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要不怎么说国产中低端的镜子呢?要比也简单,拿国产南京的120和进口的同口径马卡比比,或者用南京天仪的150/100双筒折射,和MEADE的152比比不就行了,还有一点,我记得85年哈雷回归的时候,国内有些单位买过高桥的150传统卡式镜,相应的对比文章也有,好象卢总写过相关的文章,那时候我记得120是4500左右,可高桥的要八千多了,可它们的象质对比,120更胜一筹,对比跟踪系统,那高桥更不是一个级别了,我收集了1975-2000年的<<天文爱好者>>这方面的文章和照片还是有一些的.另外,说到ORION ED 80,我是拿它和别的SEMI-APO,APO比性价比,我可没说它是国产的,同样很多国内代工的产品,其光学系统也不是在国内生产和校装的.
WZC,我说了多少遍!!!本文是写给绝大多数入门的同好的,预算3000-4000以下,什么叫绝大多数入门级,他们预算不高,渴望尽可能口径大点,放大倍率高点,你怎么老是听不明白还是理解能力有问题?或者故意回避这点???就是对比得多了,看得久了,性价比也就出来了,好镜子那的确是好,可我谈的是性价比,不是差镜子和好镜子一样好,而是廉价的器材也不是象入门同好想象的那么差,那么的什么天上地下,什么叫'国外高端器材没人买',他们有条件买么?有钱谁不想买?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没钱买国外的高端器材,就连爱好的权利也没有了,反正低端的产品差得很.买和不买都一样,所以一谈就谈高端的产品,那你的层次很高,我这篇文章不是写给你这样高级别的玩家可以了吧?我们的争论是不是可以平息了?说的都不是一回事!
再谈谈技术吧: 介绍你一本15年前我翻烂了的书, G.D.罗斯编著的<<天文爱好者手册>> 在加了球差改正镜后的牛反实际上是折反镜,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有疑问?
WZC同学说道: '退一步讲,施密特镜速度超快,即使像面弯曲,仍然提供宽场优秀的象质,那个被您称为折返的带巴罗的牛顿,这个施密特也是折返,这个差距老了去了'。
--- 哎,宽场优质像质那是对曲面摄影底片而言的!用目镜看(如果可能的话),可能像质差得很,可用视场也很小!!!
这个差距老在哪儿? 还狡辩,说的是施密特照相机,我什么时候谈过和施密特相机的对比问题? 那好咱们就说说施密特相机,施密特照相机是和施密特牛反完全不同的光学系统,一个改正镜在曲率半径处,充分利用了球面的优点对称性,同时又改正了球面几乎所有的缺点,除了场曲,一个改正镜放在近焦点处,原理上已经完全不同了,仅仅有限改善球面镜的象质,一个可以目视,一个完全不能用于目视只能照相.怎么比???虽然它们都叫施密特.有些用于大视场宽幅摄影的平场镜头,其目视效果还不如普通消色差镜一样,都不是一类用途,就象你和我抬扛一样说的都不是一码事,那我还就说用于目视观测,施密特照相机还就不如牛反,由于将焦点反射出镜筒,所以副镜遮挡太大,有效口径明显缩小,且像场变形巨大,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笑,这是一回事么?这能比么?我还以为你写错了,弄了半天你根本就不懂!!!
我说的对比都是有前提的:250X观测行星的细节.说到别的,那还有些差距,一是视场,这个我说了.还有一个我没说,在深空的观测上,差距还是明显的,一个是通透性,二就是星点的锐度和星云的反差.
千呼万唤就是写不出一点技术性的东西,AGONG朋友有也说了有些技术讨论不完全懂,还要学习,但他那套器材确实牛,注意是'那套',不是'那个'.说了句是为摄影而存在,这句话不全对,你马上随声附和,'是的,首要目的是摄影'.象抓了个救命稻草一样.那是经典R-C系统,我都说了RCX是变种,可以两者兼顾.但MEADE还是说那是R-C系统,那你说说,为什么它适合摄影?优点在哪儿?视场有何特点?
就说对了一个,大气条件是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我倒还深有感触,这儿的大气条件和每年可用观测天数,比我原来国内所在城市好得多得多!!!!假如顺着你的这个思路推下去,国内好多城市郊区大气状况,光污染都很差,大口径的高端产品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反正也就只能保证100来倍的像质和分辩率,还得有车,还要开很远,还要考虑安全因素,要那些大口径高端产品有何意义呢?太浪费口径了吧?国产的器材100来倍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吧?你也说了放大倍率越高差距越明显,那倍率低就越不明显.这个时候性价比是不是也出来了?尽管这种形式有些可悲?
说话要说到关键, LXYFUZZ 同好谈到的光洁度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影响亮度的问题.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TO LXYFUZZ:
也许您在专业方面的造诣很深,有些术语我也不太懂,我们探讨一下,一般我知道国内样品和模板测试件用激光干涉检验,但用于工业规模生产则用的是模板衍射条纹法检验,怎么会涉及到参照波长的问题呢?国外有激光干涉检测报告的应当是高端的产品吧?象TMB之类,对于批量生产的消费级产品,MEADE,CELESTRON也用的是衍射条纹法,否则成本多高呀?还影响量产.1/8波长也是衍射条纹法的精度.业内的默认波长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交流讨论一下.
至于说到俄罗斯加工主镜的问题,我有自己的意见,我认为不是我们做不了,也不是做不好,而是成本太高,现在是商品经济的时代,作为国家考虑投资,还有政治贸易方面的考虑,国家也不短缺外汇,所以给了俄罗斯,我也发现自从俄罗斯遇到经济困难以来,很多享有盛誉的光学器材在北美这边也卖得比较便宜.TMB不是有不少产品是来自俄罗斯工厂的吗?这还不是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来考虑的,这是不是也是个原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