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七月名人

[复制链接]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主要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0701-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701-莱布尼茨.jpg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2-皮尔·卡丹

有人说,在法兰西文明中,有四个名称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统、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这其中,皮尔·卡丹一人竟然占了两项:服装和餐厅。这就是说,卡丹成了法兰西文化的突出象征。皮尔·卡丹=卓越+创新+高雅大众化
0702-皮尔·卡丹.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3-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籍,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因而有人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0703-卡夫卡.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4-霍桑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家,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写作。曾两度在海关任职。1853年任美国驻英国利物浦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1860年回国专事创作。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他抨击宗教狂热和教会虚伪,又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他记叙新英格兰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同时又对社会改革、技术进步和废奴运动抱怀疑、抵触情绪。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但往往带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罗曼史”,故文学史家则常把他列为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小说通过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离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写祖先谋财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孙的长篇小说《带有七个尖角楼的房子》(1851),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揭示人人都有隐秘罪恶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和表达作者正面理想的短篇小说《石面人像》等。
0704-霍桑.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5-科克托

科克托(Cocteau,Jean)法国先锋派作家,艺术家。1889年生于巴黎附近的拉斐特府,1963年卒于枫丹白露附近的别墅。他自称为诗人,认为诗应当表现在一切文学艺术中。著有诗集《好望角》、《素歌》、《寓意》、《明暗》、《安魂曲》等20余本,剧本《俄狄浦斯》、《圆桌骑士》、《可怕的父母》、《打字机》、《双头鹰》、《酒神巴克斯》等17部,小说《波托马克》、《骗子托马》、《调皮捣蛋的孩子们》等7部,以及散文集《职业的秘密》、《无名氏日记》等。他还是有成就的画家、电影编导者、舞蹈动作设计者。1955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0705-科克托.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6-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阿什凯纳齐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音乐性细腻,音色华丽透明,乐句优雅流畅,处理细腻。人们从他所弹奏的技巧绝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以发现他那惊人的技艺和高深的造诣。他可称为能完满再现李斯特绝顶技巧的权威。他演奏的曲目范围很广,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的钢琴曲。
0706-阿什肯纳齐.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7-朱塞普·皮亚齐

朱塞普·皮亚齐(Giuseppe Piazzi),出生于意大利Valtellina,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他皮亚齐最为人熟悉的事迹,便是在19世纪的第一天,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在1801年1月1日晚上,皮亚齐留意到一个在背景星空中移动的星点。起初他以为是它只是一颗新星,移动只是因为观测错误,但在及后三个晚上再次观测之后,他肯定这星点并非恒星。然而,谨慎的他起初只公布这是一颗彗星。但由于这天体没有呈云雾状,移动速度亦较慢且均匀,他也意识到这天体可能并非彗星。当时要确定彗星的轨道需要大量观测数据,可是这颗天体不久便没入阳光之中。全凭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发展出新的轨道计算方法,天文学家才得以再找到它。当它的轨道确定下来后,更证实了皮亚齐的猜想,这天体并非彗星,而是一颗细小的行星,而且位置几乎与提丢斯-波得定则中所预计的一样。皮亚齐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Ceres Ferdinandea,其名字取自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赛尔斯及西西里王国的斐迪南国王,但后者的名字不为其他国家接受,因此没再使用。而谷神星亦是小行星带中最大及最重的小行星。
0707-朱塞普·皮亚齐.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8-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法国诗人,以《寓言诗》(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后世。《寓言诗》里头的故事并非拉封丹自编,主要来自古希腊的伊索、古罗马的寓言家费德鲁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Pañchatantra)。不过,拉封丹化陈旧为新鲜,将寓言这传统体裁推至一个新高度。他的诗风灵活,词汇丰富,格律多变,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0708-拉封丹.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09-戈尔季

杰出的神经解剖学家、神经组织学家和病理学家。他创立了著名的铬酸盐——硝酸银方法,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开辟了广阔和道路。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神经元学说,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与卡哈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金,是当时意大利享有世界声誉的医学科学家。
0709-戈尔季.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0-张学友

艺人。
0710-张学友.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1-Giorgio Armani

Giorgio Armani在国际时装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传奇人物,他设计的时装优雅含蓄,大方简洁,做工考究,集中代表了意大利时装的风格。他曾经在14年内包揽了世界各地30多项服装大奖,其中包括闻名遐尔的“Cutty Sark”。男装设计师奖被他破纪录的连获六次。Armani品牌的时装在大众心中已经超出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事业有成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0711-Giorgio Armani.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2-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0712-梭罗.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3-握雷·索因卡

(Wole Soyinka)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出生于尼日利亚西部约鲁巴族聚居的一个小城。父亲是当地教会学校的校长,这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西方和非洲传统文化的教育。18岁时考入尼日利亚最大城市伊巴丹大学,求学期间发表过诗歌作品。1954年获奖学金赴英国利兹大学攻读文学,研究古希腊戏剧理论并广泛涉猎莎士比亚、布莱希特和贝克特等戏剧大师的作品。毕业后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任剧本编审。该剧院是欧洲第一流戏剧活动的中心,索因卡在这里观摩了众多名剧的导演和舞台设计,同时编导演出自己创作的戏剧。196O年回国,创建国家剧院,组织著名的“1960 年假面”剧团、奥里森剧团等,探索融合非洲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的方法。索因卡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6O年以前属于早期创作,主要作品有《沼泽地的居民》(1958)、《雄狮与宝石》(1959)和《裘罗教士的考验》(196O)等。这时期创作多半是喜剧,风格单纯、明朗,富于幽默与讽刺。196O年后,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主要作品有《森林之舞》(1960)、《强种》(1964)、《孔其的收获》(1965)、《路》(1965)、《疯子和专家》(1970)等。这时期风格逐渐转入低沉、隐晦、荒诞,讽刺十分辛辣。特别是后两部作品表现尤为突出,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派戏剧佳作,其中的《路》曾获得1966年非洲艺术节大奖。 索因卡的诗和戏剧一样,风格多样,现实针对性很强。主要诗集有《伊当洛及其他》(1967)和《地窟中的校》(1972)等。他的小说也很著名,长篇小说《解释者》被评论界誉为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媲美。该作品曾获1968年英国的《新政治家》杂志颁发的文学奖。1995年,索因卡又出版了随笔集《艺术、对话与愤怒:文学与文化随笔集》等。索因卡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显示出才华横溢,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难以抑制自由呼声的拜伦式人物,为此曾两次银抽入狱。《疯子与专家》便是狱中之作,《死人:狱中杂记》(1972)是其追述铁窗生活的回忆录。索因卡杰出的创作活动使他获得过国内外众多奖励和头衔。1986年,由于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富有诗情画意的遐想影响了当代戏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0713-索因卡.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4-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0714-英格玛·伯格曼.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5-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荷兰画家,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0715-伦勃朗.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6-阿蒙森

阿蒙森(Amundsen,Roald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0716-阿蒙森.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7-詹姆斯·卡格尼

詹姆斯(James Cagney)演员,第15届奥斯卡影帝。詹姆斯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下阶级家庭,在成名之前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直到1925年开始在百老汇的舞台剧中担任主角。1926年他开始和华纳兄弟公司签约,1931年因出演《人民公敌》(PUBLIC ENEMY)而成为明星。贫贱的出生使他有一种成名的强烈欲望,他对工作相当的认真,并不断尝试新的角色。1942年他在传记音乐片《胜利之歌》中的出色演出,从而获得了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此后他还试图导演一些电影。不过在商业上都不是很成功。在拍完《一二三》后他宣布息影,15年后他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的颁发的第一个终身成就奖。于1986年日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0717-詹姆斯·卡格尼.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8-洛伦兹

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这个职位最早是为J.D.范瓦耳斯设的,其学术地位很高,而这时洛伦兹年仅23岁。在莱顿大学任教35年,他对物理学的贡献都是在这期间作出的。洛伦兹于1928年在荷兰的哈勃姆去世,终年75岁。为了悼念这位荷兰近代文化的巨人,举行葬礼的那天,荷兰全国的电信、电话中止三分钟。世界各地科学界的著名人物参加了葬礼。爱因斯坦在洛伦兹墓前致词说:洛伦兹的成就“对我产生了最伟大的影响”,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0718-洛伦兹.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19-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德加锐敏的理智使他觉察到一股新的艺术气流,那就是“现实主义”。但这种理论主张放弃古希腊的美的理想,而代之以朴实、真挚地表现所见的事物。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又不脱离现实,德加创作手法就是运用干净的线条和运用明暗的技巧。如果要描绘现实,就必须使手法服从形象的个性化,这就是画肖像画。德加青年时期的肖像画准确地表现了他对素描的信仰、优异的技巧、细腻的感觉的过分的循规蹈矩。如:油画“贝列里一家”描写的是画家的舅父母和两个表妹。这幅画的画幅之大和主题之复杂,可以使人想见这一任务的份量之重。这是一个写实的场面。但画家在这里未能表现出空间感,极为细腻的素描没有表现出体积感来,和谐而温柔的色彩(天蓝色、白色和黑色)没有达成色调效果,画家是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了。人物似乎并没有摆姿势,但也不能说画家是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画中表现了贵族家庭文质彬彬的“良好教养”、他们的拘礼守法(画家也是如此)、他们那种绝不轻举妄动的不可一世和目中无人的神气。画家舅母的相貌表现得细腻入微,在画家看来,这就可以代替美了,可是它缺乏生活说服力。所有的人物,正如在德加的心目中一样,主要是唤起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同整个油画以其卓越的素描而令人肃然起敬一样。这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是那么强烈,以致没有给艺术感染力留下任何余地。
0719-埃德加·德加.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8-1-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0720-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 Axel Karlfedt)瑞典诗人。出生在达拉那省南部,弗尔谢纳教区托尔夫曼庄园一个农民兼矿山主家庭。1885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文学。1892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898年获得文学史和英文两科硕士学位。1900年,在皇家图书馆任研究员。1904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07年,任诺贝尔文学奖主次委员会委员。1912年,任该委员会终身秘书。由于卡尔费尔特创作成就卓著,从1918年起,瑞典学院曾几次提名颁奖给他,但都被他以本人是评奖委员会成员为由推辞了。直至他退休之后,“由于他的诗具有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193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时,诗人已去世六个月了。
0720-卡尔费尔特.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19:01 , Processed in 0.11545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