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科学家缘何远离“很有意义”的科普?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3-30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8-3-23 18:25:00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张寒

简要内容: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很有意义,73%的人认为科学家负有实施科普的社会责任,但只有35%的科学家曾参与过科普创作,大多数科学家没有实际行动。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很有意义,73%的人认为科学家负有实施科普的社会责任,但只有35%的科学家曾参与过科普创作,大多数科学家没有实际行动。
  
  既认为很有意义,也感到有社会责任,缘何却又没有实际行动?调查给出了回答: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繁重,这是“参与科普创作的最大困难”;科普创作虽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有时不被理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科普创作成果不列入本职工作考评范围,激励性不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参与科普创作的困难之一。

  
  而据媒体报道,承担着供给“粮食”重任的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也一肚子牢骚:科普读物,是“繁多时代的稀缺物种”。科普读物何以成“稀缺物种”?受访者给出的回答有:其一,富有人文和科技素养的科普作者难找,要把最先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用最浅显最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两个“最”就绊倒了好多人;其二,国内有志于科普的作家往往缺少科学素养,又与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缺少良性互动,以致要么写不了,要么写不好;其三,国内的科普杂志种类和数量都太少,同行间的竞争远没有展开,科普图书缺少生长发育的土壤,遇冷必然。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科研人员以“缺少激励”为由不愿从事科普工作,以“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繁重”为由不能进行科普创作,还是科普创作被认为“不务正业”、没被纳入本职工作考证范围,其实都源自一个东西:“经济”主导之下的社会浮躁。
  
  处在浮躁的时代,人们太过于重“经济”,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重技术轻知识、重实用轻素养的现象逐渐滋生,整个社会又怎能不缺少大众科学知识普及的氛围,科研人员又怎能不远离科普?
  
  在一切讲“经济”的大环境下,搞项目、撰论文更“实惠”,科研人员搞科普写作因此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又怎么能静心于“难度不亚于写一篇学术论文”的科普,以之为责为荣?浮躁社会风气之下,科普沦落为“冷门”,靠卖文吃饭的作家,怎能不舍弃太花功夫却又收效甚微的科普文章,科普读物又焉能不陷于“无米之炊”的尴尬,成为“稀缺物种”?
  
  所以,在科学普及的问题上,我坚持一个观点:种子发芽,需要具备生长的水分、土壤、温度和空气条件。同样,科普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当社会风气不再浮躁,有更多的人热衷于科学之时,那时我们或许才有希望迎来科学普及的春天。一个公民缺少科学素养的国度,势必难有科学技术的更大发展。(李北陵)
staroptic 发表于 2008-3-30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还是人自身的问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8-4-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ZG的科研工作者搞科研,大部分是为了养家糊口,
而现行的考核制度搞科普是不算工作量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上冰雪 发表于 2008-4-7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Rogers
这话儿就像国家乒乓球队的教练员来教业余爱好者打球一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nlinliu 发表于 2008-4-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移铁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1 21:38 , Processed in 0.10301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