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愧对世界读书日!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2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7年04月23日02: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提醒了我们什么?
  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果真如此吗?
  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
  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如果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
  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
  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据说,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看来,今天的国人,要想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力量,要想用阅读改变人生,可能先得做一次“勇士乔治”,挑战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荒芜的功利之魔,以解救美丽芬芳的书香……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2007-4-23 0:13:00  红网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纪念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人们可能更清楚“情人节”、“圣诞节”这类娱乐性更强的全球节日。有的中学生审题会出错,有的大学生连某些常见的汉字都不认识,有艺人不认识繁体的“國”字,更有甚者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清楚。这些事例,与读书不无关系。
  
  读书率下降,读网率上升
  
  人们似乎正在远离书籍,或者确切地说是在远离传统的阅读方式。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国民阅读率”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时间?人们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显然不是这个原因。是人们对读书没有兴趣?读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难以让人们产生兴趣了。毕竟,读书是需要独处的,需要心静下来,需要用心思考的。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向那些快餐式的、不需要思考的、纯感官的休闲方式上。
  
  伴随读书率下降的是读网率的上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于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人们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再者,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只是由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提供的一种素材,而知识则是信息经过汇总、思考、验证后的经验总结。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这也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良莠不齐的图书市场
  
  有一个读书“八恨”的段子,可以说明图书市场的现状:“读正版书恨书价宰人,读盗版书恨错漏太多,读精装书恨不方面便卧读,读简装书恨插图尽除,读多卷书恨淋漓注水,读名家书恨一牌多洗,读纪实书恨小说笔法,读传记书恨为传主讳。”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一些作者和出版商,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图书的内容上,而是放在图书的形式上、如何圈钱上。去书店逛逛,会发现成堆的教辅材料,满架子的励志、玄幻小说。人们要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确实不容易。
  
  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读书习惯
  
  读书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习惯,然而,不读书的人群中有一半左右是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不读书了,他们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建立成熟的价值体系?又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思考?
  
  当学业的重担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甚至书包都需要用行李车去拖时,他们哪有时间读书?当父母不能跟他们进行精神交流,不能给予足够的心理关怀,兴趣得不到多元化开发时,他们的兴趣就只能投入到看电视、网聊、打游戏上面。当功利心理左右人的思维时,书必须是要有实用价值的,要能从中直接获得某种可见的收益。当读书已经不能为学习、为就业增加筹码,反而是一种“负担”时,他们也就远离了书籍,“读书无用论”也就浮出了水面。
  
  读书是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的重要渠道。当人们不去继承这些前人的经验成果时,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缺乏有深度的阅读而变得不会思考,缺乏思辨力、分析力,最终沦为一个平庸者、一个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人们有着一种视读书为生命的执着追求,保持着不断思考的无限热情,人们才会去理解人文的含义,理解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敬畏缺席了,于是历史可以戏说、歪曲。脚下缺少人文基石,踏空了,于是英雄人物可以拿来恶搞、丑化。价值观未成熟,没有目标,于是对现实充满焦虑,对人生缺乏热情。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读书习惯可以培养,但需要有硬件环境。这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不仅书店、旧书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有近3000座的公共图书馆,并且免费对外开放。每个住宅区的居民只需步行数分钟就能看到图书馆。图书馆对图书的利用也很到位,既接受各界的赠书,又定期清理出废旧书籍、杂志,供人们免费拿走。书店、图书馆,充分满足了居民对精神、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日本各地都会举办读书活动,既能调动人们的读书热情,又促使社会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我们国家应该把国民读书作为一项战略规划项目,要有专门的预算,用于书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的购置。让书店、图书馆进入社区,让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设施完善,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始终有书相伴。
[稿源:红网]
[作者:何理]
[编辑:潇湘行]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4-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今天我读书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4-2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人均读书量是可怜的6本左右(还包括课本在内),恰恰相反的是而在历史上诞生了诸多思想家的犹太民族以色列每年的人均读书量则是65本左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04:42 , Processed in 0.11403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