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楼主: 东方红1号
查看: 339009| 回复: 4765
发表于 2009-12-19 22:06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08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1年——“海峡第一桥”正式通车。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10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4年
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在天安门广场矗立
1994年12月19日,中国government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在天安门广场矗立。在925个日子里,全国有数千万群众曾经来到它的前面,表达他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企盼和爱国主义情怀。在香港回归倒计时活动圆满结束之后,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代表当初共同倡议树立倒计时牌的单位,把倒计时牌模型赠送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倒计时牌将迁建到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1997年7月8日,由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主办的中国government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模型赠送仪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仪式上宣读了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书面致词。钱其琛在致词中说,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government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活动圆满结束了!树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倒计时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企盼心情和坚定信念,激发了广大人民爱祖国、爱香港的热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1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5年
索拉纳正式就任北约秘书长
1995年12月19日,西班牙前外交大臣哈维尔-索拉纳在北约布鲁塞尔总部正式就任北约新秘书长。
  索拉纳向新闻界发表讲话时强调,北约“是新的欧洲安全格局一个不可替代的要素”,北约“应当继续把欧洲和北美联结在一个不可分割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内”。
  他说,保证成员国的安全将继续是北约的首要任务。此外,北约还有以下“四大任务”:第一,波黑仍是一个迫切的优先目标;第二,北约有更为广泛的战略利益,其中主要的是“稳定向东延伸”,以“建立一个更为一体化和统一的欧洲”。此外,“和平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第三,全力建设与俄罗斯的强有力的关系;第四,努力推进北约改革,使北约内部机制与欧洲日益增长的防务与安全责任相适应。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13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7年
金大中当选韩国第十五届总统
12月19日1997年
金大中当选韩国第十五届总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大中在支持者中间

  1997年12月19日,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正式公布总统选举结果,新政治国民会议的总统候选人金大中以40.4%的得票率,战胜大国家party候选人李会昌和国民新party候选人李仁济,当选韩国第15届总统。金大中1925年12月出生于韩国全罗南道。60年代起他开始从政,曾6次当选国会议员,3次竞选总统均遭失败。在朴正熙、全斗焕执政时期,金大中曾遭绑架、软禁并被捕入狱。1995年,他重返政坛,创建新政治国民会议,任总裁,并于1997年再度竞选总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15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8年
美众院通过两项弹劾克林顿条款
12月19日1998年
美众院通过两项弹劾克林顿条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克林顿与希拉里

  1998年12月19日美国众议院举行全体会议,以简单多数通过了弹劾总统克林顿的两条理由——在与其有关的绯闻案中“作伪证”和“妨碍司法”。克林顿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遭弹劾的总统。这是众院表决后,克林顿在白宫前发表讲话表示不会辞职,将寻求一妥协办法完成任期。
  12月19日是美国历史上充满戏剧性和令人难忘的一天。一如人们预料,美国众院经过一天半的激烈辩论后,最后以简单多数通过对克林顿两项弹劾条款。
  两天来,国会众院围绕该不该弹劾克林顿这一问题,共和、民主两party的400多名众议员们轮流登台,唇枪舌剑。共和party议员坚持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关系已不是“个人的行为”,“弹劾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力”。民主party议员则反驳说,克林顿的过错构不成弹劾罪,共和party这样做是想搞“政变”。辩论归辩论,投票才是关键。众院全体议员星期六下午1时左右开始就弹劾克林顿的4项条款逐一投票。共和party议员在众院占多数,投票结果可想而知。除1名民主party议员因病没有投票外,其余434名众议员都参加了投票。结果,众院以228对206票通过了弹劾克林顿的第1条款。该条款指控克林顿今年8月就莱温斯基案向大陪审团作伪证。在投票中共和party及民主party各有5名议员倒戈。众院还以221对212票通过了指控克林顿妨碍司法调查的第3项弹劾条款。指控克林顿在琼斯案中作伪证的第2项弹劾条款及指控克林顿滥用职权向国会说谎的第4项弹劾条款则分别以229对205票及285对148票被否决。随着第1、3项弹劾条款在众院的通过,克林顿成为继安德鲁-约翰逊总统之后第2位被众院弹劾的总统。由于约翰逊是接任被刺杀的林肯的总统位置,因此,克林顿事实上是美国历史上第1位被众院弹劾的民选总统。
  与相对平静的众院弹劾表决相比,反对和支持弹劾的两个阵营在弹劾表决前却有一系列惊人的戏剧表演。首先,第一夫人希拉里星期六一早前往国会山,赶在众院辩论之前和支持克林顿的民主party议员举行了一场动情的恳谈会,希望他们继续支持克林顿及完成民主party的事业。在会谈中,希拉里谈到了她和克林顿的感情生活,表示“我深深爱着和关心我的丈夫”。她认为共和party所主导的弹劾调查是“不公正的”。如果说希拉里为丈夫游说国会是预料中的事的话,那么,下届众议长利文斯顿在今天突然宣布辞去该职则让两party议员和白宫惊愕不已。两天前,在众院开始弹劾辩论前,利文斯顿就扔出了一个“炸弹”,对外公开承认在自己33年婚姻旅途中曾经“偏离和迷失过”。他今天表示他已不再适合领导众院,所以决定辞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要求克林顿能像他一样辞职下台,“我必须树立一个我希望克林顿总统能学习的榜样”。利文斯顿的辞职对克林顿造成什么样的压力尚难判断,但利文斯顿成为因丑闻而倒下的又一个政治人物给华盛顿的政治氛围将带来不小的影响。星期六出现的第三个插曲是,当共和party控制的众院拒绝了民主party再次提出的“惩戒”克林顿的替代方案并开始弹劾投票时,两百多名民主party众议员在少数party领袖格普哈特的率领下走出国会大厦以表示对共和party的不满和抗议,共和、民主两party的政治斗争被形象地展现出来。
  克林顿没有收看众院对其弹劾表决的经过,当时他在椭圆型办公室和自己的牧师一道在祈祷。是白宫办公厅主任波德斯塔及另一名高级助手将众院通过第1弹劾条款的消息通知他的,克林顿当时是在自己的小书屋里。克林顿的牧师说,“他非常自信事情会过去的,但他很疲惫。”波德斯塔回忆说:“那是一个肃静的时刻,他在反思。”第一夫人希拉里当时则和女儿切尔希在一起,在白宫官邸度过那折磨人的一段时间。在众院完成弹劾表决后,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手挽手来到白宫南草坪,在民主party议员的簇拥下,克林顿发表了被弹劾后的第一次公开讲话。他讲话时的情绪是很平静的。他首先感谢民主party议员及少数共和party议员以及美国老百姓对他本人、家庭及其government的支持。他表示,他对其私生活所犯的错误已承担责任,也邀请国会议员与其一道寻找一个“合理、两party一致的和相称的”处罚,但这个方式被众院共和party人拒绝了,希望参院能接受。他希望这个问题在参院能尽快地以“符合宪法的和公平的方式得到解决”。他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停止毁灭个人的政治游戏”。克林顿在讲话中再次排除了自愿辞职下台的可能。他说,他希望继续努力为美国人民服务,直至“我任期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小时”。在参院弹劾审判之前,克林顿最担心的是要求其辞职的呼声会越来越大,不过,从克林顿被众院弹劾后的最新民调结果来看,克林顿可以松一口气,美国一半以上的民众仍希望克林顿继续干完总统任期,对他工作持满意的民众仍高达61%。
  克林顿被众院弹劾并不意味克林顿已被赶出白宫。事实上,众院通过的对克林顿的两条弹劾条款仅是对克林顿的指控。根据美国宪法,美国会参院将举行审判会,对指控作最后的裁决。参院的审判和美国的刑事审判相似,审判将由美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主持,100名参议员是陪审员,而众院的共和party议员是原告,克林顿是被告。最后由100名参议员投票决定对克林顿的这两项弹劾指控是否成立。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参议员认为指控成立,那么这时克林顿才真正从白宫被赶出来。目前参院100个席位中,共和party占55席,民主party占45席。参院需要有至少67位议员认定弹劾指控成立才能把克林顿罢免,这就要至少12名民主party参议员倒向共和party阵营,从目前看可能性不大。但华盛顿的政局变化往往让人大跌眼镜,此间的政治分析家们对克林顿一定能渡过参院这道关并不过度乐观。参院的审判不论结果如何,众院19日的弹劾已成为克林顿总统生涯上一个抹不去的黑点和一个大大的“红字”。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27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5年——英女王要求查尔斯戴安娜离婚
戴安娜概述戴安娜·斯宾赛,(Diana Spencer),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理斯结婚。1996年8月28日双方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的头衔。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同时戴安娜是日本著名动画片《美少女战士》中的小猫。





   戴安娜的美丽笑容

[编辑本段]
●戴安娜王妃  
· 英文名:Diana Spencer

  · 中文译名:戴安娜·斯宾赛

  · 生日: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

  · 忌日:1997年8月31日

  · 结婚: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理斯结婚

  · 离婚:1996年8月28日 双方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头衔

  · 逝世:1997年8月31日 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 葬礼:1997年9月6日葬礼,安葬在她父亲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的奥尔索普


  戴安娜生平概要:

  1961年7月1日傍晚时分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重7磅12盎司,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第三个女儿。

  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理斯结婚。

  1982年6月21日长子威廉王子出生。

  1984年9月15日次子哈里王子出生。

  1992年12月9日查理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正式分居。

  1996年8月28日双方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头衔。

  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1997年9月6日葬礼,安葬在她父亲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的奥尔索普。车祸报告

  2006年12月14日,英国警方公布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的死因调查报告,认为这起车祸纯属事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车祸与谋杀相干。车祸发生时开车的司机保罗确属酒后超速驾驶,车上的人也未系安全带。

  出生:父亲虽然不是直截了当流露出失望不满之色,可也丝毫没有掩饰原本喜悦期盼之情的骤降。这个家想要一个可以继承斯宾赛姓氏的男孩子已经好久,父母亲甚至根本没准备女孩子的名字。

  一星期后,他们才用母亲和一个斯宾赛家族祖先的名字,为小女婴取名为戴安娜·弗朗西丝。

家族传人  戴安娜出生前18个月,母亲曾生过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子,但只活了10个小时就夭折了。

  斯宾赛夫妇熬过一段心痛欲碎的日子。家族中的长辈不断施加压力,他们怀疑母亲有什么毛病,不然为什么总是不停地生女儿。

  当时只有23岁的奥索普子爵夫人被送到伦敦不同的诊所作各项私人检查,对骄傲、倔强的子爵夫人来说,这段充满羞辱和不公平的经历真是刻骨铭心。

  或许就从这个时候,斯宾赛夫妇间悄然埋下了日后离婚的导火索。或许,他们一直就没能从丧子之痛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戴安娜3岁时,母亲终于生下盼望经年的弟弟,斯宾赛家族的一脉香烟总算有了传人。

王室交情  早在15世纪,斯宾赛家族就是欧洲最富有的羊商之一。查理一世在位时,他们捐了伯爵爵位,在北安普敦郡起建奥索普大屋,得到刻有“上帝庇佑权力”箴言的家族徽章,同时开始收藏大量古玩、书籍、艺术品。

  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斯宾赛家族成员逐渐介入权力机构,经常出入白金汉宫、肯盛顿宫和威斯敏斯特宫。

  虽说斯宾赛家族从未到达权力的顶峰,但在通往权势的走廊中,却毋庸置疑地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他们与英王查理二世、马尔伯勒公爵、德文郡公爵、阿伯肯公爵,甚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芝加哥帮派大佬艾尔·卡朋都扯得上血缘关系。

  英王爱德华七世是戴安娜祖父老斯宾赛伯爵的教父,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当年曾正式追求戴安娜的祖母,没当成王后的斯宾赛伯爵夫人后来成为王太后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女。

  宫廷侍女是令英国人深感自豪的一种古老而高贵的职业。她们必须具有毫无瑕疵的教养,精通穿衣之道,善与各色人等周旋,通晓进退应对礼仪,非系出身名门的女子不能担当这份工作。

  戴安娜的父亲做过英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中侍从,一度约会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戴安娜在诺福克的童年故居公园屋则是得自母系一族。

  戴安娜的外祖父摩利斯费莫伊男爵曾是下院保守party议员,也是乔治六世的射击和网球伙伴,公园屋就是乔治六世所赐。外祖母为婚姻放弃钢琴家的事业,作为王太后的宫廷侍女,任职达30年,她也是王太后最要好的女友。

  尽管戴安娜出身平民贵族,但她们家与王室可说有着几辈子的交情。

奥索普大屋  家族的显赫,祖荫的浓郁,对幼小的戴安娜而言,与其说印象深刻,不如说饱受惊吓。

  每次到祖父居住的奥索普大屋去,戴安娜都觉得受罪。那儿有太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角落,幽深的走廊中挂满仙逝已久的祖先画像,他们傲慢冰冷的目光无所不在地紧跟在她身后。

  祖父对这幢大屋中的每一幅画像、每一件家具的历史都了如指掌,大家又叫他“馆长伯爵”。他常常手执拂尘,随客人们一起遍游大屋。有一次,在大屋图书馆,他竟一把夺下丘吉尔叼着的雪茄。他才不管你是谁呢,在这块领地上,他的地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戴安娜惧怕祖父,却深爱祖母。斯宾赛伯爵夫人在当地以经常探访病患者、残疾人而闻名,她从不吝啬任何慷慨大方的字眼和手势。戴安娜自幼深受体贴入微、富有同情心的祖母影响。

公园屋  如果说奥索普大屋更像阴气森森、华美壮观的博物馆,戴安娜的童年故居公园屋就是不折不扣、舒适温馨的家。

  树木掩映中的公园屋拥有10间睡房、宽敞的停车库、室外游泳池、网球场和板球场,包括厨子、管家、私人家庭女教师在内的六个全职仆从,服侍戴安娜一家六口。

  戴安娜的睡房在一楼,从奶油色的窗口望出去,开阔的原野与疏树草原拼图般相嵌,青松、白桦、紫杉点缀其间,小牛在吃草,兔子和狐狸窜来窜去,6英里开外的诺福克海岸的气息徐徐吹袭。

  斯宾赛的孩子们喜欢在湖边喂鳟鱼,在花园玩捉迷藏,骑上楼梯扶手往下滑,带着长耳小猎犬四处乱逛,一边听林间萦萦绕绕的风声,一边找寻鸽子蛋。

  夏天就更棒了,他们可以在温暖的室外游泳池游泳,在附近的海滩野餐,在他们自己的树屋中嬉戏。

  像姐姐们一样,戴安娜3岁开始骑马,很快对一切小动物着迷,越小越好。她的宠物包括仓鼠、兔子、天竺鼠和小猫。

  每当她的小宠物不幸死去,她都十分尽责地为它们举行葬礼,除了金鱼是“水葬”在抽水马桶中,其他小宠物们均被小心放置在硬纸板鞋盒内,戴安娜会在雪松下掘个洞,让它们入土为安。

  吃饭时间孩子们总是与保姆在一起,菜式简单而一成不变。早餐麦片粥,午饭是肉末和蔬菜,每星期吃一次鱼。

  父母亲温文尔雅却又遥不可及,弟弟查尔斯长到7岁才与父亲坐在饭厅里一起吃饭。

  奥索普子爵夫妇也是在这样循规蹈矩的童年教养下长大,他们如此这般带大自己的孩子,觉得天经地义。

  公园屋左邻右舍都是王室亲戚朋友,自然而然构成门当户对的社交圈子。

  斯宾赛家与王室间的走动并不频繁,实际上,孩子们把参观女王冬令行宫之类的邀请视为畏途。

  小戴安娜甚至觉得女王的私人府邸桑君汉有种古里古怪的气氛,她实在不喜欢。有一次,她甚至踢打尖叫,拒绝前往。直到父亲说,不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她才安静下来。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她,将来有一天,她会以储妃身份跻身王室,出入桑君汉,她不吓得一溜烟跑个没影才怪呢。

永恒创痛  无论如何,桑君汉带来的不快毕竟是短暂的。

  父母亲婚姻破裂造成的困扰才是戴安娜心底永远的创伤。

  想当年他们也曾倾心相爱,1954年举办的盛大婚礼,由于女王和王太后是座上嘉宾,更成为当地盛事,显赫一时。这一切仿佛都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14年来,奥索普子爵从未怀疑他们是幸福的一对,直至决定分手这一日,他才知道自己错了。

  要给家族带来男性继承人的长期压力早已酝酿着婚姻的危机,曾令年轻的子爵夫人无限向往的生活方式,变得日益枯燥和沉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不知不觉在离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公开场合,他们仍然维持貌合神离的笑容,关起门来,满不是那么回事,死一般的沉寂或是刻毒的对骂都在所难免。戴安娜清楚记得,她曾躲在客厅门口,偷看父母激烈的争吵。

  1967年夏天,他们达成分居协议。那是戴安娜灵魂深处抹不掉的一段记忆:

  她静静坐在公园屋冰冷的石阶上,紧紧抓住锻铁雕花的楼梯扶手,周围一片嘈杂。

  她听到父亲把皮箱装进汽车行李箱,母亲的脚步声敲打在前院的石子路上,车门被重重关上,引擎轰鸣,又渐行渐远,母亲驾车驶过公园屋大门,永远走出了她的生活。

  戴安娜那年只有6岁。

  她太小了,根本不可能理解这一切,但被遗弃和背叛的孤寂却没齿难忘。

  她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她是个让父母讨厌的孩子,没有生为一个男孩的犯罪感啮咬着她幼小的心灵。

  戴安娜常常带弟弟去桑君汉墓地,站在无缘相见的小哥哥约翰那块爬满青苔的墓碑前,戴安娜往往陷入冥想:约翰长得什么样?如果他还活着,世上会不会还有她和弟弟呢?

  看到墓碑上所刻“爱心永志”几个字,就好像听到永不消失的声音,时时刻刻提醒她:你本该是个男孩子。

  这场离婚大战,受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成年人。尽管父母或是极力减轻危机的震撼力,或是有意无意轻视这种影响,孩子们实际感受到的创痛却是深刻而久远的。

童年梦魇  分居后,母亲搬出公园屋,她原打算带着戴安娜和戴安娜的弟弟一起住在伦敦,但遭到父亲毅然决然的反对,他坚持孩子们必须以公园屋为家。

  斯宾赛夫妇间的争斗和法律诉讼一直拖了两年。

  当地上流社会容不下戴安娜的母亲,连外祖母费莫伊夫人都站在女婿一边,反对自己的女儿。

  结果当然是以母亲的败诉收场,1969年4月,他们正式离婚,不久,母亲即与离婚富商彼得·凯特再婚。

  那段时间,父亲孤独的沉默,母亲伤心的眼泪,保姆惊慌的神色,公园屋神秘紧张的气氛,使戴安娜的小天地失去平衡。在家中偶然来访的客人面前,戴安娜看起来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她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天到晚忙忙叨叨。她蹬着小小的蓝色三轮车,在过道上骑来骑去;用婴儿车推着玩具娃娃,在院子里逛来逛去;帮小弟弟查尔斯穿衣戴帽,给蜷缩在她床上的那些毛公仔铺床盖被。

  但是夜晚就没那么好过。

  戴安娜和弟弟都怕黑,房间里定要留下一盏灯或一支蜡烛的光亮,他们才肯入睡。戴安娜常常听到弟弟的哭声。有时,她会跑过去看看弟弟;有时,她怕黑怕得一动也不敢动。

  听着弟弟抽抽噎噎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戴安娜把头埋在枕头里,也忍不住哭起来。

  窗外的风声瑟瑟作响,猫头鹰在林间悲鸣。

  母亲走了,姐姐莎拉和简住在寄宿学校,父亲失魂落魄,萎靡不振,悲痛至极,一个人关在房里,除管家以外,谁都不见。

  从前天堂般快乐的公园屋,如今变成令人难以忍受的恐怖屋。

母亲的家  每到周末,戴安娜和弟弟都获准去伦敦与母亲相聚。在保姆的陪同下,他们坐火车从诺福克出发,母亲会在利物浦街车站等着他们。

  刚一到家,母亲就泣不成声。

  戴安娜连忙问道:“怎么了,妈咪?”

  母亲一成不变地哽咽着:“我不想让你们明天就走。”

  这几乎成了每个周末的固定仪式。

  戴安娜心中困惑不解,不知道自己又做错什么。

  每一个周末,所有的假日,都要与父母平摊分开过,这简直成了一场永远也做不完的噩梦。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与继父彼得相处得极为融洽。

  戴安娜与弟弟第一次在利物浦站见到外貌英俊、满面笑容、穿着入时的彼得,立刻就被他迷住了。

  彼得从事家族墙纸生意,是个慷慨大方、感情外露、容易相处的继父。

  他率领孩子们航海,允许小查尔斯戴着他从前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的将军帽。他给戴安娜起了个绰号“公爵夫人”,戴安娜的朋友们至今还是这样叫她。

  戴安娜的个性之所以不像那种被宠坏的上流社会娇小姐,这段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

寂寞校园  学校生活同样问题重重。

  戴安娜和弟弟是校内唯一父母离异的学生,这把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从根本上区别开,要知道,离婚在当年可算是稀罕事。在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大家正在上图画课,不知怎么的,戴安娜伤心地哭起来,同学们全都不明所以,只看见她把画的每一幅画都写上“献给妈咪和爹地”。

  戴安娜对小同学很友爱,喜欢小动物,也愿意帮助人,但学习上的事就不行,遇有稍深的问题,往往困惑不解。

  戴安娜9岁那年,父亲把她送到离公园屋两小时车程的另一所学校寄宿。

  父亲向她解释说,学校就是包括她在内的120个女孩子的新家,集体生活对她有好处,在那里她可以学芭蕾和游泳,也可以继续留着心爱的天竺鼠。

  戴安娜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话,她的小心眼里充满恐惧和忿怒,认定现在连父亲也不要她了。

  她拉住父亲一个劲地恳求:“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

  父亲到底还是走了,小戴安娜开始学着喜欢学校生活。

  在宿舍里,戴安娜也会和女友们说说笑笑,但课堂上,她一向很文静,从不会大声抢答问题,也不会主动要求朗读课文。

  有时候她未免太文静了。她第一次参加学校演出时,扮演一只玩具娃娃,而她之所以同意演这个角色,就因为一句台词都没有。

  戴安娜是个受欢迎的伙伴,热心学校各种活动,还曾代表宿舍楼参加游泳和网球比赛,但她内心深处总觉得与任何人都有一段距离,总有一天,她会走向与众不同的方向。

  姐姐的男友在奥索普属地靠近林区的一片耕地中央,戴安娜被人介绍给查尔斯王子。

  查尔斯急于狩猎,说话的时候显得心不在焉。

  戴安娜身穿格子衬衣、灯芯绒裤,足登惠灵顿长靴,披着姐姐的皮褛,打扮得不三不四,形象暖昧。她知道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咖喱啡,姐姐莎拉才是戏中的女主角,因为王子是姐姐的男友。

  为了欢迎王子的到来,斯宾赛家举办盛大舞会。在满堂绅士淑女的衣香鬃影间,尚未褪去婴儿肥的戴安娜,身型粗胖,不施脂粉,言谈举止也是一副笨笨的模样。

  但查尔斯王子却觉得,“这个16岁的小姑娘活泼有趣,怪招人爱的”。

  他本想请戴安娜带他参观家中115英尺长的艺术品陈列廊,那里有全欧洲最好的私人艺术藏品,可莎拉表示应该由她做向导,戴安娜马上识趣地走开。

  莎拉与查尔斯相识于1977年夏天皇家雅士阁赛马社交活动,亲密交往达9个月之久。舆论一度认为莎拉很有可能成为英国未来的王后,但是,由于她对抛头露面的热衷远远超过了王室成员女友应有的谨小慎微,她与查尔斯的关系渐渐冷下来。

  不过,她仍然受邀出席1978年11月白金汉宫举办的查尔斯王子30岁生日晚会。让莎拉大吃一惊的是,小妹妹戴安娜居然也在被请之列——呵,辛德瑞拉由幕后走到台前了。

  戴安娜玩得很开心,来不及多想什么。查尔斯当晚的女伴是女演员苏珊·乔治,这似乎也不关她什么事。毕竟,生活是这么多姿多彩,自由自在的单身贵族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非同寻常的罗曼史,戴安娜与查尔斯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查尔斯是剑桥大学毕业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一本充满睿智的心理理学或历史学书籍更享受的事;戴安娜却是个连补考都不及格的高中辍学生。

  查尔斯特别热衷马上活动,夏天马球,冬天狩猎,每星期三到四次,从不间断;戴安娜10岁那年在桑君汉公园骑马摔断胳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不好此道。

  查尔斯爱听歌剧,戴安娜迷恋芭蕾;查尔斯痛恨的流行音乐是戴安娜的嗜好;戴安娜擅长的网球,查尔斯从来不玩。

  查尔斯喜静,他可以拿着一小盒水彩颜料和速写本子,画上几小时,或者坐在河岸垂钓一整天,专等鱼儿上钩。

  戴安娜好动,她愿意与人接触,与人交谈,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打电话,电话线简直是她的生命线。

  尽管查尔斯处事一向谨小慎微,轻易不使自己陷入情感纠缠,但作为“世界上最有条件的钻石王老五”,他的名字没少与绯闻扯上关系,在戴安娜之前,他曾先后与三任女友正式论及婚嫁。

  相比较,戴安娜稚嫩得几乎可以做他女儿,这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小女生,从未倾心任何别的男人,感情的经历一片空白,是个根本还没长大成人的孩子。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太明显的差异吧,戴安娜带给查尔斯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他身不由主地被吸引住。合适人选

  正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是命也好,是运也罢,戴安娜生逢其时,注定是彼时彼刻最佳人选。已过而立之年的查尔斯王子应该安定下来了。

  假如查尔斯能够做自己的主,朋友们相信,他多半一辈子都不会结婚。

  他其实十分贪恋单身生活,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成不变的作息,早已形成一套以他为中心的日常运作程序。

  他有自己喜欢的运动,有成群随从听候差遣;他经常去国外旅行,女孩子们随时愿意陪他出席晚宴或马球赛。在他的王国中,一向我行我素,只有人让他,没有他让人的道理,而婚姻生活要求的彼此迁就,相互妥协,对他来说,似乎很难适应。但是,查尔斯又不得不结束他惬意的单身生活。他的衔头在带来特权的同时,也带来责任。而他的责任就是结婚,并为王位带来继承人。白金汉宫为此耿耿于怀。

  当年爱德华八世为红颜挂冠求去,酿成“王室信任危机”的阴影,徘徊在家族每一个人心上。查尔斯年龄越大,也就越难物色到信奉基督、贵族血统的处女新娘。

  伊丽莎白女王整日忧心忡仲。她毕生致力于发扬光大英国王室的精神,当务之急就是对君主体制的继任者负责,她惟恐查尔斯闹出什么婚恋笑话,令王室蒙羞。

  这实在也不能算是查尔斯的错。假如查尔斯能早生哪怕30年,他或许还可以从容约会喜欢的女孩子,让罗曼史纯粹私人地慢慢发展成熟,不必担心随时成为小报上的头条。可惜,把王室与公众隔开的传统藩篱早已打破,传媒无孔不入,查尔斯的恋爱史就像无聊肥皂剧一连串杂乱无章的情节那样令人心烦意乱,温莎王室又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事情就此走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地步。

  白金汉宫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种说,查尔斯的一帮老友有天晚上聚在一起,拟就一个简短名单,上列可能获选有贵族血统的处女名字。另一种说法是,王太后和多年女友,也就是戴安娜的外祖母,在一个下午喝茶的时候,谈起她们最心爱的孙子孙女联姻的可能性。

  或许两种说法都有根据,但无论是哪一种,首当其冲的人选都是:戴安娜·斯宾赛小姐。

王子求婚  查尔斯的一通电话,让她把所有疑惑都暂时抛到了九霄云外。

  当时,查尔斯正在瑞士滑雪,他在电话中说,等他回来,有很重要的事情问她。

  戴安娜预感到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那天,她和女友们一直聊到半夜。

  1981年2月6日,度假回来的查尔斯约戴安娜在温莎堡见面。天已经挺晚的时候,查尔斯对戴安娜说,他非常想念她随后就直截了当向她求婚。

  戴安娜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地傻笑。王子的态度十分热切,他提醒戴安娜总有一天她会成为王后。

  戴安娜接受了他的求婚。

  但她心中有个声音悄悄响起:不,我永远都不会成为王后。与查尔斯交往以来,戴安娜就奇怪而固执地有着这样的预感。

  当然,她不会说出来,她只是反复说着,她是多么爱他。

  查尔斯应道:“好,好,不管爱意味着什么。”后来,在向传媒正式宣布他们的订婚消息时,查尔斯又重复了这句话。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戴安娜没有留意他话里话外的犹疑和保留。

  两天后,戴安娜与母亲和继父一起飞往澳洲度假,享受最后几天宁静而隐蔽的平民生活。

  戴安娜不知道,她与母亲讨论婚礼的种种细节时,伦敦的记者们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打听不到准新娘的藏身之处。

  全世界就剩一个人知道她的行踪,那就是查尔斯。他一直没有打电话给她,戴安娜设想过无数的理由为他开脱。

  最后,还是她先打电话给他;他并不在白金汉宫。

  戴安娜回家后,查尔斯的随从送来一大束鲜花,但是,戴安娜找不到查尔斯的只言片语。或许,花根本就不是查尔斯送的,只不过是他的工作人员出于礼貌的一种表示。

  1981年2月23日,正式宣布订婚的头一天晚上,戴安娜收拾好行装,告别知心的女友,告别考勒赫恩60号。一位荷枪实弹的苏格兰场警长准备护送她进宫。

  他看着不满20岁的戴安娜那张孩子般无邪的脸庞,忍不住说:“你要知道,这是你生活中自由自在的最后一夜,别慌着走,再好好享受一下吧。”

  这番话像一柄锋利的匕首,刺透戴安娜的心。

  她不由得停住脚步。饥饿的蜜月

  婚礼过后,查尔斯带着整套钓鱼工具和半打哲学书,与戴安娜登上“布里塔尼亚”号皇家游艇,开始三星期的地中海蜜月之行。

  要不了多久,戴安娜就明白:若想琴瑟Hexie,她必须在一切方面无条件地迁就查尔斯。

  查尔斯钓鱼的时候,她愿意的话,可以在一边看着;不愿意,尽可以去做自己的事,但别指望查尔斯抛下钓鱼竿来陪她。

  “适应新角色”只是戴安娜一个人的事,查尔斯才不会费神为任何人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在他眼里,戴安娜只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理应惟他马首是瞻。

  戴安娜原想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丈夫—他们订婚之后,查尔斯由于王室职责在身,经常不在她的身边—谁承想,在这艘世界最大的私人游艇上,他们仍然没有什么单独相处的机会。

  同行的21名官员和256名船员,随侍左右,时刻准备听候吩咐。

  晚宴多数是查尔斯与有关人员商讨事务的西服革履正式场合。无所事事的戴安娜经常光顾厨房,她的胃口大得惊人,吃起冰淇淋,一碗接一碗没个够,正餐之间,还让厨师为她特别准备点心。

  戴安娜罹患易饥症的病状日趋明显。

  对于戴安娜而言,过去几个月,她就像踩着一双滚轴溜冰鞋,摇摇晃晃地在新生活、新角色、丈夫的已婚女友、令人窒息的公众曝光,以及一时幸福如上云端,一时沮丧如坠深渊的极端情绪之间,力求取得某种平衡。情势犹如一杯具爆炸力的鸡尾酒,一滴足以引起燎原之势。蜜月之行恰似火上浇油。

  有一次,两张卡米拉的照片从查尔斯的日记本中掉出来;而在另一次招待埃及总统和夫人的晚宴上,查尔斯戴了一副新袖扣,扣子的形状是两个纠缠在一起的c,查尔斯直言不讳是卡米拉送给他的。

  戴安娜请查尔斯诚实地告诉她,他到底怎样看待他的妻子和“女友”,查尔斯视之为“无理取闹”的孩子气,完全不予理会。

  于是,戴安娜吃得更多,也吐得更多,有时一天会呕吐四五次。

梅扎卡假期  

  1986年安德鲁王子婚礼之后,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也走到他们的分水岭。

  当时,王储夫妇与孩子们一起在西班牙所属梅扎卡岛度假,

  一天,他们乘坐卡洛斯国王那艘价值300万镑、时速80海里的豪华游艇前往附近小岛,同行人员乘另一艘小艇保持一段距离尾随在后。

  置身碧海蓝天、波光潋滟的良辰美景,这对王室夫妇的关系非但既不良也不美,而且大告不妙。

  接下来的5个小时,查尔斯与戴安娜从未接近过彼此,更遑论交谈。

  查尔斯冲浪时,戴安娜踱到甲板另一边;戴安娜潜水时,查尔斯把脸转向相反的方向。

  他们看书,晒日光浴,与艇上其他人聊天,就是相互间没有交换过一个眼神,没有说过一个字。

  5年的婚姻,至此已经完全死亡,用不着官方宣布,谁都可以下这样的定论。

  没等假期结束,查尔斯提前离开,官方消息说王子钓鱼去了,实际上,他很快与卡米拉在苏格兰会合。戴安娜和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享受阳光和海水,痛痛快快玩了几天。梅扎卡假期与其说是不欢而散,还不如说是各得其所。

心照不宣  查尔斯和戴安娜从此达成默契。私下,除非事关两个儿子,他们绝对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别管谁。

  公开场合,王室职责,出访任务,他们还维持工作伙伴的关系,当然,是貌合神离的工作伙伴。

  2月,度过8天滑雪假期,戴安娜撇下查尔斯和他的朋友,提前回到伦敦;3月,查尔斯去瑞士滑雪,戴安娜留在家中;4月,查尔斯带着威廉王子、亨利王子注在贝尔摩若堡,戴安娜住在肯辛顿宫;4月底,查尔斯赴意大利,名义上去看画展,实际上去会卡米拉;5月,查尔斯单独前往偏僻的赫布里底群岛,在那儿和农夫们一起种了3天的地。

  到秋天,查尔斯与戴安娜之间的裂痕已是显而易见,自女王以下,每一个王室高级成员都已经意识到,他们对王储夫妇婚姻状况的猜疑与担心全是真的。

  戴安娜几乎从不和查尔斯在一起,她晚上外出,随便和谁去都行,就除了查尔斯。两个人都在家的时候,戴安娜也回避家中举办的晚宴,从不以女主人身份主持大局。最初,查尔斯还常常劝她出席,从1987年开始,查尔斯再也不做这种无谓的尝试了。

  不参加聚会,不去听查尔斯与一班同样“令人发闷的老男人”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戴安娜一点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她宁肯一个人驾着车,离开肯盛顿宫,离开窥视的镜头,离开虎视眈眈的王室人员,来到陶赛特海岸她最喜爱的一片沙滩,孑然一身,缓缓而行,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她的心中一片空明。

  原有的希望已全部破灭,妥协换来的仍是无言的冷漠,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去找到那个真正的戴安娜,找到那些在过去几年完全扭曲和淹没的真实性。她应该开始自己的生活。

神圣使命  

  精神焕发的戴安娜又投入地献身各种慈善事业。

  1991年7月的一天,当时的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与戴安娜一同探访一家医院的艾滋病病房。

  在与一位病得已经起不来的患者聊天时,戴安娜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患者禁不住流下热泪,总统夫人和其他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

  戴安娜说过,艾滋病患者更需要温暖的拥抱,她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当她拥住患者的时候,其实也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

  戴安娜关心所有的病患者,她对瘾君子、麻风病人、无家可归者、受性虐待儿童,同样倾注了深切的感情,而她之所以特别关注艾滋病患者,是因为她觉得人们为艾滋病患者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在1991年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她一直静悄悄不为人知地帮忙照顾艾滋病患者艾瑞·杰克逊,度过她有生以来情感最波澜起伏的日子。

  艾瑞·杰克逊精力充沛,极富魅力,是英国芭蕾、歌剧等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八十年代中期,他被诊断为hiv阳性,生性豁达开朗的艾瑞一时还难以明了命运残忍的捉弄。后来他出任慈善组织“拯救危机基金”的副主席,在那里初遇戴安娜,也由此开始面对严酷的现实。1987年,他先向女友安吉拉·西萝达坦白实情,安吉拉曾是皇家芭蕾舞团演员,面对身患绝症的好友,安吉拉从容镇静,在两个女儿的全力支持下,尽心尽力护理艾瑞。

  4月,艾瑞病情恶化,整日蜗居于自己的公寓中,安吉拉随侍在侧。那时起,戴安娜常常前来探望,与安吉拉携手照顾她们共同的朋友。

患难之情  安吉拉眼中的戴安娜,“美丽得远远超出美丽的简单定义,虽然自身生活不幸福的阴影萦绕着她,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迸射出夺目的光芒。”

  戴安娜甚至带着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前来,她觉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准备面对生活的每一层面,乃至死亡。戴安娜总是给艾瑞带来一束鲜花或诸如此类的小礼物,娓娓说起她今天又做了些什么。艾瑞当然能够感觉到,戴安娜绝非蜻蜒点水地走过场,她带来的欢笑、理解和深深的关怀是那样的真真切切,感人肺腑。戴安娜过30岁生日那天,戴着艾瑞送她的金手镯,那象征着他们休戚与共的患难之情。

  8月,情况更糟了,艾瑞被送往圣玛丽医院以得到更有效的护理。

  按计划,戴安娜须与王室成员前往地中海度假,艾瑞对戴安娜说:“我会活着等你回来。”戴安娜揣着这句沉甸甸的话,牵牵挂挂地飞往意大利。假期结束,戴安娜一下飞机,径直赶到医院。

  那天,安吉拉突然听到敲门声,是戴安娜,安吉拉奔过去一下子搂住好朋友,戴安娜身穿t恤,晒得一身太阳棕色。看到神采奕奕的戴安娜,生命垂危的艾瑞喜形于色。

  第二天,戴安娜带了大包礼物再来探望,威廉王子手捧一大盆栀子花,身子坠得好似矮了半截。

  艾瑞已经停止服用一切药物,安静地等待最后一刻。

  8月19日星期一,艾瑞奄奄一息,护士们叫醒刚刚打盹的安吉拉,让她通知戴安娜。戴安娜当时正与王室成员在苏格兰的贝尔摩若堡相聚,她临走前曾再三叮嘱,有什么情况一定通知她。

  从苏格兰到伦敦的最后一班夜航机已经起飞,私人飞机又租不到,结果戴安娜飞车600英里,于凌晨4点钟赶到医院。她握住艾瑞的手,不眠不休地守候了数小时。星期二,星期三,都是如此。星期四,消息走漏,大批记者聚集在医院门外等候戴安娜。

  8月23日,艾瑞去世。戴安娜陪安吉拉一起念了主祷文后,体贴地先行走开,她想让这对挚友单独相处他们的最后时刻。

  王室并不欣赏戴安娜的所作所为,戴安娜却觉得,她持之以恒照顾艾瑞的意义不在他死于艾滋病、癌症或是其他什么绝症,而在于她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艾瑞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自始至终支持他,安慰他,她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那样的艰难时刻,对朋友忠诚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对王室的责任感。

  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追思仪式上,戴安娜多么希望能靠在安吉拉的肩头,为她们共同朋友掬一捧热泪,但是白金汉宫不同意她们坐在一起。戴安娜伤心已极,在场的人有目共睹。戴安娜不再向外界掩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她已有足够的勇气找回自己。

情人节之吻  1992年2月,查尔斯和戴安娜一起出访印度。

  多年前,独身的王子曾站在带有罗曼蒂克传说的泰姬陵前,无限向往地许愿说:“总有一天,我会和我的妻子一起来。”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他的妻子茕茕孑立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泰姬陵前留影,而王子只身前往新德里,殊不浪漫地对着一群商界领袖发表演讲。曾经甜蜜绮丽的憧憬不知从何时起变得苦不堪言。

  情人节之夜,查尔斯参加当地举办的马球赛。比赛结束后,查尔斯与队友们站成一排,准备从戴安娜手中接过奖杯。

  过去一周来,关于王储夫妇是否会在情人节亲吻的猜测,成了越来越令人紧张的巨大悬念。以往,不管他们心里打什么主意,这对王室夫妇总是在公开场合的比赛结束后,互相亲吻,做惯做熟。这一次,似乎也应该顺理成章,何况,今天是一年里最含情脉脉的日子,人头涌涌的摄影记者们火眼金睛地等着抓拍最美好的瞬间。空气中膨胀着凝重的期盼。

  查尔斯没有留意到,戴安娜那对湛蓝的眸子中透着洋洋得意的狡黠,就在他的嘴唇快要碰到她的嘴唇时,戴安娜不疾不徐把头转向左边,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100多个专业摄影师和5000余兴高采烈的印度观众,亲眼目睹一个男人当众被妻子羞辱的残忍镜头:查尔斯跟着戴安娜偏转的面孔礼貌而殷勤地转了半圈,直到再也转不过去,结果,他的吻一半落在空中,一半落在戴安娜金色的耳环上。

  哀莫大于心死,再也没有什么悬念,再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了。

没有答案的煎熬  戴安娜日日夜夜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煎熬,王室责任感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撕扯着她的心。要追寻幸福,她非离婚不可,一旦离婚,就可能失去孩子们,而孩子是她的命根子,她无条件地爱他们,惟一愿望就是不让他们经受她童年遭遇的一切。她想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就无法再提任“威尔士王妃”的公众角色,而这个角色却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让她为更多普通人带去欢乐和希望。

  问题周而复始,永远没有答案。

  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慈善事业的特丽莎修女曾对戴安娜说:要拯救他人于水火,你须置自身于苦海。戴安娜感同身受。

  这一年,戴安娜以她对公益事业不懈的努力,赢得“圣人戴安娜”的美誉超过女王和查尔斯,跃升“王室最受欢迎人物”民意测验榜首。

  3月底约克公爵夫人正式分居搬离王宫,拉开了1992年王室多事之秋的序幕。4月,女王掌上明珠安妮公主开始办理离婚手续。王室新闻顿成传媒关注的热点。1992年6月,记者莫顿所著《戴安娜:她的真实故事》一书出版,无异于火上浇油。

  在戴安娜的默许甚至授意下,“拥戴派”亲朋好友打破缄默,向莫顿讲出他们眼中的戴安娜的真实人生,一直蒙在鼓里的公众震惊过度,难以置信:那个随时随刻向他们展露灿烂笑容的童话故事里的王妃殿下,竟然坐困愁城,数次企图自杀,与王子维系着没有爱情的错误婚姻,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时间舆论哗然,掀起轩然大波。

  8月24日,《太阳报》独家刊登被称作“丝吉姬”的录音带节选内容,更特辟一条收费电话线,公众可以打进来亲耳听到录音带中一男一女的对话。尽管白金汉宫始而坚决否认,继而含糊其辞,事实终归是事实:电话中的男人是二手车经纪人詹姆斯·吉尔贝,他当时在牛津郡附近使用汽车电话;女的则是住在桑君汉的储妃戴安娜。

  公众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刺激,童话公主戴安娜,圣洁天使戴安娜,深宫怨妃戴安娜,一夜之间成了丑闻的主角,她竟然与王子以外的男人亲密交往达两年半之久。其实,又何止是两年半,又何止是“亲密交往”,更何止是这一位詹姆斯,公众还是高估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力,低估了储妃殿下的吸引力。

一见钟情  时间应该回溯至6年以前。

  那是1986年的夏末。在伦敦西区高等住宅区梅菲尔的一幢豪华别墅中,名流云集,觥筹交错。晚宴主人向储妃戴安娜引见王室近卫骑兵队的詹姆斯·希维特上尉。希维特从20岁出头就开始代表近卫骑兵团参加马球比赛,与王室成员关系密切。周围一片喧嚣,没人注意到他们初见之下相互交换的眼神中迸发出怎样的光彩,但他们心中或许已隐隐感觉到,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就要发生。

  在接下来半小时的交谈中,戴安娜得知希维特负责经管近卫骑兵队的马厩,她告诉希维特,自从小时候骑马摔断胳膊,她就一直很害怕,现在,既然嫁入一个全部是精通骑术者的家庭,她很希望能克服恐惧,重上马背。

  戴安娜再三强调,她这么做纯粹为了自己,可不是想讨好任何别的什么人。希维特似乎听出某种暗示他马上回应道,没有什么事比帮助戴安娜重建自信更让他感到荣幸。他是个骑术精湛的骑手,特别胜任这项工作,由于职务之便,可以很容易为戴安娜在骑士桥军营安排一系列骑术课程,从肯盛顿宫到军营一点也不麻烦。

  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骑术课很快由每星期一次增加到两次、三次。

深宫怨曲  4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他们骑完马,像往常一样走进军官餐厅喝一杯咖啡。

  以往这个时候,是他们最轻松愉快的一刻,歇歇脚、聊聊天,不受外人干扰,让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温馨感觉在两人目光的交汇中缓缓流动。可今天,戴安娜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多少日子以来经历的不快、紧张、委屈和焦虑似乎在瞬间浓缩,令她再也无法独自承受,她终于向希维特道出所谓童话婚姻的真实版本。

  她曾是那样痴情地迷恋查尔斯,那样盲目地崇拜他,因为他对国家的责任,因为他的深思熟虑,因为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道命令,为了得到他的欢心,她什么都愿意做。

  在他们订婚期间,她已经意识到卡米拉对查尔斯的影响,但她有信心、改变这一切,她驱逐自己的怀疑,告诉自己,她会尽一切可能让丈夫爱她而且只爱她。她没有料到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感情是这样深不可测。也没有料到联系他们的纽带是这样坚韧而持久,太年轻太单纯的戴安娜无法了解成熟的男人女人之间复杂而奇特的化学力量,她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凭她的美貌、青春和对丈夫全身心的爱,她一定可以把又丑又老的卡米拉赶出局。

  但无情的现实是:她永远只能绝望而孤独地躺在她丈夫身边,就像查尔斯也永远只是孤独而冷漠地躺在她身边一样,他们始终都是陌生人。她在街头随便遇上的某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都可以那样神魂颠倒地迷恋她,而她所深爱的男人,她曾经以为不论从肉体上还是情感上都会一直小心呵护她的那个男人,却连碰都不想碰她,这伤透了她的心。

  她越是变得光彩夺目,也就越是没有安全感;世界越是疯狂地为她欢呼,人们越是想伸出手触摸到她,她的丈夫也就越是加快离去的脚步。她越是想引起他的注意,也就把他推得越远。

  她不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爱慕,她想要的全部就是查尔斯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她,一个担惊受怕的年轻女孩子,渴望依偎在他的怀中,渴望他的拥抱和爱抚,渴望他告诉她,她多么可爱。几年过去了,她尝试寄情公众职责,把伤痛埋葬在工作中。如果她不能赢得他亲密的爱,起码可以通过对公众的奉献。赢得他的赞许,因为她知道责任对他意味着什么。但是,无论她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她怎样努力,都难以与查尔斯沟通,更不要说其他王室成员。

  “我的身边围满了人,然而我是这样的孤独。”储妃幽怨凄楚的目光震慑上尉的三魂七魄。多年前沉睡的情感汩汩席卷而来,心情激荡的希维特紧紧握着戴安娜的手,

  “你并不孤独,”他温柔地说道:

  “你有我。”

终生遗憾  在公众的眼中,卡米拉或许是不可饶恕的罪魁祸首,但对查尔斯来说,她却是不离不弃、不折不扣的红颜知己,没有娶卡米拉为妻是他的毕生憾事。

  查尔斯永远都忘不了,1972年他与卡米拉初次相遇的那个晚上,卡米拉对他说:“我的曾祖母和你的曾曾祖父是情人,你怎么看?”查尔斯知道,卡米拉出身贵族,父亲是富有的酒商,兄弟是作家和探险家,而她的曾祖母曾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多年情妇。

  当时,查尔斯正在海军服役,卡米拉与他的马球球友、近卫军军官安德鲁·帕克鲍尔斯约会,查尔斯就此和卡米拉熟起来。查尔斯很快就追上与他年龄相仿的卡米拉,经常隐姓埋名去她父母家探访她。卡米拉长得并不漂亮,但她的性格活泼开朗,为人处事脚踏实地,别有一番成熟女性的自信和风韵,有些男人或许不以为然,可查尔斯挺受用。

  卡米拉也十分倾心于查尔斯,对他的所有爱好:马球、狩猎、绘画、钓鱼都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和接受,只要查尔斯作出任何可能的暗示,她都会不顾一切地答应嫁给他。

  可惜的是,查尔斯从未主动表示过什么,他总是优柔寡断,闪烁其辞,更不幸的是,查尔斯的犹豫并非全无道理。

  卡米拉实非王室新娘的材料,她极不上照,看上去老是肉腾腾的,而容貌是王室选择未来王后的虽然肤浅却不可或缺的条件。卡米拉的家族血统也不够尊贵,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即使查尔斯不与异国公主成婚,起码也要挑一个公爵的女儿。

  况且,卡米拉已与另外的男人谈婚论嫁在先,万一传媒刨根问底,翻出什么不清不白的历史,查尔斯和王室岂不是面上无光?既然查尔斯下不了决心结婚,又不能抗拒其他女性的诱惑,卡米拉不得不放弃这段缘分。

  1973年,卡米拉与安德鲁·帕克鲍尔斯的婚礼成为当年的社交盛事,由于安德鲁的父亲是王太后的好友,所以王太后和安妮公主都出席了婚礼,玛格丽特公主虽然错过婚礼,但参加了招待会。

  卡米拉无可挽回地离去之后,查尔斯才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当时,他执行海军任务在外,未能出席婚礼。不过,第二年,他成了帕克鲍尔斯夫妇的新生儿汤姆的教父。

  残忍的骗局

  所有的人都忽视了查尔斯与卡米拉藕断丝连旧情依依的蛛丝马迹,等到查尔斯最新的正式女友,娇羞迷人的戴安娜冷不防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迅速地把卡米拉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事实一次又一次无情地说明,童话爱情故事早在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就在世纪婚礼行将举行之前的几个小时,查尔斯还与卡米拉在白金汉宫相拥而卧。

  其时,无数的百姓已拥上伦敦街头,翘首以待;王室近卫骑兵准将安德鲁·帕克鲍尔斯为组织仪仗队忙得不可开交;而那个脸颊粉红的新娘子,住在一英里开外的王太后宫邸克莱伦斯屋,为来日的圣典激动得彻夜难眠,她将从这里乘马车去圣保罗大教堂,也将在这里披上那件圣洁夺目的婚纱,她做梦也想不到,未来的丈夫在新婚前夜,和另一个女人之间发生的一切。

  查尔斯对他的妻子,对女王陛下以及全体臣民,布下残忍的世纪骗局,卡米拉就是他亲密无间的同谋。

  卡米拉太清楚地知道:她把王子的心抓得牢牢的,戴安娜这个黄毛丫头想把他们分开可没那么容易,她随时都可以打电话给查尔斯,查尔斯也会打给她,如果需要什么漂亮的借口,她还真有一个,谁让查尔斯是她儿子的教父呢!

正面交锋  戴安娜决定勇敢地面对长期以来始终回避退让的“那个女人”,那个像《蝴蝶梦》中的丽贝卡一样,无所不在,阴魂不散的幽灵,她再也不怕会因此失去什么。

  当艳光四射的戴安娜与查尔斯一起出现在卡米拉妹妹安娜·贝尔的40岁生日庆祝晚会上时,每个人都吃了一惊,安娜·贝尔也是高格罗夫帮长期的中坚分子,查尔斯和戴安娜实际过着几乎完全各不相干的私生活后,他们从未想到戴安娜愿意出席这种场合。

  这次,戴安娜绝不是来做访客那么简单,她知道今夜是属于她的,她等这样一个晚上已等了太多年,应对的台词在心中熟极而流。

  她并不想报复,也放弃了卑微的希望,戴安娜知道她早就失去了查尔斯,或者从来就未曾拥有过,她只恨他偷走了她的青春岁月,榨干了她的烂漫无邪,不,她并不想要他回来,她希望他远离她的生活,当然,他们会因为孩子而永远联系在一起,但她不再想要他这个人了。

  就因为她不再在乎,不想再为他水里水里来,火里火里去,不能再容忍高格罗夫帮无视她的存在,所以,她不怕得罪他所爱的女人,得罪又怎么样,她不再关心他的感受。

  戴安娜终于觉悟到,她一日不面对这个现实,她的伤口一日不能愈合;她一日不能直视卡米拉,不冷冷地看到卡米拉的眼睛里去,她就永远无法把自己从卡米拉的阴影下释放出来。

  瞅准机会,戴安娜径直向卡米拉走过去,卡米拉正与几个朋友在聊天,戴安娜神态安详,和颜悦色地请其他人回避一下,她有要紧话要对卡米拉说。

  戴安娜开门见山,她知道卡米拉从未放弃控制查尔斯,对他们婚姻的失败出了不少力;她也知道卡米拉在高格罗夫以女主人身份自居,还有那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电话,和那些没完没了的约会,戴安娜说,她觉得恶心透了。

  卡米拉辩称自己清白无辜,戴安娜冷冷地看着她,说:“我不是昨天才出生的。”

  多年来燃烧在她内心的愤怒,摧毁着她精神世界的困扰,戴安娜一吐而尽,没有歇斯底里的眼泪,没有失去尊严的吵闹,只有铁一般冰冷的事实。

  事情早已无可挽回,戴安娜也并不想挽回什么,她只想讲出憋在心底的真话,查尔斯和卡米拉对她再也不能构成威胁,她将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戴安娜和查尔斯会共同拥有两名小王子的抚养权,戴安娜可就有关小王子的事作决定。

  戴安娜仍可继续在肯盛顿宫居住,她的私人办公室也将由圣詹姆斯宫搬往肯盛顿宫。

  另外,戴安娜须签署一项“缄默条款”,不得在离婚后谈论任何使查尔斯或女王尴尬的话题。

  1996年8月28日,半年多来的争执、劳气、讨价还价终于尘埃落定。白金汉宫宣布,王储查尔斯与储妃戴安娜的离婚申请于早上10时27分,正式生效。

  随着手起印落,查尔斯与戴安娜15载恩怨情仇顿成过往云烟,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人物评价  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人民的王妃”

  英国民众:“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王妃!”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评价道:“在1987年,一个许多人还相信爱滋病可以通过轻微接触就能传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爱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诉了世界爱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热心和关爱。”

  印度德蕾莎修女:“真是令人感伤。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或许,她死如其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31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7年——新加坡胜安航空185号班机于印尼坠毁,全机104人罹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34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2007年韩国总统选举,李明博当选韩国第十七届总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国家party总统候选人李明博(左)与夫人和支持者们庆祝总统选举获

     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19日晚宣布,韩国大国家party候选人李明博在当天举行的总统选举投票中以压倒性优势当选韩国新一任总统。韩国第17届总统选举投票当地时间19日6时(北京时间5时)至18时(北京时间17时)在韩国各地举行。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委员长高铉哲将在20日上午正式宣布李明博当选,并发表竞选结果的公告。韩国总统卢武铉19日晚向李明博表示祝贺,并向在选举中失利的其他候选人表示慰问。韩国总统府在当天发布的一份公报中说,本次选举的过程是公正的,感谢所有国民和有关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努力。本届government期待着实现政权顺利交接,并将尽力在剩下的任期内处理好各项工作。共有10名候选人在19日的大选中角逐总统宝座。在选举中失利的大统合民主新party候选人郑东泳和无party派候选人李会昌19日晚分别表示接受本次选举的结果,并希望李明博能凝聚民心,为韩国韩国人民造福。 据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19日共有2368.3684万名选民进行了投票,投票率为62.9%,创历届总统选举投票率最低纪录。 李明博将于明年2月接替任职期满的现任总统卢武铉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36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2008年——俄罗斯军舰冷战后首次访问古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39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2008年——日本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达成协议,松下电器将以公开股票收购方式对三洋电机进行并购,收购金额预计将达5600亿日元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40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2008年——第一届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凤凰岛开幕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45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898年——中国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出生
编辑词条 郑振铎概述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郑振铎
别名:西递,郭源新,落雪,ct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永嘉县
出生日期:1898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


目录[隐藏]
简介 代表作品 个人履历 社会评价 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梁羽生谈郑振铎 郑振铎致力保护文物 简介 代表作品 个人履历 社会评价 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梁羽生谈郑振铎 郑振铎致力保护文物  




简介   郑振铎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代表作品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26课。诗篇:《我们是少年》。

个人履历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party》。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party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社会评价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首先,要探索的是,郑振铎在青年时代是否回过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government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government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party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party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party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

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郑振铎致力保护文物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government文化部成立,16日政务院任命郑振铎为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前期负责接管的王冶秋担任副局长 。

  郑尔康介绍,他的父亲在抗战初期就开始做抢救古籍的工作,当时,一些珍贵的善本流落到海外。父亲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非常着急,所以父亲常常不惜代价购买善本和珍贵的文物,很多时候是才拿到钱,转手便用来买书和文物。父亲完全靠私人的力量,把所有的积蓄、稿费全都拿出来买这些文物。

  解放后,郑振铎把自己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古籍善本十万余册,古代陶俑500多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今天国家图书馆内,专门就设有陈列郑振铎捐献图书的西谛藏书库,其中很多都是国内罕见的珍本。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54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06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出生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

概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party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外文名: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国籍:俄罗斯
出生地: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出生日期:1906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1982年11月10日
职业:政治家
信仰:共产主义


目录[隐藏]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相关事件】 【历史评价】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party,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萨克party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party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government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内1969年在珍宝岛、铁列克提等地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之后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1982年12月10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5岁。

【轶事典故】  若要评选史上最搞笑的国家首脑,冠军非苏联共产party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属。他要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与所作所为确实和他的地位严重不相称。

  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弱智的国家最高领导曾闹出许多笑话来。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party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勃列日涅夫还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以发奖章、勋章的方式颂扬自己治理下的苏联社会,成了勃氏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事,并对此走火入魔。他的警卫讲了这样一件真事:勃列日涅夫在看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时,一个护士在一旁说,剧中的侦察员伊萨耶夫是个真实的人,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人遗忘了。这一下可算是触动了勃氏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他马上让警卫去了解伊萨耶夫的近况,如住在哪里,现在干什么等等。警卫说,不用去了解,没有这个人,那是电视剧塑造的艺术形象。勃列日涅夫还是不放心,又给安德罗波夫打电话,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怎么办?勃列日涅夫本来是想给这个伊萨耶夫颁发勋章的,人都没有,勋章怎么发?勃氏这时来了聪明劲儿,他把一枚金星勋章授给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苏联英雄勋章”,这是当时苏联的最高勋章,一般只授予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超过三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

  时间一晃过去了20多年,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仍常常出现在俄罗斯的各种场合,挂在老百姓的嘴边,不过不是怀念,而是对他进行讽刺。说唱艺术家彼德罗相在舞台上装出一副臃肿不堪的样子,嘴角歪斜,学勃列日涅夫说话:“今天,我……代表……苏……苏联government……授予您勋……章……”

【相关事件】  1964年7月,由于已任苏共中央书记,被解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职;10月,参与推翻赫鲁晓夫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同月,在红场欢迎宇航员大会上发表讲话;同月,与波兰统一工人party第一书记哥穆尔卡等人在波兰边境比亚沃维斯卡森林的普什哈会晤;11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12月,在第六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的第五次会议上,接任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1965 年1月,出席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4月,访问波兰;5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苏联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大会上作报告;十月,再次访问波兰;同月,在苏共中央举行的全会上作《关于召开例行的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10月,第六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第六次会议,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1月,访问民主德国。

  1966 年1月,访问蒙古;2月,英国首相威尔逊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3月,苏共举行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作了苏共中央总结报告,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67年1月,访问波兰;同月,访问埃及;2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4月,率代表团参加德国统一社会party第七次代表大会;5月,访问保加利亚;9月,率团访问匈牙利

  1968年1月,访问波兰;同月,访问民主德国;3月,与保、匈、民主德国、波、捷party政领导人在民主德国德累斯顿会晤;4 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迫切问题和苏共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而斗争》的报告;5 月,与保、匈、波、民主德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会晤;7月,与捷共中央主席团在捷边境城镇切尔纳会晤;8 月,与捷、波、民德、保、匈领导人在布拉迪斯拉发会晤,之后,苏共中央全会于19 日决定对捷进行军事干涉。

  1969年1月,在莫斯科红场发生枪击事件,据说,是针对苏联领导人的;6月,在莫斯科举行了共产party和工人party国际会议,会上致开幕词并作了长篇发言。

  1970年5月,言论集《遵循列宁主义的方针》一书出版;同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同月,在第八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了包括他在内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8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见;10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了会谈。

  1971年3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同月,苏共举行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会上作了总结报告;4 月,苏共举行第一次中央全会,选举他为总书记;5月,率团参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party第十四次代表大会;6月,率团参加德国统一社会party第八次代表大会;8月,与保、匈、民德、蒙、波、捷party政领导人在克里木会晤;9月,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克里木会谈;同月,对南斯拉夫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同月,访问匈牙利、保加利亚;10月,萨达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谈;同月,访问法国、民主德国;12月,率团参加波兰统一工人party第六次代表大会。

  1972年4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谈;同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苏,会见勃列日涅夫;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两项协议等文件;10 月,言论集《遵循列宁主义的方针》第三卷出版;11月,又一言论集,题为《苏共为一切革命力量和爱好和平力量的团结而斗争》出版。

  1973年1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苏,与勃列日涅夫在明斯克附近的扎斯拉夫尔进行工作会晤;5月,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同月,访问波兰、民主德国及联邦德国;6月,访问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同月,访问法国;7月,接受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同月,与东欧及蒙古各国领导人在克里木会晤:9月,1964—1972年的言论集《关于苏共和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出版;10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会谈;11月,访问印度。

  1974年1月,首次访问古巴;4月,参加在华沙举行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6月,阿富汗共和国总统达乌德首次访苏,勃列日涅夫与达乌德会晤;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会谈,并签署了10 项文件;7月,访问波兰,参加波兰国庆30周年纪念活动;10月,在柏林参加民主德国25周年国庆活动;同月,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举行会谈;同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举行会谈;11月,与美国总统福特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并第一次“中风”;同月,率团访问蒙古,参加蒙古人民革命party第三次代表大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再次“中风”。

  1975年2月,与来访的英国首相威尔逊举行会谈;3月,率团参加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party第十一次代表大会;7月,率团参加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三阶段会议,会议期间与多国领导人举行会晤;11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统谢尔举行会谈;同月,与来访的意大利总统利昂纳举行会谈。12月,牢团参加波兰统一工人party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

  1976年2月,在苏联共产party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代表大会结束时,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5月,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元帅军衔;6月,率团出席欧洲共产party和工人party会议,并作长篇发言;11月,访问南斯拉夫;同月,访问罗马尼亚;12月,在70寿辰时,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部长会议联合给勃列日涅夫写贺信。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第五枚列宁勋章、第二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和荣誉武器(短佩剑)。

  1977年6月,会见来访的索马里第一副总统萨马特尔;同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解除波德戈尔内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这一职务;同月,访问法国;8月,与来访的南共联盟中央总书记铁托举行会谈;11月,同芬兰总统吉科宁会晤。

  1978年2月,会见来访的古巴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3月,会见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主席斯多夫;同月,被授予胜利勋章;5月,出访联邦德国;同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12月,会见来访的阿富汗人民民主party中央总书记、总理塔拉基。

  1979年5月,率团访问匈牙利;6月,在维也纳同美国总统卡特举行会谈;9月,同阿富汗人民民主party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举行会谈;10月,率团访问民主德国,并参加民主德国国庆30周年活动。

  1980年5月,率团抵贝尔格莱德,参加铁托总统的葬礼;同月,与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谈;同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会谈;8月,致函美国总统卡特、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及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表示愿同西方就削减欧洲中程导弹问题进行谈判;10月,与来访的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卡尔迈勒会谈;12月,出访印度。

  1981年2月,召开苏联共产party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4月,率团出席捷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讲话;5月,与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会谈;11月,访问联邦德国。

  1982年3月,在苏联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讲话;同月,在塔什干授勋大会上发表关于对华政策的讲话,并谈及对日关系问题;5月,在苏联共青团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同月,会见黎笋,黎笋授予他一级胡志明勋章和越南劳动英雄称号;9月,会见访苏的印度总理英·甘地;11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65 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11月10日,猝然去世,终年75岁。

【历史评价】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推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
,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government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坚持斯大林主义,恢复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他下令停止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party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party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party瓦解的危机。当苏联安全部门负责人安德罗波夫尝试遏制腐败,并向勃列日涅夫提交了专门报告后,勃列日涅夫三个月内不与其见面,也拒绝与其通电话,在这种无声压力之下,安德罗波夫被迫将报告内容修改为平安无事,勃列日涅夫才恢复与他的关系。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3:03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98年——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北京逝世
编辑词条 钱钟书目录[隐藏]
【锺书生平】 【主要著作年表】 【钱先生其人】 【钱先生其书】 【纪念钱锺书】 【钱钟书的少年生活】 【补充资料】  


  

[编辑本段]
【锺书生平】  ●主要经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注:“钱锺书”的“锺”字简化后本作“钟”,故本应称“钱钟书”,但锺,是“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锺情”,“锺爱”等。钱锺书周岁抓周时,一手抓住了书,父母认为孩子爱书,便取名“锺书”,意思是“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老先生前意愿,故作“钱锺书”。)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毛选翻译工作和《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妻子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生平年表

  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

  农历庚戌年十月二十日(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爷钱基厚(孙卿)。

  宣统三年(1911年)一岁

  钱锺书出生那天,曾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至此周岁抓周,抓了一本 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锺书”。

  1916年 六岁

  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念《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

  1920年 十岁

  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锺书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说话的意思。

  1923年 十三岁

  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

  1925年 十五岁

  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 十九岁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而被录取。

  1929—1933年 十九—二十三岁

  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 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

  1933—1935年 二十三—二十五岁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

  1935年 二十五岁

  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 二十七岁

  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B.Litt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 二十八岁

  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国。

  1939年 二十九岁

  夏,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开始写作《谈艺录》。

  秋,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1939—1941年 二十九—三十一岁

  在湘西两年。其间于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亲,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非卖品)。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1940)。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旧文四篇》(1979)和《七缀集》(1985)。

  1941年 三十一岁

  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时值珍珠港事件。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

  1944—1946年 三十四—三十六岁

  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 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开明文史丛刊”之一。

  1949—1953年 三十九—四十三岁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锺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干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极少发表作品,以静静读书为主。

  1955年 四十五岁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刊载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文学研究集刊》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版)。

  1955—1957年 四十五—四十七岁

  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

  1958年 四十八岁

  《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五十年代末

  成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伯任组长,乔冠华、钱锺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

  1966年 五十六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锺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1969—1970年 五十九—六十岁

  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杀。

  1975年 六十五岁

  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锺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76年 六十六岁

  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

  1979年 六十九岁

  4月至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 《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 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

  1980年 七十岁

  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

  1982年 七十二岁

  《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83年 七十三岁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七十四岁

  《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此书上半部是1979年以后发表的三篇论文:《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下半部从《谈艺录》补订本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 七十五岁

  《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

  1989年 七十九岁

  《钱锺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锺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1990年 八十岁

  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 八十一岁

  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

  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年表】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21:03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20

753年——(天宝十二年)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成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21:04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582年——法国采用格利高利历法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21:06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803年——作为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的一部分,法国正式将新奥尔良移交给美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21:07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830年——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伦敦会议上同意比利时荷兰分离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0 21:09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860年——南卡罗莱那州宣布脱离美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0 03:44 , Processed in 0.07665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