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蒋劲松:警惕少数科学家的科普忽悠

[复制链接]
pooky 发表于 2012-3-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澳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今天新京报 自说自话/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我们要提防少数不良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这些年来,国内民众要求科学家从事科普活动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局限,科学普及活动不仅不算绩效,而且不少科学家还有一种偏见,觉得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从事科普工作有失身份,所以,科学家热心科普的人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为数很少的从事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他们在社会上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很多时候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以至于他们工作的单位常常会因此施之以压力,让他们放弃科普。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非常热心科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NASA每年的经费需要美国国会讨论批准。如果美国的纳税人不理解NASA工作的意义,他们就很难拿到足够的经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要热心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也许,我们将来也可以形成某种由民意来决定科学经费的机制,到了那时,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传播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了。

  但是,我们今天也要提防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少数科学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从事忽悠式的“科学普及”。科学家精通科学知识,不太容易犯知识性的错误,而且科学家在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貌似做科普的合适人选。但是,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像小科学时代那样,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个人自由探索,而与技术研发、产业规划、国家政策等等紧密相关,与巨大的利益纠结在一起。

  所以,我们要提防少数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在许多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利益相关者必须回避。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主义”泛滥,很多普通公众还在误以为科学家都是陈景润式的书呆子,还在迷信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贪名利、献身科学的圣人,没有意识到科学活动是牵涉巨大利益的活动。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从未想到在重大公共利益相关的科学决策上,要求相关科学家们应该回避。

  由于在决策体制上缺乏利益回避制度,有些“大牛”科学家在为科学项目做决策时,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坐地分赃,为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团队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事来。由于在向公众做科普的时候,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对科学家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缺乏质疑和提防,少数科学家常常可能假借科学普及,夸大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擅长工作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成果被学界肯定的程度,甚至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收买,为少数特定企业充当危机公关的马前卒。

  因此,公众在知识与科学家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更应该加倍警惕少数科学家的忽悠。大投资家巴菲特劝告我们: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现在是否需要理发。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先生认为,我们对待科学家,应该像对待替我们修下水道的管子工一样,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服务,但是,要防止他们偷我们的钱。

  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在采访科学家对待公共政策的建议时,应该多听不同学者的意见,而不是只听个别学者片面的言论。公众在接受科学家科普的时候,也应该关注科学家与所科普的内容方面有无利益牵连,而科学家们则应该明确申明相关利益关系。只有这样,科学才能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有害于社会。
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3/31/content_327999.htm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3-3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中山
很有道理,支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oul 发表于 2012-4-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0-6 06:05 , Processed in 0.13029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