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楼主: 东方红1号
查看: 339374| 回复: 4765
发表于 2010-1-5 21:57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586年——朱常洵,中国明朝明神宗的三儿子,福王。(1641年去世)
朱常洵  朱常洵(1586—1641)亦称福恭王明神宗第三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恃宠,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万历二十九(1601)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计。崇祯间,益沉湎酒色。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被执杀。

  朱常洵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在万历十四年所生。明神宗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极力反对。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抗议。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朱常洵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然而据大史学家黄仁宇研究这些田地根本不存在,仅仅是折算成每年2万两银子的固定俸禄,倘若真的有两万倾也就是二十万亩地,所应当有的负责收租的狗腿子们就可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来抵御李自成的攻击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死朱常洵及前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重达三百六十多斤的朱常洵,身上的肉被一块块割下来,李自成部将他的肉和皇家园林里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在洛阳西关周公庙举行宴会,赐给部下食用,名曰“福禄宴”。由于朱常洵接受了明神宗大量赏赐,加上历年来横征暴敛,财宝无数,“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於大内”。朱常洵的财产成了李自成的军队在此之后几年的军费的来源。另有一说,李自成在福王府所得并不多,不然也不会为了掠夺武汉楚王府的财产而与另一起义军头领张献忠大打出手了。

  其子朱由崧从洛阳逃脱,流落江淮。两年后袭福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後,他在南京被马士英、卢九德拥立为皇帝,定年号“弘光”。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朱常洵被追諡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为恭皇帝,陵曰熙陵。不久张元以恭字为逊帝之諡,议改为共皇帝,但最终改称贞纯肃哲圣敬仁懿孝皇帝。後来永历帝追封庙号恭宗,諡号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妃

  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皇后姚氏(或作田氏)

  恪贞仁寿皇后邹氏

  子

  明安宗 朱由崧

  颖冲王 朱由渠

  德怀王 朱由?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1:58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587年——中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出生(逝于1641年)
徐霞客在百度百科中为本词条的同义词,已为您做自动跳转。
编辑词条 徐宏祖概述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徐宏祖
外文名:Xu Xiake
别名:徐霞客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江苏江阴市
代表作品:徐霞客游记


目录[显示]
人物生平 三个阶段: 千古奇人徐霞客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徐霞客的旅游生活 徐霞客的贡献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旅游博物馆 人物生平 三个阶段: 千古奇人徐霞客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徐霞客的旅游生活 徐霞客的贡献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旅游博物馆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编辑本段]
三个阶段: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áng)。”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government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编辑本段]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官。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government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government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也曾参加过八股考试,但失败了。此后,他便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习的决裂,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的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马,被困着呢?”

  徐霞客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前代的人错了,后代的人也跟着错。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在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中,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提出了为什么长江比黄河长,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的疑问,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编辑本段]
徐霞客的旅游生活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编辑本段]
徐霞客的贡献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儿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的是一种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编辑本段]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游记》是非常出名的。

  正文:

  (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ù门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游雁宕山日记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yǎo深远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险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红青色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 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形容道路险绝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jù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同“陡”,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zhì登。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 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太柔软不宜作拐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游黄山日记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 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tà即杂乱出。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diào即小铁锅。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 兀wù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 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 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qióng手杖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岘yǎn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gāng又作“杠”,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shè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xiāo变虚,即肚子很饿,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 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 逾午少霁qì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 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wù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文章主旨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

  第一段交代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风翳净尽”,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澄碧如洗”是叙述中的描写。向东上山,开始登山时比较轻松,“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简略叙述了登恒山之初的情况.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

  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之后他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每处景观写得各有特色。如:写松,用了“松影筛阴”,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生动形象;写牌坊内,细致地写到了官房里的厨房、水井;写北岳殿,“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对偶句式把殿的气势渲染出来;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现在目前。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为详细。先表明登顶的决心:“欲跻危崖、登绝顶”。再写山崖的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写攀登的艰难:“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急流里不能出来。山崖险峻攀登艰难,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登山者,“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登上山顶,重见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丽”,再回看来路,“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攀途险恶。然后开始观察,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土山没有树,石山才有树,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是科学的分折。徐霞客亲临实地,准确、细致地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分析提供了依据。山北的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向西横贯的龙山,支峰与恒山相连。这些对四围山峰的介绍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找以前上山的路径,竟然找不到了。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下山也细致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感叹“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啊。按照指路人的指点,下山很顺利,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到了飞石窟。

  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徐霞客小时候对八股文、经书等不感兴趣,常读一些山经地志之类的书,渐受影响,立下了壮游山河的志向。他的壮游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鼓励儿子“志在四方”,甚至“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

  徐霞客的旅游勘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万历三十五年到崇祯八年(1607~1635),因老母健在,不宜远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先后西到华岳,南游九鲤(福建境内),北游盘山(今平谷、蓟县之间),又南访罗浮(广东境内)。这一时期,出游的时间较短,所游之处也是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出游目的偏重于游览名山大川。游恒山就是在这个时期。

  第二阶段,是崇祯九年到十三年(1636~1640),这是他长途跋涉艰苦旅行的时期,足迹由浙、赣、湘、桂的平原、丘陵、山区,直到云贵高原的深山峻谷、人迹罕至的荒僻地区。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志在探索自然奥秘。这一阶段有了更多的科学考察因素。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集中在他的游记里。这部巨著内容丰富,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的沿革和风土人情等等,无所不记,而且详尽真实,分析精辟,文笔优美,引人入胜,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学文献和文学作品。可惜,霞客所记散失较多。他逝世后,他的朋友收集到部分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问世。后来,他的小儿子又访得旧本参校刊行。清乾隆四十七年编入四库全书。近代更广为发行,版本较多。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全书十卷,每卷又分上下卷,实为二十卷,四十多万字。它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和游记文学的珍贵资料,为国内外所注目。

  这部巨著,是徐霞客在旅途中用日记形式写成的。他白天登山涉水,夜间握笔作文。有时一天步行百余里,晚上野居露宿,在破壁枯树下点起油灯或燃起枯草,抖擞精神,把当天的考察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西南地区,环境日益艰苦,他的写作热情却与日俱增,坚持着“走笔为记”,一天中常有写千余字、甚至几千字的,可算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了。

  徐霞客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早年他曾经批评从前的地理书“多以承袭附会”;以后在《盘江考》一文中,又嘲笑有些人“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的轻率态度。对于要写的事物,总要经过实地观察、弄清始末端详。至于范围较广、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调查得更加周密,并参阅前人论述,综合分析研究,反复推敲,悟出道理,然后落笔。所以,他的记述,绝大多数做到无证不信,提出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关于怒江、澜沧、红河的流向,他怀疑《一统志》的记载不准确,为了得到明证,他于崇祯十二年四月,从保山到腾冲。再从腾冲到顺宁、云州,往返四月,沿途深入凋查,广博考证,并访问群众,最后证实了三江分流入海,才写入游记。至于他写《江源考》、《盘江考》一类专文,则更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的精心之作。

  徐霞客写书,非常注重内容的真切详实。他说:“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所以他下起笔来,朴质自然,不事雕饰,不讲浮泛的话,也无夸大之言,句句精细切实。例如他描写地形,从不滥用词藻,总要精细分析各种地形的不同形态,选择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在《鸡足山成》第二章“名胜分标”中,把鸡足山的所有地形,分作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菁、坪、林、泉、潭、瀑、涧、温泉等十七种,可见他观察入微、分析精细的功夫是相当深厚的。

  他的文章,在真实的记述中又有丰富的想像和浓厚的感情。他描写祖国河山,不是采取“隐士”式的超然欣赏的态度,而是处处流露着热爱、惊喜和向往的感情。他在描写福建九祭的奇景时,就情不自禁地说:“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河山融为一体了。正因为这样,他能深入到山川景物的本质中去,抓住它们总的特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特征,用秀整的词语,表现出景物的生命气息,创造了很多自然界的艺术形象。所以,他的作品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使一山一水一洞活现于读者眼前。他的游黄山日记,以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游雁宕山日记,则着重描绘了“峰峰奇峭,离立满前”的奇峭景象;而游天台山日记,写的是“荒草靡靡,山高风冽”的另一番景色;他在游九鲤湖日记中,清秀地描写了九漈之间“万马初发”、“澄碧一泓”、“玉龙双舞”、“瀑流交映”、“颓波突浪”等不同奇景。他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即使所谓“不毛之地”的腾冲等地区,他也热情地、传神地加以描绘,把祖国河山勾画得壮丽妖娆。因此,不少文学界人士认为,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书,而且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自《水经注》以来的游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故居为明式建筑,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展厅内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岩溶标本等,在天井右侧还有徐霞客亲手移栽的罗汉松、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2:00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794年——埃德蒙德·鲁芬出生,美国土壤化学家,被称为美国土壤化学之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2:06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00年——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逝于1968年)
荀慧生




人物概述  
荀慧生(1900~1968)


  男,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艺术经历  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东光县(现为阜城县)一个捻售线香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

  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与刘鸿升侯喜瑞等合作了《胭脂虎》等戏,从此专演京剧。又同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谭小培、尚小云赴沪,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为“三小一白”。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1931年再次入选“四大名旦”。

  建国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

代表剧目  荀慧生长年与陈墨香、陈水钟合作,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在排演中得到王瑶卿的大力帮助。他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丹青引》、《红娘》、《勘玉剑》、《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出版著作  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等书行世。

艺术特色  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 荀先生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划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获奖情况  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任职情况  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艺术传人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

  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荀慧生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奠基仪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公园举行。荀慧生先生的长孙、著名导演荀皓,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六小龄童),荀慧生先生关门弟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等,与当地官员一起出席了奠基仪式。

活动年表  1916年10月6日,农历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师 风华正茂荀先生


  荀慧生出师。

  早在1907年荀慧生被其父买给梆子艺人庞启发为徒,按照常规1915年就应出师,由于荀父与庞启发在荀慧生学艺的契约上没有标明具体的出师时间,荀慧生在学艺后期红极一时,给师傅赚了很多钱,庞启发不让荀慧生出师,威胁并软禁了他。后在李洪春、尚小云的帮助下逃走。由白社及三乐班主李继良出面,以折衷办法达成协议,延长出师时间两年,演出所得与师傅对半分成。

  1917年,农历丁巳年:朱幼芬组班

  名旦朱幼芬组班,演于中和园,营业不振。后邀入时慧宝、尚小云、荀慧生、龚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满堂。时先生当时嗓音高亢,以《戏迷传》一剧红遍梨园。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

  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当时随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称。

  1923年,农历癸亥年:荀慧生收叶寿梅为徒

  荀慧生收票友叶寿梅为徒,为荀慧生第一个弟子。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程艳秋和果秀英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典礼。整个饭庄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贺喜的祝辞和书画,宾客达四五百人。

  因为新郎程艳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兰芳以及新郎的师傅荣蝶仙、王瑶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几乎倾巢出动,前来贺喜助兴。包括: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芳、阎岚秋、朱桂芬、荀慧生、于连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报刊称之为“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婚后罗瘿公为果秀英改名为果素瑛。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因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嗓音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经荀慧生介绍,拜认剧评家郑过宜母亲为义母,即留沪寄居义母处调养。

  1925年,农历乙丑年:《梨园外史》单行本出版

  北京京华印书局印制的《梨园外史》一册单行本出版,共十二回。封三版权页的著作者署名为“作剧先生”和“观剧道人”。“作剧先生”是江苏吴县的潘镜芙的化名,“观剧道人”是湖北安陆陈墨香的化名,除曹心泉、荀慧生等五人的序外,还有陈墨香的序(却并非以自序形式出现):

  “《梨园外史》小说家言也,纪道咸以来伶官故实。其间事迹,询之老伶未尽符合,然其描摹优人之状态,讨论戏曲之源流,至为详细,诚非老于斯事者不能道其只字。纪事小有牴牾,奚足为病!昔太史公传优孟,世且摘其谬误,况此固以稗野自命者乎?施耐庵、曹雪芹之小说,摹绘得神,亦但能得盗贼、儿女之性情耳;至事迹之有无,直同镜花水月。而此书所纪,尚不尽蹈空,欲考梨园掌故者岂可忽诸?方今之世,风俗淫靡,梨园以旦为第一流,读此编‘胡喜禄扫尽铅华’一章,知作者盖有隐痛焉!余出入伶官之家将三十年,于若辈之情伪,知之甚深,只以赋性疏懒,未克独力撰作。是书之成,实为先获我心,故援笔乐为之叙。墨香氏题。”

  1925年,农历乙丑年:余叔岩、杨小楼组双胜社

  余叔岩与杨小楼第二次合作,班名改为“双胜社”,在香厂新明戏院演出。阵容十分齐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钱金福,丑角是王长林,小生是冯蕙林。在这个时期唱过多次新鲜好戏,如《青石山》中,杨小楼的关平,余叔岩的吕洞宾,钱金福的周仓;《战宛城》,余叔岩饰张绣,杨小楼饰典韦,钱金福饰许褚,荀慧生饰邹氏,王长林饰胡车。又排了一出老戏《摘缨会》,余叔岩的楚庄王,荀慧生的许姬,杨小楼的唐狡,钱金福的先蔑,王长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与荀慧生还合演了很多生旦对儿戏,如《打鱼杀家》、《南天门》、《梅龙镇》等。

  1925年4月26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缨会》

  余叔岩在新明戏院首演《摘缨会》。余饰楚庄王,杨小楼饰唐狡,荀慧生饰许姬,钱金福饰先蔑,王长林饰襄老。

  1925年10月2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经杨小楼、余叔岩建议,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历时一月终得出结果,五人分别以梅兰芳《太真外传》、程艳秋《红佛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绿珠坠楼》入选夺魁剧目。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窝窝头会”义务戏。

  演出剧目

  《大回朝》(裘桂仙

  《马鞍山》(时慧宝)

  《收关胜》(尚和玉

  大轴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红鬃烈马》:

  《彩楼配》(王琴侬)

  《三击掌》(陈德霖,贯大元

  《母女会》(王幼卿,松介眉)

  《投军别窑》(李万春程玉菁

  《误卯三打》(周瑞安)

  《赶三关》(马连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艳秋)

  《算军粮》(荀慧生,高庆奎)

  《银空山》(王凤卿,于连泉,朱素云)

  《大登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张春彦)

  1929年,农历己巳年:时慧宝搭春生社

  1929年至1932年,时慧宝搭入春生社与荀慧生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哈尔飞戏院。主要剧目有:《换子》、《金马门》、《摔琴》、《雪杯圆》、《骂王朗》、《朱砂痣》、《七星灯》、《乌盆记》、《上天台》等。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程艳秋、王又宸、马连良、尚和玉、侯喜瑞、阎岚秋等名伶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压轴《游龙戏凤》(梅兰芳,余叔岩)

  大轴《八蜡庙》(杨小楼反串张桂兰,梅兰芳反串黄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艳秋反串贺人杰,马连良反串关泰,阎岚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费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寿臣反串小老妈,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寿山反串丫鬟,诸如香反串秦义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极好的开口跳。特别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个大顶,又直又干净,前后台都服了。后来,谭富英在北京,杨宝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过朱光祖。

  1930年7月10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五日:马富禄傅小山为师

  马富禄在两益轩拜傅小山为师,专学武丑。是日,荀慧生、张春彦、金仲仁等均在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长城公司请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四人,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一张,由徐兰沅京胡,王少卿京二胡,何斌奎司鼓,成为稀世绝品,并使“四大名旦”的称谓更深入人心。

  “四大名旦”在上海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为人们留下了一张京剧唱片的稀世珍品,同时也为上海剧坛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促成这件美事的即上海著名评剧家梅花馆主。梅花馆主郑子褒,曾任《半月戏剧》、《十日谈》、《金刚画报》、《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多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主持灌制过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杨小楼、郝寿臣合作的《连环套》等唱片。1931年6月,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其中四大名旦加雪艳琴、高庆奎、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最精彩的节目。堂会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灵机一动,打算请四大名旦共灌《五花洞》唱片一张,与众多名伶具有深交的梅花馆主遂成关键人物。俗话说好事多磨,只有多磨的好事才显其珍贵难得。《五花洞》的灌制过程也是磨难重重,为剧坛平添几段趣闻轶事。

  第一难是词腔的处理。该唱片直径15英寸,每面仅3分15秒,唱西皮慢板,只容纳两句。按台上唱法,真假潘金莲各两名,先由两人合唱一句,再换两人接唱一句,因前后词腔均无变化,在唱片中将难分各人特长。经斟酌,后定为每人独唱一句,唱词各异,唱腔自谱。

  第二难是名字之排列。梅兰芳众望所归,居首无疑;程当红极一时可列第二;荀声誉日增可为第三;但尚资格既老难排最后。此事引起梨园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幸梅花馆主匠心独运,特制一轮轴形名牌,此事方休。

  第三难是演唱之先后。梅首先声明唱第一句;程自谓可唱第二句;尚对梅唱第一句不予计较,但称第二句应由他唱;荀则表示若唱第三四句宁可不干,致此好事几乎告吹。梅花馆主再次斡旋。先对程说您是饱学之士,若和梅作神龙首尾相应,将受人嘉许;又对荀说,您的噪音低柔,第二句须翻高,如有逊色,反为不美,而第三句婉转低腔更显荀腔特色。程、荀皆允,尚便如愿以偿。以后伴奏和丑角人选问题也经一番周折终获圆满解决,《五花洞》遂成《四五花洞》。

  稀世珍品来之不易,万事惧备后,荀、尚、梅、程自右而左并立于收音机前,四人同声念白∶“咳,这是从哪里说起……”接拉过门,梅、尚、苟、程依次各唱一句,最后合唱。“十三咳”。这样《四五花洞》之佳音终得永存。

  1931年5月,农历辛未年: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此次莅沪,言菊朋所演剧目有《卧龙吊孝》、《兴汉灭莽》、《楚庄王》等。此次言氏每月包银三千元,演期二月,除去开支,近乎白唱。一应收入端赖堂会。

  1931年5月2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初四日:言菊朋四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言菊朋第四次赴沪,与荀慧生同行,出演于上海大舞台。当日打泡,言菊朋《捉放宿店》,荀慧生《荀灌娘》。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下午三时开演

  《天官赐福》天蟾全班

  《金榜乐》(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鸿鸾禧》(荀慧生,马富禄,金仲仁,张春彦)

  休息

  七时开演

  《百花亭》(雪艳琴)

  《汾河湾》(张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华慧麟,萧长华,马富禄)

  《落马湖》(李吉瑞

  《芦花河》(程艳秋,王少楼

  《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杨小楼饰赵云,马连良饰乔玄,高庆奎饰前刘备,谭小培饰后刘备,谭富英饰鲁肃,龚云甫饰国太,金少山饰张飞,萧长华饰乔福,姜妙香饰周瑜,曹毛宝饰孙权)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富贵长春》(麒麟童,赵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晓籁

  《空城计》(郭继云)

  《宇宙锋》(季小姐)

  《群臣宴》(孙化成)

  《庆顶珠》(王庾生,小杨月楼)

  《安天会》(刘宗杨)

  《北湖州》(郑永泉) 荀慧生在《玉堂春》里饰演苏三


  《状元谱》(张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庆奎,姜妙香,张春彦)

  《定军山》(谭富英)

  《坐宫》(王少楼,华慧麟)

  《两将军》(李万春,蓝月春)

  《骂殿》(程艳秋,贯大元)

  《独木关》(李吉瑞,小桂元,苗胜春)

  《卖马》(王又宸)

  《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高庆奎饰刘备,雪艳琴饰糜夫人,雪艳舫饰甘夫人,刘砚亭饰张郃,刘奎官饰张飞,蒋宝印饰曹操,刘斌昆饰夏侯恩)

  《全部红鬃烈马》:

  《彩楼配》(徐碧云)

  《三击掌》(尚小云,贯大元)

  《别窑》(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窑》(程艳秋,龚云甫)

  《赶三关》(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兰芳,谭富英饰前薛平贵,言菊朋饰后薛平贵)

  《算粮》(谭小培,雪艳琴)

  《银空山》(谭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龚云甫)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满堂红》(杨鼐侬,金碧玉)

  《岳家庄》(小杨月楼,小奎官)

  《琼林宴》(言菊朋)

  《战宛城》(麒麟童饰张绣,荀慧生饰邹氏,刘奎官饰典韦,金仲仁饰曹昂,曹毛包饰曹操,陈鹤峰饰贾诩,马富禄饰曹安氏,蒋宝印饰许褚)

  《取荥阳》(马连良,金少山)

  《取帅印》(高庆奎)

  《花木兰》(徐碧云)

  休息

  七时开演

  《马蹄金》(尚小云,贯大元,龚云甫)

  《挑滑车》(刘宗杨)

  《二进宫》(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

  《林冲夜奔》(李万春)

  《弓砚缘》(雪艳琴,姜妙香,雪艳舫)

  《卧虎沟》(李吉瑞)

  《忠义节》(程艳秋,谭富英,王少楼)

  《八大锤》(杨小楼饰陆文龙,马连良饰王佐,刘汉臣饰岳云,刘砚亭饰金兀术,刘奎官饰狄雷,高雪樵饰何元庆,马富禄饰乳娘,张质彬饰严成方,张国斌饰岳飞)

  《五花洞》(梅兰芳、程艳秋、尚小云、荀慧生饰四潘金莲,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

  《庆贺黄马褂》(麒麟童,王英武,赵如泉,刘汉臣,金素琴,刘奎官)

  1932年3月11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初六日:荀慧生首演《红楼二尤》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楼二尤》成功。

  1933年1月9日,农历壬申年十二月十四日:荀慧生收丁云兰为徒

  荀慧生在丰泽园收坤伶丁云兰为徒。

  1935年5月20日,农历乙亥年四月十八日:荀慧生首次赴武汉演出

  荀慧生应邀首次赴武汉演出,演于汉口大舞台。配演的有老生王文源、武生吴彦衡、老旦李多奎、花脸蒋少奎、小丑马富禄。剧目有荀慧生独创的《元宵谜》、《香罗带》、《钗头凤》、《丹青引》、《荀灌娘》等,也有别具荀派风味的《十三妹》、《大英杰烈》、《玉堂春》、《战宛城》等传统戏。头两天上座八、九成,第三天满座,加售站票。

  1936年10月10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五日:1936年怀仁堂庆祝双十节堂会

  北京军政当局首领宋哲元在中南海怀仁堂办堂会戏,庆祝双十节。

  演出剧目

  《大登殿》(程砚秋,荀慧生,王凤卿,李多奎)

  1936年10月22日,农历丙子年九月初八日:荀慧生首演《红娘》

  荀慧生于北京哈尔飞剧院首演《红娘》成功。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杨小楼于前日入殓,本日接三。

  杨小楼生前就留有遗嘱,说他曾在白云观出家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箓》,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属于十殿阎君管辖,而是属于“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后,一定要身穿道装到“道国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楼台”去仙游。他的后人照办,他的装裹(殓衣)是一整套道装:贴身的是一套对襟大领的白裤褂,大领的蓝面黄里的小棉袄、棉裤,外面是大领蓝大棉袍。一律以宝剑头形的飘带扎系。最外边加披了一领深紫色,绣着八卦太极图图案的法衣。头顶上因为没有长发,自然无法挽成道冠,所以没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顶门楼式的庄子中,正中镶上一块美玉,作为“帽正儿”。脚下穿了一双白袜子,将裤脚放进袜筒里,再配上一双紫色镶青云头的“云履”。双手捧着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圆果满“朝真”的装束。身上身下,当是“铺金盖银”。不过,身上盖的有说是绣着八仙庆寿图案的白色衾单;还有的说是加盖了黄绫、红色梵文经字的“陀罗经被”。后者的说法,当然与道装的殓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遗风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殓杨小楼的棺材更是讲究,乃是一口精选的金丝楠“四独板”(即两帮、底、盖,均为四块整板)的“重材”,这是最上品的殓具了。系购自骡马市大街鹤年长寿材铺,价值2400元。至于棺内装的殉葬物其说不一。从当年各报披露的杨墓被盗的通讯报导来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宝剑、牙笏(朝简)、拂尘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烟壶、金银珠宝,无所不有。但招来了后患,俗云“家贼难防”,不期让松柏庵义地看坟的董四及其勾结的盗匪们挖了去。

  杨小楼的丧事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在总的排场上突出一个“奢”字;二是在礼仪上处处突出一个“道”字。杨氏刚刚咽气,院内就搭起了巍峨壮观的起脊大棚,棚顶上按照古典建筑形式,做出了五脊六兽,而且还是古钱形状的“花脊”,从远处望去,俨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内三面都搭了“经托子”(搭在房上的经台)。这样,可以不占院内的有效面积。其整个布局是:正面是灵堂,对面是宝盖式的番(喇嘛)经经台,台的对面,即灵堂上方,挂了黄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中间挂了四幢与幡门、幡条配套的黄缎绣花经幡。棚的上首为楼阁式的道经经台,挂了蓝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挂了四幢蓝缎绣花的经幡。棚的下首为佛龛式的禅(和尚)经经台,挂了红缎绣花的幡门、幡条,棚顶挂了四幢红缎绣花的经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圣境。杨氏的灵堂前搭了一座四围均为一丈二尺的大月台。台的四角各有绿漆金纹的明柱,以支撑上顶,顶上安装了彩绘团鹤图案的天花板,象征亡音“驾鹤仙去”。以符合杨氏的平生信仰,月台内外上端挂满了社会名流、商会、慈联会、梨园公会的题匾。

  灵堂上扎了大型毗卢帽式的灵龛,正面挂着曹锟送的大匾“阆苑归真”,匾下,装饰着一个素彩花圈,中间以小白花组成一个大“奠”字。杨氏的灵榇被扣在一个红云缎绣着八仙庆寿图案的堂罩里。罩外竖立着杨氏大幅遗像,像前的灵桌上是一堂景泰蓝的五供,外加一盏宝塔式的“闷灯”(即长明灯,民间盛传冥路幽暗,须燃灯给亡人照明);花筒内插着金银五彩的细灵花;两旁的蜡扦上燃点着一对白色蓝字的素蜡;中间是鼎式的大香炉。灵桌前面挂了青缎绣着青云白鹤图案的桌围子。供桌前还设了一个小几,上设檀香炉一尊,香碗一对,是供来吊者上香用的。月台上,陈放着两对灵人;紧靠灵帏立着一对引路的“童儿”(即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

  月台下边两侧,陈放着四对纸扎的尺头桌子,一对金山银山的小盆景;一对五彩锦缎的尺头(衣料),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两对桌子则带有杨氏丧礼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装:缀有剑头飘带的豆青面,青大领的道袍;深蓝色青大领道袍各一领;马蹄形的混元中、门楼式的庄子中各一顶;彩绣青云白鹤、八仙法物的大红法衣、百寿图配万字不到头图案的橙黄色法衣、八卦太极图图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袜、云头履各两双。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着令旗、令剑、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简(笏板)、震坛木、米碟、净水碗、杨枝、朱砂砚、朱笔、黄表奏章匣、《天师符》、《天师玉匣记》、《天师万年历》、《天师神魂执照》各一册。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宝:万历青花笔筒、山字形笔架、铜笔架各一;中插大抓笔、“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砚一块;大铜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贾岛五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铜镇纸一对;“龙门”盖金墨锭一匣、彩笺一匣,上绘松涛水月图案,并有双钩隶书:“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另有纱罩桌灯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陈设:裱有紫红绫缎槽囊的硬木锦匣两对,内放炉、鼎、瓶、罐,另有陶瓦银釉古装歌妓人一堂,窑变紫红色“聚宝盆”(内叠金室、银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红珊瑚枝挂金银的“摇钱树”一具;玉器一匣;烟壶一匣。。这些纸制冥物精细异常,足可乱真。乃是出于和平门外延寿寺街衡记、高记两家冥衣铺。

  本日迎三送路,杨氏丧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蓝布的过街棚,两边棚口及丧居门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对红底金纹双花篮图案的大鼓、锣架设于棚内,为来宾们传报不暇。延至午后,西至延寿寺街、琉璃厂,东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带,车水马龙,以梨园界为主的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杨宅吊唁。仅戏剧内外行人,计300余人,名伶尚小云、高庆奎、沈曼华、李洪春、刘砚亭、王福山等,均亲临挂孝。伶界如余叔岩、玉瑶卿、王凤卿、俞振庭、蔡荣贵、谭小培、谭富英、程砚秋、马富禄、叶龙章、叶盛章、萧长华、郭春山、阎岚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龄、丁水利、于连泉、于永利、迟月亭、杨春龙、王又荃、金仲仁、赵砚奎、陈椿龄、郝寿臣、杨宝忠、侯海林、徐霖甫、迟绍峰、万子和、梁华庭、杨主生、王敬五、金廷荪、金少山等,及戏剧评论家汪侠公、戴兰生、齐如山、吴幻荪、景孤血等,均亲临致祭,或具联轴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诚为素车白马,会吊龟年,灵棚内,参灵的鼓乐,经声佛号与哭声混成一片。

  午后6时,依丧礼送三。走在最前边的是官鼓大乐,官吹官打24个响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细乐,后面便是以彩纸精糊细表的转轮大轿车一辆,以翻毛骏马驾辕,前加顶马;后配跟骡。车厢左窗外,贴一黄纸条,上书“杨府老太爷显考嘉训之灵车孝女杨荣桂、嗣孙续潜、婿刘砚芳、外孙宗杨、宗华等全宅孝属叩祭”字样。另有大翻毛双马驾辕的四面大玻璃百叶窗四轮马车一辆;8人抬绿帏官轿一乘;杠箱4抬;墩箱4只;大白仙鹤一只(一楼二库已于事前送往焚化场等候)。

  纸活两旁为8盏大白气死风灯和12对六角形的手罩子为之照明。纸扎刍灵后边为雍和宫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长号等轻重蒙藏法器吹奏。白云观的道士身披云缎刺绣的对儿衣,打着铛、铪、鼓,白全一为高功,捧着如意殿行。所有参加送三的来宾(多数是名伶)分别执香提灯,排成双行步送,成为一条大火龙。后为铁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着佛曲梵乐,音韵凄惨,使人呜咽欲绝。杨氏之女荣桂打着挑钱纸,女婿刘砚芳以铜茶盘捧着喇嘛用巴拉面捏成的灯塔;嗣孙等分别棒着道经大疏、禅经大疏,均痛哭失声,被近亲们一一搀行。最后是龙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点殿后。整个送三行列蜿蜒约一里多地。观者如云。尾随不舍者数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号本宅出发,出延寿寺街南口,经琉璃厂、厂甸、南新华街,至虎坊桥焚烧冥物车马,尽礼而散。

  接三之日,业经丧礼处与孝属讨论决定,杨氏灵柩在家停灵受吊15天,从即日正式开坛起经,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请的经忏以外,包括梨园界同仁送的计有番经7棚;道经8棚;禅经10棚。共25棚。所有诵经、礼忏、燃灯、施食,悉皆周隆。定于2月27日家奠、开吊、伴宿送库;28日辰刻发引。因堪舆家勘测认为永定门外茔地因“方向不利”,当年不宜下葬,故暂厝陶然亭龙泉寺庙内,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为救济黄河水灾的灾民,北京伶界演出义务戏。

  演出剧目

  《朱痕记》(程砚秋,谭富英)

  《樊江关》(尚小云,筱翠花

  《战宛城》(李万春,荀慧生,郝寿臣)

  《开山府》(李盛藻,袁世海

  《艳阳楼》(周瑞安)

  《钓金龟》(李多奎)

  1939年2月9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廿一日: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吴素秋拜荀慧生义父。

  1939年5月3日,农历己卯年三月十四日: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童芷苓拜荀慧生为师。

  1939年6月14日,农历己卯年四月廿七日: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荀慧生收徐东霞为徒。

  1939年8月8日,农历己卯年六月廿三日: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由老舍、张季纯出面召集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为第二年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问题。荀慧生、张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9年5月25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十八日:京剧《金玉奴》座谈会召开

  北京市文联召开京剧《金玉奴》座谈会。《金玉奴》是荀慧生60高龄时重新加工整理的剧目,且自编自导自演,与会者一致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1959年7月,农历己亥年:孙毓敏参加荀慧生京剧团

  孙毓敏本年从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7月分配到北京荀慧生京剧团工作。

  1961年6月,农历辛丑年: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

  荀慧生京剧团赴江浙与上海等地演出。在沪期间,上海广播电台播放了孙毓敏的《荀灌娘》与《蝴蝶杯》的选场,她在《解放日报》撰文《看荀慧生老师演出杜十娘有感》。

  1961年6月3日,农历辛丑年四月二十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一天。

  演出剧目

  《白蛇传》(孙毓敏饰白蛇,别永德饰许仙,吴纪敏饰青蛇,赵炳啸饰法海,赵慧英饰“水斗”之白蛇)

  1961年6月4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一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二天。

  演出剧目

  日场

  《荀灌娘》(孙毓敏,黄文俊,刘永贵,茹绍瑞,李薇华、赵慧英饰女兵)

  1961年6月6日,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三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四天。

  演出剧目

  《蝴蝶杯》(孙毓敏,徐和才)

  1961年6月17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五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五天。

  演出剧目

  《花田八错》(荀慧生)

  1961年6月18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六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六天。

  演出剧目

  《金玉奴》(荀慧生) 荀慧生饰演的红娘


  1961年6月19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七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七天。

  演出剧目

  《红娘》(荀慧生)

  1961年6月20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初八日:荀慧生京剧团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荀慧生京剧团在上海中国戏院(牛庄路)公演第十九天。

  演出剧目

  《杜十娘》(荀慧生饰杜十娘,孙毓敏饰丫鬟)

  1962年3月26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廿一日,上午: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

  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拜师会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大厅举行。文化部.中国剧协.文化局及北京戏曲界知名人士.各剧团的领导及代表三百多人前来祝贺,会上在行罢鞠躬礼后,师徒双方、有关领导及来宾如荀慧生、马连良等,都发表了热情讲话。

  拜师会前的专场考察中,杨少春演出了《挑华车》。

  1966年8月23日,农历丙午年七月初八日: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被批斗

  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老舍被拖到文庙批斗毒打,共29人,包括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顾森柏、方华、郝成、陈天戈、王诚可、赵鼎新、张孟庚、曾伯融、苏辛群、季明、张国础、商白苇、金紫光、王松生、张增年、宋海波、张治、张季纯、端木蕻良、田兰、江风、肖军等。

  当天上午,北京大学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的红卫兵学生闯到文化局和文联机关,对那里的“牛鬼蛇神”动手施暴。几个女红卫兵用铜头皮带劈面抽打肖军,给他挂上了“反动文人肖军”、“反革命份子肖军”等几块大黑牌子,还在他的名字上画了红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头发剪掉。

  下午3点,在烈日下,这29人被一个一个叫出来,排成一排站在院子里。每叫出来一个人,就在这个人的头上套上一块写着他的名字和罪名的牌子,4点多,这29人被用两辆大卡车,从他们在西城区的机关被运到东城区国子监“文庙”的院子里。那里曾是皇帝时代的最高学术和教育机构,后来成为首都图书馆。

  红卫兵在院子里架起了一个大火堆,焚烧戏剧服装和书籍等等,烈焰熊熊。口号声震天响:“打倒反革命黑帮!”“打倒反party份子某某某!”“某某某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这29人被强迫在火堆前围成一个圈子,跪下来,以头触地。站在他们身后的有数百名红卫兵。有的红卫兵拿来了舞台道具木刀、长枪和金瓜锤,对他们劈头盖脸地乱打。有的红卫兵解下腰间的军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打他们。当时正值盛夏,人们身穿单衣,铜头皮带打下去,一下一块血渍,打得衣服的布丝都深深嵌进肉里。这29人前有大火堆,后有红卫兵,无处躲闪。

  肖军说,当他跪在烧书的火堆前,被身后的红卫兵用棍棒和铜头皮带毒打的时候,心中真是愤怒至极。肖军年轻的时候练过武功,他心里想,如果他动手反抗,凭他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几个人。但是,他看到老舍先生就跪在旁边,脸色煞白,额头有血流下来。他想,如果他反抗,寡不敌众,他会被打死,其他28个“牛鬼蛇神”,包括文弱的老舍先生,一定会跟他一道统统被打死在现场。他不应该连累别人。不要连累老舍先生被打死的念头使肖军压下反抗的冲动,忍受了三个小时的毒打和折磨。

  在这三个小时里,没有人出来制止暴行,也没有人打电话报告市里和中央的领导请求制止暴行。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类似的事情正在整个北京城里轰轰烈烈地发生,而这一切都是文革的领导人正在热烈支持的,不可能有上级或者警察来制止这场殴打。

  在“文庙”被毒打过之后,这29人被拖上卡车回到文化局机关。老舍被带回到机关,继续遭打。当时在场的女作家杨沫,在三个月后的日记中当日的情景道:“在文联楼门前的台阶上,有几个女学生紧围他,询问他,不时还用皮带抽打两下。我们都被迫围绕在这个会场边。当时,我不敢走开,站在旁边,心如火燎。我们中的一位作家还当场站出来,义愤填膺地批判老舍拿了美金。”

  老舍当晚又被揪到公安局,半夜才获准回家,并被命令第二日仍去机关接受“批斗”。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2:08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09年——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斯蒂芬·科尔·克莱尼出生(逝于1994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2:12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28年
巴基斯坦总统、巴基斯坦人民party创始人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诞辰(逝于1979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22:27 来自: 北京市 联通
 1963年——中国男演员姜文出生
姜文





【个人信息】  姓名:姜文(曾用名:姜小军)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年1月5日

  星座:魔羯座 

  身高:180cm

  体重:80kg 

  血型:B型

  妻子:周韵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级 

  国籍:中国 

  籍贯:河北唐山

  弟弟:姜武

  妹妹:姜欢

  女儿:姜一朗

【个人简介】  原名姜小军,河北唐山人。1963年1月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过。父亲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则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从姥爷家回到父母身边后,又
辗转到过贵州、湖南。1973年,也就是姜文10岁时,全家才迁到北京定居。四处迁移的生活和部队的特殊环境对姜文产生了不小影响,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

  小时候的姜文基本上是个普通的孩子,不过在邻人说来,姜文却自觉“长得丑”;少年时代的姜文则相当调皮,爱和人斗智慧。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在交往中受到英达父亲英若城的影响,遂喜欢上了表演(演戏)。1979年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被录取,寄来的公函里勉励他“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第二年姜文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最终依靠张仁礼的慧眼赏识被破格录取。同班同学里有吕丽萍丛珊等,姜文是中戏表演系80班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演艺经历】  198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戏。1984年姜文毕业,21岁的他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来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1985年刚毕业9个月的姜文被导
演陈家林选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为了这个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去准备,找资料、看纪录片,专门去找溥杰,甚至晚上躺在了床上也要跟弟弟说溥仪,最终得以塑造一个可恨可悲、可笑可怜的“末代皇帝”形象。

  1986年,谢晋拍摄《芙蓉镇》,年龄显小的姜文和刘晓庆大量精彩的对手戏,23岁的姜文就能与在当时最有号召力的“第三代”导演谢晋合作的确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之后姜文还和秦怡演出了中法合拍影片《花轿泪》里年龄跨度极大的角色,换言之,出道没几年的姜文就与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潘虹、刘晓庆、秦怡有过精彩合作。

  1987年夏天姜文被邀请到了《红高粱》剧组,面对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同属兔的二人每晚必然要“侃戏”。姜文的搭档则是师妹巩俐,那批合作者里面还有顾长卫、杨钢等,面对记者提问姜文答道“他们将会是中国电影的栋梁”,几年后果然得到了印证。1988年,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红高粱》震撼了世界,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姜文和刘晓庆在《春桃》中第二次携手,导演是和谢晋同属“第三代”的凌子风,与《红高粱》里的自由狂放截然相反,姜文含蓄地表现着主人公的苦闷,凌子风评价道“姜文的戏路子很宽,创造性很强”。这一年,姜文又和“第四代”导演谢飞合作,出演了《本命年》里的看似“同龄人”的都市底层青年李慧泉,谢飞认为这是姜文在表演方面最接近他真实年龄和心态的一部戏,谢飞的评价是“姜文聪明,热情又卖力气”。

  1989年夏天,姜文和田壮壮开始写《大太监李莲英》的剧本,他们把自己关在一家宾馆里商量,四处搜集资料,并走访了当时活在人世的最后一位清朝太监。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段经典而熟悉的旁白正是出自姜文之口,1993年,姜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 姜文与周韵
《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年最热播的电视剧集,姜文的表演才华再次得到肯定。而此前极其谨慎选择剧本的姜文并未接拍过电视剧,与他合作的剧组导演里有冯小刚等人。在《北京人在纽约》前期筹备时,姜文和万梓良联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狭路英豪》.

  1990年后的那段时期,姜文的兴趣从表演转向了导演,尽管他有办法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部影片的剧本状况,但却很难像导演那样从整体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风格。终于,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去做导演了,刘晓庆亦给了他积极的肯定,他们四处找好小说,比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苏童的《红粉》等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1992年,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在聊天之后,王朔送给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获》,上面发表他的一篇新小说,《动物凶猛》。那晚上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万字的小说,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下决定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王朔拒绝了姜文让他做编剧的邀请,只能选择亲自动笔的姜文改稿之后的剧本多达9万字,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场指导宁静这部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通过少年马小军在青春期放肆不羁的生活、回忆与幻想,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姜文的导演才华迅速得到肯定。用去25万尺胶片的影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共计5000万人民币。

  1996年姜文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这一阶段姜文出演了周晓文《秦颂》里的秦始皇一角,和葛优许晴有大量对手戏。1997年在姜文第二次参与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有话好好说》在那年掀起了一阵热潮,姜文亦获得不俗评价。

  1997年11月,姜文作为在电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受意大利电影文化界的邀请,并由意大利电影文化界主办,在意大利五大城市举办“姜文主演、导演个人电影回顾展”。

【电影作品】  1.天地英雄

  
2.宋家王朝

  3.寻枪

  4.有话好好说

  5.茉莉花开

  6.绿茶

  7.太阳再次升起

  8.红高粱

  9.芙蓉镇

  10.末代皇后

  11.狭路英豪

  12.秦颂

  13.宋家皇朝

  14.大路1993

  15.本命年

  16.闺阁情怨

  17.李连英

  18.大清风云

  19.鬼子来了

  20.阳光灿烂的日子

  21.大太监李莲英

  22.《建国大业》 客串 毛人凤

  23.《让子弹飞》筹拍

  24.《金婚风雨情》(原名《金婚2》) 饰 军长

【电视作品】  1.清宫风云

  
2.初恋情人

  3.欢乐农家

  4.北京人在纽约

  5.凤凰起舞

  6.我爱我家

  配音

  动画片《宝莲灯》中担任“杨戬”(二郎神)的配音。

  王家卫电影《蓝莓之夜》为男主角配音

  迪斯尼3D动画《超人总动员》国语版男主角超人爸爸的配音(超人妈妈配音者为徐帆)

【所获奖项】  1987年,电影《末代皇后》参加叙利亚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潘虹获最佳女演员奖);巴西第4届里约国际电影电视节获评委会特别奖。

  
1988年,电影《红高粱》参加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第35届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1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张艺谋获“大阿特拉斯”金奖。同年,电影《芙蓉镇》参加第26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水晶球奖;第33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获评委特别表彰奖、观众奖。

  1989年,电影《红高粱》参加第16届比利时布鲁塞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最佳影片奖。同年,电影《芙蓉镇》参加第5届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获金熊猫奖;第40届捷克劳动人民电影节获荣誉奖。

  1990年,电影《芙蓉镇》参加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同年,电影《本命年》参加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银熊奖。

  1994年,自编自导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

  1995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同年,个人出席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法国秋季艺术节。

  
1996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台湾电影金马奖,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1997年4月13日,参加香港第16届电影金像奖颁奖,为最佳导演奖获奖者颁奖。

  1997年9月,《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重点介绍影片”参加日本福冈国际电影节。理由是该片在日本全国发行获得优异成绩。

  1997年10月,出版《一部影片的诞生》,该书除对《阳光》一片的诞生、获奖、发行做全面记叙和总结之外,还收录了姜文所著《阳光灿烂的日子》文学剧本及完成台本。

  1997年11月,姜文作为在电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受意大利电影文化界的邀请,并由意大利电影文化界主办,在意大利五大城市举办“姜文主演、导演个人电影回顾展”。

  1998年,主演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

  1998年8月,改编并导演新电影《鬼子来了》,并在片中担任男主角。

  2000年影片《鬼子来了》获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

  2001年影片《鬼子来了》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4年姜文本人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获44届金马奖最佳剪接

  2008年获得由法国杜维尔市市长亲自颁发的城市勋章。另外,姜文的名字铭刻在位于诺曼底海滩一面特殊的墙上。

  电视电影获奖:

  1987年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芙蓉镇》

  
1989年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春桃》

  1993年获中国第十二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代表作:《北京人在纽约》

  1995年获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代表作:《宋家皇朝》

  1996年第三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寻枪》

  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受欢迎男演员,代表作:《寻枪》

  2004年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代表作:《天地英雄》

  2004年第四届华语传媒电影大奖最受欢迎男演员

【媒体评价】  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姜文刻意把真实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作品完美结合,这也是他
为人处事的严谨作风,无论对事对人他都很认真很细腻,这就是为什么姜文这个才华横溢、个性极强的人因为他的个性和脾气,使很多行内人也常常感到文难合作。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情感是强烈的,正因为他本人有这样的主观心象,出自他手下的好多影视作品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体验。我们时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缺乏内在价值,缺乏从精神上影响人的力量,不是因为没有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诚恳的态度。”(重庆晚报)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22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6

1374年——明朝大明律》首次颁行天下
大明律



  《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

  《大明律》共分30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这种以六部分作六律总目的编排方式,是承《元典章》而来的,与《唐律》面目已不尽相同,在内容上也较《唐律》有许多变更。又增加了“奸party”一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在量刑上大抵是罪轻者更为减轻,罪重者更为加重。前者主要指地主阶级内部的诉讼,后者主要指对谋反、大逆等民变的严厉措施。不准“奸party”“交结近侍官员”,“上言大臣德政”等,反映了明朝初年朱元璋防止臣下揽权、交结party援的集权思想。

  在刑法上,《大明律》渊源于《唐律》,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即所谓正刑,其它如律例内的杂犯迁徙充军枷号刺字、论赎、凌迟枭首戮尸等,有的承自前代,有的为明代所创。所谓廷杖就是朱元璋开始实行的,其它《大明律》未规定的酷法漤刑也层出不穷。至于锦衣卫的“诏狱”杀人最惨,为害最甚。其后又有东厂西厂、内厂相继设立,酷刑峻法,愈演愈烈,直到明亡。

制定过程  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等议定律令。十二月,编成《律令》四百三十条﹐其中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同时又颁《律令直解》,以训释《律令》文意。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刑部尚书刘惟谦等以《律令》为基础,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修成﹐颁行天下。其篇目仿《唐律》分为《卫禁》《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等十二篇。三十卷六百零六条。二十二年又对此作较大的修改,以《名例律》冠于篇首,按六部职掌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传统的法律体例结构至此面目为之大变。三十年五月重新颁布,同时规定废除其它榜文和禁例,决狱以此为准。由于朱元璋严禁嗣君“变乱成法”,此次重颁《大明律》后,终明之世未再修订。有变通之处,则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增内三百七十六条;万历十三年(1585)又重修,增内三百八十二条。此后律﹑例并行。

基本内容  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条﹐是全律的纲领。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简称。它规定了对不同等级﹑不同犯罪行为论罪判刑的基本原则。其中“五刑”条规定刑有五种,即笞、杖、徒、流、死;在“六律”的具体条款中又有凌迟处死、边远充军、迁徙、刺字等刑罚﹔“十恶”条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所谓“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的阶级实质。“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确定了皇族、贵戚、官绅的法律特权。这八种人犯罪,法司皆不许擅自鞫问,须实封奏闻﹐取自上裁。但《明律》“八议”中文武官员的特权与前代比较有所下降。

  《吏律》包括《职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条。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其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party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代君权及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的历史特点。

  《户律》分为《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条。此律是人口、户籍、宗族、田土、赋税、徭役、婚姻、钞法、库藏、盐法、茶法、矾法、商税、外贸、借贷、市场等有关社会经济、人身关系及婚姻民事内容的立法。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课程》《钱债》《市廛》专篇﹐反映出明代封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人身依附关系、宗法关系等方面也有时代特点。不限制私人土地拥有量,但严禁“欺隐田粮”;允许土地买卖﹐但规定典卖田宅必须税契、过割,并严禁正常土地买卖之外的土地兼并。有关钱粮等事明律科罪较唐律重﹐但“脱漏户口”、“商嫡子违法”、“别籍异财”﹑“居丧嫁娶”、“良贱为婚”等科罪却较轻。另外,还规定庶民不准蓄,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即以弟事兄)之礼。

  《礼律》分《祭祀》《仪制》二卷,二十六条。此律是对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种礼仪的法律规定。律中除“留难朝见官员”、“阻挡上书陈言”、“假降邪神惑众”等直接侵犯皇权的行为外,对其馀“亏礼废节”行为(有的尚属“十恶”)的科罪大都较轻,“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造御膳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坚固”等,尽管属“十恶”范围,但仅定杖罪。“闻父母及夫之丧匿不举哀”﹐亦属“十恶”,仅为徒罪。

  《兵律》分《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五卷﹐共七十五条,此律是有关军戎兵事的立法。对军人犯法科罪较重﹐除在《名例律》中增立“军官有犯”、“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等律条外,复设此专篇。

  《刑律》分为《贼盗》《人命》《斗殴》《骂詈》《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了对刑事犯罪的论罪定刑及诉讼、追捕、审判的原则,是全律的重点。其中对“谋反”、“大逆”“造妖书妖言”、“强盗”、“官吏受赃”以及“强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皆斩;“强盗”罪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官吏受赃”罪,明之死罪起点比唐低得多,此举意在加重制裁直接触犯封建统治的犯罪,与此同时,对“子孙违犯教令”、“子孙告发祖父母父母”、“和奸”以及雇工人殴、骂、奸、告家主等间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罚则有所减轻。

  《工律》分《营造》《河防》二卷,十三条,是关于工程营建、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桥梁方面的立法。工律设置专篇为明代所独有。

  此外﹐又有丧服图和五刑图。

主要特点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大明律》是其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凡七誊稿”,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为把《大明律》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朱元璋还汇集官民“犯罪”事例来解释律条。洪武十八年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制定伊始  按《明史·刑法志》,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占领武昌后,开始着手议订律令。1367年,朱自称吴王,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编修法律。同年年底,律令修成,计令145条,律285条。(明朝中叶以后又有条例,万历时,刑部尚书舒化定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律例相合,令就不再通行了)除此之外,又修了《律令直解》把适用于民间的律令条文及违犯法令的案例,分类编辑成册,颁发到州县。洪武六年(1373)冬,朱元璋令刑部尚书刘惟谦再次修订律令,第二年书成。经过实践考察之后,又经过三次修改和增删,洪武三十年(1397)才将大明律正式颁发,作为各级司法部门决狱量刑的依据。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23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492年——历时近七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正式完结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24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伊凡四世(恐怖的伊凡)加冕亲政,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26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838年——塞缪尔·摩斯首次公开示范电报
编辑词条 电报目录[显示]
电 报 【简介】 【原理】 【电报的发明】 【历史】 【中国电报史话】 【分类】 【内容】 【计费】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 【中国电报发展史】 【第一封海底电缆电报电报】 【美国历史上最后一封电报】 【相关术语】 【附言】 【使用】 【无线电报】 电 报【简介】【原理】【电报的发明】【历史】【中国电报史话】【分类】【内容】


  
电报 汉语拼音:diànbào 英文单词:telegraph [`teligrα:f]

  [telegram; telegraph; telecommunlcationicable; cablegram] 通过电报机发送的消息。
[编辑本段]
电 报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在通讯越来越迅捷的今天,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也许有一天电报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编辑本段]
【简介】  电报(telegraph)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编辑本段]
【原理】  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 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划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标点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划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划”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划”;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
[编辑本段]
【电报的发明】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然而,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

  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1836年,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多么奇特!这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莫尔斯的奇特构想,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是电报发明史上的重大突破。

  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电报的发明者

  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制电报,但实用电磁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1836年,库克制成电磁电报机,并于次年申请了首个电报专利。惠斯通则是库克的合作者。莫尔斯原本是美国的一流画家,出于兴趣,他在1835年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

  1858年7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报道: ...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宣称,电磁式电报(magnetic telegraph)是由他们的同胞惠斯通教授发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电报公司的成立,则让更多的欧洲人开始讨论,谁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法国巴黎的《通报》(Moniteur)认为,莫尔斯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一个将该原理用于实践的人。
[编辑本段]
【历史】  早在莫尔斯之前,就有人想过用电来进行通信,最早的电报机应该是有着26根电线的机器。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许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

  上述这些幼稚时期的电报接收装置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的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进者提供了试验基础,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在莫尔斯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

  莫尔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他从18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自此之后, 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 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 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 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 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自助者天助。上帝没有创造奇迹,但上帝很公平。他没有使莫尔斯循着四十年的人生轨迹继续走向绘画世界的辉煌--尽管他已是时人公认的一流画家,但让莫尔斯最终实现他的发明梦想,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个席位,从此开启电子通信时代的新纪元。
[编辑本段]
【中国电报史话】  电报自发明使用以来, 也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一、满清时期

  1871年 -最早侵入中国的电报通信

  英国、俄罗斯、丹麦敷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水线,全长2237海里。于1871年4月,违反清government不得登陆的规定,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敷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873年 -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

  由于汉字由许多部首组成,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面孔",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因此,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 中国汉字多达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 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四码电报"的来历)。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1873年 -中国人最早研制的电报机

  1873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王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government自办电报。清government拒不采纳。

  1875年 -中国最早的电报学堂

  福建巡抚丁日昌积极倡导创办电报。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

  1877年 -中国第一条自建的电报线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并派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先由旗后(即今高雄)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负责工程的是武官沈国光。于1877年8月开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线长95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1879年 -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

  1879年(清朝光绪5年),国内外战事频起,沙皇俄国乘机强占我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清朝government为了沟通军情,派李鸿章多次与在我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由中国出钱,委托其修建大沽(炮台)、北塘(炮台)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上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1880年 -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总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

  1881年 -中国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1881年4月,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营业,收发公私电报,全线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1887年 -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在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持下,花费重金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于1887年竣工。它使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对台湾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99年 -广州在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

  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地区是广州。早在1899年,就在广州督署、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等江防军舰上设立无线电机。

  1905年 -天津开办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学堂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他还托葛拉斯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在南苑、保定、天津等处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用无线电进行相互联系。

  1906年 -我国开通最早的民间无线电通信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08年 -上海地区开设无线电台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汇中旅馆私设了一部无线电台,与海上船舶通报。后由清government收买,移装到上海电报总局内,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台。

  1911年 -中国最早的远距离无线电报通信

  1911年,德商西门子德律风公司向清government申请,要求在北京、南京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

  电台分设在北京东便门和南京狮子山,通报试验结果良好。辛亥革命时,南北有线电通信阻断,南北通信就靠这两地的试验电台沟通。

  二、 民国时期 电信改属交通部

  1912年,民国government接管清government邮传部,改组为交通部,设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这一年:

  ◆ 上海电报局开始用打字机抄收电报。

  ◆ 京津长途电话线路加装加感线圈(即普平线圈或负载线圈),提高通话质量。

  ◆ 国际无线电报公会规定我国无线电的呼号范围为XNA--XSZ。

  1913年 -最早的邮电学校和无线电报局建立。

  8月,交通部传习所设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分别学习有线电、无线电各项工程。同年,北京设立邮电学校。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1919年4月增设"电话专修班"(入学学生以国内外大专学校电机科毕业生为限),招收学员20名。成立北京无线电报局,装设5千瓦无线电发报机,地址在东便门外。

  1919年 -设立无线电远程收报处

  1919年4月,北京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在北京无线电报局东便门原址设立远程收报处,应用真空管式无线电接收机直接接收欧美各国的广播新闻。6月28日,将直接收到的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签对德和约的消息,传报给正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的学生,鼓舞了"五四"后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东、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垄断传递国外新闻的局面。

  1921年 -1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万国电报公约)。

  1924年 -沈阳开始建设远程无线电台

  1924年,在沈阳故宫八角亭先建立了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世界各国的新闻,并与德国、法国订立了单向通信(即单向接收欧洲发至中国的电报)。同年秋天,北大营长波电能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真空管发报机,实现了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的远程通信

  1927年 -中国与欧洲实现双向通报

  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德制无线电发报机。年底,成立了沈阳国际无线电台,与德国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设了美制10千瓦短波发报机。沈阳国际无线电台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国际电台。

  1930年 -上海国际电台建成。

  1930年12月,与旧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达无线电报通信。正式开通中美、中德、中法电路。这是当时唯一由国家经营的国际电信通信机构。

  1933年 -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37年 -中国在长途干线上开始装用单路或三路载波机。

  三、 新中国时期

  解放以后, 新中国的电报业务蓬勃发展,1969年,"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受到的电报,报文已经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中文电报译码机的个工作流程:首先,象电传打字机一样, 把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 然后,象电译员一样, 将四数字自动翻译成汉字, 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

  中文译码机的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 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由四码自动译成汉字的问题。

  但是,至于电报发送过程中由汉字自动译成数码,它却无能为力了,因此,在为了同时实现发报和收报的过程中的自动化译电,80年代初,中国研制了"中文电传打字机",也叫"汉字电报机"汉字电报机的外形和普通的中文打字机相似,机器面上有一排汉字,按下那一个键,响应的汉字信号就能自动地发往对方。收方能收到的信号,按照报文格式直接在纸上印出汉字, 还可以用复写纸复印几份。用汉字电报机还可以口述指令,它的通报速度比当时的电子电传机还高。

  2001年8月1日:从今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着受飞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的冲击,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来,"东方红,太阳升"的优美乐曲总会在整点时间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 "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985年以前,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可达300万份,占电报局业务总量的一半。近几年来,虽然电报部门开发的鲜花礼仪电报等新服务深受用户欢迎,但受诸多更具时效通信手段的冲击,城市居民总体电报业务量直线下降。目前,公众电报业务量每月只有40万份左右,仅占电报局业务总量的3%。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北京市普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通信、卫星通信等新兴通信手段发展迅速。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层出不穷的业务产品有力地促进了通信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电话普及率正以每年1至2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提高,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亿,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用户群。同时,移动电话以其方便、快捷和个人化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均消费已达到73元,比1995年增长8倍。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2600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的消费增长也很快,人均达到3.6元,比重由1997年的0.9%上升到1.7%。而传统的电报业务则"日薄西山",下降明显,由人均1.6元下降到0.2元,比重下降到0.1%。对电报行业的前景,信息产业部的有关人士表示,我国西部通信设施还较落后,传统电报业不会马上消失。回顾中国的电报发展史,我们看到,电报为中国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
【分类】  电报因其译码、传递速度、信息内容的不同等,可以分成很多类。

  (—)明码电报与密码电报

  电报对某些电文的传递,不是直接拍发和接收的,尤其是汉字书写的电文,需将文字译成可用电信号传达的电码后才能用发报机向外拍发。电码有全社会共同约定的,也有个别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全社会共同约定的电码供公众公开使用,叫明码;由个别少数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电码,主要用于保密活动,所以叫密码。

  公众日常拍发和接收的电报,都是明码电报。目前明码电报的翻译工作,一般是由电信局的业务人员来做,发报人将拟好的电文按邮电局规定的手续写好交付业务人员就可以了,收报人收到的电文,已经是业务人员根据接收的电码译成文字的电文了。

  (二)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

  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的区别在于传递的时间长短。 就我国目前电报传递的条件来讲,普通电报一般在二至八个小时之间可以收到。但是,普通电报夜间停送,如果事情特别紧急,普通电报的速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就须发加急电报。加急电报比普通电报速度更快,收费也相应增高,办理发报手续时须写明“加急业务”,井按“加急业务”交费就可以了。

  (三)公务电报与私务电报

  电报依其内容来分,首先可分为公务电报和私务电报两大类。公务电报是为公事而拍发的,公务电报稿的写作属公文文种,可参阅公文写作的有关章节。私务电报是个人生活交际活动常用的,这类电报稿的写作,属于日常生活应用文范围。

  电码 主要有两种

  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由短的和长的电脉冲(称为点和划)所组成。

  点和划的时间长度都有规定,以一点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划等于三个点的长度。在一个字符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一个点的长度,而字符和字符之间的间隔为三个点的长度。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为五个点的长度。莫尔斯电码各个字符的电码长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属于不均匀电码。

  五单位电码

  属于均匀电码,每个字符由长度相等的五个电脉冲组成,一般以有电流代表传号,无电流代表空号。传号和空号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只有五个位置供选占,因而能有25即32种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既可代表字母,又可代表数字和标点符号及“机能”组合。字母和数字的转换由机能组合控制。五单位电码不止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是国际第二号电码和数字保护电码。

  以电传打字机而言,在五单位电码的32种组合中,用其中26种来代表全部字母或用26种来代表数字和标点符号,其余6种则为机能组合,六种机能组合是字母位、数字位、换行、回车、间隔和空白。

  电报收发报机 主要有两类

  莫尔斯电码电报机

  莫尔斯电码由报务员用电键发送。电键实际上是一个易于持久操作的开关,由按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点或划。收报机在匀速前进的纸带上划出长短不同的符号,或者用声响等方法来显示出所收到的电码,报务员由此录出字符电文。这种通报方式称为人工电报。人工电报虽然是一种早期的方式,通报速率较低,但是设备简单,对传输电路的质量要求不高,工作比较稳定,所以至今仍有应用。

  1858年出现了用莫尔斯电码的高速自动收发报机。发报局用专用的凿孔机先在纸带上凿出与电文字符相对应的圆孔,再把这种凿孔纸带在莫尔斯电码自动发报机上发送,收报局则用波纹收报机在纸带上录出点划电码,其通报速率可以比人工发报快几倍到20倍左右。

  五单位电码电报机

  电传打字机是采用五单位电码的电报机。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30年代初起得到广泛应用,发展较快。电传打字机在外形上与外文打字机相似,由于发或收任一字符所需的时间相同,可简化机器的设计和构造。电传打字机主要包括发报键盘和收报印字两个部分,因此兼有发报和收报功能。发报部分由装有打字字键的键盘发送出五单位电码的电脉冲信号;收报部分则依照收到的电码信号在纸页(或纸带)上印出字符来,省去了电码和字符之间用人工互译的工作,因此效率高而且使用方便。

  电传打字机通报时两端的发报机和收报机须同步工作,每传送一个字符同步一次。因此要在每个字符的五单位电码第一脉冲之前都加上一个空号性的起动脉冲,其长度与一个信号脉冲相同;而在第五脉冲之后都要加上一个传号性的停止脉冲,其长度常为 1.5个信号脉冲。所以每个字符的实际长度为 7.5个脉冲。起动脉冲和停止脉冲的作用是使电传打字机每发、收一个字符时机器起动和停止各一次,以保证发报和收报两端的电传打字机在通报时能得到同步,因此电传打字机也称为起止式电报机。

  在收报印字器件的每个字位上除字母外还有一个数字或符号,按下发报键盘上的“字母位”机能键后,能使收报印字部分只印出字母;而按下“数字位”机能键后则收报部分只印出数字符号。印出的字母或数字符号各为26种,因此电传打字机共可印出52种字符。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28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07年——蒙特梭利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0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12年——新墨西哥州加入美国联邦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1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12年——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3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13年——巴尔干同盟会议因意见不合而破裂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25年
墨索里尼改组内阁,全部由法西斯份子组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即使对听话的内阁,墨索里尼也要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墨索里尼在上一年的意大利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后,已牢牢地掌握了政权,但他仍感到有必要加强自己的地位,因此开始实行一个提升朋友、惩罚敌人的计划。他用褫夺公职的手法来打击政治上反对者,把对手从government和其他有影响和威望的职位上撤下来。警察部队奉命进行大逮捕,捣毁房屋,滥肆搜索。总之,墨索里尼取缔了共济会所。

        最有效的是墨索里尼(他本人以前就是一个新闻记者和报社编辑)对付意大利新闻界的手段。凡刊登“谎言”(即抨击法西斯的言论)的报纸都被接管封闭,记者遭逮捕。墨索里尼还强行规定,每家报纸的董事会内必须安插一名法西斯party指定的人员。他通过这些措施取消了一切新闻自由。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7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27年
九江英国人被赶出租界
[img]http://history.114la.com/1/6/%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im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中江左岸是英租界             1月6日,九江数万人群众上街游行,声援汉口收回租界。已罢工一个多月的怡和、太古两码头工人纠察队员吴宜山,发现英人强迫工人搬运行李,并偷运大米接济从武汉撤下来的英军军舰,立即上前制止。英国水兵当场将吴宜山打昏过去,并将数名工人打成重伤。惨案发生后,正在游行的群众高呼“冲击洋街去!”等口号,分四路朝英租界挺进。英租界出动全部军警,紧闭租界对外通路,架设机关枪防守,江中的兵舰也脱下炮衣准备开火。租界内码头工人拔除租界四周铁丝网,接应冲击租界的游行群众,将英国人赶上兵舰,一举占领了被英国租用60多年的租界。
         1月7日,驻守九江的国民革命军派兵接管租界,工人纠察队协助军队维持租界秩序。同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由武汉来到九江,调查处理此案。10日,在武汉国民government主持下,成立了九江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8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29年
亚利山大成为南斯拉夫的独裁者
  1929年1月6日。在南斯拉夫,亚力山大国王解散了国会,使自己成为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亚力山大从来未有过当独裁者的企图,但是他感到他除了夺取政权外别无选择。协约国在巴黎和平会议上建立了南斯拉夫,但是却忽略了塞维尔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民族。去年8月克罗地亚人建立了自己的国会,从此国民议会便是有名无实,因此亚力山大必须设法统一自己的国家,并要防备外患。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39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41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9 05:43 , Processed in 0.07571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