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纪念漠河观测日全食成功10周年回忆录

[复制链接]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原稿发布在个人QQ空间 http://123510878.qzone.qq.com 及 “天之文”论坛 http://www.astron.sh.cn/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10279&show=0

·引言·Q@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Q
      2007年3月9日,是一个不平凡的纪念日……"


      10年前的那天,20世纪我国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在祖国的最北端——漠河上演,加之千年等一回的世纪彗星海尔—波普达到今日点,使得黑龙江的这个边陲小镇异常热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爱好者蜂拥而至。
       时年14岁的我,是上海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员,也作为上南中学和进才中学联合组成的“上进”小分队光荣的一员,远赴漠河进行日全食和彗星的观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事件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冰”纷世界 精彩一“日”》
第一章 意外惊喜


      1996年6月17日,位于浦东周家渡地区的一所区重点中学内,彩旗舒展,名家云集。这一天,一座崭新的“圆顶”在上海市上南中学科艺楼顶矗立,上南中学也成为浦东新区第一座拥有天文台的学校。与此同时,上南天文爱好者俱乐部成立。
      当时,刚刚结束初一学习生活的我被告知成为第一批俱乐部会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当时本年级中只有四个会员。那时候入会条件很严,要提出申请,然后看你的成绩、对天文的了解程度等等,好像和入团差不多。
      我从小喜欢天文,我的母亲把我带入了书的海洋,读小学时我就在看《十万个为什么》了,其中只有两本书是包过的,即《天文卷》和《气象卷》。如愿进入上南中学后,学校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改造,开始建造科艺楼,而当科艺楼封顶后,一个用钢筋支撑起的圆球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当时还没有亲眼见过天文台,但从书中了解到天文台是个圆顶,于是我马上询问我们的地理老师顾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自己的运气真好,我的生活甚至朔是命运从此改变了。不久,学校准备成立天文兴趣小组,我头一个报名……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实践的机会,我对天文特殊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体现,95、96年的几次流星雨观测中我都有不俗的表现。不过那时候还是比较小,基本就是跟着老师学,没有自己深入研究,也根本不知道97年将发生日全食。
      1997年1月,寒假前,即将满14周岁的我突然被请到校长室去,另我惊诧不已。刘世镛老师,时任上南天文台台长,物理教师,她是当时上南中学校长罗峻的夫人,在业余天文界颇有些影响力,也和不少天文学家相熟。刘老师也算是我在天文方面的领路人。那天刘老师先问我考试考得怎么样,我知道考得不是很好,但也不糟糕,不过还是有点害怕。后来她问我想不想去漠河观测日全食,我先是一惊,想了几秒钟——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日全食……好像很少见的嘛……漠河……不是祖国的最北端么……“去看日全食?真的是叫我去吗?”我简直不敢相信。随后刘老师说,是的,这次我们学校就打算去三个,一个是俱乐部的理事长,在读高二的黄颢,还有一个是初三的孙阳欢(女强人一个)。显然,与他们相比我想当稚嫩,在经过几分钟的“恍惚”后,渐渐静下心来,我知道这是个非统寻常的任务。
刘老师说:“不过要知道漠河非常冷,也非常冷,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毕竟你还比较小。你家里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应该不会,他们一直很支持我。”
       “我会和你家长联系的。我们这次要去足足一个星期,而在寒假里大概也有两个多星期的培训,就住在学校里。”
       ……
      紧张、兴奋、激动、迷茫……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从此,天文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从此,我更加成熟老练;从此,我开始写就在上南中学的“辉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第二章 刻苦训练(1)

     这个寒假算是泡汤了,我甚至还不知道要培训些什么。
能否观测好这次日全食,关系到上南中学天文特色教育能不能在全国打响第一炮,所以各方面都比较重视。于是,由刘世镛老师带队,上南中学和进才中学各三名同学组成“上进”小分队前往漠河进行观测。
     组成人员如下:
     上南中学:黄颢、孙阳欢(女)、施韡(我)
     进才中学:卢征、倪鸣、林岭(女)
     大家到齐后,刘老师介绍了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和培训项目,我逐渐意识到这次观测活动的确不同寻常。
     1、练习拍照。从熟悉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原理开始,熟悉天体摄影的基本技巧,掌握测光和判断曝光速度的本领,掌握装卸胶卷和冲印照片的基本方法。
     2、熟悉和掌握望远镜的使用方法。通过反复操练和模拟演练,做到对望远镜了如指掌。
     3、掌握对日月天体的曝光速度。太阳和月球具有相近的视圆面,而日食的过程是太阳圆面大小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要不断更换曝光速度,因此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拍摄、分析,进而掌握,这样到时候才不至于浪费胶卷。
     4、掌握对日月天体的调焦。这又是一项非常要紧的工作,不得马虎,否则就不能保证拍摄出来的太阳是清晰的。
     5、熟悉和掌握日全食的全过程。掌握日全食的基本原理,了解全过程可能发生的现象,以便做好预案。
     6、到中国极地研究所进行低温试验。既是要熟悉低温环境,又是掌握各种设备在低温环境中工作的状况。由于漠河温度非常低,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都有可能发生电子元件故障或机械故障,胶卷甚至变脆……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都没亲身经历过,必须借助极地研究所的低温实验室才能找到答案和应对措施。
     7、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个没啥说的,几天下来就能体会到,而且这就是我最擅长的。
     我们培训和生活的地方就是天文台了。要在这里过日子了,一定要把生活用品带好,把生活区腾出来。唉,哪儿有什么生活区啊,天文台里面一间会议室,还有电脑室,外面一间接待室。“把会议桌搬出去!”黄颢大哥一声令下,外面集体开动。说起他的名字,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狗太监黄浩了,呵呵,不过他始终强调他是“黄老将军”,算了,我就成全他吧。“把外面的沙发搬进来”是不是有人想问为什么要要这么折腾啊?没办法,里面有空调的,而沙发就是床了。不过后来发现那个空调简直就是个废物,室内温度也就维持在14、5度的样子。后来被子不够了,怎么办,我们把窗帘统统扯下来盖在身上。这样一来稍微好些,而且早上太阳光还能照射进来,省了用闹钟了。话说那几个女生,她们那里几乎不需要多折腾,因为她们睡的是科艺楼3楼的会议室,n多沙发,而且还有一个2匹的空调,她们居然还上来说热死了!天哪!!我终于知道什么叫“艰苦奋斗”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第二章 刻苦训练(2)
      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都不固定,因为我们要根据月亮的周期来安排。上弦月就在上半夜拍月亮,拍下弦月的话就必须下半夜起来了,说来也巧,我们两个星期的培训时间里上弦月和下弦月都能看到。白天则要给太阳拍照片,可不是拍一张两张啊,对不同的时间段,不同高度的太阳都要拍。下面,具体地来举几个例子。
      首先就是调焦。调焦的工作异常重要,在望远镜目镜里调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接上照相机后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当时使用的照相机是海鸥DF-2相机,那是一款非常经典到照相机,尤其在天体摄影方面简单而实用,价格也比较低。这类机械相机有一块磨砂玻璃,是照相机的观景窗,中间有个圆圈供调焦用,小圆圈又可分成上下两个半圆。在焦距未调好时,不仅景物是模糊的,如果把景物的一条边穿越两个半圆的话就会发现边线是不重合的,只有调清后才能重合。在使用镜头时,上下两个半圆都是明亮的,都能看见,而照相机直接接上望远镜后观景窗内就不能看到两个明亮的半圆了,而是一亮一暗,也就是说只能看到半个圆了,这就给调焦带来很大的难度。我们必须不断地尝试,掌握准确的焦点。而且我们还尝试了好几种方法,或在观景窗内直接观察日月是否清晰,或是让边缘重合,或是观察底片上的成像是否清晰等等。
      操纵望远镜对天体进行跟踪也是我们要掌握的技能。先要对极轴,把望远镜的极轴对准北极,我们从对北极星开始,再用军用指北针,最后做到目测校准,其实就是锻炼自己的经验值。望远镜跟踪的原理就是操纵望远镜“克服”地球自转,让天体始终位于视场内。虽然我们的望远镜有自动跟踪的功能,但是考虑到漠河的低温,很可能使电池不能正常工作,或者赤道仪内的机油被冻住,所以我们就不断地操练手动跟踪,充分掌握望远镜的性能,做到“闭着眼睛也知道望远镜该转多少度”,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
      随后就可以选择曝光时间进行拍摄了,这又是一个要靠经验吃饭的活。天体的地平高度、云层厚度、大气透明度、滤光片滤光率、底片感光度等都能影响曝光速度。对于太阳,一般情况下使用滤光片时的曝光速度可采用1/2000~1/250s,根据底片感光度进行选择;对于满月,可选择1/250~1/45s,而对于其他不同的月相曝光速度也有区别。可见,这项工作并不简单,而曝光的好坏也将影响成像质量,如果差错较大的话甚至什么也“没有”。
      拍好后我们就必须检查质量,每一张照片都有编号、精确的拍摄时间、曝光速度等数据,这些数据是我们分析的依据。我们并不是去照相馆里统统印出来,而是让照相馆里洗出底片,或者就自己洗,只有在底片上看上去好的我们才印出来。洗出的底片上一个个都是圆圈,只有颜色深浅的区别,曝光时间长的就深一些,曝光时间短的就浅一些,我们就是对比深浅颜色判断哪个曝光速度比较合适。有时候我们自己洗胶卷,从基础的学起,在暗袋里拆胶卷、装显影罐、配显影水、定影水、清水冲洗,都是在那时候学会的,后来在温安林老师的指导下还学会了在暗房里印照片,还有用土办法进行抛光等,不过那已经是差不多三年后的事情了。冲洗胶卷可是技术活,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拆装暗盒,装到显影罐里去也不容易,对了,配药水时要注意温度、浓度,我们当时用的好像是D72显影水,主要成分是绿矾(七水合硫酸钠),显影水主要成份是硫代硫酸钠,会结晶,而且有股难闻的味道的,不是很容易就洗掉的。我们曾经还去买那种一大盘的乐凯黑白胶卷,问照相馆里要了好多空的胶卷暗盒,回来自己装胶卷,这样一卷胶卷可以拍到38张甚至40张,特带劲儿!
      哪位有兴趣猜猜我们在培训期间总共拍掉多少卷胶卷?答案是36卷!说来也是,36卷最后换来2卷成功的照片,不过还是相当值得的,没有哪36卷的联系也不可能成就2卷的精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第二章 刻苦训练(3)

      每天的培训繁琐却不枯燥。除了观测之外,我们还要接受理论的学习,了解日全食的全过程。在培训期间,我们还迎来了一位贵客。
      1986年上海曾经发生一次日环食天象,也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当时也掀起了一股天文热潮,国内外专家齐聚上海。时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的万籁研究员组织和安排了一次全市范围的大型观测活动,反响巨大。万籁先生还是科普方面的热心人,积极开展许多天文普及工作,贡献卓著。上南天文爱好者俱乐部成立的时候还邀请万籁先生担任我们的五大顾问之一。(其他几位分别是中科院院士、原上海天文台台长、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叶叔华女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际流星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徐品新先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小行星专家王思潮先生;江苏省天文学会理事长、南京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站长梅苞先生,个个都是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物。)万籁先生介绍了他观测日食的经验,跟我们详细描述了日食全过程的现象,需要注意些什么,讲得十分细致,十分耐心,那时他已经是74岁高龄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也和万籁结下忘年情,也算是有一段师徒缘分,97年后还见过一次面。
      这里不得不插一段令人惋惜的回忆。2001年10月15日万籁先生因胃癌医治无效在华东医院不幸病逝,而仅仅在当年年初,我还接受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采访,一档老年人节目为他做个专题, 没想到……19日,我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通过悼词,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位心系天文,在建国初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学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当重视科普工作,无私地帮助青少年成长。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心中燃起一个念头,即使我不做专业天文学研究,我也一定要致力于天文科普工作,终生无悔!
      培训期间,以及后来开学后,我们先后两次去中国极地研究所实验低温实验。
      第一次,先与某位主任(忘了叫什么了,反正是在长城站担任过站长的)聊了些关于极地的话题,尤其问了问关于极光的情况,因为据说在漠河偶尔也能看到极光,他也津津有味地说起了在南极的生活。我偶然发现了他们对南极长空电离层的研究,我刚学过些无线电的知识,正好现学现用,也再套一些相关的知识,问他电离层中D、E、F1、F2各层昼夜如何变化,他借助长城站记录下的几条曲线向我解释。随后,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带我们去参观低温实验室,也就是带我们进去走一圈!
      他为准备了几件南极服——是极地考察队穿的特制服装,可不是“南极棉”哦!果然是南极服,厚实、暖和,而且很轻,对肢体活动影响不大。我们站在所谓低温实验室门口,眼前是类似于银行保险库上的密封门,看这样子就“令人害怕”。大大的把手重重地按下去,“咯噔”一声,门开了,里面露出白炽灯的光亮,进去后之间一个小房间,往左一拐弯又是一道门,原来这间只是一个过渡层,不过似乎已经感觉到里面的凉气了。再打开一扇门进去后我们就傻眼了,左中右各一扇门,这简直就像是空间站的接口舱一样啊,如果独自进来还真怕迷路了呢。那位主任介绍说这几扇门分别是不同温度的贮藏室或实验室。他带我们走进右手边的一扇门(这些门都是刚才所说的密封门),随着一点点地深入,我们也逐渐感到气温越来越低。随后走过短短的廊道,看到右手边又有一扇门,可他显然并不理会,我们笔直地又走入一扇门,这里就是极地研究所的-28℃实验室,里面堆放着一些物资、设备,看上去似乎更像是储藏室。不过不管怎样,温度是实实在在的,从没经受过那么低的温度啊,俨然一个大冰箱,我们在里面待了10多分钟,讨论着改日搬设备来测试。随后,我们退了出来,进入另一个大房间,呼地一下子就感觉冷气袭人,原来我们进入了-60℃实验室。据说还没有正式启用……算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推出来吧。
      之后的一次,我们将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都搬了过去,在-28℃实验室里做“望远镜低温性能实验”。显然,要在低温里持续工作一段时间还是有难度的,必须燃烧自己的小宇宙。时间一长,最先受不了的是脚,看来去漠河的话要多穿几双袜子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望远镜并没有冻僵,工作正常,而我们担心的照相底片发脆的情况也未发生,不过据了解3月份的漠河气温还是会下降到-30℃以下,各项仪器是否一定能正常运行谁也无法打保票,所以我们还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于是,除了望远镜的防冻油外,我们还给它们定做了“棉衣棉裤”……

在绚丽的星空中捕捉永不消失的电波……
上海市天文学会、上海天文爱好者气明星联盟  水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第二章 刻苦训练(4)

      那段日子很有意思,很开心。每天睡在天文台、工作在天文台,对了,我还要做寒假作业。如果想放松一下心情还能极目远眺,那时候还没高楼大厦,连对面的昌里花园都没建起来,好又多大卖场更不知道在哪儿呢。往东看到煤气包,往西看到上钢三厂,往南看到10多公里外,往北看东方明珠。我们一直拿望远镜看东方明珠,可以分辨出球球上面的人脸,但比较难区分鼻子和眼睛,我们望远镜的分辨率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可从没对着人家房间里看过,这是人品问题。
      每天吃饭倒是有点问题,我们大多数情况只能到外面去吃,有时候早饭就免了,因为作息没有规律嘛。我们经常去吃饭的饭馆是洪山路上的王中王鸡粥店,那可以当初这个“领域”中的“王中王”,生意很好,后来许多“X鼎鸡”蜂拥而出,而王中王的碗也开始出现缺口了,这被我称之为走下坡路的征兆。好在现在王中王海开着,不过我在5年里只去过2次。还有一个地方也是经常光顾,就是在昌里路近洪山路口的乔家栅,那可是沪上知名的小吃品牌,当时那家店是新开张,热闹得很。而且是先买票然后要什么自己挑,大菜师傅为你现炒现烧的,我那时候很傻的,很好奇,喜欢蹲在旁边看人家烧。唉,可惜那里现在也冷清了。以前很大一个店面现在只有几十个平方了……可见岁月沧桑啊!
      对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难得在食堂吃了两吨早饭,品尝到食堂大锅子烧出来的烂糊面,够烂、够香、够粘,太好吃了,我一下子吃了两大碗!现在我还很怀念,家里做不出那样的,后来也没机会再次品尝了。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几位成员:
      卢征,男,高二,嘉定人,在培训前一天还住在我家呢,非常壮的一个人,一看就是憨厚朴实之人。
      倪鸣,男,高一,比较瘦,不过貌似在某些方面很能干,有时候反应比较慢,他主要负责拍照。
      林玲,女,高一,美女哦~~不过我对她不是很了解。
      黄颢,男,高二,黄老将军太酷了,大胖子一个,短发,戴副眼镜,里面藏着一双富有智慧的眼睛,他也不乏幽默风趣。
      孙阳欢,女,初三,刚才说过是个女强人,我一开始对她的感觉就是一个才女,学习成绩很好,担任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很强。后来她到新加坡去读书了。
      施韡,男,初二,我学习成绩不算好,中游水平,不过特点是综合实力比较强,啥都会,天文使我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孩子变成了后来上南中学“最有影响力的学生”。
      我们当时虽有一部分分工,不过基本上每个人都要学先前提到的几项内容。我们要带两个望远镜去,一个10cm折射望远镜,基本上定下来由上南的三个人负责,另一个是8cm折射望远镜,由进才的三个人负责。10cm这个很重,装配起来一个整体需要三、四个人一块儿搬,那时候通常由卢、黄和我完成的。不过后来这项纪录被我和黄老将军破掉了,我们两个人就把它搬了出来,因为赶时间拍日出。
      就在那段日子,我认识了钱汝虎老师,他是资深天文爱好者,上海市天文学会会员,当时是《动手做》报编辑,后来又去做《上海科技报》编辑,他也是HAM(无线电爱好者),个人电台呼号BD4DC(后来升为一级证书改为BA4DC了),不论在天文界还是在HAM界都有很高的威望。。他也要去漠河,不过他的手段比较特殊,是用业余无线电观测日食。我倒是有点兴趣,所以安排了我向他学习,到时候就索性跟着他观测,不过后来他一人能够应付,也不需要帮忙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业余无线电,钱老师也成了无线电的启蒙老师,他是真正的良师益友,直到今天也一直在联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第三章 最后冲刺

      时间进入二月底,各项准备工作都已进入冲刺阶段。
      我们的培训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已经开学,但依然保证每天都对太阳进行照相观测,一方面是进一步掌握曝光速度,另一方面了解太阳活动的动态,尤其我们在盼望有一颗太阳黑子出现,因为97年是太阳活动的极小期,有一个太阳黑子是很不容易的。单调的太阳圆面是很无趣的,如果有个黑子平添许多乐趣,如果再拍到月亮和黑子相切的那一瞬间可是很珍贵的。
      拍摄日全食需要一份详尽的计划,多少时间拍一张,多少曝光速度都要进行巧妙安排,而且还要算好需不需要换胶卷,什么时候换。日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等五个主要时刻,食既到生光之间是全食阶段。漠河的这次日全食只有2分47秒,我们必须用足够的底片记录下这一短暂的瞬间,而且需要采用不同曝光速度拍摄外冕、内冕、贝利珠等等。日全食最耀眼、最迷人的景象无疑就是贝利珠了。但是贝利珠出现的时间很短很短,往往只有2秒钟时间,我们必须在2秒钟内多拍些照片,为此我们进行了近乎疯狂的练习。
      到了2月最后一个星期,我们已经达到了1秒钟连拍四张的速度,要注意,是机械相机,无电子快门,还要卷片再按快门的,这个速度已经足以达到令我们自己惊奇的程度了。而我对望远镜的掌控也达到了闭着眼睛微调的水平……
      上海日全食观测团宣告成立,成立大会以及临战动员在中福会上海市少年宫举行。上海日全食观测团由上海市天文学会、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发动,组织了20多位沪上知名业余爱好者,包括先前提到的钱汝虎老师,还有部分中学生前去观测。除了上南、进才两所中学外,还有沪上知名的格致中学、延安中学等。我记得少年宫方面负责人是肖天生和周德钧,上南天文台建台10周年时我还见到周德钧老师呢,牙掉了好多,呵呵。上海市天文学会卞毓麟先生来的,林博士有没有来我不记得了,还有赵君亮台长,后来3月9日当天他在上海电视台做直播节目。上海著名的天文科普作家、《目视全天星图》的编著者闵乃世也参加了成立大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崇拜者。观测团中年纪最大的是一位知名爱好者周老先生,83岁高龄,居然也去漠河,太佩服他了。年纪最小的是14岁,一位初二学生,就是我!也佩服一下吧!
      成立大会上把出行安排、时间计划、人员分工、注意事项等都说了一下。反正领导提希望、专家讲经验……对了,还有东方电视台的两位记者跟踪报道。就此,我们“上进”小分队的行程也基本确定。
      3月4日,从上海出发,坐上海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哈尔滨。
      3月4日下午,向中国天文学会日全食观测团报到。
      3月5日,晚上参加欢迎宴会。
      3月6日下午,全国日全食观测团集体乘坐“共青团号”专列从哈尔滨启程前往漠河。
      3月7日下午,抵达漠河。随即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
      3月8日,拍摄太阳,曝光测试,最后敲定拍摄计划。晚上观测海尔—波普彗星。
      3月9日,观测日全食。
      3月9日下午乘专列返回哈尔滨。
      3月10日抵达哈尔滨。
      3月11日返回上海。
      我们为望远镜上了防冻机油,找来木匠师傅为两架望远镜做了若干个箱子。说来还真巧,木匠师傅是我的老乡,我还很起劲地和他们聊了几句。望远镜的“棉衣棉裤”暂时就和那些海绵、薄膜塑料一起衬在箱子里防止望远镜损坏。用绳子打包时很有意思,倪鸣号称是打包高手,说他绑上的绳子很牢固的,于是我们就让他试一下,貌似真不错,马上刘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万一到时候解不开了怎么办,我主动站出来说我是解绳高手,于是再试一下,终于发现我和倪鸣正好互补,于是问题迎刃而解。指南针、秒表、快门线、滤光片等其他物品也准备齐全。至于衣服嘛,我们各自准备大衣、围巾、棉衣棉裤棉鞋等等。我打算里面穿两件绒线衫,外面就穿一件初中校服——我从小就不知道如何打扮,也不讲究吃穿——还带了件我爸的军大衣,到漠河后再穿上军大衣就差不多了。只是没有什么棉鞋,走当天只穿了双及其普通的鞋子,结果我们校长看到后立刻送了我一双,幸好如此,要不然我的脚还真的会冻僵。
      我们就像NASA航天飞机上天前机组人员向通过媒体向公众亮相一样,我们也在学校内部电视台里露了个脸。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奔赴北疆。



未完待续。。。
在绚丽的星空中捕捉永不消失的电波……
上海市天文学会、上海天文爱好者气明星联盟  水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外飞狼 发表于 2007-3-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闵行区 电信
那次日食,算是我的第一次天文观测吧!
也许就是从那刻起,我开始真正加入到了天文爱好者的队伍中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oky 发表于 2007-3-9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澳门 澳门电讯
不知不觉也十年了,我看完日偏食以後跑回家看央视直播,那次直播史无前例,希望明年会再有这样的直播吧

PS:谁有这次日全食央视的录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3-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收藏   那一年  我第一次看到了 日食  彗星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望远镜 第一次看到天文爱好者  那一年 我告别了幼稚的天文观念  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天文爱好者  并从此  始终钟爱天文至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浣熊先生 发表于 2007-3-1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 电信
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次读过之后都会回忆起了十年前。你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期待精彩下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noh2o 发表于 2007-3-11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 联通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第四章 发兵东北

      3月4日清早,当敞开的校门正在迎接学生上课之时,“上进”小分队在忙着搬运仪器设备,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依维柯停在校门口。
      我能看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向我们投来羡慕和期望的目光。我班上的同学看到我,十分关心地问我何时回来,提醒我逐一保暖。有个同学叫鱼宙,是我们班委干部之一,开玩笑地说:“水,跑到东北别冻成冰了。”我也回一个玩笑:“这几天没水了,鱼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吧。”
      “上进”小分队几位队员的家长也依依不舍地来送行,我母亲也来到学校。不过我母亲并没有特别地舍不得,因为我父亲在美国工作多年,我母亲也有较长一段时间在美国陪伴父亲,我从小就习惯了独立生活。我在95年还去过美国探亲,漠河虽远但也远不过美国,我们一家子都不怕。而3月4日这一天恰巧又是我爸从美国回家探亲的日子,而我们父子俩注定只能在机场短暂地见个面,10天后他又将飞往美国。8点多,带着全校师生的祝福和期待,校长陪同着我们一起启程了。见到初升的太阳,这是一轮熟悉的太阳,几天后它将吸引所有地球人的目光,此时此刻我却又是激动又有些不安。
      一行来到虹桥机场,等待登机。两个熟悉的脸庞出现在我的面前,十分亲切。一位是我的外公,当时被东航聘出担任顾问,还有一位是我的父亲,多日未见的父亲,也在东航工作。亲人相见必然寒暄几句,不能和老爸一起在家里聊聊的确是个遗憾。显然,老爸也是寄予我很大的希望,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我父亲一直是个很小心的人。罗峻校长和刘世镛老师也和我外公和父亲聊了几句。
      在我父亲的协助下,很顺利地办好了行李拖运手续,那几个木箱子可是我们的一切,千万不能有任何闪失。随后我父亲一直把我送到候机大厅。这时候我的心反而平静下来了,开始想象东北将是如何的一片银装素裹……
      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并不陌生,倒是对这条未走过的航路比较感兴趣,因为以前去过南京、北京都是走扇区,这此从东北扇区出去,沿海岸线北上。如果这是东航的班机,说不定还能让我老爸说说情,到驾驶舱去溜达一圈,95年在美国时就进去和飞行员聊过,学了不少东西。
      具体起飞和到达的时间已经记不大清了,似乎是中午抵达哈尔滨,外面是冷气开放,气温-5℃,这样的气温对上海人还是可以接受的。而海尔滨机场是军民两用的机场,看到几架军用直升机和运输机,不过与上海的虹桥机场相比简直就是弹丸之地。
      下午,“上进”小分队向全国观测团报到,入住八一宾馆。不一会儿,街上的冰糖葫芦吸引了我们,这是真正的“冰”糖葫芦啊!对了,还没吃午饭呢。同样是在路边,闻到一阵香味,谁让我是属狗的呢,我闻着味儿就过去了。呵,是烘山芋,北方人是不是叫烤地瓜?一个山芋两只手捧不下,那叫一个香啊!我们7个人买了4个,足够我们对付的了,结果,很有趣,我们坐在八一宾馆的大堂里啃烘山芋吃,至今仍然忘不了这个味道,上海吃不到的美味。
      下一章我们将迎接全国的名家,以及东北名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jxie 发表于 2007-3-11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原帖由 pooky 于 2007-3-9 00:23 发表
不知不觉也十年了,我看完日偏食以後跑回家看央视直播,那次直播史无前例,希望明年会再有这样的直播吧

PS:谁有这次日全食央视的录象?


录像我还保存着呢,当时自己录制的哈。我第一次观测的是哈雷彗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jxie 发表于 2007-3-11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原帖由 snoh2o 于 2007-3-11 04:58 发表
第四章 发兵东北
      3月4日清早,当敞开的校门正在迎接学生上课之时,“上进”小分队在忙着搬运仪器设备,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依维柯停在校门口。
      我能看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向我们投来羡慕和期望的目光。我班上的同学 ...


水兄的文章很不错,给你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3-1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老大的录象能否给小弟弄一张啊  对那年直播的记忆一直很深  那年CCTV还发行了录象带  可是没买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3 11:45 , Processed in 0.05151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