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楼主: benlinliu
查看: 21212| 回复: 164
发表于 2005-7-11 15:41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19:37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quote:b91b6b9d60="nngs"]To 楼主,

首先我很欣赏你的关于地球水圈变化的思考. 我认为其最可取的地方是启发人们的思维(至少我以前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管这个思维的结论是否最终正确.

你也许了解这里我作为天文知识版主的一些反MK的做法, 但我不认为你属于那类这里不欢迎的MK人士. 因为你的观点比较清楚而且有逻辑, 讨论过程也并非坚持己见, 不考虑对方.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关于你在这一领域作为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业余研究思考的见解. 你的假说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全球性的水循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从研究的要求看, 要研究者在如下领域有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地质学, 生物演化, 化学, 甚至太阳系的演化.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 非常多的因素参与其中, 必须对所有的因素都要一一深入研究, 定性定量评估. 这对专业人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可能要很多不同领域不同专长的专家协同研究.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 你所提及的百科全书是不能作为这类研究的参考资料的. 因为百科全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知识介绍类丛书, 它把科学中的所以然部分基本隐去了, 只剩下表面化的介绍(而且不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对科学研究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所以, 我建议你在这些方面思考时, 一方面要找机会多读些专业第一手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 要对自己的很多观点抱怀疑审视的态度, 对于很多从科普书籍里来的东西, 多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了解它们是否有假设和局限). 对每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领域的东西, 避免任何简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断言,避免自己的任何结论建立在不可靠不了解的知识点上面.

我个人只是在天文和物理的某些方面深入了一些, 其它方面也就是读书时学到的东西而已, 所以我对你的很多观点和逻辑推理也许只能从你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及详细的逻辑演绎中评价, 这也是我建议你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的原因.

在你假说所涉及的领域, 我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不大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赞同或反对意见. 我只能从专业研究的一般感觉上说, 你现在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逻辑演绎/科学定量计算, 对你所思考的这个巨大课题还远远的不够.

我很欣赏你最自己观点的态度, 承认它只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假说, 还有待更多的证据去支持或反驳. 相信你不会在不熟悉的领域固执己见, 而是学习和倾听在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 在这方面有所发现.

下面是些具体的建议:
你在文中说木星的大卫星之一——欧罗巴(即木卫二)对你的假说是个很好的支持。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的早期(所以地球的水圈就是在减少)。这里的逻辑非常成问题。因为同样是木星的卫星,其它三颗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水。所以地球上的水现在不如木卫二多完全可能是因为形成时就是这样的。你要想把木卫二作为你的假说的支持证据,你就必须有非常确定的理由说明,太阳系内一个天体如果形成时表面有水的话,那它就要有木卫二那么多的水。我不认为现在有什么公认的行星形成理论可以提供这样确定的理由,所以,你引用木卫二的情形来作为支持证据是不妥的。

相对于木卫二,火星甚至对于水圈减少假说更有价值,因为火星过去存在水已经基本被近来的探测器所证实,而现在却只在大气中有可怜的一点点而已。但是,火星的水减少还很难说是你提出来的机制造成的,因为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板块活动。所以,火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水圈减少甚至消失是可能的,但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另外你没有考虑过地球从宇宙空间中收集氢的可能性。不论是太阳风还是弥散在银道面上的巨大氢云(平均1/立方厘米)都可能补充给地球氢。太阳带着地球以大约2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与当地准静止参照系运动,地球肯定有机会俘获数量可观的氢的。

再问个问题:你文中的“在深水的情形下,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 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来衡量水体的稳定性。深海如果没有洋流的话,感受不到上面的风浪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用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呢?深海没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为什么不是海洋生物大量积聚浅水区域(因为有阳光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进而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此环环相连),而深水生命自然就少,从而导致化石形成相对于浅水区域少呢?[/quote]

没有必要跟他讨论了,虽然我不是不是学EXPLORATION GEOPHYSICS 的,但我们班N多同学学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的.对于他说的东西其实有一些我也不懂,所以我今天特地问了下同学,也查了下资料,他的话基本上是胡说首先他所谓的理论有很多地方都是错的,说寒武纪陆地形成是海水减少造成,地质学上没有证据,我有两个同学是计算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他们实验室模拟了几亿年的半块运动,在日本还有一个世界第三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在做这个工作,他却用一个较老的概念这样一句话就给否定了,说甲烷造成氢损失,没有定量的计算,说地幔有还原性会导致水的减少,这里面根本就没有联系,实际上地幔的还原性是减少水中的含氧量,使有机质还原为碳质,如果按他所说,难道鱼的呼吸也会减少水?不知道他从哪里听说的.而且他的文章里面没有根据物理规律建立任何一个模式,也没有定量的计算.而且说到大的地球肯定是多尺度问题,在时间上的演化是非线形的.这些一点科研常识都没有的问题,和他讨论没意义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21:42 来自: 美国 新泽西州伯灵顿县月桂山乡Comcast有线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quote:f08290e12d="艾欧里亚"][quote:f08290e12d="nngs"]To 楼主,

首先我很欣赏你的关于地球水圈变化的思考. 我认为其最可取的地方是启发人们的思维(至少我以前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管这个思维的结论是否最终正确.

你也许了解这里我作为天文知识版主的一些反MK的做法, 但我不认为你属于那类这里不欢迎的MK人士. 因为你的观点比较清楚而且有逻辑, 讨论过程也并非坚持己见, 不考虑对方.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关于你在这一领域作为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业余研究思考的见解. 你的假说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全球性的水循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从研究的要求看, 要研究者在如下领域有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地质学, 生物演化, 化学, 甚至太阳系的演化.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 非常多的因素参与其中, 必须对所有的因素都要一一深入研究, 定性定量评估. 这对专业人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可能要很多不同领域不同专长的专家协同研究.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 你所提及的百科全书是不能作为这类研究的参考资料的. 因为百科全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知识介绍类丛书, 它把科学中的所以然部分基本隐去了, 只剩下表面化的介绍(而且不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对科学研究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所以, 我建议你在这些方面思考时, 一方面要找机会多读些专业第一手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 要对自己的很多观点抱怀疑审视的态度, 对于很多从科普书籍里来的东西, 多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了解它们是否有假设和局限). 对每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领域的东西, 避免任何简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断言,避免自己的任何结论建立在不可靠不了解的知识点上面.

我个人只是在天文和物理的某些方面深入了一些, 其它方面也就是读书时学到的东西而已, 所以我对你的很多观点和逻辑推理也许只能从你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及详细的逻辑演绎中评价, 这也是我建议你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的原因.

在你假说所涉及的领域, 我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不大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赞同或反对意见. 我只能从专业研究的一般感觉上说, 你现在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逻辑演绎/科学定量计算, 对你所思考的这个巨大课题还远远的不够.

我很欣赏你最自己观点的态度, 承认它只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假说, 还有待更多的证据去支持或反驳. 相信你不会在不熟悉的领域固执己见, 而是学习和倾听在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 在这方面有所发现.

下面是些具体的建议:
你在文中说木星的大卫星之一——欧罗巴(即木卫二)对你的假说是个很好的支持。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的早期(所以地球的水圈就是在减少)。这里的逻辑非常成问题。因为同样是木星的卫星,其它三颗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水。所以地球上的水现在不如木卫二多完全可能是因为形成时就是这样的。你要想把木卫二作为你的假说的支持证据,你就必须有非常确定的理由说明,太阳系内一个天体如果形成时表面有水的话,那它就要有木卫二那么多的水。我不认为现在有什么公认的行星形成理论可以提供这样确定的理由,所以,你引用木卫二的情形来作为支持证据是不妥的。

相对于木卫二,火星甚至对于水圈减少假说更有价值,因为火星过去存在水已经基本被近来的探测器所证实,而现在却只在大气中有可怜的一点点而已。但是,火星的水减少还很难说是你提出来的机制造成的,因为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板块活动。所以,火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水圈减少甚至消失是可能的,但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另外你没有考虑过地球从宇宙空间中收集氢的可能性。不论是太阳风还是弥散在银道面上的巨大氢云(平均1/立方厘米)都可能补充给地球氢。太阳带着地球以大约2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与当地准静止参照系运动,地球肯定有机会俘获数量可观的氢的。

再问个问题:你文中的“在深水的情形下,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 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来衡量水体的稳定性。深海如果没有洋流的话,感受不到上面的风浪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用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呢?深海没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为什么不是海洋生物大量积聚浅水区域(因为有阳光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进而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此环环相连),而深水生命自然就少,从而导致化石形成相对于浅水区域少呢?[/quote]

没有必要跟他讨论了,虽然我不是不是学EXPLORATION GEOPHYSICS 的,但我们班N多同学学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的.对于他说的东西其实有一些我也不懂,所以我今天特地问了下同学,也查了下资料,他的话基本上是胡说首先他所谓的理论有很多地方都是错的,说寒武纪陆地形成是海水减少造成,地质学上没有证据,我有两个同学是计算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他们实验室模拟了几亿年的半块运动,在日本还有一个世界第三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在做这个工作,他却用一个较老的概念这样一句话就给否定了,说甲烷造成氢损失,没有定量的计算,说地幔有还原性会导致水的减少,这里面根本就没有联系,实际上地幔的还原性是减少水中的含氧量,使有机质还原为碳质,如果按他所说,难道鱼的呼吸也会减少水?不知道他从哪里听说的.而且他的文章里面没有根据物理规律建立任何一个模式,也没有定量的计算.而且说到大的地球肯定是多尺度问题,在时间上的演化是非线形的.这些一点科研常识都没有的问题,和他讨论没意义[/quote]

在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方面我就是彻底的外行了, 没有可能象在天文的某些方面那样直接深入到关键点, 而我又根本没时间一一对照去看他列的参考文献, 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他专业人士了. 不过, 我从直觉上来感觉他的主要支持和逻辑演绎部分还太单薄, 所列文献还远远不能覆盖他所涉及的内容, 想要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他的文章还需要努力(我想那个《世界科学》应该不是什么这方面的学术刊物,没有referee这一关)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0:09 来自: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quote:f3551c9492="nngs"][quote:f3551c9492="艾欧里亚"][quote:f3551c9492="nngs"]To 楼主,

首先我很欣赏你的关于地球水圈变化的思考. 我认为其最可取的地方是启发人们的思维(至少我以前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管这个思维的结论是否最终正确.

你也许了解这里我作为天文知识版主的一些反MK的做法, 但我不认为你属于那类这里不欢迎的MK人士. 因为你的观点比较清楚而且有逻辑, 讨论过程也并非坚持己见, 不考虑对方.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关于你在这一领域作为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业余研究思考的见解. 你的假说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全球性的水循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从研究的要求看, 要研究者在如下领域有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地质学, 生物演化, 化学, 甚至太阳系的演化.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 非常多的因素参与其中, 必须对所有的因素都要一一深入研究, 定性定量评估. 这对专业人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可能要很多不同领域不同专长的专家协同研究.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 你所提及的百科全书是不能作为这类研究的参考资料的. 因为百科全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知识介绍类丛书, 它把科学中的所以然部分基本隐去了, 只剩下表面化的介绍(而且不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对科学研究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所以, 我建议你在这些方面思考时, 一方面要找机会多读些专业第一手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 要对自己的很多观点抱怀疑审视的态度, 对于很多从科普书籍里来的东西, 多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了解它们是否有假设和局限). 对每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领域的东西, 避免任何简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断言,避免自己的任何结论建立在不可靠不了解的知识点上面.

我个人只是在天文和物理的某些方面深入了一些, 其它方面也就是读书时学到的东西而已, 所以我对你的很多观点和逻辑推理也许只能从你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及详细的逻辑演绎中评价, 这也是我建议你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的原因.

在你假说所涉及的领域, 我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不大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赞同或反对意见. 我只能从专业研究的一般感觉上说, 你现在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逻辑演绎/科学定量计算, 对你所思考的这个巨大课题还远远的不够.

我很欣赏你最自己观点的态度, 承认它只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假说, 还有待更多的证据去支持或反驳. 相信你不会在不熟悉的领域固执己见, 而是学习和倾听在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 在这方面有所发现.

下面是些具体的建议:
你在文中说木星的大卫星之一——欧罗巴(即木卫二)对你的假说是个很好的支持。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的早期(所以地球的水圈就是在减少)。这里的逻辑非常成问题。因为同样是木星的卫星,其它三颗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水。所以地球上的水现在不如木卫二多完全可能是因为形成时就是这样的。你要想把木卫二作为你的假说的支持证据,你就必须有非常确定的理由说明,太阳系内一个天体如果形成时表面有水的话,那它就要有木卫二那么多的水。我不认为现在有什么公认的行星形成理论可以提供这样确定的理由,所以,你引用木卫二的情形来作为支持证据是不妥的。

相对于木卫二,火星甚至对于水圈减少假说更有价值,因为火星过去存在水已经基本被近来的探测器所证实,而现在却只在大气中有可怜的一点点而已。但是,火星的水减少还很难说是你提出来的机制造成的,因为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板块活动。所以,火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水圈减少甚至消失是可能的,但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另外你没有考虑过地球从宇宙空间中收集氢的可能性。不论是太阳风还是弥散在银道面上的巨大氢云(平均1/立方厘米)都可能补充给地球氢。太阳带着地球以大约2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与当地准静止参照系运动,地球肯定有机会俘获数量可观的氢的。

再问个问题:你文中的“在深水的情形下,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 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来衡量水体的稳定性。深海如果没有洋流的话,感受不到上面的风浪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用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呢?深海没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为什么不是海洋生物大量积聚浅水区域(因为有阳光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进而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此环环相连),而深水生命自然就少,从而导致化石形成相对于浅水区域少呢?[/quote]

没有必要跟他讨论了,虽然我不是不是学EXPLORATION GEOPHYSICS 的,但我们班N多同学学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的.对于他说的东西其实有一些我也不懂,所以我今天特地问了下同学,也查了下资料,他的话基本上是胡说首先他所谓的理论有很多地方都是错的,说寒武纪陆地形成是海水减少造成,地质学上没有证据,我有两个同学是计算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他们实验室模拟了几亿年的半块运动,在日本还有一个世界第三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在做这个工作,他却用一个较老的概念这样一句话就给否定了,说甲烷造成氢损失,没有定量的计算,说地幔有还原性会导致水的减少,这里面根本就没有联系,实际上地幔的还原性是减少水中的含氧量,使有机质还原为碳质,如果按他所说,难道鱼的呼吸也会减少水?不知道他从哪里听说的.而且他的文章里面没有根据物理规律建立任何一个模式,也没有定量的计算.而且说到大的地球肯定是多尺度问题,在时间上的演化是非线形的.这些一点科研常识都没有的问题,和他讨论没意义[/quote]

在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方面我就是彻底的外行了, 没有可能象在天文的某些方面那样直接深入到关键点, 而我又根本没时间一一对照去看他列的参考文献, 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他专业人士了. 不过, 我从直觉上来感觉他的主要支持和逻辑演绎部分还太单薄, 所列文献还远远不能覆盖他所涉及的内容, 想要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他的文章还需要努力(我想那个《世界科学》应该不是什么这方面的学术刊物,没有referee这一关)[/quote]

没必要和他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他的观点并无证据支持,实际上在讨论地球演化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多尺度的,应该使用分形和混沌的方法,如同磁极的漂移,和地球的温度等等,需要考察不同地质年代留下来的证据,然后建立模型来解释,也就是说没有长期的资料即使他有确切证据表明地球的水目前正在减少,也不能断然的说地球将失去水圈.所以他无论在证据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07:07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07:17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09:26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11:04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11:26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15:23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7 15:48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7 16:07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神州在线
[quote:dccb38f1ad="benlinliu"][quote:dccb38f1ad="非一日之寒"]海底扩张、地幔对流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吸氧;

上面所说的内部物质吸氧是推测还是事实结论?! :shock:  :shock:[/quote]

应当说,“水圈耗散假说”还是一个未经过严格验证的假说。

当然如前面所述,在海底扩张假说的基础上,“水圈耗散假说”在定性方面可以视为一种逻辑推论。[/quote]

哦~~原来如此.谢. :shock: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7 16:25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神州在线
[quote:ba4c1b00c7="benlinliu"][quote:ba4c1b00c7="非一日之寒"]海底扩张、地幔对流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吸氧;

上面所说的内部物质吸氧是推测还是事实结论?! :shock:  :shock:[/quote]

应当说,“水圈耗散假说”还是一个未经过严格验证的假说。

当然如前面所述,在海底扩张假说的基础上,“水圈耗散假说”在定性方面可以视为一种逻辑推论。[/quote]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7 22:21 来自: 美国 新泽西州伯灵顿县月桂山乡Comcast有线通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quote:6c9743128f="benlinliu"]

————关于百科全书,我认为那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基本知识。对于新假说而言,似乎不能建立在刚刚提出没有获得验证的资料与学说基础上。如果过分依赖新的东西(例如美国《科学》杂志2000年发表的有机晶体管,后来又全部撤消),风险更大。而且,地球科学发展相对缓慢。“海底扩张学说”,“板块理论”自60年代提出以来,新的、站得住脚的学说并不丰富。
[/quote]

我想你可能是误会了我的意思. 我不是说百科全书里的说的理论太老旧, 不能作为文献引用. 我是说, 如果你要引用这些理论, 应该引它们的原始文献, 而不是被后来者(科普工作者或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为公众阅读而改写的东西. 这样的引用会引起评审者对文章水平的怀疑.

[quote:6c9743128f="benlinliu"]
————地球现在有水自然是不争的。至于过去,我只是说有可能象欧罗巴(即木卫二)。至于是不是,应当通过其他途径分析。如果能够证实“夕阳逃逸”,就差不多证实了这个可能。

————火星比较小,似乎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
[/quote]
你的这两点回复, 显然是一种哪个天体对我的某个观点有用就在陈述那个观点时强调哪个天体. 我不想深入谈这里的细节讨论了, 但我真的建议你考虑去掉这些所谓太阳系内其它天体的证据, 从我的角度看, 你提这些证据对你的观点是削弱大于支持. (希望你能在这一点上深入思考一下)

[quote:6c9743128f="benlinliu"]

另外你没有考虑过地球从宇宙空间中收集氢的可能性。不论是太阳风还是弥散在银道面上的巨大氢云(平均1/立方厘米)都可能补充给地球氢。太阳带着地球以大约2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与当地准静止参照系运动,地球肯定有机会俘获数量可观的氢的。

————我认为,假如承认高层大气非匀和层特性,似乎就难以想象太空的氢补充了。
[/quote]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地球大气高层中阻碍补充氢的地方可能就是层流层因为其缺乏对流. 但这是一个双刃剑, 它也会阻碍氢的流失. 散逸层的扩散机制是很清楚的, 只有那些速度分布高于逃逸速度的粒子才能离开(可以说是一种扩散机制). 而你提到的夕阳机制还很粗略, 可以说是一种缺乏物理描述的感觉而已. 太阳风其实是极其稀薄的, 它和地球极其稀薄的高层大气的动量交换并非想吹太阳帆那么明显, 它到底有多大作用, 是必须有明确的模型计算, 人们才能接受的. 相反, 太阳风粒子随磁力线进入地球大气则是有很明确的机制的(极光就是一例). 银河内的恒星际氢对地球大气的贡献是很少, 但不是不存在.

[quote:6c9743128f="benlinliu"]

再问个问题:你文中的“在深水的情形下,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 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来衡量水体的稳定性。深海如果没有洋流的话,感受不到上面的风浪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用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呢?深海没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为什么不是海洋生物大量积聚浅水区域(因为有阳光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进而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此环环相连),而深水生命自然就少,从而导致化石形成相对于浅水区域少呢?

...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海底扩张学说,洋壳都是比较年轻的,没有比较古老的洋壳!在人们大谈种种造山运动的旧地质学中,人们曾经假定,应当具有非常古老的洋盆。但是这被“海底扩张学说”彻底否定,洋壳可以理解为正在对流的地幔的顶部,所以那里没有古老的岩石,自然没有古老的化石。
————至于洋流,那是另外一类运动,也是不能大浪滔沙的。形成化石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需要覆盖,在没有陆地、远离洋面的情况下,覆盖这一条比较困难。

————如果有机会,希望一起推动“水圈耗散假说”的探讨。
[/quote]

你这里的回答让我困惑. 你的观点是: 深海不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化石因为 ... blah ... blah. 所以现在化石的发现情况似乎证明了古老的过去是地球表面全部被深海占领. 而你又说, 海底扩张学说能解释大洋深海没有古老的化石. 那么, 化石的分布情况似乎就不需要你的"古老的过去是地球表面全部被深海占领"观点了.

另外, 我曾看过一个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电视片, 是介绍蓝藻(约30亿年前)如何改变早期地球大气的, 片中的化石证据说明, 蓝藻这类生物需要阳光, 而且需要依附在石灰岩一类的依附物, 这些只有在海边浅海的环境才能达到, 这也许意味着古老的过去的地球未必如你所说的那样表面全部被深海占领. 建议你有可能的话去了解一下地球上出现的第一批生物的生活环境方面的研究文献, 也许会有所帮助.

我觉得你的主要想法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只是现在给人的感觉是, 想要在太多的方面下明确的断言了. 如果你要是偏重于深入分析生物造成水圈变化的机制方面(如果有明确的成果, 将对全球演化分析注入新的考虑因素), 而不是把这个机制压倒一切地认为左右地球表面的环境演化的话, 说不定真的会有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出来. 相反, 如果你坚持你现在的研究风格, 试图要把你的这个观点推广到解释所有的方面, 要知道一个人的研究再活跃再天才, 也是困难的. 我这个外行都感觉到你的很多证据和演绎是非常牵强的(我认真读了你的东西, 你从证据演绎结论时给人感觉走得太远了). 后果很可能是把一个很有意义的东西推到了过分的地步而伤害了它.

我个人的直觉是, 生物的新陈代谢可能真的会影响水圈, 但以目前所掌握的证据和研究涵盖范围看, 试图说这个影响能推断出早期的地球是完全被深海覆盖, 是非常危险的.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benlin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8 07:15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 怡人网吧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9 20:19 来自: 四川省南充市 电信
一个典型的民科一点基本的科研方法都没有好意思把我老板扯上,说你不懂这个虽然说得有点直白,但绝对没有给你做夸张,算了既然你都说了我老板了,那我也非点口舌教教你,免得人家不知道的说我老板没出席,教出白痴学生。

首先地幔还原海中有机质,高空甲烷分解,这两者和水如何联系起来?要知道从海底的有机质到高空的甲烷这之间有多大的跨度,这之间经历的复杂过程才叫做模式,你以为几个公式就叫做模式?

第二海底还原有机质被还原,氧化物随板块俯冲下地幔,高空甲烷分解,太阳补充地球的氢,以及我曾经看见过说有空间冰落入地球,这之间的量是多少?而且各个地区的量都不均匀,不提出一个模式后做数值模拟,你能信口开河的说结果?

第三,搞科研是根据数据来建立模型解释自然,而不是根据你的假说规定自然,特别是在这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你的方法是错误的,搞科研如果方法错误,那么一切都免谈


不要以为你会几句英语就多了不起,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工程师就多自得,告诉你在我们这里没有人敢拿职称来炫耀的。我对你的想法也没什么兴趣,不要自作多情。我站出来说,是因为你说的东西某些(海底扩张导致水圈的损失)是错误的,某些东西(高空损失氢)是没有经过考察和计算的。虽然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了解,但如果高空氢确实是大量损失,世界上这么多计算机都在做大气模拟,我不相信世界上这么多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居然都白痴到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地步。而且我最讨厌听到别人说什么现在的理论是错误的,按照我的假说什么什么的。

也许你在工程方面有点作为,但不要以为你在任何方面都很在行,说你不懂并没有贬低你,你本来就不懂,死撑个什么面子,另外在强调一点,我以老板的水平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师,但还论不到你来教。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9 20:53 来自: 四川省南充市 电信
[quote:6480f2fbab="nngs"]
在GLOBLE GEOPHYSICS和GEOLOGY方面我就是彻底的外行了, 没有可能象在天文的某些方面那样直接深入到关键点, 而我又根本没时间一一对照去看他列的参考文献, 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他专业人士了. 不过, 我从直觉上来感觉他的主要支持和逻辑演绎部分还太单薄, 所列文献还远远不能覆盖他所涉及的内容, 想要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他的文章还需要努力(我想那个《世界科学》应该不是什么这方面的学术刊物,没有referee这一关)[/quote]

逻辑不光单薄,而且有些地方根本就是强拉到一块的,他的文章永远不可能在正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就他所谓研究的方法,就给他打掉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9 23:59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电信
[quote:96da8c9521="benlinliu"]

————如刚刚所述,覆盖,可能不一定是深海。如果“水圈耗散假说”真实,覆盖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要忙工程师的新品开发事务去了。以后再详细谈的。[/quote]


我的工程师朋友:

   你连最起码的天文学事实都不放在眼里啊,还研究个啥子嘛~!

    有个老领导曾经不无感叹的说:咱们的工程师一毛钱能买11个。他们大多都只能在中专甚至技工的领导下才能混口饭吃,评定职称都要用中专生技工生的科技成果啊,白痴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了。

   楼主不要提工程师摆资格了,科技和科学不一样,工程师离开科技领域到科学领域一般情况下就是白痴。

   我说话难听,但是,是事实,民间很多搞技术的,到科学领域瞎白话,即使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到科学领域仍然要从头学起,否则就是白帽子,和小学生也差不多少,科学领域的专家到科技领域也一样,科学不崇拜权威。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8:24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电信
[quote:41becd23a6="benlinliu"]具体的观点:
————我们观点是,在寒武纪(5.3亿年)以前,根本没有陆地,自然不可能有陆生的动植物。到了寒武纪以后,洋面下降后,湿地出现,接着陆地出现,陆生的动植物自然只能出现在这以后了。
[/quote]

假如:在寒武纪(5.3亿年)以前有陆地和植物的话,楼主的假说还能成立吗?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1 21:10 来自: 江苏省常州市 第二实验小学
沉淀了,俺捞起来 ^^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APP下載|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9-27 08:23 , Processed in 0.0586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