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天回顾一点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5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6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6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7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8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9日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中国桥梁工程发展史里程碑事件之一、中国交通大发展标志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为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桥,江面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上层双孔双曲拱桥式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宽2米余;下层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双线,连接津浦、沪宁铁路;南北两端桥头堡高70米。江面正桥9墩10孔,各桥墩高80米、底部面积400余平方米。墩间距北岸第1孔128米外,其余9孔160米。
    南京长江大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设计及施工,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负责结构工程部分;中国桥梁专家梅旸春(1900-1962)任总工程师,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胡兢铭任设计总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方秦汉任钢梁总设计师,建筑学家及教育家钟训正任桥头堡建筑设计师。
    1956年,铁道部开始南京长江大桥选址和地质勘测;1957年8月完成大桥设计;1958年9月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备建桥;1960年大桥正式开工;1967年架设钢梁;1968年9月,铁路桥建成通车,12月29日公路桥建成通车。
    力承山河士与共
    二战前,中国交通基础与工程技术力量甚薄弱,桥梁工程作为决定陆路战略运输通畅与否的关键环节尚难独立为之。而当期之人,应交通之求自必出焉,又正值弱国之重历兵乱,救国图强者中,非从戎赴死沙场,亦有殚精竭虑而舍身于其事也,横断于中国南北之间的长江的巨大交通障碍之突破,即其之一。
    书生何言不丈夫
    梅旸春,清末1900年12月1日生,少聪颖,后入北京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习土木工程及电机;1923年公派赴美留学取机械学位,而志在桥梁,1925年入费城桥梁公司,勤为见绩且优于体育,时,中国羸弱甚,众乃视其待若日本人,梅旸春深耻之,深怀壮国;1928年返国从教。
    1934年,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筹建并主持设计杭州钱塘江大桥,为中国首座自设计自建造铁路公路两用桥,梅旸春受聘为正工程司。
    1935年,中国拟建武汉长江大桥,由茅以升所领钱塘江桥工程处策划,1936年完成初步规划。
    1937年8月13日,二战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层单线铁路桥就急通车运送军需;11月12日上海陷落;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建成全面通车疏散军队与难民;1937年12月23日,日军逼近欲夺桥为进攻要道,中国自炸毁之(抗战后修复)。
  钱塘江大桥通车前后梅旸春赴汉主持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前期工作。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梅旸春撤至昆明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司,为后方交通桥梁建设之事。
    二战至此期,中国沿海为日军攻占,外援物资陆路输入仅余势将不保的滇越铁路与1938年8月开通的滇缅公路。而滇缅公路关键工程之澜沧江功果桥设计通过能力过低,且为防空需建备用桥梁,乃由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主持设计新功果桥(后钱昌淦乘飞机被日军击落牺牲,为纪念故命名昌淦桥),为中国首座近代有钢加劲桁的公路悬索桥,梅旸春参与作全面审核。1940年11月昌淦桥建成通车,历时月余毁于日军飞机轰炸。
    1940年梅旸春转任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司,行湘桂铁路之战略抢通,关键工程为柳江大桥(铁路桥)。正值对外交通受阻,所订购钢梁不达,唯有湘桂铁路沿线所积浙赣等线撤退之旧钢轨与旧钢板梁,桥梁专家、湘桂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罗英(钱塘江桥总工程司)遂着梅旸春主持设计室用之替代,作新结构布局设计拼建,1940年11月建成柳江大桥,仅重1350吨,以致1941年末接轨通车而机车司机畏不能承,罗英与梅旸春即随车过桥得证安全,中南铁路战略通道打开。1944年4月,日军为破美军太平洋水路封锁打通大陆交通线而进攻湘桂,11月桂林陷落,11月7日中国自炸柳江大桥(1950年8月重建)。
    1944年梅旸春入茅以升所主重庆缆车公司任总工程司兼工务处长,设计建造望龙门缆车,为重庆首座登山缆车。
    至抗日战争将胜,茅以升组织中国桥梁公司以担中国战后重建之土建和桥梁工程。1946年中国桥梁公司成立武汉分公司,梅旸春任其经理,拟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逢内战经济萧条,遂以多面技术不择食,承揽可得建筑安装工程维持待机。
    1949年梅旸春参加抢修粤汉铁路被破坏桥梁,绩著,后任中国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
  后,梅旸春与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李文骥等建议筹建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正作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铁道部成立桥梁委员会为之,梅旸春兼任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主持选址勘测调查,并得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谷德振协助作武汉地区地质情况宏规推论。
    1950年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成立,梅旸春行其指导,并据曾与茅以升所拟大桥方案绘制5孔拱桁伸臂梁方案供选(受财物技术等多因影响,实际选用苏联专家所技术指导之9孔平弦双层钢桁架方案与苏联所供低炭钢料)。
  1953年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彭敏(原名周镇宇,铁道兵团第三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志愿军铁道兵团总工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中朝联合军运司令部抢修指挥所司令员)为局长兼总工程师,后以铁路桥梁工程专家汪菊潜(原滇缅铁路工程局工务课正工程司、中国桥梁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主持钱塘江大桥修复工程)为总工程师,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
  1955年,梅旸春主办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及引桥方案之征求于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单位和院校,得25式,经顾问委员会评审、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定,采用第25号方案。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动工,梅旸春负责主持施工,历重实践主导而力投现场。1957年10月13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建成通车(铁路公路两用桥),为长江首座永久性的固定桥梁。[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在武汉龟蛇两山间铺设一座长江浮桥。至清末,邮传部始拟武汉长江大桥修建计划。1913年詹天佑曾请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率土木科毕业生测量武汉长江大桥桥址。1929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又计划建桥,作设计及请美籍顾问华德尔博士勘测。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桥工处又作桥址测探,并请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拟定建桥计划。均未得实施,但也成为一定程度的先期资料获取和后来者的启示。]
    1956年梅旸春已改任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待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即受命研究南京、芜湖、宜都长江三大桥工程技术问题,全面突破长江障碍时刻将至。
    1958年中国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将武汉大桥工程局改为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梅旸春任总工程师,以建中国首座自设计自施工采用国产建材的特大桥。
    南京处相较武汉,水更宽深而地基条件更复杂,桥梁结构设计与工程技术必应提高方可行之,梅旸春遂查研资料及测探情况,并取技术人员协同之力而成初步全貌设想,后再历多方面交流探讨终定建桥原则、正式方案等事宜。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至三年困难时期,逢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延缓,梅旸春已患高血压症仍竭力斡旋求速进,未得如愿而待机。
    后工程恢复,梅旸春繁忙如故,心力交瘁遂数发病,继为之,终致病发山倒,速救治,已危重瘫痪。
    1962年早春,梅旸春疗养至可坐起,有盛之势求再作。而被强定返京休养,待行,不得作亦必求可再一观景象,许之,送至南京长江大桥工地南京岸码头以望,触景生情致情绪奋激,是夜病复发,怀不已之壮心长辞矣。是诚几凡所参建之桥未成即离之再憾,而终成之宏伟壮丽,当谓其功有在是敬也,一樽酹江......
    [按: 工程为大者,难预之失多不可免,有致参建者或伤亡之不愿之憾,虽当时之心智困于难绝其发生也应恨厌而力避之。但已为史者,多有不测例,实于民间铸为必经之痛,视若得以成事毕功之牺牲奠基,是为迷信之一,当其时,大建成功而竟无疏忽祸端者,反致众惧,惶然暗谓诡邪不可用之,成强待必死伤之祭祀。或有闻旧时某桥建成,而参者毫发未损,至典礼毕,请行,众俱惊怖狐疑不敢过,劝释未破所思,未果,通途久空人皆避,设计师无奈其论而大愤所为之废,竟择就众论之律,于所主建之桥投而自戕为牺牲,众得有死为凭,遂葬其并于桥头立碑勒纪,方安然通行矣。所谓牺牲,泰山鸿毛自有史断,千秋为镜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3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30日 历史上的昨天


    2002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

    2003年——中国首颗正式的科学实验卫星“探测一号”发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3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31日

    1939年——首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举办
    1939年12月31日,奥地利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举办首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1939年,欧洲各国间的战争逐渐演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波及社会各领域,奥地利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内部也发生派别之争,团队趋于崩溃,音乐指挥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经理克莱门斯·克劳斯 Clemens Krauss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举行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向外界发出信息,表明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1941年1月1日,克莱门斯·克劳斯在金色大厅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举办第二届新年音乐会。
    后,该项活动固定于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惯简称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曲目为施特劳斯家族成员(主要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后增加穿插其他作曲家的若干舞曲或进行曲)。并自1946年起正式命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5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进行电视转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配以古典的维也纳舞蹈。不久后活动发展为欧洲文化盛事,再后演变为世界音乐盛事。目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40余国进行电视直播,听众估逾10亿;1987年中国开始电视转播之。
    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形成加演3个曲目的传统,其最后两个必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加演《拉德茨基进行曲》时,现场听众情绪激动鼓掌打节拍,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随机应变转身指挥观众鼓掌,后此听众参与活动固定为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之传统(2005年新年音乐会取消此曲目以悼念2004年印度洋海啸罹难者)。
    198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加演《蓝色多瑙河》时被现场听众掌声打断,德国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 Carlos Kleiber应以向听众发表新年祝词,后指挥家作新年祝词亦成传统。

    1984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
    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奠基典礼,为中国首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长城站位南纬62°12′59″、西经58°57′52″,1985年2月20日建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DvsTY 发表于 2008-1-1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遵义 电信
1月1日

2002年1月1日 欧元正式进入流通

1999年1月1日 欧元诞生

1998年1月1日 我国与南非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4年1月1日 欧洲经济区成立

1988年1月1日 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开放

1985年1月1日 活跃农村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新政策


1984年1月1日 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

1984年1月1日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

1982年1月1日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1981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草案)公布施行

1979年1月1日 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1960年1月1日 刘家峡水利枢纽胜利截流

1959年1月1日 古巴革命胜利

1956年1月1日 《解放军报》创刊

1948年1月1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

1942年1月1日 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39年1月1日 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开除汪精卫党籍

1923年1月1日 彭湃担任海丰县农会会长

1917年1月1日 胡适发起文学改良运动

1912年1月1日 中华书局创办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04年1月1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诞辰

1863年1月1日 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诞辰

1085年1月1日 《资治通鉴》编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1日

    1084年——《资治通鉴》编成
    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1月1日,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成《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中国首部编年体通史、中国古代自《史记》之后又一历史巨著。全书294卷,并考异、目录各30卷,共约300余万字。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战国初期之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之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将行陈桥兵变,历时共1362年。内容主为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纂目的为叙述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以警示后人。
    中国自历中唐以来的长期混战后,至北宋再成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术文化重新繁荣,封建社会达到新高峰。而同时,新的社会环境背景造成内政多弊、御戎不力,宋朝积贫积弱局势不稳,社会各阶层多思何计应存,诸如依祖制柔治天下、变法图盛与困致反而行险等事多出,其中学士之流尤为史学者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则望借鉴历史指导政事以资安邦。
    宋仁宗赵祯期间,虽用范仲淹、包拯等良臣施政,历时40年仍未可根解社会问题而国力日衰,宋英宗赵曙续之求挽。
  司马光原患历代史籍之浩繁以致查览艰难,乃欲撮取其要以撰编年之史。初成《通志》8卷,述起战国下至秦二世,进表于朝,宋英宗赵曙关注之,于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诏于崇文院置书局继续编纂;宋英宗登极4年即病薨,宋神宗赵顼即位,雄心远虑,谓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司马光率领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继续编纂,至1084年书成。
    《资治通鉴》首为编年体通史,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并多以追叙和终言手法释其前因后果,览者易得系统明晰在目也。其主叙政治军事史实,以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与安危之迹,是成史鉴。其取材甚广,覆盖历代“纪传体”断代史之十七部“正史”,并采野史、传状。文集、话录等222种,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之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北宋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由司马光专为定稿统一修辞总其成,致全书如出一人手笔,行文简洁流畅叙事生动,具颇高文学价值,乃堪与《史记》并为中国古代史学双璧。其另选录前人史论97篇,又司马光撰史论118篇,以集编者政治历史观点。司马光另撰《通鉴考异》30卷、《通鉴目录》30卷,以备参考检阅;又由刘恕撰《通鉴外纪》,以记庖羲至周历史。
    《资治通鉴》成书后,1085年(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重行校定,1086年(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元年)校定完毕,送杭州雕版,1092年(元祐七年)刊印行世;1132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出余姚重刻本;后,其书以甚高历史研究价值和资以为政之功能历经刊刻传行天下,共成70余版畅销至今,现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之元刊本加作标点校勘重版,为其最佳通行版本。
    《资治通鉴》本为皇帝阅览资政御用史书,极重所述之详与实,凡历史重大事件必备陈因果而杜简率成罔,但也因成书所处封建制度背景之影响而少涉经济文化等项。

    1912年——中华书局创办
    1912年1月1日,中国近代出版家、教育家陆费逵与原商务印书馆同事戴克敦、陈寅、沈颐、沈继方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书局之创办,乃出版适应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封建教育体制的中国新式中小学教科书,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其绩深刻影响中国数代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梦想双子 发表于 2008-1-2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历史上的"昨天"
  有了"元旦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2日

    1959年——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
    1959年1月2日,苏联以“月球号”二级运载火箭(战略弹道导弹改装)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为首个月球探测器。
    20世纪60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空间技术发展进入登月竞赛阶段,不断进行前所未有的超出绕地轨道空间范围的月球探测,初期均为地-月飞行试验的技术开发和相关空间环境探测等奠基性的演习,苏联方面第一代月球探测器发射目的主在获得足够飞行速度和定向精度,以保撞击或近距飞掠月球并向地球发回探测数据。
    1958年8月17日,美国发射月球探测器失败;9月23日苏联发射月球探测器失败;后,苏联两次发射月球探测器失败。
  1959年1月2日,苏联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探测器球形,重361千克,携带磁强计、离子腔和微流星体探测装置,未走绕地转移轨道而以11.7千米/秒速度直飞月球;飞至距离地球11.3万千米时,为便于地面跟踪观察,探测器释放金属钠云形成第一颗人造彗星,金黄色,地面可见时间持续5分钟;1月3日,探测器以5995千米距离飞掠月球,行程中拍摄照片,测量月球及地球磁场、宇宙射线强度、太阳辐射,并探测太阳风等离子体,发现月球磁场几乎为零。后,探测器进入绕日轨道成为首个人造行星,所载无线电设备累计工作60小时。
    1959年3月3日,美国发射“先驱者-4号”月球探测器执行类似任务。
  1959年9月,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类似1号并携苏联国旗),重309千克,飞行中释放1千克金属钠粉制造第二颗人造彗星,以便地面测定探测器当时位置,9月14日,探测器以3.3千米/秒速度击中月球,为首个抵达地外天体的人造物体;探测器飞行过程中探测月球磁场及辐射带并传回数据。
    1959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月球3号”探测器,主要执行月背探测任务。探测器圆柱形,携带2台不同焦距光学照相机、使用太阳能电池、采用气体喷嘴控制姿态。探测器入转移轨道,10月7日正当日照月背时以6200千米距离飞掠月球,首次拍摄月背景象,覆盖月背面积70%,拍摄用时40分钟,共获29张照片,其中17张于飞行中自动冲印,再扫描转换为电视信号回传,月球不能再匿其背于人矣。后,“月球2号”探测器成为地球卫星。
    附: 人造彗星
    自苏联为跟踪探测器开始制造人造彗星后,1984~1985年美、英、联邦德国等国数次在空间研究中以地球磁场探测器释放金属云,形成人造彗星,以观测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之相互作用,及空间等离子体与尘埃气体的碰撞对彗星、行星和恒星的形成所起作用、核聚变能量利用之等离子体控制研究、太阳风干扰人造卫星和地球通讯和电力线路之机制、太阳风影响地球天气之机制、调试哈雷彗星探测设备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3日

    1843年——《海国图志》出版
    1843年1月3日,中国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1794~1857)编著的《海国图志》刻本出版。
    黎明前的微光
    中国古代历史推进至有明一朝,封建社会已顺坡直下趋坠朽,待重走积损成灾改朝换代的权宜老路而被大规模农民起义所重创时,满清入关予其致命一击并夺取天下,是建新名义之国。而封建制度社会基础不改,且世界文明发展的未达划时代飞跃,得以凭借地理因素继续遮断其他大陆的外来远程影响,于是清廷之必顾者,仍为自秦以来决定统治成败的典型农耕文明类型的社会群体的管理,脱胎换骨之战略动机自必休出,瓶更名贴而蓄旧酒,遂承古例行其复辙焉。
    经历皇族与中下层统治阶级的名正言顺与否的问题磨合、封建帝国自溃根基的问题调抚等过程后,作为封建阶级总代表的朝廷当谓安逸稳固矣,封建制度所内秉的社会个领域综合发展趋向的禁绝意图,自然再现历史地大行,由此,有清一代非至将亡之史,亦于恢复前朝所坏秩序谨慎调理再而自弱其势的必然轨迹上消磨时光,其世界之解,亦如前仆者,照守封建催生的儒家思想坐地自大闭关锁国也,概凡疆域之外毋庸勘实而尽断弱劣蔑视,意识主流乃非攻不御、非供不取,甚至不屑于图察其详,是以境外其他人群所居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等等文明发展情况近乎全方位不知也。
    而,正夜郎傲诩其自谓之盛世时刻,欧洲文明发展史已推进至封建制度消亡,并以工业革命促成各领域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巨大飞跃,相关诸国不仅实力强大,更划时代地能够突破地理障碍,对全球任何文明所在具备强烈影响的能力,并为获取经济利益而产生施加影响的动机。外环境背景的此次剧烈变更,于仍以封建制度维系其存在并阻碍内部变革的清皇朝,自然因国力基于落后的社会基础而休望屏蔽自保,于是拒涉往来必有逞强图入者,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晚清国门终于洞破。
    此害源于外而尚非古例之自坏统治基础,清廷诸员自必主虑御外矣。于是思其败因,见敌之强当有仿其为而能等力之策也,故而晚清一期部分接触较了解西方情况者,开始将应对战略推荐为效仿世界强国成势的发展方式,以作自身变革,为仿之,自然当须先知识之,于是求察之事,起于原困封建制度成害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之学观念的倡导基础,受对外战争失败的刺激转而认定主要考虑的研究对象为西方诸强,开始加速推进海外情况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决策。
    其中一操作,始于1840年中国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1785-1850)在禁烟运动中主持翻译小组编译英国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成《四洲志》,未及出版,清廷即因战败走投降路线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5月令赴浙江,6月又论罪遣戌新疆伊犁。林则徐行中过京口得遇魏源,以所编译《四洲志》、《澳门月报》及《粤东奏稿》等资料相与,望其编纂《海国图志》以醒国人,得放开眼界了解世情而挽救危亡也。魏源本于参与战争时调查敌国情况著《英吉利小记》广发以促国人了解英国,后再历战败而觉“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遂受林嘱为之;开明之士亦谓识明西洋为济国强国之举,助其采集国外资料也;魏源并咨询出洋者以广所闻。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月3日于出版刻印本初版计50卷。后至1847年扩为60卷本,1852年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征引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余种、各种奏折10余件及魏源亲历之事。魏源于文中示其编撰目的乃“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主旨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此,大破中国传统夷夏之辨文化价值观,摒弃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之陈旧自封史地观念,实于中国树立新的符合实际适应当代的世界史地知识,有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而拓宽国人视界之宏意,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时代风气。
    《海国图志》主内容为介绍当时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情况。全书分6部分,各部分侧重不同。
    第一部分《筹海》4篇。从议守、议战、论款三方面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败后应采取的防患未然措施;系统论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并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新见解。
    第二部分《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供全新世界各国地图约百幅。大展中国为天下中心之旧谬观念所略之全球状况。
    第三部分《世界各国史地》,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材料,罗列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等。
    第四部分鸦片战争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国外情报资料。
    第五部分船、炮、枪、水雷等武器制造图样、西洋技艺、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等。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系统介绍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的日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魏源于资料整理中,认识到西方并非蛮荒之旧观念所谓,反较之中国具更进步文明,故务实而自觉近代思想观念,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命题,明确“夷之长技”乃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并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均应学习引进。
    《海国图志》全书除《筹海》及各部分之叙文、按语、《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为精心撰述外,其余多为辑录别著行汇编而成,故未细考汇编之资原有欠缺和错误,另受编者对西洋了解之未详,亦有若干论断未切其实,非尽精准也。
    《海国图志》版出,中国社会封建意识仍极深浓,一书休望即动众心也。时,国中绅士固以百万计,识文可读之者更当数倍之,而鲜有细览详思其意所在,反以颠覆墨规恒断之兀引取守旧朝官之责难,甚恶其美夷之言视同大逆不道,由此,书于中国刊印唯约千册而已,未起大泡。
    内销转出口
    1851年及后之数年,《海国图志》偷渡入日本计15部,日人大开眼界,首得详悉西洋诸国,贵之,官与学取以阅。
    1854年2月,美国海军抵日本,迫日本德川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后,西方诸强群至相胁签署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日本趋陷向半殖民地状况。日本有识者忧国之难苦索救方,正《海国图志》出现,有激维新变革者之思想。由此,该书之求者剧增,1854年日本翻印《海国图志》,起阅读热潮,至后,日本转译翻印计出15版,成明治维新意识触发因素之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4日

    2004年——“精神号”火星漫游车登陆火星
    2004年1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Mars Exploration Rover,MER)第一部火星漫游车“精神号”(Spirit,MER-A)由登陆舱携带在火星古谢夫环形山 Gusev Crater区域成功实施半软着陆。
    勇闯魔鬼城
    火星为最接近地球的太阳系地外行星,并因根据至今依托实证经验成为生命可能形态、形成和维系的环境条件判据之通行主流观念,宇宙空间距离问题造成的包括月球、地内行星的相对容易到达天体中,已探测确认除火星外显然缺少生命存在所必须的水和大气,或温度太高,即环境恶劣程度远超生命存在的逻辑允许范围;另,技术发展的相对缓慢,使超越月球的行星际探测尚难进行目标地理环境状况的全面深入的细致考察,火星则因此已被粗略探究揭示出迥异于地球的不似支持生命形成的小质量、稀薄大气、未见河湖遍布等环境概况,但又仍以温度偏低又不太甚的条件,和未被明晰的微观环境底细,在局部或有水、小环境或支持生命存在的猜测中难辨真伪、于是自人类文明发展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便大感兴趣于火星探测,屡屡试图详查其情。
    而远远大于探月的空间距离,使人类至今未破的宇航器动力方式、动力能源、载荷、飞行控制、生命维持等技术障碍所支撑的实地详探活动之失败风险大增,由1962年11月1日苏联发射“火星1号(Marsnik -1)探测器开始火星探测(飞离地球1亿千米即失踪)起算,至20世纪末,各国实施的火星探测活动共30余次,其中大半均失败于发射和飞行中途、着陆阶段、着陆后故障或失控坠毁,以致人有恨骂火星乃探测器坟场且存食尸之鬼也;剩余部分,则仅作不着陆飞掠环绕的非细致探测,或不能获得全面详细考察成果的着陆小范围、少量项目考察,于是火星是否有水有生命的问题仍未解决,也就仍要竭力达成火星详细探测以最终结论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定每26个月发射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执行寻找火星生命存在与否的探测任务。
    1996年11月7日美国发射“火星全球勘测者”(Mars Global Surveyor,MGS)探测器,1997年12月12日进入378千米火星轨道,首次利用太阳帆板进行气动刹车,以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绘制火星表面图,研究火星地形和重力场,测定火星表面和大气的水和灰尘,研究火星天气和气候、火星表面和大气组成、火星磁场以及变化,并为后续探测器提供中继服务。重要探测成果为发现火星表面存在磁场,强度约地球磁场1/800;火星表面存在坑洼和丘陵,有尺度等同南大西洋的风暴,存在强磁物体;火星地壳有更广泛分层现象,说明火星有地质活动史;发现证明火星曾经有水之海洋痕迹;回传数据显示火星两极存在大量冰、可能有液态水;拍摄发现原低分辨率观测所谓火星“人脸”的构造实为小山一座尔。“火星全球勘测者”至2001年2月结束主要工作。
    1996年12月4日,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探测器,1997年7月4日到达火星,着陆器首次采用半软着陆技术,以降落伞、减速火箭和气囊直接进入火星大气层,减速中作大气测量,后以18m/s速度撞击火星表面,继而弹跳跃15次再滚地2.5分钟,稳定于撞击点外约1km处,释放一辆六轮“旅居者”漫游车,重10.5千克,地面操作系统据车与着陆器所获图像遥控之,研究低价火星表面探测可行性,检验漫游车与着陆器间、着陆器与地球间通讯、及检验成像设备和敏感器性能,研究进入火星大气的技术、绘制长期详细的火星表面图,为进一步勘探提供环境特征,另作岩石和土壤分析等活动。“旅居者”漫游车
控制时间受火-地距离电磁波传输用时影响而滞后约10分钟,漫游车运动范围距着陆器约10米,设计寿命7个火星日,实际工作2月余,传回彩色照片16550张、火星土壤和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15份,及大量气候、风力、风向等测量数据,至1996年9月27日与地面联系中断。
  1998年7月3日,日本发射“希望”号火星轨道器执行火星大气和磁场探测任务,先入340×400000千米椭圆地球轨道待转移,计划1999年10月11日入火星轨道,而推力器故障消耗过多燃料失机动时机,改暂入椭圆太阳轨道,计划再会合火星时再入轨,而2002年4月电源故障致主引擎燃料冻结大失机动能力,为免撞毁于火星改变航线放弃入轨,于2003年12月14日只作894千米最近距离飞掠而再返绕日轨道,失败。
    1998年12月11日,美国发射“火星气候轨道器”(Mars Climate Orbiter)执行火星天气、气候以及水和二氧化碳研究任务。1999年9月23日启动发动机减速机动准备入火星轨道,原计划以140千米高度进入火星大气层,而发动机制造商以英制单位标称其推力,地面控制方则误解属公制,将英制数据未换算直接输入公制模式电脑系统,致探测器机动路径最低高度实为57千米,而设计最低安全高度为85千米,于是气动加热超承受能力,烧毁,失踪,失败。是为单位换算与无核对默认习惯“小”问题引起的科学史大龌龊事件。
    1999年1月3日,美国发射“火星极区着陆器”(Mars Polor Lander)执行火星南极着陆探测任务,12月3日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失去联系,原因不明,失败。
    21世纪初,美国调整“火星生命计划”,定21世纪前10年作5次火星探测,频率降至每26月1次。详为2001年“火星测量者”(Mars Surveyor Program,MSP)计划;2003年“火星探测漫游者”(Mars Exploration Rover,MER)计划;2005年“火星勘测轨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计划;2007年“火星搜索计划”(Mars Scout Program,MSP);2009年“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计划。
    2001年4月7日,美国发射MSP计划中的“奥德赛”(Odyssey)火星轨道器,10月23日入火星轨道,10月30日开始执行探测任务,收集火星水的现状及其深度、火星表面地质构造和所受辐射的特征数据,以确定火星环境是否适合生命存在,提取火星气候和地质特征,研究对未来宇航员构成潜在威胁的射线,对火星表面作详细矿物学分析和放射性环境测量,并作为2003年火星漫游车和其他可能任务的通讯中继星。“火星奥德赛”轨道器在轨收集数据至2004年7月,再作为通讯中继星工作至2005年10月。“奥德赛”火星探测器所传回火星极地图像和数据表明火星可能有大量水冰,再掀火星探测热潮。
    2003年6月2日,欧洲航天局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携带。12月19日,探测器释放“猎兔犬2号”登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失踪,至2004年2月仍不能恢复联系而放弃,失败。
    冲过鬼门关
    2003年6月11日,美国实施MER计划发射太空船携带“精神号”火星探测器,行程约4.8亿千米,至2004年1月4日实施火星登陆机动,为好摔好打滚不撞毁而选择地势平缓开阔的火星古谢夫环形山区域为着陆点。
    着陆过程为先调整姿态使隔热屏朝前,再而分离巡游舱以约5.4千米/秒速度在120千米高度进入大气层,历时约4分钟降至约9千米高度、速度约1600千米/小时打开超音速降落伞(改进自原“海盗”号、“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所用);继而抛弃隔热屏,降至约6千米高度着陆器脱离登陆舱;降至2.4千米高度雷达开始工作捕获地面信息(着陆控制系统据以决定制动火箭点火时机),降至2千米高度摄像机捕获地面图像(拍摄地表照片与参照物对比测算探测器水平运动速度,控制系统据以选择性点燃特定的横向喷射火箭达成减速);降至284米高度气囊充气准备实施半软着陆,接以134米高度、82千米/小时速度时减速火箭点火,至10米高度使垂直方向速度降至零;后切断缆绳抛弃降落伞(以防被伞衣伞绳包裹缠绕而作茧自缚不能动弹),以自由落体方式下坠撞击火星表面,以气囊缓冲弹跳约10米高并翻滚约10分钟,在初始撞击点外约1千米处终于稳定,着陆历时计约6分钟。后气囊回收,着陆器展开太阳能电池板,伸出全景摄像杆,开始向在轨的“奥德赛”轨道探测器(正好飞越上空)发送数据,将信号中继传回地球。
    后,着陆器释放“精神号”火星漫游车,开始执行火星表面机动探测任务。
    再后,美国“机遇号”(Opportunity)火星漫游车于2004年1月24日登陆火星梅里迪亚尼平原参与探测活动,两车以所携精密探测仪器搜索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并判断火星是否曾经存在适合生命体生存的环境;及凿岩采样检验样本,发回火星岩石和大气等信息。至今两车已获得若干火星曾有水的证据,超期服役中。
    又后,美国于2005年8月12发射“火星勘测轨道器”,2006年3月10日入火星轨道,是至今最先进、最大的人造火星卫星,携带最先进探索装备,拍摄高清晰的火星地表图片、进一步研究已发现的可能有水区域,为后10年的机器人探测器登陆火星选择着陆点,并于摄像任务结束后作为火星着陆器的通讯中继。
    至2007年8月4日,美国发射“凤凰号”火星着陆器(Phoenix Mars Lander),计划于2008年5月登陆火星北极(正有充足日照、极冠的冰冻开始消融暴露土壤)的Vastitas Borealis大平原,执行首次北极地区着陆探测找水任务,设计用时3个月,掘取土壤分析,以查明是否含水(2002年“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以在轨光谱计所获数据表明火星北纬65°以北地表以下0.5米厚度土壤可能含大量水冰)。
    美国另计划于2009年发射“火星科学实验室”火星车、至2014年前取回首批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最终确定火星是否有生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5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6日  历史上的昨天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7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8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9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9日

    1923年——实用旋翼机首次成功试飞
    1923年1月9日,西班牙工程师J.西尔瓦 Juan de la Cierva Codorniu设计的C.3式自转旋翼机在马德里成功试飞。
    比重大于空气的飞行器技术发展初期,除了由模仿鸟类飞行原理思路发展的固定翼飞机外,另有试图利用旋转叶片向下鼓风提供升力的直升机技术开发。因动力技术发展不能提前完美解决推重比偏小的问题,使直升机飞行的实现晚于固定翼飞机领域。
    而固定翼飞机必须依靠足够强的水平方向相对气流掠过翼面产生升力,使其在经常发生局部对流的大气环境中进入顺风降低相对气流速度的威胁状态,升力不可控地陡降,导致失速而坠毁;并且固定翼飞机的起降必须经历保持相对于当地空气准水平较高速度移动的过程,不能脱离宽阔平坦地面的硬件支持,于是应用中天气因素经常引发失控事故,且地面辅助设施建设维护成本颇高,不能完全满足尽量安全及随意选择起降点、大大减弱后勤依赖性的通用化需求。
    于是,搅动相对静止空气向下鼓风而保持升力安全升降的改良技术被研究,内有一分支为旋翼机,思路乃固定翼飞机的变形,固定翼换为旋翼,靠水平方向相对气流的吹拂使桨叶被动旋转,得以向下鼓风产生升力,此设计,妙在飞机失速下降时形成相对气流,则旋翼必被动旋转鼓风产生升力,等效于降落伞之裹挟空气减速,虽然下坠但速度不太高,多可避免过度猛烈撞地之灾难。
    后,旋翼机得技术开发支持,旋翼由单纯靠风驱动的被动方式改为有动力的主动旋转,则完全不依赖水平方向相对气流也可产生升力量,于是实现无滑跑的垂直自举、悬停和下降速度可控,气象条件和起降场所适应性大增,演化为直升机,自转旋翼机作为技术发展的过渡类型很快退出主流。而直升机升力和方向控制设计等问题,虽然起降大显美妙,但对迅速发展的航空需求而言,运载能力与速度不太理想,未能成为货运客运主流;固定翼飞机则凭相关动力与气动技术继续发展,得以发挥载荷速度优势,并以大大盈利的商业应用促成后勤设施的建设维护,照样称霸航空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1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10日

    1863年——第一条地铁投入运行
    1863年1月10日,英国伦敦大都会铁路 Metropolitan Railway正式运行。大都会铁路起帕丁顿(现帕丁顿站),止于法灵顿街站(现法灵顿站西北),长度约6.5千米,为第一条市内载客地下铁路。
    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已在工业革命背景中迅速发展为人口规模超百万的大城市,地面建筑密集,造成街道狭窄,市内交通拥挤不畅。
    1843年,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参考铁路火车运输的高速度和甚强运输能力,首先构思修建城市地下铁路以疏导交通,遂向政府建议为之;历财政等问题影响,至1854年英国议会批准修建伦敦城市地铁系统,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行,每10分钟发出一班;地铁运行首日载客量即达4万人次;时以蒸汽机车运营,兼通风设计不足,所排放煤烟常致人晕,但此运输方式大利市内交通,人照趋用,运行第一年载客量达950万人次。后,伦敦地铁不断扩建,至1890年第一条电气化地铁投入使用;至今,伦敦地铁总长逾400千米,其中地下部分约160千米,年载客量近1亿人次,成为市内交通主要方式,并于周边地区地铁系统以换乘达成贯通。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其他国家大城市也建成地铁投入运行,地铁开始普及化现代化;至今,地铁已成为世界多个大型城市的市内交通主要方式,其中英国地铁最发达,总长约1000千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8-1-1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月11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6 17:52 , Processed in 0.051238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