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请问,我国古代什么时候才认识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复制链接]
locusta 发表于 2008-9-10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嗯,yanson,的确如此。僧一行测得子午线一度弧长,似乎并没有证据表明他由此结果而推得地球的周长是多少。保守的说,他只是确立了北极星高度与地表南北向距离的相关关系。若果真如此,可见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在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之前,即便是离测得地球周长这个结果只有一步之遥,对于古人也是巨大的鸿沟!

我不是研究天文的,这只是一点极为粗浅的认识,只为抛砖引玉吧。。。

[ 本帖最后由 locusta 于 2008-9-10 19: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ocusta 发表于 2008-9-1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当然,僧一行的历史功绩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他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其实也提示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是椭圆的)。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anson 发表于 2008-9-10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惠州市 电信

僧一行他们当初是怎样测两地之间的距离的?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两地之间,道路曲折,山川险阻,我实在也想不出僧一行他们是怎样测量两地之间准确的距离的。从西方人传入新式地图之前,我国的旧式地图大多是标明大体方位、里程而已,不太具备精确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anson 发表于 2008-9-1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惠州市 电信

浑天说其实一直进步都不大

从张衡首阐浑天说(在他之前,可能已经有人提出这个理论了,但是他所说的流传了下来),直到隋书天文志编写时,人们还是停留在对他的浑天说做各种补充和猜测。按浑天说,天是圆的,地裹在其中(注意,这里的“地”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地球”),地四周都是水,天浮在水上。天之所以能浮在水上,古人有认为天内有气,就象把一个碗倒过来放在水里,由于碗中有空气,所以碗也可以浮在水上。所以,根据这一学说,宇宙其实由天、地、水、气所组成的,古人所见的无边无际的大海,不是作为和“地”一起做为一个整体的,如果你按浑天说的说法,出海远洋,不会到达地球的另一端,而是会真正到达天涯的。至于这天涯有多远,古人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其理论依据都不太充分。
好了,现在暂且不论水,只谈古人所说的地,古人对地是否平坦,也有不同说法,有认为中央隆起而四周较低的,这接近于现在所说的地球是圆的了,但这一说法只是个猜想,和其它大胆的猜想一样,没有人作论证,也没有人能确信。不象哥伦布,他确认地球是圆的,就航海西去,一心想从西边到达东方。
所以,如果单凭浑天说一句开场白,就认定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未免太儿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08-9-1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华数宽带

回复 44# yanson 的帖子

继续讨论下去,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对于过去的天文史,能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就算不错了.
真的要深入研究,其实也不见得能增长多少现代科学知识.(毕竟我们学的现代科学知识,大多是从西洋传进来的,这个有些人是不服气的,但事实如此不容否认.)

我不否认古人的智慧,但智慧与知识不等同的.
在当时总体科技水平很低的情况下.高智慧的古人也不可能得出太高深的科学知识.

到此为止吧.我建议楼主对这个帖子差不多可以封贴了.
想继续辨论的同好们,可以开新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ocusta 发表于 2008-9-1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真的要深入研究,其实也不见得能增长多少现代科学知识.。”这个我也是赞同的。古代天文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像中医一样,只有深入研究才有借鉴意义。我们爱好者,浅尝辄止即可。。。没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anson 发表于 2008-9-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谢谢各位的指教

因为我对历史也很感兴趣,所以在看历史书上,不免对当时人们掌握到的天文知识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直接会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想法。就象今天,大家都知道日食是怎么回事了,看到日食都觉得挺新鲜的,倒没有人置疑其它。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常常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现代科学知识,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我还是比较怀疑。比如说,我们知道行星围绕太阳转,我们因此就能解释出行星的“顺行”、“留”、“逆行”吗?因此在追寻古人认识的历程时,自己也会对之前从书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增进了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8-9-1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看了半天,发现楼主想问的“行星的运行规律”是以近代天文模型计算而得的规律。前面偶的回答也算是答非所问了。

日心说传入中国应该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的,早期可能有些零星的记介绍传入。比如乾隆年间传教士蒋友仁(Benoist,Michel,1715-1774)在《坤舆全图说》中介绍过:“歌白尼置太阳于宇宙中心,太阳最近者水星,次金星、次地、次火星、次木星、次土星、太阴之本轮绕地球。……今西士精求天文者,并以歌白尼所论序次,推算诸曜之运动。”

如果以成理论的引入,应该是李善兰与传教士伟烈亚力(Wylie,A.)合译的书《谈天》,原名《天文学纲要》(The Outlines of Astronomy),英国著名天文学家侯失勒(J.F.W,Herschel,今译约翰.赫歇尔)所著。该书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运动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其中涉万有引力定律、太阳黑子理论、行星摄动理论、彗星轨道理论等方面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aihong325 发表于 2008-9-1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德阳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athcliff 发表于 2008-9-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
楼主的问题很好。但似乎首先应该做些定义,比如,什么是“运行规律”。如果研究非常细小的变化,可以说对于任何一颗行星来说轨迹描述都将是长篇大论,恐怕称不上规律了。古人对天文是很关注的,发展得非常早。但观测都是经验性的,无法预测,原因很简单,太复杂。即便今天,我们早已熟知牛顿定律,不借助电脑的高速运算,也是无法预测行星在恒星背景上是如何运行的。

“荧惑守心”,说的是火星的逆行恰发生在心宿天区。这个概率是很低的,保守估计一下,时间间隔也超过了人的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athcliff 发表于 2008-9-26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
如果对“规律”的描述精度要求不高,则答案是:认识会很早,早到人开始知道吃肉不饿穿衣服不冷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