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深夏 发表于 2009-12-2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灵山县 电信
每天必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72年——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逝世

哈利·S·杜鲁门在百度百科中为本词条的同义词,已为您做自动跳转。
编辑词条 哈里·S·杜鲁门



  
 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国第33位总统(1945年4月12日~1949年1月20日,1949年1月20日~1953年1月20日)

  绰号:"Give 'Em Hell Harry" ,密苏里的小人物

  出生:1884年5月8日,拉马尔里,密苏里

  死于:1972年12月26日,堪萨斯市,密苏里

  父亲:约翰·安德森·杜鲁门

  母亲:玛莎·艾伦杨·杜鲁门

  夫人:伊丽莎白·贝丝·弗吉尼亚·华莱士(1885~1982年),于1919年6月28日结婚。杜鲁门政策强硬,由于其下令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导致夫妻感情不和,最终离婚。

  孩子:玛莉·玛格丽特·杜鲁门(1924年~)

  宗教:浸礼会教友

  教育:参加堪萨斯大学民法学校

  身高:175cm

  职业:农场主,官员

  政party:民主party

  其他government位置:杰克逊郡法院法官,1922~1924年

  杰克逊郡法院首席法官,1926~1934年

  国家参议员,1935~1945年

  副总统,(在F.D.罗斯福总统下)1945年

  总统年薪:75,000美元/年

概述  在国内事务上,杜鲁门总统刚好遇上了新一轮混乱的经济衰退周期,物资短缺、无数的罢工和有关否决《塔夫脱-哈特利法》的争议,成为了当时的写照。杜鲁门虽于1948年成功连任总统,但却未能成功控制国会,以致他的“良政”计划统统流产。他又曾率先以行政命令在美国军队废除种族隔离,并推动第二次“红色恐慌”,从government各部门辞退了数以千计的共产party同情者。此外,受一连串的财政丑闻打击,有达数百位由他任命的官员下野。

  在外交事务上,杜鲁门总统任内发生了不少世界大事,首先是盟军战胜纳粹德国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接着是联合国的成立、以重建欧洲为旨的“马歇尔计划”的落实、杜鲁门主义对抗共产主义冷战的开始、北约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其中朝鲜战争使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争使44,000名美军阵亡及失踪,并直接破坏杜鲁门第二次连任的计划。最终,共和party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凭借反对杜鲁门的运动与标语“韩国!共产主义!贪污”(Korea! Communism! Corruption!)而赢得人心,在1952年出任总统,结束了民主party长达20年的执政。

  杜鲁门是位常摆出友善姿态和谦逊的总统,他的不少警句,如“推卸责任止于此”(The buck stops here!)和“怕热就别进厨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等等,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相比前任总统,杜鲁门的支持度不算高,但他在任内仍能克服了不少困难。虽然他最后在1952年被迫放弃竞逐连任,但今天普遍的学者仍视他为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

早年生涯  家庭背景

  杜鲁门1884年5月8日出生于密苏里州拉马尔,是约翰·安德森·杜鲁门(John Anderson Truman)和马莎·埃伦·扬·杜鲁门(Martha Ellen Young Truman)的长子。杜鲁门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分别叫约翰·维维安·杜鲁门(John Vivian Truman,1886年~1965年)和玛丽·简·杜鲁门(Mary Jane Truman,1889年~1978年)。

  杜鲁门的父亲约翰·杜鲁门是一位农夫和家畜商贩,在杜鲁门只有11个月大的时候,便举家迁到密苏里州格兰德维尤的一个农场。那个农场由杜鲁门的祖父母所拥有,占地达600英亩(240公顷)。为了方便上学,杜鲁门一家在他6岁的时候又迁移到密苏里州独立城。1901年,杜鲁门从高中毕业后,从事了一系列的神职人员工作。1906年,杜鲁门回到了格兰德维尤的农场并在那里度过了约十年的时光。在这段时期里,他结识了贝丝·华莱士(Bess Wallace),并在1911年向她求婚,但却以失败收场。此后,杜鲁门说要比农夫赚到更多钱后,才再次向贝丝求婚。结果,他在1918年如愿以偿,当时他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回来,而且还得到了上尉军衔。

  杜鲁门是最后一位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总统,但他曾经于1920年代在堪萨斯城法律学校(Kansas City Law School,即今日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大学的法律学校)读过两年的法律学位课程,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查理斯·埃文斯·惠特克曾经是他的同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杜鲁门加入了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担任军官,并在法国带领一支炮兵部队,名为炮兵连D组,隶属于第35师60旅的129野战炮队。在体能方面,杜鲁门右眼视力为20/50,而左眼是20/40,但由于他在体能测试前秘密地记诵了视力检查表,所以他仍可以通过测试从征。在前往法国之前,杜鲁门先在俄克拉何马州劳顿附近的锡尔堡接受训练。在受训期间,他被指派去打理军营的贩卖部(提供糖果、香烟、鞋带、梳打水、烟草和撰写发给士兵的文件),因此营中几乎每位士兵都认识杜鲁门。为了方便打理贩卖部,他征募了曾在堪萨斯城的一家服装店当过职员的犹太裔朋友爱德华·雅各布森中士前来帮忙。此外,杜鲁门还在军营中认识了堪萨斯城政客汤姆·彭德格斯特的侄儿詹姆士·M·彭德格斯特(James M. Pendergast),而这位政客在战后对杜鲁门有一定的帮助。

  在法国,杜鲁门上尉的炮兵连表现十分卓越,他们虽然在孚日山受到攻击,但他仍能够作出十分有效的抵抗。杜鲁门日后获擢升为国民警卫队的陆军中校,而他一直也为自己在军队服役的背景感到相当自豪,因为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团的炮兵连D组在大战中没有损失过任何人。

  婚姻和早期商业生涯

  大战结束以后,杜鲁门回到了独立城,并于1919年6月28日迎娶了他一直深爱的贝丝·华莱士。婚后,两人生有一女,取名玛格丽特·杜鲁门(1924年2月24日~)。

  婚后一个月,杜鲁门把在锡尔堡和海外服役所赚到的本钱,与好友雅各布森开办了一家专卖男装的店铺,名为“杜鲁门与雅各布森”(Truman & Jacobson),位于堪萨斯城商业区的第十二街104号。在最初的两年中,服装店可谓经营得非常成功,但到了1922年,由于谷物市场不景气,连带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使丝质衣服供过于求。再加上服装店的客源主要来自以前129野外炮队的成员,所以服装店最后以破产结业告终。原本1919年的小麦价格是2.15美元每蒲式耳的,可是1922年的时候却只值88美仙每蒲式耳,因此,杜鲁门归咎于共和party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认为梅隆的政策使他的服装店倒闭,而且之后又要工作数年,才能还清债务,于是这成为了杜鲁门日后加入民主party的一大因素。

  雅各布森是杜鲁门的毕生好友,杜鲁门亦时常向他请教有关锡安主义的事,而他们在1923年成功被华盛顿学院取录。

投身政治  杰克逊县法官

  在堪萨斯城民主party政治集团首脑汤姆·彭德格斯特的帮助下,杜鲁门于1922年当选为密苏里州杰克逊县法院的法官。这个职位的性质和县首长相近,都是具行政性质,而不负责审理案件。其后,杜鲁门虽然在1924年竞选连任失败,可是他在1926年重新当选,并且在1930年连任。在任期间,他十分勤奋,其中几项大型的公共建设项目,更为他获得不少赞誉,这些建设包括扩建道路以配合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兴建新的县法院大楼。此外,他还筹划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十二座“小径圣母像”(Madonna of the Trail),以表彰杰出妇女对国家的贡献。

  1922年,杜鲁门向一位朋友缴纳了10美元的3Kparty入会费,但是这笔款项在不久以后又退还给杜鲁门,因此杜鲁门从来没有入会,从来没有出席3Kparty任何活动,亦从来不是3Kparty的会员。尽管杜鲁门曾经在日记对犹太人表示过憎恨,但他的朋友兼生意伙伴雅各布森,却正正就是犹太人,而且杜鲁门在日后还成为以色列立国的一大推动者。

  参议员

  在1934年的美国参议院选举中,彭德格斯特指定杜鲁门竞逐密苏里州的参议院席位,并支持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可是在民主party内部的提名选举中,杜鲁门却一度遭遇了竞争对手塔克·米利根(Tuck Milligan)。而塔克的兄长莫里斯·M·米利根在日后除了拉倒彭德格斯特的政治集团外,更在1940年的参议院选举与杜鲁门对垒。

  参议院选举期间,尽管堪萨斯城有3人被杀,但选举没有被打断。最后在“彭德格斯特的参议员”的阴霾笼罩下,杜鲁门成功当选。任职参议员初期,他在彭德格斯特影响下大力支持“新政”,但杜鲁门本人指支持“新政”完全是自己的个人取态。

  米利根在1936年对劳埃德·C·斯塔克当选密苏里州州长一事展开了调查,结果有258人被定罪。但更重要的是,米利根及后发现彭德格斯特从1927年至1937年间,都没有缴交联邦税款,而且又暗中诈骗保险。施塔克在竞选州长期间曾得到彭德格斯特的祝福,可是他在后来的审讯中却出卖和指证了彭德格斯特,并从彭德格斯特和杜鲁门手上,接管联邦government发到地方,用作推行“新政”的资金。最终在1939年,彭德格斯特承认控罪,除了遭罚款10,000美元外,还被判入狱15个月。该次对彭德格斯特的审讯,曾因他的身体状况恶化,又心脏病发,而多次拖延。

  彭德格斯特失势后,施塔克和米利根在1940年加入了民主party的参议院内部提名选举,挑战杜鲁门。可是他们两人的参选,反而分散了反彭德格斯特的票数,加上杜鲁门又得到了民主party在圣路易斯的领袖罗伯特·E·汉尼根的支持,结果杜鲁门成功连任参议员。后来在1944年,汉尼根又协助杜鲁门成为罗斯福的副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杜鲁门宣誓就任副总统之后数日,即接替罗斯福任总统前的数个月,他公然出席了彭德格斯特的丧礼。据了解,他也是唯一一位列席的民选government官员。

  杜鲁门经常为自己支持彭德格斯特一事作出辩护,说到自己的得益大于回报。杜鲁门又说,当他晋身参议院的时候,彭德格斯特曾忠告到:闭上你的嘴,专心回你的邮件。

  杜鲁门委员会

  1941年6月23日,即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参议员杜鲁门发表到:“假如德国比苏联强,我们应该帮助苏联一方;但若果占优的是苏联,那我们便应该帮助德国,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大开杀戒,尽管我一直不愿看到希特勒在任何情况下取得胜利。”(载于1941年6月24日的《纽约时报》)杜鲁门这段看似美国会支援纳粹德国的言论,使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均感到不安,结果杜鲁门很快便收回这段话并作出了澄清。

  杜鲁门在战时领导一个委员会(通称杜鲁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军方有关行政混乱、浪费和诈骗资源等丑闻,为他搏得了不少名声和赞誉。其中,他对军方实施的“常识节流措施”,更使杜鲁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敬重。最初,这个委员会被认为可能会损害军队士气,但事实证明委员会是一大成功,因为它为军方总共节省了至少110亿美元,而杜鲁门更因此出现在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杜鲁门曾9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在1945年和1949年更被选为“风云人物” 。

  副总统

  曾支持杜鲁门连任参议员的圣路易斯民主party领袖罗伯特·E·汉尼根,在1944年与杜鲁门达成协议,帮助他成为副总统。

  当时汉尼根正出任民主party全国委员长,而总统罗斯福则因为副总统亨利·华莱士过份崇尚自由主义,希望予以撤换。南卡罗来纳州的詹姆斯·F·柏恩兹是其中的一位热门人选,但由于他的种族隔离主义者身份而被认为过于保守,所以汉尼根在芝加哥举办的1944年民主party全国会议中推荐了杜鲁门,从而在194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出现了“罗斯福—杜鲁门”组合,结果这个组合在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至于汉尼根推荐杜鲁门一事,就被传媒称为“密苏里协议”。

  在1945年4月12日,正当杜鲁门在国会和议长山姆·雷伯恩一起的时候,杜鲁门被传召到白宫。到达白宫后,埃莉诺·罗斯福告诉他罗斯福已经身故。于是杜鲁门慰问可以为她做甚么,但这位前第一夫人却反问道:“我们有甚么事可以为你效劳吗?你现在可正身陷困境。

第一届总统(1945年~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杜鲁门是在罗斯福的身体健康每下愈况时被任命为副总统的,而任职副总统的时间只有82日,因此他们两人没有开展重要的合作。一些主要计划如曼哈顿计划,杜鲁门亦没有参与。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病逝后,在美国历史的重大时刻,杜鲁门接任总统。作为总统,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杜鲁门作出了许多与美国、世界有关的重大决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杜鲁门曾告诉传媒:“我的感觉就像月亮、星星和所有星球都要坠落到我身上。

  以下摘录了杜鲁门上任后首五个月所发生的大事:

  4月25日——各国代表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决议成立联合国

  4月28日——意大利墨索里尼被杀

  5月1日——希特勒被宣告已自杀身亡

  5月2日——柏林陷落

  5月7日——纳粹德国投降

  5月8日——欧战胜利纪念日

  7月17日至8月2日——盟国召开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秩序

  8月6日——盟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日本宣战

  8月9日——盟军在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14日——日本同意投降,是为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2日——日方在USS密苏里号上正式投降

  联合国、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在二次大战后意识到美国和苏联不再存在共同敌人和利益,因此他在政策方针上明显有抗衡苏联的倾向。作为一位“威尔逊国际主义者”,杜鲁门强烈支持成立联合国,并在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襄助下,促成了首次联合国大会的召开,以回应社会在战后渴求和平的心态。

  虽然杜鲁门谦称自己不熟悉外交事务,国会又为共和party所控制,但是他仍凭国内浸信会教徒的支持,而发表了“杜鲁门主义”及落实了“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是美国行“围堵政策”的开端,他先后请国会拨款4亿美元,支援希腊土耳其对抗共产主义,又于1947年3月12日发表到:

  我认为支持自由人民对抗内部少数的武装行动,或外部压迫者的征服,必须成为美国的政策。如果希腊倒下了,整个中东将会陷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全球的自由人民,都渴望得到我们的支持以捍卫自由。若果我们在犹豫不决,就可能会危及世界和平……我认为我们应该主要透过财政援助来给予支持……此外,我要求国会授权派遣美国非军事和军事人员到希腊和土耳其……

  为了使国会通过对“马歇尔计划”拨款,杜鲁门则尽量把国会的目光移到共产主义,指出共产主义正在欧洲的落后地区兴旺发展。杜鲁门后来承认自己的言论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但辩称这样做是“为了让国会意识危机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强化美国在冷战中对抗共产主义,他签署了《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又分别成立了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美国空军(独立于美国陆军航空队)和国家安全会议。

  良政

  经过民主party多年来在国会取得多数优势和持续由民主party人士出任总统,国民开始出现了厌倦,以致共和party在1946年中期选举重新在国会取得了多数优势。共和party除了在众议院有55席的增幅,在参议院也有数席的增长。杜鲁门一向在外交事务上与共和party领袖有密切的合作,可是在国内事务上,两party却存在很大的分歧。杜鲁门未能成功阻止减税和取消价格管制,而在《塔虎脱—哈特莱法》的争论上,他曾对法案加以否决,但否决决定最终遭国会推翻,以致工会势力受到相当的削弱。到了1950年,由于韩战爆发,杜鲁门再次向国会要求加税。

  到了1948年的大选,杜鲁门声言自己是民主party的一份子,会贯彻“新政”的传统,因而在政纲中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包括提倡实施全民医疗保险、推翻针对工会的《塔夫脱—哈特莱法》,以及一系列激进的保障民权的立法措施。这些政纲在后来归类为“良政”。

  然而杜鲁门的“良政”计划并不获普遍支持,当中只有一项主要的法案得到通过。

  确认以色列

  杜鲁门早在1939年已支持锡安主义的运动,并且有份策划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在1946年,英美调查委员会建议在巴勒斯坦地区逐步建立两个国家,以防犹太人阿拉伯人在该地区取得支配地位。可是,这个建议没有得到舆论支持,而驻守巴勒斯坦的英军因频频受到锡安主义集团的袭击,使英国government备受压力,促成了撤军。结果在英国的催迫下,联合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建议立即把巴勒斯坦分割成两个国家,这个建议在杜鲁门的支持下,于1947年的联合国大会中获得通过。英国government于是宣告在1948年5月15日正式撤出巴勒斯坦,但阿拉伯联盟会议的成员国却对联合国的决议表示反对,并派兵到巴勒斯坦外围。

  当时杜鲁门与国务院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出了现明显分歧,与此同时,美苏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最终,杜鲁门在以色列单方面立国后的11分钟,即确认了其主权,但是这个决定,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柏林空运

  在1948年6月24日,苏联在未经咨议盟军的情况下,单方面中断了前往柏林美、英、法占区的道路,而柏林正位于苏联所占的东德之内,显示出苏联有迫使盟国撤出西柏林的意思。结果,美国驻德国美占区的司令卢西乌斯·D·克雷(Lucius D. Clay)将军建议,沿著由西德至西柏林的高速公路,对西柏林进行大规模的空运物资,以示公义。空运本身将以完全和平的方式进行,但若果空运队伍遭受攻击或被迫中断,就应该作出防卫。然而,杜鲁门听取华盛顿的意见后,相信柏林空运计划很有可能会触发战争而表示忧虑。但最后在6月25日,盟国仍然决定对柏林空运,一直至1949年5月11日,前往西柏林的道路重开,空运行动才告结束。

  消除军方种族差别待遇

  自从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以来,每届联邦government都没有再关注民权的发展,而杜鲁门正是第一位重新关注民权的总统。在1946年,美国本土发生了数宗残暴的私刑,其中有两名黑人男子和两名黑人妇女在佐治亚州的沃尔顿县附近被杀害;另外亦有一名刚从二战战场退役的非洲裔美军遭到虐待,称为艾萨克·伍德沃德事件。这些滥用私刑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民权的关注,并促使杜鲁门在1947年发表一份名为《保障这些权利》的报告。该报告对改革民权提出了10点议程,包括将私刑列入联邦罪行。到了1948年2月,杜鲁门总统将这些议程提到国会,并建议设立几个联邦government职位,以专责落实一些如选举权和平等就业等人权。

  可是这些改革,却招来南部民主party员在party内总统提名大会表达出强烈反对,但杜鲁门对此不以为然,并说:“我的祖先是联盟国的人……但当我得知刚从海外归来的黑人士兵,在密西西比给抛出军车之余,又遭到毒打,我立即感到了反胃。”

第二届总统(1949年—1953年)  1948年大选

  在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杜鲁门出乎众人所料,在大选中胜出。

  在1949年民主party全国会议中,杜鲁门意图淡化他在人权方面的政纲,以缓和party内南北派系的冲突。可是,美国参议院候选人兼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长休伯特·H·韩福瑞(Hubert H. Humphrey)在地区party领袖支持下,在会上建议民主party应采取更积极进取的人权政策,结果建议被杜鲁门全心全意地采纳。不出两星期后,杜鲁门签署了《行政命令9981号》,指令在美国军队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但杜鲁门事实上十分担心支持民权改革会带来政治风险,至于失去迪克西民主party人的支持,更有可能拖垮民主party。

  当时的共和party总统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在民意调查中被认定稳操胜券,而盖洛普民意测验在大选前两星期,即使还有14%游离票,也停止了民意调查。结果,盖洛普民意测验的创造者乔治·盖洛普犯了一个在日后不再重蹈的错误,他总结到:“游离票站到了执政者的一方。

  杜鲁门站在守车车尾,沿著铁路穿州过省,到各地短暂停留,发表演说的竞选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日后更成为每届总统竞选必备的重要环节。

  杜鲁门在第一届任期没有副总统,在第二届任期则以艾尔本·威廉·巴克利出任副总统。

  核武僵局

  苏联在比预期中快的情况下,成功研发原子弹,更在1949年8月29日进行了首次试爆,从而促成了大战后的军备竞赛。在1953年1月7日,杜鲁门亦向外界宣布,美国已经成功试爆体积更大的氢弹

  阿尔杰·希斯与麦卡锡主义的兴起

  在1948年8月3日,《时代周刊》资深编辑惠特克·钱伯斯(Whittaker Chambers)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的听证会上,提交一份名单,上面载有自1930年代至1940年代于美国government内暗中活动的共产party员。该名单上载有阿尔杰·希斯(Alger Hiss)的名字,而希斯是国务院的一位官员,曾参与创立联合国。事后,希斯在1948年8月17日找钱伯斯当面对质,白宫的官方回应亦要求终止对希斯的调查,以引开公众的注意。

  然而两人的对质与白宫的回应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948年11月,钱伯斯带领两名HUAC的调查员到马里兰州的一块南瓜田,并在一个空心的南瓜中找到四枚微型胶卷。微型胶卷内所载的资料则在后来被称为“南瓜文件”。(事件亦使加里福尼亚州参议员尼克逊一举成名,因为他后来对著这些胶卷,摆出一个拿著放大镜的姿势,拍摄了几张广泛流传的相片)

  到了1950年2月9日,共和party参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的共和party妇女会上发言,指国务院涉嫌与共产party员纠缠不清。当时苏联正试爆核武、中国又成为共产party国家,国内又有阿尔杰·希斯一案,结果麦卡锡透过在国内冒升的反共主义,成功从公众取得相当的支持,并揭开了“麦卡锡主义”时代的序幕。

  朝鲜战争

  杜鲁门总统签署一份指令美军加入朝鲜战争的文件。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进入南方,不久将解放整个朝鲜半岛

  杜鲁门立即强烈要求联合国作出干预,故此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首的“联合国军”在1950年10月成功把朝鲜军队退回至中国边境一带。

  在1950年10月,中国以朝鲜的名义对战事作出干预,麦克阿瑟立即建议杜鲁门出兵袭击中国在鸭绿江一带的军事基地,在必要情况下,更可以动用原子弹。在中国援助朝鲜的情况下,“联合国军”被迫退回到韩国,而战线在1951年春天的时候,更退回战争爆发时的地区。但杜鲁门不同意麦克阿瑟的观点,担心他的方案会使苏联加入,使大战升级,最终有爆发核子战争的可能。于是麦克阿瑟在总统反对的情况下,公开广播出他对战事的意见,而且更不服从杜鲁门的指令。结果在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并召他回国。

  此后朝鲜战争成为了僵局,直到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任总统后,方于1953年7月27日达成了停火协议。

  参与朝鲜战争与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使杜鲁门在国内变得不受欢迎,更促使他在1952年的大选不再寻求连任。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杜鲁门在1952年2月的支持率为22%,是有史以来在任美国总统所得到的最低支持率。

  越南

  越战爆发前,美国早已介入越南问题,而且可追溯至杜鲁门任总统的时期。在1945年的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胡志明参照美国,撰写了一份独立宣言,并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party军队为头号敌人。但在同年9月23日,美国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由中国传入越南,继而向世界散布,声明支持法国对越南的管治。

  由于遭美国摒弃,胡志明转移向共产party求助。在1950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得到中共和苏联的承认,当时他盘踞在接壤中国边境的一些偏远地区,而法国仍然占领余下的地域。在美国的“围堵政策”和强烈反共的前提下,美国继续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以及确认法国在越南的傀儡政权。因此同样在1950年,杜鲁门对法国发放了一共一千万美元的援助,又派出123支非战斗部队到越南,协助处理物资事宜。到了1951年,援助总额上升至一亿五千万美元,至1953年更达至了十亿美元(占美国对外援助总额的1/3,也占法国一方支出的80%)

  翻新白宫

  和其他美国总统不同的是,杜鲁门入住白宫的时间非常之短。理由是有屋宇结构专家在他上任后不久指出白宫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部份主因是因为在1812年战争中,白宫的墙壁和地基曾被火焚烧,以致在结构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杜鲁门对白宫的地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另外又在白宫的南翼柱廊的第二层,加建了一个阳台(即所谓的“杜鲁门阳台”)。至于杜鲁门一家则搬到附近的布莱尔宫,作为自己的“白宫”。

  险遭刺杀

  在1950年11月1日,两名分别叫杰斯里奥·托里索拉(Griselio Torresola)和奥斯卡·柯拉索(Oscar Collazo)的波多黎各民族主义者,企图于布莱尔宾馆行刺杜鲁门,但行刺失败。柯拉索被裁定谋杀罪成,于1952年被判处死刑,不过后来得到杜鲁门减刑为终身监禁。

  事件发生后,杜鲁门决定在波多黎各举行一次民主的公民投票,以决定波多黎各的地位和与美国的关系。最终波多黎各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并确立成为美国的自治邦。

  连串丑闻

  在1950年,参议院在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的带领下,对government高级官员受贿进行调查,当中发现不少官员曾收受过名贵皮草和冰箱一类的物品,而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更牵涉在内。结果一共有166名国税局员工辞职或被解雇,部份人更被司法部控告瞒税和贪污等罪行。一般历史学家都同意杜鲁门没有牵涉到国税局的贪污丑闻,亦相信他对此并不知情—但却有一次例外。在1945年,一位香水公司总裁送了一部十分昂贵的新型号冰箱给杜鲁门太太,该名商人其后在杜鲁门和他的好友哈利·佛汉将军的协助下,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取得优先前往欧洲的机票,而那名商人在回程时又与一位伤兵发生争执,更将他“撞伤”。事件在1949年曝光,使杜鲁门大为尴尬,但他仍然大力为佛汉将军作出辩护,可是实际上,佛汉将军本人当时被一连串的白宫办公室丑闻缠身。

  到了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发起一连串运动,指government混入了不少苏联特工,再次使杜鲁门government备受困扰。早于1947年,杜鲁门设立了一个“效忠委员会”,调查联邦government是否混入了间谍。后果是,自1947年至1952年,大约有20,000名公务员遭到调查,当中有约2500人“自愿”辞职,400人被辞退。另外自1945年至1946年,约翰·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多次向杜鲁门作出警告,指财政部的助理部长哈利·德克斯特·怀特是苏联间谍。加拿大总理亦同样向FBI警告要注意怀特,而来自苏联的变节人士也证实了这个情报。最后杜鲁门唯有将怀特调任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美国代表,他又承认设立“效忠委员会”是他当总统犯下的最大失误。

卸任总统以后  1952年大选

  在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22号修正案》,防止总统寻求第三届任期(若该总统曾有一次为期多于两年的任期,该总统日后只可有多一届任期),但杜鲁门总统却不在此限。然而,杜鲁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中被party内的埃斯蒂斯·基福弗击败后,他决定退出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

  在1951年夏天,即杜鲁门解除麦克阿瑟职务后不久,杜鲁门邀请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当时仍未决定加入甚么政party)为民主party出选总统,而自己则当他的副总统,但建议遭他拒绝。

  到了新罕布什尔州初选的时候,由于杜鲁门没有对任何民主party候选人作明确支持,自己又没有宣布放弃竞逐,结果杜鲁门的名称出现在选票上(在新罕布什尔州,任何人可未经当事人同意,在初选中作出提名)。但是在1952年3月,杜鲁门宣布放弃竞逐,又极力劝说伊利诺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参选,最终史蒂文森成为了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party的候选人。

  杜鲁门图书馆与回忆录

  杜鲁门卸任后离开了华盛顿,搬到了他岳母在密苏里州独立城的居所,并到各地发表演说和撰写回忆录。另外,杜鲁门又模仿他的前任总统罗斯福,在1957年出资成立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捐赠予联邦government。这也是自《1955年总统图书馆法案》通过以来第一所建立的总统图书馆,以后每位卸任总统都会建立一所总统图书馆。

  杜鲁门任总统时曾落实通过对退休公务员发放退休金。可是他认为卸任总统接受任何的捐赠,都有损全国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和专严,因而加以拒绝。虽然他卸任后从撰写回忆录赚取到600,000美元,但是当中的大部份款项均用作了交税和支付协助撰写回忆录的人员的薪水。

  杜鲁门分别在1955年和1956年出版了两本回忆录:

  《Memoirs by Harry S. Truman: Year of Decisions 》(第一集) (ASIN B000BC81YE)

  《Memoirs By Harry S Truman: Years of Trial and Hope》(第二集) (ASIN B000CQXZWM)

  有鉴于杜鲁门的财政状况,国会在1958年通过了《卸任总统法案》,向卸任总统每年发放25,000美元的退休金。不过当时另一位在世的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却没有接受这份退休金,据了解是为免使杜鲁门尴尬。

  晚年生活

  在1956年,杜鲁门伉俪出访欧洲,一时间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英国,杜鲁门获牛津大学颁发民法学荣誉学士学位,并最后一次和朋友丘吉尔会面。回程美国前,他又为民主party总统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作全力支持(他最初支持纽约州州长W·艾夫里尔·哈里曼)。

  在1965年,詹森总统在杜鲁门图书馆签署了《医疗保健法案》,并把首两张医疗保健卡予杜鲁门和妻子贝丝。杜鲁门亦曾在任内争取落实全民医疗保健。

  杜鲁门年届80岁的时候,获宴请到华盛顿,并准备在参议院发表讲话,但因为他在欢迎仪式上大受感动,而不能言语。当时美国在越战泥足深陷,后来共和partygovernment又爆发水门事件,结果使杜鲁门的支持度急升,更为参议院候选人助选。在1964年,杜鲁门在浴室跌倒,撞伤了额头,折断了两条肋骨,眼镜也撞碎了。自此,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并中断了以往每天到总统图书馆的习惯。到了1972年12月5日,杜鲁门因肺炎引发肺气肿,被送往堪萨斯城研究医院及医疗中心。最终于12月26日因器官衰竭逝世,享年88岁。他死后被安葬于杜鲁门图书馆。

  约翰逊是唯一一位出席了杜鲁门葬礼的在世前总统,但他自己在约一个月后亦因病逝世。

杜鲁门的中间名  杜鲁门(Harry S. Truman)的中间名只有一个字母“S”。这种做法在南部州份和密苏里州也十分普遍,当地人都爱以英文字母来代替名字。杜鲁门则表示,他的中间字母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安德森·施(普)·杜鲁门(Anderson Shipp(e) Truman)和外祖父所罗门·杨(Solomon Young)而起的,因此字母“S”同时代表了“施(普)”(Shipp(e))和“所罗门”(Solomon)两个字。他又曾说过,“S”本身就是一个名,不是字母,所以不需加上一点。

  然而,应说明的是,按照英文文法,只有缩写的字词才需要加上一点。但事实上,不论是美国government部门的官方文件,抑或是杜鲁门的总统图书馆,都有在“S”字后补上一点。另一方面,杜鲁门图书馆内亦保存了很多他本人的亲笔签名,而这些签名的“S”字后,大多都附有一点。

  关于杜鲁门的字母“S”后应否加上一点,一直以来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不过一般相信,虽然“S”是一个名,但仍需在后面加上一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3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逝世

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たなか かくえい、1918年(大正7年)5月4日 - 1993年(平成5年)12月16日)

  日本政治家。原众议院议员,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第64、65任)(1972年7月7日~1974年12月9日)。新潟县出生。

  原以商人从政,在山崎猛迫宫事件中发言替吉田茂解围,故被吉田茂刻意提拔。

  日本自民party第一大派田中派领袖。历任内阁大藏大臣、自民party干事长。1972年出任日本首相,任内,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日本邦交正常化。因被指金权政治而下台。

  洛克希德事件爆发后,受到了服刑。但在同时又以高票当选众议院议员。众议院议员田中真纪子是其长女。

简历  1918年5月4日生,日本新潟县人。十六岁到东京谋生,当过学徒、职员和见习记者,1936年东京中央工学校土木系毕业。1937年在东京创办共荣建筑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被派驻中国黑龙江,未直接参加作战。侵华期间又曾在河北曲阳一代驻扎,1940年因患重病被送回日本医治。1941年以伤病军人退役。1943年成立田中土木建筑工业股份公司(该公司为日本五十家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并任总经理。由于战后房地产价格暴涨,一举成为富翁。

  1948年任第二届吉田内阁法务省政务次官。后因与贪污事件有牵连而去职,并被美国占领军当局逮捕,两年半后宣布无罪释放。1950年任长冈铁道公司总经理。1953年任理研化学公司董事。1954年任自由party副干事长(翌年自由party民主party合并自由民主party)。1955年任众议院工商委员会委员长。

  1957至1958年任岸信介内阁邮政大臣。1961年任自由民主party政务调查会长。曾任1962年7月池田内阁以及1963年7月池田第二届改造内阁,同年12月第三届池田内阁和1964年11月第一届佐藤内阁的大藏大臣。1965年6月至1966年12月任自民party干事长。1968年11月再次担任该party干事长。1971年7月任佐藤内阁通商产业大臣。

  1972年7月任日本首相和自由民主party总裁,同年9月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1973年10月,田中角荣同勃列日涅夫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就缔结日苏和约进行谈判问题达成了协议。在中东问题上,日本采取了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侵略的“新中东政策”,以获得所需的石油。1974年11月因洛克希德公司行贿事件涉嫌,辞去首相和自民party总裁职务, 成为自民party内田中派领袖。1976年7月因洛克希德事件被捕后,退出自由民主party,但田中派依然是自由民主party内一实力较强的派系。在以后的众议院大选中,以无party派候选人身份继续当选为众议员。1993年12月逝世。

  1947年4月后多次当选众议院议员。

  女儿田中真纪子,2001年至2002年1月任日本外相。

  著有《我的履历书》、《日本列岛改造论》等。

轶事  新潟県刈羽郡二田村大字坂田(现在属于柏崎市)出生。农家子弟,父亲田中角次和母亲生有两个男孩。从祖父田中舍吉开始,在农村贩卖牛马。田中角荣幼年时家庭破产,生活困顿,他本人又有口吃,经过在浪花节上的努力锻炼予以较正。

  1933年二田高等小学校毕业后,田中以考上“中央工学校”为目标进城,但始终没有再上学。当选大蔵大臣后他的学历也还是“高小毕业”。是历史上文化程度最低的首相,被呼为“今太阁”(太阁丰臣秀吉也是出生农村)

  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6年——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逝世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概述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Gerald Rudolph Ford Jr. ,1913年7月14日~2006年12月26日)美国第37位、第38任总统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外文名:Gerald Rudolph Ford Jr.
国籍:美国
出生地: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
出生日期:1913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2006年12月26日
职业:政治家军人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
信仰:美国圣公会
政party:共和party





  


简介  美国政治家,美国第40届副总统和第38届总统。他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原名莱斯勒·里奇·金(Leslie Lynch King, Jr.),二岁时父母离婚,他母亲移居密歇根州再嫁,福特被继父收养之后改为现名。福特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在学校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橄榄球球星。此后他赴耶鲁大学学法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服役。

  战后福特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他在共和party内击败了当时在职的party魁,被选举为代表密歇根大急流村地区的众议员。1963年他被选为众议院少数party领导人,他任众议员直到1973年。在水门事件高潮时期,当时的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辞职后福特被任命为副总统(任期为1973年12月6日~1974年8月9日)。1974年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辞职后福特继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以及总统的人。他与他的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两位没有经过选举,而是被指认的副总统。

  福特执政期间美国从越南撤军、赫尔辛基协定生效、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由于在美国国会内民主party占多数,government无法通过重要的法律。福特被迫用尽他的否决权。许多人对福特特赦尼克松也非常不满。1976年民主party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以很小的优势击败了福特。他在1980年竞选罗纳德·里根government的副总统,但是里根选择了乔治·H·W·布什作为他的副总统。

  2003年他度过90岁大寿,是美国第4个年龄超过90岁的前总统。

早年生涯  福特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欧马哈,原名莱斯勒·里奇·金。他出生两年后他父母离婚,再两年后他母亲再婚。虽然福特未被他的继父正式受为养子,他改名为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福特在密歇根州大急流村长大,直到他15岁时他不知道他的父亲实际上是他的继父。福特本人说:“我继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母亲同样好。对于我的家庭成长我找不出更好的描写了。”

  福特参加美国童子军并获得其最高级别。甚至在他入主白宫后他往往依然将此称为是他获得的最高成就。

  福特进入密歇根大学,成为大学橄榄球队的中锋并帮助这支队在1932年至1933年的赛季中不败。福特离开他的母校后他的母校没有再将他的号码(48号)给别人。作为学校的一个秘密社团的成员福特1935年毕业后拒绝了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底特律狮队和绿湾包装工队的为他提供的合同而是去学法学。

  在就读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时福特签署了一份要求通过美国中立法的请求书。这份请求书在美国流传非常广泛,并导致了反对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委员会的成立。但很快福特就改变了他的反对美国参战的观点。

  1941年福特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此后不久就被允许在密歇根州从事律师职务。但他还没有正式入门之前国外的情势就打乱了他的计划。珍珠港事件后他参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4月福特参加美国海军预备队,获少尉级。在参加了美国海军学院的入门训练后他成为驻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的飞行员预备生体育教练。1943年春他开始在曼特瑞号轻航空母舰上任体育教练和炮官。福特后来一直升到助理导航官,他在曼特瑞号上参加了大多数重要的南太平洋海战,其中包括对丘克的空袭、塞班海战和占领菲律宾的战役。不过福特在战时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在1944年12月在菲律宾海上的一次剧烈台风中。此后福特在陆上度过了战争的剩余时间。1946年2月他以少校的军阶退役。后来作为总统福特特赦了被称为“Tokyo Rose”的伊娃·达基诺。达基诺因在战时为日本对盟军从事宣传广播而被判叛国罪。

结婚和家庭  1948年10月15日福特与贝蒂·沃伦在大急流村结婚。福特夫人此前已经结过一次婚。两人有四个孩子:长子迈克尔(1950年出生)后来成为神父,次子约翰(1952年出生)是一名记者和公共事物顾问,三子斯蒂芬(1956年出生)是一名演员和竞技者,小女苏珊(1957年出生)是一名摄像师。

  在福特任总统期间以及此后福特夫人以其对婚前性交、男女平等权修正案等题目的公共言论而引起注意。她与以往的美国第一夫人不同,尤其与她的直接前任佩特·尼克松她截然不同。在福特任总统期间福特夫人公开投身于对抗乳癌的活动中。福特离职后她从事对抗酗酒和滥用毒品的活动,以及福特一家在加利福尼亚州兰乔米拉奇开办贝蒂·福特中心等活动也受到了媒体的注意。

众议员  福特退役后开始主动参加当地共和party的政治活动。他的支持者建议他向当时大急流村的众议员挑战。福特在他服役的时候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说:“我作为一个转化了的国际主义者回到家乡。而我们当时的议员当然是一个坚定的、炙热的封闭主义者。因此我想,我要取代他。没人相信我会赢,但最后我以2:1获胜。”

  在他首次竞选过程中他曾经去看望农夫并许诺说假如他获选的话他将在他们的农庄上干活和为牛挤奶——后来他履行了他的诺言。他为他在军费委员会中的工作被美国议会议员授予“众议员的众议员”的特殊荣誉。

  从1949年到1973年福特任大急流村众议员23年。他当选后第三年他进入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他是国防拨款委员会中的重要成员。他将他的哲学描写为“在内政上宽容,在外政上国际主义,在财政上保守。”1963年共和party将他选为众议院的少数派领导人。在此期间林登·约翰逊指命他参加研究约翰·肯尼迪总统被刺案的沃伦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所得出的李·哈维·奥斯瓦德单人刺杀了肯尼迪的结论至今有很大的争议。

  从1965年到1973年福特任少数派领导人。在此期间他以他的领导作风和不伤人的人格赢得了许多朋友。但由于他经常职责government的“大社会”政策为不必要或者浪费,以及他对约翰逊的越南战争的政策的批评,因此约翰逊很不喜欢他。作为少数派的领导人他与著名的伊利诺州参议员埃弗里特·德克森一起召开了一系列非常著名的记者招待会来宣传共和party的政策。许多媒介人士戏称这些记者招待会为“埃弗和杰利演出”。1970年福特领导了弹劾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的试图。

副总统  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辞职后理查德·尼克松于1973年10月10日任命福特为副总统。这是美国宪法第25次修正案首次获得应用。同年11月27日参议院以92:3票,12月6日众议院以387:35票确认福特为副总统。

  作为副总统福特很少受到媒体的注意。当时记者们集中精力于1972年美国大选时的不法行为以及白宫内部的揭秘。作为尼克松的副总统,福特在公共场合下很少评论这场丑闻,但是私下里他表达了他对尼克松的行为的失望。

  福特上任后水门事件的研究还在继续。1974年8月1日尼克松的顾问团首领亚历山大·黑格告诉福特说“机关”线索被找到了。这个线索证明尼克松本人参与了水门事件。由于当时位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副总统官邸还在修缮,因此福特还住在他作为众议员所住的地方。福特回忆说:“黑格让我去他那里,他告诉我说周一一个新的录音带将被公布,他说这张录音带里的线索是毁灭性的。要么(总统)会被弹劾,要么会辞职。他说:‘我想警告你,形势可能会变化剧烈,你可能成为总统。’我后来说:‘贝蒂(福特的夫人),我估计我们不会住到副总统官邸里去了。’”

总统  上任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福特按美国宪法第25次修正案当任总统。在他对两院联席会议首次进行演讲时他提到了他的特殊情况:“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你们没有使用你们的选票来选举我,因此我请求你们在你们的祈祷中证实我作为你们的总统。”8月20日福特任命前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出任副总统职。参议院和众议院确认了洛克菲勒的副总统职。

  特赦尼克松

  
 1974年9月8日福特特赦尼克松,无条件和完全赦免尼克松在他总统期间犯的任何罪行。在对全国的电视广播中福特说他觉得这个特赦对国家利益来说是最好的,因为尼克松家庭的情况是“我们所有人都参与的美国悲剧。它永无止境,除非有人在上面写上一个结尾。我认识到只有我能做这件事,假如我能够的话,那么我必须做这件事。”在特赦尼克松的同时福特还引入了一个对逃避越南战争兵役逃到加拿大等国的人的有条件赦免。后来吉米·卡特任总统时对这些人进行无条件赦免。

  对尼克松的特赦引起了很强的争论。批评者嘲笑这个特赦为两人之间的“腐败交易”。他们说福特以此换取了尼克松的辞职,本人成为总统。不过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共谋的迹象。福特本人坚持他在此前和此后从未与尼克松讨论过这件事。历史学家认为这个争论是福特1976年大选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特的首位新闻秘书和亲密朋友在福特特赦尼克松后辞职以示抗议。

  government和内阁

  福特上任时保持了尼克松的内阁,但是在他短暂的任期内除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财政部长威廉·赛蒙外其他人全部被撤换。福特还任命了威廉·科尔曼为交通部长,这是第二位任内阁职的非裔美国人和第一位进入共和party内阁的非裔美国人。

  1974年福特任命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为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1975年又改任布什为中央情报局局长。此外福特还选择了一名年轻的怀俄明州政治家迪克·切尼为白宫办公厅主任,1976年切尼还成为福特竞选活动的组织人。

  福特内阁

  职务 名字 任期

  总统 杰拉尔德·福特 1974–1977

  副总统 纳尔逊·洛克菲勒 1974–1977

  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 1974–1977

  财政部长 威廉·赛蒙 1974–1977

  国防部长 詹姆斯.R.施莱辛格 1974–1975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1975–1977

  司法部长 威廉·赛克斯比 1974–1975

  艾德华·列维 1975–1977

  内务部长 罗杰斯·摩登 1974–1975

  斯坦利·哈萨维 1975

  托马斯·克莱普 1975–1977

  农业部长 厄尔·布茨 1974–1976

  约翰·克奈贝尔 1976–1977

  贸易部长 弗里德里克·丹特 1974–1975

  罗杰斯·摩登 1975

  艾略特·理查森 1975–1977

  劳工部长 彼得·布莱南 1974–1975

  约翰·敦洛普 1975–1976

  威廉·尤瑟利 1976–1977

  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 卡斯帕·温伯杰 1974–1975

  福莱斯特·戴维·马休斯 1975–1977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 詹姆斯·林 1974–1975

  卡拉·希尔斯 1975–1977

  交通部长 克劳德·布里内加 1974–1975

  威廉·科尔曼 1975–1977

  中期选举

  
 1974年的众议院中期大选在福特上任后三个月内就进行了。在水门事件的影响下民主party大获全胜,从共和party赢得了49个席位,将其多数优势改善为435席中的291席。福特本人的席位也被民主party人夺走。在同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民主party赢得100席中的70席多数。两院中民主party的多数都足以压倒总统否决权所需要的2/3多数。而这一届美国国会也是自1850年代福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任期以来压倒总统否决权次数最多的一届。

  经济和内务政策

  福特government非常关注经济。为了克服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福特于1974年10月呼吁美国公众要求他们“鞭打通货膨胀”和佩戴写着“WIN”的胸章。1974年10月8日,米勒公共事物中心从今天回顾的角度来看这个措施是一个没有任何解决基本问题的措施的公共关系把戏。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7%,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足以阻止投资,使得资本外流和流入government债券。

  当国家经济进入萧条时经济政策开始改变。1975年3月福特和国会签署了包括降低所得税的1975年减税法令来刺激经济发展。当年纽约市面临破产时当时的市长亚布拉罕·必姆未能从福特获得担保。《纽约每日新闻》因此登出首页标题《福特告诉城市:去死吧》。

  福特还面临着一场可能的猪流感瘟疫。1970年代初流行性感冒中的H1N1猪流感病毒从猪流感演变为可以感染人。1976年2月5日迪克斯堡的一名美国陆军服役士兵神秘死亡,其他四人入院。美国疾病 控制与预防中心研究结果猪流感是死亡原因。此后不久福特government中的卫生机关要求所有美国人免疫。虽然免疫过程拖迟,在公共关系上也出了毛病,但是当免疫项目结束时24%的美国人进行乐免疫。24人死于疫苗,因免疫死亡的人数多于猪流感导致的死亡人数。

  外交政策

  在福特执政期间美国从越南撤出所有人员,西贡失陷。1975年4月30日晨,在一片混乱之中,美国驻西贡的大使馆被清空。美国军队和美洲航空公司直升飞机从美国大使馆撤离了约1373名美国公民和5595名越南人和其他国家公民,将他们运到海上的美国军舰上。

  福特继续了前government开始的对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的缓和。

  尼克松government就已经开始与苏联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975年12月福特访问中国,继续了尼克松访问开始的缓和过程。同年福特government与苏联达成赫尔辛基协议,这个协议为独立的非government组织赫尔辛基观察建立了基础。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监视赫尔辛基协议的履行,后来它演化为人权观察。

  马亚圭斯号事件也为福特导致了一场外交危机。1975年5月,红高棉在柬埔寨掌权后不久,柬埔寨人在国际水域上劫掠了美国商船“马亚圭斯号”。福特派美国海军陆战队去营救船上的水手,结果这些陆战队员错误地在另一个岛上登陆,他们遇到了强烈的抵抗。而与此同时,“马亚圭斯号”上的水手被施放了。但是当时美国人不知道这件事。在这场冲突中41名美军成员阵亡,红高棉约损失60人。

  行刺企图

  福特任总统期间在相隔三星期内有两次有人企图刺杀他。1975年9月5日在加州沙加缅度查尔斯·曼生的一名追随者拿一把口径.45的手枪对准福特并钩动扳机,但是手枪没有发射,凶手被捕。后来该凶手因试图刺杀总统被判无期徒刑。

  17天后另一名女刺客试图在旧金山枪杀福特,但是一个旁观者将她的枪及时打偏了,无人受伤。该女刺客后来被判无期徒刑。

  任命最高法院法官

  
 1975年福特指命约翰·保罗·史蒂文斯为美国最高法院助理法官。史蒂文斯此前被尼克松指命为美国上述法院的法官,1975年被命名为最高法院助理法官来取代退休法官威廉·道格拉斯。如上所述,福特在任众议员时曾经试图弹劾道格拉斯。但是史蒂文斯后来参加了法院中的自由派,这使得保守派很失望。

1976年总统大选  1976年福特勉强同意参加总统大选,但首先他必须克服party内的竞争者。前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和party内的保守派指责福特未能为南越提供更大的帮助、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以及商讨撤出巴拿马运河。里根于1975年秋开始他的大选运动,在数个预选中获胜,但是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共和party大会上却退出了选举。共和party内的保守派说服福特放弃比较自由派的洛克菲勒,选择堪萨斯州参议员鲍勃·多尔为副总统候选人。

  除就特赦尼克松问题的争论和总的反共和party的趋势外福特还必须克服他本人不利的媒体形象。福特在任总统期间曾两次失足,切维依·蔡斯在《周末夜现场》中经常模仿这两次失足。蔡斯说:“他(指福特)甚至在他自己的自传中提到这对他的大选过程有一定影响。”但是虽然如此福特被看做是美国历史上身体最棒的总统之一。

  1976年的一些活动对福特的大选有利,其中包括美国200周年庆祝,总统亲自主持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焰火,这次焰火还在全国实况转播。

  民主party候选人和前乔治亚州州长吉米·卡特以外人和改革者的形象参加大选,他获得了由于水门事件而对共和party失望的选民的支持。在所有的民意调查中卡特均领先,福特始终未能摆脱水门事件和特赦尼克松带来的不满。

  在1976年大选中电视争辩又被引入(这是1960年后首次进行电视争辩)。在第一次争辩中福特被看作赢家,但是在第二次争辩中莫名其妙地犯了几个大错,他说:“苏联没有控制东欧,只要福特government在政,苏联就永不会控制东欧。”福特还说他不“相信波兰人觉得自己受苏联控制。”

  最后卡特以很小的多数获胜,50.1%的选民选了卡特,他获得了297张选举人票,福特获得48.0%的支持,获得了240张选举人票。假如福特获胜的话,那么按照美国宪法第22次修正案他不能在1980年再次参加大选,因为它在尼克松的任期内已经任了两年以上的总统了。

退职后  最后关于特赦的争论消失了,今天普遍认为福特重建了美国公众对其政治系统的信任。福特坚定的性格和他的人格帮助重建了government的尊严。福特的后任吉米·卡特在他1977年的就职演说中一开始就赞扬了离任的总统。

  福特在离任后依然相当活跃。在他离职后他依然出席对美国重要的历史性和仪式性大事,比如总统就职、纪念神事等等。1981年他在大急流村开设了杰拉尔德·福特博物馆,在安娜堡开设了杰拉尔德·福特图书馆。1999年比尔·克林顿授予福特总统自由勋章。2001年他因有勇气特赦尼克松,从而将美国从其麻痹状态中解放出来而被授予肯尼迪勇敢人物奖章。

  近年来福特有一些健康问题。在2000年的共和party大会中他两次受轻微的心肌梗塞,但很快就恢复过来了。2006年1月他因肺炎住院11日。里根死后他是最老的前总统。他是唯一两名活到92岁的美国总统之一。他也是退职后活得最长的总统之一。

年表  1913年7月14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城。

  1935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41年获耶鲁大学法学士学位,后又获密歇根州立大学、耶鲁大学等院校的法学博士学位。离校后在大瀑布城当律师。

  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少校军衔。

  1946年退役后回大瀑布城重操律师业,任布肯-福特法律事务所律师至1949年。

  1949年至1974年任国会众议员。

  1965年当选为众议院共和party领袖。

  1968年任共和party全国代表大会常任主席,1973年10月12日,原副总统阿格纽由于贪污丑闻下台后,他任副总统。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由于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福特出任美国第三十八任总统。

  1974年9月8日,他赦免了尼克松。

  1975年12月1日至5日,福特访问中国 ,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了他。双方重申遵守“上海公报”。

  1977年卸任。2006年12月26日,美国前总统福特病逝,享年93岁。

  著有:《和解的日子》(1979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深夏 发表于 2009-12-2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 电信
27号的咋没更新??快更新啊。。我天天都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27

232年——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子建)逝世
 曹植 (192~232),三国国诗人,文学家。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系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门之后,其兄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不久,崔氏之兄崔琰又因“辞色不逊”被处死。有人说,崔琰之死与其妹的死有关。曹植的后妻谢氏,曾被封为王妃,即史书中所称的“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据说,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80余岁。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曾被封为高阳乡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为穆乡公,他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太原九年(228)卒,谥曰定公。曹植还有两个女儿,在他的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曹植文滔武略。天资聪颖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最为不值的是,曹植根本就没有跟曹丕争夺帝位的想法。

  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自然曹丕成了胜利者,最终继承了帝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周恩来总理就曾引用于叶挺之死的诗文里以批判国民party军。

  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57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生

编辑词条 开普勒 开普勒

概述开普勒(1571-1630)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开普勒
外文名:Johannes Kepler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德国威尔德斯达特镇
出生日期:1571.12.27
逝世日期:1630.11.15
职业:天体物理学
毕业院校:蒂宾根大学
信仰:科学
主要成就:开普勒定律
代表作品:《新天文学》


  



[编辑本段]
【科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简介】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在蒂宾根大学毕业后,开普勒在格拉茨研究院当了几年教授。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1596年)。虽然开普勒在该书中提出的学说完全错误,但却从中非常清楚地显露出他的数学才能和富有创见性的思想,于是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邀请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给自己当助手。开普勒接受了这一邀请,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第谷翌年去世。开普勒在这几个月来给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圣罗马皇帝鲁道夫就委任他为接替第谷的皇家数学家。开普勒在余生一直就任此职。


  作为第谷·布拉赫的接班人,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第谷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细、最准确的观察家,因此他的记录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开普勒认为通过对泰修的记录做仔细的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哪个行星运动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日心说,古老的托勒密地心说,或许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种学说。但是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第谷的观察与这种三学说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灭了。


  最终开普勒认识到了所存在的问题:他与第谷、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经典天文学家一样,都假定行星轨道是由圆或复合国组成的。但是实际上行星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


  1600年,开普勒出版了《梦》一书,这是一部纯幻想作品,说的是人类与月亮人的交往。书中谈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喷气推进、零重力状态、轨道惯性、宇宙服等等,人们至今不明白,近400年前的开普勒,他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尽管开普勒的书是纯幻想作品,但它一定有一些背景来源,比如像毕得格拉斯的话或古希腊神话。


  就在找到基本的解决办法后,开普勒仍不得不花费数月的时间来进行复杂而冗长的计算,以证实他的学说与第谷的观察相符合。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开普勒对此运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万有引力定律已见雏形。开普勒在万有引力的证明中已经证到:如果行星的轨迹是圆形,则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轨道是椭圆形,开普勒并未证明出来。牛顿后来用很复杂的微积分和几何方法证出。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于创新精神。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


  开普勒除了发明行星运动定律外,还对天文学做出了许多小的贡献。他也对光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在晚年为私事而感到忧伤。当时德国开始陷入“三十年战争”的大混乱之中,很少有人能躲进世外桃源。


  他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领取薪水。圣罗马皇帝即使在较兴隆的时期都是怏怏不乐地支付薪水。在战乱时期,开普勒的薪水被一拖再拖,得不到及时的支付。开普勒结过两次婚,有十二个孩子,这样的经济困难的确很严重。另一个问题是他的母亲在1620年由于行巫术而被捕。开普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设法使母亲在不受拷打的情况下获得释放,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开普勒于1630年在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去世。在“三十年战争”的动乱中,他的坟墓很快遭毁。但是业已证明他的行星运动定律是一座比任何石碑都更为久伫长存的纪念碑。


【开普勒的学术经历】  找定了目标


  伽利略的望远镜为哥白尼体系提供的论据是令人信服的,但毕竟还是间接的,只有定性意义。因为人们“坐地观天”,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行星在恒星天球上垂直于视线方向的位移,而不是它们在空间的“真实”运动。要直接论证哥白尼体系,必须探求行星的“真实轨道”,并加以严格考证。


  另外,哥白尼首创的日心体系还残留着托勒玫体系的若干成分,没有完全摆脱经院哲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天体只能作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因此,为了解释行星运行中存在较小的不均匀性,仍然保留了托勒玫的一部分本轮和偏心圆的设计。哥白尼的日心宇宙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他的体系是有缺陷的,很快就被推翻了。


  竟哥白尼事业之功、揭开行星运动之谜的是不朽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开普勒。


  开普勒出生在德国南部的瓦尔城。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是在宗教斗争(天主教和新教)情势中渡过的。开普勒原是个新教徒,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新教的神学院——杜宾根大学攻读,本想将来当个神学者,但后来却对数学和天文学发生浓厚兴趣和爱好。


  杜宾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米海尔·麦斯特林 (1550年~1631年)是赞同哥白尼学说的。他在公开的教学中讲授托勒玫体系,暗地里却对最亲近的学生宣传哥白尼体系。开普勒是深受麦斯特林赏识的学生之一,他从这位老师那里接受哥白尼学说后,就成为新学说的热烈拥护者。他称哥白尼是个天才横溢的自由思想家,对日心体系予以很高评价。


  开普勒能言善辩,喜欢在各种集会上发表见解。因而引起学院领导机构——教会的警惕,认为开普勒是个“危险”分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去当神甫,开普勒则未获许可。他只得移居奥地利,靠麦斯特林的一点帮助在格拉茨高等学校中担任数学和天文学讲师及编制当时盛行的占星历书。


  占星术是一门伪科学,开普勒不信这一套。他不相信天上那些星辰的运行和地上人类生息的祸福命运会有什么相干!他曾为从事此项工作自我解嘲说:“作为女儿的占星术若不为天文学母亲挣面包,母亲便要挨饿了。”


  从那时起,开普勒开始从事研究他毕生最感兴趣,也是他尔后获得最大成就的问题了。


  宇宙模型


  开普勒平生爱好数学。他也和古希腊学者们一样,十分重视数的作用,总想在自然界寻找数量的规律性 (早期希腊学者称为Hexie)。规律愈简单,从数学上看就愈好,因而在他看来就愈接近自然。他之所以信奉哥白尼学说,正是由于日心体系在数学上显得更简单更Hexie。他说:“我从灵魂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相信的欢乐心情去欣赏它的美。”他接受哥白尼体系后就专心探求隐藏在行星中的数量关系。他深信上帝是依照完美的数学原则创造世界的。


  开普勒在他早期所著的《神秘的宇宙》(1597年)一书里设计一个有趣的、由许多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宇宙模型。开普勒试图解释为什么行星的数目恰好是六颗,并用数学描述所观测到的各个行星轨道大小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六个行星的轨道恰好同五种有规则的正多面体相联系。这些不同的几何形体,一个套一个,每个都按照某种神圣的和深奥的原则确定一个轨道的大小。若土星轨道在一个正六面体的外接球上,木星轨道便在这个正六面体的内切球上;确定木星轨道的球内接一个正四面体,火星轨道便在这个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上;火星轨道所在的球再内接一个正十二面体,便可确定地球轨道……照此交替内接 (或内切)的步骤,确定地球轨道的球内接一个正二十面体,这个正二十面体的内切球决定金星轨道的大小;在金星轨道所在的球内接一个正八面体,水星轨道便落在这个正八面体的内切球上。


  开普勒也因循自亚里斯多德、托勒玫直至哥白尼以来的固有见解,没有跳出圆形轨道的框框。


  这种设计得到的各个球的半径比率与各个行星轨道大小的已知值相当吻合。有规则的正多面体是具有相同平面的对称体。这种具有对称平面的多面体只能作出五个,因此开普勒确信太阳系的行星只有六颗。


  这一“发现”给开普勒带来极大喜悦,他写道:“我从这个发现所得到的极度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不怕任何麻烦,我不辞辛劳、日以继夜地进行计算,直到我能够看到是否我的假设符合哥白尼的轨道,或者是否我的喜悦要落空”。


  开普勒模型的数学关系纵然如此美妙,但若干年后开普勒分析第谷的观测数据、制定行星运行表时,它们却毫无用处。开普勒就摒弃了它。


  1598年奥地利暴发宗教冲突。天主教徒用凶残的惩罚来恫吓开普勒。他被迫离开奥地利,逃到匈牙利隐蔽起来。不久,他接到在布拉格路德福国王宫庭内任职的第谷的邀请,去协助整理观测资料和编制新星表。开普勒欣然接受,1600年携眷来到布拉格,任第谷的助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位学者,一个始终是哥白尼体系的反对者,另一个则是该体系的衷心拥护者。但他们毕竟撮合在一起了,并且戏剧般地成为天文学史上合作的光辉典范!


  这是开普勒最快乐的时代,他不再为生活而发愁,专心从事天文学研究。然而很不幸,他们相处没有多久,第谷便于第二年(1601年)去世。开普勒遭到一次很沉重的打击。这位被称为“星学之王”的天文观测家把他毕生积累的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全部留给了开普勒。他生前曾多次告诫开普勒:一定要尊重观测事实!


  开普勒继任第谷的工作,任务是编制一张同第谷记录中的成千个数据相协调的行星运行表。虽然他得到“皇家数理家”的头衔,但宫廷却不发给他应得俸禄,他不得不再从事星相术来糊口。


  第谷的观测记录到了开普勒手中,竟发挥意想不到的惊人作用,使开普勒的工作变得严肃起来。他发现自己的得意杰作——开普勒宇宙模型,在分析第谷的观测数据、制订行星运行表时毫无用处,不得不把它摒弃。不论是哥白尼体系、托勒玫体系还是第谷体系,没有一个能与第谷的精确观测相符合。这就使他决心查明理论与观测不一致的原因,全力揭开行星运动之谜。为此,开普勒决定把天体空间当做实际空间来研究,用观测手段探求行星的“真实”轨道。


  巧夺天工


  开普勒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用什么方法测定行星(包括地球)运动的“真实”轨道,如同观测者能从“天外”看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第二,分析行星运动遵循什么样的数学定律。


  如今已很少有人想到,开普勒如何从行星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视行中推出它们的“真实”轨道?只要想到人们永远不可能看到行星的真实运动,而只能从运动着的地球上看到它们在天空的什么方向,就知道问题困难了。倘使行星所作的是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从地球上看去,还比较容易地察觉这种运动该是怎样的;可是实际情形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地球本身同样是以某种未知方式绕太阳运动。这就使问题变得无比复杂和困难了。


  开普勒用一个绝妙方法把这种杂乱无章的现象理出一个完整清楚的头绪来。他同哥白尼一样,敏锐地领悟到,“要研究天,最好先懂得地”,他也把着眼点放在地球上,力图先摸清地球本身的运动,然后再研究行星的运动。


  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排除行星存在的必要性。假如天空中只有太阳和恒星而没有别的行星存在,那要找出地球的“真实”轨道,还是办不到的。因为在那种情形下,除了太阳的周年视行外,其他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从经验上来确定。它虽然也能帮助我们确定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方式,譬如地球向径 (日地连线)在一个相对恒星是静止的平面(黄道面)上运动,这种运动的角速度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但是,光知道这些并没有多大用处,关键是必须确定地球同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只有当人们弄清这种变化后,才能确定地球轨道的真实形状及它的运行方式。


  其实,开普勒所用的方法就是普通的三角测量法。


  在大地测量工作中,常常要测定那些由于某种自然障碍而无法直接到达的目标的距离。假定需要测定A地到对岸塔C的距离,因A、C两地被大河阻隔,无法直接去测量这段距离的长度。为了解决这个困难,观测者可在河的这岸另择一点B,AB的距离是可以直接丈量的。这段经过选定的、已知其长度的线段AB,用测量学的术语来说,叫做“基线”。基线确定后,可在它的两端用测角仪分别测定A、B两角的大小。于是,在三角形ABC中,已知两角大小和它们所夹的边 (基线)长,三角形的其他角和边,就可以计算出来。应用这个简单方法可以求得无法达到的目标的距离。


  实际上,天文学家们也是用这个方法来测定天体距离的。只不过这个问题对天文学家说来更加困难些,因为天文学家们要布设一条“基线”不那么容易。开普勒所遇到的正是这个困难。


  开普勒要测定地球(在其轨道上)与太阳的距离。在这里,太阳好比是上述例证中的A地,地球则是河对岸的那座塔C。为了布设“基线”,还需要另找一个定点 B。可是,在行星系统里,除了太阳是唯一“静止”的中心天体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定点”。这要由开普勒另行觅取。


  我们设想在地球轨道平面的某处有一盏明亮的天灯M,它有足够的明亮度,并且永远悬挂在那里,以使地球上的观测者在每年任何日期都能看到它;又假定这灯距太阳比地球还要远些。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它就成了我们所需要的第个定点。太阳与灯的连线就是我们所要布设的“基线”。借助这样一盏灯,就能用下述办法来测定地球的轨道。


  譬如,每年都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地球 (E)正好在太阳(S)和灯(M)的连线上。这时,从地球上来看灯,我们的视线EM就会同SM(太阳~灯)重合,我们可以把后者在天空中的位置 (它指向某一恒星)记录下来。


  以后,在另一个时刻,地球运行到轨道上的另一位置E',这时它同太阳和那盏灯的位置形成一个三角形SE'M。


  在这个三角形中,SM边是事先选定的“基线”;e角的大小可以从地球上同时观测太阳和灯M来确定;S角就是地球向径(SE")同基线 SM所夹的角,其大小也可以通过对恒星的观测来确定。有了这些已知条件,便可以得知三角形SE'M中SE"的距离,或者说地球E'相对于基线SM的位置完全可确定。


  因此,只要在纸上任意画一条基线SM,凭着我们观测到的e和S的角度,就可以作出三角形SE'M来。我们可以在一年中经常这样做,每次都会在纸上得到地球E'对于那条基线SM的不同位置,并且给它们逐个注上日期,然后把这些点连成曲线……。这样,我们就从经验上确定了地球的轨道。虽然其大小还是相对的,然而却是“真实”的。


  可是从哪里去找这盏灯呢?要知道行星系统里除了中心天体——太阳外,所有能看得见的客体都不是静止的,它们的运动在细节上都是未知的。开普勒毫不费事地找到这盏灯。它就是火星,一盏天上的“红灯”。


  人们不禁要问:火星不也是在运动吗?


  一点不错,火星确是在运动。然而聪明的开普勒想出一条“动中取静”的妙计。那时人们对火星的视运动已经知道得非常清楚,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 (一个“火星年”)是精密地测定了的。既然它是在闭合的轨道上运行,就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即太阳、地球和火星处在同一直线上,而且每隔一个“火星年”之后,它总又要回到天空的同一位置上来。因此,火星虽然是动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SM总是表现为同一条基线;而地球呢?在这些时刻,它会到达自己的不同位置。这时,对太阳和火星同时进行观测,就成为开普勒测定地球轨道的手段;火星这时就起着所设想的那盏灯的作用。


  “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开普勒就是这样以令人赞叹的巧妙手法把地球轨道的形状测了出来。地球的轨道一经测定,地球及其向径


  (SE)在任何时刻的实际位置和距离变化,也就成为已知条件。反过来,以地球向径作为基线,从观测数据中推求其他行星的轨道和运动,对开普勒来说不再是太困难的事了!


  8分误差改变整个天文学


  行星轨道从经验中算出来了,下一步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行星运动究竟遵循什么数学定律?


  乍看,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搞清楚第二个问题该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你马上就会看到,要从经验的数据里推出运动定律要比解决第一个问题艰巨得多。


  开普勒首先需要了解行星轨道所描出的曲线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为此,他必须先作某种假设,然后把它用到一大堆数字上去试试,看它是否能同第谷的数据吻合。如果不是,再找另外的假设进行探索,直到合乎观测事实为止。


  开普勒的目光首先盯住火星。这是因为第谷的数据中对火星的观测占有最大篇幅。恰好,就是这个行星的运行与哥白尼理论出入最大。开普勒按照传统的偏心圆来探求火星的轨道。他作了大量尝试,每次都要进行艰巨的计算。在大约进行了70次的试探之后,开普勒才算找到一个与事实相当符合的方案。使他感到惊愕的是,当超出他所用数据的范围继续试探时,他又发现与第谷的其他数据不符。火星还是不听他的摆布……。


  开普勒诙谐地写道:“我预备征服战神马尔斯,把它俘虏到我的星表中来,我已为它准备了枷锁。但是我忽然感到胜利毫无把握……,这个星空中狡黠的家伙,出乎意料地扯断我给它戴上的用方程连成的枷锁,从星表的囚笼中冲出来,逃往自由的宇宙空间去了。”


  开普勒计算出来的火星位置和第谷数据之间相差8分,即1.133度 (这个角度相当于表上的秒针在0.02秒瞬间转过的角度)会不会是第谷弄错了呢?或是寒冷的冬夜把第谷的手指冻僵了,以致观测失误了呢?不会!开普勒完全信赖第谷观测的辛勤与精密,即使是这样微小的数值,第谷也是不会弄错的。他说:“上天给我们一位像第谷这样精通的观测者,应该感谢神灵的这个恩赐。一经认识这是我们使用的假说上的错误,便应竭尽全力去发现天体运动的真正规律,这8分是不允许忽略的,它使我走上改革整个天文学的道路。”可见,这两位天文学大师的工作在当时已达到何等惊人的精确性!


  当开普勒意识到始终无法找出一个符合第谷观测数据的圆形轨道后,他就大胆摒弃这种古老的、曾寄希望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偏见,尝试用别的几何曲线来表示所观测到的火星的运动。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的焦点应在施引力的中心天体——太阳的中心。从这点出发,他断定火星运动的线速度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应当与太阳的距离有关:当火星在轨道上接近太阳时,速度最快;远离太阳时,速度最慢。他并且认为火星在轨道上速度最快与最慢的两点,其向径围绕太阳在一天内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他又将这两点外面积的相等性椎广到轨道上所有的点上。这样便得出面积与时间成正比的定律。


  随后,开普勒看出火星的轨道有点像卵形(幸运的是,他首先选中火星,而火星轨道的偏心率在行星中比起来是相当大的),在连接极大与极小速度两点方向的直径似乎伸得长些。这样,终于使他认识到火星是在椭圆的轨道上运动。


  椭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木工师傅那里学到它的机械画法:在木板上先定出两个点,钉上钉子,取一段定长而无伸缩性的线,把它的两端固定在钉子上,用铅笔套在里面,然后把线拉紧,慢慢移动铅笔,这样画出来的曲线便是一个椭圆。


  这个画法告诉我们,椭圆上的任何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它的数学定义便是:若平面上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常量,动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椭圆的变化情形可用偏心率e来表示。椭圆的偏心率是它的焦距与它的长径的比率,e通常是用下式来表示的。


  c


  e = (c是半焦距,a是半长径)


  a


  ∵ c<a,∴ e<1


  可以看出,焦距越大,e的值越接近于1,椭圆形状越扁;反之,焦距越小,e的值越接近于零,椭圆形状越变浑圆;当焦距为零,偏心率e=0时,椭圆也就转化为圆。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圆看作是椭圆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两个焦点重合的椭圆。


  太阳系各个行星轨道的具体形状稍有不同。一般说来,它们的偏心率都很小,同圆形只有微小的差异。所以行星轨道可以近似地看作圆形,太阳的位置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位于轨道的中心。这便是当年使开普勒绞尽脑汁的原因。


  这一回又是几何学帮了天文学的大忙。假使没有古希腊人对圆锥曲线(平面截割圆锥所形成的曲线)的研究,这些美妙的定律也许不可能被发现。由于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它那种圆而带扁的形状使开普勒想到火星可能在这样一种曲线的轨道上运动。跟着,利用古代几何学家对圆锥曲线寻找出来的许多性质,他肯定自己所作的假设是正确的,并将这两项发现推广到所有行星。


  1609年,开普勒发表了《新天文学》一书和《论火星运动》一文,公布了两个定律:


  (一)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的位置不在轨道中心,而在轨道的两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也叫轨道定律)。


  (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的第二定律 (也叫面积定律)。


  开普勒虽然摒弃行星等速度运动的偏见,但仍维护这一原则,只是把线速度相等换了个“面速度”相等。这使开普勒感到分外高兴。有了这个定律,可以计算任何时刻行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这两个重要的定律相继发现后,编制星表一事便轻而易举了。不仅“行踪诡秘”的火星永远逃不出星表的“囚笼”,驯服地沿开普勒给定的椭圆轨道运行,其余各个行星也都相继“被俘”。


  奇妙的“2”和“3”


  开普勒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他感到自己远远没有揭开行星运动的全部奥秘。他相信还存在着一个把全部行星系统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定律。


  古人给了他启示,行星运行的快慢同它们的轨道位置有关,较远的行星有较长的运行周期。第二定律也表明,即使在同一轨道上,行星速度也因距太阳远近而变化。沿着这条思路,开普勒确信行星运动周期与它们轨道大小之间应该是“Hexie”的。他要找出其间的数量关系来。


  开普勒是怎样寻找这个关系的呢?他面对的只是一些观测数据,现在要在它们背后找出隐藏着的自然规律来,这就要求这位天文学家具有高度惊人的毅力和耐心。


  开普勒和哥白尼一样,并不知道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实际距离,只知道它们距太阳的相对远近。他把地球作为比较标准:以日地平均距离(天文单位)为距离单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 (一年)为时间单位。把各个行星的公转周期 (T)及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R)排列成一个表,以探讨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行星名称 公转周期 (T) 太阳距离 (R)


  水星 0.241 0.387


  金星 0.615 0.723


  地球 1.000 1.000


  火星 1.881 1.524


  木星 11. 8625.203


  土星 29.457 9.539


  从这个表中可知,对水星而言,公转周期是0.241年,距离是0.387天文单位;而对金星来说,则分别为0.615年和0.723天文单位……余类推。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字能反映出什么规律性呢?像做数字游戏一样,开普勒对表中各项数字翻来复去作各式各样的运算:把它们互相乘、除、加、减;又把它们自乘;时而又求它们的方根……。这样,在很少有人了解和支持的困难情况下,他顽强地苦战达9年之久。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找到一个奇妙的规律。他在原来的那个表里增添两列数字:


  2 3


  行星名称 公转周期 (T) 太阳距离 (R)周期平方 (T)距离立方 (R)


  水星 0.241 0.3870.058 0.058


  金星 0.615 0.7230.378 0.378


  地星 1.000 1.0001.000 1.000


  火星 1.881 1.5243.54 3.54


  木星 11.862 5.203140.7 140.85


  土星 29.457 9.539867.7 867.98


  从这个表的后面两列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奇妙的规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即:


  2 3


  T=R


  这就是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 (也叫周期定律)。


  由此可知,行星同太阳的距离,可以根据该行星公转的恒星周期来计算,即:


  2 2


  R= T


  这个谜一经猜破,似乎十分简单。但在谜底揭开之前,它着实叫开普勒耗尽心血。这对奇妙的“2”和“3”得来并非容易!


  开普勒在获得这一成就时喜不自禁的写道:“……(这正是)我十六年以前就强烈希望要探求的东西。我就是为这个而同第谷合作……现在我终于揭示出它的真相。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大事告成,书已写出来了,可能当代就有人读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读,甚至可能要等待一个世纪才有读者,就像上帝等了六千年才有信奉者一样。这我就管不着了”。他写得多么得意呀!


  如果开普勒当时能知道对数运算的话,问题就要简单得多。若取表中各个行星的周期 (T)和距离(R)的对数(见下表右边两栏列出的数字)进行比较:


  行星名称 周期 (T) 距离 (R) lgTlgR


  水星 0.241 0.387 0.620.41


  金星 0.615 0.723 0.210.14


  地星 1.000 1.000 0 0


  火星 1.881 1.524 0.270.18


  木星 11.862 5.203 1.070.72


  土星 29.457 9.539 1.470.98


  那就用不着开普勒那样高超的智慧,任何人都会立即看出:


  lgT∶lgR=3∶2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自然定律。不仅行星遵循着它,连同行星的卫星以及太阳周围的其他天体概无例外。从而可以确定,太阳和它周围的所有天体不是偶然的、没有秩序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给天空立法


  为纪念开普勒在天文学上的卓著功绩,上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被称“开普勒定律”。它一经确立,本轮系彻底垮台,行星的复杂运动,立刻就失去全部神秘性。它成了天空世界的“法律”。后世学者尊称开普勒为“天空立法者”。


  不知是什么原因,开普勒的这些重大发现却没有引起与他同时代的伽利略的足够重视。两人毕生都为哥白尼学说而奋斗,他们又是朋友,时有书信往来,然而对于开普勒的这一决定性的进展,伽利略一生和著作中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也是科学史上的一桩怪事!


  开普勒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远在哥白尼创立日心宇宙体系之前,许多学者对于天动地静的观念就提出过不同见解。但对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观念,从未有人敢怀疑。开普勒却毅然否定了它。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创见。哥白尼知道几个圆合并起来就可以产生椭圆,但他从来没有用椭圆来描述过天体的轨道。正如开普勒所说,


  “哥白尼没有觉察到他伸手可得的财富”。


  其次,开普勒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玫的本轮系,把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它带来充分的完整和严谨。哥白尼抛弃古希腊人的一个先入之见,即天与地的本质差别,获得一个简单得多的体系。但它仍须用三十几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表观运动。开普勒却找到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用七个椭圆说就全部解决了。从此,不须再借助任何本轮和偏心圆就能简单而精确地推算行星的运动。


  第三,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它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Hexie”)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受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太阳位于每个行星轨道的焦点之一。行星公转周期决定于各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与质量无关。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虽然居于宇宙“中心”,却并不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没有一个行星的轨道中心是同太阳相重合的。


  由于利用前人进行的科学实验和记录下来的数据而作出科学发现,在科学史上是不少的。但像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那样,从第谷的20余年辛勤观测到开普勒长期的精心推算,道路如此艰难,成果如此辉煌的科学合作,则是罕见的。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下得到的!


  除了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外,开普勒在天文学上还作出有益的贡献。他没有辜负第谷的嘱托,于1627年刊布他终身的最后杰作——《路德福星表》。这是天文史上值得称赞的一部星表,它的完备和准确度远胜过前人。在以后的百余年间,该表一直被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们奉为至宝。它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地保留到现在。我们现在可从《天文年历》或同类书刊中查知天体过去或未来的运动和准确位置。开普勒正是这方面工作的先驱。


  开普勒自幼就损坏视力,没能成为一位天文观测家。他是“借别人的眼睛”作出自己的科学发现。可是他在光学理论和光学仪器研究方面却作过重大贡献。伽利略虽在望远镜的操作上有所改进,但他的望远镜原则上同荷兰眼镜匠制造的没有什么两样,由一块凸镜片(物镜)和一块凹镜片(目镜)合成。开普勒 (比伽利略稍晚些)则设计出一种新型望远镜。他把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凹镜片目镜改用一个小凸透镜,把长焦距的透镜和短焦距的透镜配合在一起,这好比给放大镜“戴上一付眼镜”,其倍率按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之比来决定。所成的像则是倒立的,这对天文学家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特点是把目标放在两透镜的公共焦点上,能够测定微小角度。它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天文望远镜


  如同伽利略奠定实验力学的基础一样,开普勒则奠定了近代实验光学的基础。他看到光从已知光源以球面辐射出来,直觉地提出了光度随距离减弱的平方反比定律。


  这样一位为科学发展开拓道路的勇士,一生却是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度过的。连年的战争,长期漂泊,生活贫困以及来自教会的迫害,不断困扰着他。在他花甲之年,为向宫庭廷取20余年的欠薪,他长途跋涉去拉提明,于公元1630年11月15日染伤寒死在途中,只留下几件衣服和一些书籍。


【开普勒的苦难和伟大科学成就】  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1587年进入蒂宾根大学,在校中遇到秘密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在他的影响下,很快成为哥白尼学说的忠实维护者159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想当路德教派牧师而学神学。因得到大学的有力推荐,中止了神学课程,去奥地利格拉茨的路德派高中任数学教师,开始研究天文学。1596年出版《宇宙的神秘》一书受到第谷的赏识,应邀到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做研究工作。1600年,到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次年第谷去世,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

  一.不幸的一生

  
 1571年12月27日,开普勒出生在德国威尔的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祖父曾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贵族。但当开普勒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全家人就靠经营一家小酒店生活。开普勒是一个早产儿,体质很差。他在童年时代遭遇了很大的不幸,四岁时患上了天花和猩红热,虽侥幸死里逃生,身体却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视力衰弱,一只手半残。但开普勒身上有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12岁时入修道院学习。他放学后要帮助父母料理酒店,但一直坚持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587年,开普勒进入蒂宾根大学。这时候,新的不幸又降临到他身上了,父亲病故,母亲被指控有巫术罪而入狱。生活不幸并未使他中止学业,他反而加倍努力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影响,成为哥白尼学说的拥护者,同时对神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开普勒经常在大学里和同学辩论,旗帜鲜明的支持哥白尼的立场。大学毕业后,开普勒获得了天文学硕士的学位,被聘请到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担任教师。后来,由于学校被天主教会控制,开普勒离开神学院前往布拉格,与卓越的天文观察家第谷一起专心地从事天文观测工作。正是第谷发现了开普勒的才能。在弟谷的帮助和指导下,开普勒的学业有了巨大的进步。虽然,开普勒视力不佳,但还是作了不少观测工作,1604年九月30日在蛇夫座附近出现一颗新星,最亮时比木星还亮。开普勒对这颗新星进行了17个月的观测并发表了观测结果。历史上称它为开普勒新星(这是一颗银河系内的超新星)1607年,他观测了一颗大彗星,就是后来的哈雷彗星。第谷死后,开普勒接替了他的职位,被聘为皇帝的数学家。然而皇帝对他十分吝啬,给他的薪俸仅仅是第谷的一半,还时常拖欠不给。他的这一点点收入不足以养活年迈的母亲和妻儿,因此生活非常困苦。但开普勒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并且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天文学上的累累成果。

  1611年,皇帝鲁道夫二世被其弟逼宫退位。开普勒也从此结束了御用数学家的生涯。1612年,开普勒被聘到奥地利林茨的一所大学任教兼作绘制地图的工作。由于校方拖欠薪金,开普勒一家生活拮据。1913年,开普勒的妻子病故,他又与一个贫家女子成婚,生活依然处在艰难困苦中。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开普勒被迫离开林茨,前往意大利波伦那大学任教。即使在这样颠沛流离的环境下,开普勒依然以不舍的精神和紧张的劳动去攻克天文学上的难关。

  晚年的开普勒坚持不懈地同唯心主义的宇宙论作斗争。1625年,他写了题为《为第谷·布拉赫申辩》的著作,驳诉了乌尔苏斯对第谷的攻击,因而受到了天主教会的迫害。天主教会将开普勒的著作列为禁书。1626年,一群天主教徒包围了开普勒的住所,扬言要处决他。后来,开普勒因为曾担任皇帝的数学家而幸免遇难。1630年11月,因数月未得到薪金,生活难以维持,年迈的开普勒不得不亲自到雷根斯堡索取。不幸的是,他刚刚到那里就抱病不起。1630年11月15日,开普勒在一家客栈里悄悄地离开了世界。他死时,除一些书籍和手稿之外,身上仅剩下了7分尼(1马克等于100分尼)。

  开普勒被葬于拉提斯本圣彼得堡教堂,战争过后,他的坟墓已当然无存。但他突破性的天文学理论,以及他不懈探索宇宙的精神却成为了后人铭记他的最好的丰碑。

  二.开普勒早期的科学研究

  
 早期的开普勒深受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神秘主义宇宙结构论的影响,以数学的Hexie性去探索宇宙。他用古希腊人已经发现的五个正多面体,跟当时已知的六颗行星的轨道套迭,从而解释了太阳系中包括地球在内恰好有六颗行星以及它们的轨道大小的原因。他把这些结论整理成书发表,定名为《宇宙的秘密》。这个设想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却也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开普勒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天赋,是被第谷独具慧眼地发现的,第谷是当时最卓越的天文观察家,他测量了无数恒星的位置和行星的运动。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黄赤交角的变化、月球运行的二均差,以及岁差的测定等。第谷最大的天文学成就就是发现了开普勒。第谷在临终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全部交给了开普勒,再三叮嘱开普勒要继续他的工作,并将观察结果出版出来。开普勒接过了第谷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后来,开普勒在伽利略的影响下,通过对行星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抛弃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逐步走上真理和科学的轨道。

  三.开普勒和天文学改革

  17世纪按照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会知道太阳系图

  对火星轨道的研究是开普勒重新研究天体运动的起点。因为在第谷遗留下来的数据资料中,火星的资料是最丰富的,而哥白尼的理论在火星轨道上的偏离最大。开始,开普勒用正圆编制火星的运行表,发现火星老是出轨。他便将正圆改为偏心圆。在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后,他找到了与事实较为符合的方案。可是,依照这个方法来预测卫星的位置,却跟第谷的数据不符,产生了8分的误差。这8分的误差相当于秒针0.02秒瞬间转过的角度。开普勒知道第谷的实验数据是可信的,那错误出在什么地方呢?

  正是这个不容忽略的8分使开普勒走上了天文学改革的道路。他敏感的意识到火星的轨道并不是一个圆周。随后,在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开普勒将火星轨道确定为椭圆,并用三角定点法测出地球的轨道也是椭圆,断定它运动的线速度跟它与太阳的距离有关。

  1609年,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而开普勒第三定律则是在1619年出版的《宇宙谐和论》中提出的。

  开普勒第一定律是: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其大小不一,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这样断定:向量半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里扫过的面积相等。由此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不等速的,离太阳近时速度快,离太阳远时速度慢。这一定律进一步推翻了唯心主义的宇宙Hexie理论,指出了自然界的真正的客观属性。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一定律将太阳系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物理体系。

  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石,并导致数十年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哥白尼学说认为天体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圆形的,且是匀速运动的。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恰好纠正了哥白尼的上述观点的错误,对哥白尼的日心说做出了巨大的发展,使"日心说"更接近于真理。更彻底地否定了统治千百年来的托勒密地心说。开普勒还指出,行星与太阳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其作用力的大小与二者之间的距离长短成反比。

  开普勒不仅为哥白尼日心说找到了数量关系,更找到了物理上的依存关系,使天文学假说更符合自然界本身的真实。开普勒在完成三大定律时曾说道:“这正是我十六年前就强烈希望探求的东西。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同第谷合作的……现在大势已定!书已经写成,是现在被人读还是后代有人读,于我却无所谓了。也许这本书要等上一百年,要知道,大自然也等了观察者六千年呢!”

  开普勒出版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叙述他对宇宙结构和大小的观点;在《彗星论》中,他指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是因为太阳光排斥彗头的物质所造成;1627年出版的《鲁道夫星表》是根据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制的。根据此表可以知道行星的位置,其精度比以前的任何星表都高,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它一直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他于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中预言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现象,12月6日金星也将凌日,果然如期观测到了水星凌日,而金星凌日西欧看不到。

  四.开普勒的光学成就

  
 不仅在天文学上,开普勒在光学领域的贡献也是非常卓越的。他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1604年发表《对威蒂略的补充,天文光学说明》。他研究了小孔成像,并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说明。他指出光的强度和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开普勒研究过光的折射问题,1611年,开普勒发表了《折光学》一书,阐述了光的折射原理,认为折射的大小不能单单从物质密度的大小来考虑。例如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而它的折射却比水的折射大。为折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开普勒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用很简单的方法计算大气折射,并且说明在天顶大气折射为零。他最先认为大气有重量,并且正确地说明月全食时月亮呈红色是由于一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折射后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他最早提出了光线和光束的表示法,还成功地改进了望远镜。他把伽利略望远镜的凹透镜目镜改成小凸透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开普勒还对人的视觉进行了研究,纠正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视觉是由眼睛的发射出光的错误观点。他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并且解释了产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原因。

  五.英雄

  
 开普勒所处的年代正值欧洲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在科学与神权的斗争中,开普勒坚定地站在了科学的一边,用自己孱弱的身体、艰苦的劳动和伟大的发现来挑战封建传统观念,推动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使人类科学向前跨进了一大步。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开普勒的品格,称他是自己所喜爱的英雄。

  【美国发射“开普勒”号太空望远镜】

  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号太空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等待发射升空。当日22时50分,搭载太空望远镜的火箭成功升空。

  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22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号太空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从美国航天局网站获得的这幅图像描述的是银河系以及“开普勒”号太空望远镜搜索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范围。新华社发

  美航天局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美国东部时间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开普勒"将升空 三年内或将发现外星"地球"

  美国航空航天局(NA《科学美国人》)的开普勒卫星,预计于北京时间3月7日中午11:48分发射升空,将为地外生命的搜寻翻开新的一页。这项以十六、十七世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名字来命名的探测计划,将用三年多的时间来研究一批恒星,寻找恒星亮度上微弱的周期性变暗——这是恒星周围有行星围绕的迹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717年——教皇庇护六世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14年——法国前总理朱尔·西蒙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31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开始
 1930年上半年,中国工农红军利用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战争的有利时机发展到10万人,红色政权也更扩大。10月,军阀大战结束后,蒋介石集合7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国民party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总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主力近6个师于11月上旬由南昌西南的上高、高安、樟树(今清江)等地分路向吉安、吉水、永丰、宜黄等地进攻。红军第一方面军约4万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力由新喻(今新余)、清江(今临江)一带东渡赣江,转到樟树、抚州以南地区,实行战略迟却,依靠根据地优越条件反攻歼敌,粉碎“围剿”。12月27日反“围剿”战争开始。红军以1个团箝制东面源头、洛口、头陂等地之敌,以小部兵力箝制西面进攻约溪之敌,主力于30日分路向龙冈之敌发起猛攻,昼夜激战,俘国民party总指挥张辉瓒以下9千人。后在东韶地区又将国民party第五十师歼灭一半。余敌纷纷溃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3年——曹禺创作话剧《雷雨
内容简介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侍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两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揭露他在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现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如晴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呀。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创作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3年——李德总揽红军指挥权

李德

目录[隐藏]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相关事件
  


人物生平   军事顾问李德(1900~1974)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party。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government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毕业后,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相关事件  李德,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party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他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 “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根据地。同年9月,他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并开始启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李德来到苏区,虽然怀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他错误的干预、指挥却给中国共产party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只有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战斗,结果导致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悲壮的长征路程。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指挥错误再次充分暴露。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深刻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李德神情沮丧,拒不接受批评。遵义会议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虽然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久,发生了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拉拢红四方面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的事件。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持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争吵中,毛泽东赶到说:“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放他们走吧!”

  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1939年8月李德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

  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李德对长征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虽然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2个省,翻过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party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作品一览  1973年出版《中国纪事(1932~1939)》

轶事典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李德支持左翼社会主义者。1923年加入德国共产party,并成为秘密713组织的成员,曾同苏联秘密机关联系。1926年德国统治者指控他有叛国罪行而被监禁。"28年4月,从柏林莫比特监狱逃出到苏联。不久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参加苏联红军后当过骑兵师的参谋长。以后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

  1933年10月经上海被秘密护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军事委员会和参谋部顾问。他在担任军事顾问期间,推行军事教条主义,他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凭在军事课本上学到的条条框框,在苏区进行指挥。当时任临时中央书记的博古,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由他一人凭着地图指挥战斗。当时的地图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的草图,极不准确,所以他的指挥往往与前线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都是按李德"短促突击"、"两个拳头作战"、"御敌于国门之外"、建立正规军打阵地战这一套错误路线进行的。他既排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又反对红军支援蔡廷锴。李德对博古说:蔡廷锴的福建人民government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蒋介石还危险,有更大的欺骗性,红军决不能支援蔡廷锴。结果蒋介石打败了蔡廷锴的部队,也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去了取得胜利的机会。

  1934年春,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准备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34年10月10日,军委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李德等人强令部队采取"甬道式"搬家,行动迟缓,部.队沿途消极避战,使兵力很快损失了三分之二。在这期间,李德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评论,他是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军事上的推行者。1935年1月party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德列席了会议,在受到会议批判后,被取消了他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撤销了军事顾问的职务。从此,李德离开了中央机关,随红军一军团长征到陕北,在那里帮助训练过骑兵,后任延安军事学院教授。

  1939年夏,李德离开延安经兰州回到苏联,随后被派到出版社工作:1949年返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马克思列宁研究所工作,把苏联的一些政治和文学著作翻译成德文。一度担任过东德的文联主席,作家协会第一书记。1974年病死。

  对于李德的生活有一记录,可供参考:李德原是个登徒子,可是他的好色却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好德,他离开女人简直三天都惶惶如也,可苏区又没有娼妓,后来博古等就给他找了个壮实的女人,虽然两人话都不通,总算给李德解决了性欲,李德脸上的乌云才算散开了。(来源:刘秉荣《国民government秘史》,732页)

  “李德刚刚来到部队,提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好笑的条件,就是希望有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这在德国、奥地利可能不算什么,在中国尤其是在红军,就显得有点可笑。我们在底下还议论说,外国人真是随便。好在他也听不懂。后来,一个年轻的农妇真的陪伴了李德在中国的生活,她的名字好像叫萧月华。萧月华不漂亮也不丑,有着中国农村妇女吃苦耐劳、善于伺候老公的品质。在苏区的时候,他们一直住在一起。长征开始后,由于艰苦,大多数妇女被送到休养连,‘李德夫人’也去了那里。萧月华历尽艰辛随李德到了延安,这个朴实的女人把李德伺候得很好。为了让李德生活更舒适一些,她在他指导下学会了烤面包,在延安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的婚姻由组织安排,萧月华眼中的李德首先是第三国际和革命代表,其次才是丈夫。由于两国生活习惯和观念相差太大,加上李德打了败仗威信扫地,本来共同语言不多的他们经常吵架。后来他们离婚了,提出离婚的还是萧月华。她后来到了长沙,在那里工作了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

  在红军大学的李德已经全没有当年的狂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存在,讲课中他举了好多红军作战的成功例子,以这些战例作为教学的参考。
[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一个曾经指挥红军千军万马、实际权力一度比毛泽东、周恩来还高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被削掉了兵权、并受到严厉批评和羞辱后还能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却也是难能可贵。当时相当多的红军学员对李德都产生了新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可敬的德国布尔什维克。

  后来李德坦荡地说:“我听了毛泽东的讲课。他很伟大,中国红军也很伟大!”讲到这里,李德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知错必改,善莫大焉!李德不像王明,王明是明明错了死不认账,李德在总结自己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时坦荡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人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参考《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8年——国民partygovernment盗运第一、二批文物离京
 1948年12月27日,国民partygovernment盗运第一、二批文物离京,1949年1月9日运抵台湾。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文物又启运离京。以上三批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等单位文物共5000箱以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5年——官厅水电站开始发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6年—— 联合国船队在苏伊士战争后开始清理苏伊士运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5年——美国F5A自由式战斗机售卖予台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6年——中国宣布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8年
首批绕月飞行的宇航员平安返回地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潜水员登上溅落后漂浮在太平洋面上的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

  1968年12月27日,在完成人类首次绕月球轨道飞行的使命之后,阿波罗8号上的3名宇航员安全返回了地球。3名宇航员于12月21日从肯尼迪角起飞,圣诞节前夜抵达月球轨道。他们在距地球25万英里的宇宙空间朗读圣经诗文、心情无比激动。
  他们在夏威夷和萨摩亚岛之间的太平洋水面溅落之前,已绕月球飞行10周。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飞行过程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成就和最近苏联的探测号宇宙飞船相比具有更深的意义。苏联说探测号是载人赴月航行的先驱者,而阿波罗8号已使美国的月球计划实现了这个目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乘阿波罗8号进行首次人类绕月飞行的全体宇航员(自左至
右):詹姆斯-A-劳维尔,威廉-安德斯和机长弗兰克-博曼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6 01:26 , Processed in 0.117264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