视观测不比高桥的FS-102差吧?至于摄影那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口径不是一个级别,但价格呢?你对比过像质吗?不会仅看了S&T的评测就下的结论吧?6'镜的边缘像差比8',10'强多了.整体像质也比同级抛面牛反好.我谈的主要是牛反的问题,要我推荐TMB,TV,ASTRO-PHYSICS,我也会,那就不误导同好了,你是这个意思吗?
不知你说的'看过好镜子'指的是使用过还是拥有?如果仅是使用,那北美市场上几大品牌的镜子我还都用过呢!您介意告诉我你用过最好的镜子是哪款吗?我定期参加多伦多器材代理的OBSERVING CAMPING器材试用和echo valley的观测活动,一去就是两晚,DIY的和厂制仪器五花八门,下次发些照片来,看看有没有你用过而我没用过的器材,不过ASTRO-PHYSICS的,我还真没用过,MEADE的MAX MOUNT RCX400样机还没到,到了,代理会通知我们的.您对比过LXD75,6',8',10'的观测效果吗?它们的区别在哪?说实话,我对MEADE的新R-C系统还很感兴趣,也计划10'的MAX MOUNT.
90年我在天文爱好者上发表过20cm牛反制作一文,前后磨过10多块反射镜,后来也磨制过双片消色差折射镜,但我还是对牛反情有独钟.从那时侯起,我所有的天体摄影照片都是自己在暗室冲洗,放大.
200MMF20的折射镜是南京天仪卢总设计的,配备的目镜极限放大400X即2X物镜口径的毫米数,不知我关于极限放大倍率的概念是否已经由于新的光学产品或设计概念出现而过时了.当然也有些爱好者用ED,萤石用过超过传统极限的放大倍率,据说像质没有明显恶化,至于是否提供了相应倍率的细节就不清楚了,我没试过,但亮度肯定不会好.只用过最多口径毫米数的倍率.200MM的折射镜由于焦比很小,也就是你说的慢镜,在400X时,亮度很暗,肉眼看不清细节,不等于没有细节,不等于望远镜的解析力差,这还涉及到天空背景亮度,大气稳定度的问题,我们后来自制了CCD导星系统,用这台镜子跟踪45分种拍到猎户大星云两翼的云壮纤维结构,还参加了全省摄影竞赛并获一等奖.可目视时是不可能看到如此细微的结构的,这说明次镜的解析力是很不错的,这难道有矛盾吗?看不清的,就说明象质差吗?同样一台口径F6的抛面牛反,400X时,亮度就高多了.细节也很清晰,这矛盾吗.您对比过吗?
2. denebman兄,同样一台牛反,用同样的目镜,镀膜和没镀膜的主镜出瞳是一样的,亮度一样吗?同样施卡镜的亮度也比同级折射亮.用了所谓高穿透膜技术的更是如此.
牧夫的高人很多,我先抛砖引玉,把尾巴夹起来,欢迎交流探讨和拍砖!
您用的镜子多不多和看的镜子多不多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按照您所说你也是个资深爱好者了,觉得那个施牛好,这就是每个人眼光的问题了。当然了同口径下好镜子贵,差镜子便宜,但这个施牛实在是难以归到好镜子行列。
您要是用没镀膜的主镜看天体,只能说你强词夺理,干吗不在上个帖子上说明白?同口径施卡镜的亮度高过折射是否折射加了滤光片了? ...
2. denebman兄,同样一台牛反,用同样的目镜,镀膜和没镀膜的主镜出瞳是一样的,亮度一样吗?同样施卡镜的亮度也比同级折射亮.用了所谓高穿透膜技术的更是如此.
牧夫的高人很多,我先抛砖引玉,把尾巴夹起来,欢迎交流探讨和拍砖!
David Li 不必激动,你在以前的帖子里根本就没提镀膜和未镀膜的问题;错了就是错了,没啥的。目视用到极限放大率,任何镜子都是0.5毫米的出瞳,目视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偏偏反射镜亮呢?希望您正面回答问题。
同口径的施卡镜亮过折射镜?希望您详细解释原因。所谓的UHTC镀膜主要是商业宣传,效果好不好就那么回事,没啥好迷信的。
论坛里交流和讨论主要是看您发贴和回帖的质量和水平,如果只是搬出自己的一大堆丰富经历来压人,只能让人觉得是卖弄了。
这个器材坛子里有理论有实践高人曾经很多,我给你推荐几位: AP130, 过马路,Astrolan,小蔡,lxyfuzz等等。 就我个人理解,楼主的意思是很多出厂素质并不高的镜子,经过后期DIY(在音响界叫做“摩机”,我们不妨引伸过来叫做“摩镜”)之后,观测效果可以有很大提升——甚至达到脱胎换骨的程度。至于“摩”过之后能否与顶级器材相比,那是另一个话题了。而且在那个话题中,很难说用语言说服对方,最好从实际观测、尤其是摄影的角度寻找比较客观的评价。
另外,本主题带上了一些不应有的火药味,这对深入探讨不利。建议大家以后尽量避免使用过头的、针对个人的词汇,尤其是怀疑对方资历之类措辞,除非你对对方非常了解,认为应该“揭露”之。 另有一些对“快镜”和“慢镜”的个人体验与各位高手探讨:以最普通的80口径折射镜为例,如果是目视观测,亮度应该是与物镜焦比无关的。我看过f/5至f/15的多种镜子,在相同倍率下反而是某些短焦镜暗些——原因后来找到了,是因为该镜所用的调焦座并不适应物镜的焦比,调焦筒口小于应有口径,产生明显的渐晕。而某些质量较差的长焦镜,因为消光不好、物镜镀膜质量等原因,造成对比度差——这比较容易跟亮度不好混淆。只要排除这些工艺因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主观上,同口径镜子的亮度在相同倍率下与物镜焦比应该是无关的。
换句话说,“快镜”和“慢镜”仅是摄影应用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