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冒险家的神秘之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揭秘

[复制链接]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文摘自《电脑迷》2007年9月上期光盘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而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l.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第l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3条、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第l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2.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

第4条、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5条、为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倩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a)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b)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几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c)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d)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

(e)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第6条

1.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2.缔约国根据本公约的规定,应有关国家的要求帮助该国确定、保护、保存和展出第11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3.本公约各缔约国不得故意采取任何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本公约其他缔约国领土内的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措施。

第7条、在本公约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3.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8条

1. 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现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常会期间召集的本公约缔约国大会选出的15个缔约国组成。委员会成员国的数目将在至少40个缔约国实施本公约之后的大会常会之日起增至21个。

2.委员会委员的选举须保证均衡地代表世界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

3.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罗马中心)的一名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一名代表以及国际及资源保护联盟的一名代表可以咨询者身份出席委员会的会议,此外,应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常会期间举行大会的本公约缔约国提出的要求,其他具有类似目标的政府间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亦可以咨询者份出席委员会的会议。

第9条

1.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的任期自当选之应届大会常会结束时起至应届大会后第三次常会闭幕时止。

2.但是,第一次选举时指定的委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委员的任期应于当选之应届大会后第一次常会闭幕时截止;同时指定的委员中,另有三分之一的委员的任期应于当选之应届大会后第二次常会闭幕截止。这些委员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主席在第上次选举后抽签决定。

3.委员会员国应选派在文化或自然遗产方面有资历的人员担任代表。

第10条

1.世界遗产委员会应通过其议事规则。

2.委员会可随时遨请公共或私立组织或个人参加其会议,以就具体问题进行磋商。

3.委员会可设立它认为为屐行其职能所需的咨询机构。

第11条

1.本公约备缔约国应尽力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一份关于本国领土内适于列入本条第2段所述《世界遗产目录》的、组成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财产的清单。这份清单不应当看作是齐全的,它应包括有关财产的所在地及其意义的文献资料。

2.根据缔约国按照第1段规定递交的清单,委员会应制订、更新和出版一份《世界遗产目录》,其中所列的均为本公约第1条和第2条确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委员会按照自己制订的标准认为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肪产。-份最新目录应至少每两年分发一次。

3.把一项财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需征得有关国家同意。当几个国家对某一领土的主权或管辖权均提出要求时,将该领土内的一项财产列入.《目录》不得损害争端备方的权利。

4. 委员会应在必要时制订、更新和出版一份《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其中所列财产均为载于《世界遗产目录》之中、需要采取重大活动加以保护并为根据本公约要求给予援助的财产。《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应载有这类活动的费用概算,并只可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受到下述严重的特殊危险威胁的财产,这些危险是,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械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计划造成的消失威胁;土地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的破坏;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变化、随意摈弃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灾害和灾变;严重火灾、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水位变动、洪水和海啸等。委员会在紧急需要时随时在《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中增列新条目并立即予以发表。

5.委员会应确定属于文化或自然遗产的财产可被列入本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录所依据的标准。

6.委员会在拒绝一项要求列入本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录之一的申请之前,应与有关文化或自然财产所在缔约国磋商。

7.委员会经与有关国家商定,应协调和鼓励为拟订本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录所需进行的研究。

第12条、未被列入第11-条第2和4段握及的两个目录的属于文化或自然遗产的财产,决非意味着在列入这些目录的目的之外的其他领域不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第13条

1.世界遗产委员会应接收并研究本公约缔约国就已经列入或可能适于列入第11条第2和4段中提及的目录的本国领土内成为文化或自然遗产的财产要求国际援助而递交的申请。这种申请的-目的可能是保证这类财产得到保护、保存、展出或恢复。

2.本条第1跤中提的国际援助申请还可能涉及鉴定哪些财产属于第1和2条确定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当初步调查表明此项调查值得进行下去。

3.委员会应谅对这些申请所需采取的符动作出决定,必要时应确定其援助的性质和程度,并授权以它的名义与有关政府作出必要的安排。

4. 委员会应制订其活动的优先顾序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应考虑到需予保护的财产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各具的重要性、对最能代表一种自然环境或世界各国人民的才华和历史的财产给予国际援助的必要性、所需开展工作的迫切性、拥有受到威胁的财产的国家现有的资源、特别是这些国家利用本国资源保护这类财产的能力大小。

5.委员会应制订、更新和发表已给予国际援助的射产目录。

6.委员会应就本公约第15条下设立的基金的资金使用问题作出决定。委员会应设法增加这类资金,并为此目的采取一切有益的措施。

7.委员会应与拥有与本公约目标相似的目标的国际和国家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委员会为实施其计划和项目,可约请这类组织,特别是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罗马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并可约请公共和私立机构及个人。

8.委员会的决定应经出席及参加表决的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委员会委员的多数构成法定人数。

第14条

1.世界遗产委员会应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任命组成的一个秘书处协助工作。

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罗马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提供的服务,以为委员会准备文件资料,制定员会会议议程,并负责执行委员会的决定。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

第15条

1.现设立一项保护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称为"世界遗产基金"。

2.根据联合国家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财务条例》的规定,此项基金应构成一项信托基金。

3. 基金的资金来源应包括. (a)本公约缔国义务捐款和自愿捐款 (b)下列方面可能提供的捐款、赠款或遗赠, (i)其他国家 (ii)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系统的其他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或其他政府间组织 (iii)公共或私立机构或个人 (c)基金款项所得利息 (d)募捐的资金和为本基金组织的活动的所得收入 (e)世界遗产委员会拟订的基金例所认可的所有其他资金。

4.对基金的捐款和向委员会提供的其他形式的援助只能用于委员会限定的目的。委员会可接受仅用于某个计划或项目的捐款,但以委员会业已决定实施该计划或项目为条件。对基金的捐款不得带有政治条件。

第16条

1. 在不影响任何自愿补充捐款的情况下,本公约缔约国每两年定期向世界遗产基金纳款,本公约缔约国大会应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届会期间开会确定适用于所有缔约国的一个统一的纳款额百分比。缔约国大会关于此间题的决定,需由未作本条第2段中所述声明的、出席及参加表决的缔约国的多数通过。本公约缔国的义务纳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超过对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常预算纳款的百分之一。

2.然而,本公约第31条或第32条中提及的国家均可在交存批准书、接受书或加入书时声明不受本条第1段规定的约束。

3.已作本条第2段中所述声明的本公约缔约国可随时通过通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收回所作声明、然而,收回声明之举在紧接的一届本公约缔约国大会之日以前不得影响该圃醚义鼾辅款。

4.为使委员会得以有效规划其活动,已作本条第2段中所述声明的本公约缔约国应至少每两年定期款,纳款不得少于它们如受本条第1段规定约束所须交纳的款额

5.凡拖延交付当年和前一日历年的义务纳款或自愿捐款的本公约缔约国不能当选:一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但此项规定不适用于第一次选举。属于上述倩况但已当选委员会成员的缔约国的任期应在本公约第8条第1段规定的选举之时截止。

第l7条、本公约缔约国应考虑或鼓励设立旨在为保护本公约第l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募捐的国家、公并及私立基金会或协会。

第18条、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它们应为第15条第3段中提及的机构为此目的所进行的募款活动提供便利。

5.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

第l9条、凡公约缔约国均可要求对本国领土内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之财产给予国际援助。它在递交申请时还应按照第21条规定所拥有的有助于委员会作出决定的文伴资料。

第20条、除第13条第2段、第22条(c)分段第23条所述情况外,本公约规定提供的国际援助仅限于世界遗产委员会业已决定或可能决定列入第11条第2和4段中所述目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财产。

第21条

1.世界遗产委员会应制定对向它提交的国际援助申请的审议程序,并应确定申请应包括的内容,即打算开展的活动、必要的工程、工程的预计费用和紧急程度以及申请国的资源不能满足所有开支的原因所在。这类申请须尽可能附有专家报告。

2.对因遭受灾难或自然灾害而提出的申请,由于可能需要开展紧急工作,委员会应立即给予优先审议,委员会应掌握一笔应急储釜金。

3.委员会在作出决定之前,应进行它认为必要的研究和磋商。

第22条、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的援助可采取下述形式.

(a)研究在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本公约第11条第2和4段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所产生的艺术、科学和技术性问题;

(b)提供专家、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以保证正确地进行已批准的工作;

(c)在备级培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方面的工作人员和专家;

(d)提供有关国家不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设备;

(f)在例外和特殊情况下提供无偿补助金。

第23条、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可向培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遣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方面的备级工作人员和专家的国家或地区中心提供国际援助。

第24条、在提供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之前,应先进行周密的科学、经济和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应考虑采用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最先进的技术,并应与本公约的目标相一致。这些研究还应探讨合理利用有关国家现有资源的手段。

第25条、原则上,国际社会只担负必要工程的部分费用。除非本国资源不许可,受益于国际援助的国家承担的费用应构成用于各项计划或项目的资金的主要份额。

第26条、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受援国应在它们签订的协定中确定享有根据本公约规定提供的国际援助的计划或项目的实施条件。应由接受这类国援助的国家负责按照协定制定的条件对如此卫护的财产继续加以保护、保存和展出。

6.教育计划

第27条

1.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2.缔约国应使公众广泛了解对这类遗产造成威胁的危险和根据本公约进行的活动。

第28条、接受根据本公约提供的国际援助的缔约国应采取适当措施,使人们了解接受援助的财产的重要性和国际援助所发挥的作用。

7.报告

第29条

1.本公约缔约国在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该组织大会递交的报告中,应提供有关它们为实行本公约所通过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和采取的其他行动的情况,并详述在这方面获得的经验。

2.应握请世界遗产委员会注意这些报告。

3.委员会应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的每届常会上递交一份关于其活动的报告。

8.最后条款

第30条、本公约以阿拉伯、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拟订,五种文本同一作准。

第31条

1.本公约应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员国根据备自的宪法程序予以批准或接受。

2.批准书或接受书应交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

第32条

l.所有非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员的国家,经该组织大会邀请均可加人本公约。

2.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交存一份加入书后,加人方才有效。

第33条、本公约须在第二十份批准书、接受书或加入书交存之日的三个月之后生效,但这仅涉及在该日或之前交存备自批准书、接受书或加入书的国家。就任何其他国家而言,本公约应在这些国家交存其批准书、接受书或加人书的三个月之后生效。

第34条、一述规定须应用于拥有联邦制或非单一立宪制的本公约缔约国。

(a)关于在联邦或中央立法机构的法律管辖下实施的本公约规定,联邦或中央政府的义务应与非联邦国家的缔约国的义务相同;

(b)关于在无须按照联邦立宪制采取立法措施的联邦备个国家、地区、省或州法律管辖下实施的本公约规定,联邦政府应将这些规定连同其关于予以通过的建议一并通告备个国家、地区、省或州的主管当局。

第35条

1.本公约缔约国均可通告废除本公约。

2.废约通告应以一份书面文件交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总干事。

3.公约的废除应接到废的通告书一年后生效。废约在生效日之前不得影响退约国承拒的财政义务。

第36条、联合国教育、科学及丈化组织总干事应将第31和32条规定交存的所有批准书、接受书或加入书。

第35条中规定的废约等事通告本组织会员国、第32条中提及的非本组织会员的国家以及联合国。

第37条

1.本公约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丈化组织的大会修订。但任何修订只对将成为修订的公约缔约国具有约束力。

2.如大会通过一项全部或部分修订本公约的新公约,除非新公约另有规定,本公约应从新的修订公约生效之日起停止批准、接受或加入。

第38条、按照《联合国宪章》第102条,本公约须应联合国教育、科学及丈化组织总干事的要求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亚洲的世界遗产名单

哈萨克斯坦

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

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

柬埔寨

吴哥窟区

孟加拉国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巴哈尔布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

亚美尼亚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萨那欣修道院

格加尔德修道院

埃奇米河津大教堂和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

伊朗

苏丹尼耶

巴姆要塞

帕萨尔加德

乔加.赞比尔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塔赫特苏莱曼

波斯波利斯

阿塞拜疆

巴库古城及希尔万沙宫殿和处女塔

阿富汗

巴米扬山谷

贾穆宣礼塔和考古遗址

乌兹别克斯坦

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

布哈拉历史中心

伊钦内城

撒马尔罕——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土库曼斯坦

库尼亚-乌尔根奇

梅尔夫国家历史和文化公园

印度

德里的顾特卜塔及其古建筑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

印度-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

帕德达卡尔遗址群

埃勒凡塔石窟(象岛)

南达德维国家公园

汉皮古迹群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蒙古城)

温迪亚山脉比莫贝卡特石窟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

卡杰拉霍遗址群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德里的胡玛云之墓

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

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

桑吉佛教遗址

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

马纳斯野生动物禁猎区

加济兰加国家公园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迹群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泰姬陵

阿格拉古堡

埃洛拉石窟群

阿旃陀石窟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

洛伦茨国家公园

桑吉兰早期人类化石遗址

普兰巴南寺庙群

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

科莫多国家公园

婆罗浮屠塔

基纳巴卢公园

莫鲁山国家公园

婆罗浮屠寺庙群

日本

纪伊山脉胜地和朝圣路线以及周围的文化景观

日光的神殿与庙宇

古代琉球王国的城边遗址和相关建筑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

法隆寺

白川乡和五屹山历史村座

严岛神殿

古奈良的历史遗迹

白神山地

屋久岛

古京都遗址

姬路城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建筑

知床半岛

菲律宾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

历史城市维甘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

菲律宾的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

图巴塔哈群礁

也门

乍比得历史古城

萨那古城

城墙环绕的希巴姆古城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墙

朝鲜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蒙古

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

乌布苏湖盆地

韩国

居昌、和顺和江华史前巨石纪念碑遗址

庆州古城

石窟庵和佛国寺

华松古堡

昌德宫

宗庙

海印寺

约旦

乌姆赖萨斯考古遗址

库塞尔阿姆拉

佩特拉

古塞尔.阿姆拉城堡

叙利亚

阿勒颇古城

巴尔米拉考古遗址

大马士革古城

布斯拉古城

伊拉克

哈特拉

亚述古城

黎巴嫩

圣谷和神杉林

提尔城

比布鲁斯

巴勒贝克

安贾尔

巴基斯坦

罗赫达斯要塞

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公园

塔塔城的历史建筑

塔克特依巴依寺庙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

塔克西拉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尼泊尔

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罗亚尔奇万国家公园

加德满都谷地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马来西亚

穆鲁山国家公园

基纳巴卢山公园

老挝

占巴塞文化风景区

琅勃拉邦的古城

巴林

巴林-卡拉特考古遗址

阿曼

阿拉伯羚羊保护区

巴塔考古遗址

巴赫莱城堡

乳香贸易遗址

越南

美山寺庙

丰芽—格邦国家公园

会安古城

下龙湾

顺化古迹群

泰国

班清考古遗址

通艾-会-卡肯野生生物保护区

大成历史名城及相关历史名城

素可泰历史名城及相关历史名城

斯里兰卡

丹布勒金寺

加勒古城及其堡垒

圣城康提

辛哈拉加森林保护区

锡吉里亚古城

波隆纳鲁沃古城

阿努拉达普拉圣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欧洲的世界遗产名单

瑞典

威堡(瓦尔贝里)广播站

吕勒欧的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

汉萨同盟城市-维斯比

卡尔斯克鲁纳军港

瑞典拉普人居住区

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

塔努姆岩画

恩格尔斯堡铁矿工场

比尔卡和霍夫加登

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

高原海滨

南厄兰岛农业风景区

法伦的大铜山采矿区

博园是沈阳的奇迹

捷克

三位一体圣柱

尔诺的图根德哈特别墅

特热比奇犹太部分及圣普罗科皮乌斯大教堂

拉肖维采古老村落

列德里斯--瓦尔提斯文化景点

库特拉―霍拉历史城镇中心

克罗麦里兹花园和城堡

利托米什尔城堡

莱德尼采瓦尔季采的文化景观

泽莱纳山的内波穆克圣约翰朝圣教堂

泰尔奇历史中心

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

布拉格历史中心

爱沙尼亚

塔林历史中心

丹麦

伊路利萨特冰湾

坟墩、石碑和教堂

罗斯基勒大教堂

克伦堡宫

芬兰

古劳马

佩泰耶韦西老教堂

韦尔拉磨木和纸板厂

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遗址

芬兰堡(苏奥曼斯纳城堡)

匈牙利

霍尔托巴吉国家公园

布达佩斯(多瑙河两岸和布达城堡区)

潘诺恩哈尔姆千年修道院

霍洛克民俗村

托考伊葡萄园

佩奇早期基督徒墓地

奥地利/匈牙利

新锡德尔湖/费尔特湖文化景观

匈牙利 斯洛伐克

奥格泰莱克洞穴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群

斯洛伐克

伏尔考林耐克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巴尔代约夫古城保护区

斯皮什和相关文化遗迹

希腊

雅典卫城

萨洛尼基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筑

巴赛的阿波罗?埃皮鸠里乌斯神庙

希腊奥林匹亚考古区

阿波罗神庙

帕特莫斯岛的天启洞穴和圣约翰修道院

迈锡尼和提那雅恩斯的考古遗址

德菲尼、丘奥斯尼墨尼和荷修卢卡斯修道院

罗得――中世纪古城

韦尔吉纳的考古遗址

萨莫斯岛的毕达哥利翁及赫拉神殿

曼代奥拉

阿索斯山

提洛岛

米斯特拉斯

埃皮达鲁斯考古遗址

波兰

马扎科夫斯基公园

亚沃尔和希维德尼察的木构教堂

维耶利奇卡盐矿

中世纪城镇――托伦

克拉科夫历史名城

历史名城华沙

马尔堡的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

奥斯维辛集中营

扎莫希奇老城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比亚沃韦扎森林

意大利

阿马尔菲海岸景观

圣玛利亚感恩女隐修院

皮恩扎历史中心

阿尔塔穆拉大教堂和蒙特利堡

摩德纳大教堂

阿克里真托考古区

罗马历史中心

威尼斯及其环礁湖

庞培、埃尔科拉诺和托莱安奴齐亚考古区

意大利/梵蒂冈罗马历史中心区

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

比萨中央教堂广场

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

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

维得斯卡

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

蒂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

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底?那托

锡耶纳历史中心

韦内雷港、五村镇以及沿海群岛

阿达的克里斯匹

多瓦植物园

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

卡萨尔的罗马别墅

巴鲁米尼的努拉格

卡塞塔地区的皇宫建筑群及其周围环境

萨沃王宫住宅

乌比诺历史中心

阿德利阿纳村庄

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

阿尔贝罗贝洛的特胡里城

拉韦纳早期基督教名胜

埃奥利群岛

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它的圣方济各遗迹

维罗纳城

维琴查城和威尼托的帕拉迪恩村

马泰拉及其公园

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

费拉拉,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及其德尔塔

那不勒斯历史中心

奥地利

新锡德尔湖与费尔特湖地区文化景观

维也纳历史中心

瓦豪文化景观

格拉茨城历史中心

塞默灵铁路

萨尔茨卡莫古特的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文化景观

申布伦宫殿和花园

萨尔茨堡市历史中心

阿尔巴尼亚

吉诺卡斯特城

布特林特

勒罗斯

奥尔内斯木结构教堂

维加群岛文化景观

阿尔塔画岩

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

贝尔根的港口城市布吕根

梵蒂冈

梵蒂冈城

瑞士

圣乔治山

少女峰

贝林佐纳三城堡防卫墙和集镇要塞

圣约翰女修道院

伯尔尼古城

瑞士圣加尔修道院

爱尔兰

斯凯利格.迈克尔岛

博因遗迹群

安道尔

马德留-克拉罗尔-配拉菲塔大峡谷文化景观

葡萄牙

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

吉马良斯历史中心

葡萄酒产区上杜罗

托马尔的克赖斯特女修道院

哲罗姆派修道院和贝莱姆塔

马德拉月桂树公园

波尔图历史中心

巴塔利亚修道院

亚速尔群岛英雄港中心区

阿尔科巴萨隐修院

辛特拉文化景观

历史名城埃武拉

科阿峡谷史前岩石艺术遗址

罗马尼亚

霍雷祖修道院

多瑙河三角洲

马拉暮莱斯的木结构教堂

奥拉斯迪山的达亚恩城堡

锡吉什瓦拉历史中心

特兰西瓦尼亚村落及其设防的教堂

摩尔达维亚教堂

比利时

建筑师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主要城内建筑(布鲁塞尔)

图尔奈圣母大教堂

布鲁日历史中心

斯皮耶纳新石器时代的燧石矿

佛兰德和瓦勒尼亚地区的钟楼

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中央运河上的四座船舶吊车

布鲁塞尔大广场

佛兰德的比津社区

白俄罗斯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与比亚沃韦扎森林

奈斯维市拉济维乌家族城堡和文化

米尔城堡群

保加利亚

斯雷巴那自然保留区

内塞巴尔古城

皮林国家公园

斯韦什塔里的色雷斯人墓

卡赞利克的色雷斯古墓

里拉修道院

马达腊骑士浮雕

伊凡诺沃岩洞教堂

博雅纳教堂

欧洲多国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

马耳他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

瓦莱塔古城

马耳它巨石庙

乌克兰

圣.索菲娅教堂及相关的修道院建筑

里沃夫历史中心

拉托维亚

里加历史中心

立陶宛

库尔斯沙嘴遗址

克拿维考古遗址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莫斯塔尔旧城和旧桥地区

马其顿

奥赫里德地区历史遗迹及其自然景观

塞尔维亚和黑山

德卡尼修道院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

斯图德尼察修道院

斯塔里斯和索泼查尼修道院

科托尔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历史区

斯洛文尼亚

斯科契扬溶洞

克罗地亚

希贝尼克的圣雅各布教堂

历史古城特洛吉尔

波雷奇历史中心的尤弗拉西苏斯大教堂建筑群

布里特威斯湖国家公园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

斯普利特古建筑群及戴克里先宫殿

英国

英国爱丁堡旧城与新城

利物浦海上商城

布莱纳文工业遗址

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和喷泉修道院遗址

斯通亨厄、阿韦伯端和有关的史前遗址

贾恩茨考斯韦角及其海岸

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

索尔泰尔

新拉纳克

多塞特郡世界遗产海岸

德文特河流域工厂群

百慕大群岛上的圣乔治镇及相关的要塞(美洲)

卡莱纳冯工业区景观

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

格林威治海岸地区 

戈夫岛野生生物保护区

坎特伯雷的教堂、前圣奥古斯汀修道院和圣马丁教堂

伦敦塔

享德森岛

威斯敏斯特宫、大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

哈德良长城

巴斯城

布莱尼姆宫

圣基尔达岛

圭内斯郡爱德华国王德城堡和城墙

有方廷斯修道院的种马场皇家公园

乔治铁桥区

达勒姆城堡和大教堂

“巨人之路”及其海岸

英国史前巨石

西班牙

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教堂

阿尔塔米拉洞窟

巴塞罗纳的盖勒公园、宫殿和米拉宅邸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布尔戈斯大教堂

格拉纳达的艾勒汉卜拉宫和赫内拉利费

塞哥维亚旧城及其输水道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

古埃尔宫及米拉宫

科尔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和旧城

乌韦达-巴埃萨双城文化统一

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

卢戈的罗马城墙

埃尔切的帕梅拉尔

塔拉科考古遗址

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

伊比利亚半岛上地中海盆地的壁画艺术

埃纳雷斯堡的大学城及历史城

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

多南那国家公园

瓦伦西亚丝绸交易厅

拉斯梅德拉斯

巴塞罗纳的帕劳音乐厅及圣保罗医院

圣粮山的尤索和素索修道院

冈斯特拉的圣地亚哥之路

伊维萨岛

瓜达卢佩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

加拉霍艾国家公园

比利牛斯―珀杜山

阿塔普埃卡的考古遗址圈

昆卡古城

塞浦路斯

乔伊鲁科蒂亚

特罗多斯地区的彩绘教堂

帕福斯

格鲁吉亚

上斯瓦涅季

巴葛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

姆茨赫塔古城

亚美尼亚

哈格帕特修道院

格加尔德修道院和阿萨特山谷

埃奇米阿津的教堂和兹瓦尔特诺茨古迹

以色列

熏香之路-内盖夫的沙漠城镇

夏琐、米吉多和基色圣地

马萨达古堡

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墙

阿卡古城

特拉维夫白城

土尔其

希拉波利斯

汉瑟斯和莱顿遗址

哈图莎(赫梯城)

迪夫里伊大清真寺和医院

萨夫兰博卢

考古胜地──特洛伊

戈雷梅国家公园和卡帕多西亚建筑遗址

伊斯坦布尔历史区

内姆鲁特达格(考古遗址)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美洲的世界遗产名单

加拿大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米瓜莎公园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

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

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

艾伯塔省恐龙公园

纳汉尼国家公园

卢嫩堡古城

魁北克古城区

美洲野牛涧地带

安东尼岛

拉安斯欧克斯梅多国家历史遗址

哥斯达黎加

塔拉曼卡仰芝/拉阿米斯泰德保护区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

科科斯岛国家公园

美国

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

陶斯印第安村

夏洛茨维尔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

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

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

约塞米特蒂国家公园

自由女神像

波所黎各的古堡与圣胡安历史遗址

大烟雾山国家公园

卡俄基亚土丘历史遗址

猛玛洞穴国家公园

红杉国家公园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大峡谷国家公园

沼泽国家公园

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

海地

国家历史公园的城堡、桑斯苏西宫和拉米尔斯堡垒

多米尼克

毛恩特鲁瓦皮顿山国家公园

危地马拉

蒂卡尔国家公园

基里瓜考古公园和玛雅文化遗址

安提瓜危地马拉

伯利兹

伯利兹堡礁保护区

古巴

阿里杰罗德胡波尔德国家公园

古巴东南第一座咖啡种植园考古风景区

比尼亚莱斯山谷

古巴圣地亚哥的圣佩德罗德拉罗卡堡

特立尼达和洛斯因赫尼奥斯山谷

哈瓦那旧城及其工事体系

洪都拉斯

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

科潘玛雅遗址

萨尔瓦多

霍亚-德赛伦考古遗址

巴拿马

达连国家公园

巴拿马城考古遗址及巴拿马历史名区

巴拿马加勒比海岸的防御工事:波托韦洛-圣洛伦索

柯义巴岛国家公园

墨西哥

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

瓜达拉哈拉的卡瓦尼亚斯救济所

克雷塔罗历史遗迹区

乌斯马尔古镇

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坡上最早的16世纪修道院

圣弗兰西斯科山脉岩画

埃尔比斯开诺鲸鱼禁渔区

圣卡安

克雷塔罗的谢拉戈达圣方济会修道院

坎佩切卡拉科姆鲁古老的玛雅城

萨卡特卡斯历史中心

坎佩切历史要塞城

霍齐卡尔科的历史纪念区

塔拉科塔潘历史遗迹区

埃尔塔津古城

莫雷利亚城历史中心

奇琴伊察古城

瓜纳托历史名城及周围矿藏

瓦哈卡历史中心与阿尔班山考古遗址

特奥蒂瓦坎

帕伦克古城和国家公园

墨西哥城与赫霍奇米尔科历史中心

加利福尼亚湾群岛及保护区

圣基茨和尼维斯

硫磺石山要塞国家公园

尼加拉瓜

莱昂.别霍遗址

多米尼加共和国

圣多明各殖民城市

巴西

亚马逊河中心综合保护区

拉多保护区

巴西大西洋群岛

潘塔奈尔保护区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

伊瓜苏国家公园

戈亚斯城历史中心

蒂阿曼蒂那城历史中心

圣路易斯历史中心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

巴西利亚

孔戈尼亚斯的仁慈耶稣圣殿

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历史中心

奥林达历史中心

欧鲁普雷图历史名镇

玻利维亚

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

历史名城苏克雷

奇基托斯耶稣传教区

波托西城

奇洛埃教堂

哥伦比亚

圣奥古斯丁考古公园

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蒙波斯的圣克鲁斯历史中心

洛斯卡蒂奥斯国家公园

卡塔赫纳港口、要塞和古迹群

苏里南

帕拉马里博的古内城

苏里南中心自然保护区

智利

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

拉帕努伊国家公园

莫斯塔尔旧城和旧桥地区

秘鲁

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

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

利马的历史中心

玛努国家公园

昌昌城考古地区

瓦斯卡兰国家公园

夏文考古遗址

马丘比丘古神庙

科斯科古城

厄瓜多尔

桑盖国家公园

加拉帕戈斯群岛

昆卡的洛斯.里奥斯的圣安娜历史中心

基多旧城

阿根廷

瓜拉尼人的耶稣会教堂

塔夫拉达 德乌玛瓦卡

科尔多巴耶稣会牧场和街区

库埃瓦.德尔阿斯.马诺斯岩画

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

瓦尔德斯半岛

伊瓜苏国家公园

罗斯格拉希亚雷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非洲的世界遗产名单

中非

马诺沃贡达圣绅罗里斯国家公园

尼日尔

尼日尔“W”国家公园

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

塞内加尔

尼奥科罗科巴国家公园

圣路易斯岛

朱贾国家鸟类保护区

戈雷岛

乌干达

巴干达国王们的卡苏比陵

布恩迪难以穿越的国家公园

鲁文佐里山国家公园

科特迪瓦

塔伊国家公园

冈比亚

詹姆斯岛及附近区域

突尼斯

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

凯鲁万

沙格镇

苏塞古城

科克瓦尼布尼城及其陵园

杰姆的圆形竞技场

迦太基遗址

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苏丹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

马里

邦贾加拉悬崖

廷巴克图

杰内古城

摩洛哥

索维拉城(原摩加多尔)

缔头万城

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

历史名城梅克内斯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

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非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几内亚

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加纳

阿散蒂传统建筑

沃尔特河阿克拉中区和西区的要塞和城堡

埃及

伊斯兰开罗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圣卡特琳娜地区

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

金字塔

鲸鱼峡谷

刚果(民)

俄卡皮野生动物保护区

萨隆加国家公园

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

维龙加国家公园

肯尼亚

图尔卡纳湖国家公园

肯尼亚山国家公园及自然森林

拉穆古城

利比亚

昔兰尼考古遗址

萨布拉塔考古遗址

莱波蒂斯考古遗址

加达梅斯古镇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

贝宁

阿波美皇宫

毛里塔尼亚

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

阿尔金岩石礁国家公园

喀麦隆

德贾动物保护区

塞舌尔

玛依谷地自然保护区

阿尔达布拉环礁

埃塞俄比亚

奥莫低谷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

蒂亚

阿瓦什低谷

贡德尔地区的法西尔盖比城堡及古建筑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尼日利亚

苏库尔文化景观

南非

夸特兰巴山脉/德拉肯斯堡山公园

大圣卢西亚沼泽公园

罗布恩岛

弗里德堡陨石坑

坦桑尼亚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塞卢斯禁猎区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桑给巴尔石头城

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和松戈马拉遗址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大洋洲的世界遗产名单

澳大利亚

皇家展览馆和卡尔顿园林

西澳大利亚鲨鱼岛

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塔斯马尼亚野生地区国家公园

韦兰德拉湖泊区

卡卡杜国家公园

波奴鲁鲁国家公园

大蓝山地自然保护区

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

麦夸里岛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地

弗雷泽岛

昆士兰的热带雨林

中东部雨林保护区

豪勋爵群岛

大堡礁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东伦内尔岛

新西兰

新西兰次南极区群岛奥克兰群岛

蒂瓦希普纳穆-新西兰西南部地区

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作为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澳门历史城区”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敎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敎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敎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超过20处的历史建筑,以及同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7个广场空间。
                  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
1.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安阳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2.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北京天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概 况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3.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概 况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文化遗产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1、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2、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14、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采,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17、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18、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4.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长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5.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概 况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座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正宫是清代皇帝在山庄时,处理政务、休息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
                  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宫殿区以北为湖泊区。湖区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东,占地53公顷。区内的万树园不施土木,仅按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设置蒙古包数座。乾隆帝常在这里召见各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举行野宴。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面积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时期还在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建筑。
                  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
                  (一)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
                  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八十九年,集中全国入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
                  (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上所述,这样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杰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永久传世并更好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6.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故宫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概 况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 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
                  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
                  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 本帖最后由 水星人 于 2007-8-30 21:09 编辑 ]
7.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孔  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内宅的前后楼是府上老爷、太太、少爷和小姐的住房,现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红木家具和新式的沙发。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房间内就摆设着当时结婚时用的中西结合的家具。
                  最后一进是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孔府现在还保存着不少历代珍贵文物,如商周铜器、元明衣冠、古代书画、名人墨迹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珐琅等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大批明清以来的文书档案。整个孔府宛如一座珍藏无数的博物馆。
                  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于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孔府还收藏金石、陶瓷、竹木、牙雕、玉雕、珍珠、玛瑙、珊瑚以及元、明、清各代各式衣冠剑履、袍笏器皿,另有历代名人字画,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孔府并存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已整理出9000多卷。孔府档案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
                  孔  庙
                  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氏。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的言论,不仅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和史学家对孔子非常祟敬,在他的家乡,当时鲁国国都兴建起大型的孔庙,修建了孔子后代子孙居住的孔府和他的墓地——孔林。1961年国务院把“三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皇宫样式修建的。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故宫、避暑山庄)之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圣时门、过壁水桥。进大中门后,再经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圣迹殿,这是孔庙的主体。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达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后为家庙,这是孔庙的东路。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达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这是孔庙的西路。孔庙内的主要建筑有:
                  奎文阁
                  又名藏书楼,是一座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书籍、墨迹的楼阁。它三重飞檐、四层斗拱,丹墙黄瓦,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一座仅次于大成殿的高大建筑。
                  十三碑亭
                  位于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的院落里。13座石碑外形相同而碑文内容不同,南面8座,北面5座,俗称御碑亭。是历代帝王为修建孔庙、祭祀孔子所立的石碑而建。计有唐、宋、金、元、明、清六代巨碑50余幢。在书法艺术上,真草隶篆,座座不同,风格笔法,各有千秋。
                  杏坛
                  在大成门之后。是一座十字结脊重檐方亭,四面悬山顶,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坛前有石刻香炉,坛侧有几株古树,是当年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之地。即所谓“杏坛说教”是也。
                  大成殿
                  为孔庙主体建筑。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其前廊10根大理石柱上各精雕两条戏珠的飞龙,工艺绝妙,实为宫殿建筑中罕见,殿内廊住皆楠木,都彩绘团龙错金。殿前有一名为“杏檀”的亭子,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杏檀设教,弟子三千。奎文阁是三层木结构的阁楼,飞檐斗拱,造型庄严,为国内少见。其占地1800多平方米。是全国四大砖木结构殿堂(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十三陵长陵棱恩殿)之一。是一座金碧辉煌、规模宏伟的建筑,为当年祭孔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供有孔子塑像。左右有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塑像,称“四配”。两侧又有塑像12尊,他们是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和朱熹,为“十二哲”。上述16位学者是儒家学派公认的正宗继承人。殿前10根石柱是用整块巨石透雕二龙戏珠,作升腾状。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孔庙最后一座殿堂是圣迹殿,存放以孔子的经历和故事为题材雕成的连环画石刻图。孔庙东路有诗礼堂,是当年康熙帝南巡专程赴曲阜谒孔时特意在此聆听孔子后裔孔尚任弘扬孔子学说的场所。孔子故宅在诗礼堂之后,这里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当年孔子居住之处。旁有古井一口,据传系孔子的饮水井,井台四周有雕花石栏。有趣的是井栏出入口的两根石柱,竟是响石,击之有金属之声。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集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之大成。孔庙与北京故宫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  林
                  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1公里,占地3000余亩,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已有25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神道长达1000米,苍检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林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墓前高大的木制牌坊上书“容音褒德”。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于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8.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概 况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公里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共10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a.阐述意义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微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b.可能的比较分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人中国后,分别于公元i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至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至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末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
                  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c.真实性及完整性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d.列入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1)大足石刻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2)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3)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至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4)大足石刻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憎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
                  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叶间(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5)大足石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迎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抵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大足石刻突出的地位和普遍价值,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标准的第Ⅰ、Ⅱ、Ⅲ、Ⅳ及第Ⅵ等五项。
8.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文化遗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2110号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共计14处。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共计26座。
9.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清朝顺治六年( 1649 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10.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 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二)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三)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四)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六)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以上所述丽江古城是具有综合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水久传世,井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文化遗产
                  1、古街
                  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2、古桥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3、木府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4、福国寺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6、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11.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8-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概 况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公元618~904年)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的卢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12.jpg
你静静地居住在我的心里,如同满月居于夜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13:35 , Processed in 0.11867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