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天回顾一点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8日

    1944年——弹道导弹投入实战
    1944年9月8日,德国从荷兰海岸发射德国火箭专家、德国佩内明德陆军研究所技术主任维恩赫尔·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复仇女神”V2弹道导弹轰炸英国伦敦。
    V2导弹为第一种弹道导弹,单级,垂直发射方式。弹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有效载荷1吨,高爆炸药战斗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260千牛,工质液氧和甲醇。最大飞行速度1.7千米/秒,飞行时间约320秒,最大射程322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5000米 。
    剑生双刃,其必饮血
    至20世纪初叶,科学技术在与欧洲工业革命的相互驱动正反馈循环中,已飞跃式发展到相当高度,其成果在现代火箭技术专项开发和应用方面,已然熔铁于炉,剑形未现亦唯欠模铸尔。
    时,随着科学新进展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扩大范围和深入细节,此前旧的知识体系大幅撼摇崩析,为建基于新实证而行大修重整。作为与之匹配的思维惯例,已识领域周边的认识灰区与黑区,也适应性大调整,暴发式增长的新发现以洪峰强流输入,众乃大受刺激,以新知识作探指,从白区衍推外延试拟灰区与黑区的演绎狂潮乃席卷红尘之中,肇近现代科幻文艺之先河,秉以前所未有的突破老旧思维定式限制的、无畏而自信的自然探索人文精神,于是思绪鸟飞振翅,浮想于登天入地腾空潜海之间,为人之不能为,见人之不能见。此中,有涉天文宇航事者,则多源起相关科学技术先驱将已有知识为逻辑框架,带合理的理论预研作技术应用设想制造操作细节推演之海绵,或兼吸附冒险故事之艺术创作蜜露,以饱觅趣闻奇者眼耳之福也,也将望效尤者引入相关领域推动实践。
    1903年,现代宇航技术奠基人、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文章《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提出多级液体火箭宇航技术理论,并演算第一宇宙速度下限,开宇航运载火箭预研先河。齐奥尔科夫斯基并创作若干宇航科幻小说,以多级火箭为构思基础大演太空旅行美梦。
  19l9年,美国罗伯特·戈达德计算证明可以制造登月火箭(因此见笑于思维相对守旧的北美)。
  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研究凡尔纳小说发表册子《奔向太空的火箭》,详论繁算,指出火箭可在真空中飞行且快于所喷气体、会出现飞抵其它天体的高效飞行器,并设想太空火箭与宇航站图景,构思建造军用太空镜攻击地面目标。文出,宇航欲望大起。
  1926年3月16日,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火箭。
    1929年,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格拍摄科幻电影《月亮上的女人》(此即倒计时程序之起源),海尔曼·奥伯特与火箭技术专家威利·雷作为科学顾问设计片中技术场景。1929~1930年电影放映,有趣离奇而众乐观之,中有维恩赫尔·冯·布劳恩、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等,后组成“宇航协会”玩火箭研制的民间爱好者活动,继而在柏林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作发射试验,并计算飞往火星的航线。
  1931年,另一研究者弗里德里希·施密德尔在奥地利舍克尔山成功发射第一枚邮政火箭,将信件投送到圣拉德贡特。后,密德尔顾虑此技术的军事化而终止研制活动。同年,德国陆军认识到火箭的军事潜力,陆军武器局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扮平民参加“宇航协会”,后,协会活动转入军事发展方向,德国陆军组织以冯·布劳恩为首者一批研究液体火箭,相关研究得到各方面资源支持而加速推进。
    1932年,苏联成立第一个宇航组织,不久归入军事机构研制火箭。
    1934年,德国将火箭研究列为机密。科幻电影《月亮上的女人》因表现太过逼真而被禁映。
    1937年,德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建立岛佩内明德陆军研究所,建风洞和实验室,工程师云集,以冯·布劳恩为技术主任研制实战导弹。
    1939年,佩内明德陆军研究所成功发射Aggregat 5(A5号)液体火箭,射高8千米。
    1942年10月3日,佩内明德陆军研究所首次成功发射Aggregat 4(A4号)弹道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千米/秒,射程180千米,射高90千米。后A4改良并改名为V2。
    1944年9月8日V2导弹首次投入实战击中英国伦敦。1943年1月~1945年4月间德国共制造V2导弹6000枚,约一半实际发射轰炸英国伦敦、安特卫普、马斯特望赫特和其他城市,因飞行速度远高于飞机、飞行时间短,突防能力远强于德国空军研制的第一种巡航导弹V1,无法有效拦截,共造成1.2万余人死亡,平民占2/3。
    后记
    1944年秋,就在V2导弹刚投入战场不久。冯·布劳恩向希特勒提出新型远程弹道导弹开发计划。计划代号A9/A10,射程超5000千米,以攻击美国东海岸重要城市纽约和华盛顿;计划采用二级火箭推进,发动机工作结束时飞行速度3300米/秒,继以弹翼滑翔4000千米命中目标;为克服当时制导技术造成的命中精度偏低,欲采用自杀式载人控制方式制导。因技术水平未支持,计划不顺,1945年1月8日和1月24日A9两次发射失败,后战争进程使计划无法完成。
    后,德国战败,美苏抢夺火箭技术资源,冯·布劳恩等大量科研人员至美国继续火箭技术开发,为美国火箭技术重要基础,后发展土星系列运载火箭促成登月等;苏联则借鉴德国技术,并利用自有火箭科研基础,率先发展完成发射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洲际战略导弹等。又后,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并从军事领域延伸到民用领域、多国普及化,至此,现代火箭技术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民用价值方明显表现出来,是为科学技术由不计风险成本的军事应用推动再转顾民用的先嗜血后从良范例。
    附
    科幻文艺作品发展微叙——伴随近代自然科学大发展影响民众知识体系和世界观而引发的未知领域新推演,自动起于科研中人有根基展望、设想之得寸进尺做白日梦以来,逐渐以离奇刺激风格使非求科学假说者照以画葫芦,为除实证对情节渲染之阻碍,逐渐拔尽科学瓜葛全身离地,自由变形凌虚自圆其说,多已转入玩味遐想借壳上市主表所崇人文精神或为商业需要迎合受众审美角度定制意境之彻底幻化文艺世界矣,正陈货架者绝多已全无初始科学加猜想之科幻小说(或有谓之科学小说)风骨,实当属无关科学之幻想小说吻合文学虚构本质尔。是故再行科幻原轨有根基推演之例,必不见喜闻,不若无限不负实证责任公司时尚产品之勾眼来钱,何者? 科学大发现拓展领域刺激之大众科普已百有余年,审美疲劳有之;并,新领域开疆辟土可大震寰宇后,继续于内深入发展对只求闻领域扩张者而言乏趣可论,大众未可随行于专职研究身历目详个中积成千里之珪步,亦难查此步步皆辉煌也;另,至今,领域之再拓展,多唯自旧范畴凭极专业不可俗语意会之技术以极深入细研而质变发作,已远非初期大发现吹鼓程序能成事,就众之识力计,犹月球环形山之镜见可落民之碗筷,而夸克之色味缤纷实只撑大学者之瞳孔也,是以羊头啃腻须换狗肉,务虚才得售出。今方欲享科幻之初动人心,应憾晚生多时矣,已无其时背景,史研之尚勉强可科幻倒转时钟梦品些许味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9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9日

    1943年——制导炸弹首次成功投入实战
    1943年9月9日,德国空军道尼尔217轰炸机投放X-1型无线电制导炸弹成功攻击意大利舰队。
    X-1型制导炸弹,无动力滑翔穿甲弹,弹重1406公斤,弹长3.2米,弹体最大直径562毫米,X型尾翼翼翼展1.6米,尾部设5个发光筒示踪。无线电目视遥控制导。投放平台道尼尔217轰炸机。作战方式载机于6000~7000米高度投放,轰炸瞄准员以Lotfe 7型炸弹瞄准具目视跟踪,通过无线电控制尾翼电磁驱动舵面修正弹道命中目标。
    1942年,德国鲁尔钢铁公司利用原有弗里兹1400千克航空炸弹研制制导炸弹,加装滑翔弹翼和无线电遥控组件。改装后称弗里兹-X(Fritz-X),试验型编号X-0,量产型编号X-l。为第一种空对面制导炸弹。
    1942年X-1型制导炸弹投产,1944年停产,共生产2500枚,投入实战100枚。
    1943年8月29日,X-l开始装备德国空军KG100大队第三中队道尼尔217K-2s轰炸机(改装,载弹2枚),主要用途攻击地中海盟军海上目标。最初两周X-l投放控制轰炸命中率低,效果差。
    9月9日,德国空军12架道尼尔217轰炸机搭载X-1制导炸弹攻击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舰队。两枚X-1直接命中意大利海军主力罗马号战列舰(4万吨级),第一枚穿透舰体后部装甲甲板在船体内部爆炸,致右侧发动机停止工作,航速降低;第二枚随即命中2号炮塔附近,罗马号战列舰引发大火,蔓延到舰首弹药舱引起大爆炸,舰体断为两截于40分钟后沉没。同日德国空军用X-1制导炸弹击伤意大利号战列舰。
    9月11日,德军空军用X-1制导炸弹攻击美国海军萨凡那号巡洋舰(排水量达9842吨),致失去战斗力。
    此后一年中,德国空军用X-1制导炸弹击沉英国斯巴达人号巡洋舰和查诺斯号驱逐舰,并重创英国海军乌干达号巡洋舰(排水量8365吨)、战神号战列舰(32478吨)和美国海军费城号巡洋舰,及取得多项其它战果,显示出表明制导炸弹优异的作战效率和精确毁伤力。后,盟军通过研究缴获的X-1制导炸弹而找到应对办法,以大功率无线电干扰机破坏其遥控,方使其命中精度大降,无法明显影响战局发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0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0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yyys 发表于 2007-9-11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电信
哇!!!长知识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andanpk 发表于 2007-9-1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1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2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2日

    1940年——法国发现拉斯科洞穴壁画
    1940年9月12日,法国南部多多格(Dordogne)地区蒙蒂尼城拉斯科山韦泽尔河谷发现洞窟壁画遗址。是为拉斯科山洞壁画(Cave painting from Lascaux, c.),旧石器时代岩画代表之一,人有谓之“史前的卢佛宫”。
    拉斯科洞穴遗址之洞穴为石灰岩在第三纪形水蚀形成,冰川期水之作用使洞壁石灰岩方解石化。史前,人活动于此,后遗弃,土石堵口而得保存遗迹。
    入观之,原始人于在洞顶与主要洞道两侧作雕刻画,并以木炭、红土及动物脂肪油与粘土调制为颜料,彩绘动物形象。壁画总长180米,数量千余幅,壮观美甚,尤其洞中的宽阔处野牛大厅,顶绘马、红鹿、野牛等大型动物形象65幅及若干意义未详图形,壁存搭架之插孔,显示时应设梯构架作业;洞中考古考古发现作画所用木炭、颜料及雕刻工具等,以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测定,洞内壁画绝大多绘于公元前1~1.5万年时段,属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期。
    拉斯科洞穴壁画风格线条粗犷、气势磅礴、动态强烈,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之静态恰反,有多层次色彩表现立体感之手法,但绘于洞顶者多无固定方位,构图意识未重;绘画区域大量使用符号;壁画所绘动物以黑、红、黄褐色彩之,主为马、猛犸、野牛、鹿、犀牛等狩猎对象,并有少量熊、洞狮等猛兽;出现频率最高属野马;唯一人物形象乃被野牛撞倒者。
    1940年12于27日,拉斯科洞穴被法国当局设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1948年,拉斯科洞穴正式对外开放。
    1985年,拉斯科洞穴安装空调,以除尘、维持一定湿度、洞内温度保持约14摄氏度等。
    欧洲洞穴壁画多集中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及小部分邻近意大利,所画主题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风格自然而粗拙。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3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4日

    1976年——中国丁村遗址发现人类顶骨化石
    1976年9月14日,中国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发掘出一枚幼童右顶骨化石,断代为约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之早期智人阶段,是现代黄种人祖先的重要物证。
    丁村遗址,位山西省临汾市35公里、襄汾县城4公里汾河中游临汾宽谷南端丁村(原属汾城县)为中心的汾河东岸第三阶地断崖沟壑中之砂砾地,北起史村,南至柴庄,南北长11公里,已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动物化石埋藏于晚更新世黄土的底砾层中;动物化石含较多华北黄土期种属,如野驴、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又称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故砂砾层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与北京周口店同为中国最重要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1953年,山西省临汾市建筑工程定汾城县为采砂场,采沙地点丁村、柴庄。丁村采砂场挖沙中不时发现骨化石,人不知其实质,类为“龙骨”,售与药铺。采砂场总指挥郑怀礼获悉,谓事必关重要,与汾城文教科科长程玉树到丁村宣传文物政策,对已掘化石登记封存,6月6日呈报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6月13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王泽义等至丁村调查,数日收集一批动物化石及异于天然破碎的可疑石片石球。王非作古生物研究,未知何物,推为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携回太原。6月25日王泽义作《汾城县丁村、曲里一带古化石勘察报告》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称于丁村附近砂砾层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用石具,时,有考古界者否定之,谓旧石器在周口店而不会出于汾河流域,事几了了。
    1953年10月,吕遵谔(现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古生物学家周明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考古学家贾兰坡(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及邱中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等至山西省垣曲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王泽义请周明镇鉴定丁村所掘物品,周谓其重要,携返北京,请鉴于中国旧石器考古权威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裴顿觉事涉重大。
    1954年中国考古学家组织发掘队,贾兰坡任队长,队员裴文中、贾兰坡、吴汝康、邱中郎、吕遵谔、王建等20余人。9月22日至丁村查勘,即发现牛下颌骨化石一具、人工打制的石片数枚。23日以丁村为中心作地质观察选择发掘地点,至24日发现9个含动物化石地点。9月25日开始试掘,于黄土覆盖下的砂砾层发现动物化石和石器,证明为化石和石器原生层位。后,作正式发掘,并组分队继续在汾河沿线深入调查。10月15日发现一枚古人类右上内侧门齿;18日于出土处约1米远发现一枚右下第二臼齿;11月5日发现一枚古人类右上外侧门齿。
    此三枚牙齿化石大小、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且出土部位相近,应属同一个体;以磨损程度估年龄约12~13岁。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无明显差别,舌面铲形,有明显舌面突隆和指状突,性质与北京人门齿相近,但下第二臼齿的齿冠和齿根远比北京人细小,齿冠相对高度(与长度和宽度相比)远比北京人为大,咬合面纹理不如北京人复杂;上外侧门齿甚相似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晚期智人阶段之河套人。情况表明丁村人臼齿比北京人进步而仍较现代人原始,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另,牙齿化石虽与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故归入早期智人阶段,介于现代人与猿人之间,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人阶段(早期智人)化石。
    10月27日发现一具十余万年前幼年披毛犀完整骨架化石,发育阶段约一岁余,后其复原骨架展于北京自然博物馆,镇馆之物。
    发掘继续,发现丁村尖状器、三棱大尖状器(至今唯一发现)。丁村尖状器以黑色页岩石打击而成,带尖带刃,大小不一,为周口店与山顶洞考古所无见,属旧石器时代初期晚段,距今约20~30万年,学术界称为“丁村文化”。
    1975年夏,汾河特大洪水,水位之高威胁丁村遗址。山西省文管会遣旧石器文化考古学家、丁村博物馆研究员王向前与陶富海赴丁村勘察受害地点,编制保护规划呈报国家文物局。
    1976年8月,山西省文管会组织丁村遗址抢险发掘队,文管会张德光带队,队员武文杰、白玉珍、解希恭、陶富海等,邀请古人类学家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参加;并选丁村及周围村庄青年参加考古短训班边学边发掘,以行文物抢救。
    1976年9月14日,抢险发掘队考古短训班一学员发现一枚顶骨化石,误为鳖盖,信手掰折而弃之,队友有谓可疑,使求鉴于武文杰,武顿识之乃化石也,立封现场,令勿乱行,各于原位寻找,筛滤辨识,终集获碎片,但遗其一也,初掘得者悔懊甚。此,为约周岁幼儿右顶骨,其头骨上有特殊之结构“顶枕间骨”。此特征少见于白种人,而在黄种人中占很高比例,证明其个体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亲缘较近,而离白种人较远,说明属现代黄种人祖先;亦证明中国地域早有古人类发生发展和繁衍,考古溯源意义即示中国黄种人来源于本区也。
    1961年,丁村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文中等将发掘材料编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其古人类化石命名为丁村人。
    丁村遗址考古计发现幼儿右顶骨化石一枚、人牙化石三枚、旧石器2005件及哺乳动物化石28种(含梅氏犀、披毛犀、 野马、 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
    其石器命名为丁村文化,原料主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多半以碰砧法和投击法(亦称摔砸法)打制,具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双生等特点,石核亦较大,但有一定数量石片以石锤直接打制,部分石片可见修理台面之痕迹,为较进步技术。
    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二类,以后者为主。
    石核石器分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砍斫器以交互打击法加工(北京人的砍斫器多为单面打击,少有交互打击);手斧仅掘获一件采集品;石球以石锤打击制成,尚未发现类似许家窑人之两个打制石球对敲制成的正球体石球。
    石片石器分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4类。石片砍斫器与石核砍斫器不同,绝大部分以一面打击而成,且刃部较薄;厚尖状器以大石片制成,又分较厚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为丁村文化最富特色器物,因首次发现于丁村,又称“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均以较薄石片制成,若干件之刃缘打制相当平齐,工艺水平较高。
  丁村文化遗物既具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独特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匼河-丁村系”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源流关系(详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自197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次进行丁村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扩大对丁村文化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除发现幼儿顶骨化石外,另发现异于丁村文化的两种旧石器遗存,其一比丁村文化稍早,约属中更新世后期,石器类型和技术风格与丁村文化相近,为丁村文化之先驱;另一比丁村文化晚,相当晚更新世后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距今26400±800年,石制品中既有用角页岩制作的粗大石器,也有类似下川文化的细石器。这些新发现为华北古文化来龙去脉的探究和建立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5日 历史上的昨天

    1916年——坦克投入实战
    1916年9月15日,英国MarkⅠ型坦克首次在法国索姆河投入一战战场。陆战全面现代化,冷兵器时代战术末日来临。
    MarkⅠ型坦克为第一辆实战坦克,车长32英尺,宽14英尺,高8英尺;装甲厚度10毫米,行驶速时速3.7英里,行程23英里,1台105马力汽油发动机,乘员8人;适乘性极差,发动机中置,无减震、隔音、隔热和通风装置,无电台,乘员间以敲打发动机壳和手势传递信号,外界联系以信鸽完成;车内酷热难忍,烟雾弥漫,噪声极大;驾驶员无法操纵变速器,专配“变速员”2名按其指挥操纵变速箱。
    陆战进攻战术发展史
    一、车错毂兮短兵接
    冷兵器时代,陆战进攻战术基础均为步骑兵逼近敌军据守处,使对方人员进入己方所持武器有效杀伤距离内,以消灭敌军或使其丧失战斗力。防御者势必力求阻止攻方逼近,时军工技术限制,制式兵器多为单兵携带使用的近距劈刺捶打类型,虽有标枪弓弩投石器等较远射程装备,但因制造成本、操作技能、精度、杀伤力和持续性、攻防不兼顾及战场适用性等问题,既不能作为主战装备依赖,又不能高效杀伤有防护人员,更难避免攻方步骑兵以密集阵形推进大量突破封锁线,以战斗力不过分削弱的代价达成近战肉搏;而攻击者,惯凭战斗人员偏多数倍乃敢遂行,此穿越远射武器较低杀伤率地带的冲锋损失早在可忍受预算之中,自然演化为大规模阵列浪涌式推进,使敌远射武器应接不暇,逼近至可击杀距离时,则以单兵战斗技能与团队协助战法迫使近距格斗,重创甚至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取得胜利。由此,防御者必趋向于利用战场自然环境条件设障防止接触,城乃筑焉,更掘壕沟、注护城河、置马拒等,增大攻方推进难度。然而,技术所限,远射武器为矛不利,防护装具为盾尚坚,攻方得非近距少伤亡之幸,费时力穿越或清除障碍成拖延罢了,终归能够突破外围防御圈而近战克服。即,非突袭、遭遇、伏击或故意决战之例,多表现为阵地战,行动始于兵员集群推进和破障,同时敌方远射之箭枪石弹的有效短暂雨下或零落,不顾,进,越壕渡河,锤门破墙,蜂拥以上,搏杀。凡所为,求短兵能及敌身也。
    二、火烤古阵皮毛暖
    16世纪初火绳枪开始服役,操作与精度、杀伤力、火力持续性较后世不佳,但毕竟划时代地远强于打击范围不过数丈的刀剑长矛,更能相对较远程穿透护具杀伤人员,乃成主流陆战单兵武器,与凭借弹丸远射爆炸杀伤的火炮协同,热兵器时代开始。
    后,步枪火力持续性和精度改良,前装演化为后装、倒葫芦装发射药演化为弹壳铅丸合装底火击发、划膛演化为线膛,再配以刺刀应付肉搏,正式成为制式武器。不过,发展至此仍为单发形式,步兵非严格训练则火力密集度与持续性不理想,更受防区地形、炮击之影响,及有效射程仍有限(显然防御者必使障碍和火力封锁区更宽),仍难应付攻方步骑兵大规模密集推进,何况攻方亦装备此器,以步枪排射防御对抗步枪排射进攻,战术实为相互提前进入杀伤范围,与冷兵器时代差异不过为杀伤距离更大;若间距更大,除攻方早预算在冲锋损失中的炮火拦阻射击,防御者亦只能排枪乱射,损失率不太高,照冲无止。
    故,军事思想未彻底热兵器化,攻方继续以旧战法作仪仗阅兵般密集列队行进,任由拦阻火力零敲碎打而不顾,以痛但可忍损失穿越火线,常剩余大部分人员达成接火及肉搏。今当视如疯狂滑稽之景,遂屡见于哈布斯堡王朝称雄时期及拿破仑战争等。
    三、火魔初现——重机枪
    热兵器技术继续发展,同时,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参战兵员动辄数十万计,激烈程度远超古代,单发步枪作为战场主要武器需要应付大量敌军之疲态显现,急需能够提供密集火力的武器支援,热兵器时代之自动武器阶段来临。
    1851年,比利时人研制出第一挺机枪“蒙蒂尼”手动机枪,法军改为手动曲柄操纵,25管,以25个击发装置轮流击发,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投入实战,故障频繁,旋弃。
    1861年美国医学博士、机械师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发明“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后命名加特林机枪,手摇式多管重机枪),4管;1865年改进,6管;1866年装备美国陆军,1867~1868年改10管,熟练射手可达射速约400发/分钟;1870年英国生产加特林机枪;同期,沙俄购买加特林机枪,更名戈洛夫机枪,于俄、土战争中投入实战;1879年祖鲁战争中英军以加特林机枪击败万计敌军,自动武器虽不完善,却已在旧式战法战场陡显密集火力屠杀冲锋步兵群的恐怖杀伤力。19世纪末加特林机枪退出陆战自动武器主流,原因为更先进机枪(重机枪)出现。
    1882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赴英国考察,发现老式步枪射击的后坐力常将士兵抵枪托部位撞伤,乃注意此情况,改装温切斯特步枪,意图利用射击时火药气体后坐力使枪机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系列动作,实现单管枪自动连续射击并减小后坐力。
    1883年马克沁成功研制第一支自动步枪,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
    1884年,马克沁完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并改变传统供弹方式,制作了长6米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设计水冷装置。综合各项,发明单管水冷式马克沁机枪,为第一种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弹链供弹,射速超过600发/分钟,操作更简便,射手仅需1~2名(加特林机枪需4名)。1887年英国仿制并改良马克沁机枪命名维克斯一马克沁机枪,1891年装备部队;1887年俄国购买马克沁机枪装备陆军;1888年德军装备马克沁机枪。1893年马克沁机枪首次投入实战,罗得西亚英国军队50余人以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5千祖鲁人士兵进攻,击毙3千余人;1898年苏丹名城恩图曼之战中英军击杀2万伊斯兰教托钵僧,3/4死于马克沁机枪火力;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哈其开斯机枪与之对阵。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一战,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在战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2年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组成巴尔干联盟军队,统一装备马克沁机枪;1916年美国陆军装备马克沁机枪。一战之前,马克沁机枪以强大而持续的火力已明示其军事潜力,已将冷兵器时代步兵方阵推进式战术淘汰,但军界在阵地战进攻战术思想上仍未予以重视,终于使机枪此热兵器时代的轻兵器之王得倾弹雨。
    四、阵地战血海狂魔
    1914年7月,一战爆发。法、俄、英等组成协约国,与德、奥匈等所组同盟国均已备战数十年,制订详细作战计划,但均未预见到机枪与堑壕、铁丝网和火炮因素相结合的效果。
    英国军火选购委员会视机枪为防御性武器,谓其仅值用于堡垒要塞以保护部队侧翼,且觉本国步兵射击技术高超,凭步枪齐射可与机枪等效,故英国陆军战前几乎未装备机枪;德国陆军战前虽装备相当数量机枪与各种口径重炮、轻炮,但也未注意机枪与大炮、铁丝网相结合对步兵进攻的影响;法国陆军更甚,未领悟到机枪的作用,且忽视炮兵,觉凭75毫米轻炮即可。
    各参战国战前战略计划、作战方案、训练内容均依旧例谋求进攻制敌。
    法国格朗梅松上校对法军思想影响甚大,谓进攻仅需探知敌军于何处并决策如何攻之,而不必顾及敌欲何为。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大服此论,所订对德作战《第十七号计划》丝毫不涉机枪大炮,望以密集步兵突击败敌。于是战争中法军以19世纪最佳队形大效拿破仑之师——修饰亮丽着白手套之军官行于队前,士兵着暗蓝短上衣与猩红裤,后伴团旗与军乐队以慑敌胆。于是,法军此种进攻受德军机枪和火炮拦阻火力所血洗,有作战场观察之英国军官记述曰,凡当法国步兵前进,战场即为弹片所覆,中着立倒,士众虽无畏冲锋,但无一可活于集射炮火之中;军官则详如阅兵行进,但未见可行超50码而不击倒者;格朗梅松上校亦于步兵轻率冲锋中为德军机枪击成蜂巢。法军重损。
   德军战前极重视炮兵,而总参谋部效率奇高、作战计划周密。德军在比利时列日城下亦遭比军机枪与火炮重创,但凭兵力绝对优势突破防线穿越比利时进抵巴黎近郊,至马恩河战役受到法军侧击方受挫后撤。后,德军向西机动,欲迂回法军与新抵达法国之英国远征军侧翼。英法联军即向海岸延伸战线,与德军赛跑趋海,双方抵海岸。时,俄军于东线提前进攻东普鲁士以解法国危局,德军被迫东援,留西线部队转入防御掘壕固守。英法联军亦加固工事,建立瑞士至北海千余公里防线,战略机动条件消失,1914年秋双方转入阵地战。
    西线无战事? 多战死
    对垒双方所构筑西线防线均由机枪、火炮和铁丝网组成。
    防线外层为障碍区,最前沿8~10英尺深、5~8英尺宽壕沟,后为数道10英尺高、12~14英尺厚带刺铁丝网及数百米宽雷区;后为数道机枪、步枪据守之堑壕,可扫射一切接近障碍区之活物;再后为第一防御地带,宽5~6公里,部署炮兵火力支援群,装备各种口径重炮、轻炮;又后为第二防御地带,宽8~10公里,亦为炮兵火力支援群(火力稍弱);最后第三防御地带,类第二防御地带。双方防线均由2~3道防御地带组成,重点地段4~6条,防御总纵深20~60公里。
    面对此种防线,战前列为攻击主力之骑兵无可施为,唯盼步兵炮兵撕裂防线一口,以得突入敌后方行刀矛之杀伐。
    而各方战前可想对策惟有集中炮兵大规模长时间炮击,炸毁铁丝网及堑壕机枪阵地并压制敌炮兵。
    时,火炮射程约15公里,难毁第二防御地带,亦不可尽毁堑壕隐蔽工事内敌机枪,故步兵突入第一防御地带时炮兵须转移阵地推进,但前沿道路已被炮战炸为泥塘,通过不得,步兵遂长时间失炮兵支援,堑壕敌机枪复活,以密集连续火力弥补火力点之减少,毕竟枪弹比人多,协同二线炮兵编织火网;另,需长时间炮击方可达成毁网与机枪阵地及压制,则步兵进攻方向必暴露,兼步兵行进缓、不能长距离推进,敌可于步兵进攻前或后机动部署以逸待劳,待步兵力穿泥受拦阻火力重创再占数堑壕,敌即迅猛反突击予以歼灭收复矣。
    双方均曾发动大规模攻势,行数十天高强度炮火准备,唯伤亡数十万计尔,西线陷入胶着直至1918年德国战败。
    古阵战法的末日
    为突破此种防线,德国人选择战术之变换解决,英、法则考虑新突击武器的使用。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为法国巴黎东北门户,法军筑垒地域跨默兹河,纵深15~18公里;防御阵地4道,前3道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要塞永备工事和2个筑垒地带构成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1916年初,德军计划东线防御,而集中兵力突击西线法军凡尔登突出部,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1月德军在西线佯动以达成战役突然性。
    2月21日德军炮火准备并轰炸,后以步兵冲击,4天占领第一、二、三道防御阵地,推进5公里,占领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
    2月25日,法军调集可动用部队与德军决战;26日试图夺回杜奥蒙堡,激战4天重损未果;2月27日起援军投入战斗加强纵深防御。
    2月末,德军因弹药消耗大且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攻击力锐减,丧失突破防线时机。
  3月5日德军扩大进攻正面并将主突方向转移到默兹河西岸,企图解除西岸法军炮兵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加强东岸攻势,由急促攻击改为稳步进攻,遭法军顽强抵抗,巨大伤亡,仅占数据点。
    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重点突击西岸法军,但步兵遭炮火猛烈反击;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反击以迟滞德军;后德军停止进攻。
    6月初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势,切断沃堡与其他阵地联系,沃堡守军投降;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重创法军,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夏季,俄军于东线进攻、英法发起索姆河战役,德军受牵制不再增加兵力。后续进攻行动只为牵制正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只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9月初德军停止进攻。
    10月24日法军大规模反攻,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再次反攻,基本收复被占阵地。战役结束。
  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兵力近200万,伤亡共计达70余万,德军所挫,阵地战环境乏有效突破武器,旧战术不可消除防御工事及机枪炮火杀伤之作用也。
    索姆河战役
    1916年7月,英、法为缓解凡尔登压力,于巴黎西北索姆河发动大规模进攻,惨烈甚于凡尔登战役。
    1915年12月,协约国集团为打破西线僵局制定1916年战略进攻计划,欲在索姆河发动攻势破德军防线,为而后转入运动战创造条件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因德军也有相似企图,且将突破点选在凡尔登抢先进攻,英法部署打乱,大量法军预备队投入凡尔登方向,因伤亡惨重及德军保持进攻压力而无法进行索姆河战役准备。英法修改计划缩小规模并以英军为主要突击力量,主任务突破德军在索姆河以北的防御。但英法选反攻地点选择索姆河如同德军之择凡尔登,均未充分估计敌方防御强度,同犯碰硬错误,演成空前规模消耗战。
    德军索姆河防线,自西线陷入堑壕战僵局以来未爆发大规模战斗,故德军以2年多时间加强防御,精心择地形构筑较完整防御体系。防御体系纵深7~8公里,由3个阵地组成,第一阵地纵深约1公里,含3条堑壕及支撑点、交通壕和混凝土掩蔽部;后方第二阵地纵深3~4公里,2条堑壕和支撑点;第一、二阵地之间为中间阵地;第二阵地后3公里处为第3阵地。德军并构筑深40英尺地下坑道网,备地下工事隐蔽出入口。德军阵地从低到高修筑于山坡,可全览英法军行动;工事内配备完善,储备充足弹药食品;地下掩蔽部设于石灰岩深处;铁桩和带刺铁丝网所组障碍、地下室、地下单人掩体和通道完善。
    英法军行战役准备5月余,集中炮弹840余万发、火炮3500门、飞机300余架,每公里突破正面平均兵力和兵器密度达1个步兵师和近90门火炮,对德军形成绝对优势,步兵超过3.6倍,炮兵为1.7倍,航空兵近2倍;计划以炮火配合步兵逐步攻击向前推进及与航空兵协同。而德军于阵地观察掌握情报,可监视敌军行动,几乎侦悉英、法军开始进攻日期,乃备之,调兵力加强,另配重、轻炮连、飞机大量。
    惨烈之役
    1916年6月24日,英、法军作一战最大规模炮火准备及以飞机轰炸、不定期发射化学炮弹。而德军撤出表面阵地隐蔽。炮击持续7天。炮击毁铁丝网、掩体大量,堑壕和第一阵地交通壕夷平,德军观察和通信配系被毁,炮兵连多有丧失战斗力。
    7月1日炮击停止。英军士兵出壕前进,炮兵遂行冲击前最猛烈炮火掩护。而德军士兵于坑道口准备,待炮火延伸即进入表面阵地安置机枪火力点并挖掩体待机。
    英军士兵排长横列行进,各携220发子弹、2颗炸弹,多人携野战电话、铁镐铁锹及通信鸽箱,负重约30公斤;军官执鞭率领分数波次攻击,每波次士兵几乎并肩整齐列队缓进。逼近至正面堑壕百码射程内,德依托坚固工事以重机枪齐射,密集的弹雨即将英军成群扫倒,当日伤亡被俘或失踪计6万;索姆河以北主要方向英军占领防御前沿第一阵地,但其余方向被击退并遭重大伤亡;索姆河以南方向法军以猛烈炮火压制,步兵迅速突然进攻,未待德军出掩蔽部即进达前沿,占领第一阵地及支撑点。
    7月2日英军改主攻方向限于右翼进攻正面翼侧,占领弗里库尔村并继续突击中间阵地;法军进攻方向恰为防御薄弱地段,7月3日突破重创德军。后德军反冲击遭法军再重创,德军预备队接替防御,被替部队后撤太快致不及占领全部防御阵地,防御正面出现缺口间隙。7月4日法军发现情况占领巴尔勒,其余部队准备向索姆河推进扩大战果,而法军第6集团军司令法约尔谓法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福煦将军之“逐步行动”理论,乃必巩固已占地区方夺取新阵地、待第二梯队已接替战斗且以有力炮火准备方继续攻击,否之。法军依此僵硬教条,待出部队撤回原阵地重新准备,误期整2天。德军已发现漏洞,调精锐接替防御填补空隙,重新组织防御体系。
    7月5日法军完成准备重新进攻,遇激烈抵抗而伤亡惨重,进攻屡挫无法完成计划;英军作为主攻力量连续攻击则重损,作战10天即伤亡近10万人,只得暂停止进攻。
    7月9日英法军恢复进攻,而德军已加强兵力,双方兵力对比从英、法军占2.8倍优势降至占0.6倍,致进展缓慢,陷入胶着。另,英、法军战斗指挥不协调,作战方针不一。英军为在主要突击方向纵深突破要求法军协助,法军不理,继续于索姆河以南作离心方向进攻,于是至7月17日,英军仅推进3~4公里,法军推进6~7公里。
    英法军谓速突破无望,乃变战法,欲凭协约国人力物力优势作消耗战,以连续小规模进攻削弱德军,逐步改变力量对比,至9月再大规模进攻。于是英、法军增兵,8月间分散兵力全面出击,望耗德军兵力改善局部态势、扩大突破口。德军则应以集群战术,以机枪扫射英、法军散兵队形致其重损,至8月末,英、法军推进3~8公里,未获战役大战果,而伤亡计30万;期间德军伤亡20万,消耗弹药约600列车,且为加强索姆河防御增兵,放弃进攻凡尔登。
    9月初,英、法军终定合同攻击计划,法军加强右翼力量,扩大左翼战线,扩大战役规模。
    9月3日,英、法军恢复进攻,猛烈炮击,及以飞机轰炸扫射摧毁炮火准备所存德军工事和炮兵阵地,投入58个师在所有战线大规模联合攻击,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于右翼。战斗激烈异常,德军阵地堑壕线和铁丝网大破坏,要点反复争夺,而德军以机枪和铁丝网重创攻方,英法军以每天150~200米速度突入防御纵深2~4公里,个别地段接近第三阵地。后,暴雨数日及大雾,炮兵失航空侦察指示,道路泥泞阻重炮前移。进攻受挫。
    英法军未放弃,欲以新式武器加快战役进程。
    热兵器之矛
    一战爆发后,英国派遣英国皇家工程兵中校恩斯特·斯温顿(著《笨蛋的防御趋势》)为官方战地记者赴法国战场,得睹西线阵地战大屠杀,体会铁丝网、机枪、火炮结合的防御威力。而其启程前得采矿工程师马里奥特函荐以美国柯尔特公司履带式拖拉机牵引大炮,于是受提示,觉应以装甲机械越野跨壕、压铁丝网、摧毁机枪阵地。
    1914年10月斯温顿返英,向英帝国国防委员会秘书莫里斯·汉基提交备忘录,建议参照柯尔特公司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带武器可越野的装甲战车,并附草图。汉基知重要,以备忘录交战时内阁阁员、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基钦纳保守甚,不信,谓之无用玩具。汉基起草备忘录《陆上巡洋舰》介绍了法国前线严重形势,建议大量制造一滚筒,可以自身动力滚动、有装甲保护、装一挺马克西姆重机枪,靠重量压垮铁丝网,掩护跟随步兵。备忘录直交首相阿奎那斯,为加大备忘录分量,向全体内阁成员散发。海军大臣丘吉尔受激,原困于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比利时使用的装甲汽车无法离开道路,至此乃领悟,议造该机器突破防线。但陆军大臣基钦纳否决备忘录。
    1915年2月丘吉尔改于海军部成立“陆上军舰委员会”秘密研制此武器。共提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装甲大轮,直径40英尺,以800马力潜艇柴油机驱动,装2座4英寸双联装炮塔,总重达300吨,此方案旋弃。
    第二方案三履带式装甲车,车前部为一导向单履带及一剪铁丝网大刀。试验表明此车无法越堑壕。
    第三方案“象脚”,2台履带式拖拉机以挂钩相连,外包装甲,安装机枪,载50名跨壕突击队员,方案太复杂。
    英国海军试验无进展。
    斯温顿未知海军试验。独为,向英国发明委员会、英国军火与弹药委员会、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弗伦奇将军提交设计方案。弗伦奇正困于堑壕战,认同也,向内阁要求按斯温顿设想制造新武器。时,斯温顿任内阁“达达尼尔委员会”委员,有权询问内阁之决定,获知海军部“陆上军舰委员会”的研制。
    1915年8月斯温顿受命在皇家工程兵部成立专职部门协调海军与陆军研制工作。后,英国福斯特与林肯公司特连顿爵士和英国海军上尉威尔逊利用海军技术成果和陆军要求,共同制造机器“小威利”,使用柯尔特拖拉机履带,上为一装甲箱,无武器,车尾一对液压控制轮协助转向和跨越堑壕。试验表明越壕能力太弱;
    特连顿与威尔逊再研制“大威利”,采用柯尔特拖拉机履带,环绕装甲车身;车两侧装2门57毫米海军炮和4挺机枪,总重28吨。1916年1月29日英国陆军对首批29辆“大威利”试验,可跨越10~12英尺宽堑壕,达到陆军要求,但憾柯尔特拖拉机履带太软易脱落,特连顿和威尔逊研制锻钢履带解决之,试制完成。
    最初“大威利”2种,一为只装机枪“母威利”,另一为装炮“公威利”。“母威利”方案旋弃,而“公威利”投入量产,定型MarkⅠ型。斯温顿为保密,估其形似美索不达米亚居民之运水车,,乃命名“水车”Tank,于是此这种装甲武器即称谓坦克矣。
    同时,法国人也在进行同样研制,也使用柯尔特拖拉机履带。战争爆发不久,若干法国人向政府和军队建议制造类似于坦克的武器,特雷顿法国政府管理发明事务的副国务秘书M·特雷顿谓造能剪铁丝网的机器即可,全予拒绝。
    而法军中也出斯温顿式人物——巴蒂斯·埃斯蒂恩上校。其见英国人以柯尔特拖拉机牵引大炮,也建议以此拖拉机制造类似坦克的武器,但建议全无回复。
    1915年12月1日,埃斯蒂恩直接上书法国军队最高统帅霞飞。霞飞正对德军防线乏策,接受建议,遣其运筹;12月20日,埃斯蒂恩向雷诺公司总裁路易斯·雷诺提议,吃瓢冷水而已;再联系施奈德公司,发现此处正暗研类似物。埃斯蒂恩提出技术要求,施奈德公司旋造样车,此施奈德式坦克外形类似“小威利”,但前有一压铁丝网钢板,车体两侧各装1门75毫米榴弹炮和2挺机枪,总重13.5吨,1台部施奈德70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为3.75英里。试验未结束霞飞即令法军订购400辆。
    M·特雷顿获知见埃斯蒂恩和施奈德公司未经过自己即制造新武器,不满,也不同军方商量,联系法国主要军火制造商圣·夏蒙公司,促造坦克,圣·夏蒙公司不久制成坦克,也用柯尔特拖拉机履带,总重23吨,正前方装1门75毫米炮,两侧4挺机枪,1台90马力发动机,夏蒙坦克发动机独特于先驱动发电机,再以电动机驱动坦克,可简化转动系统减少技术问题,法军也订购400辆。
    英法进行技术交流,埃斯蒂恩受英国重型坦克刺激,要求斯温顿造出大量坦克且完成人员训练前勿急于投入战场,以待法国完成准备协同行动,并认为法国应发展大量双座轻型坦克,以大规模投入战场,乃联系雷诺公司提出技术要求。1916年11月,雷诺公司总裁路易斯·雷诺设计制造FT17型坦克,性能优良,重6吨,乘员2人,一为驾驶员,一为机枪手,发动机功率39马力,最大装甲厚度22毫米,可转动炮塔内装1挺机枪,最大时速5英里,造价低廉,性能可靠,便于大量生产,法国陆军订购1000辆;美国陆军1917年参战后也仿造此种坦克。
    至1916年8月,英国共生产49辆MarkⅠ型坦克,驾驶人员多未经训练。而索姆河战役正进行,英军前线司令海格得知此物,即令参加战斗。
    1916年9月15日,49辆MarkⅠ型坦克全部投入索姆河战场,但从集结地域行至冲击出发阵地途中,17辆机械故障抛锚;开始冲击后,5辆陷入泥沼不能动弹,另9辆机件损坏撤出战斗,实际冲击到达德军前沿阵地只有18辆。
    实战18辆坦克分两队,其中9辆坦克在步兵之前引导冲击,负责扫除铁丝网等障碍物、突破堑壕防线;另9辆坦克伴随步兵前进,以火力压制堑壕内德军,直接支援步兵作战。此物怪异而来,机枪小炮难侵,德军畏而溃,当日英国以21个步兵师在10公里正面上分散攻击,5小时内推进4~5公里,未受大伤亡占领德军所弃阵地,其中一辆坦克未开火即吓退德军攻占一座村庄,另一辆坦克夺取一条堑壕,并俘德军300余。此战果原须耗费数千吨炮弹、伤亡牺牲数万人换取。但坦克首次参战仅有18辆,武器效能未足够发挥,壮声势威慑为主,未能协助步兵彻底突破德军防线,且损坏10辆无法支援战斗。
    9月25日,英、法军在索姆河以北18公里正面再次发动新攻势,投入13辆坦克。而德军统帅部及时总结对坦克作战经验,命令部队利用一切手段摧毁坦克,故坦克再次出现而德军已不惧,以机枪、小口径炮及手榴弹攻击坦克,使9辆坦克陷于弹坑或击毁,剩余4辆协同步兵占领第一线掩体。
    经整一个月战斗,英军打进纵深5公里,仍未突破德军防御。期间德军加强防御体系,不断增兵,并作强力反冲击予以阻滞。时近深秋,英、法军望最后尝试。
    10月,英、法军集中力量重点攻击有限目标,损失巨大且几无战果。11月,英军投入3辆坦克于昂克尔河,大雨不停,炮毁地面成沼泽,坦克陷泥不能自拔,唯以火力支援步兵攻击。11月中旬,气候使战斗无法进行,双方物资也近枯竭。索姆河战役结束。
    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兵力损失42万人,法国损失20余万人,占领阵地180平方公里;德军伤亡被俘和失踪65万人。该战役与凡尔等战役相互牵制和影响,并因战术教条及堑壕阵地防线不可克服,演化为惨烈的消耗战。至此,英法1916年在西线损失120万人,德国损失80万人。后,此系列“牛的战术”比拼国家战争实力消耗巨量人力物力资源,导致德军军事实力大降,终于1918年战败。坦克因出现太晚、陷入阵地战而非适应的机动作战,未能明显影响战争进程,以致机枪得以在一战称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在战争初期占据伤亡原因比例高达8~9成。
    五、决胜千里
    后,一战战胜国畏惧机枪甚,仍未充分认识坦克在热兵器史中的划时代意义,继续过时战术思想,限制德国研制装备重机枪,及推崇阵地战防线构建、肤浅经验式分散使用坦克仅配合步兵作战,至二战大吃苦果。而德国不但绕过限制研制轻机枪和其它单兵自动武器,而且率先基于坦克机动性、火力和防护性的综合能力,发展适应性的现代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狼的战术”),组建机械化部队,于二战实施高机动性闪电战,集中使用坦克,不顾防线守备部队而进(由后续部队解决),行大纵深突破穿插迂回之要点攻击、分割包围,摧毁整个防御体系,遂得大败仍拘泥于旧战法者,也使陆战进入到以坦克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新阶段(也因后勤辅助运作未适应而不能充分发挥坦克部队作用,及新战法成果太大,军事思想未完全变更而有拘泥之自误)。而原红极一时的重机枪,已退居次要地位,不能主宰战场。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9-16 10:23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6日

    1985年——北京市房山县长阳农场建成标准长度基地场,为亚洲首个,相对精度千万分之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7日

    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中国“601”科研计划课题组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当时人工合成具生物活力的最大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生物学进入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两条肽链所构成的蛋白质;化学结构为两条肽链,A链21个氨基酸,B链30个氨基酸,两链间以2个二硫键结合,A链上另有1个二硫键。
    天然胰岛素为动物胰腺分泌物,具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功能;不同动物的胰岛素有种属差异性,主要表现为A链第8、9、10位氨基酸及B链氨端区与羧端区氨基酸有所不同。
    沧海横流
    1828年德国化学家武勒F.Whler以化学方法合成尿素,为第一个人工合成有机分子,分子量小。
    1955年胰岛素化学结构被阐明,为首个已知结构的蛋白质。
    一、舌吐西瓜
    1958年初,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筹建。
    时值“大跃进”运动,人多豪语,工农业“放卫星”,则科学界须“抱大西瓜”。为应付,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示研活性染料,生理所提生物上天,实验生物所谓攻克肿瘤,药物所宣战高血压肿瘤及血吸虫。
    生化所亦应惊堂一鸣不可,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沈昭文等9人乃开高级研究人员讨论会拟课题,提多案,太不激进动魄,否之,计无出,穷议不决,忽有声出“合成一个蛋白质”,万马齐喑。前沿甚,且恩格斯曾谓生命乃蛋白体之存在方式,预言人工制造蛋白体必呈生命现象。若能为之......言果壮极,座中首肯其妙,初定如此玩文,均无涉相关领域考虑条件,唯顾交差挡箭尔。时已知结构之蛋白质唯有胰岛素,遂定合成胰岛素,完成时间虚估20年。
    二、假戏真做
    后,合成蛋白质设想呈于生化所众讨论会,众大刺激,且多学疏,犹嫌不速,完成时间顿改5年。
    后,生化所此西瓜抱入“上海市科学技术展览会”参展,操作之者非涉此学,估摸其意而释为合成生命,乃绘一瓶中小儿以煽。此画得了,大引国家关注,乃令种瓜,并促加速,完成时间改4年,合成蛋白质课题入全国1959年科研计划(草案),属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旋定国庆十周年献礼项目,完成时间改1年,入国家级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
    据实而论,合成胰岛素非不可为,但须看如何而为也。
    三、头大的西瓜
    生化所知极难、有机合成工作量巨大,而乏人力与相关经验,寻求合作。1958年秋召集学术讨论会作合成胰岛素选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参会。有机所代所长汪猷无兴趣;北京大学愿参与课题;复旦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欲参不得。
    1959年1月,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正式启动。生化所建立5人领导小组总指挥,含组长曹天钦、王芷涯、张友尚、陈常庆、杜雨苍。4月北京大学有机教研室主任邢其毅教授等领导化学系开始协作。
    为达“大跃进”要求速度,建5个研究小组分工探路。一路钮经义负责胰岛素肽链有机合成;二路邹承鲁负责天然胰岛素拆合;三路曹天钦负责建立肽库和分离分析技术;四、五路沈昭文负责分别做酶激活和转肽工作。经实践,三路、四路、五路被否定,研究集中于一路、二路和分离分析工作。
    工作起始难甚,遇到大量问题:
    1、氨基酸大量供应问题。时,中国不能自制整套氨基酸。生化所组织技术小组克之,生产十几种氨基酸,中国从此能自制。
    2、多肽合成问题。50年代末期中国只有合成8肽基础,国际亦只能合成13肽,而胰岛素一条肽链为21肽,另一为30肽。
    3、天然胰岛素的拆合,国际上无成功经验。
    4、多肽合成和拆合过程中须拆开3个二硫键。
    5、合成步骤数百,须摸索大量保护基及其他试剂的制作和使用条件。
    6、合成中所需整套蛋白质分离分析技术的建立和提高。
    四、破障推进
    一路钮经义B链合成小组(成员龚岳亭、陈常庆、黄惟德、葛麟俊、汪克臻、张申碚等)至1959年底,已掌握多肽合成的各种技术,并将B链所有30个氨基酸都联成小肽,最长已达8肽;北京大学化学系A链合成小组做了氨基酸分离、特殊试剂合成、分析分离方法的建立等工作,另合成一些2肽。
    但合成多肽太过艰难繁复,溶剂、保护基、缩合剂,肽段大小、接头等未适当选择皆会导致合成失败,方案均须步步摸索;且每接一个氨基酸常需3~4步反应,及极繁复分离纯化与分析检定,工作量大而环环相扣,一步不合即全废。于是合成小组远未达到计划进度。
  二路邹承鲁拆合小组(成员杜雨苍、张友尚、许根俊、鲁子贤等)曾用7种方法,未能拆开3个二硫键。后找到一个条件,成功完全拆开为稳定A链、B链。因课题保密不立即发表成果;时未知A、B链能否重新组合为胰岛素,多次尝试,至1959年3月19日得到第一个肯定结果,接合产物表现0.7~1%生物活性;再多次试验,1959年国庆献礼前出一更好办法,使天然胰岛素拆开再重合活性稳定恢复到5~10%,为重大进展,解决了胰岛素合成大路线问题,并提前演练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合成最后步骤。1959年11月16日生化所向中国科学院要求尽快发表重合成成,时,已知美国、联邦德国各有一个实验室进行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为保密避免国外同行利用此发现首先完成胰岛素合成,未得发表。(1960年加拿大在《自然》(Nature)杂志抢先发表类似结果,虽只恢复1~2%活性。)
  1959年底张友尚等找到合适提纯方法,得到和天然胰岛素结晶一致的重合成胰岛素结晶。由两条变性的链可以得到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重合成胰岛素结晶,证明天然胰岛素结构是A、B多肽链所能形成的最稳定异构体,亦即蛋白质空间结构信息包含于其一级结构中。此结果具重大理论意义,又因保密未能及时发表。(1961年美国科学家安芬森C.B.Anfinsen发表一项类似的相对较简工作)
    1960年初,杜雨苍、张友尚、鲁子贤、邹承鲁等成功将重合活性提高到50%,产物纯化可以结晶,晶形同天然胰岛素;另,杜雨苍、许根俊、鲁子贤和邹承鲁等研究合成A链和B链连接为胰岛素的条件,为全合成开辟了道路。结果说明,先分别合成A、B两个肽链后进行组合的合成路线可行,也说明蛋白质高级结构取决于一级结构,只要合成物一级结构同天然物,则可得到有活性的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五、歧路触壁
    正稳步摧寨拔城中,“大跃进”之意再起,为加速计,组织生化所、有机所、生理所、实验生物所、药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大量人员参与,北京大学亦增加人力,参与总计达700~800余人,而业不论精,任务分配变更,未学成者替可为者,不涉领域者支配专行等等,成大混乱,多有不悉有机反应方向控制及分子构形与活性关系者视如简单混和合成,而忽略得何产物;以及强求进度疲劳工作,乃有摇瓶瞌睡致脱手坠落之“八肽跳楼自杀”离奇事件等;更,各处抢功自顾大坏协作,力散而异向,吹嘘而不务实,致课题重挫无大进展。
    1960年7月末,生化所所长王应睐向中国科学院陈弊,议专业化运作,正值调整时期,乃精简人员,10月人数降至约80人,年末生化所留精干约20人,有机所留7人;生理所、实验生物所、药物所退出;北大经费耗尽而成果阙如,人员锐减只留李崇熙、陆德培,顾损失则因实验严重烧伤3人、工作生活条件恶劣而患肺结核计60余人;复旦生物系亦经费等问题停止相关研究。
    数月间除有机所留些许产物继续提纯分析及后整理论文数篇外,其余全废无值。
    六、东山再起
    后,各保留之院所恢复建制,成立协作组协调之,组长王应睐,副组长汪猷。1961年有机所或议课题送还生化所,所长汪猷拒,率研究生2人继续工作。正三年困难时期,合成工作困难矛盾重重,而美国、联邦德国研究机构发表相关文章,势若前超,众乃灰心丧气唯盼半途废止而已
    1963年全国天然有机化合物会议,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召集生化所、有机所及北京大学,传副总理聂荣臻之必为意,乃定重新协作。北京大学邢其毅教授、有机所所长汪猷及生化所分析形势,断美国、联邦德国方案频变,示其未得正途也,中国实际领先,应稳步推进而胜。终定取消院所间竞争而共同合成胰岛素,任务分配生化所合成B链,有机所与北京大学协作合成A链。
    生化所有机合成设于一室,组长钮经义,主要成员龚岳亭、黄维德、葛麟俊、陈常庆等,工作继往开来且以开创性为主。1964年8月合成B链。
     同时,生化所一路拆合小组钮经义、龚岳亭等研究提高重组活性。
    有机所所长汪猷与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参加胰岛素A链合成,生化所龚岳亭、张申碚也予协助;北京大学1963年已完成羊胰岛素A链中6—10小环部分肽段合成,而有机所合成牛胰岛素A链,二者在A9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北京大学化学系改与有机所协作,1964年3月定负责牛胰岛素A链1—9肽合成、有机所负责A链10—21肽合成。北京大学参与人员邢其毅教授、化学系教师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后增研究生汤卡罗);
    A链合成主要问题。一为合成路线选择,曾选5肽+16肽路线,但16肽溶解度太大不易纯化,实践证明不佳,后提9肽+12肽路线,较圆满解决问题;二为缩合方案创新;三为新的保护基团应用;四为合成同位素标记肽,为A链合成提供新的鉴定手段;五为找到A链纯化最佳条件,提高合成效率。
    七、瓜熟蒂落
    1965年5月有机所与北京大学完成A链合成。
    后生化所以天然A链和人工B链接合,完成牛胰岛素半合成。
    1965年年中,A链积累达100毫克、B链积累达5克,杜雨苍在邹承鲁教授指导下开始全合成实验,首次即成功,但未获结晶,注射于小白鼠没有惊厥反应,产物活性很低。
    有机所所长汪猷认为B链或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拒绝再供剩余不多的A链,生化所否认,于是由吵升级而拍桌摔话筒,毁电话机矣。杜雨苍再多次模拟实验,创两次抽提、两次冻干法,汪猷方再供60毫克A链。
    1965年9月3日,杜雨苍等再做人工A、B链全合成实验,产物冷冻14天。
    1965年9月17日,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人员汇聚生化所,取出滴管,内有全合成产物结晶;产物作动物实验,小白鼠因体内胰岛素增多发生惊厥反应,证明产物具有生物活性;产物结晶形状、层析、电泳、酶解图谱均天然牛胰岛素一致,活性为87%,说明该合成物不仅一级结构同于天然,而且高级结构亦同于天然,并表明蛋白质高级结构取决于一级结构,此对分子生物学理论为重大贡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即人工合成蛋白质首次成功。
    “601”课题历时6年零9个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8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8日

    1965年——发现池谷-关彗星
    1965年9月18日,日本彗星猎手池谷薰Kaoru Ikeya和关勉Tsutomu Seki于长蛇座天区分别独立发现一颗彗星,后命名为池谷-关彗星 C/1965 S1 (Ikeya-Seki)。
    池谷-关彗星 C/1965 S1 (Ikeya-Seki) ,属克鲁兹族掠日彗星,回归周期880年。1965年9月18日发现于长蛇座,亮度8等;初误为普通彗星,迅速东移,轨道计算表明为掠日彗星;10月初肉眼可见,6等;15日2等、彗尾暗淡长10度;10月21.18日(世界时)以每秒480千米速度过近日点,日本乘鞍日冕观测所报告距日心45万千米;过近日点数小时内日本观测报告视亮度超-15等;过近日点数天内白昼可见,亮度超金星(-3.9);10月下旬位乌鸦座,彗头2等,彗尾明亮致密;11月初彗头4等、彗尾细长略弯长25度,彗星已分裂为3个碎片;11月末彗头7等、彗尾长35度(照像观测);池谷-关彗星碎片第一块预计880年后回归,第二块1,100年后回归。
    池谷-关彗星与1843I、1882Ⅱ掠日彗星据推同属1106年大型掠日彗星的解体碎片。
    掠日彗星
    近日点非常小(不足0.01天文单位)的彗星,过近日点时从太阳高层大气掠过,离太阳表面可短至数千千米(太阳内冕边界距日面约200万千米);已发现掠日彗星约10颗,轨道近似;由冰和少量岩石组成,平均物质密度10~1000千克/立方米;较小掠日彗星接近太阳时被完全蒸发或冲入太阳毁灭,较大彗星可多次通过近日点,但常被太阳引力潮汐作用撕裂;德国天文学家克鲁兹Kreutz推断掠日彗星原为一颗巨大彗星,接近太阳时裂为若干碎片而形成轨道相似的掠日彗星群,其中最著名者称克鲁兹族(Kreutz sungrazers)。
    1680年大彗星为最早发现的掠日彗星。12月18日过近日点时离太阳光球表面23万千米,以每秒530千米速度穿过日冕,亮度-18等,形成彗尾长2.4亿千米。
    1843I掠日彗星近日点距太阳表面13万千米,以每秒550千米速度穿过日冕,形成彗尾长3.2亿千米。
    1965年池谷-关彗星飞掠太阳时被潮汐力撕碎。
    1979年8月30日10时59分,美国P78-1卫星执行太阳风研究任务发现1979XI掠日彗星,2.5小时内拍摄照片7张,可见彗星高速冲向太阳;15时45分彗头已入日面,只留彗尾;后,一条淡淡彗尾向太阳北方飘散消失。
    1981年1月27日一颗彗星坠入太阳。同年7月20日,一颗掠日彗星在距日面5000千米处飞掠时被太阳光热焚毁。
    1995年美国发射SOHO卫星,掠日彗星发现活动形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19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19日

(暂乏可陈)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10-27 02:5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0日

    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设立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最大规模近代军事企业、近代最早新式工厂之一、江南造船厂前身。
    19世纪中后叶,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率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期间较早使用西方新式武器,觉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之紧要,谓可平内御外。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清朝洋务派的第一个近代军工业。曾本欲先购船仿造以获先进技术,再行自制,但急求大果,度以国中人尽心力则事皆可成,乃略仿技习术而直试自创。于是安庆内军械所无洋人指教,但徐寿、华衡芳等技术人员以西学基础观摩西方火器轮船和研读科技书籍,自行设计并以手工加工方式制造机器,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因设计水平及手工加工技术的不足,安庆内军械所规模小且产品质量差。
    后,李鸿章相继创办上海、苏州洋炮局。经制造实践,曾、李均觉发展机器枪炮局必须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法为采用专业加工机械以机械加工方法生产应用的机器,及培养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1863年中国第一个近代留学者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于安庆游说曾国藩,推荐建立基础工业,再以重工业加工能力制造专业加工机械设立分厂,从而以机械加工方式制造应用的各种机器、军火等产品。见识显然更高明,曾国藩赞同,拨款银6.8万两遣容闳赴美购马萨诸塞州菲奇堡市朴得南机械公司(Putnam Machine Co.)加工机械,于1865年运抵上海。
    1865年,所购容闳加工机械运抵上海;同时,李鸿章遣上海海关道丁日昌以银6万两购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工厂(Thos Hunt & Co.)及物料,并苏州洋炮局中丁日昌、韩殿甲经营的两车间,设立江南制造总局;设址本虹口旗记铁厂原址;雇工人2千余操作及学习机器,成中国近代首批技术工人。1867年,因美占虹口作租界反对于此制造军火,又因工人时与洋人摩擦,并为扩大规模和修造轮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址上海城南高昌庙黄浦江畔(现江南造船厂原址);另于总局附近购地设分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早期主要经费来自淮军军费;1867年清廷指拨上海海关税收一成为常年经费,1869年提至二成,当至少40万两。
    制造局督办历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行政主管初为冯焌光、沈保靖;初期首席工程师美国人霍斯t.f.falls;机械管理多由西方人负责。
    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高昌庙镇后扩充设备,建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后扩建至4000亩。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得旗记铁厂全套设备及容闳所购加工机械,故设备齐全,生产过程基本配套,机械化程度较高,加之不断补充扩建,至19世纪90年代东亚最先进最齐全机器工厂,可制造多种机器,领域远出军工之外,故时书多谓之“上海机器制造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规模——分厂16(机器局、木工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炮厂、枪子厂、炮弹厂、炼钢厂、熟铁厂、栗药厂、铜引厂、无烟药厂、铸铜铁厂和两个黑药厂);学堂2(工艺学堂、广方言馆兼翻译馆);药库1;炮队营1。厂内机器设备数量含机器厂82;铜引厂46;锅炉厂44;熔、轧铜厂56;炼钢厂181;铜壳厂142;黑药厂99;栗药厂296;枪厂255;炮厂202。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产品——首为大量机械设备。据《江南制造局记》1867~1904年粗计有车床138台,刨床、钻床、开齿机、卷铁板机、汽锤、大锤机、砂轮机、绞螺丝机、锯床、翻砂机等母机性质的机器117台、起重机84台,汽炉机32台,汽炉15座,抽水机77台,轧钢机5台,其他各种机器135台,另机器零件及工具110余万件。产品既有自用亦有售出或调给天津、金陵等机器局者。此对中国机器制造技术发展作用甚大。
    次为轮船制造。旗记铁厂原主修造轮船,江南制造局成立后因造军火不暇而忽略之。自“黄鹄”号轮船制成后,曾国藩颇着意造船,促进,局迁高昌庙后即成立轮船厂,加之1868年曾国藩奏请另拨江海关二成洋税,以一成为专造轮船经费。1868年8月制成中国第一艘自造汽船“恬吉”号(后改名“惠吉”号),轮长18丈5尺,宽2丈7尺余,每小时行37里,船较小且木壳,试航浦江时轰动上海。后,又续造“操江”、“测海”等轮船。但江南制造局造船业发展慢,前10年造7艘,1876后近10年未造,1885年造1艘“保民”号,至1904年成立造船厂基本未造新船。且所造船均为仿制,无独创少发展,吨位小,与造船能力不适应。后因经费难筹及李鸿章欲购外洋新船等,1885年江南制造局停止造船而专造枪炮弹药,致该局造船水平久落世界之后。
    再为枪炮弹药。江南制造局始仿造英国旧式前膛枪步、马枪,1867年规模达日产15枝毛瑟枪,湘淮各军所曾装备之10余万杆多为江南所供给;不久外洋兴起后膛枪,制造局即购机器雇洋人试造新型林明敦后瞠枪,1871年开造;而各国枪式不断改进,至19世纪80年代林明敦后膛枪又显陈旧,且有走火之弊,各营拒用而积压万余杆。鉴之,制造局改造林明敦枪克服易走火缺陷,另仿制新式枪械奥国曼利夏枪和德国新毛瑟枪,此二枪时号最精利,1893年制造局试制成功并有改进;1870年江南制造局始制炮,称“开花子轻铜炮”,共254尊供陆军行营。后仿美国式样造4斤重铜炮40尊。1872年制12磅炮弹乌理治前膛来福炮1尊。1878年制40磅炮弹阿姆斯脱郎炮2尊;
弹药制造量较大,至19世纪90年代规模约每日各种子弹9万发、每月地雷200枚、每年无烟火药6万余磅。
    其它。因制造机器枪炮所需各种原材料尤为钢材、钢管等件属外购,贵且货源不稳,乃于1890年筹建炼钢厂装英国15吨炼钢炉一副,1891年炼出中国第一炉钢,当年产钢10吨,后渐发展,至1904年成立造船厂止一般年产约500吨,最多一年产钢2059吨。
    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并入之)、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军事、工程相关书籍,及若干史志和政法书籍。广方言馆原主招收生徒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培养外交人才,并入江南制造局后加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知识,先后聘英美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传教士,从事翻译和教学工作;中国科学家华衡芳、华世芳兄弟和徐寿、徐建寅父子协助翻译。1870年前后出版《汽机发韧》、《汽机新制》等工程书,《代数术》、《微积溯源》等数学书,《化学鉴原》等化学书,共数十种。1868~1907年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印西书159种1075卷,除历史、政治、兵制等30余种文科类书籍外,其他均为工、农、矿、商、算、理、化、电、光、声、天、地等科学、技术书籍,后作丛书出版,名《江南制造局译书汇编》。但,时人排斥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即使主张洋务运动之官兵也只重视学习西方技术工艺,而漠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也,于是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之西学介绍努力启蒙而无大果;江南制造局除在生产实践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外,在机械制图方面曾办学堂性质画图房,教授生徒外文、算学、绘图等课,1898年于此基础建立工艺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制造局造船部门独立,称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称江南造船所;1917年江南制造局本身改称上海兵工厂,1937年停办,日占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1953年江南造船所更名江南造船厂;1996年江南造船厂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江南制造局于晚清时期军备生产品质不佳,且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造船情形类似。主因技术水平局限于仿制、生产原料几乎全赖、人员薪酬偏高、申购物资浮滥及官僚机构臃肿等时代特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1日

    1964年——美国XB-70A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原型机首次试飞
    1964年9月21日,美国洛克韦尔国际公司北美航空公司XB-70A女神Valkyrie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原型机首次试飞。
    XB-70A——小展弦比三角翼鸭式前翼双垂尾基本构型,前三点式起落架;半硬壳式结构机身,主要结构材料沉淀硬化不锈钢(镀铜)、钛合金以抗M3超音速巡航高温,铝合金仅占1%,机身中、后段、机翼整体油箱壁板和垂尾蒙皮大量采用钎焊蜂窝结构;可变机鼻形状机头,可转动风挡整流罩兼顾降落良好视界及高速飞行机头流线型;悬臂式下单翼主翼后掠角约65.5度,翼尖可下折适应不同飞行状态增大方向稳定性、前移升力中心减小巡航配平阻力,鸭式全动前翼调整纵向配平及作升降副翼,双垂尾设计维持低速操作稳定性;机身下对称分布2个电控可调节矩形截面进气道各为3台发动机供气;为超音速巡航,无任何外挂。
    整体气动布局利用1956~1957年NACA(NASA前身)所提“压缩升力”理论(亦称骑波飞行——NACA研究发现,在某种高速下,适当形状的物体可使音障形成的激波托起之)。巨大楔形进气道和发动机舱置于机翼下,M3巡航时主翼的下折端除利用翼面缩小控制空气动力中心变化而增加超音速飞行稳定性外,并将机身前段所成冲击波包于机身下方无法自两侧扩散消逝,使飞机处压缩举升状态,主激波之后的正值静压力作用于宽大机翼下表面,而上表面无相应压力,形成附加升力,约当总升力30%,且压缩升力不产生相应附加阻力、飞机可用较小攻角巡航,进一步减小阻力。此使起飞重量由原预计的350吨降至240吨,为升阻比最高的载人飞机。
    机长59.74米,高9.14米,翼展32米,前置翼展8.78米,主翼总面积585.02平方米;总重250吨,空重93吨,机体结构重68吨,最大航程载弹量21吨,载油量136吨;6台YJ93-GE-3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F-4战斗机J-79发动机系列放大型,变距涡轮叶片,增重约680千克,推力增一倍)单台地面加力静推力14,000千克力,全推力耗油率约27000千克/小时;JP-6航空燃料;最大速度M3.1(21500米高度),巡航速度M3.0,进场速度500千米/时;实用升限21336~22860米;最大续航距离约8000千米(载油近B-52,但超音速巡航致航程短);乘员4:正副驾驶员、轰炸领航员和防卫系统操作员(原型机只设计正副驾驶2人);2个封闭独立逃生舱(原型机)可在超21000米高空、M3弹射逃生;作战飞行剖面高-高-高;计划造价每架5亿美元(当今100亿),实际原型机研发费用每架超7亿美元。
    登峰造极梦
    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航空技术逐步成熟,而火箭和导弹技术尚未充分发展,使飞机独具远程投掷弹药的战略打击能力。在其它技术兵器暂时不能参与竞争前,战略轰炸机可能受到的威胁主为中低空战斗机、截击机和性能未佳的防空导弹,于是战略轰炸机突防方式的设计决策自然指向进入防空力量仍未有效封锁的平流层,快速飞越防线执行任务并以相同路径返航。战略轰炸机技术乃在此未料将巨变的战场环境中向高级程度直线进化,势将从活塞螺旋桨亚音速的小蜥蜴蜕变为喷气式超音速的恐龙。
    入梦
    1954年10月,美国空军构想发展洲际轰炸机;后改为研制B-52战略轰炸机后继机,计划原取代B-52,以超音速、超高空突防投掷常规或核武器,要求具备同等于B-52的武器载荷和续航力;1955年定名WS110A武器系统计划,北美航空公司和波音公司参与设计竞争;
    1957年12月北美航空公司以高能量硼基燃料及压缩升力气动布局方案中标成为主承包商,通用电气公司负责J-93-GE-5涡轮喷气发动机研制。
    1959年WS110A武器系统定名B-70,并因毒性问题取消化学燃料计划,改用6台改进推力的J93-GE-3涡轮喷气发动机,计划研制1架原型机;1960年改要求量产装备战略空军。
    恶梦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苏联导弹技术进步,防空导弹成为高度速度突防策略的严重威胁,而XB-70设计为超高空超高速使其机动能力有限、庞大机身产生极大雷达反射截面又增加被导弹锁定危险性,战场生存能力剧降;同时洲际弹道导弹出现,以强大突防能力和更快打击速度占据竞争优势,开始促使美国战略思想向依赖导弹转变;作战效能方面,B-70以M3、高度21000米投弹的圆概率误差半径达1.5千米,精度低于弹道导弹,且不能精确打击移动目标;军事价值大降;又,XB-70适应高空高速飞行的超薄三角翼设计造成结构脆弱,难作强化改装遂行低空突破任务,再计划改作RS-70侦查机,但,当时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已与洛克希德公司研发U-2后续机型(原A-12截击机计划,后改SR-71战略侦察机),1959年2月RS-70计划被否;另,XB-70研发费用昂贵,较其预见使用价值实属大不值,势极微矣。
    破梦
    1960年发生U-2危机事件,苏联SA-2地对空导弹击落试图穿越其领土的U-2高空侦察机,证明凭高度安全突防的XB-70计划不可行。又,冷战中美国获知苏联已发展出SA-5地空导弹对付XB-70(实为宣传骗局)及米格-25截击机,更觉无用。于是取消B-70发展计划,将原定量产装备作为战略主力裁改至仅生产2架实验机作技术展示并保留第3架生产可能性,旋再缩为只制造2架XB-70原型机作气动研究,1964年在制第三架(YB-70A预产机名义)中途取消不完工。
    残梦
    1964年5月11日,第一架XB-70A首次公开展示。或有试图凭其飞行性能挽救发展计划。
    1964年9月21日第一架XB-70A首次试飞。后续试飞中出现蜂巢结构脆弱设计等问题。1965年5月7日试飞中进气导管前缘分隔板高速状态下破裂,碎片损毁发动机;1965年10月14日成功加速到M3、高度21500米,达到设计要求,但高速飞行承受过大应力损毁机翼蜂巢结构,左翼前端结构撕裂。重大结构缺陷使第一架飞行速度限于2.5马赫以下,并局限其实际测试功能。
    1965年7月17日第二架XB-70A首次试飞。机翼结构参考第一架试飞情况作彻底改良。4月30日第17次试飞创连续32分钟M3飞行纪录。
    1966年6月8日第二架XB-70A在意外事故中被伴飞的F-104撞到右垂尾,两机均坠毁,其中XB-70A正驾驶员凭逃生舱成功弹射跳伞逃生。发展计划挽救失败。
    后,第一架XB-70A继续试飞,但性能缺陷致无法接替第二架的任务;1967年3月25日入NASA国家超音速运输机计划作15个月飞行研究,1969年1月完成最后一次飞行,2月飞俄亥俄州莱特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入美国空军博物馆收藏展示。
    两架XB-70A共飞行125次(第二架46次)共249小时22分,其中超音速飞行106小时48分,M2以上飞行51小时34分。试飞项目多涉超音速运输机。
    XB-70研制中曾用14座风洞进行试验14000小时,其中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试验占45%,空气引射系统试验占35%,振动和颤振试验占20%。
    唇亡齿寒
    原作XF-108三倍音速截击机计划以与XB-70配套,休斯飞机公司研制,设计任务拦截苏联高速轰炸机及为B-70护航,装备ASG-18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和GAR-9空对空导弹(即后AIM-47),后因B-70计划取消而随之取消。
    影响
    XB-70A开创了航空技术的钛合金时代;且B-70计划的发展成果获得大量高速飞行实验资料,后促成超音速运输计划,演化出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号及苏联Tu-144超音速客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2日

    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世纪中叶,美国南部畜奴州结盟引发南北战争,初占优势而各地尚未废除奴隶制,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敌对各州的黑人奴隶可获得自由。相关措施使大量工人及原黑人奴隶加入北方阵营,而南方大量黑人奴隶逃亡和反抗奴隶主,亦使多国支持北方,南方则因庄园经济崩溃、逃亡奴隶牵制兵力及不得外援而战败。后美国各州陆续正式废除奴隶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3日 历史上的昨天

    1846年——发现海王星
    1846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J.G.伽勒用望远镜在摩羯座观测到法国天文学家勒威UrbainJeanJoseph LeVerrier(1811~1877)预言的新行星,后命名海王星。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利用望远镜观测发现天王星。后连续天文观测,天王星实际运行轨道不能很好符合星历表,且偏差越来越严重,经多年探讨,认为偏差由摄动引起。
    1812年,法国人布瓦德发现天王星轨道理论计算值与观测资料存在偏差。天文界研究有疑偏差由一个未知行星引力摄动造成,人寻此未知者也。
    1842~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J.C.亚当斯开始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数学方法计算未知行星轨道及质量,1845年9、10月间将计算数据报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J.查理士和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G.B.艾里,预言摩羯座可发现一颗9等星,请予观测确认,得函者视之源非名望,不理。后知对应天体曾2次被格林尼治天文台观测记录确认为恒星。
    1845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研究天王星轨道理论,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建议其研究天王星轨道反常问题,遂利用天王星18次相关观测资料,凭万有引力定律,以数学方法求解33个方程,1846年8月31日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轨道和质量,并预测位置。勒威耶将计算结果呈送法国科学院,并函请拥有较大望远镜者帮助观测。法国天文界漠视之。
    1846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副台长、天文学家J.G.伽勒收到勒威耶所发信函,信中预言摩羯座δ星东约5度有一颗8等未知新行星,每天退行69角秒。伽勒即转交台长恩克,恩克正疑天王星外是否存新行星,恩克欲夜共家人度其生日,但允伽勒与助手达兰斯特即验勒威耶的新行星轨道计算数据;时,新的布兰马克星图正送达。是夜,加勒和达兰斯勒凭新星图以大型望远镜观测寻找,1小时余即在摩羯座发现星图没有的一颗8等星,位置与勒威耶的预言仅差52角分(与亚当斯之预言相差两度27分);24日跟踪观测,该星后行70角秒,与勒威耶的预言相差甚微;25日再观测完全确认勒威耶的预言。
    时,人谓此新行星为勒威耶星,后依勒威耶建议,遵天文学惯例据神话正式命名为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史,为牛顿奠基的天体力学与数学方法之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胜利。
    后,英国天文界肚子悔青,乃翻出所弃亚当斯资料作证,与法国掀起海王星发现权之荣誉争夺战,战火至今仍熊熊照天。而亚当斯不理此喧,和勒威耶友谊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4日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通车。为中国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公里。
    1905年8月京张铁路工程正式开工,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任总工;1905年12月开始铺轨;1909年7月4日全线铺轨工程完成;1909年9月24日通车。
    京张铁路路段多处山岭中,尤以居庸关、八达岭段工程为艰难,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使沿途线路坡变不超3.3%,且避免过多开挖隧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9-2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9月25日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成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9 16:11 , Processed in 0.10202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