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考证到Pentax和Takahasi官方有任何"Petzval"的说法.所以我觉得,我们日后大可以忘记”FSQ是匹兹伐”的说法.它的名字是FSQ. Flatfield Super Quadruplet.而在一些更关注成像效果而不是镜片结构的高桥粉,天文摄影师嘴里,它的名字是FSQ, Fucking Stunning Quadruplet!
回到我们的问题Pentax125SDP是Petzval吗? 不评论.这里给出125SDP结构图 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心里都有数
那么Petzval改新结构的自平场天文摄星镜 改到这里完了吗?
没有.
看看Pentax Pentax100SDUF.是不是更不一样了? 后组镜片已经改成了弯月形 而像场巨大的100SDUF居然做到了F4 想必与这个改动一定有些关系.
改到这里完了吗? 也没有.看看Pentax75sdhf.简单的三片设计,后组简化为一片,仍然是原生平场的摄星镜.很多早些的天文摄影爱好者都YY过这个轻便至极的小镜子.一代经典.除了慢一点没什么毛病了.
改到这里完了吗? 都是老外的有木有国内的?
有的.
先看看这个更小的镜子, 老外的设计国内的制造.是不是很像上面的75SDUF? 有没有渊源不知道,但我立刻想起老七讲的故事” 找出以往的好设计 小心改动避开专利…” 而最近,我们已经在见证更多国产的三寸和四寸级别的这个设计.
另外在光博会和很多别的场合 不少人了解也到了信达的”匹兹伐”4寸5片式摄星镜.很遗憾这里结构图欠奉了, 而那个设计基本可以理解为FSQ106ED前组的两片式变为三片式. 说到这里我脑海里又有个小人在说” 找出以往的好设计 小心改动避开专利…”
我自己的建议其实是信达应该自己起个名字而不是沿用”Petzval”.哪怕是用”Synta-Petzval”,SP呢?也比说这是匹兹伐镜子好.纯从光学修正的角度来说窃以为这个设计完全能做得比FSQ更优秀.应该有更特别的名字,哪怕SP会被演义为”super”呢
光学尤其是光学材料在进化,从古典Petzval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天文爱好者尤其是天文摄影爱好者们,越来越幸福.
===待续分割线===
4. 完结和未完结的胡扯
回到最初的问题, 现在很多已经有了答案
1.
都是摄星镜 像场很平 不用平场镜也能获得很好的边角星点
——这贴子里列出的自带平场摄星镜们都是Petzval子孙,但最初的设计思路和成像风格完全不同 严格说没有一支能称得上Petzval.窃以为应该拥有自己各自的名字
2. 镜筒长度都比一般的镜子长
——镜筒长度未必比同口径同焦比的镜子长 这个长度是跟设计思路相关的.如果不惜成本执着追求大像场,带来的可能是镜片前移,而缩短镜筒的长度.比如——FSQ106ED并不怎么长. 而没有把超大像场作为诉求的NP101后组镜片没有前移,镜筒就长了不少.
3. 高桥FSQ85/106是最经典的匹兹伐 TV NP101/127也是匹兹伐
——并不是这样. 一定说来TV NP反而更接近古典的Petzval(设计师也以此为傲). 而FSQ改动得更大,已经脱离Petzval这个名字了.而甚至FSQ106ED和85结构也并不一样只是类似.附上85结构图 有心的可以比较一下前面的各种镜子.就我个人觉得,85更大众,没有106做得那么"绝"
FSQ85
4. 光轴好像都不太稳
——为了自平场,为了大光圈,为了大像场,镜片间距不断放大,代价是,光轴确实隐患更大一些.上面提到的很多镜子,包括被奉为经典的FSQ和NP还有一些国产镜,都有这个问题
5. 像场好像都很大
——未必.Petzval并不等于大像场.而经典Petzval的可用像场甚至是很小的
6. 都比较贵
——为了自平场,为了大光圈,为了大像场,还要固定光轴... 这些摄星镜结构复杂的多也容易出问题的多,爱的代价.贵,重,都是事实,但也贵得有道理.
有人问了 那该买什么镜子?
——楼主玩天文也玩摄影但是不玩天文摄影.这些镜子我用过一些但推荐不来.这贴的目的也只是澄清一些误解,没有指导意义.但有些想法俺想澄清一把:
1. 楼主很粉FSQ106啊 放毒?
——我想说,国内大部分同好,都不建议买FSQ106.
前面说了FSQ106做得这么特别就是为了中幅级别的像场.做到了但代价(光轴稳定度,重量,价格)高昂.问题来了:国内有多少同好会用超过全幅的感光器拍星? 如果不用,您何苦为了一个不需要的目标承受相应的代价呢? 给APS幅面的CCD配FSQ106,窃以为是有点牛刀杀鸡向的做法.
2. 楼主很粉自平场摄星镜啊 放毒?
——其实 看看NP101的结构图,它可以被粗略地理解为一个两片式望远镜+两片式减焦平场镜.把后面那两片做成可拆卸的减焦平场俺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只是单用主镜两片成像未必有原先那么好罢了.
当然自平场的镜子摄影很方便,滤镜,偏轴导星等等都容易用,但楼主窃以为光学上APO+平场减焦设计好了未必成像就不如这些平场摄星镜.此帖罗列的平场镜子很多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巨大的像场.
3.楼主真的不放毒?
——如果我想推荐什么,我会推荐国产望远镜.时至今天很多时候国产需要的已不是技术和制造上的改进,而是爱好者眼中始终放不下的那层眼镜,那个"国货价廉质不高"的标签.
===主要内容完毕的分割线===
说完了.但是因为楼主比较罗嗦,所以后面还有几句废话 -_-b
望远镜和镜头的光学是很复杂的学问,远不是LZ这样数学功底不佳的光学门外汉能掌握的.但更多地,光学设计是门艺术.LZ罗里巴索了半天最想说的是, 玩器材,请耐心理解器材,不要听人说到匹兹伐这个洋气的词就急着要去买FSQ.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为玩器材, 反之...往往容易变成被器材玩... 而您对器材有些更多的要求时,也请试着理解设计师,理解器材.
这里有个故事:
LZ很幸运地曾做过半导体光刻工艺,面对人类光学工艺的最高峰——光刻机,曾经发出过这东西NB透了完全是不能理解的居然能够做出这么多片这么多组真是NB到了极限.下面这个镜头设计就是一个例子.诸君听到过的什么ED萤石SMC超声波NANO,这里面全都有,而且很多技术都是这东西里成熟了才下放到民用层面——比如照相机镜头.
你觉得下面这个几十片几十组的结构太复杂了? 它也只是复杂的真实光刻机镜头的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照明系和光圈部分完全没有放上来
litho lens
我对驻厂的nikon工程师表达过对这个NB东西的敬仰 而他知道我同时发烧镜头和望远镜时对我说了句话(大意)
您以为多加几片镜片就可以解决问题?像这么复杂的镜头就没有问题? 其实设计师每加入一片镜片时心里都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啊!
光学设计师们是很无奈的.你引入设计B解决了问题A之后,会发现它引出了问题C,当你又引入镜片D解决了C之后会发现引出了问题E,当你又引入设计F解决了E之后奇怪了问题A又回来了换了一个形式形成了G.而或许事情继续发展下去你哪天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你觉得成为麻烦的问题C后来其实就能帮你解决后面的问题X但你当时已经用D把它干掉了...
这是个死循环,没完没了.
贵为人类光学顶峰的上亿美元的光刻机,一样有像差.很多设备工程师每天都要测量球差彗差像散场曲和畸变,而且结果是即便你保持了恒温恒湿并打穿工厂楼板为它制作了专门的大理石地及防震台,这些像差结果还是经常变化,从来都不是0.甚至光轴准确度都从来不是0
而一个几十组几十片的镜头,即便你用了Nano FMC coating,即使你用了极紫外193nm高功率专用激光器做光源,它的反差也已经低得够呛.为了能够正常工作,你不得不依赖高分子技术制造昂贵的感光性质极为特殊的光刻胶.
光学设计,到今天,很多时候完全是个妥协的艺术.经常面临着让人精神分裂的妥协和折磨.
这还不算完,他们费尽心血设计的镜头还会被抱怨“哪儿都挺好就是暗角太大.不能覆盖全幅”或者“要是镜片多一片也许就更好了”,或者更糟的是“这玻璃是什么? 51的?那肯定不怎么好”,还有最无奈的"都挺好的可是怎么这么贵呢?厂家一定是很黑"...
设计师们命真苦.
而制造师的痛苦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说坛子里几位业内,这个时候你们真的该出来吐槽了啊憋久了容易生病的...)
我的手边现在就放着一支精致的摄星镜.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把玩了一番.那幽幽的镀膜仿佛反射出了很多年前,Petzval和百花齐放时代的往事.
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每一个设计,都凝聚着设计师个性的思想和先贤的智慧之光,它们很多都有差异,比如NP和FSQ的设计思路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但每一支镜头,都是无数设计师,工程师和工人 智慧,梦想,拼搏,取舍,奋斗,和汗水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认真用好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