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天回顾一点点]

[复制链接]
silence 发表于 2007-8-24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 移动/广电网络
搂猪真是好毅力,好毅力 我 要努力的顶顶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zzj03 发表于 2007-8-2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联通
****已被版主屏蔽****

[ 本帖最后由 花楹 于 2007-8-25 15:3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8 收起 理由
花楹 -8 广告/SPAM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ilence 发表于 2007-8-2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 移动/广电网络

回复 #222 szzj03 的帖子

广告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2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25日

    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民国22年农历七月初五),中国四川省叠溪发生浅源强烈地震,微观震中北纬31.9°,东经103.4°,震级里氏7.5级,震源深度6.1公里。后数日多次余震。为中国地震史引发次生水灾的著名震例。
    地震有感范围边界东万县西阿坝南昭通北西安。地震造成大量堰塞湖、大面积山崩滑坡群、地裂缝及地震断层带。时,地质学家、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系主任常隆庆入震区考察统计,报极震区叠溪周围30里山陵川泽全部崩坏,方圆上百公里为重灾区,死者6800余。又有报道列并次生灾害人员伤亡计数万。
    叠溪古城位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聚居区较场乡东南2.5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背七珠山,下临岷江。汉置蚕陵县,唐初属冀州,贞观筑城,明洪武十一年复筑,置叠溪千户所,成化间重修,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城扼松茂要冲,为军事重镇及商贸集散地,繁华一时。此次地震致山体滑坡,台地呈单条阶梯状下滑500~600米,叠溪城中心区近垂直陷落,其余或崩倒江中或压覆岩下,几全毁灭,南移40~60米、下陷280~300米,全城3000余军民尽亡,民房原计278间,无可寻迹,仅存者南城垣已移位一段,东门瓮城一角,石狮、石辗、石碑、石缸各一。邻城21村寨亦毁没。
    次生灾害
    地震所致山崩滑坡堵塞岷江,于银瓶崖、大桥、叠溪三处成坝,断流。银瓶崖埝坝上游每秒上千立方米流量之江水倒流回淹,2小时内速没沙弯、猴儿寨,两天后没普安,四天至泉水崖,没观音庙,过程中第三堰叠溪坝最为坚固高大,顶厚约300米,高约100米,使注入江水回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三座地震堰塞湖连成一片,峡谷间现一平湖,逶迤三十华里,宽约四华里,称上海子,断岷江43天。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成大小海子十一,没田舍颇多。震后一月余岷江上游阴雨连绵,江水骤涨,水位上升300余米,倒流20多公里。10月9日(震后45日),叠溪坝崩溃, 湖水挟泥沙巨砾倾泻成洪,浪高20丈壁立排空而下,声震10里,尘雾障天,突袭茂县、汶川,沿江尽扫,毁村寨数十、农田数万亩,次日洪峰以4丈高水头抵灌县,毁村镇太半,都江堰内外江河道冲为卵石滩,毁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咀、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坝等,比邻之崇宁、郫县、温江、双流、崇庆、新津等地亦受灾。报道洪水致死者数千,乐山之佛,无奈其何。
    地震堰塞湖
 震后所成堰塞湖陆续溃决,今唯存公棚、白蜡寨之一大一小,人谓“大小海子”,位岷江上游叠溪镇、太平乡境内,距县城50余公里。大小海子平均水深约80米,最深98米,蓄水合计1亿立方米有余,海子上下相连肠状,岷江纵贯之,现游九寨沟者自成都来,途径此地可观也。
    叠溪地震遗迹
    以叠溪极震区为中心的现代地震遗迹地跨松坪沟乡、叠溪镇、太平乡,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中国地震遗迹保存最完整、最清楚、最典型的地区。叠溪古城遗址今仍在,面积22万平方米,为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所毁古城遗址、国际地震界研究重要现场。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8-25 18:0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2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26日 历史上的昨天

  1783年——氢气球升空
  1783年8月26日,法国物理学家 J.A.C.查尔斯制成第一只氢气球试放升空,以法国工程师罗伯特兄弟所研制丝绸涂敷橡胶的不透气材料为气囊,直径4米。
    18世纪末叶,法国成为航空器发源地,利用空气浮力原理升空的第一代航空器分为热气和氢气两种浮力产生形式平行发展。
    1783年6月,航空先驱法国造纸商蒙哥尔费兄弟抢先完成热气球升空试验,向巴黎科学院报告成果以求支持。而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谓热气非理想工质,决定以密度最小的氢气发展气球航空技术,巴黎科学院认可之,予以赞助。
    1783年8月26日,查尔斯制成第一只氢气球试放,成功升空,但进入高空低压环境时气囊过度膨胀爆炸。查尔斯设计气囊通气管以排气防破裂,并配装砂袋气阀控制飞行状态,1783年12月1日查尔斯与马里-诺埃尔·罗伯特乘坐新研制氢气球“查里列”号在巴黎起飞,成功完成载人升空,氢气球直径8.6米,最大高度300米,飞行时间2小时,航程45千米。
    氢气球以优越的升高和滞空性能很快投入应用,19世纪初、中叶已成为军事、体育运动和科学研究的实用航空器,促成高空大气研究、高空缺氧问题防护、军事侦察联络、防空兵器及航空邮递等领域的发展;并在技术改良过程中与热气球技术逐渐融合,出现以氢气产生固定浮力、以热气产生辅助浮力调整升降状态的复合技术气球,且发展出异形气球、软壳和硬壳飞艇等形式。但氢气的易燃易爆性带来巨大隐患,使氢气浮力航空器自德国齐柏林飞艇事故后从巅峰下落且被非浮力航空器逐步淘汰。20世纪20年代后出现氦气球,解决了燃烧爆炸问题,但因氦气来源稀缺、氦气易渗漏性难对付而昂贵,难在应用领域立足。后,氢气球主要在高空探测科研、气象观测等方面使用,凭其浮力设计简易及升空高度大之优点也。至20世纪60年代载人气球升空高度纪录达34.5千米;不载人气球升空高度纪录达46千米;气球载重量超5吨。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8-27 18:5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2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27日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
    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 Gunung Krakatau 大爆发。
    喀拉喀托火山位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巽他海峡南口拉卡塔火山岛,海拔近2000米,直径约16千米,海岛原面积75平方千米。
    1883年5月20日~8月27日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期间3次爆发,第三次最猛烈,发生剧烈爆炸,威力约200亿吨TNT当量。爆炸气浪摧毁1300千米外马来半岛吉兰丹与丁加奴两州部分森林,声音可闻最大距离3500千米,火山岛45平方千米区域陷落海中,引发大海啸,最大浪高约40米,沉船约6500艘,爪哇、苏门答腊等周边地区报道死亡人数约36000;公元790年所建巴龙布图大寺院被毁;地震波远达4300千米外印度孟买;火山灰冲至80余千米高空并扩散全球悬浮2年,使各地持续一年出现奇特地平线霞晖。
    此次大爆发后,原火山位置形成火口湖深274米,1928年湖中冒出一座新山峰不断增高,命名为阿纳喀拉喀托,现海拔813米。

    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是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
    20世纪初,清朝在最终崩溃前试图师夷制夷挽回颓势,西学东渐行洋务,应学部内阁大学士、两湖总督张之洞所奏,清廷颁令建图书馆,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光绪年间之戊戌变法对封建集权利益威胁甚,引发新旧势力对抗的帝、后之争,帝败,逆流,变法几废尽,唯图书馆等残存事宜仍得筹办尔。
    1909年(清宣统元年)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与徐方任正、副监督,江瀚任馆长,馆舍设于北京什刹海广化寺。初,主藏南宋缉熙殿、明代文渊阁部分珍本;清朝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之藏书、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之《四库全书》及敦煌石室所藏写经八千卷等,总计不足十万册。
    1911年辛亥革命,京师图书馆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1912年8月27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
    1916年,京师图书馆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确立国家图书馆地位。
    1917年,京师图书馆移至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将京师图书馆更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开始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职能实行更多。
    1931年,于北海皇家花园西侧建成文津街新馆(现国家图书馆分馆),收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所藏一整套《四库全书》善本连书匣及书架。国立北平图书馆成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图书馆。至此,先后参与筹划建馆及主持馆务者主有徐坊、江翰、夏曾佑、周树人(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李四光等。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府教育总署接管国立北平图书馆,谓“国立北京图书馆”,太平洋战争期间停业。其间,部分珍贵善本分装210箱转运上海、美国,后运至台湾。至20世纪40年代末,国立北平图书馆仅存藏书140万册、10个阅览室,工作人员不足百人。
    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北京图书馆。
    197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建北京图书馆新馆以应规模扩大之需,馆址设北京西郊海淀区白石桥,1987年建成,占地面积7.42公顷,13座建筑物通廊连结,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库容规模两千万册。
    1998年12月12日,北京图书馆更名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至1998年,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已2160万册(件),为亚洲最大图书馆、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中国唯一国家级图书馆;馆藏增速每年60~70万册(件);有开架书刊100万册;阅览室3千座位,读者接待能力每天1万人;图书馆里配大型电子计算机和书刊传送、通讯、缩微复制等现代化设备。
    国家图书馆馆藏最早至殷墟甲骨、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珍品特藏含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最早版本为1473~1477年间所印欧洲“摇篮本”;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为世界最大入藏中文文献图书馆;并收藏国内非正式出版物,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辟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外文书刊购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国内典藏外文书刊最多的图书馆;大量入藏国际组织和政府出版物,为联合国资料托存图书馆;应信息载体发展变化和电子网络服务兴起,收藏大量缩微制品、音像制品,并入藏国内外光盘数据库近百种,电子出版物3000余种。

    1939年——喷气式飞机首次试飞
    1939年8月27日,德国亨克尔公司He178 V1喷气式试验机首次试飞,航空发展史进入喷气式时代。
    He178 V1喷气式试验机,硬壳式铝质机身,木质机翼;推进装置1台Heinkel S3B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500千克力;最大航速700千米/小时。
    喷气式发动机逐鹿
    自飞机出现至20世纪30年代,飞机动力主流在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推进方式阶段发展,随着对速度、高度、载重量的追求,发动机功率重量比已接近极限,螺旋桨也因叶尖达到音速,空气动力特性劣化,推进效率无法继续提高,航空技术在音障前受阻,航空界开始着力在推进技术方面寻找突破口。
    飞机发展早期,罗马尼亚亨利·康达(Henri Coanda 1886~1972)、法国马克尼已提出喷气推进设想,但材料科学与空气动力学等未支持实现。1910年康达试制喷气式飞机未成功。
    1928年,英国弗兰克·惠特尔Frank Whittle在论文《飞机设计的未来发展》中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1930年申请喷气发动机专利。时,英国航空界沉溺于螺旋桨技术与相关制造业中,漠然。
    时,德国哥廷根大学J·P·冯·奥海因Hans Joachim Pabst von Ohain也在独立设计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此处新技术接受氛围较好,喷气推进应用价值得预见。
    1935年,惠特尔终获军界及银行家支持成立动力喷气有限公司,1935年6月开始研制实用喷气发动机。
    1936年4月,德国飞机设计师亨克尔与欧海因签订研制合同,亨克尔飞机公司支持其立即试制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而勃兰登堡发动机制造厂(BrandenburgischeMotorwerke,缩写BMW)亦在借鉴蒸汽轮机技术提出“BMW-Bramo”方案,进行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研制。
    1937年4月惠特尔制造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首次运转试验成功,推力约200千克力。英国空军仍谓其为远期设想,不以力助。
    1937年9月,冯·奥海因制造喷气发动机运转试验成功。
    1939年8月27日,德国亨克尔公司He178 V1喷气式试验机安装冯·奥海因研制的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成功试飞,开创喷气时代。同年,英国政府终于重视喷气推进技术,资助惠特尔加速发展。
    1941年5月,英国格罗斯特公司E.28/39战斗机安装W1B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试飞,落后了。
    德国Me262项目本设计活塞发动机螺旋桨推进方式,见喷气发动机之进展,中途改定喷气推进方式,研制过程中希特勒为获不同用途影响飞机设计方案造成拖延,但终制造Me262喷气式战斗机首先投入实用。同年稍后,英国也制造喷气式战斗机投入实用。
    受航空相关科研和技术水平限制,首代实用化喷气式飞机外形设计造成最大飞行速度仅达高亚音速,并易失控坠毁,后经继续研究解决,喷气推进方式的优越性终使飞机突破音障。喷气式发动机技术应用也逐渐由初期的离心式压气发展出更小截面更低转速的轴流式压气,进而更低油耗的涡轮风扇式,推重比和飞行高度适应性远胜活塞螺旋桨,淘汰活塞螺旋桨推进方式占据航空主流地位,并衍生出非以喷气作主要推力的涡轮螺旋桨式及直升机适用的自由涡轮发动机。纯活塞螺旋桨推进方式已退守轻型小型飞机和不求快而求持久的反潜巡逻预警及旅游观光等特殊领域,非涡轮不欲入侵,现仍困于油耗相较太高且宜大不宜小也。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8-28 16:2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夕故£淩霜 发表于 2007-8-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东城区联通
这是绝对的好帖,坚持要顶!!!楼主辛苦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2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28日

    1758年——蟹状星云忽悠梅西耶
    1758年8月28日,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 Charles Messier(1730~1817)在寻找哈雷彗星时观测到金牛座蟹状星云(后命名M1、NGC1952)。
    梅西耶星云表——彗星猎手的擦镜纸
    18世纪之前,彗星作为一类活动规律和性质未知的特殊天体,经常在人类观测能力可及的空间中出现、移动、变形、消失,以神秘莫测的行为令人关注和敬畏,成为吉凶占卜重点挂靠的自然现象之一。
    至18世纪初,自然科学开始辉煌的大发展,若干基本物理定律的发现和数学工具的运用将天文研究推进到定量分析阶段,彗星的历史观测资料便成为暴露行踪的不可隐藏之迹。
    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Edmund Halley(1656~1742)以牛顿所提天体轨道计算相关方法分析1337~1698年间出现的24颗彗星运动规律,发现其中1531、1607、1682年三颗彗星轨道极相似,呈间隔76年重复出现的关联特点,于是推断此属周期性回归之同一彗星,并预测其将于1758年前后再次出现(此即后谓之哈雷彗星也,第一颗被预测出回归时间的周期性彗星)。
    1742年,哈雷逝世。其关于彗星周期性出现的观点与回归时间的预测作为假说有待实证辅佐。随着预测回归时间的逼近,天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观测验证付诸实施,催生出天文界中开创彗星发现活动门类的第一代寻找者,梅西耶即为其中的太上老君之一。
    正所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物纷呈,难辨其详。出现在人类肉眼所开拓视界中的众多天体,以多变的视亮度和形状大小隐瞒其具体属性和距离,彼此或相异或相似,势成乱花迷眼,常使人仅凭裸视或望远镜辅助观测而发生误判。18世纪中叶正如此,唯以动与不动的连续观察区分远距离可疑目标的真伪。
    1757年,梅西耶开始搜寻哈雷彗星。时,梅西耶受雇于法国海军天文学家德利尔 Joseph Nicolas Delisle(1688-1768),以德利尔计算的哈雷彗星预测轨迹寻找,但该轨迹计算有误,找错方位也。当年梅西耶第一次记录仙女座大星系M31的伴星系M32观测情况。
    1758年8月14日,梅西耶在错误方位观测发现一颗无关彗星,跟踪。
    1758年8月28日,梅西耶跟踪彗星时,用小型折射望远镜在金牛座观测到一个云雾状天体,表象甚似当年一彗星(1758 De la Nux, C/1758 K1),误判为哈雷彗星。后跟踪测量发觉目标不在背景中移动,乃知属星云,上当了。(此物者,即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的遗迹——蟹状星云,1731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约翰·贝维斯John Bevis发现,标记于大布列颠天文图册 Uranographia Britannica ;19世纪末Winlock等以早期光谱观测揭示其气体本质;1892年方以20英寸望远镜首次完成照相观测。)
    1758年12月25~26日,德国业余天文学家Johann Georg Palitzch(1723-1788)首先发现回归的哈雷彗星。
    1759年1月21日,梅西耶也独立地发现哈雷彗星,怀疑德利尔计算的轨道有误,德利尔自信,拒绝发表其发现,拖至1759年4月1日才宣布,或因正凑节日,法国天文界不睬,梅西耶大挫。
    后,梅西耶着力以望远镜巡天搜索彗星,在发现彗星过程中观测到又一个目视类似彗星的天体M2(已被他人发现),继而再观测到下一个类彗星天体M3(梅西耶发现的第一个M天体,球状星团)。
    至此,梅西耶开始系统化巡天,寻找和观测测量易误导的类彗星天体,编写星云(星团)表以利彗星猎手识别。
    1769年梅西耶发表星云表首版,金牛座蟹状星云也以其之最先误导而得排名榜首,谓M1,以彰在彗星发现史中的忽悠地位。表中并收列已知天体M42-M45资料。此为最早的系统性的星云星团表。虽如此,1835年哈雷彗星第二次回归,仍有将M1误判为哈雷彗星者。
    附: 天文界的骑士——彗星猎手
    随着天文学匹配于自然科学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专职天文台观测和研究重点已远超天体发现与光学观测阶段。但彗星相关的更深层次研究仍必须以对其发现和跟踪为行动基础,而彗星等太阳系内微小天体之众多乃如蜂蚁穿梭,令专职台站不可全顾,以及其中大量仍在可行观测能力可达空间之内外进出无法全程监视,对其之发现仍是重要的天文活动内容。
    于是,在专业台站尺有所短之处,业余天文活动者显寸有所长,其中,便演化出彗星猎手此一视界之中新现天体的巡天观察哨,以小型望远镜目视跟踪判别,或从专业台站无暇顾及的海量照片中目视判读,更因彗星近日时或可尾长径天之壮美摄魄,猎者穷追其之可预知动向,以得饱眼悦心享受,亦力夺率先发现报告与冠其名之彪炳美誉,此诚尽付心力于未知探索,成论丰功败无求偿,是为骑士风流也。
    扯谈附:  业余天文活动的发展
    天文发展初期,探测手段因未超越人体自身感知能力水平,至小型光学望远镜的出现,也仅是对目视的辅助,专业与业余观测之间没有太大的质的差别,而初开领域未插旗处必夺,主要依赖可见光学目视观测完成目标发现和初步认识的天文学成就自然多有业余之为。
    待专业天文研究借助基础科学的进步,获得远胜人体自有感知能力的观测和分析手段后,首先即以硬件突破光学领域人眼目视分辨力极限几乎垄断新事物发现权,又以其他信息获取手段在人无法感知的角度尽占探索任务,专业天文活动食技术优势而肥,庞然若恐龙,沙发几乎都埋在其大屁股之下,仍凭人眼目视的业余天文活动便自然难再摸到人造革了。
    又后,因天文照相观测和观测平台技术的发展,太阳系内微小天体的业余搜索已不局限在人站地面目视或小型望远镜辅助目视的光学方法,不同的地面、卫星专业平台巡天照相和民用观测仪器的技术进步使可能搜索的空间和目标尺寸范围扩大,不形成云气增亮膨大的小行星陨星等也进入猎物名单中,时间同步技术和无线电的发展也使凌日流星掩星观测等可利用业余资源,直接参与天文研究的业余活动自梅西耶星云表编撰以来,实际已远非专猎彗星之偏门。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8-28 15:47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2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29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3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30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8-3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8月31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日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地震,震级里氏8.2级(日本定7.9级),震源东京西南70~80千米相模湾海域。为日本近现代震级最大、损失最重的地震、世界史载伤亡最大十次地震之一。
    地震致关东地区陆地东南部隆升、西北方下沉,最大沉降1.6米;大岛附近海底沉降百余米并北移4米。
    震灾波及1府8县,摧毁日本关东沿海广大地区,含东京、横滨,及镰仓、泽山、小田原、热海等许多小城市,房屋超半数全倒。建于松软冲积层的城市等处损失最重,而建于岩石基础上的房屋损坏很轻;小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居民伤亡相对不大,而东京、横滨两个人口密集大城市受灾严重。
    地震次生灾害严重,引发滑坡、泥石流、火灾和海啸。发震时值中午,震区居民正做午饭,多处燃炉火,震致煤气管道破坏,兼日本多木质建筑,引发火灾,而自来水管道破坏与倒塌房屋堵塞交通,消防队无法行动,大火蔓延如海;跳海躲避者众,而海岸油库爆炸,10万余吨石油泄漏水面燃烧,亦烧死;地震引发海啸,冲击沿岸港口设施和房屋,计毁船约8千艘,淹死5万人,港口瘫痪。报道地震死亡人数共14万余,其九成死于火,另伤者愈20万,财产受损者计300余万;东京城建筑多半被毁,一半市区焚毁;横滨房屋几全毁。
    此次地震使日本开始系统实施地震灾害防治,着力提高民众防震意识和反应能力,定9月1日为防灾日,每年此日行全民防震演习;并投入地震预报研究、应用预报和抗震减灾技术,制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由此,日本地震灾害防治水平大幅提升。
    东瀛惨案——地震防灾史的黑暗面
    时,日本东京横滨区制造谣言,谓鲇鱼伏地下,翻身致震以示天神之愤懑,故必惩处开罪者以谢神明绝后患。日本政府乃以此由实行军管,指责朝鲜人冒犯天神致此重灾。9月2日,东京都及府辖之5郡戒严,军队和警察集中拘捕朝鲜人,9月3日当局将事态政治化,捕杀异己;日本排外者亦以报复之心施暴残杀朝鲜人,恐怖蔓延于东京市及周边地区,事态未限,虽中国北洋政府与各界捐款物赈灾,甚至亲日之汉奸捐款、废帝溥仪盗故宫文物以捐赠名义相送献媚,在日华工仍因被排斥而遭残杀。调查史料统计此谣言惨案中屠杀朝鲜人约6000名、中国人约700名。是为天灾被人为用于局部利益斗争滥行指罪之典型。
    时,中国温州首次出国热,目的地为日本,经此无妄之灾后或死或被遣返,温州人出国目的地继而改向东南亚及欧洲,为华人出洋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落成
    1934年9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落成。前身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位南京市太平门外东郊紫金山西峰天堡山。为中国自建第一个现代天文观测机构、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起始标志。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强国相继入侵中国,为军事、航海、商务等需要,自19世纪后半期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若干天文气象专业机构,含法国建徐家汇天文台(初称观象台)、法国建佘山天文台、日本建台湾台北测候所、德国建青岛气象天测所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计划自建新型观象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签署《改用阳令会》,1月2日通令全国改用阳历。教育部总长蔡元培率员北上接管原清政府钦天监,聘高鲁为中央观象台台长,计划编撰颁行新历法。而北京原有元明清三代观象台设近市区,观测条件不良,且仪器陈旧不足为用。高鲁议应易地西山建新台,蔡元培首肯,计划筹款行之,而时局混乱未成。
    193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进攻北洋军阀。1927年东路北伐军夺取南京,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北洋政府相争,为显合法性而成立“时政委员会”,主任务编制历书,以效封建皇朝颁历之正统行为,恰插无心之柳使中国现代天文获得开创时机。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任院长。
    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设立天文研究所,高鲁任所长,再议筹建天文台,蔡元培允之。高鲁遂率员在南京城东紫金山踏勘,1928年底提出设计方案。事未启,高鲁旋任驻法国公使,推荐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替。   
    1929年夏,余青松视事天文研究所,开始筹建天文台,大困于筹款,久奔走,蔡元培亦助筹,1932年高鲁任满归国亦助斡旋,终筹足必要经费实施。
    1934年夏,天文台主要建筑基本完成。
    1934年9月1日,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举行落成庆典。
    紫金山天文台初期主要仪器含口径60厘米德国蔡司反射望远镜、口径20厘米折射望远镜附15厘米天体照相仪和太阳分光镜等。
    抗日战争间,紫金山天文台人员及部分仪器撤至云南,于昆明东效凤凰山另建天文台(后此处发展为云南天文台),未撤离仪器遭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修复被损仪器,并陆续增置色球望远镜、定天镜、双筒折射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等先进仪器,可进行恒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观测研究,及太阳常规观测、太阳活动规律研究并作太阳活动预报。
    紫金山天文台亦为中国历算权威机构,负责编算出版《中国天文年历》、《航海天文历》等历书。
    紫金山天文台现有四个主要研究单元——射电天文实验室、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部和天体力学研究部;并有四个野外观测站——青海(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泽令沟小野马滩。德令哈天文观测基地,国家天文台毫米波观测基地)、青岛(青岛市区观象山。)、赣榆(江苏省连云港。太阳观测站)、盱眙(江苏省盱眙县铁山寺跑马山。中国唯一天体力学实测基地,太阳系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实测研究,近地天体观测基地)。
    紫金山天文台藏书6万多册(卷),为东亚最大最全天文图书馆;为《天文学报》(季刊)和英文刊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承办单位。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9-4 15:2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km2000 发表于 2007-9-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义乌市 电信/之江宾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日 历史上的昨天

    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9月2日,河北省平谷县地震。古地震研究定震级8级,震中三河县(今河北省大厂县夏垫镇),属华北平原北部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结合部位;震中烈度Ⅺ,北京城区烈度Ⅶ~Ⅷ。后一月内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9月5日及9月29日4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6级左右;主震后三个月内余震强度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一年余。三河知县塾撰《三河地震记》较系统客观记录。
    史载地震破坏面积纵长约500余公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辽宁、 江苏、安徽、甘肃等省市94县有感,165州县典籍有查。极震区房屋大部倒塌,人畜伤亡过半;平谷县、通县等地发生火灾;三河县灾重,城墙房屋存者无多,全城仅余房屋约50间。平谷县灾与三河县相当,房屋、塔庙荡空;东山发生山崩,海子庄南山形成锯齿山,县境内除被房屋压毙及地裂陷毙者外、生者十余三四;通县城村尽成瓦砾,城楼、仓厂、儒学、文庙、官廨、民房、寺院无幸存,压毙者一万有余;河北蓟县、宝抵、武清、固安等县破坏亦极重,房倒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北京距震中仅40公里,城区及郊县损失颇重,皇宫建筑结构严谨、梁柱坚实,以毁坏宫殿数十处,以西北部为重;城内各街巷建筑多有坍塌,东长安街翰林院房屋非倒塌也瓦木破裂重损不堪收拾;顺天府署榱崩栋折,颓垣败瓦;北海白塔塌坏;天坛旁裂出黑水;广济寺院宇倾毁,旧建筑全毁;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城楼倒塌等。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9-4 15:29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3日

    1990年——中国发射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
    1990年9月3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搭载FY-1B卫星发射升空,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为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
    1977年,FY-1卫星总体初步方案形成,研制工作全面开展。
    1988年9月,FY-1A试验星发射,以验证卫星方案和技术。运行不久发现水汽造成红外探测器污染;卫星正常运行39天后姿控分系统失控而失效,未达设计寿命要求。
    1990年9月发射FY-1B试验星,主要性能同A星,并采用防污染设计,红外成像质量良好,获得实用效果。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星载计算机故障造成姿态失控,抢救恢复正常工作,但星载计算机空间环境适应性不佳,卫星断续工作,未达设计寿命要求。
    1999年5月发射FY-1C星,采用相应技术措施,产品质量、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系统可靠性提高。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9-4 15:3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4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5日

    1925年——发现元素铼
    1925年9月5日,德国化学家诺达克W.Noddack和塔克I.Tacke、贝格O.Berg夫妇在纽伦堡德国化学家联合会宣布发现元素,并展示该元素化合物样品。此为铼,是最晚发现的天然元素。
    1872年俄国门捷列夫Д.И.Μенделеев根据元素周期律预言存在未发现的元素“类锰”。
    1925年德国化学家诺达克用光谱分析法在铌锰铁矿中发现了这个元素“类锰”,以莱茵河的名称Rhein命名为Rhenium。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6日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返回西班牙,船长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麦哲伦Magellan Ferdinand(1480-1521)已死于途中。
    地球是个球
    15世纪末,欧洲造船、航海及导航技术已支持进行远洋航行。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和达·伽马开辟印欧航线,以贸易、传教、探险和殖民等综合因素促成的地理大发现逐渐开展,期间,麦哲伦参加葡萄牙海外远征队于非洲、南亚、东南亚海域进行殖民、探险、游历活动,获悉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群岛)以东仍为大海,猜测此海东岸应是美洲,因确信大地球形,乃有环绕地球航行之构思。
    1513年麦哲伦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请求支持环球探险,国王认为已控制东方贸易,无必要再开新航线,拒之。
    1517年麦哲伦转投西班牙,与葡萄牙天文学家路易·法莱鲁至塞维利亚处印度委员会游说控制马鲁古群岛以获财富(1494年航海强国瓜分世界之规定所划世界分界线使马鲁古群岛位西班牙势力范围,而东行马鲁古群岛之航线被葡萄牙垄断,横隔中途不得直达也。),于是提议开辟西行航路,过归属西班牙之南海(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波亚通过巴拿马地峡到达太平洋,谓之南海),经猜测必有之美洲大陆海峡直达南海,并言此海峡应在圣十字架地区(南美)以南处(此前未发现可绕之处,误断美洲大陆连延直至南极不可穿越)。
    1518年麦哲伦得岳父西班牙塞维利亚城要塞司令协助,说服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签署协定组织探险船队,定:船只国家提供、航海费用国家负担;探险发现的任何土地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与法莱鲁为探险队首领,赋予于未经探测海洋发现土地之特权和优先权,酬以所发现土地全部收入的1/20及该地可世袭总督职位、授海军上将衔,另许诺若发现岛屿数量超六可私有其二。此殖民与探险之远洋船队于是在功利明暗争斗中组建,麦哲伦控旗舰,而西班牙国王遣航行探险之王国总督随行、指派其余船长以制肘,西班牙船员亦绝多猜忌此葡萄牙首领,叛机大伏。法莱鲁临行前突然不干了。
    苦航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船队自西班牙塞维利亚城桑卢卡尔港启航。船队规模五艘,含旗舰特立尼达号(110吨)、圣安东尼奥号(120吨,船长兼王国总督胡安·卡拉塔赫纳)、康塞普松号(90吨,船长卡斯纳尔·克萨达)、维多利亚号(胜利号,85吨,船长路易斯·美多斯)和圣地亚哥号(75吨,船长胡安·赛拉诺);携2年给养,备炮68门及火枪若干;人员265人,各携刀剑备战;意大利人安东尼奥·皮卡费塔任记事者,佛朗西斯科·阿尔鲍填写航海日志。
    船队出瓜达尔基维尔河河口西航。行数日,麦哲伦岳父即密告以西班牙船长欲叛;船队离加那利群岛西进,卡拉塔赫纳旋图控制船队,麦哲伦拘禁之,以亲信葡萄牙水兵阿尔瓦拉·米什基塔替为圣安东尼奥号船长,众暂屈服。11月末,船队历时计70天横渡大西洋抵南美巴西东海岸。稍修整后沿岸南行寻找海峡或南端岬角绕过美洲大陆,凡似海峡处麦哲伦均作逗留探索,致行程拖延,且令而不明其意,擅断为甚,西班牙船长不堪忍受。
    1520年1月航至拉普拉塔河口,宽大似海湾,前探者以其水淡已推为河,麦哲伦照搜不舍,查遍,果然河口而已,2月2日开溜。西南行,3月31日至南纬49°阿根廷南部圣胡里安湾,南半球入冬。麦哲伦无商而令停留越冬,船长恼也;又令缩减口粮,饥寒所致,水手亦怨也。麦哲伦心多有眼,旗舰泊湾外防不测,并为缓和计,于复活节设宴邀诸船长,多不至,冲突公开化。诸船长谋,欲强使麦哲伦转向趋好望角,以沿葡萄牙东行航道至马鲁古群岛,是夜圣安东尼奥号、康塞普松号、维多利亚号叛乱,释放卡拉塔赫纳、捕维多利亚号船长米什基塔麦。麦哲伦计杀船长美多斯控制维多利亚号及圣地亚哥号,截断出湾路线,圣安东尼奥号与康塞普松号叛者溃败。麦哲伦以其时惯例斩康塞普松号船长克萨达、碎美多斯之尸、放逐卡拉塔赫纳与挑唆之神甫一名于岸,其余人等依西班牙军法本应判罪,顾乏水手而赦,叛意犹存也。麦哲伦以内弟葡萄牙人杜阿尔迪·巴尔鲍萨替维多利亚号船长,各船亦多置亲信羁绊。5月中旬遣圣地亚哥号船南行探索,5月22日至南纬50°圣克鲁斯港即触礁沉没;8月末船队航抵圣克鲁斯河河口,停留待春暖。
    10月18日船队沿巴塔哥尼亚海岸南航,麦哲伦计划向南方搜索至西经75°,若仍未发现海峡则东航。10月21日于南纬52°至一海峡入口(后名处女角),貌似普通峡湾,船员多拒停留,求返航或东航,麦哲伦仍令搜索。10月31日万圣节发现海峡,命名万圣海峡(后为纪念而改名麦哲伦海峡);此处峡湾众多,弯曲宽窄不定,港汊交错流急浪涌,只得分头钻迷宫乱探,来回兜窜碰壁中圣安东尼奥号不堪挫折而哗变,拘船长米什基塔,携大量给养逃回西班牙。特立尼达号与维多利亚号、康塞普松号沿巴塔哥尼亚海峡北岸继续探索;11月23~28日南望陆地见烟雾,故谓之烟雾之地(后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以无烟则无火令改名火地)。再行,至多乌逊岛现水道二,探之,西南水道发现海角,命名希望角。11月28日,船队终于模出全长550公里的迷宫进入南海。
    因目的地马鲁古群岛位赤道附近,船队乃先北向航行,12月1日最后一次于南纬48°可见东方的美洲陆地,至南纬30°5′转西北行,再转正西行。
    横渡中,船队有人(或推应为舵手安德烈斯·桑·马丁)发现南天区两个星系,此即后命之大、小麦哲伦云也。
    此次横渡,洋面风平浪静,麦哲伦故名之曰太平洋;航线主要穿越南波利尼西亚群岛及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甚不巧,过空旷处,途中只发现两个无人小岛,一位南纬16°5′(谓圣巴勃罗),一位南纬11°15′(谓迪乌诺奈斯,意“鲨鱼”),时,导航技术尚不足详定经度,不知具体位置也;因给养短缺,唯食变质面包干及捕鱼,仍不足充饥,吞锯末猎舱中老鼠烹横桁之牛皮,并败血症发,死者十之一。横渡太平洋历时3个月又20天,航程约1.7万公里。
    1521年3月6日船队终于抵达马里亚纳群岛之有人海岛,岛民盗特立尼达号舢板,船队夺回,烧杀报复,并抢食物与水补充。3月16船队抵达北纬10°附近东亚群岛,泊锡亚高岛附近再转泊北边侯蒙洪岛补充淡水休整数日。后再西南行,泊棉兰老岛以北之卡米金岛附近,麦哲伦自马六甲带走的随船奴仆苏门答腊岛人恩利基已可用马来语与当地人顺利交谈,乃发现已至香料群岛之中或附近,达成原定之目的。此地,麦哲伦以西班牙国王名字命名而后所称之菲律宾也,麦哲伦船队向西航行至此也以事实证明了地球为球形之观点。
    死于所为
    后,麦哲伦即为殖民统治菲律宾而操作,至宿务岛军事演习以耀武扬威,迫使当地居民臣服,而有马克坦岛之不服者,麦哲伦乃欲武力伐之。
    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率兵60人进攻马克坦岛,岛周多暗礁,船不得近,失火力支援,土著1500名旋即败之,麦哲伦被击杀。
    后,船队焚已破损之康塞普松号,特立尼达号与维多利亚号载剩余船员115人继续寻找香料群岛。此处,岛屿众多而水道纵横,亦如迷宫,船队探查过程中发现菲律宾内格罗斯岛存在短身材黑人,及首次获知棉兰老岛西北存在吕宋岛,越苏禄海抵巴拉望岛,作为欧洲人首次抵达婆罗洲(加里曼岛),曾至文莱等,并行贸易与海盗劫掠,徘徊多时也未找到通向香料群岛之航线。1521年10月末捕马来亚水手领航,11月8日终于抵达马鲁古群岛之哈马黑拉岛西岸小岛蒂多雷,购香料准备返航。时,特立尼达号破损大修,乃计划修后东行横渡太平洋至巴拿马湾,而埃尔卡诺率维多利亚号西行绕好望角返回西班牙。
    返航
    1521年11月21日维多利亚号载60人(含13个马来亚人,捕自印度尼西亚各岛)蒂多雷岛南驶,1522年1月末以马来亚引水员领航航向帝汶岛,2月13日终于帝汶岛西南向航行前往好望角。为避葡萄牙人,维多利亚号偏南而绕路,入印度洋南侧横渡,在南纬37°5′发现一海岛(阿姆斯特丹岛)。5月20日绕过了好望角。航至佛得角群岛圣地亚哥,葡萄牙人怀疑其擅经东行航线至马鲁古群岛,捕13人。
  1522年9月6日,维多利亚号抵达西班牙塞维利亚瓜达尔基维尔河河口,终于完成首次环球航行,载人已仅余21(含3名马来人)。后经西班牙国王要求,被捕之12个西班牙人和1个马来人也抵达西班牙。
    船队旗舰特立尼达号修理甚久,1522年4月由埃斯皮诺萨指挥离开蒂多雷岛,载54人。为利用西顺风,特立尼达号在北半球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航行半年直至北纬40°线,7月中旬经受一场风暴袭击,至此,船员因饥饿和坏血症已死过半,绝望中转向后航行,1522年10月再抵马鲁古群岛。1522年5月中旬安东尼·布利杜指挥葡萄牙舰队来到马鲁古群岛,10月底获悉附近停泊一艘欧洲航船,乃将特立尼达号俘虏,带到特尔纳特岛,船上只余22人。布利杜查封船上货物,拿走航海用具、地图和航海日志,得知麦哲伦船队探险路线及麦哲伦死亡经过等事。葡萄牙国王茹安三世遂囚禁特立尼达号船员,期间死者十之有九,1526年仅余埃斯皮诺萨及3名水手返回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西班牙之殖民
    麦哲伦船队损失虽惨重,但维多利亚号运回香料数量可观,售后得利不仅弥补了探险全部耗费,还大挣一笔。而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获得离亚洲海岸不远处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首先发现权,并公开提出对马鲁古群岛的主权要求。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宾,统治达3世纪有余,1898年菲律宾方得以独立。
    两面碑
    菲律宾宿务岛东面的马克丹岛(Mactan,“麦哲伦”一词的菲律宾土语称谓),其中心城镇拉布拉布市(Lapu—Lapu,击杀麦哲伦时马克丹岛之酋长)。麦哲伦死处沙滩辟为公园,内有麦哲伦纪念碑一座,正对面立赤裸上身手持蛮刀长杵土著酋长拉布拉布铜像一尊。
    麦哲伦纪念碑一面勒记曰:时于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率领众人于此击溃西班牙侵略者,杀死魁首斐迪南·麦哲伦。菲律宾人在拉普拉普指挥下抵御了一次欧洲人的入侵。
    另一面勒记曰:时于1521年4月27日,斐迪南·麦哲伦与马克旦恩岛酋长拉普拉普率领的众人交锋,身受重伤,殒命于此。其后,船队改由埃尔卡诺率领,第二年9月6日,泊归圣罗卡尔港,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个中含义如何?
    菲律宾人可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7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angxn 发表于 2007-9-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濮阳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9 16:21 , Processed in 0.08520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