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抵达南极洲

编辑词条 南极洲目录[隐藏]
概况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发现经过 南极考察 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体系 地理分区 《南极条约》 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发现经过南极考察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南极条约体系地理分区


  

[编辑本段]
概况  名称:南极洲(英文名称:Antarctica;法文名称:Antarctique)。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 。

  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同时也是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大洲。

  面积: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 位于七大洲面积的第五位。

  范围:由围绕南极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万平方千米。

  地理分区:南极洲分东南极洲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南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埃尔斯沃思地以及玛丽·伯德地等,面积229万平方千米。

  地理常识:在南极点不管向哪面走都是向北方。

  居民: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查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简史:1738~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一个岛屿(今布韦岛)。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沙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1838~1842年,英国人罗斯、法国人迪尔维尔、美国威尔克斯等先后考察了南极大陆。1911年12月阿蒙森等四名挪威人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28~1929年,美国人作了几次南极飞行考察,并建立了“小亚美利加基地”。
[编辑本段]
自然环境  南极洲大陆海岸线长约24700千米。

  边缘海与岛屿 南极洲边缘海有属于南太平洋的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属于南大西洋的威德尔海等。主要岛屿有奥克兰群岛、布韦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阿德莱德岛、亚历山大岛、彼得一世岛南乔治亚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桑威奇群岛

  地形: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地盾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西南极洲面积较小,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南极洲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点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
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有许多高大的冰障冰山。全洲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绿洲”上有高峰、悬崖、湖泊和火山。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欺骗岛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译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季节与昼夜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

  南磁极与难达之极 南磁极地磁的南极,1985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139° 24′,南纬65°36′。“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82°和东经55°-60°为中心的高地,由于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于接近或到达的地区。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矿物


  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铜、石墨金刚石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如维多利亚地有大面积煤田,南部有金、银和石墨矿,整个西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均很丰富,查尔斯王子山发现巨大铁矿带,乔治五世海岸蕴藏有锡、铅、锑、钼、锌、铜等,南极半岛中央部分有锰和铜矿,沿海的阿斯普兰岛有镍、钴、铬等矿,桑威奇岛和埃里伯斯火山储有硫磺。根据南极洲有大煤田的事实,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于温暖的纬度地带,才能有茂密森林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煤田,后来经过长途漂移,才来到现今的位置。

  生物

  南极洲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里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简单的植物和一两种昆虫。但是,海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海绵,大海里还有许许多多叫做磷虾的微小生物,磷虾为南极洲众多的鱼类、海鸟、海豹企鹅以及提供了食物来源。

  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夏天,企鹅常聚集在沿海一带,构成有代表性的南极景象。海兽主要有海豹、海狮海豚等。大陆周围的海洋,鲸成群,为世界重要的捕鲸区。由于捕杀过甚,鲸的数量大为减少,海豹等海兽也几乎绝迹。南极附近的海洋中还有极多营养丰富的小磷虾。南极周围海洋中还盛产磷虾,估计年捕获量可达10.5亿吨,可供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水资源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根据近30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煤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叠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 ,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编辑本段]
发现经过  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威德尔南下到南纬74°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1908年英国的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莫森、戴维斯和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时间短暂,但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人类在 南极探险逐渐用机械设备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同年另一美国人艾尔斯沃斯驾机从南极半岛顶端飞至罗斯冰架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的科学家涌往南极,他们在那里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编辑本段]
南极考察  国际活动

  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南极条约》。

  我国与南极

  1984年11月20日,我国派出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地理 长城站
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国东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极点2903千米。2009年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冰穹A建设的昆仑站胜利建成,昆仑站地理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高程4087米。距离南极冰穹A7.3公里。

  南极探险

  1820年前后,一些猎取海豹的猎人来到南极洲,他们可能就是最早到达南极的人。1895年,比利时的几位探险家在冰原上度过了一个冬季。1901年,罗伯特·斯科特率领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但是没有成功。1911年11月,挪威探险家罗德·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的第一人。此后不久,斯科特也带领探险队到达南极。但不幸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在归途中全部遇难。
[编辑本段]
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从1908~1941年,共有7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 。1908年英国首先宣布对西经20°~50°、南纬50°以南和西经50°~80°、南纬58°以南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 ;1923年英国又对从东经160°到西经150°、南纬60°以南的罗斯扇形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并委托新西兰总督管理,这也是新西兰所要求的那块扇形大陆。实际上英国当时的真正企图是要将整个南极大陆纳入其版图。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亚人莫森率领的英、澳、新西兰联合考察队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考察。接着,英国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亚对南纬60°以南、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相当于南极大陆40%的6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提出了领土要求。

  法国以他们的探险者最早发现阿德雷沿岸为由于1924年对东经136°~142°、南纬67°以南的一块狭长地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并将这块地域延伸到极点和南纬60°。

  1938年德国派测绘船对毛德皇后地一带进行闪电式考察,在6天半时间内用飞机对毛德皇后地 60 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进行了航空调查与拍照,并每隔25千米空投一颗曲十字金属标记物。挪威在1939年4月也声明对东经45°至西经20°之间的地域拥有主权,但既没向南延伸到极点,也没有规定其北部边界的纬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舰艇以凯尔盖朗岛为基地在西南极水域时常出没拦劫商船和捕鲸船,从而突出了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之间德雷克海峡的军事意义。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对西经53°~90°之间 、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阿根廷于1941年宣布对西经25°~74°、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他们的依据是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地质上的亲缘关系、有效占领理论以及西班牙原来所宣称的对南极领土要求的继承。英国 、智利 、阿根廷3国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区相重叠,致使3国之间发生争论。英国于1947年和1955年为此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认为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拒绝由国际法院审理。美国自30年代末开始,为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作准备 。1939年罗斯福总统即明确指示美国当时进行南极考察的人员在南极多设置一些美国标记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时在无人要求的玛丽·伯德地两侧各建了一个站。美国在1945~1947年间进行了代号为跃进的大规模考察,并在1948年邀请英、法、挪威、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阿根廷7国共同商讨南极问题,提出由8国共管或由联合国托管。但与会国中有6国坚持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会议无任何结果。

  上述8国的活动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50年6月8日苏联照会上述8国government,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不承认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南极的任何决定。前苏的坚决立场以及俄早期探险者(如别林斯高晋)在南极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南极领土纷争的途径。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编辑本段]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 ,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它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的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有40个成员国,其中26国为协商国,14国为非协商国。

  继《南极条约》之后 ,协商国又于1964 、1972 、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1988 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1991 年 10 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 , 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资源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十六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它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 。SCAR 自 1958 年成立至今召开过 21 次会议。1991年 SCAR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 ,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 。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 - 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 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 。中国在1986 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十九届 以后的 各届会议 。 中国也成立了与 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 。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干在第二十一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 年 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 纬 69°22′、东经 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从 1984 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 。自第五次起 ,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 。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 年 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 南极洲是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大洲.

  南极洲简况: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但冬季极端气温很少低于-40℃,现在世界上最低的气温记录是-88.3℃,它便是1960年8月24日由前苏联的东方站测定的。

  南极洲的风也是独具个性的。冷空气从大陆高原上沿着大陆冰盖的斜坡急剧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风。风向不变的下降风将冰面吹蚀成波状起伏的沟槽,风速超过15米/秒时,会形成暴风雪,伸手不见五指。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几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极地气旋从大陆以北顺时针旋转,以长弧形进入大陆,除西南极的低海拔地区以外,这些气流很难进入大陆内部。但是,在气旋经过的南极半岛末端(包括乔治王岛),年降水则特别丰富,可达900毫米。

  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90%,在世界总水量中约占2%。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60米,我国东部的经济特区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极洲最具特色的是没有土著居民,也没有发现任何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现在,南极洲没有工厂、农田,靠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无法在南极生存。

  南极洲奇观:“乳白天空”是极地的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南极洲的自然奇观之一。它是由极地的低温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的结果,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这时,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人和车辆、飞机仿佛融入浓稠的乳白色牛奶里,一切景物都看见,方向难以判别。人的视线会产生错觉,分不清近景和远景,也分不清景物的大小。严重时还能使人头昏目眩,甚至失去知觉而丧命。

  乳白色天空是极地探险家、科学家和极地飞行器的一个大敌。若遇到它,那是很危险的,正在滑雪的滑雪者会突然摔倒,正在行驶的车辆会突然翻车肇祸,正在飞行的飞机会失去控制而坠机殒命。这样的惨痛事件,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58年,在埃尔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就因遇到这种可怕的坏天气,顿时失去控制而坠机身亡。1971年,一名驾驶LC---130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在距离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失去联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虽然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构成危险,但只要事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随即绕道躲开;正在野外活动的人和车辆则应呆在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南极企鹅: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是南极的象征。全世界大约有20多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到非洲大陆南端、南美洲和澳洲,枉息在这些大陆的沿岸和岛屿上。

  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巴布亚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个鹅等7种。种类虽不多,但数量大,总数约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地区海鸟总数的90%。其中以阿德利企鹅数量最大。达5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0万只。南极洲不愧为企鹅的王国。

  南极动物:海豹概况 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是从水里开始的,后来逐渐扩展到陆地,并且分化成植物和动物。但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有些动物,甚至已经进化成温血动物以至哺乳动物之后,为了逃避天敌的追击,或为了寻觅更加丰富的食物,又重新返回了大海,形成了新的种属,庞大的海豹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南极是盛产海豹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海豹34种,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虽然只有6种海豹,但的数量却有3200万头,占世界海豹总数的90%。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海豹家族 栖息在南极辐合带以财的海豹,有锯齿海豹、威德尔海豹、罗斯海豹、象海豹、豹海豹和海狮等6种,它们组成南极的海豹家族。

  海豹特性 海豹属于鳍脚目哺乳动物,躯体呈流线型,皮毛短而光滑,抗风御寒能力强。它既能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陆栖息,以海洋生物为食,主要是磷虾。它善于游泳,长于潜水,在水中以其胸鳍肢掌舵,尾鳍肢作桨前进。游泳速度每小进可达20~30公里,最高达37公里。潜水时海豹的鼻孔紧闭,心跳每分钟只有4~5次。海豹的血是为人体的1.75倍,而脑却只有人脑的1/20。海豹奶的脂肪含量高达40%~50%,是牛奶的10~15倍,所以海豹的幼仔生长健壮,膘肥体胖。

  生存能力 科学家们发现,海豹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适应寒冷的能力那就是它们能以比陆地上任何类似大小的动物快得多的速度将食物转换成能量。它们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热系统,可以使它们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能很舒服地生活下去。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项特殊本领,即能随心所欲地收缩其身体表面的血管,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套系统非常有效,因此南极水温稍为暖和一点。海豹们就会热得受不了。当然,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海豹在潜到很深的水里之后可以很快地浮到水面而安然无事,不会得潜水病(或叫沉箱病)。但人类却不能。人类在潜到深水之后,如果过快地返回水面常常会得潜水病,甚至会有死亡的危险。这种病是由于在人从深水高压上升的过程中,血液里形成了气泡所造成的。科学家们希望,根据对海豹潜水的研究,也许可以找出某种方法来防止潜水病的发生,这对深海作业和科学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南极植物:经植物学家考察,发现南极洲权有850多种植物,且多数为低等植物,只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在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种,苔藓370多种,藻类130多种。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不仅不能与其他大陆相比,就是同北极地区相比也相差甚远。北极地区虽然也是寒风凛冽,最低气温在-60℃以下,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但那里生长的植物品种及数量都比南极洲多,仅开花植物就有100多种,地衣达2000多种,苔藓500多种,还有一些南极洲没有的植物。

  南极探险:假想南方大陆 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地球,远没有像今天那样了解。那时只清楚已知的大陆都位于北半球,但古希腊人根据太阳总是出现在南面天空的事实,认为南半球也应该有一片大陆。当时的天文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地球要保持相对平衡,南北两端必须各有一块陆地,而且可能是南重北轻,否则,这个球状体的世界就会翻来倒去。后来,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希帕库(?~公元前127年)根据对称原理提出,如果南半球没有一块陆地,地球就无法保持平衡。他把这块想像中的陆地称为“南方的大陆”。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地理学家庞蓬尼。麦拉不仅赞成关于南大陆存在的设想,还指出南大陆的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一样,因严寒而无人居住。公元2世纪,埃及的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曾绘制出一幅极富想像力的图,他在人们熟知的洲区的南方,加画了一块跨越地球底部的在陆,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未知的南方大陆”。他认为南方大陆非常大,几乎填满了南半球。这个地图与现代理解的地图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现代地图学祖师”之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的地球学著作被重新“发现”,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许多地图上发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绘制的更靠南一些,而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陆地”。

  南极洲概况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两倍, 为世界第五大陆。

  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 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为方便研究,被 称为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 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500公里;距离非洲约有4000公里;与中国北京 的距离约有12000公里。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横贯南极山脉 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

  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 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 东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东南极洲有南极大陆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 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个喷火口。

  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 是个群岛,其中有些小岛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岛屿都被大陆冰盖所覆盖。较古老的部分(包 括有玛丽.伯德地南部、埃尔斯沃思地、罗斯冰架和毛德皇后地)有一由花冈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山系。 该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极半岛的中部。西南极洲的北部,即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纪地质时 期的火山运动所造成的。南极洲的最高处——文森山地(5140米)位于西南极洲。

  笔架冰山

  位于南极高原的比德莫尔冰川是南极洲 较大的冰川。流域面积与法国相当的罗斯冰架, 为罗斯海最南的分界线。位于大陆另一边的威 德尔海,是另一个深入内陆、而以菲尔希纳冰 架为终端的深海湾。菲尔希纳冰架向南延伸, 与位于极地高原前方而海拔较高的罗斯冰架汇合。

  南极洲分布有众多的淡水和咸水湖池,最 有名的是唐胡安池,其湖水含盐度极高,每升 湖水含盐量可达270多克,即使是在-70℃,湖 水也不结冰。南极洲还有一种表面结冰、湖底 高温高盐的湖,如较有名的万达湖和邦尼湖。 这种湖,表面结着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清澈, 浮游生物极少,湖水的含盐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湖底水的含盐量往往可以高出海水的10倍。 湖水的温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全年平均气温-20℃的环境中,湖底水温可高达25℃。

  冰 障

  南极洲的气候通常较同纬度的北极区为冷,是世界最冷 的地区。而在海边,并不像较高的内陆地区那么冷。在国际 地球物理年期间,科学家在海岸地区测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温 度是-18℃,而在南极点同月的平均温度是-62℃。1983年7月 31日,苏联学者在东方站记录到-89.2℃的低温,是世界记 录到的最低自然温度。南极洲的风力,因地而异。一般而言, 海岸附近的风势最强,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东南极洲的 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带的风力最强,风速可达40- 50米/秒。据澳大利亚莫森站20年的统计资料,每年八级以 上大风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 82米/秒。法国的迪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 其风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 的最大风速。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 50毫米,越往大陆内部,降水量越少,南极点附近只有3毫米。 降水量较多的地方是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有200-500毫米,而南设得兰群岛地区降水量比较多。 南极洲的降水几乎都是雪。

  南极洲有藏量丰富的矿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22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铝、 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据科学家估计, 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极洲煤的蕴 藏量大约有5000亿吨。在东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以南煤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田面积达25万平方公 里。

  在南极大陆的岩石或陡坡上唯一发现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 学家在大陆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 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 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
[编辑本段]
地理分区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

  东南极洲

  
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包括:

  利奥波德海岸

  凯尔德海岸

  科茨地

  玛塔皇太子妃地

  毛德皇后地

  阿斯特里德公主地

  朗希尔德公主地

  奥拉夫太子地

  恩德比地

  肯普地

  麦克罗伯逊地

  伊丽莎白公主地

  威廉二世地

  玛丽皇后地

  诺克斯地

  威尔克斯地

  阿德莱德地

  乔治五世地

  维多利亚地

  罗斯陆缘冰

  南极高原

  极点

  西南极洲

  
位于西经50°-160°之间,面积229万平方公里。包括:

  南极半岛

  格拉厄姆地

  乔治六世地

  埃尔斯沃思地

  伯德地

  爱德华七世地

  彼得一世岛

  南设得兰群岛

  帕尔默群岛

  亚历山大一世岛
[编辑本段]
《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由12个国家签订,并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执行。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两年内,各国都承认此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国家南极领土的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89年——北京故宫地下文物库落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并宣布解散,苏联正式解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2年——我国21所医院成为首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爱婴医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3年——我国运七200A型客机首飞成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12-26 22:00 编辑

 1993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9年——中国西部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有关方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汇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3年——伊朗发生强烈大地震,3万人死亡,10万多人无家可归,20多个国家向伊朗派出救援队与物资援助。伊朗government拒绝了美国government的援助请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导致印尼、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等18个国家的遇难或失踪人数迄今已经突破30万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5年——“新城劲爆颁奖礼2005”在香港举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7年-----中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学术研究机构----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揭牌。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原山东省委副书记、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出席揭牌仪式,彰显了party政官员力促生态文明迈出坚实步伐的决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中国向亚丁湾派遣舰队,为经过该水域的船只护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2时19分,云南昆明市宜良县、官渡区、呈贡县交界发生4.3级地震。4时20分、5时25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境内连续发生4.9级、4.0级地震,震中位于瑞丽市勐休乡(东经97.46度,北纬24.03度),造成19人受伤。20时05分,贵州省罗甸县发生4.0级地震,震中位于罗甸县沫阳镇附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9年——世界最快最长的高速铁路专线“武广快线”正式运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542年——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德川家康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97年——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万国鼎出生
编辑词条 万国鼎目录[隐藏]
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为农史事业奋斗一生
规模空前的农史资料搜集
创办我国农史研究机构
辛勤耕耘,成果累累
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万国鼎先生简历
万国鼎先生主要论著

[编辑本段]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万国鼎(1897—1963),字孟周,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料理家事。母舅奚九如,前清秀才,进过江南水师学堂,清末在乡间倡办学校,民国初年就提倡机器灌溉,创办常州厚生机器制造厂(现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抽水机等。万国鼎在少年、青年时代,在读书学习和思想方面受到其母舅的影响很大,1915年6月,他在江苏省常州中学毕业后,原先欲报考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希望做实业家、发明家,后决定投考金陵大学农林科,希望能在学问中有所作为,做一名学者。
    1916—1920年,万国鼎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不仅认真钻研现代农业科学,也注重文史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期间就发表文章数篇。曾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金大学生代表等。
    1920年,万国鼎先生留校担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教学研究推广工作,1921年经钱教授推荐到上海的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担任技师。1922年6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的图书。1924年1月,回到金陵大学任农业图书研究部(1932年9月改组为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主任。在这十余年中,万国鼎先生致力于古农书的收集、整理、研究,同时对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作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如在金陵大学开设“中国农业史”课程,着手编写中国农业史专著等。
    1932年11月,万国鼎先生就任南京国民government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该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专职专员,在以后的五年间主要从事田赋调查等事务。1932—1948年,他还担任南京(战时迁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地政专修科、地政系教授。1947年8月中央政治学校改为国立政治大学,万国鼎先生任地政系教授及系主任,解放前夕,他和一些反对学校南迁广州的师生一起,坚持上课,一直到1949年6月学校解散。其间还担任中国地政学会理事、《地政月刊》总编辑、中国地政研究所导师兼研究主任等职务,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万国鼎先生重新投身农业历史研究创造了条件。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government农林厅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调回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列入该院建制,成为国家专门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经过几年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在万国鼎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一大批农史研究资料,加上20、30年代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积累的资料,为农史研究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人员们整理、研究古农书、农业史,获得了一批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万国鼎先生除担当研究工作之外,还担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国民party革命委员会南京市委员等社会职务。
    正在各项工作蓬勃开展之际,万国鼎先生不幸于1963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66岁。
    万国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1920年代就开始涉足农史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他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同仁的努力下,经过40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宝贵的农史资料收藏,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对中国农业古籍、农业历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中国农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史的著作,堪称农史研究的里程碑。
    万国鼎先生年轻时就对自己要求:“有为者高瞻远瞩,随时随地,择善坚持,而不较一日之短长。不怕当前困难,不计一时得失,常作五年十年的打算。”万国鼎先生为农史事业奋斗的一生,来自年轻时立志写作一部《中国农业史》,他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学习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晚年不仅完成了心愿,而且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带动了农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农业历史学科的基础。
    万国鼎先生解放前一度从事地政调查、研究与教学,其间有很好的仕进机会,但他那时就给自己写下了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将精力多用在了学术研究之中,尤其在解放后,又重新投身农史研究,辛勤耕耘,最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编辑本段]为农史事业奋斗一生
  万国鼎,江苏省武进人。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操劳家务教育子女,万国鼎在母舅(前清秀才)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学好问。幼年时期,先后在武进北乡小新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0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5年6月中学毕业,同年考人上海大同学院,后因战乱辍学。由于他生在乡村,从小就喜爱农业,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农科专业课以外,还选修了一些文史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时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过金大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大学生代表。
  1920年金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试验、推广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经钱天鹤介绍到上海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任技师,后因兴趣不合而辞职。1922年6月,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招聘为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图书。1924年1月,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兼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1932年9月改组为农经系农业历史研究组仍任主任。从此,他和农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11月,就任南京国民government资源委员会(原称国防设计委员会)专职专员,并在金大兼任教授、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后因资源委员会工作侧重于重工业,1936年春万国鼎也由专职专员改为兼职专员,主要从事农业古籍资料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及教育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万国鼎从南京到重庆,在国立政治大学地政系任教授、系主任,兼中国地政所研究员。尽管抗战时期,工作和生活都相当艰难,但他仍坚持搜集、整理农业历史资料,直到抗战胜利后,随国立政治大学返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立政治大学欲南迁广州,万国鼎和部分反对南迁师生一起,坚持上课,一直到南京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government农林厅农教处工作,负责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调整和规划。1952年8月,调到农林厅计划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调回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为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万国鼎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后,农业遗产室成为该院建制,与南京农学院实行双重领导,并扩大编制,增拨经费,建设研究大楼。万国鼎在这段时间雄心勃勃,率领全室同志广泛搜集全国各地农史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农史研究创造条件。正在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突发,于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岁。
[编辑本段]规模空前的农史资料搜集
  我国丰富的农业遗产,见于文字记载的除历代农书外,还散见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类书、方志、笔记、小说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图像、遗存及考古发现文物、农谚和民间传说等。但历来都缺少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万国鼎十分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几十年来为搜集资料,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职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农业图书资料,并计划辑录成集,合编为《先农集成》,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他利用了金大农业图书研究部丰富的农业图书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农业古籍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后,万国鼎继续将精力倾注于农史资料的搜集。1956—1959年间,他组织室内部分同志,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及部分省市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私人藏书家的4000多部笔记杂考等古书中,收集了154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为《中国农史资料续编》157册,连同前在金陵大学辑成的456册,共计613册,计4000多万字,这部分资料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竹、木和其他各种植物,以及畜牧、兽医和各种野生动物,还有农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漕运、农产品运销、农政、农村组织、人民生活、人口与土地、垦荒、农田水利等。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历代著名农学家的营农思想;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等。这些宝贵的农业历史遗产,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9年后又组织更大的力量,奔赴全国各地,从全国8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了36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辑成3大类680册。一类为《方志综合资料》共120册,内容有全国府州、县的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情况,人口、土地制度、各种农作物产量(包括亩产和总产)和贡赋等。二类为《地方志分类资料》共120册,分为15种:(1)土壤肥料及土地利用。(2)农事杂论。(3)作物栽培、气候时令、农谚方言。(4)自然灾害、蝗虫和其他害虫。(5)田赋、租佃制、荒政及垦荒。(6)人民生活、贸易。(7)作物。(8)蔬菜。(9)果树。(10)花卉。(11)各类树木。(12)竹类和药用植物。(13)家畜、家禽品种及饲养管理方法。(14)蚕桑。(15)水产、渔业。三类为《地方志物产》449册,该类资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物产。
  这套资料真可谓是洋洋大观,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称得上是空前的创举。它凝结着万国鼎一生的心血与汗水,也是他对农史研究事业的重要贡献。这些资料,门类齐全,史料翔实,检索方便,受到了国内外农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1957年英国李约瑟博士来华访问,特地来该室与万国鼎等共同探讨编写中国农业科技史问题,在参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图书资料时,对万国鼎收藏如此丰富的农史资料,十分惊讶,1978年时隔21年后,李约瑟博士再次来华访问,仍念念不忘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图书资料并要求再访万国鼎教授,可惜万国鼎早已离开人世,致使李约瑟博士感到十分遗憾。
  当年万国鼎组织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整地保存在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为后来的学者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学者,看了这批资料,都赞不绝口。日本同行把它比作农史学科领域的万里长城工程,把万国鼎称为搜集农史资料的巨匠。
[编辑本段]创办我国农史研究机构
  虽然,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万国鼎教授已开始农史研究工作,尽管他也辛勤倍至,终因单枪匹马,势单力薄,收效不大。事实使万国鼎认识到,要开展农史研究,不能靠几个人的兴趣,而要靠相当一批人的力量。
  1955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部署全面开展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农业部的这一部署,正好说到了万国鼎的心里。借此机会,万国鼎同与会专家一起,在会上呼吁尽快建立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专门研究机构,以便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农史研究工作。
  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特别是在刘瑞龙、王发武、金善宝、冯泽芳等的具体关怀下,同年7月,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终于在南京农学院内正式建立,万国鼎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农史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万国鼎开展农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他率领全室同志,克服建室初期研究人员少,资料不足,设备条件差等种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在极短时间内,搜集整理了50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稻、麦、粮食作物、棉、麻、豆类、油料作物、柑桔等8个专辑。这些专辑的出版,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农史工作者检索资料提供了方便,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另外,还先后创办了《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和《农史研究集刊》,这是中国农史学科最早的学术刊物,对当时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农史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遗产研究室归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后,万国鼎与陈恒力共同主持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学史《中国农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中国农学史》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农业科学的起源、农业生产的变革、古代的耕作原理、水利工程技术、土壤分类、作物栽培原理,以及丰产经验等中国农业史上的重大问题,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该书问世以来,得到国内外农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农史学科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87年,该书获得农牧渔业部(现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万国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推动并亲自参加对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工作。全室先后辑释、校释、校刊、校注了10多种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政全书校刊》、《补农书校释》、《农桑经校注》、《陈旉农书校注》等,为我国古农书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本段]辛勤耕耘,成果累累
    万国鼎一方面重视农史资料的搜集,同时又积极开展农史研究,所以他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早在20年代,为了检索资料方便,他就以其渊博的知识,坚实的文史基础,先后编写了《新桥字典》、《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工具书,其中《中国历史纪年表》一书,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并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30年代初,他又翻译出版了美国人格刺斯编著的《欧美农业史》一书,这是中国首次介绍欧美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对中国人重视自己国家农业的历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他在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对江苏省句容县进行了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调查,并对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进行了一般性的农业资源和农业行政考察。收集了许多有关土地田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
  对于中国农业的历史,万国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既作综合的研究,也作专题的研究,且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在30年代、40年代,他发表了《传统农本主义》、《农史随笔》、《殷代农业》、《商民族之农业》、《蚕业史》、《中国田制史》、《古农书概论》、《农桑撮要考略》等论著,受到农学界和史学界的好评,其中《中国田制史》一书,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当时知名的中国地政专家。
  50—60年代,万国鼎又发表了《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从古代农书记载着我国农作制的演变》、《茶书总目提要》、《区田法的研究》、《耦耕考》、《唐尺考》、《‘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其在农学史上的价值》、《秦汉度量衡亩考》等多篇论文,特别是《区田法的研究》和《秦汉度量衡亩考》,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上的价值。此外,又编写了《汜胜之书辑释》和《陈旉农书校注》。《汜胜之书》为西汉时期的重要农书,它记载了2000多年前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和生产技术的状况,篇幅虽然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但原书早已散失,资料散见于诸多古籍。为使后人能了解和研究西汉农业历史,万国鼎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经过考证、注释等大量工作,终于辑佚成功。同时又将原书的古文译成白话,并在每篇的后面,用现代科学知识分析解说,这样,把一般不易看懂的《汜胜之书》,一变而成了通俗易懂的读物。《陈旉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本综合性农书,该书简明扼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书中说到的“地力常新”和“用粪犹用药”等观点,都是中国传统农学中的精华。万国鼎本着对农业技术的熟悉,以及对古农书中的专用术语的深刻理解,对《陈旉农书》的校注,语言精练,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
  万国鼎几十年来,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专著10部,撰写论文130多篇,其中正式发表的有78篇,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专著和论文,史料丰富、考据翔实,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注重。
[编辑本段]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万国鼎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德,也是为人乐道的。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工资调整,由于长时间工资未动,再加原来工资都较低,很希望自己能增加工资,但由于有一定的限额,不可能普遍都加,万国鼎为了减少矛盾,有利于工调工作的开展,就主动提出把加给自己的一级工资让给别人。另外,该室有一位从外地调来的同志,一直未能转正,后来又要下放,一家人两地生活有困难,万国鼎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40元,帮助他们,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不仅生活上乐于助人,在业务上也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为了搞好《齐民要术》一书的校释,他把自己通过多方努力搜集的乾、嘉以来许多学者对《齐民要术》进行校勘、整理,世所罕见的珍藏稿本,全部交给《齐民要术》的校释者,对“齐民要术”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十分关心青年人的业务成长,万国鼎对青年人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热情具体的帮助,从怎样选择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怎样收集研究分析运用资料,怎样撰写论文等,到逐字逐句修改论文,都十分认真。他既是年轻人的好领导,又是青年人的好导师,当年万国鼎亲自培养的年轻人,而今都已成为我国农史研究战线上的专家教授了。
  万国鼎毕生献身于中国农史研究和农业古籍整理的事业,他一生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知识渊博,学风严谨,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的人品和治学精神,至今人们仍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编辑本段]万国鼎先生简历
  1897年12月26日 出生于江苏武进县小新桥乡。
  1920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
  1921年 任上海美国丝商生丝检验所技师。
  1922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
  1924年 任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
  1932年 任国民government资源委员会专员,金陵大学兼任教授。
  1937年 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地政系主任。
  1951年 任河南省农林厅农教处和计划室专员。
  1953年 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
  1954年 任南京农学院农经系教授、农史组主任。
  1955年 任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
  1963年11月25日 病故于江苏南京。
[编辑本段]万国鼎先生主要论著
  1 万国鼎.改进我国蚕业刍议.1920年1月.
  2 万国鼎.说蚁.科学5(7),1920年7月.
  3 万国鼎.机会世界.科学5(12),1920年12月.
  4 万国鼎.我国蚕业概况.商务印书馆,1921年.
  5 万国鼎.蚕业史.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3月.
  6 万国鼎.蚕业考.中华农学会会报(蚕业),1921年.
  7 万国鼎.中国蚕业书籍考.农林新报,1924年9月10期.
  8 万国鼎.新桥字典.中华书局,1926年.
  9 万国鼎.农业书版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138期.
  10 万国鼎.泽榖农书解题.农林新报,1926年5月.
  11 万国鼎.中西对照历史纪年图表.商务印书馆,1927年.
  12 万国鼎.土地改良法.商务印书馆,1928年.
  13 万国鼎.古今图书集成考略.商务印书馆,1928年2卷2期.
  14 万国鼎.古农书概论.农林新报(63),1928年133期.
  15 万国鼎.《齐民要术》解题.“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2卷3期.
  16 万国鼎.金陵大学图书馆中文地理书目.金陵学报,1929年.
  17 万国鼎.殷代农业.金陵光,1930年16卷2期.
  18 万国鼎.商民族之农业.金陵光,1930年17卷1期.
  19 万国鼎.中国之榨蚕业.农矿公报24,1930年5月.
  20 万国鼎.王祯农书考略.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4卷2期.
  21 万国鼎.农书考略.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4卷3—4卷.
  22 万国鼎.传统农本主义.农业周报,1931年1卷1期.
  23 万国鼎.农桑撮要解题.图书馆特刊,1931年3月.
  24 万国鼎.农桑撮要考略.图书馆特刊,1931年5卷2期.
  25 万国鼎.茶书二十九种题记.图书馆学季刊,1931年5卷2期.
  26 万国鼎.农史随笔.金陵学报,1932年2卷2期.
  27 万国鼎.金陵图书馆方志目.金陵学报,1933年.
  28 万国鼎.中国田制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
  29 万国鼎.南京市旗地问题.正中书局,1934年.
  30 万国鼎.《汜胜之书辑释》.农业出版社,1952年.
  31 万国鼎.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光明日报,1955年4月15日.
  32 万国鼎.汜胜之和他的著作《汜胜之书》.光明日报,1955年3月28日 .
  33 万国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
  34 万国鼎.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历史研究》,1956年1期.
  35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商务印书馆,1956年.
  36 万国鼎.我国二千三百年前对等距密植全苗的理论与方法.农业学报,1956年8期.
  37 万国鼎.中国古代对于土壤种类及其分布的知识.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1期.
  38 万国鼎.祖国丰富的农学遗产.人民日报,1956年8月4日.
  39 万国鼎.《汜胜之书》的整理和分析,兼和石声汉先生商榷.南京农院学报,1957年2期.
  40 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
  41 万国鼎.区田法的研究.《农业遗产研究集刊》,1958年.
  42 万国鼎.八字宪法的历史根源.农业学报,1959年5期.
  43 万国鼎.耦耕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4 万国鼎.唐尺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5 万国鼎.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其在农学上的价值.《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6 万国鼎.秦汉度量衡亩考.《农史研究集刊》,1959年.
  47 万国鼎.《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1959年.
  48 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1年4月.
  49 万国鼎.《王祯农书》.中华书局,1962年4月.
  50 万国鼎.中国玉米小史.作物学报,1962年1卷2期.
  51 万国鼎.吕氏春秋中的农学.中国农报,1962年1期.
  52 万国鼎.农史文献中所见的农作制.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3 万国鼎.《汜胜之书》.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4 万国鼎.吕氏春秋.中国农报,1962年2期.
  55 万国鼎.崔寔《四民月令》.中国农报,1962年3期.
  56 万国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农报,1962年4期.
  57 万国鼎.韩鄂《四时纂要》.中国农报,1962年5期.
  58 万国鼎.陈旉《农书》.中国农报,1962年6期.
  59 万国鼎.花生史话.中国农报,1962年.
  60 万国鼎.元司农司《农桑辑要》.中国农报,1962年7期.
  61 万国鼎.申论稷是谷子.中国农报,1962年7期.
  62 万国鼎.王祯《农书》.中国农报,1962年8期.
  63 万国鼎.鲁明善《农桑撮要》.中国农报,1962年9期.
  64 万国鼎.俞贞木《种树书》.中国农报,1962年10期.
  65 万国鼎.邝璠《便民备纂》.中国农报,1962年11期.
  66 万国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报,1962年12期.
  67 万国鼎.从古代农书记载看我国农作制的一些演变.河北日报,1962年2月.
  68 万国鼎.五谷起源.大公报,1962年4月8日.
  69 万国鼎.大麦、小麦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17日
  70 万国鼎.水稻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22日.
  71 万国鼎.五谷是什么?大公报,1962年4月.
  72 万国鼎.谷子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
  73 万国鼎.玉米史话.大公报,1962年4月.
  74 万国鼎.高粱史话.大公报,1962年5月.
  75 万国鼎.马铃薯史话.大公报,1962年5月.
  76 万国鼎.《陈旉农书》评价.图书馆学季刊,1963年3期.
  77 万国鼎.《王祯农业》的版本.图书馆学季刊,1963年3期.
  78 万国鼎.《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05年——蚕业教育家,蚕的遗传育种学家陆星垣出生


   陆星垣(1905—1991),蚕业教育家,蚕的遗传育种学家。在蚕的良种繁育,培养优良蚕品种,蚕的生态、生理、遗传和育种理论的研究,以及培养蚕业高级科技人才等方面,成果累累,为发展我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星垣,江苏省江阴县人。1905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在南菁中学读书时,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减免学费的奖励。当时,他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首先在南菁中学提出抵制日货,并组织同学到茶馆讲演,揭露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受到同学们的爱戴,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学校准备保送他到金陵大学攻读棉作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回校指导植棉技术。由于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陆星垣婉辞了校长的好意,而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农科。学习期间,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他又积极投入反帝斗争,曾到南京英商怡和洋行开设的工厂发动工人罢工。同年暑假,东南大学农科主任邹秉文组织包括陆星垣在内的农垦调查团,参加唐启于教授领导的农业经济组,对黄河河套一带进行调查。陆星垣在调查过程中,对发展中国西北农业经济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927年,北伐战争逼近南京,东南大学被迫停课,他先后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南京蚕种场养蚕,并学习制种;去镇江蚕种场进行春蚕种母蛾检查,并养秋蚕,生产一代杂种,实习冷藏浸酸。通过这一年紧张的工作,基本掌握了养蚕制种整套知识和技能,对他以后从事蚕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8年7月,他毕业于中央大学蚕桑系,受聘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助教,翌年改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教务主任及该会所属蚕种场的技师、总技师、场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等地相继沦陷,华东蚕业受到严重摧残。1937年11月他辗转去内地,历任四川蚕丝试验场技师、云南大学蚕桑科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可是,旧中国的云南大学,不仅缺少开展蚕业科研工作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参考资料,甚至连一间像样的蚕室也没有。他认为中国落后、贫困的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决心出国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报效祖国、造福人民。
  1945年中华农学会选拔公费留美学生,他被录取,进入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在研究生院攻读遗传育种。经过3年半的刻苦学习先后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受到了导师的青睐,安排他在州立农业试验场继续从事遗传育种工作。在美国,虽然有完善的实验设备,优厚的生活待遇,为许多科学工作者向往,但陆星垣日夜思念的是祖国蚕桑事业的发展。
  1949年,他从电台广播和国内亲朋好友的书信中,得知祖国大部省、区已经解放,感到兴奋和欣慰,决心回归祖国。这时,他收到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聘书,真是高兴万分。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戈登将军号”轮船将前往上海撤回美国侨民,去程可搭载旅客。可是美国government只同意卖给中国留学生到香港的船票。船抵香港时,广州尚未解放,只有绕道天津,再从天津到杭州。陆星垣在香港时,巧遇中央大学同学尹良莹。当时,尹任台湾中国蚕丝公司经理,邀他去台湾任副经理。陆星垣毅然谢绝了尹的邀请。后来经香港一个进步组织的帮助,搞到开往天津的船票。几经周折,终于于1949年11月到达杭州。后来想起此事,他深有感慨地说:“那时我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非常正确,否则,一步之差将铸成千古恨。”
[编辑本段]建立全国第一个原蚕饲育区
  陆星垣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1950—1953年12月兼任浙江省农林厅蚕业改进所蚕桑试验场业务副场长。当时浙江蚕种不足,要从云南草坝调入,但云南蚕种在浙江往往孵化不齐,蚕农不愿购买,严重影响了浙江的蚕业生产。陆星垣经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孵化不齐的原因,是当时交通不便,云南到浙江,必须经香港——上海,再转运到杭州,运输路程长,接触高温时间过久,蚕种解除滞育慢所致。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及时向生产部门提出了延长蚕种冷藏日期的建议,保证了蚕种的正常孵化,提高了孵化率,解决了当时生产上的难题。浙江是全国蚕桑重点产区,蚕种需求量大,但当时蚕种生产能力不足,为了解决缺种问题,1950年他和朱新予联合提出利用农村的桑园和养蚕设备办原蚕饲育区来生产蚕种的大胆设想。他会同蚕业改进所所长徐恭慧、副所长郭颂铭、蚕种科长陈慕林以及蚕种场的徐淡人等,去德清、湖州、南浔等农村实地考察。回杭后经反复论证,选定德清县新市区的水北乡作为原蚕饲育区试点,并组织技术力量加强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样,由蚕农饲育原蚕,国家收购种茧繁育蚕种的我国第一个原蚕饲育区建立起来了。这对大量繁育优良蚕种,保障蚕种供应,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第一个原蚕饲育区建成以后,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有了这一成功经验,为进一步解决缺种困难,又与郭颂铭、陈慕林赶赴嵊县、诸暨等地农村考察,在嵊县的东乡和北乡各办了一个原蚕饲育区。经过陆星垣等多方奔走,献计献策,在短期内就解决了浙江蚕种紧缺的大问题,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蚕种场的资金。以后,四川、广东、江苏等地参考浙江的做法,也先后创办了原蚕饲育区。对繁育优良蚕品种,他还提出要统一规划、统一质量管理、合理布局、控制蚕病等建议。
  50年代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时,农村养蚕推广苏联的“多回、薄饲、高温感光、快速养蚕法”。喂桑次数多,劳动强度大,桑叶浪费多。陆星垣根据自己在云南永胜蚕业指导所时试验的小蚕箱饲育原理,提出了改用“高温、多湿、密饲、省力养蚕法”,并亲自下农村搞试验,进行技术指导、示范推广。蚕农们很快地掌握了这一良好的方法,这对提高桑叶的利用率、减少蚕农的劳动强度、提高蚕茧产量,都起了积极作用。
[编辑本段]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陆星垣在学术问题上始终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违反科学的事从来不肯盲从和随声附和。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许多地方滥发蚕种;桑树只采不养,片叶不留,造成桑树早衰、严重缺叶;连续养蚕,消毒不够彻底,导致蚕病大量发生,甚至成批死亡,使蚕农和国家受到严重损失。陆星垣非常痛心,向有关方面提出养蚕夺高产的3条意见:第一,养蚕环境要彻底消毒,杜绝病源;第二,要让蚕吃足桑叶;第三,对桑树要采养结合,保持树势,才能连年保丰收,并指出片叶不留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蛋”。当时,甚至还有人提出:“蚕吃百样草,无叶保丰收”的错误口号。他一一进行说理批评。有人批评他“保守”、“右倾”,让他到肖山戴村公社几个生产队去总结包心菜养蚕创高产的经验。但他看到的是桑树衰败无叶,形同枯柴,成批的蚕在蚕匾内到处乱爬,极度饥饿,也不吃包心菜叶。他坚持真理、尊重事实,据实向当时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张敬堂汇报,并积极地提出“分批养蚕,严格消毒,预防蚕病,争取丰收”的建议,得到农业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终于纠正了农村蚕桑生产上的浮夸风。
  为了解决当时夏秋蚕品种“306”经常大量发生白死卵的问题,他又立即与助手们一起,对该品种卵的越冬时间长短与白死卵发生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春繁秋用,秋繁春用,缩短卵期,延长秋制种人工越夏时间,防止过早解除滞育”等对策,为生产上解决了一大难题。同时,与浙江省蚕研所合作育成了夏秋蚕新品种“603”,与广东的“东34”配成杂交种。70年代初,在江苏、浙江大面积推广,对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蚕农的收入,发挥过积极作用。
  为发展祖国的蚕桑生产,他不辞劳苦,不遗余力。1963年,陆星垣教授已年近花甲,仍愉快地接受当时农垦部长王震的邀请,担任新疆蚕业考察团团长,千里迢迢前往新疆,考察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宁、阿克苏等地,并和同去的教授、专家共同研究蚕业发展规划,为新疆的蚕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育成夏秋蚕当家新品种
  “文化大革命”中,陆星垣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仍然关心浙江的蚕桑生产。当时浙江夏秋期桑叶生长旺盛,尚未充分利用,因为没有一个理想的抗高温多湿的夏秋蚕品种。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个面貌,要使夏秋蚕期3期的茧产量超春茧,大幅度提高浙江蚕茧产量。他刚从被“审查”的逆境中“解决”出来,就立即收集蚕种原始材料,开展工作。为了培养出能抗高温多湿的夏秋蚕新品种,育种室设置了高温多湿(30℃,相对湿度90%)环境。他经常亲临蚕室,参加饲养工作并观察蚕的生活习性,记载有关生长发育情况,分析研究,经过3年11代的精心选育,终于育成了强壮好养、高产优质的夏秋蚕新品种“浙农1号”,再经比较试验,获得与“苏12”配对的最佳组合,从1976年开始,逐渐推广。在当时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工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陆星垣多次测交试验,终于育成了比当时的当家生产品种“东34×603”和“东34×苏12”丰产性好的“浙农1号×苏12”的一代杂种。为了考察该杂交种在农村生产条件下的表现,他又亲自到余杭、嘉兴、嵊县等地10多个生产队,了解该杂交种的饲养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因该杂交种具有孵化齐、眠起齐、上蔟齐、好养、高产、优质等特点,深受蚕农欢迎,很快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成为浙江省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夏秋蚕期的当家品种。每年发种量达100多万盒,占全省夏秋蚕期总发种量的90%以上。推广“浙农1号×苏12”后,在同等的饲养条件下,每盒蚕种约可增收20元,100多万盒蚕种,可增收2000余万元。推广以来,累计为国家创收两亿多元。此项成果获得浙江省1979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农业部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和1983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奖。
  此外,陆星垣还对蚕的生态、生理、遗传和育种理论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38篇论文,对蚕业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致力教育培养人才
  陆星垣从事教育工作60余年,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向学生介绍自己早年如何参加反帝斗争和从海外回到新中国的经历,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祖国“四化”贡献力量。他要求学生学好基础课,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激励学生要有后人超前人的勇气。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张加强生产实习课,让学生掌握好桑、蚕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提高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经常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讲解,使学生听、看、练、想相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0年代起,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硕士研究生上,为国家输送蚕业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80年代末,他又招收蚕业博士研究生。他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第二外国语;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逐步熟悉各方面的专题研究材料,要求他们加强专业锻炼,学会收集、查阅、鉴别、整理资料,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要求研究生制订出详细的研究计划,通过系统深入的试验研究,然后撰写学位论文。近年来,他年高体衰,但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仍坚持具体安排,悉心指导。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他更是认真审阅,慎重修改,做到一丝不苟。1985年他在上海治病期间,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他审阅了初稿,二稿由他的助手审阅。这位助手由于当时忙于本科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未仔细推敲就同意打印。陆星垣回校后,发现论文在文献应用与排列上不够规范,个别问题分析欠妥。答辩委员会的评语虽然尚好,但他还是从头至尾地对论文作了认真修改,并重新打印,寄给论文评阅人和各答辩委员。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样从严要求,不讲情面。有两个研究生回家,向公家报销了不该报销的差旅费。他发觉后,耐心、严肃地作了批评和说服,使这两个研究生心服口服地退回了多报的费用。
  科学发展到近代,学科之间日益互相渗透,对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有较大的难度。首先是师资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想开的课程无法开出。其次,缺少必要的先进仪器和测试手段,使许多实验无法进行。为此,他从选拔学生、开设课程、看参考书、选择课题,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都制订详细计划,并与有关同志慎重研究后,才确定方案。为了给博士生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他到处联系,落实措施,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完成。截至1990年,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名。
  陆星垣在60多年的治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方面的经验,编写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科技专著以及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促进了蚕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蚕业科学技术宝库。
  陆星垣跨入耄耋之年以后,对蚕桑事业和培养国家技术力量的责任感丝毫不减。他除经常到蚕区解决生产疑难问题,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到一些科研单位从事指导工作外,还热心于学会工作,长期担任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在工作上或学术上,与其他同志意见不一致时,他总是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起工作。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对向他求教的人,都热情接待,真诚帮助,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因此,深得全国蚕业科技工作者的爱戴。
  陆星垣曾被推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民盟中央委员,在晚年又参加了中国共产party,是一位对祖国、对party、对蚕桑事业忠心耿耿、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学者。他对助手们说:“我不想图什么,只想争时间,再多为国家培养一些人才,为祖国的‘四化’多作些贡献”。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体现了一位老教授的爱国热情和高尚情操,值得称颂。
  1991年3月24日,陆星垣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浙江省杭州市,终年86岁。
[编辑本段]陆星垣先生简历
  1905年12月26日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23年 毕业于江苏省公立南菁中学。
  1928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农科。
  1929年1月—1937年10月 历任镇江裕民蚕种场技师,镇江均益农产育种公司总技师兼蚕种部主任,镇江合作蚕种场总技师兼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教务主任。
  1938年7月—1939年7月 任四川乐山蚕种场督导员。
  1940年12月—1945年6月 任云南大学农学院蚕桑专修科副主任、主任。
  1946年1月—1949年10月 赴美国衣阿华州州立农工学院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1949年11月—1952年12月 任教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兼浙江省农林厅蚕桑试验场副场长。
  1953年1月—1960年7月 任教于浙江农学院蚕桑系,被聘为教授。
  1960年8月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蚕桑系副系主任。
  1991年3月24日 病逝于浙江杭州。
[编辑本段]陆星垣先生主要论著
  1 陆星垣.蚕体生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 陆星垣.蚕种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 Lu S Y .Factors affecting length of the gestation period of cattle (陆星垣.影响乳牛怀胎长短的因素).美国依阿华州农工学院(Iowa State College)硕士论文,1947.
  4 Lu S Y.Earlyte Sting as a means of evalusting F1 hetarosis between inbred lines of drosophea melenogaster(陆星垣.果蝇早代试测F1杂交优势研究).博士论文,1949.(Iowa State College Jour.Sci.1951(25).载于美国依阿华农工学院《科学》杂志1951年第25期.)
  5 陆星垣.苏联养蚕薄饲多回给桑法的理论根据.蚕丝通讯,1954(1).
  6 陆星垣.蚕蛾一雌交多雄的生殖生理.蚕丝通报,1956(3).
  7 陆星垣.(沄翰×沄文)×(华八×华九)四元杂交种试验.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蚕桑试验场资料,1956.
  8 陆星垣.在农村条件下稚蚕防干纸育和薄饲多回育的比较试验.浙江农学院学报,1956(2).
  9 陆星垣,郑蘅,吴梦笙合译.养蚕学.北京:财经出版社,1957.
  10 陆星垣.关于农村养蚕法的讨论.蚕丝通报,1957(2). 
  11 陆星垣,蒋猷龙,丘懋涌合译.蚕种生产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12 陆星垣,戚隆乾.家蚕壮蚕期给桑量对丝茧质的影响.蚕丝科学通讯,1958(4).
  13 陆星垣.合理分批养蚕,力争秋蚕全面丰收.蚕桑通报,1959(4).
  14 陆星垣,许心仁.家蚕夏秋蚕专用品种选育经过和性状介绍.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1960年科学研究资料汇编.
  15 陆星垣主编.家蚕良种繁育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6 陆星垣.从家蚕育种讨论定向培养问题.1961年遗传学讨论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
  17 陆星垣,许心仁.家蚕夏秋蚕专用品种“603”和“浙2”的育成及其杂交生产试验.浙江蚕桑学会,1962年年会论文集.
  18 陆星垣,冯家新,李大楠.家蚕“306”品种越冬的研究I,Ⅱ.蚕业科学,1963(1).
  19 陆星垣,李大楠,杨明观.家蚕茧层量、茧长阔率的遗传率估计.蚕业科学,1963(3).
  20 陆星垣.家蚕育种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21 陆星垣,许心仁,邵月华.家蚕品种复壮途径的探讨.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科学研究资料汇编,1968.
  22 陆星垣.夏秋蚕品种“浙农1号”的育成.蚕桑通报,1977(4).
  23 陆星垣,杨明观.关于家蚕的斑纹自然突变体黑色斑遗传.遗传学报,1979(1).
  24 陆星垣.家蚕夏秋蚕品种“浙农1号”育成的技术分析.蚕业科学,1979(1).
  25 陆星垣等.家蚕遗传育种学(共20章,陆星垣执笔6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6 陆星垣,杨明观.家蚕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1).
  27 陆星垣主编.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8 陆星垣.八十年来桑蚕遗传学的进展·孟德尔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9 陆星垣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30 陆星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蚕业分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1年——美国图书馆事业家、图书馆学教育杜威逝世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
  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一八八○年以后,美国当时仅有的一本哲学杂志是《思辨哲学》(Speculative philosophy)哈锐士教授是该杂志的主编人。哈氏受德国哲学的影响颇深,是德国哲人黑格尔(Hegel 1770-1831)的信徒。在一八八二年,哈锐士接受了杜威第一篇哲学性的论文「唯物主义之形而上的假设」(The meta physical Assumpations of Materialism)。稍后,杜威又写了两篇论文,交由哈锐士发表。这三篇文章的组织及系统化的技巧很好,并不以内容见长;但是对一位青年哲学家而言,自己的论文能够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是多么大的一种兴奋和鼓舞呢!
  一八八二年的秋天,杜威向约翰霍布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申请教学奖助金,先后两次被拒,于是经由他大学时的泰锐教授以及哈锐士的鼓励,向他的姑姑借了五百元美金,开始了以哲学为主的研习生涯。当时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Gilman)聘请了不少哲学上卓有成就的学者;他本人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都寄以关切,时时给予指导;而且上课时采取讨论的方法,富于思辨的气息,注重自由运思的精神,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举行公开的辩论,凡此种种,使杜威有发展哲学见解的机会与环境。在杜威完成其博士学位后,吉尔曼曾亲自在办公室召见杜威,加以鼓励,并劝勉杜威不可过分手不释卷地孤独自处,并且给杜威留学欧洲的一笔补助费用。
  此后,杜威在密西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担任哲学讲师。在教学期间,有一位以前曾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过杜威半年的毛尔斯(G.S. Morris)教授让出房子给杜威夫妇居住。杜威为了感念这位恩师,把他后来所生第三个儿子取名为毛尔斯;这个孩子聪颖过人,是杜威六个子女之中最具天赋的一个,不幸却因病夭折。丧子之痛对杜威夫妇的打击很重。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一九○四年,因为实验学校的归并问题,杜威不表同意,遂辞职离去。他离开支加哥大学时,不知何去何从。他写信给当时心理学界权威詹姆士(William James),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希望获得一个教学的位置。经由詹姆士及杜威老友卡特尔(J. Mckeenl Cattel)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协助,为他在哥大师范学院谋得一职。
  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是杜威的教学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由于接触外籍学生的缘故,使他将教育的思想也能影响到世界其它各地。尾野教授是一位日本的留美学生,曾受教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担任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我国学人蒋梦麟先生也曾在美国受教于杜威,就近邀请杜威于日本讲学完毕之后来华讲学。一九一九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一九二八年,杜威曾经去了苏联;并到过土耳其,协助土国教育之改革;又到过南非、墨西哥等地。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廿六年才退休,退休之后仍从事著作,并热心于民本主义之阐扬。在他七十八岁时,还一度到墨西哥为苏联托洛斯基(Leon Trotsky)辩护,驳斥史大林对托氏的指控。
  杜威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在他的鼓励下,美国大学教师于一九一四年组织了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Th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四年之后又在纽约组织了纽约教师联合会(The New York Teachers Union),作为维护教师权益的一个有力组织,不仅消极地维护了教师的权利,而且积极地争取教育专业化的实现。
  杜威曾在八十七岁时再婚一次。他与人合着的《认知与所知》(Knowing and the Known)在他九十岁的时候出版。他一生孜孜不倦的为学精神委实令人敬佩。他九十三岁时(公元一九五二年)因肺炎去世,当时身体并不孱弱,心智情况尚佳。
  
著作及哲学思想
  
  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其它著作尚多,于此不再一一列举。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学见解上,早期虽然承袭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是由于生物学及生物学上的进化理论,对他早期思想的一番冲击,在他一篇《从绝对主义(Absolutism)到实验主义》的论文中,已经剖析地叙述了他思想改变的来龙去脉,说明他何以舍弃了十九世纪德国黑格尔派的绝对主义。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对“经验”的概念加以辨识,是了解杜威哲学理论的一个必经门路。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验并不是可以割裂的,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经验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是相关的,不仅是相关,而且是继续不断地成长。这种经验的涵义,乃是因为杜威认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是对环境加以作为(Doing);而环境对于个体所加之作为,定会有所反应,此一反应,杜威称之为“施为”(Undergoing)。人类在改造环境,或者主动地适应环境时,如筑堤开渠,人类不仅对环境有所作为,同时环境对人类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获等,这就是环境对吾人的一种施为。此种作为与施为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吾人经验所由产生的来源。
  经验不只是纵横相关,绵延发展,而且经验自身是有机性的。经验是具有扩张性、生长性、相关性与预测性的。吾人对“水”的经验,是随着吾人接触水的各种情境而不同。水的概念,是从与水的各种交互行动中得知,这些交互行动,有的是直接的参与其中,有的是直接的获得,这说明了经验的变动性。
  杜威的经验涵义,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给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学的涵义,掺入在经验里。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行动中,提示吾人: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即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Instrumentalism)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经验自身并不就是价值的所在;经验之可贵,乃在于能够替吾人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历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生物的演变来看,个体是在一个发展的历程中,自发展本身来看,生物个体之发展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历程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延续性的结合。生物自身发展以外,似乎是不应该再给它加上一个外在的目的。因为,由于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动,经验与生长的发展,是不可能预立一个固定目的的。
  杜威讨论到:传统上一般人说到一个名辞,往在误认名辞自身是固定的,殊不知从一个变动的历程上来看,实际上名辞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例如:“健康”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名辞,而是具有发展与变动成分的名辞。要健康,就得从事各种的活动:健康检查,熟读有关健康的书籍,培养健康有关的各种习惯,实践各种健康的活动,摄取营养的食物,选购食物等等,这些都是活动,是一个历程,不只是一个静止的、认知的健康名词而已。它实际上是串连成一个发展的历程,吾人对健康的认知与理解,实应掌握其动的历程或各种活动,才更能落实而具体。
  杜威以经验与历程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的概念,他对于知识的看法,自然就落在工具主义的解释上。他不赞成传统上对知识的“旁观论”(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的说法;也就是说,他不认为吾人之获取知识在于知识本身完全是客观性的外界存在物,从而误认知识可以脱离认知者;知识如果从这种“旁观论”的观点而论,就好像是置身于认知者之外,而知识本身是绝对地客观存在着;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认知者与知识之关系的建立,罔视知识与认知者之间产生的相互作为。
  若以生物的立场来说明知识之所由来,则更能贴切于真正的事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冲突、疑虑、不安、不确定的情境。个体设身处地于这样的一个情境,自然有待于认知来袪除不安、疑虑、冲突,而欲使该一情境趋向于确定与Hexie。这就是个体认知的所由来,及探究之所以产生。是故,知识仅是解决这些疑虑问题的一种工具而已。因而知识之发生,必定是个体对某一情境所引起的疑惑所使然,或者从实际的、偶然的作为中产生。若以逻辑过程而获得的知识来说,杜威以为是有几个步骤的。
  知识──从逻辑思维过程而来的──是首先来自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个体内心能够感觉出一种迫待解答的困惑,心情紧张,亟欲知晓实际的情形。从困难情境的感受上,个体亟欲确定出此一困难的情境为何,以便厘清与该一困难问题不相连的各项事务,如此才能确立一个可资解释的假设来。根据此一假设,再拟订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从此一可能的解决途径,决定可以采取的方法或步骤。最后试验这些方法或步骤之可行性及其预期的结果。
  知识虽然是此一逻辑运思的预期结果,但不是运思探究的终极目的,也并不是说,在获得知识之后,探究就完全终止了。知识的工具效能,就在于显露知识是以后再获取进一步知识的一种工具。是故,知识是不能看成为一个预先建立的绝对真理,因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的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境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知识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无法完全套在任何一种情境之内。所以,不论是在知识这一范畴之下的观念、规则、规范等,只能作为有限的、条件的确定,而不能视作是一成不变解决问题的固定方式。
  
教育思想
  
  杜威的哲学思想,既然是以实验主义哲学为其基干,所以,在教育的理论上,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这一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了杜威整个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确定。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的情境的。而一个社会具体存在的特征,乃是显现在社会生活的历程上。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发展的历程,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程;在杜威的基本信念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充分的思想自由,不加限制地沟通观念,公意的形成与确定,实是一个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所在。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虽然从教育的历程上,否定教育历程之外在的教育目的,但是,民主社会却是杜威讨论其教育思想时,一个内涵的教育目的,也是他谈论教育思想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不容有所怀疑的。
  教育是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与存在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程;教育自身就是一种历程,而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方式或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得的成果。从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来论,个人始终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交互活动的一个有机体;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不过就教育的定义来说,杜威还是偏重在个人方面,因为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的重组过程,经由渐增的个人效能的媒介,而赋予更多的社会化价值。
  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了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贴切于当时的经验情境。所以杜威曾一度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以为教育除了自身的情境是产生目的的必要条件之外,经验的成长本身或经验的重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所诟病的传统教育,乃是错把教育的历程看成为一种结果,误认教育乃是为了准备未来的生活所需,使教育的意义──经验的成长──成为越级的生长,对受教者的个人毫无切肤之感,于是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所谓的目的都是虚悬着的,教育成为生活之预备乃是极其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过,杜威在主张教育是经验的生长与重组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经验发展的指导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加以指导,经验的生长是盲目的;如果没有指导经验发展的原则,则经验之发展是毫无实质的意义的。在后期杜威的教育著作中,都主张经验发展的道德原则,及民主社会制度之规范原则。
  教育是经验成长及重组的历程,此一历程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形成此一历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一个就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另一个就是围绕在个人周遭的社会因素。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来说:个体是经验生长与重组的主体,其心理的因素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习惯,是了解与解释个人经验生长意义所不可缺少的。个人的兴趣、能力、习惯是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是随着经验的活动而变动的:尤其个体天赋而具有的一些对外界事物探求的兴趣,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础。如儿童的谈话的兴趣(也就是观念的沟通),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发现事物的兴趣),制造事物以及艺术化表达的兴趣,都是教育上所能加以应用的个人基本心理能力的资源,为个人经验成长与重组所依赖者。教育绝不是完全忽略了儿童既有的能力或经验,而把一些外在的、不相干的经验,烙印在儿童心灵中;教育亦绝非是一种强制的,加诸于个人经验之外在的成长。教育完全是偏重在儿童既有能力──包括学习的──之应用,完全是从教育“为发展而非铸造”、“为引伸而非堵塞”、“为随经验内在的成长为准,而非自外界强加条件以及依外在条件而生长”的一种历程;儿童心理的条件,是教育发展上必须顾及的一项基本因素。
  从社会的因素来论,个体经验的生长是浸润在社会的环境之中。个体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组成社会的个体并不都是各自孤立的实体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相互结合的一个机体。学校在杜威看来,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学校自身就是社会的一类,也可以说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杜威教育哲学中的警语。
  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乃是基于“教育即生活历程,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型式”而来。学校是助长儿童经验成长的场所;是把社会经验澄清而赋予价值观的一个场所;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地方。同时学校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机构。学校不仅仅在于维持文化传统,而且是缔造、创新文化的摇篮,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组织。这种观念,根据杜威的女儿,在为其父亲所写的传记中,曾言及杜威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亲眼看到了青年学生对政治改革之深远的影响力,启发了杜威对教育之社会功效,而给予一个新的估量。
  
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
   在杜威对教育哲学的诸项影响中,恐怕没有一项比对教育思潮上形成了所谓进步教育(Progressi ve Education)运动来得更大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Traditional Education)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如果依照杜威自己在他的《经验与教育》一书的内容来分析,传统教育似乎忽略了学习者原有的能力,同时以外在的、含有压制性的习惯取代学生内在而自然的禀赋。这种教育在方式上,是由外而形成(Formation from without),非由内而发展(Development from within)。杜威在教育思想上,并不完全赞同进步教育的过分放任政策;杜威也不是一位创设该派的标奇立异者。杜威不过是一位脱离传统教育的形式与枷锁,而对传统教育加以反省性的批判,另以个体心理及其社会环境为出发点的教育思想家而已。但是进步教育的鼓吹,以及形成一些有组织的团体来积极加以推展,并不能完全由杜威来负责的;杜威只是新教育的思想渊源,但过分的滥用教育的自由,其咎却非杜威所应担当:是故一切进步教育的弊病,以及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滥用与误用,是不能责怪杜威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教育思想上,形成了所谓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之后,杜威于一九三八年就曾经提到:在推进教育改革上,最好是以教育本身来衡量教育,而不要以什么主义为之;而且他对进步教育之偏失也有直接的批评。
  前面提过,传统教育的方式,认为教育是由外而形成,有外在的教育目的与原则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有外在的道德目标而有待于学生去形成;学习的材料,事先已经编制妥当,组织严密,过程井然,教育就是将有组织的知识,从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完全是为了将来生活的预备,而罔顾学习者的兴趣、需要、欲望及目的;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将来,而非为了现在。从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上来论,传统教育是偏重在如何有效地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人格之发展以及理想与信仰之建立,就顾不到了;所以在整个学习上,知识的内容是比学习的方法为着重,学习的活动几乎都是学习活动之前就已决定的,学校在社会上是处于孤立、脱节的状况。
  从进步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发展,是顾及到学习主体的心理条件的,对于学习者的兴趣、能力、欲求是兼顾的,而不是把教育看成为社会要求而准备的一种过程。学习的活动;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所以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传统教育偏重教学的内容或学习的成果,使知识成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复诵成为唯一的学习方法,教科书也就成为唯一具有权威知识的所在了。这些都是进步教育,以方法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不会有的缺点。其次,进步教育对于学校的估量,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思想:进步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不满于现实社会环境的态度,如此才能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加以改进。
  
道德教育
  
  杜威在知识的理论上,提出了实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即:真就是有用的,知识是试验性的,能够有用的就是真的知识;在其关于伦理学及有关价值的问题上,杜威赞成所谓“结果的理论”(Doctrine of Consequences),把价值的问题视作为认知的一部份。
  杜威不赞成有固定的价值。他认为价值不是外铄的,而是产生在一个价值的情境之中;随着价值情境的不同,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在吾人行为的标准上,就无法确定出一些不变的行为规则而永远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准则。价值是表达了吾人对事物的善恶、爱好的一种判断,行为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当时行为产生的情境、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如何安排及认知此一价值的情境,而对价值的取舍有一更为明智的抉择。价值不能预先于价值情境发生之前而决定;价值的评定是要随价值情境之变易而不断的予以估价(Valuing)。
  在道德教学实施上,价值教学并不完全是将某些特定的社会价值观,移植给青年或儿童,也不是把道德、价值当作一种知识,传授给青年或儿童。在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价值是个人渐次历经各种价值经验而形成的;价值的教学;可以说是偏向于启发,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发展。而且这种价值观的发展,应该是自由的而非强制的;应该是理智的认知的结果,而非盲从的无知所形成。
  
结 语
  
  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找不出一位比杜威对于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杜威从美国教育的极端形式主义与严格主义的影响下,在维蒙特州新英格兰的城镇,具有民主气息的环境之中,孕育了他对当时教育实施的批判能力;同时,在日后接受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洗礼后,而对教育上的种种弊端。发出了深沉的呼吁,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演成了一九三○年代的所谓进步教育运动。
  许多杜威常常提出的,简洁而明白的标语,都形成为进步教育推行时的目标所在。诸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等,不仅成为美国国内提倡进步教育的口号,也成为宣扬杜威教育思想于世界的口头禅。杜威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西方世界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基本纲领,而且也逐渐的波及到采取他的教育思想的各个国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初等教育一阶段来论,不难发现到他的理论之深具价值,这也就说明了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之学校设施,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教育目的、方法、课程内容、道德教育之方法等等的变迁,都是有鉴于传统教育实施上的缺陷,经由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哲学之提倡与实行而成为事实;教育之成为社会基本效能的认识,又重新为人所重视,使教育不再误蹈过去偏重形式的覆辙。从教育上的教学实施之重视行的问题及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不仅充实了教育的内容,而且也顾及到受教者的需求及其兴趣与能力,并从民主社会生活的理想鹄的上,引导学生经验之成长,趋向于道德的需求,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型态,可以说这是杜威对美国教育最伟大的贡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8年——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



人物概述
  
荀慧生(1900~1968)


  男,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艺术经历  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东光县(现为阜城县)一个捻售线香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

  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与刘鸿升侯喜瑞等合作了《胭脂虎》等戏,从此专演京剧。又同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谭小培、尚小云赴沪,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为“三小一白”。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1931年再次入选“四大名旦”。

  建国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代表剧目  荀慧生长年与陈墨香、陈水钟合作,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在排演中得到王瑶卿的大力帮助。他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丹青引》、《红娘》、《勘玉剑》、《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出版著作  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艺术特色  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 荀先生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划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获奖情况  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
任职情况  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艺术传人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

  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荀慧生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奠基仪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举行。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著名导演荀皓,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六小龄童),荀慧生先生关门弟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与当地官员一起出席了奠基仪式。

活动年表  1916年10月6日,农历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师 风华正茂荀先生


  荀慧生出师。

  早在1907年荀慧生被其父买给梆子艺人庞启发为徒,按照常规1915年就应出师,由于荀父与庞启发在荀慧生学艺的契约上没有标明具体的出师时间,荀慧生在学艺后期红极一时,给师傅赚了很多钱,庞启发不让荀慧生出师,威胁并软禁了他。后在李洪春、尚小云的帮助下逃走。由白社及三乐班主李继良出面,以折衷办法达成协议,延长出师时间两年,演出所得与师傅对半分成。

  1917年,农历丁巳年:朱幼芬组班

  名旦朱幼芬组班,演于中和园,营业不振。后邀入时慧宝、尚小云、荀慧生、龚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满堂。时先生当时嗓音高亢,以《戏迷传》一剧红遍梨园。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

  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当时随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称。

  1923年,农历癸亥年:荀慧生收叶寿梅为徒

  荀慧生收票友叶寿梅为徒,为荀慧生第一个弟子。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程艳秋和果秀英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典礼。整个饭庄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贺喜的祝辞和书画,宾客达四五百人。

  因为新郎程艳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兰芳以及新郎的师傅荣蝶仙、王瑶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几乎倾巢出动,前来贺喜助兴。包括: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芳、阎岚秋、朱桂芬、荀慧生、于连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报刊称之为“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婚后罗瘿公为果秀英改名为果素瑛。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因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嗓音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经荀慧生介绍,拜认剧评家郑过宜母亲为义母,即留沪寄居义母处调养。

  1925年,农历乙丑年:《梨园外史》单行本出版

  北京京华印书局印制的《梨园外史》一册单行本出版,共十二回。封三版权页的著作者署名为“作剧先生”和“观剧道人”。“作剧先生”是江苏吴县的潘镜芙的化名,“观剧道人”是湖北安陆陈墨香的化名,除曹心泉、荀慧生等五人的序外,还有陈墨香的序(却并非以自序形式出现):

  “《梨园外史》小说家言也,纪道咸以来伶官故实。其间事迹,询之老伶未尽符合,然其描摹优人之状态,讨论戏曲之源流,至为详细,诚非老于斯事者不能道其只字。纪事小有牴牾,奚足为病!昔太史公传优孟,世且摘其谬误,况此固以稗野自命者乎?施耐庵、曹雪芹之小说,摹绘得神,亦但能得盗贼、儿女之性情耳;至事迹之有无,直同镜花水月。而此书所纪,尚不尽蹈空,欲考梨园掌故者岂可忽诸?方今之世,风俗淫靡,梨园以旦为第一流,读此编‘胡喜禄扫尽铅华’一章,知作者盖有隐痛焉!余出入伶官之家将三十年,于若辈之情伪,知之甚深,只以赋性疏懒,未克独力撰作。是书之成,实为先获我心,故援笔乐为之叙。墨香氏题。”

  1925年,农历乙丑年:余叔岩、杨小楼组双胜社

  余叔岩与杨小楼第二次合作,班名改为“双胜社”,在香厂新明戏院演出。阵容十分齐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钱金福,丑角是王长林,小生是冯蕙林。在这个时期唱过多次新鲜好戏,如《青石山》中,杨小楼的关平,余叔岩的吕洞宾,钱金福的周仓;《战宛城》,余叔岩饰张绣,杨小楼饰典韦,钱金福饰许褚,荀慧生饰邹氏,王长林饰胡车。又排了一出老戏《摘缨会》,余叔岩的楚庄王,荀慧生的许姬,杨小楼的唐狡,钱金福的先蔑,王长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与荀慧生还合演了很多生旦对儿戏,如《打鱼杀家》、《南天门》、《梅龙镇》等。

  1925年4月26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缨会》

  余叔岩在新明戏院首演《摘缨会》。余饰楚庄王,杨小楼饰唐狡,荀慧生饰许姬,钱金福饰先蔑,王长林饰襄老。

  1925年10月2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经杨小楼、余叔岩建议,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历时一月终得出结果,五人分别以梅兰芳《太真外传》、程艳秋《红佛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绿珠坠楼》入选夺魁剧目。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窝窝头会”义务戏。

  演出剧目

  《大回朝》(裘桂仙

  《马鞍山》(时慧宝)

  《收关胜》(尚和玉

  大轴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红鬃烈马》:

  《彩楼配》(王琴侬)

  《三击掌》(陈德霖,贯大元

  《母女会》(王幼卿,松介眉)

  《投军别窑》(李万春程玉菁

  《误卯三打》(周瑞安)

  《赶三关》(马连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艳秋)

  《算军粮》(荀慧生,高庆奎)

  《银空山》(王凤卿,于连泉,朱素云)

  《大登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张春彦)

  1929年,农历己巳年:时慧宝搭春生社

  1929年至1932年,时慧宝搭入春生社与荀慧生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哈尔飞戏院。主要剧目有:《换子》、《金马门》、《摔琴》、《雪杯圆》、《骂王朗》、《朱砂痣》、《七星灯》、《乌盆记》、《上天台》等。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程艳秋、王又宸、马连良、尚和玉、侯喜瑞、阎岚秋等名伶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压轴《游龙戏凤》(梅兰芳,余叔岩)

  大轴《八蜡庙》(杨小楼反串张桂兰,梅兰芳反串黄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艳秋反串贺人杰,马连良反串关泰,阎岚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费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寿臣反串小老妈,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寿山反串丫鬟,诸如香反串秦义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极好的开口跳。特别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个大顶,又直又干净,前后台都服了。后来,谭富英在北京,杨宝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过朱光祖。

  1930年7月10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五日:马富禄傅小山为师

  马富禄在两益轩拜傅小山为师,专学武丑。是日,荀慧生、张春彦、金仲仁等均在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长城公司请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四人,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一张,由徐兰沅京胡,王少卿京二胡,何斌奎司鼓,成为稀世绝品,并使“四大名旦”的称谓更深入人心。

  “四大名旦”在上海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为人们留下了一张京剧唱片的稀世珍品,同时也为上海剧坛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促成这件美事的即上海著名评剧家梅花馆主。梅花馆主郑子褒,曾任《半月戏剧》、《十日谈》、《金刚画报》、《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多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主持灌制过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杨小楼、郝寿臣合作的《连环套》等唱片。1931年6月,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其中四大名旦加雪艳琴、高庆奎、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最精彩的节目。堂会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灵机一动,打算请四大名旦共灌《五花洞》唱片一张,与众多名伶具有深交的梅花馆主遂成关键人物。俗话说好事多磨,只有多磨的好事才显其珍贵难得。《五花洞》的灌制过程也是磨难重重,为剧坛平添几段趣闻轶事。

  第一难是词腔的处理。该唱片直径15英寸,每面仅3分15秒,唱西皮慢板,只容纳两句。按台上唱法,真假潘金莲各两名,先由两人合唱一句,再换两人接唱一句,因前后词腔均无变化,在唱片中将难分各人特长。经斟酌,后定为每人独唱一句,唱词各异,唱腔自谱。

  第二难是名字之排列。梅兰芳众望所归,居首无疑;程当红极一时可列第二;荀声誉日增可为第三;但尚资格既老难排最后。此事引起梨园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幸梅花馆主匠心独运,特制一轮轴形名牌,此事方休。

  第三难是演唱之先后。梅首先声明唱第一句;程自谓可唱第二句;尚对梅唱第一句不予计较,但称第二句应由他唱;荀则表示若唱第三四句宁可不干,致此好事几乎告吹。梅花馆主再次斡旋。先对程说您是饱学之士,若和梅作神龙首尾相应,将受人嘉许;又对荀说,您的噪音低柔,第二句须翻高,如有逊色,反为不美,而第三句婉转低腔更显荀腔特色。程、荀皆允,尚便如愿以偿。以后伴奏和丑角人选问题也经一番周折终获圆满解决,《五花洞》遂成《四五花洞》。

  稀世珍品来之不易,万事惧备后,荀、尚、梅、程自右而左并立于收音机前,四人同声念白∶“咳,这是从哪里说起……”接拉过门,梅、尚、苟、程依次各唱一句,最后合唱。“十三咳”。这样《四五花洞》之佳音终得永存。

  1931年5月,农历辛未年: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此次莅沪,言菊朋所演剧目有《卧龙吊孝》、《兴汉灭莽》、《楚庄王》等。此次言氏每月包银三千元,演期二月,除去开支,近乎白唱。一应收入端赖堂会。

  1931年5月2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初四日: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当日打泡,言菊朋《捉放宿店》,荀慧生《荀灌娘》。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下午三时开演

  《天官赐福》天蟾全班

  《金榜乐》(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鸿鸾禧》(荀慧生,马富禄,金仲仁,张春彦)

  休息

  七时开演

  《百花亭》(雪艳琴)

  《汾河湾》(张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华慧麟,萧长华,马富禄)

  《落马湖》(李吉瑞

  《芦花河》(程艳秋,王少楼

  《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杨小楼饰赵云,马连良饰乔玄,高庆奎饰前刘备,谭小培饰后刘备,谭富英饰鲁肃,龚云甫饰国太,金少山饰张飞,萧长华饰乔福,姜妙香饰周瑜,曹毛宝饰孙权)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富贵长春》(麒麟童,赵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晓籁

  《空城计》(郭继云)

  《宇宙锋》(季小姐)

  《群臣宴》(孙化成)

  《庆顶珠》(王庾生,小杨月楼)

  《安天会》(刘宗杨)

  《北湖州》(郑永泉) 荀慧生在《玉堂春》里饰演苏三


  《状元谱》(张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庆奎,姜妙香,张春彦)

  《定军山》(谭富英)

  《坐宫》(王少楼,华慧麟)

  《两将军》(李万春,蓝月春)

  《骂殿》(程艳秋,贯大元)

  《独木关》(李吉瑞,小桂元,苗胜春)

  《卖马》(王又宸)

  《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高庆奎饰刘备,雪艳琴饰糜夫人,雪艳舫饰甘夫人,刘砚亭饰张郃,刘奎官饰张飞,蒋宝印饰曹操,刘斌昆饰夏侯恩)

  《全部红鬃烈马》:

  《彩楼配》(徐碧云)

  《三击掌》(尚小云,贯大元)

  《别窑》(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窑》(程艳秋,龚云甫)

  《赶三关》(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兰芳,谭富英饰前薛平贵,言菊朋饰后薛平贵)

  《算粮》(谭小培,雪艳琴)

  《银空山》(谭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龚云甫)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满堂红》(杨鼐侬,金碧玉)

  《岳家庄》(小杨月楼,小奎官)

  《琼林宴》(言菊朋)

  《战宛城》(麒麟童饰张绣,荀慧生饰邹氏,刘奎官饰典韦,金仲仁饰曹昂,曹毛包饰曹操,陈鹤峰饰贾诩,马富禄饰曹安氏,蒋宝印饰许褚)

  《取荥阳》(马连良,金少山)

  《取帅印》(高庆奎)

  《花木兰》(徐碧云)

  休息

  七时开演

  《马蹄金》(尚小云,贯大元,龚云甫)

  《挑滑车》(刘宗杨)

  《二进宫》(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

  《林冲夜奔》(李万春)

  《弓砚缘》(雪艳琴,姜妙香,雪艳舫)

  《卧虎沟》(李吉瑞)

  《忠义节》(程艳秋,谭富英,王少楼)

  《八大锤》(杨小楼饰陆文龙,马连良饰王佐,刘汉臣饰岳云,刘砚亭饰金兀术,刘奎官饰狄雷,高雪樵饰何元庆,马富禄饰乳娘,张质彬饰严成方,张国斌饰岳飞)

  《五花洞》(梅兰芳、程艳秋、尚小云、荀慧生饰四潘金莲,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

  《庆贺黄马褂》(麒麟童,王英武,赵如泉,刘汉臣,金素琴,刘奎官)

  1932年3月11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初六日:荀慧生首演《红楼二尤》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楼二尤》成功。

  1933年1月9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十四日:荀慧生收丁云兰为徒

  荀慧生在丰泽园收坤伶丁云兰为徒。

  1935年5月20日,农历乙亥年四月十八日:荀慧生首次赴武汉演出

  荀慧生应邀首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演的有老生王文源、武生吴彦衡、老旦李多奎、花脸蒋少奎、小丑马富禄。剧目有荀慧生独创的《元宵谜》、《香罗带》、《钗头凤》、《丹青引》、《荀灌娘》等,也有别具荀派风味的《十三妹》、《大英杰烈》、《玉堂春》、《战宛城》等传统戏。头两天上座八、九成,第三天满座,加售站票。

  1936年10月10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五日:1936年怀仁堂庆祝双十节堂会

  北京军政当局首领宋哲元在中南海怀仁堂办堂会戏,庆祝双十节。

  演出剧目

  《大登殿》(程砚秋,荀慧生,王凤卿,李多奎)

  1936年10月22日,农历丙子年九月初八日:荀慧生首演《红娘》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娘》成功。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杨小楼于前日入殓,本日接三。

  杨小楼生前就留有遗嘱,说他曾在白云观出家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箓》,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属于十殿阎君管辖,而是属于“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后,一定要身穿道装到“道国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楼台”去仙游。他的后人照办,他的装裹(殓衣)是一整套道装:贴身的是一套对襟大领的白裤褂,大领的蓝面黄里的小棉袄、棉裤,外面是大领蓝大棉袍。一律以宝剑头形的飘带扎系。最外边加披了一领深紫色,绣着八卦太极图图案的法衣。头顶上因为没有长发,自然无法挽成道冠,所以没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顶门楼式的庄子中,正中镶上一块美玉,作为“帽正儿”。脚下穿了一双白袜子,将裤脚放进袜筒里,再配上一双紫色镶青云头的“云履”。双手捧着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圆果满“朝真”的装束。身上身下,当是“铺金盖银”。不过,身上盖的有说是绣着八仙庆寿图案的白色衾单;还有的说是加盖了黄绫、红色梵文经字的“陀罗经被”。后者的说法,当然与道装的殓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遗风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殓杨小楼的棺材更是讲究,乃是一口精选的金丝楠“四独板”(即两帮、底、盖,均为四块整板)的“重材”,这是最上品的殓具了。系购自骡马市大街鹤年长寿材铺,价值2400元。至于棺内装的殉葬物其说不一。从当年各报披露的杨墓被盗的通讯报导来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宝剑、牙笏(朝简)、拂尘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烟壶、金银珠宝,无所不有。但招来了后患,俗云“家贼难防”,不期让松柏庵义地看坟的董四及其勾结的盗匪们挖了去。

  杨小楼的丧事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在总的排场上突出一个“奢”字;二是在礼仪上处处突出一个“道”字。杨氏刚刚咽气,院内就搭起了巍峨壮观的起脊大棚,棚顶上按照古典建筑形式,做出了五脊六兽,而且还是古钱形状的“花脊”,从远处望去,俨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内三面都搭了“经托子”(搭在房上的经台)。这样,可以不占院内的有效面积。其整个布局是:正面是灵堂,对面是宝盖式的番(喇嘛)经经台,台的对面,即灵堂上方,挂了黄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中间挂了四幢与幡门、幡条配套的黄缎绣花经幡。棚的上首为楼阁式的道经经台,挂了蓝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挂了四幢蓝缎绣花的经幡。棚的下首为佛龛式的禅(和尚)经经台,挂了红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挂了四幢红缎绣花的经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圣境。杨氏的灵堂前搭了一座四围均为一丈二尺的大月台。台的四角各有绿漆金纹的明柱,以支撑上顶,顶上安装了彩绘团鹤图案的天花板,象征亡音“驾鹤仙去”。以符合杨氏的平生信仰,月台内外上端挂满了社会名流、商会、慈联会、梨园公会的题匾。

  灵堂上扎了大型毗卢帽式的灵龛,正面挂着曹锟送的大匾“阆苑归真”,匾下,装饰着一个素彩花圈,中间以小白花组成一个大“奠”字。杨氏的灵榇被扣在一个红云缎绣着八仙庆寿图案的堂罩里。罩外竖立着杨氏大幅遗像,像前的灵桌上是一堂景泰蓝的五供,外加一盏宝塔式的“闷灯”(即长明灯,民间盛传冥路幽暗,须燃灯给亡人照明);花筒内插着金银五彩的细灵花;两旁的蜡扦上燃点着一对白色蓝字的素蜡;中间是鼎式的大香炉。灵桌前面挂了青缎绣着青云白鹤图案的桌围子。供桌前还设了一个小几,上设檀香炉一尊,香碗一对,是供来吊者上香用的。月台上,陈放着两对灵人;紧靠灵帏立着一对引路的“童儿”(即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

  月台下边两侧,陈放着四对纸扎的尺头桌子,一对金山银山的小盆景;一对五彩锦缎的尺头(衣料),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两对桌子则带有杨氏丧礼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装:缀有剑头飘带的豆青面,青大领的道袍;深蓝色青大领道袍各一领;马蹄形的混元中、门楼式的庄子中各一顶;彩绣青云白鹤、八仙法物的大红法衣、百寿图配万字不到头图案的橙黄色法衣、八卦太极图图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袜、云头履各两双。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着令旗、令剑、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简(笏板)、震坛木、米碟、净水碗、杨枝、朱砂砚、朱笔、黄表奏章匣、《天师符》、《天师玉匣记》、《天师万年历》、《天师神魂执照》各一册。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宝:万历青花笔筒、山字形笔架、铜笔架各一;中插大抓笔、“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砚一块;大铜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贾岛五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铜镇纸一对;“龙门”盖金墨锭一匣、彩笺一匣,上绘松涛水月图案,并有双钩隶书:“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另有纱罩桌灯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陈设:裱有紫红绫缎槽囊的硬木锦匣两对,内放炉、鼎、瓶、罐,另有陶瓦银釉古装歌妓人一堂,窑变紫红色“聚宝盆”(内叠金室、银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红珊瑚枝挂金银的“摇钱树”一具;玉器一匣;烟壶一匣。。这些纸制冥物精细异常,足可乱真。乃是出于和平门外延寿寺街衡记、高记两家冥衣铺。

  本日迎三送路,杨氏丧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蓝布的过街棚,两边棚口及丧居门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对红底金纹双花篮图案的大鼓、锣架设于棚内,为来宾们传报不暇。延至午后,西至延寿寺街、琉璃厂,东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带,车水马龙,以梨园界为主的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杨宅吊唁。仅戏剧内外行人,计300余人,名伶尚小云、高庆奎、沈曼华、李洪春、刘砚亭、王福山等,均亲临挂孝。伶界如余叔岩、玉瑶卿、王凤卿、俞振庭、蔡荣贵、谭小培、谭富英、程砚秋、马富禄、叶龙章、叶盛章、萧长华、郭春山、阎岚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龄、丁水利、于连泉、于永利、迟月亭、杨春龙、王又荃、金仲仁、赵砚奎、陈椿龄、郝寿臣、杨宝忠、侯海林、徐霖甫、迟绍峰、万子和、梁华庭、杨主生、王敬五、金廷荪、金少山等,及戏剧评论家汪侠公、戴兰生、齐如山、吴幻荪、景孤血等,均亲临致祭,或具联轴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诚为素车白马,会吊龟年,灵棚内,参灵的鼓乐,经声佛号与哭声混成一片。

  午后6时,依丧礼送三。走在最前边的是官鼓大乐,官吹官打24个响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细乐,后面便是以彩纸精糊细表的转轮大轿车一辆,以翻毛骏马驾辕,前加顶马;后配跟骡。车厢左窗外,贴一黄纸条,上书“杨府老太爷显考嘉训之灵车孝女杨荣桂、嗣孙续潜、婿刘砚芳、外孙宗杨、宗华等全宅孝属叩祭”字样。另有大翻毛双马驾辕的四面大玻璃百叶窗四轮马车一辆;8人抬绿帏官轿一乘;杠箱4抬;墩箱4只;大白仙鹤一只(一楼二库已于事前送往焚化场等候)。

  纸活两旁为8盏大白气死风灯和12对六角形的手罩子为之照明。纸扎刍灵后边为雍和宫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长号等轻重蒙藏法器吹奏。白云观的道士身披云缎刺绣的对儿衣,打着铛、铪、鼓,白全一为高功,捧着如意殿行。所有参加送三的来宾(多数是名伶)分别执香提灯,排成双行步送,成为一条大火龙。后为铁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着佛曲梵乐,音韵凄惨,使人呜咽欲绝。杨氏之女荣桂打着挑钱纸,女婿刘砚芳以铜茶盘捧着喇嘛用巴拉面捏成的灯塔;嗣孙等分别棒着道经大疏、禅经大疏,均痛哭失声,被近亲们一一搀行。最后是龙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点殿后。整个送三行列蜿蜒约一里多地。观者如云。尾随不舍者数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号本宅出发,出延寿寺街南口,经琉璃厂、厂甸、南新华街,至虎坊桥焚烧冥物车马,尽礼而散。

  接三之日,业经丧礼处与孝属讨论决定,杨氏灵柩在家停灵受吊15天,从即日正式开坛起经,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请的经忏以外,包括梨园界同仁送的计有番经7棚;道经8棚;禅经10棚。共25棚。所有诵经、礼忏、燃灯、施食,悉皆周隆。定于2月27日家奠、开吊、伴宿送库;28日辰刻发引。因堪舆家勘测认为永定门外茔地因“方向不利”,当年不宜下葬,故暂厝陶然亭龙泉寺庙内,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为救济黄河水灾的灾民,北京伶界演出义务戏。

  演出剧目

  《朱痕记》(程砚秋,谭富英)

  《樊江关》(尚小云,筱翠花

  《战宛城》(李万春,荀慧生,郝寿臣)

  《开山府》(李盛藻,袁世海

  《艳阳楼》(周瑞安)

  《钓金龟》(李多奎)

  1939年2月9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廿一日: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1939年5月3日,农历己卯年三月十四日: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1939年6月14日,农历己卯年四月廿七日: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1939年8月8日,农历己卯年六月廿三日: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由老舍、张季纯出面召集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为第二年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问题。荀慧生、张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9年5月25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十八日:京剧《金玉奴》座谈会召开

  北京市文联召开京剧《金玉奴》座谈会。《金玉奴》是荀慧生60高龄时重新加工整理的剧目,且自编自导自演,与会者一致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1959年7月,农历己亥年:孙毓敏参加荀慧生京剧团

  孙毓敏本年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7月分配到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工作。

  1961年6月,农历辛丑年: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

  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在沪期间,上海广播电台播放了孙毓敏的《荀灌娘》与《蝴蝶杯》的选场,她在《解放日报》撰文《看荀慧生老师演出杜十娘有感》。

  1961年6月3日,农历辛丑年四月二十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一天。

  演出剧目

  《白蛇传》(孙毓敏饰白蛇,别永德饰许仙,吴纪敏饰青蛇,赵炳啸饰法海,赵慧英饰“水斗”之白蛇)

  1961年6月4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一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二天。

  演出剧目

  日场

  《荀灌娘》(孙毓敏,黄文俊,刘永贵,茹绍瑞,李薇华、赵慧英饰女兵)

  1961年6月6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三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四天。

  演出剧目

  《蝴蝶杯》(孙毓敏,徐和才)

  1961年6月17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五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五天。

  演出剧目

  《花田八错》(荀慧生)

  1961年6月18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六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六天。

  演出剧目

  《金玉奴》(荀慧生) 荀慧生饰演的红娘


  1961年6月19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七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七天。

  演出剧目

  《红娘》(荀慧生)

  1961年6月20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八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九天。

  演出剧目

  《杜十娘》(荀慧生饰杜十娘,孙毓敏饰丫鬟)

  1962年3月26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廿一日,上午: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

  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拜师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大厅举行。文化部.中国剧协.文化局及北京戏曲界知名人士.各剧团的领导及代表三百多人前来祝贺,会上在行罢鞠躬礼后,师徒双方、有关领导及来宾如荀慧生、马连良等,都发表了热情讲话。

  拜师会前的专场考察中,杨少春演出了《挑华车》。

,农历荀慧生与吴昌硕 
  吴昌硕爱好京戏,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之间有诗画之交,此已有人着文谈起过,但他与另一位京剧大师荀慧生也有着不少交往,却从无专文谈起,此处略作补述。

  荀慧生是京戏中“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与梅兰芳创“梅派”、程砚秋创“程派”、尙小云创“尙派”,合称京戏“四大名旦”。昔时唱戏名角多通诗赋,喜好书画,如梅兰芳、程砚秋、兪振飞等均擅此道。

  荀慧生在一九二一年秋到沪献艺,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向吴昌硕请敎。吴昌硕本来就喜欢京戏,见廿一岁的荀慧生不仅擅长京戏,而且有意于书画艺术,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

  过了两年,一九二三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吴昌硕八十岁寿诞,许多朋友和及门弟子借上海山西北路海宁路口的华商别墅祝嘏,一时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亲友纷纷以诗画相赠。当晩进行京剧演出,荀慧生、梅兰芳等均到场,荀慧生除演唱《麻姑献寿》外,还与袁寒云合演梅派唱腔《审头刺汤》,而梅兰芳则反串演唱荀慧生的拿手戏《拾玉镯》。此外,戎伯铭演唱《贵妃醉酒》,画家熊松泉演唱《华容道》,给吴昌硕的八十岁大寿带来了许多快乐与笑声。

  一九二七年春三月,荀慧生从北京赴沪献艺,在一品香向吴昌硕补行拜师礼,当时也有不少名家在场。吴昌硕见荀慧生年纪轻轻而有意于书画,满心欢喜,于同年十月诗赠一额,文曰——仙乐风飘。至此,荀慧生就正式被列为吴门弟子。

  不料,荀慧生入门仅一个多月,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吴昌硕便溘然长世,终年八十四岁。荀慧生闻知噩耗,特从北平赴沪,扑在吴昌硕身上大哭不止。吴昌硕虽去世,但荀慧生与吴师后人却往来不断,友情延绵。

  大约在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间,荀慧生赴沪又到吴家,与吴昌硕三子吴东迈寒暄交谈时,忽而进来两个小女孩,大的十岁刚出头,小的也只十岁左右,皮肤白晰而眼目清秀,长得很是活泼可爱,原来是吴东迈的两个孙女,大的叫吴冬梅,小的叫吴有雯。荀慧生非常喜欢她们,当即便与吴冬梅说:“戏曲也应从小孩时学演唱。走,跟我到北京去。”

  两个女孩不知所措。吴东迈望望两个天眞可爱的小孙女,终究舍不得放她们去。

  不过,她们的父亲吴长邺却时常赴京。每次到京,也必到荀慧生家拜访,并住他家。许多年过去了,吴长邺谈起荀慧生,仍仿如昨日,他说:“荀慧生的太太姓张,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文化大革命中,荀被批斗,她雪夜逃生,结果因年老体迈,被雪盖住。等被挖出来,人已死了,很惨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6 01:45 , Processed in 0.16375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