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鏡的彗差相對是大, 但是市場上有多少人在乎?
香港鏡神磨的 24" f/3.5 牛頓鏡用來看星空也沒有任何問題. 5" 完美的星像, 和 24" 有彗差但極明亮及星雲帶色彩影像比較, 後者絕對會帶來前者無所能及的震撼. 哪怕理論上牛頓鏡彗差有多大,看星的時候口徑已是主導!
相信天文營的同好也會有此感受吧?
大口徑牛頓鏡比樓主所說的鏡子容易制作和低成本, 中心成像也是完美的, 對於行星, 雙星, 星團, 星雲的觀測無往而不利, 成為市場主流無可避免.
現代目鏡已內置改正彗差功能, 使牛頓鏡更加獨步天下.
對於台級望遠鏡, 要求所有像差小, R-C主流也是合理的.
樓主的鏡子要做30"鏡子, 就需要磨 5 個 30" 光學面, 巨型光學玻璃兩片, 鏡子極重.
R-C 只要磨一個 30"光學面, 其餘鏡面(包括彗差,場曲改正鏡)都是小口徑的, 而且鏡子輕巧得多, 散熱快得多.
對於大鏡子, 球面和非球面的制作都很困難, 所以不會再因為"難以加工"而拒絕制作非球面鏡.
除了研磨,鍍膜也是重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望遠鏡不能單單看光學質素, 還要考慮材料成本, 製作難度, 還有熱平衡, 鏡筒, 赤道儀/水平儀支架, 便攜等因素.
這種鏡子被市場淘汰, 或者不是因為光學質素不好, 而是其餘眾多相關的因素未能滿足使用者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