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96年——国务院制定《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2003年——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开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2004年——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2004年——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818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出生
编辑词条 焦耳 詹姆斯·焦耳

概述焦耳(简称,英文缩写为J)是国际单位的热量做功的单位,1焦耳能量相等于1牛顿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距离所作的功。焦耳是纪念物理学家詹姆斯·焦耳而命名的。

目录[隐藏]
焦耳定义 焦耳定律 发现相关 焦耳简介 焦耳定义 焦耳定律 发现相关 焦耳简介  



[编辑本段]
焦耳定义  焦耳,能量、功、热的单位(J)。1J=1N·m,等于。或是1牛顿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距离所作的功,或1瓦的机械工作1秒的释放的能量。
[编辑本段]
焦耳定律  载流导体中产生的热量Q(称为焦耳热)与电流 I 的平方、导体的电阻R、通电时间t成正比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推导公式:Q=U^2/R*t Q=UIt
[编辑本段]
发现相关   焦耳定律的发现
  1840年12月,焦耳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电流生热的论文,提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不久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定律,而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热功当量的测定
  焦耳的主要贡献是他钻研并测定了热和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第一篇论文《关于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功值》,是1843年在英国《哲学杂志》第23卷第3辑上发表的。此后,他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尽管所用的方法、设备、材料各不相同,结果都相差不远;并且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趋近于一定的数值。最后他将多年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1850年第140卷上,其中阐明:

  第一,不论固体或液体,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总是与所耗的力的大小成比例。

  第二,要产生使1磅水(在真空中称量,其温度在50~60华氏度之间)增加1华氏度的热量,需要耗用772磅重物下降1英尺的机械功。

  他精益求精,直到1878年还有测量结果的报告。他近40年的研究工作,为热运动与其他运动的相互转换,运动守恒等问题,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焦耳因此成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
[编辑本段]
焦耳简介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 Joule ,1817年-1889年),焦耳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1872年—1887年焦耳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

  1889年10月11日焦耳在塞拉逝世。[1]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编辑词条 瓦斯科·达·伽马
  约公元1460-公元1524.12.24

  瓦斯科·达·伽马(,Gama Vasco ,da)

  是葡萄牙航海家,他通过绕航非洲,发现了一条从欧洲直接通往印度的航线。

  葡萄牙人自从航海家亨利王子(公元1394-公元1460)时代起就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条航线。1488年以巴尔托洛摩·狄亚斯为首的一支探险队到达并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葡萄牙。葡萄牙国王十分清楚,这项成就意味着长期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努力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是由于许多原因,直到1479年到印度群岛的探险队才真正起航,国王挑选瓦斯·科达·伽马为探险队队长,伽马是个小贵族,1460年出生在葡萄牙锡尼什。

  达·伽马于1497年起航,率领四艘船只,共计170多名船员,其中包括会讲阿拉伯语的翻译。探险队最初向佛得角群岛航进。随后,达·伽马没有沿着狄亚斯航行过的非洲的海岸线而是向大西洋远航,航线几乎是直线向南。他向南行进了很长一段路线后。朝东转去,到达了好望角。这是一条优选的航线,比沿海岸下行要快,但是更需要拚搏精神和高超精湛的航海技术。由于达·伽马选择了这条航线,有九十三天从他的航船上望不见陆地──比哥伦布航线多用了两倍半的时间还不止,令人叹服!

  9月22日,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随后又沿非洲东海岸上航。在向北航行的路上,他在几个穆斯林控制的城市停留过,其中包括今日肯尼亚蒙巴萨马林迪。在马林迪,他找到了一个印度引航员,为他引航三十天,从阿拉伯航海至印度。1498年5月20日,大约在离开葡萄牙十个月之后,达·伽马到达卡利卡特──印度南方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的印度君主扎莫林一开始对达·伽马表示欢迎,但是他很快就感到失望,因为达·伽马赠送他的礼物全是些便宜货。这连同对先前控制印度洋贸易航线的穆斯林商人的仇恨一起,使得达·伽马未能与扎莫林达成一项贸易协定。但是当达·伽马在八月离开卡利卡特时,他在东道国君主和一些印度人面前炫耀他的一船优质香料。

  返航比出航更为艰难。穿越阿拉伯海用了大约三个时间,许多船员都死于坏血病,最终有两艘船安全返航:第一艘于1499年7月10日到达葡萄牙,达·伽马自己的船于两个月后到达。总共只有五十五名船员──还不到起程时船员的五分之一──在这次返航中幸存下来。但是当达·伽马返回里斯本时,他和国王都正确地认识到了他的两年航行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六个月后,葡萄牙国王派遣了一支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为首的追踪探险队。卡布拉尔如期到达印度,途中发现了巴西(虽然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其他葡萄牙探险家可能在此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巴西),载着一大批香料返回葡萄牙。但是喀夫拉尔的船员有些在卡利卡特遭到杀害,因此,1502年瓦斯科·达·伽马奉命率领一支有二十条航船的舰队去那里执行讨伐使命。

  达·伽马在这次探险中的行为极其残忍。他一离开印度海岸,就捕获一条过路的阿拉伯航船,把船货卸下来就在海上连人带船一起烧掉,所有船上的人──几百人包括妇女和孩子──都被活活烧死。达·伽马到卡利卡特后,蛮横地要求扎莫林把所有的伊斯兰教徒都从这个港市驱逐出去。正当扎莫林犹豫不定之时,达·伽马就捕杀和致残了三十八名印度渔夫,随后就对这个港市实行轰炸。扎莫林虽极其愤怒,但却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了达·伽马的要求。归途之上,达·伽马在东非建立了一些葡萄牙殖民地。

  由于这些功绩,葡萄牙国王重赏达·伽马,授予他各种头衔,赠给他许多财产、津贴及其他金融奖。达·伽马直到1524年才返回印度,新上任的葡萄牙国王任命他为总督。他到达印度几个月后一病不起,于1524年12月24日去逝。后来他被重新安葬在里斯本附近。达·伽马结过婚,有七个孩子。

  瓦斯科·达·伽马航海的基本意义是他开辟了一条从欧洲到印度和远东的直接航线,其影响许多国家都能感觉出来。

  从短期来看,它对葡萄牙的影响最大。通过控制通往东方新的贸易航线,这个位于文明世界边远地区的国家,不久便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葡萄牙人迅即在印度周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他们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非洲及其它地区均设有前哨站,这当然是对他们在巴西租界地和在非洲西部殖民地的巩固。甚至早在达·伽马之前他们就拥有在巴西的租界地,在非洲西部建立了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中有几个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还被葡萄牙人所把持。

  瓦斯科·达·伽马对一条通往印度新贸易航线的开辟,使从前控制印度洋贸易航线的穆斯林商人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这些商人不久就被葡萄牙人彻底击败并取而代之。而且从印度通往欧洲的陆地上贸易之路变得荒凉冷落了,因为走绕过非洲的葡萄牙海路比较便利。这对于先前控制东方贸易的土耳其人意大利贸易城市(如威尼斯)均有害无益。但是对欧洲的其余地区来说,这意味着来自远东的货物要比从前便宜多了。

  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瓦斯科·达·伽马航海所带来的影响不在欧洲或中东,而在印度和东南亚。事实上印度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一个相当闭关自守的国家,唯一重要的外来影响是来自西北,但是达·伽马的航海使印度通过海路与欧洲文明世界相接触。欧洲人的影响和势力在印度逐步上升,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整个大陆都受不列颠君主统治为止(也许应该注意,这是在历史上整个印度统一在一个君主之下的唯一时期)。就印度尼西亚来说,它首先受到欧洲人的影响,随后又完全被欧洲人控制,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这些地区才获得自主权。

  显然可以与瓦斯科·达·伽马相比较的人物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某些方面来看两者的比较有利于达·伽马。例如,他的航海是一项给人印象颇深的成就,它在距离和时间两方面都比哥伦布长得多──实际上长三倍还多!它需要更为高超的航海技术(不管哥伦布离开航线有多远,几乎都不可能错过新大陆,而达·伽马则容易错过好望角,在印度洋里迷失方向)。而且与哥伦布不同,达·伽马成功地到达了原定的目的地。

  当然有人可能会提出瓦斯科·达·伽马并没有发现一个新大陆,而只是给欧洲人和一个已有人居住的地区之间接通了联系。而哥伦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哥伦布航海最终对从前存在于西半球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达·伽马航海最终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文明也带来了变化。人们在估价哥伦布和达·伽马的相对重要性时,应该记住:虽然北美和南美各自都是一个比印度大得多的地区,但是印度的人口比西半球所有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

  但是似乎容易看到哥伦布的影响要比瓦斯科·达·伽马大得多。第一,绕非洲去欧洲的航行并不是出自瓦斯科·达·伽马的任何提议,葡萄牙国王在选中瓦斯科·达·伽马当领队很久以前就决定派遣这样的一个探险队。但是哥伦布的探险却是他亲自创造条件,是他的劝说才使伊莎贝拉女王为他的探险提供了资助。要是没有哥伦布,新大陆(虽然它最终肯定会被发现)的发现也许确实要晚些,而且也许会被另一个欧洲国家所发现。但是要是没有瓦斯科·达·伽马,葡萄牙国王完全会挑选另一个人来领导探险队。即使这个人因不胜任此行而告失败,葡萄牙人也绝不会放弃垂成之功而去耗精费力另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的航线。而且由于沿非洲西海岸有一批葡萄牙基地,其它欧洲国家几乎没有能够首先到达印度的机会。第二,欧洲对印度和远东的影响远不如对西半球那样巨大。印度的文明由于与西方接触最终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哥伦布航海的几十年内,新大陆的文明实际上已被毁灭。在印度也没有发生类似于西半球美国崛起那样的创举。

  正如不能把自从那时以来在西半球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归功(或归罪)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一样,也不能把东方与欧洲直接交往的所有结果都归功于达·伽马。瓦斯科·达·伽马只不过是一个长系列人物中的一个,这个系列中的人物包括:航海家亨利;在非洲西海岸探险的一整套葡萄牙船长队伍;巴托罗摩·迪亚斯;达·伽马本人;他的直接接班人(如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和阿方索·德·阿尔布格克);还有很多其他人。我认为,瓦斯科·达·伽马显然是此系列人物中唯一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在这些人物中远不如哥伦布在与西半球欧洲化相关的系列人物中那样突出。主要是这个原因,他的名次才远远地落在哥伦布之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02年——科学家顾毓琇生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2005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逝世
 汪道涵,生于1915年,安徽明光市(原滁州市嘉山县人,1994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嘉山县更名明光市),父亲汪雨湘曾在安徽滁州地区创办多所学校(现安徽省明光中学即为其所创),汪道涵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3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party,先后参加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1940年后任淮南嘉山县县长、县委书记,淮南行署副主任,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专员,淮南地委财经部部长、行署副主任。1945年后任苏皖边区government财政厅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军工部部长、政委,胶东区行署代主任,安徽省财办主任。1949年后任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兼财经部部长,浙江省财办副主任、省财政厅厅长兼商业厅厅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1952年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8年后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1985年后任上海市government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同年12月28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诞生,他又被一致举荐为名誉会长。198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他公共管理学名誉博士称号,以赞扬他在上海市长任内的政绩。芝加哥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京成立,年高德昭的汪公被推举为会长。1993年4月27~29日,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party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学者风度,务实性格,平易近人,这是海内外媒体对汪道涵的一致评价。记得几年前,当汪道涵刚刚卸任上海市长时,有个美国资深记者谈及他对汪道涵的印象时说:“汪道涵卸任后,除应聘到复旦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外,还应聘到美国塔夫茨大学讲学,可谓开一代新风。他本身是个专家,又做了五年多市长,胸中有盘棋,且手中有数字,非常有条理。”

  汪道涵最大的个人嗜好就是“逛书店”。上海的大大小小的书店里,经常可见到这位平易近人的市长的身影。他喜欢买书,文学评论、历史专著、名人传略、音乐美术、科技专著、经济理论,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有句名言:“读书就是生活。”

  他的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书籍,每每工作至深夜,回家还要从床头的“书山”中取一册看看,有时至凌晨仍手不释卷。 汪道涵为人儒雅,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革履,银发光亮整齐,有着学者睿智的风度,虽届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他还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三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汪道涵同志因病于2005年12月24日7时1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汪道涵同志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70多个春秋。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财政、工业等战线工作,为我国机械工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上海主持市government工作后,在市委领导下,主持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一系列事关上海重大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先行提出了浦东开发、申办世博会、建设航运中心等重要主张和意见,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基

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汪道涵同志关心台湾问题,致力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991年12月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参与中央对台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他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努力贯彻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活动。他关心和热爱台湾同胞,广泛联系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台独”的台湾party派、团体和各界人士,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1993年4月,汪道涵同志受权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辜振甫举行会谈,实现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公开接触商谈,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进展,并推动了两岸事务性、经济性商谈。1998年10月,汪道涵同志再次与海基会领导人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汪道涵同志为推动两岸谈判进程、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中国共产party的优秀party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原中顾委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同志的遗体,30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38年——作曲家张曙逝世
张曙
[编辑本段]
当代音乐家  
张曙(1908~1938)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县。他从小受家乡徽戏音乐的熏陶,8岁时已能操琴为徽戏伴奏。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兼学大提琴、钢琴、琵琶和作曲。张曙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多方面才能,曾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1930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

  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party。这一年,他与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研究探讨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投入社会上的革命音乐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曙于1937年末与冼星海等人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翌年与冼星海等共同参加了以郭沫若为领导的中国国民party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2月,他随第三厅迁往柏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12月24日,他在日本飞机轰炸中牺牲,当时年仅30岁。

  张曙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有《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我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影响。张曙在1933年以后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还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广泛影响。在抗日歌咏运动中,他演唱的冼星海的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亚》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浑厚有力,真挚感人,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重庆召开追悼张曙逝世的纪念会上,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这是对张曙一生表现作出的结论和评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今夜是西方的平安夜,明天是西方的新年——圣诞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25

 1年——耶稣诞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800年——法兰克帝国建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伦敦举行加冕典礼,成为英格兰国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758年——哈雷彗星第一次在人们预言的时间里出现

编辑词条 哈雷彗星目录[隐藏]
哈雷彗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概况 哈雷彗星的成分 哈雷彗星观测记录 哈雷彗星探测器 《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 哈雷彗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概况 哈雷彗星的成分 哈雷彗星观测记录 哈雷彗星探测器 《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  


   1986年回归时拍摄的哈雷彗星

[编辑本段]
哈雷彗星的发现   世界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哈雷(1656-1742)
提起哈雷(1656-1742),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彗星中的佼佼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1656年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哈格斯顿。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学习数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证书,只身搭乘东印度公司的航船,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到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建立起人类第一个南天观测站,进行了一年多的天文观测,测编了世界上第一份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被人们誉为“南天第谷”。哈雷推动牛顿写出了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慷慨解囊支付这部巨著的出版费用。仅此两项就足以使哈雷名彪青史。但哈雷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还发现了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证明恒星不是恒定不动的。以后,又选择了彗星这一前人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创了认识彗星和研究彗星的新领域。

  第谷提出彗星是天体,但对于它是什么样的天体并不清楚。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彗星是在恒星之间的漂泊不定的“怪物”,无法预测它的行踪。

  哈雷对彗星似乎情有独钟。1680年,哈雷在法国旅游时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大彗星。两年后,也就是1682年,又看到了另一颗大彗星。这两颗大彗星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682年8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用肉眼可见的亮彗星,它的后面拖着一条清晰可见、弯弯的尾巴。这颗彗星的出现引起了几乎所有天文学家们的关注。当时,年仅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这颗彗星尤为感兴趣。他仔细观测、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好像不是初次光临地球的新客,而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1695年,已是皇家学会书记官的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虽然经过近日点的时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释为是由于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摄动所造成的。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迅速地闪过: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哈雷没有立即下此结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向前搜索,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

  在哈雷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人意识到彗星会定期回到太阳附近。自从哈雷产生了这个大胆的念头后,便怀着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中去了。在通过大量的观测、研究和计算后他大胆地预言,1682年出现的那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哈雷作出这个预言时已近50岁了,而他的预言是否正确,还需等待50年的时间。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亲眼看见这颗彗星的再次回归,于是,他以种幽默而又带点遗憾的口吻说:如果彗星根据我的预言确实在1758年回来了,公平的后人大概不会拒绝承认这是由一位英国人首先发现的。 在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底,这颗第一个被预报回归的彗星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它准时地回到了太阳附近。哈雷在18世纪初的预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得到了证实。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其实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40年起的每次回归我国都有所记载,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纣之年,即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每隔大约76年都会按时回归。在哈雷彗星回归时,可以对它进行大量的观测研究。哈雷彗星的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和各国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发现了断尾现象。它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

  哈雷在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宣布1682年曾引起世人极大恐慌的大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于天空(后来他估计到木星可能影响到它的运动时,把回归的日期推迟到1759年)。当时哈雷已年过五十,知道在有生之年无缘再见到这颗大彗星了。于是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们的预言,大约在1758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一些人嘲笑哈雷是在说胡话,一些人对哈雷的预言将信将疑,但相信哈雷预言的也大有人在。法国数学家克雷荷在彗星回归前做了精确的预报:由于木星和土星的影响,彗星将在1759年4月13日前后一个月过近日点。

  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梅西叶就动手观测了,指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1759年1月21日,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遗憾的是首次观测到彗星回归的光荣并不属于他。原来1758年圣诞之夜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已捷足先登,发现了回归的彗星。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过近日点,正是克雷荷预告的一个月前。此时,哈雷已长眠地下十几年了。科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正像哈雷当年所希望的那样,大家没有忘记哈雷,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还像巡回大使一样周期性地检阅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归都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这里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梅西叶虽没有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但他并不灰心,而是开始有系统地寻找彗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凌晨和黄昏后进行观测,一生中共发现了21颗彗星,而经他观测过的彗星达到46颗。一次,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开玩笑地说他是“彗星的侦探”,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却是对梅西叶一生寻彗工作的最高褒奖。

   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训》)据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从公元前240年(战国秦始皇七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回归,中国均有记录。 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有时是很详细的。其中最详细的记录,是公元前12年(汉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何戍北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长秋,斗,填,蜂炎冉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汉书·五行志》)中国古代彗星记录较精确可靠。

  20世纪初,英国人克罗密林和科威耳曾经利用中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对照结果都比较符合,足证古代记录的可靠。五十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集》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1955年苏联什克洛夫斯基赞扬:“在中国近2000年的史志记载中,毫无遗漏地记载哈雷彗星的出现”。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1850年欣德(J.R.Hind)曾根据中国彗星史料进行计算,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在逐渐变化,从而对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作出帮助。1972年美国勃勒德(Brady)应用中国彗星记录,探索1682年来的彗星运动,来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从而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着未知的第十大行星的假设。1971年在爱尔兰的华人江涛重新审查了有关记录,虽否定存在第十大行星的假设,但证实非引力效应的存在。1978年张钰哲应用中国这些彗星记录进行研究,得出可能的确存在的这个冥外行星,或在离太阳50天文单位处有一环状的总质量略等于地球的彗星云。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为解决现今天文学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我国古人未能确定某次出现的彗星是不是曾出现过的那一个。
[编辑本段]
哈雷彗星概况  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围绕太阳沿着很扁长的轨道运行。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转周期一般在3年至几世纪之间。周期只有几年的彗星多数是小彗星,直接用肉眼很难看到。不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一旦离去就不见踪影。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 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元。

   哈雷彗星轨道图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呈18度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8 千米。与先前预计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物体之一。哈雷彗星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约0.1克/立方厘米,说明它多孔,可能是因为在升华后,大部分尘埃都留了下来所致。

  哈雷彗星在众多彗星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又大又活跃,且轨道明确规律。这使得Giotto飞行器瞄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它无法代表其他彗星所具有的公性。

  彗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早在我国晋代,我国天文学家就认识到这一点。《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彗本无光,反日而为光”。彗星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的。一般彗星的发光都是很暗的,它们的出现只有天文学家用天文仪器才可观测到。只有极少数彗星,被太阳照得很明亮拖着长长的尾巴,才被我们所看见。

  哈雷慧星(Halley's comet)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当它在1682年出现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虽然哈雷死于1742年,没能看到它的重新出现,但在1759年它果然又回来,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成就。这颗彗星因而命名为哈雷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为8,800万公里(0.59天文单位),远日距为53亿公里(35.3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中国史书上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详细记载。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论所记内容之早,则首推西汉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载,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则彗核半径应小于15公里。估计它每公转一圈,质量减少约20亿吨,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还会存在很久。
[编辑本段]
哈雷彗星的成分  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备分子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的主要成分。
[编辑本段]
哈雷彗星观测记录  公元前240年 《史记-始皇本纪》“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

  公元前164年下半年 巴比伦的黏土版中记录

  公元前87年8月

  公元前12年10月 当时有学者称其为《圣经-新约》的伯利恒之星

  公元66年1月

  公元141年3月

  公元218年5月

  公元295年4月

  公元374年2月

  公元451年6月

  公元530年9月

  公元607年3月 《日本书纪》中有记录

  公元684年10月 《日本书纪》天武12年有记录

  公元760年5月

  公元837年2月

  公元912年7月

  公元989年9月 日本和中国均有记录,日本并因此更改年号为永祚

  公元1066年3月 。《宋史·天文志》:“治平三年三月己未,彗出营室,晨见东方,长六尺许,西南指危洎坟墓,渐东速行近日而伏。至辛已,夕见西南,北有星无芒彗,益东方,别有白气一,阔三尺许,贯紫微极星并房宿,首尾入浊,益东行,历文昌,北斗贯尾。至壬午,星复有芒彗,长丈余,阔三尺余,东北指,历五车,白气为歧横天,贯北河、五诸侯、轩辕、太微五帝坐内五诸侯及角、亢。氏、房宿。癸未,彗长丈五尺。星有彗气如一升器。历营宿至张,凡一十四舍。积六十七日,星气孛皆灭。”

  公元1145年4月

  公元1222年9月

  公元1301年10月

  公元1378年11月

  公元1456年6月

  公元1531年8月

  公元1607年10月27日

  公元1682年 为哈雷彗星发现的那年

  公元1759年3月13日 哈雷的预言被成功证实,此时中国为乾隆24年

  公元1835年11月16日

  公元1910年4月20日 达到-3.3星等

  公元1985年底至1986年5月哈雷彗星回归地球(1986年4月11日距地球最近,约6300万公里)
[编辑本段]
哈雷彗星探测器   韦加号探测器
  1984年12月15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哈雷彗星探测器。

  苏联发射的韦加号探测器是第一个造访哈雷彗星的人类使者。在韦加1号启程6天之后,12月21日韦加2号接着升空,结伴飞往哈雷彗星进行考察。

  两个韦加号结构相同,质量4吨,都有一碟形天线和仪器平台。平台上装有分光计、摄谱仪和相机等,4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探测器提供能源。探测器由三轴陀螺仪保持稳定,并使它指向任何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在哈雷彗星回归期间探测彗星的气体成分及其外流速度,拍摄彗核的红外和光谱照片,从而获取彗核的温度、尘埃质点和气体分子的性质、密度分布等数据。

  1985年6月韦加1号首先顺道到达金星,向金星表面投放了登陆舱,然后在金星引力作用下,转入飞向哈雷彗星的行星轨道。1986年3月4日韦加1号在距哈雷彗星1400万千米处开始对哈雷彗星进行考察,拍摄到数十张高质量的哈雷彗星照片;3月6日在距哈雷彗星只有8900千米的地方作了综合考察。1986年3月9日,韦加2号在距哈雷彗星8200千米处飞过,发回700多张哈雷彗星照片,传回有关彗核的物理化学特性、彗核周围气体与尘埃等方面的新情况。

  1910年哈雷彗星非常亮,达-3.3等;1986年哈雷彗星很暗,几乎看不到。
[编辑本段]
《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   《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
1985年底至1986年5月这段时间里,神秘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地球上空。这次回归,1986年4月11日离地球最近,约6300万公里,人们用肉眼能够看到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哈雷彗星。

  为了纪念哈雷彗星的回归,1986年4月11日,我国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1985-1986哈雷彗星回归》特种邮票,全套1枚,面值20分。袁加设计。由北京邮票厂印刷。

  图案展示了哈雷彗星瑰丽的光彩。在茫茫宇宙空间,哈雷彗星犹如一道光彩夺目的闪电,拖着一条漂亮的长“尾巴”,姿势雄伟,神采奕奕。将人类居住的地球置在画面最下端,既给哈雷彗星留下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表现出哈雷彗星回归时的气势和风采,也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感觉,自己仿佛站在地球上,正在翘首欣赏哈雷彗星壮丽的踪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12年——阿里山林铁嘉义至二万平段正式通车营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15年——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战争开始,又称“护国运动

编辑词条 护国运动  

  

[编辑本段]
护国运动发起时间及原因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government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在这种情况下,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party,取消国民party议员资格和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government对复辟的支持,1915年5月与其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8月,指使其亲信、幕僚成立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筹安会"。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旋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编辑本段]
护国运动过程  在袁准备称帝期间,孙中山的中华革命party和梁启超的进步party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起义。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分任第1、第2军总司令,唐继尧任都督府都督兼第3军总司令。计划第1军攻川,第2军入桂、粤,第3军留守云南,乘机经黔入湘,尔后各军在武汉会师北伐。另由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黔策动起义。袁世凯急令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从川、湘、桂三路攻滇,企图一举歼灭云南护国军。第1路司令马继增率北洋陆军第6、第3、第20师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由湘西经贵州从东面攻入云南,第2路司令张敬尧率北洋陆军第7师和第3、第6、第8师各一部,与驻川北洋军和川军会合由北面进攻云南。曹锟任第1、第2路总司令。第3路为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云南查办使龙觐光部由粤经桂入滇,袭扰护国军后方。

  四川之役,1916年1月16日,蔡锷所部刘云峰梯团抵达滇川接壤之新场。17日,向川南镇守使伍祥祯部发起进攻。次日,占领四川高县西北之横江。19日,向叙府(今宜宾)西南之安边进攻。第1支队在正面实施佯动,第2支队利用夜暗迂回至安边侧翼,突然发起攻击,伍部向叙府溃逃。护国军乘胜追击,21日占领叙府。嗣后,袁军分四路反攻叙府,均被击退。

  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护国军作战。一路由黔军第1团至第3团合编为护国军东路支队,王文华任司令,进击湘西。一路由第5、第6团和戴戡所率滇军合编为滇黔联军右翼军,戴任总司令,向四川綦江、重庆一带进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边境松坎(属贵州桐梓)。14日,向川军第1师等部发动进攻,至18日,连克綦江以南之东溪、马口垭等地。下旬,袁军陆续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继退守东溪、松坎,与敌对峙。

  蔡锷所部赵又新梯团一部与已起义川军刘存厚第2师,于2月初联合向四川泸州发起攻击,一度占领泸州外围蓝田坝、月亮岩等要点。北洋军陆续抵泸后,护国军寡不敌众,退守纳溪等地待援。23日,蔡锷根据敌我态势,决定采用两翼包围、正面突破战术,以攻势防御消灭袁军。28日开始反击,战至3月6日,袁军伤亡惨重,护国军亦因弹药不济,人员疲惫,分路撤出纳溪至叙蓬溪(今护国镇)一带有利地形休整。15日,蔡锷乘袁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纳溪。17日,担任主攻的右翼赵又新梯团从纳溪以东之白节滩发起进攻;中路顾品珍梯团在正面牵制敌军;左翼刘存厚部攻占江安,保障主力侧翼安全。19日,护国军全线突破袁军前沿阵地,歼敌一部。至3月底,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

  湘西之战,王文华率护国黔军于1916年1月下旬进抵黔湘边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袁军进攻。第1团于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袁军欢度旧年除夕之机发起攻击,袁军不备,次日败逃蜈蚣关(距晃州东约15公里)。黔军进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关,歼袁军第5混成旅和镇远道守备部队各一部。第3团于2月5日克黔阳。其间,第2团攻占麻阳城外围部分据点,曾两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团联合向沅州(今芷江)发起攻击,袁军弃城逃走。14日,黔军占沅州。王即以第1团一部兵力支援第2团再攻麻阳城,16日攻克该地。至2月下旬,护国黔军连克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团兵力。3月中旬,袁军向麻阳、黔阳等地发动反攻。护国黔军顽强抗击,牵制湘西袁军向主要方向四川转移兵力。

  滇桂边之战,李烈钧部于1916年2月20日由昆明向广西开进。3月初,在滇桂边境之广南、富宁地区与龙觐光部展开激战。第2军张开儒梯团于富宁东面之皈朝地区击退龙军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进攻,双方成僵持状态。第2军方声涛梯团与龙军第2路司令黄恩锡部在广南地区激战数日,将黄部击退。15日,宁武将军陆荣廷通电宣布广西独立。云南护国军趁势向龙军发动反攻。与此同时,由云南前出广西截击龙军的第3军赵钟奇梯团进抵西隆(今广西隆林),与方声涛梯团夹击黄恩锡部。黄部战败,残部向滇南逃窜。由第3军一部改编的挺进军黄毓成部,此时亦由云南经贵州兴义进抵广西百色,协同桂军包围龙觐光指挥部,并将其全部缴械。李文富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窜至滇南的龙军第3路龙体乾土匪武装和黄恩锡残部,遭第3军刘祖武等部阻击,部分被歼,部分逃离滇境。

  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为彻底推翻袁的独裁统治,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government的军务院。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益陷窘境,6月6日病死。

  蔡锷等护国军将领依靠人民支持和部队旺盛士气,适时变更部署,持重待机,重视瓦解敌军,并采用佯动、袭击、割裂等手段,使护国战争赢得胜利,推翻了洪宪帝制。但代之而起的仍是直、皖、奉北洋集团的军阀统治。

  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打倒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国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绩永载史册。1916年12月,国会决定,以每年12月25日为护国运动纪念日。
[编辑本段]
历史意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云南,不仅是讨袁护国首义之省,而且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革命任务仍旧未彻底完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25年——裕仁登基为日本天皇,改年号为昭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0年——毛泽东提出红军的游击战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2年——甘肃玉门昌马发生7.5级地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12-25 22:31 编辑

 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瓦窑堡会议旧址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邓发、凯丰、李维汉、张浩、杨尚昆、郭洪涛等十多人。讨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采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批判了party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和革命的急性病,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变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富农、抗日的国民party军官以及华侨的政策: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party的任务决议》。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标志中共政治路线的重大转变,开始扭转“左”的倾向给中共造成的长期孤立的局面。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party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九 ·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来中国内部阶级关系所发生的新变化,指出:不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即使其右翼也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就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报告指出,反革命力量暂时还大于革命力量,party的基本策略方针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8 02:04 , Processed in 0.063594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