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

[复制链接]
望天 发表于 2010-2-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300年后汉语会消亡吗?

日期:2010-02-28 作者:傅振国 来源:文汇报

                       


    30年后的汉语是什么样子?
   
    “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专业摄影师、教师和电视工作者。电视观众将Erin视为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The Whole是HGTV-HD和DIY网络推出的、获得TELLY大奖的数码摄影秀。”
   
    “1982年,董事长Dr.RoIf Portmann和CEO Mr.Ui riCh.W.Herzog毅然决定从瑞士钟表业的大亨ASUAG控股公司(即今日的Swatch集团)手中买入Oris品牌——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为瑞士OriS表此后纵横天下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0年后的汉语将会是这样的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文字。
   
    第一段话,摘自我喜欢的一本书,2009年2月中国首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人像摄影》,是这本书中出版者对该书作者的介绍。第二段话,摘自我喜欢的、我国出版的最好的杂志之一的某杂志,2009年第47期。我不点名批评是因为此种现象太多了。而且,这两家还不是汉英混杂最严重的。只点名批评这两家有失公允。
   
    汉英混杂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目前在中国出版物中虽不普遍,也不少见。所以,我只是把它看成是30年后汉语的普遍文本。当然,前提是如果没有措施制止汉英混杂蔓延滋长的话。
   
    最严重的后果将是:汉语不再是单独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上面引用的这段话,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写不了;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同样看不懂写不了。中国人必学英语才能看懂自己的汉语。
   
    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可能要发生根本性动摇。
   
    300年后的汉语是什么样子?
   
    这件事如果从一个较长远的历史跨度来思考(比如100年、200年、300年),它的严重后果将让每一个中国人触目惊心,那就是:汉语消亡,英语代替汉语。
   
    历史可能这样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的圣书字(俗称埃及象形文字)消亡于公元400年;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消亡于公元前330年;由古代中国的甲骨文演变的汉字,消亡于公元2300年。历经5000年的汉字终于抵抗不住英语的侵入而最后消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按照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英语侵入汉语的速度,按照中国年轻一代对英语的崇拜对汉语的轻视,按照我国知识分子目前对待英语侵入汉语所持的麻痹麻木的精神状态,不用300年,100年后,汉语将会消亡。
   
    原因何在?
   
第一大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对外来语,不经翻译汉化,直接以英语字母形式楔入汉语。
   
    汉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我们的祖先前辈早就为吸收外来语创造了正确的方法。用音译,便有了“咖啡”;用意译,便有了“电话”;用音译加意译,便有了“芭蕾舞”。主要用这三种方法,便解决了外来语翻译汉化的主要问题。
   
    汉语历史上,迄今有三次大的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高潮在汉唐通西域之后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西域吸收了“葡萄”、“骆驼”等外来词;从佛教中吸收了“世界”、“庄严”、“结果”、“现在”、“圆满”等外来词。第二次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从英语吸收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等;从日语中吸收了组织、纪律、government、party、方针、政策等等。
   
    这些外来词经过汉语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们的模样变成了方块汉字,它们已经融化在汉语的血肉之中。
   
    第三次高潮,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外交流迅猛扩大,英语如潮涌入。我们在忙碌中有一个“小小的疏忽”,没有将外来语完全汉化,部分英语楔入汉语。这个口子一开,犹如蚂蚁钻进长堤,泛滥蔓延,大有不可收拾的势头。
   
    最先是英语缩略语(也有人称为字母词)在汉语出版物中广泛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用GDP入文;世界贸易组织,用WTO入文。接着是CEO、NBA、CPI、IMF等等排着队跟进,逐渐成为高频词。
   
    造成汉英混杂的第二类情况是科技新词、品牌名称、专业术语不加翻译。例如:IT、VCD、DVD、DV、IBM、MP3、QQ、MSN、web2.0、twitter、iPhone、Google adwords……
   
    第三类情况是人名、地名、企业名、单位名不翻译。这类情况的代表,就是我在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两段话。
   
    第四类情况,一个英语单词或一个字母成了汉语造句中的一个词素,例如:“经销商PK品牌商”;“适当地YY一下不行吗?”;“这话我都说N多遍了。”
   
    第五类情况,中国人用英文字母取名,或者直接取英文名:“赵C”、“李-A”、“张@”。公共建筑用英语名,例如:SOHO现代城。
   
    第四类、第五类情况对汉语的解体最具有杀伤力,有着潜在的、令人恐怖的威胁!它已经扎根在汉语的细胞里了。
   
第二大原因:中国知识分子疏忽麻痹,对英语侵入汉语,缺乏应有的警惕,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的出版物上,在汉语的故乡,造成汉英混杂甚至可能导致汉语解体的状况,这不是英语国家所为,不是英国议院干的,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干的,没听说西方有“和平演变”汉语的计划。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干的。
   
    中国知识分子也不是故意要糟蹋自己的文化,而是我前面所说的“小小的疏忽”,是处在“无意识”状态。谁也没有往深处想:汉英混杂,打开了英语入侵汉语的缺口,是逮来“英语蚂蚁”在自家的汉语长堤上打洞。
   
    让我们分析几个高频词,看看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由“有意识”变为“无意识”的吧。
   
    我们前辈对英语缩略语早有正确的处理办法。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语缩略词是OPEC,约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传入中国,中国就将它音译汉化为“欧佩克”。至今,在我们报刊的行文中,写作“欧佩克”,而不是写作“OPEC”。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今,当同样是英语缩略语的WTO、GDP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却让它直接嵌入汉语。其实,“WTO”用中文简称“世贸组织”或“世贸”,有何不可?“GDP”如果用“国总值”中文简称不是也很简洁吗?“APEC”用“亚太经合”简称不是更顺口吗?
   
    同样是流行性疾病的名称,“AIDS”我们曾将它音译为“爱滋病”,因爱而滋生的病,还兼着意译,翻译汉化做得非常好。到了2003年,非典型流感,国人已经将它称为“非典”了,可到了中后期报刊上又都改为“SARS”来称呼它。今年的甲型H1N1,就干脆是汉英混杂了。用“甲型流感”或“甲流”中文简称不是很好吗?
   
    我们再从相反方向看,看英语怎样吸收汉语的吧。英语单词中的“silk”,它的中文意思是“丝绸”,就是从古代汉语中按照音译的方法借用过去的。还有“关系”,在英语中成为“guanxi”,也是要把汉语英化。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的血肉,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在吸收外来语时都遵循的规律。哪像我们现在这样,在方块字的汉语阵列中,隔几行有几个外文字母,真像是在我们满头黑发中插上几根金发,在我们黄皮肤的脸上贴上一块白皮,不协调不Hexie不美。如果在满篇英语中时不时插上几个方块汉字,也很刺眼吧?英语国家可没有这种现象。英语中有的词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但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生搬硬套”的借口,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汉语新词代替它。
   
    为什么到了第三个外来语涌入的高潮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丧失了警惕性呢?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便是全民学英语。在前两个高潮期,外来语不翻译成汉语,中国人便认不了。而到了第三个高潮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了一点英语,不译成汉语也看得懂了。而且,运用汉语时夹杂一点英语觉得新奇有趣时尚。于是,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对英语侵入汉语不警惕不抵抗,而且自己欣欣然接受并且有意为之(由此也可见文化软力量的厉害)。全民学英语,本来为的是中国人更方便与外来文化交流,没想到一不小心便用外来语搅乱了自己的语言。我非常赞成中国公民学习英语,但我同样认为:该用英语的时候,用规范的英语,而不是“洋泾浜”英语;该用汉语的时候,用规范的汉语,而不是“汉英混杂”的汉语。
   
    在出版物上和媒体上出现的汉英混杂,对搞乱汉语的作用又远胜互联网和日常说话。因为:这里既向大众传播,又起着示范作用;还作为历史记录传于后世。所以,这里的汉英混杂才是搞乱汉语的致命一击。
   
    严重的责任就在于握有话语权的新闻出版界的记者、编辑、总编辑等等身上。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的汉英混杂,就是从他们手上放行的。有的编辑还特别热衷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MG:MY年轻生活的GENE”
   
    “上海加入LIVE8”
   
    “哪款AOC,卖到了VDP?”
   
    “Google Adwords新界面发布”
   
    这难道就是个把关不严的问题吗?编辑这样做题,总编辑这样放行,社会这样效仿,汉英混杂便泛滥蔓延。
   
    汉语的危险不在于英语作为强势文化的侵入,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对这种侵入自我解除武装,整个民族采取“不抵抗主义”。主要表现在:在官方文件、主流媒体中,对英语微缩语的使用越来越多。民间,在汉语的语境中,夹杂英语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代一代年轻人慢慢地更多喜欢英语而轻视汉语。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基石,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关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关乎国家统一,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我这里如此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因为知识分子是文化传承的担当者。汉语延续五千年不衰,是世世代代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继承发展的。难道到了我们这几代知识分子手里,要传下去一种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汉语”吗?五千年祖宗的基业要毁在我们手里吗?对这样一个关乎中华文化命根子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疏忽麻痹?
   
第三个原因:法律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规范、管理。
   
    先说第一个问题:法律不完善。
   
    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下文简称“语言文字法”)对规范语言文字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失之简单。对外国语言在汉语文出版物上的使用只有两句话,即第二章第十一条:
   
    “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
   
    我认为:语言文字法对外国语的使用只有一个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现在government文件、主流媒体中流行的GDP、WTO、ID等字母词,是不是外国语言文字?如果是,那它就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如果是,每次使用都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在每次使用GDP时,后面都要加一句“国内生产总值”,岂不是更麻烦了?
   
    有必要对GDP、WTO等几个已成为高频词的英语缩略语专门探讨一段。有朋友说,GDP已为人们广泛采用,government文件、主流媒体都这样说、这样写,要改也很难了。能不能在修改语言文字法时豁免专门指定的几个英语缩略语。我反反复复想了又想,最后认定还是不能豁免,理由是:
   
    1、GDP等是社会经济中的高频词,保留它们几个,还是保留了大量的汉英混杂现象。
   
    2、法应是公正、公平的,只有一个标准,不能有双重或多重标准。比如,你留了GDP,GDP高兴了;铲除了CEO,CEO不高兴。你没有理由让CPI、IMF等英语缩略语不跟进。
   
    3、即使是现在立法保留几个英语缩略语,再过若干年,又有一批经常运用的英语缩略语要求豁免,是不是又要修改语言文字法,再加上新的成员?不断地修法,不断地递进,汉英混杂不还是蔓延吗?
   
    所以,趁现在通行的英语缩略语词还不是很多,也就是十个以内吧,干脆立法禁行,用汉语简称替代,反而省事。
   
    法,是刚性规定,要能作为人们具体行为的依据,要能操作,不能白纸黑字写着,到具体判案时又不管用了。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最能说明问题,它就是被称为“中国姓名权第一案”的赵C案。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市民赵C,因为名字中出现外文字母“C”,月湖区公安分局拒绝向其发放第二代身份证,要求其更改名字。赵C认为公安部门侵犯自己姓名权,向月湖区法院提起诉讼,月湖区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月湖区公安分局再向鹰潭市中级法院上诉,二审的结果是双方达成庭外和解协议,赵C愿意更改姓名,月湖区公安分局撤回上诉。此案的纷争长达一年,之所以以达成庭外和解结束,因为双方都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语言文字法和居民身份证法都没有明晰的、具体的规定,法院依法判案,结果是无法可依,官司打不下去了。
   
    此案说明英语文化已经严重侵入汉语文化,一个中国人在身份证上不用母语命名,竟然觉得用英文字母更好。感谢公安部门有这个捍卫汉语文化的自觉性。这一次堵住了这个缺口。试想:如果从姓名权这里打开缺口,将来中国如果有十万、百万、千万、上亿的人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命名或者全用英语名,如果他们中又出了名人、国家领导人,汉语出版物上无法回避,汉英混杂更加严重,汉语不就土崩瓦解了吗?
   
    现今的语言文字法在对使用外国语言问题上,太过原则不够具体;又没有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的法规或规章。这就造成了许多类似赵C案的尴尬:有法存在,无法可依。
   
    2000年7月3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家镠,在作通用语言法草案说明时说到:外文的使用情况很复杂,法律只能作原则性规定。但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法规或规章”。10年了,这个“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法规或规章”一直没能够出来。
   
    当然,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具体规定不能太多,太多了就把语言框死了。但要做到“原则”和“具体”的平衡。对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明显的、危害极大的“缺口”,要坚决堵住,要划定红线明确禁止,要具体到可以用它判案。
   
    英语作为世界上强势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不必干涉,但国家要划定一个底线,守住主要阵地。这些主要阵地就是汉语文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书籍);government公文;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居民身份证等。
   
    既然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从动态、发展的语言观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语言文字法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现在的语言文字法立法已经10年。汉英混杂、字母词等等英语侵入汉语的问题,或许当时刚刚冒出来,当时还看不准;而今,它已经为盛为烈为害了,修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配套法规,已经是时候了。
   
    建议在修改语言文字法时,加上:
   
    “禁止在汉语文出版物中使用字母词。一切外语词必须经过翻译汉化,才能在汉语出版物中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登记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汉字。”
   
    再说第二个问题:执法不严格,监管漏洞多。
   
    本文开头引用的汉英混杂的例证,还有许多报纸用汉英混杂的文字作为标题的例证,是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不允许的。由于没人监督、没人管理,致使汉英混杂蔓延滋长几乎不可收拾。
   
    谁来监督?谁来管理?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了government是执法主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199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教育部设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检查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
   
    语言文字法还规定了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之外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规定了地方government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教育部门管好学校;广播电视部门管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好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工商部门管好企业名称、商品包装说明、商标、广告;体育部门管好体育场馆;城建部门管好公共设施的用语用字。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government各部门对语言文字的管理职责,是想说明不是语言文字法立法时职责不清,而是government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不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建议各级government新闻出版部门设立通用语言的监察机构,对所属的报纸、书籍、杂志等等汉语文出版物进行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及时制止。
   
    “监督者”不监督怎么办?谁来监督“监督者”?应该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了。
   
    第三个问题:外国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审定不及时。
   
    按说,语言文字的发展是长期地缓慢地社会约定俗成的。现在看来,对外来语不能只等社会约定俗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型号不断涌现,与之同步的科技术语产生的数量大,传播速度快。国家没有及时规范和进行权威公布,社会交流又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由此造成许多科技新词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出现。比如QQ,MSN,现在又出现了twitter,至今不见规范翻译汉化,将会造成更多的汉英混杂。如果你现在去看报刊关于科技类的文章报道,你会看到那里的汉英混杂触目惊心。
   
    建议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翻译规范委员会,专门负责外国人名、地名、外国专有名词、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工作,建一个这方面的官方网站。一有新词出现,立即组织翻译审定,立即在官方网站公布,全国都来跟它“对表”。一有新词出现,还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号召全国人发帖翻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最后由翻译规范委员会审定公布。这也正好发挥了全国学英语的积极作用。
游戏人生
zhangyf1997 发表于 2010-2-28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联通
个人观点:这有点盲目排外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苍穹旋律 发表于 2010-2-2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泰安 联通
2012年就完蛋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sitron 发表于 2010-2-28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文章可能有点极端,不过个人原则上支持文章的内容,国家应该对出版物、媒体等语言的使用出台严厉的措施,如央视的标志不能用CCTV。不过不支持文章的结论。

话说不久前美国物理评论(physics review)开始允许中国作者署名时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姓名和汉字姓名,难道不能看做汉语在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小小“入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47Gas逝水 发表于 2010-2-2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本帖最后由 47Gas逝水 于 2010-2-28 18:15 编辑

其实个人感觉这个有点危言耸听了。
列举出的英语一般都是以名词形式存在的,而汉语之精华所在的动词与形容词部分根基仍然稳固。名词以外文缩写也是适应了国际趋势或者以简洁为目的的。
国家还是比较注重汉语文化的。最经典的例子,中国的运载火箭哪枚不是写CZ这个“长征”的拼音缩写呢?哪回官方新闻不是以"长征X号甲乙丙丁"而是"CZ-X ABCDE"这样来报告火箭型号呢?

有些名词,比如H5N1,SARS,AIDS这些都是国际定性的名词,官方报告适用不足为奇,敢问,民间有几个15岁以上的公民不知道这些名词对应的中文名:禽流感 非典和艾滋呢?  换句话说来,我猜有很多人还不知道AIDS是艾滋呢.

那个SOHOXXX大楼,还有那个赵C,个人感觉纯粹是标新立异,有些人以此为"与国际化接轨"的标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换句话说,1/1,300,000,000的概率,难道还不够少吗?

最后,我虽然用了英式计数法,但是,目的仅仅为了便利.如果为了保存文化而固步自封,那么文化保存来何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羽 发表于 2010-2-2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宁德 移动
不会,我们以华夏子孙,汉家儿郎为荣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水赤枫 发表于 2010-2-2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传承了这么多年,最多就旧词新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2-2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部分支持楼主的观点,不过我想以此就认为汉语会灭亡,则是危言耸听了。

我想部分专用名词、人名什么的,采用英文并无不可。在法语、德语文章中,GDP、CEO等也是这样写的啊!当然,这些词是可以用专用翻译名词的,不过人名嘛,翻译为中文反而不好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10-2-28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我认为不必为此大惊小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3-1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本帖最后由 bearcat 于 2010-3-1 01:33 编辑

不觉得汉语很危险,相反,固步自封却是危险的。
只要汉文化不消亡,汉语的精髓不会消亡。方块字只是汉字的外在形式,有所改变和“被入侵”也无伤大雅。

虽然熊不懂日语,但是看日本动画片时经常能听到蹩脚的英语掺杂在日语里面,而且还有大量的汉语词汇。可是我们看到日本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比中国大陆做得好多了。所以,语言有若干杂化,又何劳忧天呢?

汉语是一个底蕴丰富的巨大文化载体,除了包含了几千年的积淀以外,还能够不断吸收外来词汇,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这是汉语持久不衰的一个因素。
听一个印度人说,他们在大学里学习数学和物理课,都是用英语教学的。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方言太多,交流吃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数学和物理的概念,根本就没有印度语的翻译。我告诉她,在中国,数学和物理都用汉语讲授,绝大多数名词都有合适的翻译。熊正洋洋自得呢,她说,哦,怪不得你的英语这么烂。¥……@#*¥%!
嗯,所以熊觉得,如果印度人都是这样的心态的话,印度的语言的消亡却是迟早的。

虽然也有若干中国人也把英语捧得很高,但并不是主流。考试考英语而不考语文,是一定会被骂的。
在美国见到的大部分二三十岁的香蕉(外黄里白,指中国血统但出生在国外,受西方教育的)往往不会说汉语,更别提写字了。但是大部分几岁的小孩子,都被中国父母逼着认字说汉语。
看来,信心还是关键啊。只要中国强大,汉语就没有消亡的危险。

总之,从任何角度看,汉语都没有楼主转载的文章说的那样危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u235 发表于 2010-3-1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第二次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从英语吸收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等;从日语中吸收了组织、纪律、government、party、方针、政策等等。---------- 这里好讽刺

YY不是英文啊  是意淫的汉语拼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qsh 发表于 2010-3-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红桥区 联通
我们为什么学英语?因为洋人有钱,强大.而我们需要钱(资源)和技术.
如果我们强大了?洋人,就该学汉语了.外来语,只限于汉语没有的词汇.
怕只怕,现在学术和教育部门不作为,而权奴又努力消亡汉字.
请看一些论坛:zhengfu不能叫government,会自动翻译成government;dang不叫party,会自动翻译成party;盗版会翻译成**,等等等等.文字不是权贵和精英的文字,是大众的语言,只要中国10亿人不死,1亿人说英语又怎么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u235 发表于 2010-3-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请看一些论坛:zhengfu不能叫government,会自动翻译成government;dang不叫party,会自动翻译成party;盗版会翻译成**,等等等等.文字不是权贵和精英的文字,是大众的语言,只要中国10亿人不死,1亿人说英语又怎么样?


笑出声了....不过相信大家都很无奈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10-3-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有些人对外语的入侵保持很高的警惕。不知道他们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消亡现象有什么看法。比如,他们认为让满族人继续使用满文好还是像现在这样使用汉语好?

我觉得,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应该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加以限制。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是没有学好英语太吃亏了,阅读英文资料太困难了。我们的中小学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有学习英语,吃亏吃大了,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也许是我老了,思想跟不上形势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runkwenshuai 发表于 2010-3-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北京融合通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通节点
如果消亡的话,肯定不是天灾,是人祸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amps365 发表于 2010-3-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联通
哦!不会吧?怎么出这样的言论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u235 发表于 2010-3-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有些人对外语的入侵保持很高的警惕。不知道他们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消亡现象有什么看法。比如,他们认为让满族人继续使用满文好还是像现在这样使用汉语好?

我觉得,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应该顺其自然,不 ...
愚石 发表于 2010-3-1 09:52



其实真正做得好的是日本 你看他们英语说得 母语是说英语的都得琢磨半天... 但是为什么人家和外国沟通的好呢? 因为人家有很专业的翻译人员...

我国呢老太太都会说几句英文 所有学生也都会 但是又怎么样呢!  要想明天就和外商洽谈专业领域问题  有几个能站出来说 我专业词语比外国人都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冥古宙 发表于 2010-3-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本帖最后由 冥古宙 于 2010-3-1 11:31 编辑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这个话题有一些发言权。
我觉得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事情,顺其自然吧。
20世纪初,很多激进学者还主张完全废除汉语汉字采用拼音文字呢,比如瞿秋白把汉语咒为“人类历史上最肮脏最龌龊的茅坑”,鲁迅也喊过“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口号,但是这种历史文化的东西不是某些人就能左右得了的。历史证明,100多年过去了,汉语汉字依然在广泛使用。
现在虽然汉语已经不那么“纯净”了,而且也不那么规范了,但语言无疑是在演变的,不必大惊小怪。历史进程证明,汉字逐渐在从表意向表音转变,总会有一天,汉字会演变为表音文字。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现在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早晚汉语也会成为通行国际的语言之一,甚至全世界最终会选择一种语言。
我们现在就认定300年或几百年后,汉语就如何如何了,还为时过早。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汉语的结局,而是很多小语种或民族语种正面临绝境,毕竟这些语言也代表过人类文明,对这些语种,究竟是人为的保护传承还是任其进入死地,倒是真正值得探讨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10-3-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同意冥古宙的观点,顺其自然正是尊重大众的选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3-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哦,瞿秋白把汉语咒为“人类历史上最肮脏最龌龊的茅坑”,鲁迅也喊过“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口号
冥古宙 发表于 2010-3-1 11:29


看来,我学习的中国历史真的只是片段而已,尤其是1840年以来的。不过话说回来,知道太多了,也未必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16 13:58 , Processed in 0.08011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