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与科学创造的深境(二) ——关于表现物质科学的《物之道》和表现生命科学的《生之欲》两件雕塑作品创作之思 美术学院 卢新华 二 李政道先生说:世界是由带负电和带正电的粒子构成的。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固体、地球和星球。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或称"阴"和"阳",可以太极图恰当地表现出来。
在物质雕塑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将科学研究探索的物质结构的最高境界放进中国传统哲学物质和生命构成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理念,根据中国传统哲学表达宇宙观的太极图的基本构成形式导出富有哲学语境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并超越传统哲学的理念,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人性浪漫情怀表现宇宙之道的形式,突破传统太极图形结构观念溶进现代雕塑艺术表现的纯粹性。通过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和形式,使物质雕塑要表达的科学内涵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哲学境界得以形象再现。
在雕塑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我们通过研究远古时代彩陶艺术的语言形式和抽象事物、表现事物内涵的方式,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点、线、面运动变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典型形式--线的单纯、简洁,延绵不断的性质和螺旋线生生不息的运动视觉效果来表达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普仪螺线管线圈的科学技术特征。即用一根不断延伸的线在同一圆心做涡线旋转运动,使一根线的两头生为两个极点,向外伸延,向内回归作为基本语言。螺旋线具有生生不息,无限伸延的性质,它可以圆心的极点为中心,作点和线的发射。线的无限延伸构成体积和空间的无限变化。我们将变化节奏丰富的一根螺旋线以哲学的理念反复生成,推至中国数理概念中最大极数的九根螺旋线。九根螺旋线排列组合成旋转运动,虚实相生,空灵通透的体面和空间。向内回归的九根线的端点回归极心,意味着指向太极,向外伸延发散的九根线的端点伸向无极,并将向外伸延的九个端点用象征大千世界变化万千的九彩: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作为情感的细节处理。我们将这一基本形式和结构形态作为概念,使其由一个形态生为两个形态,将这两个形态按照太极图形的构成概念,一上、一下、一前、一后,螺旋极心一凹一凸,并把螺旋极心向外凸出,在上方的一组形态作为阳性的象征,把向内凹进的,在下方的一组形态作为阴性象征。为了强化阴阳互补,相反相乘的互生关系,并在材料的选择上以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金色材料象征阳,银色的材料象征阴。由此,点、线、面运动变化的单纯语言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正与反、上与下、阴与阳、虚与实、内与外、有与无互补,组合成一个空灵通透,相反相乘的有机旋转运动的视觉整体。在李政道先生和吴冠中先生及其他专家充分肯定并通过此方案后,中国科学院院长、科学家路甬祥院士,提出更进一步纯化表现语言的建议。他认为正负电子、粒子是同一个物质,所谓阳性的物质--正物质是指发光的,阴性物质--负物质是指不发光的,因此,用同一种材料,将表示正极阳性的一组形态的材料用发光的表示,象征负极阴性的形态用不发光的材料表示。这一意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认为能够使雕塑语言的纯粹性进一步净化,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语境。因此,我们将材料改为同一种材料,象征阳性的镀铬发光,象征阴性的处理成亚光,并将雕塑基座定为金字塔的形式,意味坐落在金字塔之顶端的雕塑所表达的科学最高境界,来自于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积累。为了体现物质的运动变化及雕塑的丰富视觉形式,我们将雕塑设定为每36分50秒旋转一圈,象征物质运动的时空观念。至此雕塑形态和空间形式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旋转运动的节奏意味着向内回归"至小无内",向外伸延"至大无极"。特别是简洁、纯粹的线的运动空间变化中的丰富语言构成的点、线、面三维空间,和雕塑材料的现代特性及工艺加工的技术手段,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太极图形,又包含着传统哲学的丰富精神内涵,准确表达了科学揭示物质世界奥秘的最高境界和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丰富科学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魅力和现代雕塑的审美形式。雕塑意境溢出的审美内涵,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形式揭示事物真理及科学内在结构和本质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形式,使科学的内涵与艺术情感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至大无极的宏观世界和至小无内的微观世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积淀。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诗意的境界,传达出我们现代人类生存和存在的终极境界。李政道先生在为这件雕塑作品题写说明时,以富有诗意的哲言说道:
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
李政道先生的诗意阐释,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在这件雕塑作品中生出新花。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214
[ 本帖最后由 望天 于 2007-9-27 14:3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