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4年——我首台光学雨量计问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5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6年——*主席会见董建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8年——中共中央人民大会堂举行party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大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在香港成功上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63年——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约瑟夫·汤姆生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82年——讨袁将军蔡锷出生
编辑词条 蔡锷目录[隐藏]
蔡锷简介 生平历史 国葬第一人 蔡锷治军  


  

[编辑本段]
蔡锷简介  蔡锷(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 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 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有蔡锷故居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party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government,任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编辑本段]
生平历史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也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丁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宣统三年)初,蔡锷抵滇。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从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他说:“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力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8页),抒发了他立志为国捐躯的志向。谈到治军,蔡锷认为“治军之要,尤在赏罚严明”,对于“风气纪纲大弛”的军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主张“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16页)。同时,他也提倡官兵之间“和辑"相处,使士兵把军营视为“第二家庭”。他特别欣赏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这句话,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关于作战指导,蔡锷认为:“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也。”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他既不完全肯定曾、胡“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当时西方兵学家“极端的主张攻击”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据中国军队、军费、交通等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设想。他说:“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指游击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1911年7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蔡锷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蔡锷开始按照自己的主张和设想,进行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镇中。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party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詹秉忠、孙天霖《忆蔡锷》,《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第432页)。

  1911年10月10日,11月1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五省边防计划》序)为此,他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边防协同作战计划。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袁世凯自1912年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胀。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party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疾进。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致袁世凯电》,《蔡锷集》(1983年版)第202页)。但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洪宪年号。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文献》(1985年版)第300页)这是个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颇具胆识的战略构想。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的云南军队中,从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时起,中下级军官就积极活动,酝酿发动讨袁起义。9月11日以后,以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蔡锷抵达昆明,加速了云南反袁武装起义的爆发。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军government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军在大洲驿休整数日,士气复振,蔡锷决定对敌反攻。这次反攻,无论是在制定计划,组织协同,还是实施指挥诸方面,都有条不紊,果断坚决,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规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敌人退到纳溪外围组织环形防御。蔡锷见各路进展缓慢,恐合江之敌抄袭后路,遂于24日令各路军队撤出战斗,退回出发地。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致梁启超江电》,《蔡松坡先生遗集》之四)。

  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但是,袁世凯是顽固透顶的反动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还想在军事上再下一次赌注,与护国军拼个最后的输赢。于是,他明着打电报给蔡锷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图善后”,暗地里却在重新整顿部队,组织第二批“征滇军”。袁世凯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于湖北,准备重点进攻湘西,再以湘西为跳板从翼侧进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进攻陕西,(陕西将军陈树藩已宣布独立讨袁)以保障京师的侧翼安全。张敬尧虽然与护国军谈判停火,暗里也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对护国军发动新的攻势。其作战企图是:以第8师主力分别从合江出先市、尧坝,向白节滩翼侧进攻,张敬尧亲率第7师主力由纳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驿佯攻,钳制滇军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龙口,大渡口等处向大州驿侧后实施深远突击,直捣永宁,断绝滇军后路。

  袁军新的作战企图,早被护国军识破。蔡锷等一面对敌“虚与委蛇”,努力达成停战协定,以便争取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补充新兵,催运军需,一面积极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以图大举”。

  在对川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唐继尧与蔡锷产生了严重分歧。唐继尧主张组织重兵集团出宁远(今四川西昌),经汉源、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图是想首先占领四川省城,造成先声夺人之势,然后由成都向川东,川南卷击,策应泸纳战场。对此,蔡锷极力反对。

  蔡锷首先向唐继尧剖析了战场形势。指出:“宁远一路,山川险阻,给养艰难,只宜出奇兵偏师为奇袭扰乱之用,临以重兵,甚属非宜。”在泸纳方面,“逆军现有两师,且较精悍。我军现只九营,激战之余,兵额大减,以言防守,尚足勉强支撑,以言进取,即增加两三支队亦无必胜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军系第3师及第6师之各一旅,战斗力较弱,不难一战而破之。”因而蔡锷主张,下一步对川作战方针:“叙泸方面宜主守”,“对湘亦宜暂取守势”,而“綦渝方面则积极取攻势”,“以滇师举全力以出綦渝为当。”(以上引文见《致唐继尧麻丑、麻申电》,《松坡军中遗墨》)蔡锷的作战企图是在叙、泸、湘作战方向均取守势,牵制当面敌军,而集中主要兵力从綦江方向实施突击,进取重庆,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击袁军后续部队入川,又可以断绝泸、纳方向袁军退路,同时也斩断了敌作战运输线,陷泸州之敌于弹尽粮绝之境地。

  由于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死去,护国战争也随之结束,蔡,唐的作战计划都未能得到战争实践的检验。但是,客观地分析对比一下,不难看出,蔡锷设想的“以重兵趋綦渝"的作战计划,要比唐继尧钓以孤军远出宁远攻取成都的计划更切实可行一些。从蔡锷的作战计划可以看出,经一个多月的战争实践,他作战指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总结了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及时地转变作战方针,变多路出击为一路突击,变几个方向平分兵力为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变强攻泸州为主攻綦渝,变内线抗击为外线抄袭、前后夹击。这种虚心体察战场情况,注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艺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于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曾国藩、胡林翼的许多奏章、函牍和日记中,选摘出有军事价值的言论,分类编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并附以按语,阐发自己的见解,希望以此作为对滇军的精神讲话材料。他在《语录》的序言和按语中,结合曾、胡的言论,谈了对选将,治军、作战等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当时的军事思想。拿破仑于境内,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25页)他的这种既借鉴外国战争经验,又根据本国的实际研究军事学术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火炬迅速发展为埋葬封建帝制的熊熊烈火。10月30日,辛亥云南起义爆发。这是继武昌起义之后战斗最激烈、代价最巨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在革命的决定时刻,蔡锷被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负责拟定起义计划并指挥起义军作战。当晚8时,蔡锷命原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李根源等率云南新军第73标,由昆明北门进攻五华山和军械局,自己率第74标和炮标由南门外巫家坝向城内推进,进攻总督署和五华山。战至第二天中午,南北两路义军会师于五华山,击毙云南新军第19镇统制钟麟同,俘获云贵总督李经羲,结束了清government对云南的统治。护国战争中打得最艰苦最激烈也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战略性战役。当时,蔡锷正患重病,身体虚弱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然而他决心“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抱病指挥讨袁作战。他以第一梯团出昭通攻叙州为左翼,另一梯团出松坎攻綦江为右翼;自己亲率两个梯团约4000人为中路,经贵州毕节直指四川泸州。然而,由于护国军兵马未动即公开宣战,打乱了秘密开进、突然袭击的作战计划。当蔡锷抵达四川纳溪时,袁世凯已调集了曹锟、张敬尧等4个师3个混成旅约4万余人入川,使护国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1916年2月上旬,护国第一军先头部队进攻受挫,被敌包围在纳溪安富街一隅,形势非常危急。23日,蔡锷赶到前线,令朱德文队由小路夺占纳溪东面高地棉花坡,打破了敌人对纳溪的包围,继而指挥全军对敌实施反击。战斗在江安到兰田坝的广阔地域内展开。双方夜以继日,反复争夺,战况十分激烈。由于敌人兵力居优势,且又占据险要地形,护国军虽奋战多日,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阵地。这时,敌人以一师两旅的兵力全部压向纳溪,蔡锷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遂于3月6日指挥护国军主力撤至大洲驿、叙蓬溪(今护国镇)一线。他一面从叙州调集兵力,加强泸、纳战场,一面构筑工事,整顿军队,同时电催唐继尧接济弹药,准备伺机反攻。孙中山寄赠挽联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以班超、马援这两个历史名将作比喻。高度赞颂了这位热诚爱国,叱咤风云的青年军事家。

  袁世凯“主动”放走蔡锷

  袁泉

  熟悉民国初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四年半,称帝失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气死;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锷进京未受软禁

   蔡锷将军
 这场双雄会是从1913年10月云南都督蔡锷卸任进京开始的。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蔡锷奉调入京,由此被袁世凯夺去兵权,软禁起来。但此说并不一定准确。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为最适宜……蔡在云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内调为军政首长,使他楚材晋用,无直接兵权而负建军之责(强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长随时监视着他,那是再好也没有的……蔡的心理与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国防是他们的第一义,无论内除国贼,外御强邻,必以练兵及训练军事人才为其起点。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有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鉴别力,他何尝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为个人争权位的军队而非为国家御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将计就计,假手袁以完成现代化的国防。他认为家天下已非时代所许,新军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过去只知效忠个人的奴才式的军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饵,进行其化私为公的建军工作。”

  但北洋将领们不答应,即使袁世凯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安置,同僚、部属如果不配合蔡锷的工作,处处设置障碍,指东打西,不仅蔡锷难以发挥效能作出成绩,甚至有可能给军界制造混乱,反为不美。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给了蔡锷这个非北洋系的南方军人很大的荣宠,加昭威将军衔(昭威将军是“威”字号将军中排第一位的,足见蔡锷在将军府的地位),入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军委),表现出对他相当的赏识和信任。如果只是软禁,袁世凯用得着把蔡锷吸收进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吗?显然,袁蔡关系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现给人的那种强势对弱势的关系。

  蔡锷与小凤仙并不亲密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体制下,政party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江山。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美人的演绎虽然美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编辑本段]
国葬第一人  蔡公成为国葬第一人

  袁世凯自始至终也没限制过蔡锷的自由,蔡锷是中央高官,又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有什么理由限制他呢?他不限制蔡锷,更不会限制蔡锷的家眷。有些书上讲,蔡锷因小凤仙而故意和夫人闹翻,把家眷“赶”回老家,一家人合演了一出双簧戏。虽然很有戏剧性,但太着痕迹,非但骗不过袁世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凯是何等人物,用妇孺来挟制对手,此种贼盗之属玩的把戏,他根本就不会考虑。

  智斗袁世凯,难点在于分寸。在大家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况下,你入戏不够就达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场、传递信息;而入戏过深又显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实证明,蔡锷把这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浅不深,不温不火。明知袁世凯在暗中跟踪调查,可就是不给他任何口实把这些手段公开化;虽然被他含在口中,却让他无从下嘴。

  下面该说小凤仙了。据说她有民主思想,反对帝制,因此成为蔡将军的“知音”,并助他成功出京。这是小说家言,并不可信。好多书里都说蔡锷“逃出北京”,这就留下了小凤仙发挥作用的空间。可对蔡锷来说,只“逃”就够了吗?那时还没有飞机,腿再长,一步也跨不到云南去。所以,蔡锷的任务是,要有目的地走,不仅要出京,而且要出国(从内陆去云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从容,逃是逃不到云南的。而这个任务和小凤仙已经没什么关系。

  蔡锷的目的是要让袁世凯放自己走,确切地说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计划都是为此展开的。恰在此时,蔡锷喉部染疾,袁世凯给假三个月,批准他去日本养病(government公报有记载)。这也正是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的对手。用一句俗一点的话说,袁世凯着着实实入了蔡锷的道儿。

  在这场大戏中,小凤仙的戏份并不多。蔡锷在云南起义后,小凤仙安然无恙,并未像电影《知音》中那样遭到关押,这足以说明蔡锷和小凤仙的关系并不密切。蔡锷这种策略当然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和小凤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对她施展各种侦察手段,谁能保证她不会说漏嘴?同时,疏远小凤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则,当蔡锷西南起兵时,身在北京的小凤仙势必受到连累。别的且不论,避免让一个16岁的少女卷入复杂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不使她受到牵连和迫害,这也是人之常情。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government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湖南邵阳人,出身贫寒。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学。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1911年初调云南,10月30日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government后,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袁世凯称帝后,他潜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于福冈。蔡锷的死让梁启超悲痛欲绝,梁在挽联中写着:“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

  

[编辑本段]
蔡锷治军  蔡锷治军严明,并以身作则。他在云南都督任内,曾令参谋部汇考中外律例,制颁《简明军律》四十七条,内分“叛乱”、“擅权”、“辱职”、“抗命”、“暴乱胁迫”、“侮辱”、“逃逸”、“损坏军用物品”、“掠夺”、“关于俘虏之罪”及“违令”等十一章。并制颁《军队手牒》,强调军人“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明确规定,“自宣布之后,一律实行”。又转发了南京临时government陆军部关于严禁私自劝募军饷的命令。

  在反袁护国期间,蔡锷本着开源节流的精神,始终坚持了护国第一军在四川前线抗拒北洋军的艰苦战斗。开始,由于军费困难,护国第一军推迟了自昆明向川南的进兵日期。出发时,所携带子弹,每一士兵平均仅300发,炮弹更少。至川南后,经作战两个月,消耗甚多。由于后方唐继尧未能及时接济,蔡部械弹及粮饷均极感拮据。蔡锷发函说:“所难者*破损,未能克日修理,衣服褴褛,未能换给;弹药未能悉加补充,而饷项已罄,乞灵无效。”1916年2月底,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从总司令部所在地永宁驰赴纳溪前线指挥,与士兵同甘共苦,坚持战斗。生活的艰苦,令人难以想像。他们“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个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后来蔡锷也致电梁启超“诉苦”说:“自滇出发以来,仅领滇饷两月。半年来,关于给养上后方毫无补充,以致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每月火食杂用,皆临时东凑西挪,拮据度日。”梁不日给蔡复电,感叹不已:“勘电卅奉,雒诵泪下。……弟之严明刻苦,真可敬也。”及至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宣布独立后,四川陈宦要求蔡锷拨给援军。蔡对此有苦难言,他在致戴戡等人的复电中说:“(陈)今竟求援于我,毋乃乞米于丐?”

  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风纪,要求“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这样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战斗中,所部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也。”朱德也曾指出:“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后来大总统黎元洪在为蔡锷国葬所致祭文中也以赞扬口吻说:“君故贫,靡有康食,而务敏于学,及御事至专阃,所入悉分赡隶军者。驭士卒严而有恩,皆乐为致死。”蔡锷这种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精神,感人至深,鼓舞了为共和而战夺取反袁胜利的广大官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ska8112 发表于 2009-12-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电信
原来我和王安石他老人家同一天生日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90年——无线电发明家埃德温·阿姆斯特朗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21年——演员孙道临出生

[编辑本段]
【个人简介】
  孙道临(1921.12.18-2007.12.28),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 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燕京大学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学 ,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先后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 》、《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的影片《鲁迅传》。

  
不夜城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编辑本段]
【作品年表】
  ·詹天佑(2001年,导演)

  ·继母(1992年)

  
电影《渡江侦察记》
 ·非常大总统 Speclal President(1986年,兼编导)

  ·雷雨 Thunderstorm(1984年,兼编导)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Mikan no taikyoku

  ·李四光(1979年)

  ·早春二月 Early Spring(1963年)

  ·51号兵站(1961年)

  ·革命家庭 Revolutionary Family, A(1960年)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年)

  ·红色的种子 The Red Seed(1958年)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

  ·不夜城 (1957年)

  ·春天来了 Spring Has Arrived(1956年)

  
电影《革命家庭》
 ·家 Family, The(1956年)

  ·南岛风云(大陆 1955年)

  ·渡江侦察记 Reconnaissance Across The Yangtse(1954年)

  ·女司机 Woman Locomotive Engineers(1951年)

  ·民主青年进行曲 Democratic Youth March(1950年)

  ·乌鸦与麻雀、大雷雨(1949年)

  ·大团圆(1948年)


【儿时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
  孙道临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儿时个性内向,有点儿反叛精神。上中学后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写成了短篇小说《母子俩》,后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一次机缘改变了一生】
  当时,黄宗江正自译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情不自禁地为他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由此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孙道临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婚姻生活】
  电影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结婚,但对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孙道临在他出版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永不消逝的电波》
 孙道临出生于北京,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同窗挚友黄宗江的影响,逐渐走上电影的道路。之后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角色,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但年届四十的孙道临一直没有理想的意中人。

  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大龄男女终于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

  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年过古稀,夫妻两人又携手合作,把越剧《孟丽君》移植到荧屏上且好评如潮。


【人物特写】
  ●从“哲学王国”跌入“艺术世界”

  影迷观众只晓得孙道临演过众多难忘的角色:《乌鸦与麻雀》中的华先生、《渡江侦

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资本家、《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雷雨》中的周朴园……执导过不少优秀影片:《继母》、《雷雨》、《非常大总统》、《詹天佑》……为《哈姆雷特》、《白痴》、《列宁在19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配音脍炙人口,朗诵李白杜甫陆游的诗词感人肺腑,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学念的是哲学。这位祖籍浙江嘉善的传奇人物,出生地却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的他个性内向,却有点儿反叛精神,觉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紧锁了一颗动荡的心,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死板,氛围也过于沉寂而束缚了个人兴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课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鹏风筝穿过胡同来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尽情放飞,心情也象风筝般荡扬起来,天空是如此湛蓝,田野是如此辽阔。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垂暮的老人、打架的乞丐、拾荒的女孩,故而真实感人、轰动全校。他就是凭着这股子才气顺顺当当地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沉默寡言善于思索的他与哲学结缘如鱼得水,整天沉湎于古希腊的遐想与柏拉图、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奥秘,与此同时,未名湖的波涛塔影、钟亭畔的霞光夕照仍会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仍与诗文同体,他在《燕园集·细柳》中一首《风的预感》诗中写道:今夜是低气压的夜/难道怪罪于我的敏感吗?/我看见一个大风圈拥着湖水/群树在月下睡眠着/可是我却独自醒来了……这首诗被他的校友黄宗江激赏,一次偶然的机缘终于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当时,生性豪放的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悄悄跟踪了好一阵子,越看越觉得他象剧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儒雅文人演出了“兵系列”

  走上银幕与舞台后,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

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之中自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他还结识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干,却拼死炸毁敌人十几座碉堡,虽然一字不识,却自制了各种土地雷,与乡亲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他一一记下了这些传奇故事,称为塑造角色的创作素材。接着,孙道临又与铁牛、冯哲等演员一起奔赴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这回他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并且作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到了战争第一线,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诵一段快板都会激励战士的士气,而战士们的斗志反过来也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切身体会。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与他同时赴朝的另一位演员范正刚同志真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牺牲时范正刚的手里还捏着为战士说快板的敲板,口袋里装着还未寄出的给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迹,字却清晰可见:"为使同志们此去有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值得。"此话不幸成了事实,铁牛为之挥泪,冯哲轻抚烈士遗体,孙道临则踏着烈士的足迹,完成烈士的遗志。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即投拍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与角色的距离就明显了。然而奇了,当他唤起在抗美援朝前线时的那种激情时,当他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时,姚大娘、地雷英雄、可爱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脑海浮现,一旦他把这种独特感受融化于角色中,无形的距离就缩短了,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party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羊倌生涯的痛苦与快乐

  《早春二月》是孙道临的代表作,《李四光》则是他主演的第一部传记片,前片拍于

60年代,后片拍80年代。然而,此二片的创作契机与轨迹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一九四二年,正当他沉湎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和中国儒家、道家的深邃思考中,同时又写了《独往》、《幻象》、《光与剑》、《我的恋人》等抒情诗时,抗日战争的炮火烧到了北京城,也击碎了他的书生梦,日寇封锁了多个大学,他不愿当日伪学校的学生,在近郊的荒蛮之地当起了羊倌,自食其力以示"破国"之哀。大学生当羊倌,未来的哲学家甩起了羊鞭,这真是离奇得可以!整整一年多,他起早摸黑上山放羊,在交通口围了一片地当牧场,与羊共舞,其乐无穷,既当场主又当采购员、饲养员和推销员,清早上山割草作饲料,下午挤奶装瓶,傍晚骑车跑城吆喝一声"卖羊奶! "。回来已值深夜,还得刷洗奶瓶后才与羊共眠。以温顺的心境与羊共舞,喂料时轻手轻脚,与羊对话也柔声柔气,挤奶动作更须温文尔雅,每天还领着羊群到夕阳下散步,在小溪边为之洗浴,这便是他自称的"养羊秘诀"。经过精心饲养,羊羔只只肥壮,羊奶又浓又香。交通口出了个大学生羊倌,他卖的羊奶远近闻名,黄宗江来探望他,不喝三杯羊奶不过瘾,还打趣封他为"富有哲理的特别羊倌"。时隔几十年,谁也想不到,这段独特的放羊生涯成了他扮演科学家李四光的创作冲动与契机,他认识李四光,二人视为知己,不仅仅彼此都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李四光儿时当过放牛娃,也有一段苦难的岁月,共同的境遇沟通了他俩的心灵,甩着羊鞭的孙道临与骑在牛犊上的李四光在感情上一拍即合,这才使他真正进入了李四光的内心世界中。当过羊倌的孙道临还有二件事至今难忘。有一回,他最心爱的领头羊病了,耷拉着脑袋不吃不喝,喂再好的饲料也无济于事,眼见这头羊面黄肌瘦,奶水干涩,急得孙羊倌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此时一位过路人见了,二话没说就忙乎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把领头羊整得鲜蹦乱跳,原来他是个兽医,这位兽医没喝一杯水,没说一句话,只亲了亲羊羔就走无踪影,连名字都没留下。还有一回他养羊到了最艰难的阶段,连洗奶瓶的瓶刷都买不起,他送奶到一个同学的家,同学父亲得知他的处境,特地买了几把瓶刷子送给他,令他热泪盈眶,一宿未眠。一把瓶刷子虽小,这可是雪中送炭啊,处于世态炎凉的他顿感无比温暖,觉得患难见真情,一个人的同情心何等重要。这二件小事他一直铭记于怀,到拍《早春二月》的时候,这位兽医及他同学父亲的同情心与片中萧涧秋的善良本性叠印在一起,那把送他的瓶刷子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称为他开启角色心灵的钥匙。难怪,在他与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的戏份中,一句台词一个神情,哪怕眼睛的一瞥,都满怀深情厚意,他对文嫂一家的同情与关怀达到了催人泪下的境界。

  ●同《雷雨》、《非常大总统》有解不完的情结

  说起《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黄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爱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情书,还附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黄宗江为他到处寻找这支"短笛",而他也盼见东方日头红,一时称为校园美谈。直至1984年,时光流逝了50个春秋,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不过当年的"周冲"已变成了"周朴园","周朴园"这回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此片的来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终于响起,响在他的耳畔,响在他的心坎里。

  除了电影《雷雨》,孙道临自编自导的另一部电影是《非常大总统》。他自幼就崇拜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是在他那段当羊倌的日子里,在那间邻近羊棚的破陋小屋里,除了一张旧床,仅有的摆设就是一架借来的手摇唱机和一大摞书籍,大多是伟人传记。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绍孙中山光辉一生的书。每天放羊归来,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缓的乐曲下看书,看的是孙中山,听的是肖邦、海顿、贝多芬。当时的他已在舞台上演过一些角色,演孙中山当然是一种奢望。但要看到孙中山的艺术形象却是心中的良好愿望。后来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他已成名扬四方的表演艺术家,曾受某话剧团特邀出演话剧《孙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没人说不像的,可由于临时出国访问而未如愿。但孙中山的形象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断用心血孕育这颗发了芽的种子。终于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开始筹拍电影《非常大总统》。然而,树伟人于银幕之上谈何容易!他先后奔波广东、广西、北京等地的大学和历史研究所,参阅了大量资料,即使国外出版的珍贵文献,他也悉心研读。带着创作构想、踏着孙中山的足迹,到广东中山、韶关、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实地采访,又沿着当年"永丰舰"的航线,访问至今还健在的孙中山的警卫和部下,这才八易其稿写成了剧本。他要拍成一部纪实性的史诗风格的历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编,更远离戏说,力求达到史料的准确、人物的可信和规定情景的逼真,如重点场景"总统府"已在当年被叛军的炮火击毁,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也面目全非,摄制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现了场景的格局与氛围。孙中山生前对自己的服饰十分讲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设计,质料与做工都特别精致,因此戏中孙中山的元帅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画册、照片设计定制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复试装、录像,造型方案变换十几次,定制的石膏模子不下几十个。化装师说:"为了把孙道临扮装成孙中山,单单石膏粉就用掉几百斤。"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千折百回,"非常大总统"这才展现在观众面前。

  ●迷恋越剧结成金玉良缘

  年逾古稀的孙道临出任最新编排的越剧《早春二月》的艺术顾问。40年前的电影萧涧秋与当今越剧萧涧秋、著名越剧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传人方亚芬在排练场上切磋演技……人们只知道孙道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能编能导又能演,且多才多艺,精通英语,改编过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美国剧本《死路》,翻译了美国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捷克电影剧本《黎明前的战斗》,擅长配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茹可夫、《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任斯基、《摩索尔斯基》中的摩索尔斯基被演绎得脍炙人口,尤其是《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更是令人至今难忘,他还有卓越的朗诵技巧,最近他在各大城市巡回朗诵唐诗宋词引起了强烈反响……却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个越剧迷。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接受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到故乡,他就挤上乌篷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孙道临,不仅对越剧痴心不改,而且与越剧攀亲结缘。那时,他特别欣赏王派艺术,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追鱼》、《西厢》,他每演必看,而且总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戏中,哀怨凄婉的"黛玉葬花"让他一掬同情之泪,富家小姐对风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灵共鸣。看完戏,他会将心得与意见托人转告给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电影她每片必看。,迷的当属《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的确,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这个英俊又善良的风流才子倾倒过无数男女影迷。社会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男大学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长衫,梳一个30年代知识界流行的大背头,手执柔石的小说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会念着萧涧秋的台词;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不少百货老板看中商机,连夜赶制"萧式围巾",投放市场被抢购一空,足足赚了一把。而女大学生更是发痴,象戏中的陶岚(谢芳饰)一样狂热追求,有的写求爱信,有的盼见上一面,哪怕签个名也心满意足。当时传说纷纭,有说女影迷等盼在上影厂门口,有说女影迷守候在电影院门口,要的就是心动,等的就是孙道临,还传说有的女孩因此而患相思病……其实,那时的孙道临已坠入爱河,与王文娟相互倾慕,关于他俩的恋爱趣闻,已有各种版本,流传最广的是"鹊桥相会"版。他在苏州"芙蓉镇"拍《早春二月》时,就已与在上影厂拍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林妹妹"王文娟相恋,萧涧秋与林黛玉鹊桥相会在"潇湘馆",顶替贾宝玉,与之弹琴赋诗,爱意绵绵,编织成一段浪漫婚恋。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如今孙道临虽已年届古稀,"潇湘馆"之恋已成往事,传说趣闻也成旧梦,但他俩相濡以沫的感情依然,女儿成家立业,从国外归来发展事业,王文娟操练她的"红楼"剧团,孙道临壮心不已,又执导起新片《詹天佑》。

  ●《詹天佑》圆了他70年的铁路梦

  《詹天佑》是今年建party8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它是部清装戏,无疑是众多清装戏中杀出的一匹"黑马"。近年来,清装戏层出不穷,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纷纷"登基",慈禧太后连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场,连五花八门的名妓也连连上镜,为什么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却无人问津,在银屏上无一席之地?孙道临为此苦恼、不解、思考且鸣不平。他筹拍此片不是权宜之想,而是圆70年的铁路梦。他儿时受父亲影响颇深,科学救国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亲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脊梁,留学比利时专攻建筑,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投身铁路建设,十分钦佩为中国铁路献身的詹天佑,并担任了铁道工厂厂长。少年孙道临曾与父亲同住北京西山,父亲设计筑路图纸,儿子依样画葫芦上色描线,还为父亲整理资料卡片,为装配一架矿石机绕线圈动足脑筋。父子俩常常面对夕阳塔影、满山红枫抒发爱国激情。又坐过几回火车出行京城,火车穿洞而过盘山而上,那种辽阔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直至60年代,孙道临主演北影的《早春二月》,此片导演谢铁骊已写成了詹天佑的本子,盛情邀他出演,后因《早春二月》被当作"人性论"挨批,致使拍科教兴国的詹天佑也难产。但他心愿未成,壮志不灭,又隔40年,他执导的电影《詹天佑》得以成功,梦想终于成真。为拍此片,孙道临费尽心血,从构想剧本到筹集资金,从选取外景到现场操刀,他都事必躬亲,而最伤脑筋的是:如何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岁出国留学,是曾国藩李鸿章推举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他报效祖国,为慈禧修筑了一条40公里的铁路,让太后兴奋异常,乘兴把随行的一车厢物品赐予詹天佑,他却把赐物转送给筑路人员,仅留下一座闹钟,争分夺秒继续筑成了闻名世界的京张铁路。如果平铺直叙纪实事件,可看性不强,孙导独辟蹊径,把詹天佑的筑路史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关照对应显其光彩。全片以宏观视角、史诗风格展现4个乐章:第一乐章以詹公修建京张铁路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最强音:恢宏的场面、奇特的情结震撼人心;第二乐章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对詹天佑修造铁路的热诚关心和具体支持,历史风云变幻,筑路事业艰辛,二者结合,突出了詹天佑对国家利益的赤胆忠心;第三乐章是情势大跌荡,命运大分化,詹天佑的处境因为袁世凯篡位称帝急转直下,资金短缺导致筑路中断,好友有的牺牲、有的背叛,女儿身亡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詹天佑身陷重压而报国无门;第四乐章旋律悲壮激昂,詹天佑虽重病缠身,但不畏强权,驳斥各列强争夺中国铁路主权的谬论,在人生走到尽头之际,登上长城仰天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浮沉,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称我坎坷命运中的一大幸事了!"此片内部试映,好评赞语不断,这使孙道临深感欣慰。他把目光描准了下一部:将巴金的《寒夜》搬上银幕,诗圣李白让他灵感勃发,杜甫、陆游的艺术形象也令他跃跃欲试。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是国内第一个以影人命名的艺术馆。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馆内将设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电影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场景式展示厅、小剧场、电影放映厅等。整个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

  孙道临籍贯嘉善,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多次为嘉善的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为家乡的经济、文化活动增光添彩。对建设孙道临电影艺术馆,他表示:“建这座电影馆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动力,但这座电影馆不是对我个人的褒扬,我个人只是中国电影史中的沧海一粟,这座电影馆是嘉善建设文化事业的载体,其涵义远远超越于个人的意义。能够为故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我深感欣慰。”

  浙江省嘉善县投资1.15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日前落成。2月2日,嘉善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落成暨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开馆仪式。孙道临先生及其夫人,著名越剧表演家王文娟女士、女儿孙庆原,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梁波罗、孙渝峰,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先生等参加了仪式。仪式上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对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建成开放表示了由衷的赞誉,孙庆原代表父亲孙道临对家乡人民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表示了衷心感谢。

  
孙道临和夫人及梁波罗孙渝峰在馆碑前合影
 新落成的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县城新城区,与嘉善县人民government大楼相连,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嘉善博物馆、嘉善文化馆和嘉善青少年宫。

  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孙道临先生的崇敬之情,中共嘉善县委、县人民government特地决定在嘉善文化艺术中心内建造“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电影人命名的艺术馆。艺术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两处展厅面积各1000多平方米,由上影集团设计和布展。其中一处展厅除了系统地介绍孙先生的艺术生涯外,还展示了全国一百年来电影发展的历史。展厅内设置有五处场景,分别是《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重要片断,运用了腊像和与声光音效综合展示,还有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感情的海洋》——《非常大总统》街头拍摄记实,和孙道临日常办公的仿全息摄影幻影成像多媒体。另一处展厅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另有一大三小的电影放映厅,其中两个厅已装修完毕,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放映设备。


【杰出贡献】
  孙道临先生原籍嘉善,是中国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

艺术生涯中,在《雷雨》、《日出》、《家》、《茶花女》、《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等一百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觉新”、“李侠”、 “肖涧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某同志曾为孙道临先生题词:“孜孜不倦、光彩照人。”


【逝世】
  2007年12月28日晨8时59分,孙道临在上海华东医院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86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0年——雷锋出生
编辑词条 雷锋
概述雷锋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主席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使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一部《雷锋日记》令国人为之动容。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雷锋
别名:雷正兴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湖南省望城县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1962年8月15日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二等功一次

三等功三次


目录[隐藏]
雷锋简介 雷锋事迹 雷锋日记 雷锋的名言 雷锋鲜为人知的诗歌 雷锋大事年表 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经过 学雷锋纪念日及其影响 雷锋资料展览馆 赞美雷锋的诗歌 电影 公交车厢贴雷锋照片 半数年轻乘客不认识 雷锋的名言: 雷锋简介雷锋事迹 雷锋日记 雷锋的名言雷锋鲜为人知的诗歌雷锋大事年表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经过学雷锋纪念日及其影响


   雷锋

[编辑本段]
雷锋简介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雷锋从小乐于助人。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的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国民party的毒打,造成内伤和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终于死去。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的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雷锋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government的party支书供他免费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并荣获“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government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有点胖,娃娃脸,眉毛粗,眼睛大,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party,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编辑本段]
雷锋事迹   人民的勤务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 雷锋
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一次,雷锋从安东回来,又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问 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因为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一次义务劳动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party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孩子们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共青团抚顺市委为表彰雷锋的事迹,曾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八日颁发奖状,上面写着:“奖给优秀辅导员雷锋同志,保持光荣,继续前进”。

   模范班长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谦虚谨慎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party给的,光荣应该归于party,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牺牲的经过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突然,汽车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牺牲了。

  八月十七日,在抚顺市望花区government礼堂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近十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party,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编辑本段]
雷锋日记   1960年
  

  1月8日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天是我最大的荣幸和光荣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服,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真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我在party的正确领导下,在革命的大家庭里,我一定要好好地锻炼自己,在入伍的这一天,我并提出如下保证:

  一、听party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party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二、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按时参加部队各种会议和学习,积极宣传party的政策,密切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反映各种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三、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互帮互爱互学习。

  四、严格遵守部队一切纪律,做到虚心向老战士学习,刻苦钻研,加强军事学习,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五、克服一切困难,发扬长辈优良的革命传统。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我一定要向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等英雄的战土学习。

  六、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我要好好的锻炼身体,我一定要在部队争取立功当英雄,我一定要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以上六条是我努力的方向和我的奋斗目标。今天我太高兴我太激动,千言万语一下要写完是办不到的,因此写到这里告一段落。

  ......

  我渴望已久的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理想实现了,怎么叫我不高兴呢I我恨不得把我的心掏出来献给party才好。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我的心就象大海的浪涛一样,好久不能平静。

  我,一个在旧社会受苦受罪的穷苦孤儿,居然成为一个国防军战士,得到party和首长的信任,受到战友们的热爱,我真不知说什么好……

  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首长胜过父母,战友亲过兄弟,这一切,只有在party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里才能得到。

  我一定不辜负party对我的教育和期望,我决心保持和发扬x x x矿全体职工的光荣,军政学习争优秀,全心全意保卫国防,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防战士。

  1月×日

  我出身于贫苦家庭,在旧社会过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种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我永远铭记在心。

  1月12日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那上面讲了许多向困难做斗争的道理。文章说:

  “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胜利即将来到的时候,可也是最容易动摇的时候。因此,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个考验的关口。经得起考验,顺利的通过这一关,那就成了光荣的革命战士;经不起考验,通不过这一关,那就要成为可耻的逃兵。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文章还说:

  “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革命战士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失败看到成功,因此他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怯逃避,碰到严重的失败,也不至气馁灰心,而永远是干劲十足,勇往直前,终于成为时代的闯将。”

  1月18日

  雷锋同志:

  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

  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1月×日

  敬爱的party:

  我在party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运动,提高了我的政治觉悟,在思想上划清了两条道路的阶级界限,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站稳了立场,端正了服役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志气。我表示坚决保卫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了以实际行动来迎接1960年新的任务,我特向party提出如下保证:

  1.听party的话,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party的各项运动,认真执行和宣传party的政策。

  2.继续努力,不怕困难,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争分夺秒,保证争取政、军、文、体各科学习全年满堂红。

  3.搞好团结,发扬阶级友爱的精神。

  4.发扬敢想、敢说、敢于的共产主义风格……大鼓于劲,高举三面红旗,乘胜前进。

  2月×日

  可以说在我的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了party的血液。

  为了忠于party的事业……今后,我一定要更好地听从party的教导,party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决不讲价钱。……

  2月15日

  敬爱的毛主席,我看到您写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深受教育,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过去有人讽刺我说:“你积极有什么用,那么点的小个子,给你150斤重的担子,你就担不起来。”我听了这话,还埋怨自己为啥长这么点小个子呢!

  可是,您老人家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话给我很大鼓舞。个子小我也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向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

  12月18日

  看了毛主席《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 特朗的谈话》的感想

  我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越读越觉得心里明亮,一连看了好几遍。毛主席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同时深深地教导了我。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知道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美帝国主义想拿原子弹来吓倒我们,是决办不到的。历史证明了帝国主义和一切

  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拿我们中国的革命来说,全国人民在共产party的正确领导下,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并推翻了几千年来压在我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但是美帝国主义不甘心,想来夺取我们中国这块肥肉,因此在1950年发动了侵朝战争,妄想利用朝鲜作跳板进攻中国。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和朝鲜人民军配合英勇的作战,把美帝国主义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和我们进行停战谈判。这些历史就证明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并不可怕。原因正是毛主席所说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在这东风压倒西风的大好形势下,我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跟毛主席走,将革命进行到底。

  12月28日

  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先做好群众的“学生”,才能做好群众的“先生”。“先生”是“学生”,的发展,却不是“学生”的终结。如果不愿再以学生的姿态出现,便不能继续再当“先生”。毛主席说: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毛主席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他又说:“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party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我在party和毛主席的不断哺育和教导下,健康地成长起来。由于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志,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这应该归功于party,归功于帮助我的同志们。我一定永远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1961年
  

  1月1日

  1960年己过去了。新的1961年在今天已开始,今天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入伍一年来,我在party和首长的培养教导下,由于同志们的帮助,使我学会了很多军事技术知识。刚入伍时什么也不懂,手拿着枪还心惊肉跳只怕走火。由于连、排首长把着我手教,因此我才学会了射击,投弹也是同样的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汽车理论和实际驾驶学习,每次测验也都是5分。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后,心里变得明亮了,思想和眼界变得更加开朗和远大了,干劲越来越足。由于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因此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出一点点成绩。并于1960年11月8日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party。我从一个流浪孤儿,成长为一个共产party员,这完全是party的培养教育、同志们帮助的结果。

  ……我要永远忠于party,保卫party的利益,为party的事业奋斗终身。

  1月30日

  昨天我在军人大会上忆了苦,到会的一千多名战友以及家属都很同情我过去受的阶级苦和民族苦,都掉下了辛酸的眼泪,有许多的同志都掉下了辛酸的眼泪,有许多同志自动站起来带领大家喊口号。

  今天我找一个战友谈心。我问他在旧社会受过苦没有?他低下头回答说:“我爸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冬天冻死了,三岁的小弟弟饿死了,妈带着我要饭,受尽了折磨和痛苦。”我又问他:“在旧社会为什么穷人受苦、富人享福呢?”他说:“穷人在旧社会命不好,富人的八字好,运气好。”我说:“过去所谓的富人--地主、资产阶级,现在都垮了台,穷人都当了国家的主人。这难道说富人的八字就不好了么?穷人的命就好了么?”

  他两眼看着我,答不上来。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主要是他还有迷信思想,没有掌握阶级分析的武器。……必须从阶级根源上来找原因,来认识它。一件事物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它符合那个阶级的利益,不符合那个阶级的利益,这样一分析它的性质就清楚了,是非就明显了,就能正确对待它了……

  2月2日

  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的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显得很冷。我见到一位老太大没戴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大大。她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编辑本段]
雷锋的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 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雷锋名言格言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

  反观那段历史,被关注的往往不是雷锋本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学雷锋“运动”的沿革。例如,那之后40多年来,每年定期的学雷锋,从来是选在毛主席题词发表日,而非雷锋的诞辰或忌辰。又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里,“学习雷锋运动”是被当作“重大政治事件”载入的;而列在它之前的,是“全国学习解放军、加强政治工作”;紧随其后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顺便提一句,2000年年底,我上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发现所提供的有关雷锋的书目,共有311种——这个数字,和郭沫若相当,大约是胡适蒋介石的1倍半,梁启超、周作人的2倍多,钱锺书、李鸿章的4倍,严复的8倍,陈寅恪的10多倍、蒋方震的20多倍、李仪祉的100倍……(一年多后再去检索,雷锋书目已大大减少)

  海外史家关注的,也是学雷锋的政治含义。有关著作提到的关联事件,还有庐山会议后“林彪地位的上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批“合二而一”等等。迈斯纳指出,60年代初,解放军“首次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军队的作用,最初基本上只限于宣传方式。第一个被作为标准的毛泽东主义道德典范,并具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而被大力宣扬的军人英雄,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雷锋”。费正清分析了跟学雷锋相关的若干政治事件,进而认为此项运动的效果有六:“对毛的迷信崇拜”、“效法军队”、“体力劳动”、“全民教育”、“重新唤起集体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文化”。费正清接着指出,正是这些,“规定了日后成为文化大革命基本内容的目标和方法”。

  但无论如何,雷锋本人在世之时,毕竟算不上政治人物。其实,在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学雷锋始终是一项提倡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不论其缘起如何,经过四十年磨砺,如今已被简化为“再单纯不过的符号”——可以“极凝练地概括为三个字:‘做好事!’。这显然比用“政治挂帅”或“无私奉献”概括“雷锋精神”,来的更贴切、更平实、更少非议。至于近年仍有人愿意探讨“雷锋精神”是属于“共产主义精神”、“时代精神”还是“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与今日市场经济、消费社会,是“对立”的、“互补”的,还是有可能“化合”的……就让他们继续探讨下去好了。

  过去大半个世纪里,以平凡而伟大见诸各类官方出版物的英模人物,不胜枚举。张思德、孟泰、时传祥、朱伯儒、李素丽、孔繁森……

  命名大会召开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主要媒体均对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国全军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紧接着,几家大报刊又把雷锋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并同时配发评论和雷锋日记摘抄,文艺界的作家和诗人也都通过撰文和写诗热情地颂扬雷锋精神。总之,举国上下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让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一个自觉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各条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毛泽东1963年3月题词


  应《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恳请,毛泽东主席1963年2月22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在历史上首先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三天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

  party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主席题词的第二天,《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手迹。

  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应《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恳请,

  毛泽东主席1963年2月22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编辑本段]雷锋大事年表  1940年12月18日 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现雷锋乡)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系农历"庚辰"年,父母给他取乳名叫"庚伢子".

  1947年秋父亲雷明亮,母亲张元潢,哥哥雷正德相继悲惨死去,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

  
1949年8月 雷锋家乡解放.安庆乡人民government成立.雷锋担任过儿童团大队长.

  1950年初 土地改革开始.雷锋分得3.6亩耕地,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床,蚊帐,锅,箱子等.

  1950年夏 入学,在刘家祠堂小学读书.

  1954年夏 考入清水塘完小,加入少先队,被选入中队委员.

  1955年 转入荷叶坝小学.这年春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雷锋把土改中分得的3.6亩田全部入了社.

  1956年7月15日 从荷叶坝完小毕业.

  1956年7月-9月 雷锋在生产队当了近3个月秋征助理员,搞征收公粮工作.

  1956年9月 在安庆乡government当通讯员.

  1956年11月17日 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

  1957年2月8日 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1957年夏 担任望城县治伪工程指挥部通讯员.治伪工程结束,被评为治伪模范.

  1958年春 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县委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

  1958年3月16日 在《望城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

  1958年秋 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1958年10月 由原名雷正兴改为雷锋.

  1958年11月15日 到鞍山钢铁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被分配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不久,出席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9年8月20日 报名到鞍钢张岭矿山参加新建焦化厂工作.

  1958年10月至1960年1月 在鞍钢一年零二个多月时间里,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59年12月9日 张岭《矿报》发表雷锋《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表达了积极要求参军的坚定决心.

  1960年1月2日 新兵换装集中待发.雷锋因无政审表,难以批准入伍.辽阳市兵役局余新元政委送雷锋到新兵大队,当"便衣通信员".

  1960年1月7日 当晚,接兵参谋戴明章通过长途电话向工兵团团长吴海山请示,雷锋虽无政审表,可是个优秀青年,能否先带到部队.经同意,在登车出发前8小时,雷锋终于穿上新军装.

  1960年1月8日 雷锋入伍第一天.当天下午,作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

  1960年3月 新兵连训练结束,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下连不久,又被抽调参加团里战士业余演出队.

  1960年4月 从团里战士业余演出队回到运输连.一个月后,雷锋成为新兵中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第一个下到战斗班.

  1960年8月 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party委为雷锋记三等功一次.

  1960年8月 把平时节约下来的200元钱分别支援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区,受到部队表彰.团party委决定树立雷锋为"节约标兵".

  1960年11月8日 运输连支部party员大会通过雷锋入party申请.

  1960年11月9日 工兵团party委在party委书记、政委韩万金主持下,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临时召开party委扩大会议,批准雷锋为中国共产partyparty员.

  1960年11月23日 沈阳军区工程兵party委作出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决定.

  1960年11月27日 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分别向雷锋颁发二等功奖状和"模范共青团员"奖状.此后,雷锋又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受团、营嘉奖多次.

  1960年12月1日 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记在沈阳军区《前进报》首次发表.

  1960年12月 雷锋在《前进报》发表署名文章《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party》.

  1961年2月3日 应邀到海城驻军作忆苦思甜报告,与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亲切交谈.

  1961年5月 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5月14日 雷锋被提升为副班长.

  1961年7月27日 接到抚顺市人民委员会通知书.7月31日至8月3日出席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1年8月 雷锋被提为运输连四班班长.

  1962年1月27日 雷锋被批准晋为中士军衔.

  1962年春节 雷锋在《前进报》发表《62年春节写给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在此前后,雷锋又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14日 雷锋被选为party代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party工程兵十团代表大会.

  1962年2月19日 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

  1962年5月 雷锋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抚顺市优秀校外辅导员.

  1962年8月15日 上午10时,战友乔安山向前开车时撞到一根晾衣服的木杆,不幸打在雷锋右太阳穴上,负重伤.经抚顺市望花区西郊职工医院抢救无效,于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编辑本段]
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经过  1990年8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抚顺市委员会文史办公室主任纪敏同志写给我一封信,要我写一份毛主席为学雷锋题词详细经过的资料。因为请毛主席题词这件事当时是我经办的。由于自1963年3月初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来,已经经历了27个年头,要回忆起当时的全部细节是不可能的。现在,尽我所能仔细地追述当时题词的经过,来完成这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记得大约在1963年2月中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在我收到这封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面的菊香书屋院内。这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四面各有五间房,院落中间有几株柏树。毛主席的卧室就在北屋东头的两间房,说是两间,其实就是一间,因中间设有隔扇隔开。这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说是卧室,其实也是他的办公室、餐厅兼会客室。因为,他在菊香书屋居住的大部分时间就在这间卧室读书看报,批阅文件,会客和用餐的。为了工作方便,我的办公室兼卧室就在菊香书屋的东院里,这个院落种了一些花木,是毛主席平时散步的地方。我住的地方离毛主席的寝室只有几十米之遥,这样有事时可以随找随到。

  当天,值班警卫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已经醒了。根据多年的习惯,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秘书把最新收到的文件、资料送给他。因此,在接到电话后,我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他批办和阅处的文件和资料,其中有《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来到毛主席的寝室。这时,只见他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我走进屋来,他把报纸随手放在左半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我把文件、资料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资料。我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我便离开了他的寝室。

  大约过了两三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同志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询问主席是否答应写题词。当时,我了解毛主席已经看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信,但未做什么表示。我便如实地告诉了他们。大约两天后,该杂志编辑部的同志又打电话来询问。当时,毛主席已经答应要为他们题词,我便如实地转告。他们说,《中国青年》杂志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毛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我将他们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了他。我现在还可以回忆起其中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到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张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来。这时,毛主席从他身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只见他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未用。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应当指出,毛主席在题词之前,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了雷锋的事迹。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xh2088 发表于 2009-12-1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6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4年——中国女演员姜黎黎出生
编辑词条 姜黎黎目录[隐藏]
个人档案 人物简介 电视作品 电影作品 相关网址  


  


个人档案  姓名: 姜黎黎

  生日: 1954年12月18日

  民族: 汉

  祖籍: 辽宁沈阳

  属相: 马

  星座: 射手座

  性格: 深沉而又内向,在生人面前略嫌腼腆,但熟悉之后却能倾心交谈

  专业职称:演员

  爱好: 看书、设计(家中的内部设计装修都出自她的手笔)、运动(不管走到那,先找健身房,跑步一直在坚持)

  代表作: 《红牡丹》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姜黎黎生于1954年12月,1975年考入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年轻时分配到沈阳和平医院当护士,她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歌舞艺术,在医院时仍坚持参与地区文艺宣传,那年恰好长春电影制片厂面向社会招聘演员,由于姜黎黎容貌姣好,又能表演,顺利考上了长影厂做演员,拍摄的首部影片是1976年的《雁鸣湖畔》。1979年,姜黎黎拍摄完成一部电影《神圣的使命》之后,1980年遇到了《红牡丹》的导演张圆。原来长影厂的《红牡丹》剧组,找了半年一直没有找到女主角。突然得到这么重要的角色,姜黎黎非常高兴。也正是这部影片,让姜黎黎一炮走红。黎黎是一位外柔内刚的姑娘,她的外表给人留下温柔娴静的印象。拍摄《红牡丹》时,黎黎平时胆子很小,连小虫子都害怕,更不用说骑马了。但是角色是马术演员,要求会骑没有鞍子的马。她在长春部队军马场开始练习骑马时,由解放军战士牵着缰绳慢慢地走。心里还是很紧张。可是当她想到不学会骑马就不能完成拍摄任务时,便毅然让解放军战士松开手上的缰绳,自己用两腿轻轻一夹马肚,马开始小跑后,接着她又用力一夹马肚,让马奔跑起来。练习归来,大家都称赞她勇敢。为了提高骑术,黎黎练得两腿都磨成青紫色,也从不叫苦。终于顺利完成了《红牡丹》的拍摄任务。 

  1982年《红牡丹》之后,她接拍影片《赤橙黄绿青蓝紫》,出色地扮演女司机叶芳,并由此获得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获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从影数年后于198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1993年姜黎黎举家赴美到洛杉矶发展,并在一家网络电视台当主持人。

  姜黎黎的丈夫汪宝生也是长影演员,当年拍过《艳阳天》、《车轮滚滚》、《长空雏鹰》、《自豪吧,母亲》等影片,他到美国后与友人合作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2000年,姜黎黎举家回迁祖国。

电视作品  《奇迹

  《水晶之恋

  《美梦成真

  1998年《魂系梨园》

  2000年《卧虎藏龙》饰玉娇龙母亲

  2001年《无敌县令》饰忘姑(柔妃)合作演员:苏有朋

  2002年《还珠格格3》 饰皇后乌喇那拉氏 合作演员:黄奕 黄晓明 马伊俐 古巨基

  2002年《风流少年唐伯虎》饰大奶奶

  2003年《天桥十三郎

  2003年《醉侠张三

  2004年《如此多娇》饰戚菲

  2005年《维纳斯之恋/永远的恋人》饰乔老太

  2005年《怎能失去你/夜深不宁静

  2006年《雕刻时光

  2008年《女人无悔》

电影作品  1977年《暗礁

  1978年《

  1979年《神圣的使命》

  1980年《红牡丹》

  1980年《残雪

  1981年《姑娘的心愿

  1982年《诱捕之后

  1982年《赤橙黄绿青蓝紫》

  1984年《十三号地区

  1984年《街上流行红裙子

  1986年《直奉大战

  1988年《熊猫的故事

  1990年《九千六百万双眼睛

  1991年《女歌星的故事

  1991年《曼荼罗

  1992年《午夜出租车》饰梅丽萍

  1997年《挺立潮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8年——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逝世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2年至1968年)、历史系主任。曾参与北伐战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government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与吕振羽合著了《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

  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party。此后,在party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还与范文澜胡华等人合著出版《中国历史概要》一书。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他还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

  翦伯赞治学严谨,著作宏富,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他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运用马列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功献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上,主张的西周封建论,独树一旗。虽然已受到黄现璠,张广志等学者的有力挑战,完全否定。但其影响力不可抹杀。

  文化大革命前,历史学界历史主义派的主帅,研究了古代的许多历史事件。因其所持的历史观点与毛泽东观点相左,以及反对姚文元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批判,1960年代后期即被批判。文化大革命初,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被扣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备受肉体摧残,人格凌辱。毛泽东曾于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发出“最高指示”特别提到“对北京大学的翦伯赞、冯友兰要给出路”。但江青的手下依然通过秘密成立的“翦伯赞专案组”,对其进行逼供,要求他证明1935年刘少奇国民government谈判时有变节行为。翦于1968年12月18日夜,夫妻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死时口袋内有两张纸条,一张说实在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一张三呼毛主席万岁


年表
  1898年4月14日出生。

  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

  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

  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party。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翦伯赞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

  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去世。

  1978年8月,中共领导人邓小平亲自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为他彻底平反昭雪。

  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party委为他平反昭雪。


主要著作
  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著作:《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先秦史》《秦汉史》等。

  合著:《中国历史概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77年
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森林经理学的开拓者之一邵均逝世
编辑词条 邵均目录[隐藏]
中国森林经理学的开拓者 邵均先生简历 邵均先生主要论著 培养林业人才 学术思想建树 林业生产实践  




[编辑本段]
中国森林经理学的开拓者   邵均(1903—1977),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森林经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在多所林业院校讲授森林经理等课程。长期从事森林主伐与更新、次生林改造和利用、中壮龄林抚育等的研究和实践,提出过许多学术论点,并在他担任黑龙江省林业领导期间加以贯彻实行,为黑龙江林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均,字维坤,1903年8月19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高堘镇赋村前九苞一个江南文化水乡的诗书世家。父亲邵辅周是前清秀才。邵均3岁丧父,9岁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917年考入南京市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森林科,毕业后到上海大同英文班补习英语。1922年东渡日本,在东京东亚预备学校补习英语和日语。一年后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今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林科。1926年转入林学研究室攻读研究生,翌年回国。

  邵均回国后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任讲师。不久到南京任江苏省教育林技师。1928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讲师。1933—1934年在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讲师。1934年应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之聘,任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到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同时兼任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1941年接受重庆国民government农业部委任,任理番(今理县)岷江林管处主任。1944年又兼任沙坪大渡河峨边林管处主任。1945年出版了他的早期著作《树干解析法》。1945年应贵州湄潭浙江大学农学院之聘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参与了恢复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工作。1950年受林垦部委托,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增设了林业专修科,并兼任林专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邵均带领浙江大学森林系全体师生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并入新组建的东北林学院,任教授兼林学系主任、科研部主任。1954年出版了《森林经理学》教材,从1954年起,他兼任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1956年起正式任副厅长)。在担任副厅长期间,他还领导林业厅技术研究会解决全省森林经营、造林更新和种苗生产的技术问题。1957年,他随林业部副部长李范五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考察林业。1960—1964年,他兼任过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63年与王战等合作出版了《东北森林的采伐与更新》,该书至今对东北林区生产还有指导意义。

  邵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是不能掌握正确的科学方向的。1951年邵均在杭州浙江大学第一批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加入中国林学会,并被选为该会第一届理事和中国林学会杭州分会常务理事。1960年及1962年,邵均连续被选为中国林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1959年黑龙江省林学会成立,相继被推选为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55年,民盟黑龙江省支部委员会成立,邵均先后被选为支部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代主任委员。1963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邵均被评为黑龙江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55年、1958年和1963年连续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省人代会上曾为黑龙江省森林“青山常在”作过多次发言。在中国民主同盟任职期间,他经常向盟员宣传中国共产party的政策,积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方针,不断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推动盟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文化大革命”开始,邵均的工作权利被剥夺,于1969年被迫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仍担任中国民主同盟黑龙江省代理主任委员的职务。
[编辑本段]
邵均先生简历  
 1903年8月19日 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

  1917—1921年 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森林科学习。

  1921—1922年 在上海大同补习班英文组学习。

  1922—1923年 日本东京东亚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和日文。

  1923—1926年 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

  1926—1927年 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林不研究室进修。

  1927—1927年 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讲师。

  1927—1928年 任南京江苏省教育林技师。

  1928—1933年 任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讲师。

  1933—1934年 任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讲师。

  1934—1937年 任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兼主任。

  1937—1941年 任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特约教授兼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

  1941—1944年 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特约教授兼四川理番(今理县)重庆国民government家林部岷江林管处主任。

  1944—1945年 任重庆国民government家林部沙坪大渡河峨边林管处主任。

  1945—1946年 任贵州湄潭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52年 任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系主任兼浙江大学林业专修科主任。

  1952—1956年 任哈尔滨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起兼任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

  1956—1958年 任东北林学院科学研究部教授、主任,兼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

  1968—1969年 任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1960—1964年兼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69年退休。

  1977年12月18日病逝于哈尔滨市。
[编辑本段]
邵均先生主要论著  1 邵均.日本森林组合之一斑.林学,1929(创刊号):119—124.

  2 邵均.谈谈今后中国林业.浙江省建设月刊,1931,5(6):17-22.

  3 邵维坤.大叶杨在河北生长之观察.林学,1936(6):177—184.

  4 邵维坤.木炭问题.四川林学会特刊,1938:41—50.

  5 邵维坤.川西伐木造林之单位.林学,1941(8):62—67.

  6 邵均.树干解析法.商务印书馆,1945.

  7 邵均.种树苗.中华书局,1950.

  8 邵均.森林经理学(教材).东北林学院,1954.

  9 邵均.关于森林采伐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黑龙江林业通讯,1955(8):31—35.

  10 邵均,王战等.东北森林的采伐与更新.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11 邵均,周正,孙成壁.黑龙江次生林分类与经营技术问题的探讨.林业科学,1964(9):134—150.

  12 邵均.根据林业经营方向和红松林特点确定采伐方式与更新方式.中国林业,1964(7):4—8.

  13 邵均.关于天然次生抚育采伐问题.黑龙江林业,1966(1):29—34.
[编辑本段]
培养林业人才  邵均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了德国、日本先进的林学理论和林业技术,并利用假期参观了日本的许多林业试验场。他综观日本的林业之后,回顾自己的祖国,忧心如焚。中国除极少私有人工林之外,用邵均的话来说:“天然林犹如野孩子一样,除了对它掠夺、破坏、索取之外,没有人爱惜它、保护它、抚育它”。邵均1927年回国后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扩大林业技术队伍,振兴中国林业。他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等七所高等院校任教。他除讲授自己专长的森林经理学和与经理有关的测树学、森林较利、林价算法、农林测量等课程外,还教过造林学、林学概论和森林保护学等课程。从事林业教育30年,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培养人才,扩大林业队伍

    1945年,邵均重返浙江大学农学院后积极建议恢复浙大农学院森林系。他仅用两年时间就恢复了森林系,1947年7月开始招生。1950年森林系增设林业专修科后,邵均任教授兼系主任和林专主任。

  1952年10月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邵均即率领浙江农学院森林系全体师生,离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子湖畔,来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哈尔滨,与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北安农专林科合并,成立东北林学院。邵均任教授兼林学系主任。1956年任该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4年,他在兼任林业厅副厅长后,非常重视基层林业技术人才培训及科学研究工作,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创办了可容纳2000余名学员的省林业干部学校。同时还在省内普遍训练林业员。当时全省生产合作社的林业员约40000人,乡(村)government林业员约有7500人。为了提高广大林业员的水平,他从1956年起规定每年由县负责对林业点的林业员训练一次,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讲课指导;省里每年组织1—2次大型技术座谈会,交流经验,参观学习。

   著书立说

    邵均为改变中国林业和林业教育的落后面貌,还积极发表论文和专著及研究成果,并大力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1945年以来,他先后写了《森林经理学》、《东北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树干解析法》、《营林工作手册》等专著。

  《树干解析法》是他的早期著作,出版于1945年。该书收集了欧美及日本关于树干解析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并集中了他十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资料和经验,从微观、动态等方面来研究林木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相关规律,从中标定树木生长的数量、质量及其最佳的经营时空点,立论新颖,结构严密,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是当时一本很有价值的林业论著。

  《森林经理学》是综合研究了欧、美、日特别是苏联的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而编写的。在建国初期较全面地介绍了苏联的森林经理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全面开展国有林的森林经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原则和实践技术。

  《东北森林的采伐与更新》出版于1963年。该书是论述东北森林采伐与更新方面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一部重要学术性著作。邵均根据自己在东北历年来对采伐更新大量的调查材料以及有关文献,把东北森林实行的多种皆伐与人工更新,择伐与天然更新以及当时出现的采育兼顾伐等作了分析比较的评价,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科学的论断。既反对单纯从取材满足经济需求出发的皆伐观点,也反对只谈顺应自然而不顾经济建设对木材需求的纯自然主义的择伐观点。同时,还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的森林采伐与更新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至今仍可做为制定森林经营、区划、规划、计划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出国考察,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1957年,邵均参加考察团出国访问后,负责起草考察报告的林业教育部分。他从林业教育史、高等林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与设备、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师资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毕业生的分配等方面都作了专门介绍。在学校设置上,他们强调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多种形式办学,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高等林业学校、中等林业学校、林业技工学校、林业经济训练班、林业函授与自学进修等多档次多形式的学校。各种学校培养的任务都应根据国家林业发展的需要,统一安排。学校培养的总方针是培养有政治思想觉悟的、有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林业人才。考察报告中提出的这些林业教育经验,对发展中国的林业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
[编辑本段]
学术思想建树  邵均除在科研组织工作上卓有成效以外,在学术思想上也颇多建树。

  邵均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是森林全面经营观点。1955年,他在黑龙江省抚育采伐试点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我国林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对木材需要以及利用森林有益特性——气候、防护、保土、水源涵养、卫生、风景等培育森林的社会主义经济部门。”同时强调“森林经营不单是针对原始林,而巨必须千方百计加速培育天然次生林和营造大面积人工林”。这个观点在当时并不被多数人所接受,那时流行的主张是“北砍南造”。他们认为东北原始林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采运工业是林业的主体。因此,大力创办“突击式采伐企业”,满山遍野砍木材,而把森林经营工作放在微不足道的从属地位。同时还有“自然主义”学派,他们反对大面积砍伐森林,特别强调东北的红松林一旦伐光将永远无法恢复。邵均则博采各家之长,从森林全面经营观点出发,提出“在全面加强森林保护的基础上,对东北红松林继续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指出:“我国的森林采伐,应该是在获得国家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多方面的有益特性,并保证森林不断更新”。历史证明邵均的主张是合理的。

  邵均另一学术思想是:林业技术的运用要因地制宜。1963-1964年,全国林学界开展了森林主伐更新方式的大讨论,这是中国林学史上一件大事,全国许多林学界权威人士参与了这次论战。邵均受《中国林业》杂志的委托,为这场大讨论撰写了总结文章。他明确指出:就红松林采伐方式与更新方式讨论中的论点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别:一是从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主张择伐,天然更新;二是从采运工艺为主的角度出发,主张皆伐,人工更新;三是以林学为基础从森林经营的见解出发,主张因地制宜地确定采伐方式与更新方式。邵均本人是持第三种观点的,被当时学术界公认为“因地制宜学派”的代表人物。在选择主伐方式上,他曾讲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采伐方式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全凭人们应用得是否恰当。”并进一步阐述:“严格地说,森林的采伐方式,应该是采伐成、过熟林的林学方法。因此在森林采伐方式的选择上,一般应本着有利于更新,水土保持和获得木材的原则,完全符合这些原则的采伐方式是不容易找到的,各种采伐方式在运用到每一具体的森林对象上乃是根据经营的主要目的而有所侧重”。他分析了红松的主要特点以后,针对不同林地和不同林相,建议分别采用经营择伐、二至三次渐伐、伐区式皆伐等方式,并指出大部分红松林适合渐伐。

  邵均的因地制宜的学术思想,在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直到森林抚育措施上都有所体现。1955年,邵均在黑龙江省抚育采伐试点会议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必须根据我省各个森林不同情况来开展各种不同的抚育措施,不能单纯硬性规定进行那种抚育方式。”1960年在黑龙江省林业规划设计现场会上,他又重申“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把国家对林业的方针政策,根据林区的具体情况,落实到经营活动上”。

  邵均在学术思想中的森林全面经营观点和林业技术因地制宜观点,一方面来自专业所长(森林经理是林学中专业面最广的学科),另一原因是他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常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的这段话成了他治学的座右铭。

  邵均在中国黑龙江林区既是林业科学技术组织者之一,又是科学研究实践者。他主持过大规模红松林主伐更新方式的试验(1958年);最先提出东北天然次生林分类系统和经营方案(1964年);主张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方式(1962年);最早倡导抚育采伐高频率低强度的原则(1955年)等。邵均的许多学术思想不仅被林学界承认,并大多在林业科技的活动中付诸实践。
[编辑本段]
林业生产实践  1941年,邵均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接受国民government农业部的聘请,兼任理番(今理县)岷江林管处主任,带领部分青年,长年生活在人烟稀少的松(潘)、理(县)、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的深山中从事林区勘测、合理采伐和迹地更新等工作,以减轻岷江上游水土砂石的流失,杜绝都江堰排灌工程附近河底淤高的隐患。1944年,邵均又应聘兼任沙坪大渡河峨边林管处主任1950年暑假,浙江大学森林系受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的委托,在浙西进行森林普查。邵均任林业调查队副队长,率领全系师生,自带粮油、干菜,徒步翻山越岭走遍了浙西的山山水水,调查了森林的组成、破坏程度、现存蓄积量、经济林的种类以及副产品的产销情况等,为当时浙江林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材料。

  1952年,在林业部的统一部署下,邵均带领浙江大学森林系全体师生奔赴祖国的南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筹建橡胶园进行勘测设计。师生们抱着冲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建国自救的决心,在邵均以身作则的教育鼓舞下,不怕雷击,顶风冒雨,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受到林业部的表扬。任务刚完成,邵均又对学生们做思想工作,让部分学生为祖国的橡胶事业扎根南疆。1952年8月刚从海南岛回到杭州,邵均又接受浙江省林业厅的委托,带领师生到浙江沿海考察海崖防护林,为国防建设做贡献。

  建国初期,东北的林业主要是采伐木材,对营林事业重视不够。邵均1952年到东北工作后,到处奔走呼吁,请求government重视和加强原始林区的营林事业。1954年兼任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以后,他更是身体力行,把全部身心投到黑龙江省的林业建设上。

  首先,邵均抓了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摸清各类森林资源的数量和分布规律。他亲自主持森林施业案的编制,并把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贯彻到林业发展规划中去,为森林合理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护林防火工作中,他除了强调依靠群众以外,还强调靠科学技术。他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依靠科技护林防火的样板——虎峰林场,随后又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进行推广。他对原始林的主伐更新方式非常重视,曾主持并亲自参加了全国组织的主伐更新方式调查研究“大会战”。他对后备森林资源培育格外关心,在当时大家还没重视这项工作的时候,较早对天然中、壮林抚育进行了试点,并进而主持制定了黑龙江省森林抚育技术规程。天然次生林的全面经营,也是由邵均首先倡导的,并在亚布力林区亲自搞了全面经营的试点。他那时提出的一套经营模式,至今仍被东北林区所采用。

  其次,邵均重点抓了营林和科研机构的组建。他带领工作组深入林海雪源,进行定界,划分施业区,用两年时间在黑龙江省建成了5个森林经营局,27个营林区和133处森林经营所。这些机构的建立为全面开展营林工作打下了基础。邵均亲自领导各级营林部门制定规划,培训技术人员,倡导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担任经营所的领导工作,从而把黑龙江省的营林事业推向了科学管理阶段。后来的历史证明,配备专业干部的经营所,如黑龙江省的浩良河、永翠、横道河子、小白西北岔、天沟、大泉子等经营所,都是当今营林事业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

  邵均认为经营所提高林业技术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在他的积极建议下,黑龙江省于1956年9月创办了该省有史以来第一个林业科学研究所。邵均兼任该所负责人,建所伊始,在仅有12人的情况下,就结合生产亟需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并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林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林业科学技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邵均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历史趋势,积极向黑龙江省领导建议,将单一性的黑龙江省林业研究所扩建为综合性的林业科学院,得到了热心林业的各级领导(如李范五、张世军、张志超等)的重视和支持,于196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省属林业科学院。院下设置林业、采运、木工、经营、次生林、防护林等6个专业研究所,差不多覆盖了当时的林业生产各个领域,成为全国省属专业最全的林业科研机构。邵均曾兼任该院副院长,主抓科研业务工作,全院的一切建设规划、科研计划、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均由他亲自筹划。他特别重视林业科学研究的中间试验,常说:“林业科研成果主要不是从实验室产生的,而是要从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去获得。林业上的科学结论没有几十年的实验验证是得不到的。”因此从1956年开始,他就致力于选择和建立各种类型的林业中间试验地,先后建立了红松林主伐更新实验基地(丽林林场),次生林经营实验基地(虎峰林场),人工林实验基地(江山娇林场),盐碱地造林实验基地(肇东林场),以及原始红松林自然保护区和哈尔滨森林植物园等。30多年来,黑龙江省林科院所取得的近千项成果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些试验基地。

  第三,邵均主持制定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办法。随着生产对技术要求的逐步提高,需要加强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他根据国家的规程,结合本地的实际,参考国外经验,主持制定各种营林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管理办法,从调查、采种、育苗、造林、抚育、更新、主伐,直到伐区清理,制定了数十个技术规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累计达百万字。其中由邵均亲自起草或主持制定的规程、办法就有10多个。

  邵均是林业生产技术标准的倡导者。早在1965年,他在《黑龙江林业》撰文强调林木种子标准时说:“什么工作都有一个标准,种子工作也有一个标准,标准化是为生产服务的,有了一个适当的标准,才能保证搞好生产。”邵均那时所倡导的技术标准是近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积极树立典型,推广先进技术。邵均在林业技术管理上十分注意从实践中抓先进典型。1958—1959年,他亲自主持森林防火地面设施总体规划试验,利用当时国内外最新的防火技术在虎峰林场进行实地验证,取得良好效果之后,便带领全省护林防火干部,到虎峰林场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林火管理的先进样板。

  1960年,由邵均任团长,吸收各方面专家组成的速生丰产林考察团,深入东北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新中国的速生丰产林样板,其中由邵均总结出来的带岭、浩良河、通天一等林场的速生丰产林营造经验,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走带岭速生丰产林道路》的社论,对全国林业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

  1963年,邵均在虎峰林场主持次生林经营全省现场会。他通过解剖虎峰典型经验对次生林的概念,次生林类型的划分,经营方案的制定,技术措施的改进,做了全面的阐述,在理论和实践上,创立了东北次生林经营的模式,至今仍被广泛的应用。

  邵均是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积极为中国的林业教育和林业建设工作的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划为“反动学术权威”,年过花甲的邵均被勒令去镜泊湖“学习班”劳动,身处逆境的邵均仍然关怀着祖国林业的未来,在空隙时间,还经常记录、研究黑龙江省森林的分类和镜泊湖地区天然次生柞木林的改造。

  1969年,当获悉丰林自然保护区的丽林实验林场下放给丰林林业局成为木材生产的基层单位时,邵均义愤填膺,一再申辩,但此时此刻有谁能听他的呼声?他于1969年退休。1977年12月18日,因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1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国际移徙者日——2000年12月18日, 联合国大会考虑到世界上移徙者众多,而且数目日益增加, 决定宣布12月18日为国际移徙者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4 15:18 , Processed in 0.10021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