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宗教和科学的统一

[复制链接]
渔村 发表于 2009-12-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长宁区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宗教和科学的统一
什么是宗教?
先解释什么是科学:对物质的研究称为科学,认识规律的存在。
规律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它彻底排除人的因素,不是因为科学的定义才有了规律,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规律依旧是推动宇宙演化的动力。只是人们将它分类划入了知识的领域,结果成为文字、公式这样一些理性和抽象的表述。脱离内在本质的结果,使它变成一个独立的、用来确定物质对象性质的工具。
知识是一个形而上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实质意义,现在暴露在人们面前的是形而上的概念,它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很明显,它绝不是为知识设定的,否则它也变得没有意义了。并且我们发现,知识被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唯一的解释,以知识作为衡量形而上的一个尺度,它的本质是意识,人的意识是独立存在的主体。这样,作为存在有了两方面的性质: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一个是阴,一个是阳。
现在解释什么是宗教:对意识的研究称为宗教,完成对美的认识。
一个生命最直接的生存方式,是从这个世界获取物质利益,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意识深处沉积着对审美的渴望,一旦条件成熟,就会改变生存方式,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原始宗教产生于人类蒙昧时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当时条件下,起到了教化民众的目的,但用现代眼光审视,它还处在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依然套用近乎愚昧的方式。当人类步入科学时代,认识观发生了根本改变,宗教的没落,只能证明它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什么是宗教?又回到了这个话题,它应该和宇宙的存在,和物质本质,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能脱离现实而进入虚幻世界。
科学和宗教是人为分割开的两个认识领域,也是哲学的杰作。但是假设回到46亿年前的状态,太阳系之前的物质宇宙是存在的,规律是存在的,演化背后的目的是存在的,被定义为科学和宗教的内秉性质是存在的,它们并没有被分割开,是一个整体,只是少了哲学。
我们缺少一种将观察和形而上美学连在一起的理论,现在的工作就是去尝试描述这样一个整体的原始面貌。

奇异点
宇宙从一个点开始,这个点叫做奇异点。科学家称在这个点处发生了大爆炸,然后形成了宇宙。这个说法存在明显的漏洞:谁点着了引信?爆炸的能量来自哪里?目前宇宙所有物质只是那次爆炸后扬起的灰尘?为什么一个极微小的粒子具有如此大的密度,并且是在极短的瞬间达到最大值?爆炸是在规律之外还是之内进行的?如果是规律之外,为什么在百多亿年后的今天,正巧停在宇宙膨胀零界速率的关键点上,避免了塌缩?如果是规律之内,那么宇宙之外的规律从何而来?是不是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如同俄罗斯彩蛋,一个套着一个,如果是,为什么却不能被观察到?
最大的疑点在于:奇异点是一个物质体,生命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无中生有,“无”的定义是什么?
“无”是一个空间,没有东西的空间,当有了物质,就形成宇宙。在你,在我的头脑中,有一个意识的空间,当有了想象,便有了精神世界。
仅仅一个空间而没有思想的凝固,也就没有能量,如平淡的水,哪怕是大海,也不可能掀起波澜。
奇异点不仅创生物质,还创造生命。生命不是气体和岩石的混合,不是闪电将碳原子激活成蛋白质,生命是独立的意识体,这个意识体要求相应的物质体显示自身的存在,是树,是花朵,是飞鸟,是人。所以,奇异点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是思想在空间的凝结并找到相应的物质形态,那就是光。
意识就是空间!
没有思想的时候是空,是无极。当产生美的动机的时候,是宇宙的奇异点。宇宙奇异点没有发生大爆炸,是在塑造一个美的形态,用光作为材料,然后是亿万年的描述,然后在亿万年后的今天,一个普通人的意识中同样有了一个美的创意,然后在他、或她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物理的光点,从此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元素,一个相同的奇异点,在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一片明亮的星空。

美是意识的内在秉性,如果抹去这层内涵,人们看到的自然界一定是苍白的,生命也一定失去意义。美的存在证明了意识的存在,它界定自然界某些现象、过程、结果,关键是它可以规定一个具体事物的性质。
宇宙从一个完美的动机开始,在空间出现了光点,然后随着美元素的不断增加,这个光点越来越大,如果能够站在宇宙之外,就会看到它和太阳一样美丽。
完美就是包含无限多的美元素,是性质,由数量去支撑的思想群落。无限的意义就是这些元素一直在发生,在丰富完美这个母体,宇宙膨胀的事实提供了这样的想象。
宇宙创造了完美,但是宇宙没有创造丑恶。如果存在丑恶,那么一定存在对立,存在战争、杀戮,是破坏,是毁灭,没有。看到和留给生命存在的环境永远是Hexie、平静。大自然没有告诉我们谁是敌人,所以也就没有你死我活的相互伤害,和等待时机报复的仇恨。
科学家描述宇宙能量的起源,犹如一支树立的铅笔,虽然具备了能量,但是没有空间,只有在它随意侧倒在某一位置时,能量得以发泄,宇宙空间才被创造出来。科学有时看来很幼稚,很像玩具模型。
完美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个具体对象上,它的本质就是不断有新的内容充实其中,成为被包容的对象。美不是数量的重复,而是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的创生,是旧自我的蜕变,这是精神的能量,是意志力,依靠它,人们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完美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结果,借用热力学“熵”的原理:所有平衡无时无刻不被新产生出来的元素所打破,推动系统到达另一个状态,在那里寻找短暂的平衡后又开始了新的颠覆。正因为如此,审美过程才会比结果更重要。真正的快乐不是人们拥有了美,而是感觉到离完美越来越近时的满足。
所谓丑,无一例外来自人们的判断,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尺度给自然的、或者人的行为做出评语,这是人的哲学。这也是科学时代的勇气,因为在这样的认识下,人们才有可能将自己放大到宇宙中心的地位,虽然宗教时代的地心说曾统治人们的心灵长达千年之久。
完美形成了宇宙存在的背景,是宇宙的性质,是一个目的,是终极的描述,是事物按照规律演化的方向,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事物由生到毁灭才可能完整并找到相互关系。统一、Hexie是宇宙的精神,犹如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反映的是这个人的品质。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的存在背景,是小背景,属于宇宙大背景的一部分。应该寻找到那个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目的,行为对自己的描述,就是审美的过程。
宇宙在膨胀,所以美是开放的,只要上帝的动机还在,宇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人们也就有可能通过审美而认识祂的存在。
同构
所谓同构,是指相对存在物之间性质相似,统一于此系统的背景条件中。用科学术语描述,可能是指不同数学模型之间的变换,它们是对等的。
这里的例子是:当两个人同时具备对某一种语言的熟知程度,他们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流,如同在一个相同的语言架构下沟通。否则不行,因为缺失共同的语言背景。
一块天然水晶的晶体,不管大小,它们的形状都大致相同,这和水晶的分子结构有关,和物理稳定性有关。所以,一大一小两块天然水晶具有同构性。如果我们将一个原子的体积放大无数倍,会发现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很像太阳系的结构,但也仅仅是相似而不具有同构性,因为性质不同而无法达到对等。但如果说,原子结构是宇宙所有物质共同的基本结构,那么就可以说,物质在原子层面具有同构性。
宇宙的性质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称为完美动机,它的形式是光,光代表了完美的物质形态。因为宇宙的唯一方向和目的,宇宙的内在结构就应该建筑在完美之上,而宇宙的所有物质,都应该和光具有同构性。这是整体的认识观,也是逻辑指明未知世界应该有的样子。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证明,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越快,那么这个物体自身所处的时空中,时间将会变慢。这一理论起自在我们的宇宙中,不管任何一位置,或者运动速度如何,看到的光速是相同的。光速变成了一个尺度,左右时间的尺度,它将人们头脑中有关时间的概念妖魔化了,时间不再是一个统一不变的度量衡,而是取决于观看手表的人此时在空间的运动速度。时间随时空的运动速度而改变,这样,宇宙空间内不同的时间概念同构于光子的运动速度。
时间变慢,说明它的空间尺度变大了。如果一个地球人乘上一艘接近光速的飞船,从窗口看到飞船外一个光子从眼前飞过,他测得的光速和地球上测得的光速是相同的,都是近每秒三十万公里,因为时间变慢,所以他感受到的一秒钟实际比地球时间要长,光子所走的路程要远,但对这个观察者来说,一切和地球上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这个观察者意识空间的尺度变大了。用文学作品经常描写的那样,此时对地球人而言,这个在天上飞的人生活在大人国,虽然拥挤的太空舱让这个“大人”多少有些委屈。
不管所处大尺度空间,还是处在小尺度空间,作为生命意识的自我认同是一样的。意识即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它界定了一个性质的时空界限,是一个“自我”的存在。放弃只有人才具备“自我”的想法,也不要把地球当作生命存在的环境标准,这样,我们的宇宙就存在无数的“自我”形态,荒凉的火星和炽热的太阳都应该是生命的形式。只要生命存在,意识就存在,自我意识独立性就存在。我们的身边,你可以看见不同的人,虽然性格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价值观不同,但他们的自我认同是一样的。哪怕动物,同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这样,我们可以归纳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个意识存在,必然同时具备一个“自我”概念。
如果空间的尺度大到足以将整个宇宙只看作一个点,一个光点,一个奇异点,此时的意识就是宇宙唯一意识,就是上帝的意识,同样也是一个自我意识。
宇宙从一个空间开始,然后有了时间,时间反过来证明空间不处于同一个尺度。所以,空间同构于“自我”这一意识概念。正因为如此,宇宙所有存在都可以广泛地被自我认同。上帝和一个普通人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是平等的。
时间和空间
宇宙的时间演化有一个方向,以光速作为标尺。同时,宇宙所有物质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达到光速,这个定义符合观察事实,也是规律。
假定一个物质的运动速度随加速度的增加而变快,这时我们知道,这个物质对应的时间会变慢,越接近光速,时间越慢,如果这个物质达到了光速,那么这个物质就变成光子,时间就应该无限长。结论就是:光作为一种存在没有时间!作为美学原则的光速是宇宙唯一的起始点和参照点,作为宇宙动机的完美意识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这样,当我们把奇异点放到这个框架里面去就会发现,在奇异点之前,存在一个无时间意义的意识空间,一个无限大尺度的自我空间。
完美作为抽象的存在,它的物理属性就是光的物理属性:没有时间,有一个宇宙的极限运动速度。观察它的结构,应该和宇宙能被观察的结构相符合,由单个美元素聚合,然后是更多美元素的包容,最后组成完美的一个整体形态。单个美元素是指某一个物质,它们聚合成类似行星的样子,更多美元素的包容,可以是一个太阳系,进而构成银河系,最后当无数星系组成宇宙整体形态时,完美赋予了它性质。借用物理定义,它是一个场,完美的场,也即是完美的意识场。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越低,它包容的美元素就越少,反之,运动速度越快,它包容的美元素越多,物理概念用时间的快慢来指明此时这个物体的状态,而改用美学概念,则说明两种物体之间存在境界差别。境界越高,物体运动速度快,反之,境界越低,物体运动速度慢,在达到完美境界时,物体就是光子的形态,时间将消失。
由于宇宙是由意识场来决定它的性质,所以,不同境界,不同存在物,也就具备不同意识场,由前面讨论所知,它们都是一个“自我”存在,不同境界的自我意识,因为包容的美元素不同,它们的空间尺度也就不同,也就有了佛教里面小我和大我的区别。
光速改变了宇宙时间的分布,“自我意识”改变了宇宙空间分布,它们在完美的架构下是对应和统一的时空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在宇宙模型下组成的相对时空,彼此支撑起完美这个大结构,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平滑的宇宙是由不同性质的大小时空构成,它们占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像一张巨型网中间的网格,和宇宙奇异点的完美本体看齐。
时空概念就是意识场的概念。
不同境界称为时空不对等,这时,两个不同意识场之间有一个排斥力,而不是如经典物理学所说存在引力。最典型的例子要数76年光顾太阳系一次的哈雷彗星,按照经典描述的结果,彗星应该和太阳相撞,从观察看到的运动轨迹,在彗星接近太阳系时,由于两个物体的时空境界不同,存在排斥力,它的速度在不断放慢,绕过太阳,因为排斥力作用,哈雷彗星归去时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们的宇宙应该比理论上的宇宙干净许多,因为不再需要很多暗物质去填补其中的空缺,以避免因质量不够而导致的坍塌。
人之间存在境界差别,这点毋庸置疑,符合宇宙多样性的事实。所谓整体统一,并不是指仅仅存在一个思想和认识观,存在一个被界定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们毕竟存在局限和边缘。真正的统一是建立在无数独立思考和表达之上的共识,整体也是由不同风格构成的Hexie体,就像我们身后的宇宙,一个广袤和充满创意的完美组合。
光子不会在我们面前停留,因为我们所处的时空并不完美,观察可以看到,它总是四散向宇宙边缘飞去,那里是它们的目的地。物理定律说,在奇异点处科学规律将失效,我们可以把奇异点看成不存在时间和速度、没有距离和尺度的一个态,在它之外看,奇异点永远只是一个点,那怕宇宙膨胀了百亿年,在宇宙内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广袤无边,但作为宇宙的起源,它的性质没有变,永远保持完美动机,以及相对应的完美形态。
宇宙并不神秘。
物质
宇宙所有物质,不管大小,都具备自身的时空性质。奇异点产生于一个完美性质的动机,因为完美的无限包容性,驱动这个点因自身不断丰富的内在动力而膨胀,可以看到,它的时空,或者叫意识场是向外扩展的,这是意识场的方向,和完美性质相符。因为完美不会停止改变它的空间尺度,动态而不是静止的认识观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易经》提示给人们的观念。
一个物质,比如一颗钻石,它的物理性质基本是固定的,因为性质不变,所以它的意识场不可能向外扩展,它有一个非常稳定和顽固的时空界限,不会轻易被突破,它的意识场方向向内,也就是向物质中心收敛。这里要强调一点,宇宙所有物质的时空性质,或者叫意识场的方向都向内收敛,这是一个稳定宇宙的前提。如果我们将一个存在物看成一个美元素,那么就应该是它本来面目。至于在规律支配下改变其性质,因为这本身符合完美背景要求,属于自然演化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宇宙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其周围的电子组成。按照物理教科书的说法,当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相遇,就会立即湮灭而产生光。质子的情况相类似,只要是相同性质物质的正、负形态相遇,都会消失并以光的形式存在。这里,大自然是不是在告诉人们,物质的本质其实就是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光子受到扰动而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是带正电荷的物质,比如质子,一个是带负电荷的物质,比如电子。我们早就知道,光具有波、粒两像性,从美学角度看,波的性质更接近于完美,而粒子的性质则更接近于一个具体物质。质子已经是一个具备完整性质的物质,而电子则和光的性质相同,也具有波、粒两像性,这时我们可以认为,电子的美学地位要高于质子的美学地位,也就是说,扰动的结果,使电子和质子分属于不同的时空境界。
现在我们用氢原子来做说明,因为它有一个最简单的结构,只有一个电子和一个作为原子核的质子,正因为它的简单结构,可以设想,宇宙早期形成的第一种物质应该是氢原子。
光子受到扰动(有关扰动的原因会在后面提及)而分裂生成电子和质子,同时,对应于氢原子时空性质的意识场建立起来,此意识场包容了以上两个物质各自的意识场。这时的氢原子已经脱离了光的完美形态,具备自身的速度和空间尺度。我们知道原子内部有四种基本力,除了引力,其它三种力已经可以统合在一个数学模型里。我们来看看,此时的氢原子里面发生了什么:因为电子和质子的时空境界不同,它们之间会产生排斥力,这个力的方向应该和决定氢原子性质的意识场方向相同,向物质中心推挤,如果原子核内有不止一个质子,那么这个推挤力就会把质子紧紧地挤压在一起,这和强相互作用力相同。因为电子和质子的电性质不同,它们存在一个吸引力,这就是电磁力。两个力的平衡使我们得到一个很完整的,被意识场界定得很好的氢原子。弱相互作用只有在原子核内的粒子衰变时才起到关键作用,与物质生成几乎无关。这样,一个物质的诞生已经被描述的很清楚了。如果两个物质相遇,在相同时空境界前提下,它们的意识场就会溶合成一个意识场,此时两个物质就会发生改变,以适应这个新的、统一的意识场的作用和影响,或者是叠加,或者发生性质改变而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宇宙并不存在引力!两个物质间的重合与排斥关乎意识场自身性质,也就是关乎两个物质的时空境界。如果一定要用引力来描述,那么也不过是在两个物质意识场重合的作用下被放大的强相互作用力。
宏观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就像繁杂结构从简单结构开始。光子作为最完美的物质形态,直接演变成一个物质的基本单元,说明完美背景的大尺度和作为完美元素的小尺度之间不存在隔阂,它们相通。中国良渚文化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器物,叫玉琮,呈方柱形,中间空,将外面围绕柱形雕刻精美的各单独层面结构通连在一起。不同的雕刻图案象征不同时空境界或不同性质的物质,或者称美元素,而中间的空洞则可以看成是空间,或者完美的图腾。如果将这一认识放大,就会看到,古人先于我们已经知道宇宙存在不同性质的相对时空,它们并不是独立或者孤独地存在于宇宙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同构于完美这个大背景之中。
物质作为美元素有其固定和统一的时间走向,和规律所指向的时间标识相一致,这样,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都可以被看成是达到完美的历史过程。存在的就一定是美的,并且总是趋向于美的归宿。这样,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待生命客体的时候,道理是一样的,生命的存在就是美的召唤,不管生活在荒野,还是城市,不管环境艰难,还是养尊处优,不管继承万贯家产,还是一贫如洗,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必定受到大自然的平等对待,大自然都给了生命以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如果一个生命能够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美元素,那么生命的价值就是去完成达到完美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快乐。

光是宇宙的奇异点,作为完美这个形而上的具象形态,它又是万物的本质。
光速是处在不同时空的观察者按相对时间看到的统一的速度,越接近完美时空,时间拉得越长,空间尺度越大。对光的性质而言,必须不断跟上变化的宇宙背景尺度,因为完美在不断扩展和丰富内秉性质,所以光就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形态上。扩大空间尺度对宇宙不同时空的观察者而言,意味光子在不断加快它的速度!前面我们讨论物质性质时,知道光子受到扰动而分裂成电子和质子,现在我们明白,这个扰动就是光速随宇宙膨胀而变得越来越快。
爱因斯坦在他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光速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这和我们现在讨论光速变化的假设并不矛盾。在描述一个稳定的数学模型时,作为参照系的光是不可能以一个变量来进行演绎。但如果我们知道时间是可以被分割成无数瞬间,那么答案就会非常明确:爱因斯坦指的是在这个瞬间光速作为宇宙的基准尺度,统合于全部存在。但作为膨胀宇宙的实际推论,光速是一个变化的数值,它将无数瞬间统合在了一起。从这点看,一个随宇宙膨胀而被动改变光速的假设要比宇宙常数的假设更简单和有用。
光速改变可以看成在此时之前的那个瞬间,原有的光波变成了一个“旧”的形态,“旧”光可以被落实而得到能量,继续保持光的身份,称为光子,也可能“堕落”而成为物质。这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期,“旧”光不是直接演化成原子,而是变成暗物质,没有时间,并充斥整个宇宙,然后在时空的规律支配下逐渐演变成物质形态。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暗物质就是物质的原始形态,也是光的遗骸,科学论证宇宙存在暗物质的说法也就有了依据。百多亿年的原始积累,暗物质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它们肯定是均匀分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符合意识空间的概念,并在合适的时候孵化出恒星。由此可以认定,宇宙的物质密度应该是一个稳定的数值,不是靠上帝在它膨胀的时候添加新元素,这是一个自足的宇宙,不会塌缩并导致毁灭。
光速改变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量子现象,当人们无法对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进行观测和测量时,就认为宇宙处在一个随几率演化的系统中。现在可以换另一种思维方式:波、粒两像性阻碍了同步观测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光速改变使粒子的性质参数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也就不可能准确的同时得到位置和动量的测量结果。
白色光包含了全部的色光,物质按其性质具备不同的光谱,反证了光是物质本质这一假设。同样,我们的肉眼所以能看到物质的存在,依靠的是主、客体之间意识场的交流,作为意识间传递的介质,光的勤奋和尽责,让我们明确了真实的意义,虽然有时那不过是一个假象。
光速变快,证明它的能量在加大,因为光是所有物质的基本元素,同构于宇宙意识空间,所以这一加大的能量同时落实在所有物质上面,这是瞬间整体发生的现象,每个物质原子都因此而获得加持。这样,宇宙空间尺度因趋向完美而不断膨胀,但宇宙的完美形态由于光速变快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依然保持它的完美比例以及性质,依然保证规律按原有的逻辑演化。按照这样的推论,我们的太阳系也因该在不断扩大它的尺度,所有系内星球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但人们似乎永远无法获得测量结果,因为距离和尺度同时增加一个变量,抵消和平衡了之间的差别。
光速变快的另一个结果,随着太阳系时空尺度的扩大,我们的时间概念正一点点地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慢,时间被无情地拉长。这样,今天测得地球或宇宙存在的时间,和一万年后测得的年龄相比要老一些,就是说,地球或宇宙越活越年轻。我们认识的、发生在百亿多年之前的那次所谓大爆炸,可能实际更古老和久远,因为我们使用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去衡量那个奇异点。
存在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一个谁都不曾见过的东西,你会相信吗?答案是简单的,这个人在撒谎。如果一个观察者告诉曾经看到过的一个东西,你会相信吗?如果你对观察者具有足够的依赖或者对他的品质不存在怀疑,你可能会相信。但这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话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没有看到一个真实的物体放在你的面前,所有的可能只是一个虚妄的存在。
物质之间的差异取决于物质的不同性质,在原子的微观尺度就已经形成。我们说这是一块铁,这是一段木头,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结构差异性使这些原子堆砌在一起,并被自身意识场界定是这样一种存在时,就显出特有的样子,而真正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则要看观察者对它们的性质了解多少。
作为存在,它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通过人的感官传到大脑而形成的图像。这个图像之所以是真实的,因为它不是来自记忆,或者臆造的产物,它具备最基本的质量(光没有质量,所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本质)。第二,是观察者和这个实物体之间必须建立同构关系。当观察者的意识场和这个实物体的意识场相交(观察成立),他就会将已有的知识落实在这个对象上,不管是否完整,主、客体同构于相同的“性质”之上。
“落实”是指观察者发现了多少事物的真实部分,或者反过来,事物原本具有的内容被发现了多少,两者是一个相同的实质,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所产生的共识。和上面举的例子相同,如果一个人的外语词汇量有限,那么和外国人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就有限,反之则交流的面更广,也更能互相了解。
“性质”作为事物存在的基因,主体决定了这个事物存在的理由,通俗地说: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作为观察者的客体,知识储备或审美能力决定了是否明确对象的原始性质,以及准确定义。这里,认识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知识代表了认识的总和,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和修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尤其重要。
认识一个对象的存在,并不说明主、客体之间是一个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东、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文化认为,认识(知识)是有局限的,因为不可能完全知道真理(完美),人和认识对象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且无法弥补。源自这样的一种认识观,西方文化把提高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看得非常重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教育手段去达到。人之间认识差别直接导致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相比较的结果,突显出个人能力的大小,越有能力表明他越有发言权。东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自信人能够达到完美,不是认识(知识)能力,而是感悟,是通过空间尺度去认识宇宙的本质。人之间同样存在差异,表示为一个人的境界,以道德的而不是知识层面进行渲染,境界的模糊性,依靠权力金字塔去构建,从等级制度得到落实。世俗和宗教在观念上的统一(金字塔结构)表明,东方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更注重内在的真实,而内在的完美追求恰恰能够包容对象的客观存在,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平等思想。
审美
人和动物的唯一区别是懂得审美。我们看到有些雄性动物在雌性动物面前展示身体的华丽部分,这是在传达健康信息,对延续种群有利,并不说明对美有什么认识,否则应该创造出它们自己的文化和文明。
宇宙背景给我们提供一个完美的生存空间,生活其中,顺应自然给予的丰厚赠与,人类应该懂得感恩和珍惜,过度自信而采取破坏和无节制汲取,是对自然法则的蔑视,同样是对人类自身的蔑视。
随着教育普及和认知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发展总是选择一条普遍认为最合理的道路,虽然起伏不定,方向一直没有改变。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空间交流的障碍,而且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经验教训,理应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共识,结果却非常困难。不是没有技术手段,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出于支配别人选择生存权力的占有欲,和对生命价值的无知。企图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违反人类的道德尊严,同样是对人性的践踏。
审美建立一个人的判断标准,它和记忆同时存在于抽象思维中,通过形象和逻辑思维充实其中,这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内在本质。审美是在不断扩大意识的空间尺度,和宇宙的膨胀相类似,包容越多,人站得越高,眼界更宽。
不懂审美的人是无知和愚蠢的人,是经常被利用和轻易被抛弃的人,因为他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放弃学习和失去独立人格的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不懂审美的人将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和一个物质的性质相同,意识场向内收拢,以私利为出发点,轻视别人的存在。当一个人仅仅为生存和繁衍活着,时间就剩下过程而没有方向,利益不再是更多人的利益,快乐不再由更多人分享。
所谓文化就是追求完美的生存(生活)方式。对应的是生命个体,外延至社会就是这个群体共同的审美意识。
文明的尺度要大得多。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属性,在相对封闭的历史时期,它们各自独立和保持原有的形态。现在人们提倡多元文化的特殊性,原因在于文化美学的丰富性受到挑战。文明是对美的生存(生活)方式维持和延续机制。不同于文化的地方,它由理性构建,理性即共性,文明应当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尺度,只有在此同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成为可能,否则失去判断依据。
健康文化由各自独立的三部分组成,它们是民间文化,知识文化和政教文化。唯有将这三种文化组成Hexie的整体,文化发展才能步入文明的轨道。
经验和知识
将经验概念化就成为知识,可见经验的局限。这里,知识以抽象的方式连接所有的美元素,并阐明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一个符号,一个美的符号,从另一个角度看,完整的知识等同于完美。和经验相同,知识如果失去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作为媒介的同构地位,那么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人的主观意识面对生存环境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基于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并且人们将它当做生存的依附对象):
经验领域,通过记忆而认识客观世界,这是感性的知觉,只对某一个或几个对象产生作用。他可以将这一经验告诉别人。对别人而言,主观接受的是一次理性教育,可能不久就会遗忘而去犯同样的错误。结论:人的主体意识,在经验层面是理性,也就是可以被动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客观对象上则是直接的感性认知,并被长久记忆。
知识领域,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认识了对象性质,知识掌握越多,认识越充分和准确,说明意识包容的元素越丰富。这是真实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形成对客体进行审美判断的标准。结论:人的主体意识,在知识层面是感性认知,属于被理解的东西。在客观对象上则因为经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完美的,这一完美体现在对普世价值的尊重,所以知识的客观对象是理性普遍的共识。
由感性的主观意识出发而达到感性的客观表现是前卫艺术家的行为模式,这种由单一感性完成的实践过程,是艺术家审美经验必不可少的部分,完全的个人行为。因为感性的最终结果还不曾被更多人接受,不能认同成为普遍的理性行为,所以这类样式属于个人经验的客观表达,也同时是所有艺术家创作的必经之路。
由理性观念或教义出发去设计一个理性社会,历史已经证明只能导致专制独裁统治的产生,并对本国以及人类带来灾难。理性社会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知识架构的结果,但现在不是,它的出发点从主观经验的理性教条去推导制度形态,这样一种模式人们在宗教时代曾经经历过,普遍愚昧以及迷信阻碍社会正常发展。所谓迷信,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明确,并且不产生疑问的一种从众心理。这种由单一理性完成的实践过程,是所谓集体主义的产物。
理性社会是懂得审美的社会,它建立在知识被广泛接受和独立判断的原则之上,自由创造新文化的同时,建立能够代表更多人意志的文明机制。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似乎与这样一种理想模式保持着距离,寻找原因,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官僚政治或政教文化决定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它是一个稳定但却没有生机的政治制度,因为知识分子无法改变和推动它向一个合理并且完善的社会转型(需要某一个皇帝个人能力),知识文化的先进和前瞻无法展示,属于依附地位的知识分子无从展开新领域的研究,学术受制于官僚政治的选择,从而扼杀了知识创新能力。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代表的是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真正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类未来有一种天然的责任和深度关怀,知识的作用由此得到确认:帮助民众开发心智,摆脱愚昧状态,参与现代生活的社会实践,使更多普通人获得自尊并因此而高尚,让生命过程成为快乐的节日盛典。
望天 发表于 2009-1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什么是科教:分科的教育.
什么是科学:分科的学术

什么是宗教:分宗的教育。没个宗都有几十部甚至上千部的经典。

全球只有中国存在宗教,其他国家统统没有宗教,只能叫神教----原始低级的神教,以及高级的神教。

对于宗教,我们的宇宙诞生于时间,然后诞生了空间。站在我们以外的宇宙看我们的宇宙:在46亿年前,真空中诞生有色物质,我们的宇宙开始诞生,当时没有空间,只有混沌的大星云。

对于科教,大爆发数学模型中,宇宙诞生于一个时间点------奇点.站在大爆发宇宙之外看我们的宇宙,在某一时刻,宇宙泡表皮发生了爆发,诞生了我们的宇宙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rddcrdd 发表于 2009-12-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移铁通
我认为的好的,宗教,是辅助净化人类心灵欲望的一种方法,有很多教育方法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我认为的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必须的。现在的人类文明,如果没有科学只有宗教人类会倒退。早期宗教推动了科学发展,但现在的宗教,阻挨科技发展方面。要远远大于推动科技发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9-12-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科学作为学术,以数学、逻辑学,基础常识为基础

中国宗教的基础,原本是万部基础学术经典,后来的宗教以儒教为基础,但,儒教的天文宇宙理论基本属于哲学体系,虽然后来诞生了儒教天文数学宇宙模型,但属于平面数学基础上的模型,不能描述宗教的球体模型,于是宗教退化了,宗教中人竟然不能正确理解宗教的宇宙学说

现在,宗教变质了,变成了旅游商业公司。如果你问宗教人士:宇宙哪个时间诞生?物质无限可分么?他可能
回答你:不可说。(明明就是不懂还装哲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11:13 , Processed in 0.08448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