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楼主: 东方红1号
查看: 339375| 回复: 4765
发表于 2010-1-6 20:44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新四军军部成立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0:44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租借法案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00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41年
国民party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皖南事变中被围攻的新四军

  1940年冬天,日本侵略者集中兵力,在华北地区进攻中国共产party领导的解放区和八路军、新四军,同时在华南地区对国民party的进攻转入收缩状态,并加紧对蒋介石诱降。蒋介石乘机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party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揭露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并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同时,中国共产party为了顾全大局,也作了必要的让步,决定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驻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和三支队共9000多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由泾县云岭起程北上。1月6日,当部队到达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party7个师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在叶挺军长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奋起自卫,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副军长项英临危动摇,遭反革命分子杀害,军长叶挺被敌人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也是国民party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周恩来怀着非常悲愤的心情,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向国内外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并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共计9万多人,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国民party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从1940年10月20日前后开始,到“
皖南事变”达到最高峰,经过中国共产party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坚决斗争,到1941年3月上旬被击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队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起草的命令手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晋察冀边区军民游行示威,抗议国民party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前中)和一部分干部合影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03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50年
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6日伦敦承认共产party中国
               1月6日。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引起了紧张的国际局势。美国和法国由于英国承认这一共产party政权而感到恼怒,尤其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的国民party军队的作战尚未结束的时候。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过去四年的内战之中一直是蒋的支持者和援助者。
             针对盟国所表示出的愤怒态度,英国指出,中国共产party已经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国大陆。英国外交部还说,中国共产party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新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party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从而赢得了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支持。中国共产party领导的解放军,从华北老根据地发展扩大进而席卷全国,把国民party军队赶到了台湾。上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外交部长同苏联签订了一项新的条约。如果约瑟夫-斯大林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支持,不承认新中国将会在联合国内引起战争。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0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59年
国际海事组织成立
1959年1月6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成立。总部设在伦敦,原名为“government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1982年更名为“国际海事组织”。该组织是负责处理海运技术问题,协调各国海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工作的government间国际组织。属联合国的一个特殊机构。到目前为止,该组织的成员国已达158个;由该组织制定并负责保存的国际公约和仪定书有40个左右,其中大部分已生效。国际海事组织的宗旨和任务是:促进各国间的航运技术合作,鼓励各国在促进海上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防止和控制船舶污染方面采取统一的标准,处理与航运有关的法律问题。其主要活动是制定和修改有关海上安全、防止船舶污染、便利海上运输和提高航行效率以及与之有关的海事责任方面的公约、规则、议定书和建议案,交流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和海事报告。IMO的最著名的三大公约是《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73/78防污公约(MARPOL 73/78)》和《78/95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 78/95)》。这三大国际公约一个是管船舶安全的,另一个是管环境保护的,还有一个是管船员质量的,很有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个公约和一个规则也很重要,即《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这两个也都是有关人命财产和航行安全的。当然,IMO制定的这些文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文件也在不断地修改和补充。比如,要求新油轮建造要有双层船壳、强制GMDSS的配备和使用、禁止船舶往海上倾倒垃圾、提高船员的培训标准等等新规定,就需要不断地对原有规定进行更新。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0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71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首次合成了人的生长激素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2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87年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7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社论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坚决反对的。社论说,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坚持改革开放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3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93年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正式出任美国总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97
我国科学家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7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达到13亿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18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200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20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03年——中国著名语言大师、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梁实秋先生出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22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07年——中国著名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戴松恩出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24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17年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出生(2005年逝世)
编辑词条 辜振甫目录[显示]
基本资料
生平简介
哲人之憾:统一未竟身先谢
辜振甫其人其事
“优等子”
风流才子
祸兮福所倚
扶摇直上
“脚在浮水,却不外露”
经济外交
任用人才
作风精神
两岸调人
活动年表
逝世
家族 基本资料
生平简介
哲人之憾:统一未竟身先谢
辜振甫其人其事
“优等子”
风流才子
祸兮福所倚
扶摇直上
“脚在浮水,却不外露”经济外交任用人才作风精神两岸调人活动年表逝世家族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辜振甫(1917年1月6日—2005年1月3日),字公亮,台湾彰化县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曾担任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1990年11月21日—1996年6月8日),台湾知名企业家。辜振甫政商关系微妙,被喻为早年鹿港红顶商人,早年曾因台湾独立的立场坐过牢。曾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总统府资政等要职,亦为和信集团首脑。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64年台“国防研究院”第六期结业。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年5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同年八月,他当选世界管理理事会下属学术机构国际管理学院院士。
  辜振甫是岛内拥有头衔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 ,在台湾经济界及政坛上十分活跃。1961年~1994年任工商协进会理事长,1962~1964年任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1968~1970年任亚洲太平洋商工总会理事长,1981~1987年任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1985年任“行政院”经济改革委员会总召集人,1990~1992年任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主席,1995~1997年出席APEC领袖会议,1973~2003年任台湾水泥公司董事长,199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将他列入全球一百八十一个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的富豪之列。1998年列台湾百大富豪第十一位。
  辜振甫于1988年6月被聘为台“总统府国策顾问”。1990年4月被聘为“国统会”委员及“国是会议”筹备委员。1990年11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辜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1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93年4月27日,辜代表台湾海基会与祖国大陆海协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辜振甫十分爱好京剧。他从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子,辜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京、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二十岁左右在北京的那一段日子。此外,辜振甫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
  辜家自晚清辜礼欢起家,辜礼欢下南洋,曾任英属马六甲甲必丹(英殖民government指定的华人社区首领),其子安平曾任林则徐幕僚。辜安平是辜振甫曾祖父,民国通9国外语拥13博士学位奇人辜鸿铭是辜振甫伯父。
[编辑本段]哲人之憾:统一未竟身先谢
  辜振甫认同“一个中国”,使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对话有了基础,并藉此促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可惜,他多年倾注的心血,却被两位同是祖籍福建的麻烦制造者——李登辉、陈水扁,或明或暗地给“蒸发”了。因此,垂暮之年的辜振甫常怀遗恨,并积郁成疾,在2000年赴美做肾脏手术。
  在美国,辜振甫仍然放不下被陈水扁随意操弄越弄越僵的两岸关系,50年没再作诗的他感于时局,特地作了三首诗以抒发心情。病中辜振甫每天早上一定要看台北传来的报纸,看台湾的电视新闻,了解台湾的局势。有次,一段长雨后,他叫妻子搀扶,看看外面有没有喜鹊,有没有喜鹊带来的喜讯。但一天两天,他只是空等。
  2001年2月初,辜振甫在美国疗养100多天后返台,身体虽然还很虚弱,却马上到海基会上班,他在茶叙会上表示,希望能在今年的上半年创造重新开起两岸恢复对话的契机。3月他在海基会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两岸要打破僵局,必须回归“九二共识”。
  2002年4月28日,在“汪辜会谈”签署四项协议9周年之日,正在美国治疗肾疾的辜振甫发表书面谈话,表示: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渠道经双方授权并认可,目前无可取代;“两会”有必要依9年前“辜汪会谈”各项协议与共识的既有基础,尽速恢复协商,将两岸关系推向更安定、更Hexie的境界。
  2002年8月25日,辜振甫在经发会决议执行成果检讨会上,呼吁当局重视两岸三通问题,两岸应及早就通航问题谈判,双方在一定的诚信下,谈出共同能接受的模式。他语重心长地强调,两岸经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相互之间“不应该有一点点敌意”。
[编辑本段]辜振甫其人其事
  “汪辜会谈”中代表台湾的一方——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非职业政治家,而是一位著名的工商界人士。
[编辑本段]“优等子”
  1917年1月6日,辜振甫出生在台湾一个显赫的豪门富家。父亲辜显荣,经营盐、糖、鸦片等生意,是当时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统治台湾的日本government因辜显荣参与地方产业开发多年,功绩显著”而授予他蓝绶褒奖勋章。但在众多台湾同胞的心目中,辜显荣却落得了“汉奸”的骂名。
  辜显荣是鹿港人,后迁居台北。原配夫人按台湾习俗称之为“鹿港太”,另外辜显荣在台北和东京还有小公馆纳妾另娶。旧时富贵人家的贴身女佣,在女主人怀孕期间往往充当“补位”的角色,辜振甫即辜显荣的“台 j呔”“查某娴”所生。辜显荣共有12位儿女,振甫在众兄弟姐妹当中系出旁门,这种身份上的差异使得他自小在家庭中不免处于受排挤的地位。
  尽管如此,由于辜振甫聪明伶俐,又长得眉清目秀,深得父亲的宠爱。辜显荣每每带着满意的神情指着振甫乐呵呵地在亲友同事们面前说“我这位优等子如何如何……”钟爱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辜显荣对儿女们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安排功课周到细致。日本统治时期,日语成了台湾的官方语言,也是学生的必修课,而辜显荣专门聘请了汉学老师给辜振甫教授汉语,所以辜振甫的古文基础相当深厚。辜振甫字公亮,就是汉学老师给他取的,意思是希望辜振甫长大后能成为公谨(周瑜)和诸葛亮那样的旷世奇才,兼具两人之所长。辜显荣还从大陆请来戏班子,辜振甫从小耳濡目染,对国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辜显荣又请了一位犹太籍的英语老师教授辜振甫英语,故而辜振甫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优裕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为辜振甫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辜显荣于1937年去世,留下了一大批产业,分别由儿子们继承。辜振甫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大批土地,因而拥有地主身份;在 1940年前后,他又分别继承了台洋渔业、中部渔业、大和兴业(从事土地开垦、种植)、大和拓殖(土地建筑买卖、融资)、大裕茶行、大查殖产(农场经营)等产业。这在—般人看来,已经是非常之满足的了,然而辜振甫却毅然放下了这些事业,只身前往日本,在一家“大日本制糖厂”过起半工半读的生活。当时好多亲友都觉得不可理解,认为辜振甫放着荣华富贵不享,偏偏当起了工读生,莫非是他疯了不成?
  其实辜振甫自有他的打算:一则他认为年纪轻轻(23岁)就经营众多产业,难免不生骄纵之心,时间一久势必毁了自己,也毁了事业;二则他觉得自己需要充实学识,否则就难以胜任众多企业之土。
  “大日本制糖厂”系藤山雷太所创建,后由其子藤山爱一郎承继。这家日本制糖厂曾到台湾来投资,与辜显荣投资的大和制糖有同业关系,彼此都是熟悉的。辜振甫在“大日本制糖厂”半工半读期间,通过亲身体验和考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洞悉到了日本经济的活力有赖于专业经理人才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创业家族或资方代表很少参与经营,反之,在经营中崭露头角、确有作为者,大都是与资方毫无家族与血亲渊源的专业人才,这些人贡献其所长,构成了企业的勃勃生机。辜振甫对这种机制深烙心中,以后他回到台湾,在企业中就注意充分发挥专业经理人的作用。随着事业的兴旺发达,辜振甫拥有台泥、中国信托、台湾全禄、福聚(石化业)、台湾士敏工程(台泥关系企业)、中国合成橡胶(中国信托关系企业)、达和航运等数家著名企业的董事长头衔,但他自己也始终以从事专业经理人自居。这是辜振甫早年在日本工读时得到的重要经验,也是十也实业生涯的一大特色。
[编辑本段]风流才子
  辜振甫年轻时—度到香港,以写小说作为最大消遣。又从香港转赴上海,其间有一天他偕女友逛夜总会,进晚餐时女友提议作联助兴。正巧桌子上摆着银制的架子,上面点着明晃晃的蜡烛,那位佳人风雅得很,她指着银架明烛先说了两个字:“银烛。”辜振甫才思敏捷,长于应对,他见窗帘上绣着金丝花纹,马上触动了灵感,当即以“金帘”相对。这时侍女端来了各种饮料,佳人微微笑着,又说了两个字:“香槟。”
  乐队正奏着爵士音乐,故辜振甫对以:“爵士。”
  佳人又说:“春烂漫。”
  辜振甫顺口说道:“夜蒙胧。”
  他们两个人名日乐开了,以上几次应对,正好联成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银烛香槟春烂漫;下联是:金帘爵士夜蒙胧。
  女友益发乘了兴致,非要辜振甫再续一首不可。辜振甫曾在汉学老师教授下读过许多古典诗词,一副对联又有何难?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
  “携君起舞蔷薇曲,花影重重月正中。”
  辜振甫不愧是风流才子,然而此时等待着他的却是难逃的厄运……
[编辑本段]祸兮福所倚
  辜振甫原娶台南黄溪泉之女为妻。黄家也是名门,与辜家门当户对遗憾的是黄女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子女。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桥林家有女(林尔康的女儿)嫁到福建,是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的儿媳妇。据说出嫁时陪嫁的嫁妆就装了16个箱子,箱子外面还画了各式各样的花瓶有 100个之多。“百瓶”者,“百平”也,其中寓有“百事平安”的意思,讨个吉祥。
  1949年10月,经撮合,辜振甫和林氏的女儿严倬云结为伉俪。他成了严复的长孙女婿。严倬云出自名门,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在学校读书的成绩相当优秀,并善于交际,婚后她协助辜振甫开展经济外交,表现出了很强的活动能力。辜振甫出身豪富,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他 (她)们两人的结合堪称门当户对,幸福美满。
[编辑本段]扶摇直上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把原来公营的台泥、台纸、农林、工矿等四大公司开放,交给民间经营,这一举措给了辜振甫等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机会。
  1953年筹组工商协进会时,辜振甫担任筹备处秘书。他以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企业———台湾水泥公司(简称台泥)为大本营,在台湾政经舞台上使出了浑身解数,经营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个人声望也扶摇直上。
  1954年,工商协进会改组,辜振甫升任协理。
  1956年,辜振甫被台湾当局委派为出席国际劳资会议的资方代表。
  1959年,辜振甫任台泥总经理。
  1961年,辜振甫出任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从而奠定了他在台湾工商界的领袖地位。
  1962年,辜振甫任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
  1966年,台湾中华证券投资公司创设,辜振甫任董事长。
  1970年,中华证券投资公司改组为中国信托,辜振甫任董事—长。
  1973年,辜振甫任台泥董事长。
  1976年,辜振甫设立台湾经济研究所。
  1981年,接任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
  1985年,辜振甫任台湾“产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与扩展,辜振甫成为了台湾工商界的“龙头老大。”据统计仅辜家和信集团在海外的资产就达171亿台币,亚洲、欧洲和美洲者口分布有它的事业。
  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辜振甫在政治上也从某种程度的“台独”倾向,转为拥护蒋氏父子(蒋介石和蒋经国)。他本人在1981年出任国民party中常委,以后又被台湾最高当局委任为“总统府”资政。
[编辑本段]“脚在浮水,却不外露”
  在台北市锦州街口有一栋造型秀丽的台泥大楼,这里是工商巨子“龙盘虎踞”之处,辜振甫就坐镇于此,发号施令。白天他会见宾客,商谈政事商情;傍晚以中国信托为首的辜氏所辖关系企业,就陆续到这里来汇集重要公文。辜振甫晚上集中批示后,次日—早又分发到各事业机构。事务之繁巨是可想而知的,但辜振甫总是执简驭繁,凡事要言不烦,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千头万绪均处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了很高的领导才能。
  辜振甫的办公桌上有块铜牌,上面刻着美国总统里根的一句名言:“You can accomplish much if you don't care who gets thecredit.RenoaldRea gan 1972"。辜振甫把它翻译为“不居功,成就会更大。”这成了辜振甫的一条座右铭,他一向主张“鸭子”哲学,认为一切有大成就吝(大企业家、大商人……都应当像鸭子那样“脚在浮水,却不外露”,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事,不显山不露水。这种低姿态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纳税他总是排名在前,辜振甫强调这是他作为专业经理人的“劳务所得”,赚的是辛苦钱,并非以资方的身份,靠“资本密集”而跻身富豪行列。这样说虽然带着些幽默的成分,但也确是实情。
[编辑本段]经济外交
  辜振甫最擅长的是搞经济外交,被誉为台湾的“经济外交”大臣。
  他精通日语和英语。曾为蒋介石做过日语翻译,并参与中日外交史上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在台湾工商界人士中,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者,也首推辜振甫。这两项语言的利器为他开展经济外交提供了便利。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法地位尚未恢复,辜振甫作为台湾的资方代表,出席了日内瓦国际劳资会议,并在会后顺道考察了欧美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所到之处辜振甫用流利的英语或日语同东道主及企业界人士频频接触,作深入的洽谈,开展经济外交活动,颇有成效。辜振甫从父亲辜显荣那里不仅承继了诸多企业,也承继了辜显荣在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广交日本政要和实业巨子所留下的关系网。因而辜振甫与日本的往来特别多。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日本government为了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台湾当局曾派辜振甫赴日本与曾经担任过外相的藤山爱一郎洽商。藤山爱一郎的父亲藤山雷太所创立的“大日本制糖厂”,就是当年辜振甫当工读生的地方。由于有这一层关系,藤山爱一郎和辜振甫私交甚睦,但他们的会谈并不能阻止中日恢复邦交的大趋势。
  辜振甫曾以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的身份,邀请里根访问台湾。作为回报,1981年1月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也邀请辜振甫到华盛顿参加就职大典的观礼。
  辜振甫开展经济外交,不遗余力,竭尽心思。1984年7月台湾“中国信托”从台北重庆南路迁至敦化南路,在新大楼落成典礼的那天,中外宾客云集,有些来宾远道而来,旅途劳顿,又正值台北盛夏,暑热难当,许多来宾体力不支。辜振市在招待宾客的晚宴上,特意准备了一道从蟾蜍颈部抽下的脂肪煮成的汤,客人们喝了有格外消除疲劳的效果,果然食用后第二天起床客人们个个都觉得精神百倍。
[编辑本段]任用人才
  辜振甫认为:“一位成功的经营者,不能只看他生前的成就,而要看他培养的继承人,在他死后,经营绩效是否能发扬光大。”
  如前所述,辜振甫很重视专业经理人才的开发利用,他用人的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一年到头在外搞经济外交,所属企业完全是由经他授权的干部们负责运行,辜振甫很少在外进行遥控,不像有些董事长那样牵肠挂肚,不愿意撒手。有人问辜振甫为何如此洒脱时,辜振甫微微笑着表示道:“也许我不在国内,干部们做的决策,还要比我高明哩!”
  辜振甫担任董事长的台湾“中国信托”,于1966年设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台湾经济研究所,其宗旨是为台湾工商企业界“提供各种经济预测资料,并就可能发生的迹象,预以各种适当的对策,期能于经济情势有任何转变时,协助企业有效把握契机,俾与government之经济研究机构配合,而收相辅相成之效”。辜振甫聘请了蒋硕博士担任第一任所长,以期实现企业界出“财力”,学术界出“人力”的主张。1985年3月辜振甫又将台湾经济研究所改组为产业咨询委员会,作为台湾当局有关财经问题的幕僚单位。委员会由辜振甫任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中有官方、学术界和民间企业的代表,台湾首富王永庆以及林挺生、林永梁等著名企业家都名列其中,阵容十分强大。辜振甫作为台湾当局财经工作组的召集人之一,还对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起了间接催生的作用。这个机构成立于1980年,任务主要是对台湾经济、大陆经济、国际经济进行研究。
  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是林伯寿的侄外孙女,林熊祥的外甥女,辜振甫从人称“四爷”的林伯寿手中接任台泥董事长,使台泥成为林、辜两家一脉相承的特殊型态,这样在公司上下也就蒙上了—层淡淡的家族色彩。辜振甫用人的另—条原则是“内举不避亲”,惟有才干者委以重任。故而与辜氏家族有着姻亲关系的叶明熏、林明成、辜濂松成为了改组后的台湾“中国信托”的董事会成员。尤其是辜濂松,他是辜振甫兄,长辜岳甫之子,曾在台湾中华证券担任业务组组长,以后经常到国外研习,才干增长得很快,辜振甫提拔他担任副总经理,1973年又正式升任总经理。辜振甫主持台泥很忙,中国信托的事务都由辜濂松主持,成为辜振甫的得力帮手。
  辜振甫还善于“人心收揽术”。早年每逢春节他都要到所属各厂拜年,亲切地叫出老员工的姓名。并注意职工的福利,比如台泥专门建了宿舍,解决南部员工子弟北上就读的住宿需要。
[编辑本段]作风精神
  辜振甫温儒尔雅,文质彬彬,讲话轻声细语。处理事情来神色自若。他还有—个本事:能吃能喝能睡。有时他风尘仆仆到国外开会,不论在飞机上,还是下机后在车内,都能安然入睡,稍事休息,一抵达目的地随即生龙活虎般地工作起来。同为台湾水泥业巨子的吴尊贤是这样评价辜振甫的:
  “20多年来,由于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少,对他有了一点了解,实在是可佩人才,他学有专长,经验丰富,智慧高,稳健持重,文质彬彬,谦恭有礼,能识人,能用人,处事有条有理,不温不火,有语文天才……领导能力强,有主持会议的天才,据说很多讲稿都自己执笔。”辜振甫酷爱京剧,他以台泥为据点开展各种社交活动,往往都要演京剧助兴。他自己偶而也做做票友,在《群英会》里扮演孔明。顶楼上政经界名流票友聚叙—堂,台上唱念做打,台下红粉佳人。名流与戏子交游,是其风雅生活的一面。辜振甫喜欢作“方城”之戏。每逢星期日下午必设牌局,由于他牌艺精湛,往往成为赢家。
  夫人严倬云相当活跃,一直和徐乃锦(蒋孝文妻子,蒋介石长孙媳)轮流担任台湾基督教女青年会理事长,1992年被任命为台湾“妇联会”总干事。倬云相夫教子,颇尽内助之功。有人形容严倬云对辜振甫起了双重的作用,即使辜振甫祛除了崛起家族可能存在的霸气或流气,又熏陶以名门大族的家规,而使辜振甫的才气得以充分发挥,以风度翩翩、气质高雅而称誉实业界。
[编辑本段]两岸调人
  1990年10月7日,国家统一委员会正式成立,辜振甫以工商协会理事长身分担任第一届委员。
  1990年11月21日,海基会正式成立,辜振甫担任董事长。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许惠祐代表海基会赴香港与海协会会谈,此次会谈又称为九二香港会谈。两岸于会中就“一个中国”原则的涵义该如何表述进行了讨论,根据辜振甫的回忆录,虽然两岸各自提出具体意见,却未达成共识。然而苏起却于2000年4月声称两造于九二香港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但这项共识并无书面签订。直到2006年2月苏起才公开承认“九二共识”一辞为他所创造。
  1993年4月,辜振甫代表海基会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辜汪会谈”。
  1998年10月他们又在上海举行了“辜汪会晤”。
[编辑本段]活动年表
  1995年1月,农历甲戌年:顾正秋录制六片CD
  应辜公亮文教基金会之邀,顾正秋录制《起解》、《王昭君》、《贺后骂殿》、《坐宫》、《祭塔》、《锁麟囊》六片CD。
  1997年1月,农历丙子年:《顾唱——顾正秋曲艺精华》CD及纪念文集出版
  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出版《顾唱——顾正秋曲艺精华》CD及纪念文集。
[编辑本段]逝世
  辜振甫曾患有肾脏疾病、胆结石、胰脏炎等病史,于2004年10月25日因胰脏癌复发,住进台北振兴医院,接受洗肾及呼吸器治疗。2005年1月3日终因肾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8岁。辜振甫病逝,中华民国行政院决议颁发褒扬令明令褒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亦发来唁电。同年12月24日早上7时23分,汪道涵亦于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0岁。
[编辑本段]家族
  由辜显荣打下基础的辜家曾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历经清代、日治时期、战后国民government三个时期都有良好的政商关系。现在辜家于鹿港的故居已改成文物馆。
  辜振甫的续弦夫人严倬云,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孙女,亦是台湾望族士绅林熊征的外甥女,由于来台为林熊征奔丧,方有缘和辜振甫结识,幼年已随姑姑和蒋家往来(其姑姑是蒋宋美龄的姐妹淘),亦曾和蒋经国长子蒋孝文之妻徐乃锦轮流担任台湾基督教女青年会理事长,1992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妇女联合会总干事,他们育有两子三女。长女辜怀群适胡其龙;次女辜怀箴适华夏海湾塑胶公司创办人赵廷箴之子赵元修;幼女辜怀如适嘉新水泥创办人张敏钰之子张安平。长子辜启允在2001年去世,妻谢载庆,次子辜成允为实质接班人,妻侯天仪,育有一子一女。
  目前辜家较活耀的是中信集团(侄子辜濂松所掌握)辜濂松儿子三兄弟中的长子辜仲谅和次子辜仲莹。
  其异母胞弟辜宽敏是台湾独立运动大老。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26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32年——中国著名语言文学家谢冕出生
谢冕  笔 名: 谢鱼梁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2
  民 族: 汉族
  福建福州人。中共party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为现代诗辩护。该文影响深远,与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一起被称为“三个崛起”论,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二十多年来,谢冕教授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
  著有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作)、《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32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72年——中国伟大军事家,原中央军委副主席陈毅元帅逝世

陈毅概述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party的优秀party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party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目录[显示]
革命家、元帅、外交家、新四军老战士陈毅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成就及荣誉 轶事 个人其它信息 个人作品 陈毅元帅铜像 同名人物 革命家、元帅、外交家、新四军老战士陈毅  个人履历人物生平成就及荣誉轶事 个人其它信息 个人作品 陈毅元帅铜像




[编辑本段]
革命家、元帅、外交家、新四军老战士陈毅   陈毅元帅

[编辑本段]

  个人履历  一、陈毅早年(1901--1927)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government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party,在party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二、革命烽火(1927--1934)

  那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一个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party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的“四·一 年轻时的陈毅
二”事变,血腥镇压中国共产party人和革命群众。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条件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party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party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撤离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担任一个团的party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在朱德和陈毅的组织领导下,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不久,传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party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打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government,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后来部队受到挫折,在敌人重兵“围击”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亲自率领井冈山部队前来接应。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party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边区party组织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陈毅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了排挤、打击。但他在主持江西军区工作时,依然坚决贯彻执行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和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先后组建了红6军、红12军,并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party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几次反革命“围剿”。

  三、三年游击(1934--1937)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party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party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陈毅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 

  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 

  大树遮身到晓明。 

  几番梦不成。

  这组在陈毅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运用了陈毅最得心应手的《忆江南》词牌,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在平淡朴素之中,把整整三年令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斗争生活丝毫不漏、形象生动地一一再现出来。读词如读史,读画,读电视连续剧,一段一个情节,一段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读毕掩卷,恍若置身到十万大军之中,追随陈毅燃起的弥天烽火。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去要时时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提防野兽毒蛇的侵害外,没有电台、电话与中央与外界联系,没有书报可读,更没有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战士们每天都像野人一样,背着敌人馈赠的“土匪”雅号,昼伏夜行,日日野营。“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长夜无灯凝望眼”,“持枪倚枕到天明”。此时此地,陈毅除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外,尽力地扩大红军影响,不断改善游击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

  弯弓射日列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四、抗日烽火(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几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国民party进行谈判,停止内战,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陈毅当时既对国民party反动派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击破敌人企图利用谈判消灭游击队的阴谋,同时深入各游击队根据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对红军干部、战土做了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适应形势的转变。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宣告成立,陈毅就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第1支队司令员,不久,率新四军第1支队和第2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而,陈毅派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继续东进,直迫上海近郊。虹桥机场一战,烧毁敌机四架,震惊中外。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国民party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惨败之后,加紧在华中制造摩擦事件。陈毅又派叶飞陶勇等先后率部渡江北进,开辟苏北根据地,对国民party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盘踞苏北的国民party江苏省government主席、第24集团军司令韩德勤依仗他的优势兵力,妄想一口吃掉苏北的新四军。苏北地区李明扬、李长江的地方杂牌军和宋子文系统的陈泰运税警部队,同国民party的嫡系韩德勤部队有一定的矛盾。陈毅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李明扬、李长江以及陈泰运等部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做了大量工作,使他们在国民party顽固派向新四军侵犯时,保持中立。同年10月,韩德勤率领一个军又一个旅1万5千人的兵力,进攻苏北新四军部队。陈毅、粟裕利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方针,把主力7千余人全部集中,并运用“求心退却”战术一直退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在地黄桥镇,进行了有名的黄桥决战。战前,陈毅对部队进行动员,指出这一仗关系到能不能战胜国民party顽固派,在苏北打开局面,建立苏北根据地,要求部队全力以赴,进行决战。陈毅统一指挥这次决战,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全歼韩德勤主力部队1万余人。蒋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仓促逃跑,淹死在河里。我军乘胜连下海安、东台,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白驹镇,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黄桥战役是陈毅、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结果,也反应了陈毅有魄力、有决心,果断地将政治仗和军事仗结合起来的杰出的领导才能。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由于陈毅和新四军其他领导运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新四军迅速发展,建立了七个师的部队,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抗击了华中地区大部分日伪军的“清乡”、“扫荡”,粉碎了国民party顽固派的摩擦进攻。以后,陈毅同阴谋家、野心家饶漱石展开了原则斗争。在陈毅正确领导下,新四军由抗战初期组建时的1万多人的兵力,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发展到30万人,和八路军一样,成为我party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部队。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集中全力悍然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party和全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抉择关头。陈毅参加party的七大从延安回到华东,他坚决执行party的七大所规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领导和组织华东解放区的军民,为解放全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陈毅(中间穿军大衣者)与三野其余首长合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949年改为第三野战军)成立后,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party军队气势汹汹,进犯解放区。陈毅指挥泗县战斗,遭到失败,主要原因是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但是成功歼敌3000多人,自身伤亡2000多人。在挺进山东前,粟裕和谭震林首先指挥华东野战军苏中部队在内线作战,以3万兵力和敌12万人周旋,七战七捷,歼灭敌人5万3千多人,即苏中战役。接着,陈毅、粟裕、谭震林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挥华东解放军,在几个方向上迎击国民party军,取得初战胜利。尔后,逐步集中主力,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先后取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战役的胜利。鲁南一战,解放军以劣势装备首歼国民party反动派的机械化部队第1快速纵队。陈毅、粟裕坚持运用灵活的军事策略,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并认真解决部队由于大踏步进退而产生的某些思想问题。1947年2月,国民party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我山东解放区。南线敌军以八个整编师进犯临沂,北线敌人以三个军南下策应。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陈毅、粟裕指挥解放军以少数兵力奋勇阻击南线之敌,主力则昼夜兼程,北上莱芜,在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歼击李仙洲集团。经过三昼夜激战,全歼该敌6万余人,活捉李仙洲,收复山东城市十三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惨败后,被迫收缩兵力,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以新的胜利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反攻,陈毅、粟裕领导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虎口拔牙”的孟良崮战役。在南征北战中,陈毅以极大的耐心,寻找战机,掌握最大限度的主力在手,等候进攻之敌发生过失,终于从正面敌人一字排开的八、九个整编师中,寻着骄横不可一世的国民party王牌军整编74师,四面包围,使用围点打援战术,各个歼灭,击毙了敌师长张灵甫。这一仗,歼敌精锐部队4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重点进攻的气焰,气得蒋介石直呕血。陈毅在取胜后,即兴赋诗一首。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后改第二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挺进中原,以大别山为中心,驰骋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战场,有力地打击和大量地歼灭了敌人。陈毅也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进军豫皖苏,与刘邓大军配合作战,在中原大量歼敌,建立中原解放区。许世友和谭震林则指挥山东兵团留在内线坚持打击敌人。同年秋,陈毅赴陕北,尔后,即赴江淮地区与刘伯承、邓小平汇合,使两大野战军更密切地配合作战,连续歼灭了国民party军队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城乡。1948年,毛泽东决定让粟裕率领3个纵队过江。陈毅和粟裕认为,这样做意义非凡,但是难度相当大,于是面见毛泽东主席,要求发起战略总决战。毛主席欣然同意。为了协同中原野战军,陈毅被派往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暂时由粟裕同志代职。

  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粟裕和谭震林等五人组成总前委,指挥60多万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经过六十五天艰苦奋战,全歼国民party精锐部队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共55万5千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至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我军消灭。不久,毛泽东发出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陈毅和刘伯承、邓小平等统率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和江南大片土地,摧毁了国民party反动统治的老巢,在解放上海时,第三野战军在陈毅、粟裕领导指挥下以轻武器对阵敌30万军队,保住了上海(参看上海战役

  六、十七年间(1949--1966)

  在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陈毅为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功勋。解放后,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他忠实执行party的革命路线,在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做出了成绩,他进行了优异的统战工作,顶住了美蒋机的轰炸,发展了上海的生产力和文化建设,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4年,陈毅调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后兼外交部长,还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他协助周恩来总理,坚决执行party的外交路线,十次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团结亚非拉广大朋友,反对苏修美帝,做了许多工作。陈毅是周总理很得力的助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

  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盛大的元帅授勋仪式。陈毅是第四个接过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元帅,他在十大元帅的名单里排第六。穿戴着海蓝色的礼服军帽,元帅显得神采熠熠。

  七、动乱岁月(1966--1972)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战争年代指挥百万大军打垮了蒋家王朝的林彪元帅和毛主席的夫人江青,那时红得发紫,他们无恶不作,满口谎言。无数元帅、大将纷纷中箭落马,party和国家领导人,没有屈服在敌人的枪口面前,却倒在了内部奸臣所害之下。原新四军政治委员,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原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被流放到江西。原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和贺龙元帅也被迫害致死……

  10月1日的国庆节,林彪在天安门对着红卫兵演讲:“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听到这里,陈毅坐不住了。难道文革运动还要继续下去?他看着林彪,他已经洞穿了那位曾打得日本鬼子和国民party反动派狼狈逃命的“林副统帅”,他曾经在他的老部下陈丕显夫妇、曹荻秋江渭清李葆华和叶飞面前评价林彪道:“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1967年2月,叶剑英、陈毅、谭震林、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余秋里谷牧等一批在战场上曾经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将帅们在怀仁堂当面怒斥江青之流乱party乱政乱国的行为。谈到造反派,谭震林说:“这些家伙的目的,就是把老干部统统打倒。”说完他起身要走,陈毅用掷地有声的话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畏气概:“不要走,和他们斗争!”

  林彪、江青一伙立马向毛主席进谗言,歪曲事实地攻击将帅们,毛主席大为震怒,批判为“二月逆流”。直到林彪摔死后,毛主席才为将帅们平反。

  对于老诗友、老战友陈毅,毛主席是很了解的。他当着红卫兵面,对着陈毅说:“陈老总,我保你!”这也是陈毅之后没有受到如同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贺龙那样被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的原因。

  1969年,一号号令发布。为了战备工作,陈毅被派到石家庄。1970年国庆节期间,陈毅回到北京,毛主席热烈欢迎这位老战友。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party叛国,乘坐飞机仓皇逃往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而死。陈毅身患直肠癌绝症,然而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仍为林彪罪有应得而高兴。

  1972年1月6日,伟大的军事家心脏停止了跳动。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party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party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government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2年1月6日,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编辑本段]
成就及荣誉  [url=]黄桥战役[/url](1940)

  黄桥战役新四军反击国民party顽固派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party江苏省government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再次发动进攻。其部署是:以第89军李守维部和独立第6旅翁达部为主力,组成中路军,经营溪、古溪和祖师庙、加力,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地区;以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李明扬部、苏北游击第8军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保安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组成左路军,掩护主力之两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地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保持中立,同时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在黄桥地区进行自卫还击。10月1日、2日国民party军受阻于暴雨,3日雨过天晴,即分几路扑向黄桥。4日下午3时许,独立第6旅3000余人进抵黄桥附近。担任伏击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分四路猛插,将独立第6旅分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国民party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猛攻黄桥,一部突入东门。守卫黄桥的第3纵队顽强反击。第2纵队从八字桥插至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完成了对第89军的合围。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该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party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缴获步马枪3103支、驳壳枪229支、重机枪24挺、轻机枪135挺、山炮两门、迫击炮6门、子弹手榴弹电台等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此次战役,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1947)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又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歼敌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party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企图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敌人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我军将国民party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敌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人民解放军打退了敌军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我军再次打退了敌人的第三次进攻,敌人被迫西撤。人民解放军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淮海战役(1949)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party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party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上海战役(1949)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南京虽然解放了,但是国民party大部分军队都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残兵败将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元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中共中央已经确定解放上海后由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上海战役决不能仅仅限于解放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如果按照以往歼灭国民party军队的战术的话,上海必将毁于一旦,这场战役,是一场投鼠忌器的战役。我军极力将敌人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仅仅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party军第51、第37军和5个交警总队全部及第123、第21、第12、第75、第52军大部,共15.3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370门,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上海的解放,为继续肃清华东国民party军余部,保卫东南沿海国防,以及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1:35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编辑本段]轶事
  
揭开“黄花塘事件”真相
  1942年,新四军军部转移到淮南盱眙地区的黄花塘。是年,根据party中央统一安排,军部进行了整风运动。时任新四军代理政委的饶漱石认为排挤陈毅的机会到来,于是借整风之机私下以军部名义打电报到延安,罗列出陈毅反对party中央、毛泽东的十大错误,史称“黄花塘事件”。这次事件由于毛泽东的干预没有公开化,但它却像一个噩梦一直缠绕着陈毅。直到全国解放以后,“高饶反party集团”事发,陈毅才讨回清白,如释重负。
  当年,毛泽东调陈毅离开新四军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会议,以调解陈饶之间矛盾。毛泽东曾秘诫陈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1949年以后,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面临着工商业改造的困境,而身为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却迟迟不肯表态予以支持。关键时刻,陈毅豁出去了,向party中央连发六封经济电报,赢得了毛泽东的赞扬。而毛泽东也深谙陈毅的这块心病,早在揭批“高饶反party集团”之前便召见了陈毅,听取了陈毅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从而也就诞生了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手莫伸》。
  
陈毅与《新四军军歌》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government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在一次会议上,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提出,新四军应该有一支雄壮的军歌。新四军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项英和大家均表示同意,并委托陈毅写词。陈毅欣然答应,并于3月30日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光荣的北伐行列中/曾记着我们的威名/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之声。
  风雪饥寒/穷山野营/磨炼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年隔绝/四围孤立/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长年累月的埋伏和周旋/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今朝抗日/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向敌后进军/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鼓舞着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在日寇封锁线上穿插/在日寇坚城下纠缠/我们惯长于夜间作战/用白刃同日寇肉搏/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集小胜为大胜/由相持到反攻/看我们风驰电掣/横扫千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高举新中国的旗帜前进!
  陈毅写的歌词初稿共3段,概括了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健儿被编为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以及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内容全面,基础很好。
  项英接到歌词初稿后,很快同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军政治部宣教部长朱镜我、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讨论研究修改。项英当时请上述几位同志参与改词是很合适的:袁国平、周子昆对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的历史都很熟悉;袁国平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造诣;而李一氓、朱镜我、黄诚都有很高的学历。他们根据歌词要简洁、好记好唱等特点,对歌词初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今天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
  集体改词后同原词相比,有两个很大的不同:一是内容更为精炼。由原词三段变为两段,由原408字浓缩为263字(含标点符号);二是突出了向敌后进军的思想。增加了“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从而使向敌后进军的思想更加具体化。
  为了集思广益,他们还将原词《十年》和集体改的词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刊出,以听取各方意见。稍后,陈毅从苏南来到云岭,对集体改词也表示同意。这样,歌词就最后定了下来。
  对原词和集体改词的情况,陈毅夫人张茜1973年在主持整理出版《陈毅诗词选集》时,将《新四军军歌》歌词附在《十年》后面,并注明:“这是陈毅同志为新四军军歌所拟的初稿。军歌后经集体改词,与初稿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发表,现附改于后。”这段说明,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提及项英他们的名字,但提到集体改词这个重要史实,当时能做到这样也是不容易的。由于历史原因,集体改词这个重要史实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新四军军歌歌词确定下来后,交给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何士德意识到这是party组织、军首长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抓紧时间,很快谱出第一稿。袁国平和朱镜我听了试唱后,认为第一稿曲调流畅,好听易上口,可是战斗的劲头不足。他们要求:歌词第一段“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最后一句“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均应重复两遍。袁国平还向何士德指出:“现在这个曲子劲头还不足。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军歌的曲调应高昂雄伟,要有一往无前的进军气魄。”这对何士德修改军歌的曲子很有启发。
  何士德根据袁国平和朱镜我的要求,很快谱出第二稿。1939年7月1日上午,在文化队驻地新村试唱时,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黄诚等均到场,听后一致认为符合要求,当即定了下来。
  就这样,由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只用3个多月时间就正式诞生,并在新四军纪念中国共产party成立18周年的大会上,由教导总队文化队和战地服务团正式演唱,出席新四军第一次party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新四军指战员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示拥护和赞成。
  
陈毅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
  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南下到达徐州贾汪的时候,陈毅司令员就找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谈话,交代他一项重要任务,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陈老总说:自古以来,军队进入城内,住进民房,干好事的不多。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那里老百姓受国民party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我军很不了解,我们进城以后一定要严守纪律,给他们一个好的“见面礼”。因为老百姓接触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军队的纪律,所以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你要好好把这份文件起草好,提请总前委领导讨论。
  曹漫之接受任务后刚要出门,陈老总又把他喊回来,特别交代说:“你去找些历史书查一查,看上面有没有军队进城‘不入民宅’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于是,曹漫之一方面抓紧时间与“秀才”们着手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文件,另一方面,每到一处就去地方图书馆查看“二十四史”等古书。谁知查来查去没有“不入民宅”这句话,他只好又去请示陈老总。陈老总笑着说:“你真是一个书呆子,书上没有的,我们就不能写吗?反正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老百姓家里肯定要出问题的,弄不好会天下大乱。” 毛主席电报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八个大字 这份“入城公约守则”写好后,陈老总让军队及接管干部都参加讨论。接管干部这一边大多赞成这个文件,可一放到军队讨论,顿时炸开了锅。 有的同志不理解:“从红军时代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有住进民房要‘上门板、捆稻草’这一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都是住到老百姓家的,为什么进入大城市就不能住民房呢?” 有的同志质问:“不住民房睡在马路的水泥地上,早晚天气凉,要是战士受寒生病了,怎么打仗呀!战士睡马路,师、军指挥所也放在马路上吗?” 还有的同志担心:“下大雨怎么办?难道要我们的战士躺在水里睡觉吗?还有伤病员,在马路上怎么医治呀?!” 总之是不赞成之声居多,不仅有战士、基层干部,还有营团一级干部,都对进城睡马路表示想不通。 这些意见使曹漫之很为难,他只得向陈老总如实汇报。陈老总听后很生气,口气坚决地说:“这些困难都是可以想方设法克服的,但军队不入民宅睡马路这一条要坚决执行。就这么定了,天王老子也不能改!”于是在上报总前委得到邓小平、刘伯承同意后,上报party中央。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批示,主要是“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八个大字。 就这样,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命令。其中十项守则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 看到解放军不住民房睡马路,荣毅仁下定决心让工厂赶快复工 不仅三野颁布了命令,中共中央于1949年5月16日又发布了《中央关于城市纪律的指示》,其中第七条明文规定:“军队在城市特别大城市、中等城市驻扎时,不得借住或租用民房,以免引起城市居民的不便和不利……”
  
首辟“围棋外交”
  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government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建国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50年代刚刚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正在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唐家璇部长介绍说,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government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西哈努克亲王的回忆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我见到他是在北京他的私人官邸。在鸟语花香、石砌玉雕的花园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向我们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西哈努克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提出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但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竟被当时“四人帮”一伙所拒绝,他悲恸欲绝。所幸的是,后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才被通知允许前往。追悼会过程中,他始终搀扶着病弱的毛泽东,并听到了这位伟人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陈毅给湛江的美誉----“中国日内瓦”
  
  “冬犹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氛化。计经年二万,火山爆炸,留得湖光呈碧绿,闻名我亦来言驾。再十年人物与江山,难描画。”这是当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视察湛江时写下的诗词《满江红·雷州半岛》的下半阕。
  1963年2月,陈毅风尘仆仆到湛江视察。他抵达机场后,乘车前往海滨招待所,对沿途目不暇接的景物赞不绝口,甫卸行装便兴致勃勃游览湛江市容。湛江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景色,成效卓著的绿化,令有“将军诗人”雅称的陈毅心花怒放,不时吟诗放歌,也令他联想起大半年前出国开会到过的日内瓦。
  1962年7月16日,陈毅以外交部长身份率领我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参加会议,在日内瓦逗留了一个星期。日内瓦是瑞士著名的旅游城市,湖光山色,引人入胜,有“世界花园”之称,很多国际性会议都在此召开,日内瓦的秀丽风景给陈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眼前的湛江,独特的北热带风光,有很多地方可以和日内瓦媲美。他多次赞誉湛江是“中国的日内瓦”,还在海滨公园和鹤地水库种树,为“中国日内瓦”增绿添彩。
  “中国日内瓦”的称号很快传遍祖国大地,连错划成右派,远在新疆劳改的诗坛泰斗艾青也有所闻。1979年2月他平反后的第20天,就到湛江采风。在湛江的所见所闻令他万分喜悦,他高兴地说:“我的确看见了‘中国的日内瓦’的壮丽风光。”并在日后的散文《湛江,夹竹桃》中反映出来。湛江“中国日内瓦”这一美称在“文革”中沉默了十年,经艾青推介,再次向世人展示。
  
陈毅盛赞湛江港 《湛江新港》飞越世界
  
  湛江港建于极其困难的建国初期,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非常缺乏,但湛江人民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在荒滩野岭上建起现代化的海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中国港口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根据这段历史摄制成彩色纪录片《湛江新港》,记下这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1957年12月,制片厂为答谢湛江人民的支持,将拷贝送到湛江首映,一连好几个晚上,在霞山体育场和海滨公园免费放映。湛江第一次上银幕,湛江人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自己城市的成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前往观看,有不少人看了好几遍,为家乡拥有现代化的港口自豪。不久,《湛江新港》在全国发行,一座崭新的港口城市进入国人视野,湛江名声大噪。
  1956年,湛江在全国传媒频频亮相。6月1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新中国设计施工的第一个现代化深水商港湛江港投入使用;接着《人民日报》以大篇幅,两天连载通讯《旧闻新事话湛江》;《光明日报》在醒目位置刊登随笔《在建设湛江港中》;《南方日报》在头版发表特写《从塘沽到湛江》;《中国新闻》向海外转发谭真总工程师写的体会《我国人民建设起来的南方大港——湛江港》……几乎全国所有的报刊都配照片报道湛江建港的消息。湛江受到空前的推介和宣传,湛江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乘全国宣传的东风,湛江人民也用特有的文艺形式介绍自己的港口,表达自己的心声。在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之际,湛江创作演出大型交响诗《湛江港大合唱》轰动全省。当时,市委宣传部门从阳江至东兴管辖的18个县市里,抽借130多名音乐尖子组成管弦合唱团,其中30多名乐手要自带指定的乐器。他们边创作、边排练、边修改,一丝不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突击半个月,六个篇章的史诗终于成功演绎,在广州举行的全省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当年负责创作和导演的原湛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纪夫戎回首这段往事,仍感慨万千。
  1958年2月,陈毅卸任当了9年的上海市市长职务,出任外交部部长。在一次在招待各国使节的酒会上,陈毅看到《湛江新港》一片,对湛江港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贡献大加赞扬,多次强调外事人员要积极宣传祖国建设成就,扩大中国在国际的影响。于是,《湛江新港》作为展示祖国新貌的纪录片,飞越世界在我国驻外大使馆的招待会上放映。湛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新兴城市的典范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众多的驻华外交官和代表团纷纷到湛参观,当中有怀疑者,也有为新中国巨大成就而高兴的朋友。建设湛江港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party既能打江山,也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湛江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为日后在改革开放中,首批被列入沿海14个开放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个人其它信息
  
陈毅与新中国外交成就
  1958年后,陈毅作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外交政策思想,参与制订新中国长远的外交战略方针,协助周恩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
  早在1952年10月,陈毅就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苏联共产party第19次代表大会,会晤斯大林。1954年10月,率中国party政代表团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顺访波兰。1955年4月,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和中国government代表团成员赴万隆出席亚非会议。
  1958年2月,陈毅首次以副总理兼外长身份随周恩来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事宜作了妥善安排。1960年,陪同周恩来或单独率团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国,签订了中国同尼泊尔的友好条约和经济协定、中国同柬埔寨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国同蒙古的友好互助条约以及中国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1年5月至1962年5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老挝问题,促使会议达成协议,签订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的议定书》。1963年底至1964年初,应邀参加肯尼亚独立庆典,并陪同周恩来访问非欧亚14国,实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非洲大陆的第一次访问。1964年4月至1965年6月,为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奔波于雅加达、开罗、阿尔及尔之间。当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使会议搁浅后,参与磋商,强调亚非团结,反对分裂,促使达成会议延期的协议。此外,他还多次出访亚非国家,仅对缅甸一国,即达10次之多。其中1963年春和1966年春,先后陪同刘少奇对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5年9月在北京发表著名的记者招待会讲话,阐述中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表明中国外交的严正立场,在国内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同林彪、江青集团破坏外交工作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69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四元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国际形势座谈会”,写出《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书面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在当时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据此,向周恩来提出利用国际有利形势开展工作的具体设想,成为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战略决策的前奏。周恩来对陈毅的外交才干和风格曾作如下评价:他在对外活动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陈毅诗词选
  
  哭阮啸仙、贺昌同志
  一九三五年四月
  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
  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
  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 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十年
  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日
  这是陈毅同志为新四军军歌所拟初稿。军歌后经集体
  改词,与初稿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发表,现附收于后。
  本篇热情歌颂新四军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南
  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前后十馀年的光荣传统,取
  其成数,故名“十年”。
  光荣的北伐行列中,曾记着我们的威名。
  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
  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
  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
  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
  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
  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这声。
  风雪饥寒,穷山野营,
  磨练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年隔绝,四围孤立,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
  长年累月的埋伏与周旋,
  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
  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
  今朝抗日,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向敌后进军,
  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
  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鼓舞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
  在日寇封锁线上穿插,在日寇坚城下纠缠,
  我们惯长于夜间作战,用白刃同日寇肉搏,
  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
  集小胜为大胜,由相持到反攻,
  看我们风弛电掣,横扫千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高举新中国的旗帜前进!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
  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
  白雪层层压,青绿更易识。
  覆盖与披戴,相映见奇异。
  不辞烈风吹,风吹更挺立。
  反视杨与柳,随风而委迤。
  俯仰尽由人,岂能与松齐?
  红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含羞草
  有草名含羞, 人岂能无耻?
  鲁连不帝秦, 田横刎颈死。
  题西山红叶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红叶遍西山,红于二月花。四围有青绿,抗暴共一家。
  红叶布山隅,中右色朦胧。左岸顶西风,欢呼彻底红。
  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红叶落尘埃,莫谓红绝矣。明春花再发,万红与千紫。
  题诗红叶上,为颂革命红。革命红满天,吓死可怜虫。
[编辑本段]陈毅元帅铜像
  目前,国内以下地方立有纪念陈毅元帅的铜像:
  四川省乐至县陈毅故居、天池公园陈毅广场、帅乡广场
  北京市外交学院
  上海市外滩风景区
  山东省莱芜市黄山莱芜战役纪念馆、
  莱芜市陈毅中学
  江苏泰州市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
  江苏省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陈毅纪念馆
  安徽省淮南市新四军博物馆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花牌坊校区)
  莱芜战役纪念馆
[编辑本段]同名人物
  陈毅(1912.12.4—2002.7.26),1912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县。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party。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party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建国初期,他在陈毅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毛泽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建议他将名字改成了“陈沂”,从那以后,此陈毅就“变成了”陈沂,2002年,陈沂因病在上海逝世。
  陈毅(1873 —?) ,字士可, 湖北黄陂人。清末历任学部参事、图书馆纂修、宪政馆统计科员 等职, 精通边疆舆地。中华民国建立后, 任大总统府秘书、蒙藏院参事。1914 年9 月至1915 年 6 月, 陈毅以北京government全权专使顾问身份参与签订《中俄蒙协约》的恰克图谈判。1915 年6 月, 被任命为中国government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1917 年升任驻扎库伦办事大员。1919 年12 月驻库办 事大员被裁撤, 陈毅奉调回京, 改任豫威将军。1920 年8 月任西北筹边使, 旋改库乌科唐镇抚 使, 成为外蒙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1921 年2 月, 旧俄恩琴白party攻陷库伦, 外蒙古再次宣布“自治”, 陈毅被北京government免职。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2:07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83年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勇逝世(1912年出生)
军事家、八路军老战士、开国上将杨勇
  (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
  原名杨世峻。男,1912年10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土地革命时期
  杨勇从童年时代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
  1926年00月,组织童子军并担任队长,参加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0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参加了中国共产party领导的10万农军围击长沙的战斗。
  1930年02月,转为中国共产partyparty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在红五军随营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学习期间杨勇担任班长,并被选为party支部青年委员。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队任分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等战斗。
  1930年冬,部队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杨勇先后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一团一连副政委,红二师二团三连政委,红二师安远独立营营长兼政委,红二师第五团政治处主任、红二师政治部政务处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party总支书记,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洵口作战中,获得了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杨勇率领十团与兄弟部队一道连续突破国民party军队的封锁线,完成了掩护中央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的任务。渡过湘江后,红军部队转向贵州前进,杨勇又率部冲锋陷阵,英勇奋战,大战土城、娄山关、遵义、老鸦山,四渡赤水,不断歼灭敌人,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在红一、四方面军北上途中,杨勇坚持北上,机智勇敢地率领部队掩护中央领导机关迅速脱离险区,走出松潘草地,翻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 中央红军走出草地后组成陕甘支队,杨勇任第二纵队第十大队政委。
  1935年11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party对陕甘边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6年01月,杨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
  1936年05月,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又进行西征。
  1936年10月,攻克甘肃会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随即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
  1937年01月,杨勇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同年3月,率部由陕西三原开赴旬邑练兵。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0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随后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09月下旬,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在战斗中,杨勇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直至战斗取得胜利。
  1937年11月,杨勇伤口尚未愈合,便带领部分干部到武乡等地扩军。
  1938年01月,回到部队后任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
  1938年02月,日军由太原大举南犯后,杨勇指挥部队在大宁公路一线连续进行了夜袭午城、伏击井沟、激战白儿里等战斗,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威逼西北的狂妄计划。
  1938年11月,杨勇率部随第一一五师师部东进晋东南。
  1939年春,杨勇率部在辽县(今左权县)抗击日军的“扫荡”,后到达山东鄄城,在樊坝战斗中,全歼伪军一个团,俘获团长刘玉胜以下官兵500余人,开辟了运河以西之郓城、鄄城地区。樊坝战斗后,杨勇率六八六团第三营和师直两个连改编为第一一五师独立第一团,留在鲁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07月,任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
  1939年08月,日军进犯梁山,指挥部队歼灭进犯日军日军一个大队600余人,创造了在与敌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模范战例, 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1939年09月,担负统一领导鲁西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04月,杨勇兼任运西专署专员,直接领导郓城、鄄城、巨野等县的工作,使运西地区成为鲁西根据地的中心区。
  1940年05月,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
  1941年01月,指挥部队在郓城潘溪渡设伏,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全歼日军的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再创鲁西平原全歼日军的光辉战例。
  1941年春,杨勇赴延安,任军事高干队队长。
  1941年后,在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期间,组织指挥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连续作战,拔除日伪据点,收复城镇,反击顽军,使运西、鲁西南、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巩固、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2年02月,高干队编入中央party校,参加延安整风,任party校一部支部书记。
  1944年04月,到平原军区任副司令员。
  1945年,杨勇指挥各分区部队协同作战,发起南乐、东平、阳谷等战斗,攻克了敌伪盘踞多年的县城。
  1945年08月,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三路大军展开反攻,与宋任穷领导中路军连克延津、阳武、封邱后,与南路军形成包围开封之势。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杨勇提出不打开封以免陷主力于城下的意见,与随后中央的指示不谋而合。是年8月20日,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先后从日寇手里收复了清丰、东平、阳谷、菏泽等县城。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区军民被迫进行自卫战争。
  1945年杨勇率军区主力和第一纵队组成东路军参加平汉战役。
  1945年11月,第一纵队奉命开赴东北后,冀鲁豫军区又组建第七纵队,任司令员。随即率部协同军区部队全力投入肃清根据地残余日伪据点的战斗。
  1946年04月,杨勇率第七纵队参加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滑县等战役。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率部与兄弟部队并肩战斗,七战鲁西南,歼敌15万,粉碎了国民party妄图占领冀鲁豫、打通平汉线的计划。
  1947年03月16日,第七纵队与从晋察冀热辽区归建的第一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一纵队,杨勇任司令员。
  1947年07月,参加了豫北战役后,率第一纵队强渡黄河天险并组织指挥了郓城战役,仅用一夜时间全歼守敌国民party军1万余人,创造了一个兵团单独攻坚和歼灭国民party军两个旅的先例,为发起鲁西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受到军区首长通令嘉奖,荣立大功。在六营集作战中,采用“围三阙一”战术,歼敌两个整编师, 创造了平原运动战的范例。
  1947年08月,晋冀豫野战军兵分三路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杨勇指挥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为西路,经22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 其后,转战江淮,逐鹿中原,屡建战功。
  1947年10月,统一组织和指挥了高山铺战役。此役第一纵队以伤亡9人的代价,歼国民party军5700余人,击落国民party军机一架。
  1948年,杨勇率部先后参加了宛东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歼灭了大量的敌人。
  1949年02月,杨勇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
  1949年4月21日,杨勇指挥五兵团在安庆以西渡江,与兄弟部队一道,突破了国民party军长江防线。随后奉命追歼逃敌。
  1949年09月,奉命向大西南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底到达邵阳。
  1949年11月初,挥师贵州,15日五兵团攻占贵阳。
  1949年12月26日,又统一指挥五兵团的两个军和三兵团的三个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发起成都战役。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迅速土崩瓦解。
  1950年01月,杨勇就任贵州省人民government主席兼贵州军区司令员。
  1950年底,杨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高级系主任。
  1951年04月,调任总参谋部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
  1951年10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3年04月,杨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职务。在金城反击战中,给予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杨勇在朝期间,忠实地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受到金日成和朝鲜人民的赞扬,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10月,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9年10月,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
  “文化大革命”中,杨勇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和迫害,被无休止地揪斗和投入监狱达6年之久。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1972年5月杨勇重新工作。
  1972年05月,杨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1973年06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区party委第二书记。
  1973年08月,被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5年08月,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军区party委第二书记。
  1977年08月,被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7年09月,调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party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列席常务委员。
  1978年02月,被选为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杨勇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
  1980年01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1980年08月,任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第二书记。
  1982年09月,在中共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22:11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1983年——中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沈鹏飞逝世
沈鹏飞  
[编辑本段]沈鹏飞教授传略
   沈鹏飞,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毕生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事业,除讲授多种林学课程外,还考察过西沙群岛、海南、广东等地森林,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曾参与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稻作试验场、白云山第一模范林场,南京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华南农学院森林经理研究室等;还参加了我国橡胶事业的开拓工作。
  沈鹏飞(1893 07.05 - 1983 01.06),字云程。广东番禺人,生于1893年7月5日,幼年在番禺私塾读书,聪颖好学,打下了比较好的文学基础。14岁人两广方言学堂学习,以诗词文章在同辈中闻名,曾被誉为“番禺才子”。辛亥革命时,他满怀激情参加革命军,稍后到北京清华学堂学习,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取赴美留学。初拟攻读炸药化学,因患肺病在俄勒冈大学转学森林工业,获林学士学位。旋在耶鲁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林学,获硕士学位。
  1921年9月回国,就任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主任、教授,讲授制材学和森林经理学。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林业教育生涯,培育了几代林业科学技术人才。
  1923年1月应章士钊校长之邀,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主任,副教务长。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沈鹏飞又南返广州任广东大学农科教授。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沈鹏飞先后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森林系主任、农学院院长、事务管理处主任。1926年至1931年期间,曾以事务管理处主任身份代行校长职务,与当时任教务长的鲁迅有过一段友谊。
  1923年至1932年期间,沈鹏飞除讲授森林经理学外,还讲授过植物学、测树学、制材学、森林工学、森林较利学等课程,显示了他多方面的知识和造诣。在这期间,他与陈焕镛创办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与丁颖创办了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还创办了广东第一模范苗圃和中山大学白云山第一模范林场。他还参加组织了对西沙群岛的考察工作,其编写出版的《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成为我国研究西沙的早期文献而被各方所引用。他和当时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德国专家G.芬茨尔(Fenzel)等,共同进行了中国早期的森林经理调查,编制了白云山模范林场森林施业案。这是中国最早的森林施业案之一。至今广州白云山林场还大致保持当年规划的格局。
  1932年,沈鹏飞到南京担任国民government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在此期间,与于右任等人一起参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34年之后,他在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和广西大学任教,并担任暨南大学校长。
  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南京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1954年改为中山陵园)园林处处长,在此期间与郑万钧筹办南京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
  1949年,沈鹏飞重返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50年担任该校林业专修科主任,率领当时森林系与林业专修科师生,对海南岛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森林调查,为海南岛热带森林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对新中国建设充满热情,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今年五十九,南行复北走”,指的就是他为中国林业建设奔波于海南和大小兴安岭之间的情形。
  1951年,沈鹏飞积极参加了当时橡胶事业的开拓工作,而且在中山大学森林系和林业专修科开设橡胶经理学课程,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橡胶经理学讲义。这本讲义对我国橡胶事业发展初期的规划、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由于当时师资缺乏,他还讲授过林业经济与企业组织、英语等课程。
  1952年之后,沈鹏飞一直任职于农林专业院校,在各种教学行政职务和社会活动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不但仍然坚持课堂教学,而且坚持亲自指导课程实习。他对学生既和蔼可亲,又非常严格。据当年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回忆,他对实习、作业一丝不苟,详细指出弊端的影响或认真修改,使学生日后难忘。一个学生30年后谈起当年实习情景时说:“自从那次沈老指出绘制标准地草图的毛病之后,我至今不忘。在工作中我未曾因此受过批评,反之,其他学校毕业的同志有的就不太注意这类事情”。
  沈鹏飞教学几十年,始终坚持认真备课,而且注意融进当时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内容。他经常对身边工作的同志说:“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因此要求他们要从单一学科向相邻学科移动,广采博收,一方面增厚自己的基础,一方面开拓学科的体系。在担任中南林学院院长期间,尽管任务繁重,他仍然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供大家参考。1982年,他提出把森林经理建立在森林生态学基础上,吸收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组织森林资源管理;从技术经济高度进行林业生产和生产力评价;运用遥感技术和信息理论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系统,通过反馈和负反馈实现森林资源的控制与调整,逐步使森林经理由一门经验学科向综合的定量的学科发展,从而促进森林多效益的永续利用,达到优化学科体系的新设想。也是在这一年,他留下了最后一份20余万字为研究生开设的森林经理专题讲稿。
  沈鹏飞不仅有着深厚的林学造诣,而且对多个学科都有研究。这就为他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条件。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和梁希、殷良弼等老一辈林业专家发起筹组中国林学会,被选为中国林学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名誉理事长。80年代初期,他曾被选为中国环境遥感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研究会顾问。1983年前,他历任广东林学会理事长,还参加筹建广东生态学会,广东遥感学会的工作,并积极参加广东植物学会、广东鸟类保护协会、广东技术经济与现代管理研究会等十几个学术组织的活动,并在其中担任荣誉职务。1979年,他组织了林业、水电等有关单位42人的科学考察团跋涉于阳江、电白、吴川、罗定、郁南、德庆等6个县、对广东水土保持工作,从机构队伍到生物与工程治理等技术措施提出了成套的意见。同年12月,他又组织科学考察小组连同地方有关部门,对西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并论证了惠东县“九·二五”特大水灾与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的关系。1980年3月,他再次组织15个单位的专家、学者30人,考察流溪河、增江上游水源林,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水源林的原则,保护和发展水源林的途径,以及经营方针、改革体制等方面的建议。
  从1955年1月开始,沈鹏飞连续担任广东省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78年被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12月被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政协多次会议上,发表了有关维护广东生态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言,提出林业建设的各种建议,他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某些项目上甚至自己暗自为之垫付经费。1979年10月至逝世前,他担任中国农工民主party中央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热情从事海峡两岸交流和海外联谊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他将补发的工资捐献给中国林学会奖励基金会,作为发展科学技术之用。
  沈鹏飞治学最突出之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一贯强调理论要说明实际问题,为生产建设服务,同时又要来自实际。他曾生动地指出:“基本理论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和实际相联系,尽可能地为实际服务,比如你只讲形态分类,但又不讲它在什么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又不介绍它们的用途,这样就不全面了,卖广告还要讲用途嘛”。
  50年代,他为了使华南农学院林学系的教学更好地从华南实际出发,特地和林业部联系,设立华南林业研究室,并亲自兼任主任。他带头深入林区研究山价、油茶经营及其技术经济问题。他是我国早期将技术经济引人林学领域,特别是经济林的研究者之一。
  60年代,为了研究中国热带林的主伐与更新,他亲自在海南岛霸王岭林业局建立了热带林主伐、更新实验区。当他87岁高龄再度登上当年实验林的山场时,郁郁葱葱的一片茂林,生动形象地向世人说明了海南热带林的采伐与更新规律,展示了中国林业学者对热带森林研究的成果。
  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历史变化,使沈鹏飞对祖国未来再次充满激情,他写诗道:“岁暮艳阳仍美好,人生难得共春光”。他在晚年着重做了两件工作,一件是在华南农学院建立了森林经理研究室,这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这类研究室之一;一件是在广东推动环境遥感事业的发展,在林业部的主持下成立中国林业的第一个遥感试验场——南方林业遥感试验场。在建场一周年的时候,他亲自撰文作了建场的总结。
  沈鹏飞生命的最后几年,仍然学而不倦,刻苦工作。甚至在住院高烧期间,还为1980年林学会学术会议撰写论文,委托助手到会上代为宣读。在这次会后,一批南方森林经理学者,要求发起召开南方森林经理理论座谈会,以求进一步探索南方森林经理的路子,推动我国南方林业建设的发展。他欣然赞同,并在筹备期间将座谈会改名为“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参加这次座谈会除森林经理学家外,还有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形成多学科综合的学术活动。1981年,座谈会结束后,在福建、湖南、云南集体林区出现了一批森林经理实验点。沈鹏飞也亲自在广东龙门县地派办起了合子森林永续利用实验点,将这个不足20户的小山村办成林茂粮丰,人均收入全县最高的一个地方。1981年之后,他发起召开的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逐步形成了我国南方森林经理定期学术交流的一个中心。
  1982年,沈鹏飞年届90高龄,仍然南北奔波,片刻不停地战斗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这一年春天,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环境遥感学术年会上,与会代表祝贺了他的90诞辰。5月,广东省各界数百人隆重庆祝他从事科学教育事业60周年和90寿辰,广东省的领导人和学术界人士热烈向他表示祝贺。来自全国的弟子,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风华正茂,都衷心感谢他对自己的培育。他兴高采烈地表示:一定要在他的晚年为祖国、为人民作更多贡献。6月,他又赴北京开会。7月到东北考察森林资源和北方林业遥感试验场,仔细研究了东北林业建设的状况。在取道北京南返时,因雷暴飞机滞留天津,一夜未眠,到京后又不顾疲惫,利用在京逗留的一天时间,伏身招待所的狭桌上,写了长达数千字的报告,送给当时的林业部长,提出了他对林业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8月,他回到广州后,学校本来安排他到中山县度假,他却利用这一段时间,和当地林业干部研究工作,亲自攀登五桂山,检查一个遥感研究课题的情况,就是在这最后的一次实践活动中,他染上感冒转为肺炎。10月在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亲自起草了森林经理研究室的基建计划。11月中旬至下旬,他要求助手为他准备资料,研究华南林业建设新局面问题。12月上旬,他乐观地估计很快将要出院,开始计划1983年的工作。不料到12月中旬,病情第二次恶化。此时适逢中国林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他对助手口授了他给大会的贺电:“热切期望更多的中青年进入理事会”,“愿青山绿涛把红色中华衬托得无比壮丽”,字里行间洋溢着这位老林业科学家对绿化祖国、建设现代化林业的宏伟愿望。1983年1月6日,这位中国林业界老一辈的学者,终于离开了他终身奋斗的林业工作岗位。
[编辑本段]人物简历
   1893年7月5日 生于广东省番禺县。
  1917年 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
  1919年 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农业大学。
  1921年 获美国耶鲁大学林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21—1922年 任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林科主任。
  1923—1924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主任;副教务长。
  1924—1926年 任广东大学农科教授。
  1926—1932年 任中山大学森林系主任,农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事务管理处主任。
  1932年 任南京国民partygovernment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1934年 任上海暨南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教授。
  1936年 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7年 任广东省粮食管理委员会委员,粮食管理处处长。
  1945年 任战地服务团秘书,南京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园林处处长。
  1949年 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2年 任华南农学院教授、林学系主任。
  1958年 任广东林学院教授、代院长。
  1962年 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
  1963年 任中南林学院教授、院长。
  1966年 任华南农学院教授。
  1980年 任华南农学院森林经理研究室教授、主任。
  1983年1月6日 病逝于广州。
[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1 沈鹏飞.美国全国森林教育会议记.森林,1921,1(1).
  2 沈鹏飞.世界森林损耗与水灾之关系.森林,1921,1(4).
  3 沈鹏飞.农业与林业之关系.森林,1922,2(2).
  4 沈鹏飞.世界松柏科木材之缺乏与俄国之供给.森林,1922,2(3).
  5 沈鹏飞.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28.
  6 沈鹏飞.等广东杉木地方材积表编制的初步报告.林业科学,1957,3(3).
  7 沈鹏飞.关于打枝和密植问题.中国林业,1957(7):9—10.
  8 沈鹏飞.广东林业教育发展史略.农史研究(第一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9 沈鹏飞.积极推进我国森林经理事业.林业调查规划,1982.
  10 沈鹏飞.重视森林经理,发展森林经理——我国森林经理实践意见和问题.森林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1 沈鹏飞.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2 沈鹏飞.南方遥感试验场建设的探讨与工作报告.森林经理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7 19:44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7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10-1-7 20:04 编辑

  161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太空

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四颗卫星;银河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伽利略的观测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震撼了整个欧洲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9 05:44 , Processed in 0.06879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