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属于硅的日子屈指可数

[复制链接]
索理客 发表于 2013-6-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教育网/中国药科大学教育网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胡正明确信硅的日子屈指可数,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人将不会再使用硅,将会有更好的材料去取代硅硅基晶体管无法一直缩小下去,芯片公司已经考虑用其它材料取代硅,其中的热门替代材料包括锗和半导体化合物III-V。这些材料可能制造出更快耗电更少的晶体管,创造出更致密、更快散热更好的芯片。


行业专家估计,转变最早将从2017年开始。新一代的晶体管架构将可以让摩尔定律顺利进入下一个十年。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42440.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道无极 + 10 信息

查看全部评分

天知道wy1978 发表于 2013-6-2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硅要是被取代了,那可是半导体晶体界的一次伟大的革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偷窥者 发表于 2013-6-2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厉害,{:soso_e17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3-6-2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中山 电信
信息!不错!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hanghc 发表于 2013-6-2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是啊,我们公司就是设计芯片的,硅总不可能这么缩小下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hw5555 发表于 2013-6-2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高科技  学习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erryzx 发表于 2013-6-2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廊坊 联通
祝早日研发出来  大规模量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ljbox 发表于 2013-6-27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贵阳 电信
话说材料是不是很昂贵啊?如果太贵了就不一定能取代硅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zg0728 发表于 2013-6-2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移动
本帖最后由 hzg0728 于 2013-6-27 15:59 编辑

向研发组致敬{:soso_e17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马来西亚
本帖最后由 天道无极 于 2013-6-27 16:30 编辑

为什么没有提到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另外,也有IBM的科学家提出说可以利用在目前的硅基晶体管的元件和制程的基础上去制作新一代的光导芯片。材料和制法保持不变,主要是以光取代电,但运行速度比起现在电导晶体管会大大地提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6-2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黄浦区 电信
还很远呢,量产化费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芯片技术的摩尔定律很快就要到头了,用什么材料都一样。

因为无论用什么材料,半导体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当芯片缩小到单个基本单位只有1、2层原子厚度或者5个原子宽度以下,技术不可能进步下去了。在这种程度下,无论什么材料,量子效应都将导致芯片无效。

光导芯片?我看还不如半导体芯片呢,导体中电流的速度就是光速,还少了光电转换,到底谁更快?!

碳纳米管?基本的碳纳米管单位需要的原子数量,不会比半导体少的。

点评

能否说说你对纳米碳管和硅基光导芯片的看法和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7 23:09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7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马来西亚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7 19:14
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芯片技术的摩尔定律很快就要到头了,用什么材料都一样。

因为无论用什么材料,半导体 ...

能否说说你对纳米碳管和硅基光导芯片的看法和理解?!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pectrum 发表于 2013-6-28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德克萨斯州 A&M大学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7 16:28
为什么没有提到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另外,也有IBM的科学家提出说可以利用在目前的硅基晶体管的 ...

这些东西只在研究阶段,目前进不了工业界量产的

点评

是的!这些都是时间的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9 15:27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pectrum 发表于 2013-6-28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德克萨斯州 A&M大学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7 16:28
为什么没有提到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另外,也有IBM的科学家提出说可以利用在目前的硅基晶体管的 ...

这些都只是研究课题,目前离量产还很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pectrum 发表于 2013-6-28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德克萨斯州 A&M大学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7 19:14
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芯片技术的摩尔定律很快就要到头了,用什么材料都一样。

因为无论用什么材料,半导体 ...

前两段正解,摩尔定律到头就是个时间问题,只不过新材料没准儿多撑几年。

不过电流速度不是光速,那是电场速度

碳纳米管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如何生长

点评

电场速度不是光速?  发表于 2013-7-2 18:05
应该一样快,只是光信号不受地球磁场和其他环境影响,衰减也很小。  发表于 2013-6-30 12:47
奇怪,对金属导线而言,电流速度和电场速度有区别吗? 莫非你认为发电厂发的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用电器?毕竟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漂移速度确实比光速慢得太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9 15:25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spectrum 发表于 2013-6-28 05:48
前两段正解,摩尔定律到头就是个时间问题,只不过新材料没准儿多撑几年。

不过电流速度不是光速,那是电 ...
奇怪,对导线而言,电流速度和电场速度有区别吗?

莫非你认为发电厂发的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用电器?毕竟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漂移速度确实比光速慢得太多了。


点评

我想至少光传导比起一般的电传导相比没有电阻的影响,不会产生过多的废热和能耗损失,从而提高芯片运行效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9 15:3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马来西亚
spectrum 发表于 2013-6-28 05:41
这些东西只在研究阶段,目前进不了工业界量产的

是的!这些都是时间的问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马来西亚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9 15:25
奇怪,对导线而言,电流速度和电场速度有区别吗?

莫非你认为发电厂发的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用电器? ...

我想至少光传导比起一般的电传导相比没有电阻的影响,不会产生过多的废热和能耗损失,从而提高芯片运行效率!!

点评

除非纯粹的量子效应,否则这种转换都会产生热量的,只不过数量多少的区别。 再小的热量,当像CPU、GPU这样超大规模集成的时候,问题就会很明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9 15:37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3-6-2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电信
天道无极 发表于 2013-6-29 15:34
我想至少光传导比起一般的电传导相比没有电阻的影响,不会产生过多的废热和能耗损失,从而提高芯片运行效 ...

除非纯粹的量子效应,否则这种转换都会产生热量的,只不过数量多少的区别。

再小的热量,当像CPU、GPU这样超大规模集成的时候,问题就会很明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00:23 , Processed in 0.21171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