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天回顾一点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6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7日

    1872年——首次环球海洋考察
    1872年12月7日,英国“H.M.S.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开始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开端。
    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木质三桅蒸汽动力帆船,由英国皇家海军小型护卫舰改装,长68.9米,排水量2306吨,风帆和蒸汽机混合动力,船长G.S.内厄斯。船载科学调查仪器设备并设实验室。调查队以英国爱丁堡大学博物学家C.W.汤姆孙任队长,英国海洋学家、近代海洋科学奠基人默里等6名科学家为队员。
    此次海洋考察活动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至1876年5月26日结束,航程68890海里;考察范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调查内容含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项目,水文观测站位362个,海洋深度测量站位492个,深水拖网采样站位133个;采集大量水样、沉积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标本;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测到8180米深度;在太平洋深海海底首次获得锰结核样品;测得调查区域地磁和水深情况,绘制等深线图、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物分布图;了解到海洋深层水温分布规律,总结得出各海域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恒比结论;否定重物不能沉入海底的论点;新发现海洋生物715个新属及4717个新种。
  1880年7月,英国成立“挑战者号出版委员会”,以全球76名科学家研究调查资料和标本,所有调查研究成果编成《 H.M.S.挑战者号航行科学成果报告》(50卷计2.95万页),至1895年出齐。默里与A.F.勒纳尔分析底质样品而合著《深海沉积》、发现深海生物软泥和红粘土、提出深海沉积分类、首次把海洋浮游生物研究与海洋渔业调查紧密结合、;深入研究珊瑚礁提出其对环礁和堡礁成因的独创见解、发现温度假潮现象等,另与约尔特合著《大洋深处》、著《海洋》等。
    海洋科学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大半,陆栖之人类初始难入其境探查详明,所解多依临岸巡观、水面行船及浅层网钓而触及皮毛零星,也大大限制了对全球地质情况的认识。至15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求使远洋航行与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成为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适应海洋环境的动机大出,而对其进行系统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便成为万众催促的迫切任务,司职探究的自然科学的相关领域由此开始发展;地理大发现活动的有意无意实践中,将可应用的造船、动力、导航、计量、制图及样品采集等技术逐渐出现并改良,不系统完整的零散探险考察资料也不断积累,待各种社会需求已发展到必须显著依赖对海洋的透彻了解时,为揭示海洋地理地质水文气象和生物生态等情况的科学而系统完整的研究就历史必然性地发生和发展了,而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自然是入海行波探索观察并取其所存,以作定性定量研究认知的必需实证材料,即专门的海洋科学考察。
    海洋科学发展史不完整列举
    人类各时期在涉及海洋的活动中有意无意了解的海洋相关情况。
    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科学创始人、诸多学科奠基人(或至少谓先驱之一)泰勒斯Thales提出大地浮于海洋猜想。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及就古代而论的博学大成者)亚里斯多德在勒斯波斯岛研究海洋生物,于所著《动物志》记述爱琴海动物170余种。
    1492~1504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船队进行大西洋横渡探险;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船队作大西洋绕非洲至印度洋探险;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作首次环球航行探险。
    1569年墨卡托发明地图绘制的圆柱投影法。
    1579年哈里森制成满足远航要求精度的航海天文钟。
    1600年吉伯特发明船位纬度测定用磁倾针。
    1673年英国玻意耳发表海水浓度研究论文。
    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凭所发明的显微技术在荷兰海域首次发现海洋原生动物。
    1687年英国牛顿用引力定律解释潮汐。
    1740年瑞士贝努利提出平衡潮学说。
    18世纪40年代,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在爱琴海发现底栖生物种类组成随水深变化形成不同分布带;后据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将欧洲海域划分为若干动物地理省。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 Carl van linné著《自然系统》,仅涉及少数鱼类、软体动物和珊瑚等海洋生物(后,海洋生物研究方逐渐拓展加深,成为海洋科学重要领域)。
    1766年起法国航海家布甘维尔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船队探险考察大洋洲,采集大量博物学标本。
    1768~177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 Cook船队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科学考察,获得首批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调查资料。
    1770年美国富兰克林发表湾流图。
    1772年法国拉瓦锡首次测定海水成分。
    1775年法国拉普拉斯建立大洋潮汐动力理论。
    19世纪~20世纪中叶,海洋探险逐渐演化为海洋大规模综合调查,及海洋研究的深化,积累大量资料、形成相关理论体系;观测到许多新现象;为观测方法革新创造条件。
    1831~1836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环球探险。
    1839~1843年英国罗斯进行环南极探险。
    19世纪40~50年代英国福布斯出版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欧洲海的自然史》(海洋生态学经典著作)。
    1855年美国莫里出版《海洋自然地理学》(近代海洋学经典著作)。
    1859年英国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经典著作)。
    1860年 J.弗莱明在地中海2160米深处海底电缆上发现双壳类、腹足类、水螅虫、八放珊瑚和蠕虫等动物,触发深海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环球海洋考察,后继研究获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学从传统地理学领域分化而出,逐渐形成独立学科,并以巨大成就激起海洋调查研究热潮。
    1884年迪特玛证实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恒比关系(海洋化学领域)。
    1891年英国默里出版《深海沉积》(海洋地质学)。
    19世纪末,挪威海洋学家南森率领“弗雷姆”号探险船对北冰洋和大西洋进行系列考察,实地观测流冰群发现北冰洋海水环流模式,揭示北洋海流成因为北冰洋水团和北大西洋水团的密度差异;南森发明颠倒采水器,解决了海洋调查中采集水样难题。
    1888~1920年,美国“信天翁”号调查船广泛调查东太平洋,首次获得东太平洋海域环境诸要素。
    1902年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 ICES成立,为首个国际海洋科学组织。
    1903年桑德斯特朗和海兰·汉森提出深海海流动力计算方法。
    1905年埃克曼提出漂流理论。
    1908~1913年现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奠基人、丹麦C.G.J.彼得松定量研究北欧海域底栖生物,划分生物群落,估算水域生物量。
    1919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建立下辖海洋处(1931年正式成为国际物理海洋学协会 IAPO)。
    1925~1938年,德国“流星”号科学考察船进行南大西洋以海洋物理学为主并包括水文、气象、生物、地质等项目的调查,主要成果为获得310多个水文站点观测资料;探明大西洋深层环流和水团结构基本特征;首次使用回声测深仪测量大西洋深度,发现大洋底部和陆地一样崎岖不平,纠正了原推测大洋底部平坦的错误观点。其收获引发挪威、荷兰、英国、美国、苏联等先后进行环球航行探险调查。
    1925年、1930年,美国建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1942年,美国海洋学家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莱明合著《海洋》(The oceans),全面系统深入总结此前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研究,为海洋科学建立标志,为现代海洋科学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非军事的海洋科学领域恢复并发展进入现代海洋科学阶段,海洋国际合作调查研究更大规模进行[含: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 IGY;1957~1965年国际印度洋考察 IIOE;1963~1964年热带大西洋国际合作调查 ICITA;1965~1977年黑潮及邻近水域合作研究 CSK;1968~1983年深海钻探计划 DSDP;1971~1980年国际海洋考察十年 IDOE;1977~1979年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GARP;1980~1983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1980年后,有关机构提出世界大洋环流试验 WOCE、大洋钻探计划 ODP、全球海洋通量研究 JGOFS、热带大洋及其与全球大气的相互作用 TOGA及其组成“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耦合响应试验 TOGA—COARE等多项为期10年的海洋考察研究计划,其中1993年决定实施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 CLIVAR,为期15年、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涉及全球海洋所有方面和问题。]
    1946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
    1947年南太平洋委员会 SPC成立。
    1947~1948年瑞典“信天翁”号调查船进行热带大洋调查,历时15个月,总航程13万千米,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红海布设测点403个,重点于三大洋赤道无风带,主作热带深海调查和深海底地质采样。后全部探测资料和沉积物岩芯样品以10余年整理研究,出版《瑞典深海调查报告》计10卷36分册。
    18世纪~20世纪50年,全球共进行约300次单船走航式海洋调查,世界大洋及部分主要海域温度和盐度分布、大型水团属性及海底地形的轮廓性认识基本完成。
    1949年英国国立海洋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世界气象组织 WMO成立(官方组织,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1957年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SCOR成立(民间组织)。
    1959年海洋学联合大会 JOA成立(政府、民间组织混成,世界海洋科学家的联合大会)。
    196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简称海委会IOC,官方组织,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负责协调海洋科学活动)。
    1966年国际生物海洋学协会 IABO成立(民间组织,隶属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1967年国际物理海洋学协会 IAPO改为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 IAPSO(民间组织)。
    1968年美国“格洛玛·挑战者”号海洋钻探船开始参加深海钻探计划 DSDP执行调查任务,发展动力定位、声纳再入技术、取芯钻头改进和取岩心方法改良等深海钻探技术;所收集大量海洋学资料使已初步形成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化学、古气候学得到重大发展,并开拓出海洋考古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格洛玛·挑战者”号成果例如促成为深海盆地形成及沉积物的认识,为海底扩张造成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有力证据;在墨西哥和西非近海海底发现具石油开发前景的盐穹构造;在南极地区发现1500万年前开始形成的冰川;发现1200万年前地中海是充满盐和石膏等矿的“死海”;发现混浊流从亚马逊河将粗砂输送到中大西洋中脊等。
    1975年国际生物海洋学协会 IABO建立珊瑚礁常设委员会。
    至今海洋科学国际组织除联合国系统以外,由政府间、民间或政府-民间混合成立已近百个左右。
    文明由陆地拓展至海洋
    二战后的海洋科学,因各国政府大幅增加研究投资,使研究船数量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后,专门设计制造的海洋研究船成主流,并将计算机、微电子、声学、光学及遥感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调查研究,成果远超此前总和,所获诸如板块构造学说创立、海底热泉的发现对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球化学的新启示、海洋中尺度涡旋和热盐细微结构的发现与研究,以及大洋环流理论、海浪谱理论、海洋生态系、热带大洋和全球大气变化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或进展。
    至此,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逐渐由局部而全面、从表面而深海,海洋学渐渐独立并出现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分支,是为海洋资源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历史阶段的表现。

    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
    1988年12月7日,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强烈地震。震级里氏7级左右(各方报道数据混乱,于6.9~7.1范围),震源深度18千米,震中距斯皮塔克20千米,震中烈度X度。地震报道死亡人数各方数据不同,于2.5~10万之间;地震使斯皮塔克、列宁纳坎(现名古姆利)、基洛瓦坎等主要城市和震中附近数十村庄建筑设施严重破坏,并使叶日万市附近核电站于震后为安全计永久关闭,经济损失共计100亿卢布,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损失,为20世纪苏联灾害最严重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非甚高,且发震于近当地时间中午人多未眠时刻,而建筑毁坏甚严重,其因在于地处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积压所成高加索山脉地壳活动较频繁范围、作城市工业区,而缺乏防备意识,建筑求低成本速成但无抗震设计、建材质量差,遂致逢震甚易构件破坏而倒塌,有报道谓斯皮塔克城因之夷平、居民伤亡过半,而列宁纳坎建筑物倒塌80%、人员死伤过半,基洛瓦坎建筑物破坏50%,失其居所者计约50万;而当地防灾意识缺乏、无减灾预备,致使失措难应付、无适当救援工具,并因道路破坏通讯不畅延误时机,外援难速达,后掘死者几全为建筑倒塌所埋压,乃过别例所证震后数小时内可救出之期限也平;又季逢大雾,引发救援飞机坠毁死亡近百人的空难。亚美尼亚经济几至崩溃,是为发展经济与现代工业而忽视防震之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8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9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0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1日

(暂乏可陈)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12-12 14:0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2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3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4日

    1408年——《永乐大典》编成
    1408年(明永乐六年)12月14日,《永乐大典》编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文明传承的手写本唯美主义与失传危机
    1403年(明永乐元年,即明建文四年,朱棣为示正统承袭,故使史书删除建文帝在位之记载尔),朱棣夺明建文帝朱允文之位而为明成祖。朱棣者,甚好标榜文治武功者也,乃于文治方面命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修大型类书,编纂宗旨谓“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繁”,着大学士解缙等为之。
    解缙即领百余人日夜编修,历1年余草就《文献大成》,天下不得竭尽,朱棣未称意,固求其全,遂集朝野文士宿学三千重修,调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全部藏书并搜采各地典籍为考,以解缙和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太子少傅姚广孝及礼部尚书郑赐监修,医学家、太医院御医蒋用文与赵同友各为总裁、副总裁,史学家陈济为都总裁。1408年编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全书22937卷(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计约3.7亿字。内收先秦~明初典籍资料约8000余种,内容含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等等等,时人谓其“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为中国史上规模空前的类书。
    所辑录书籍悉照原著抄录全书或篇段而不易一字,具极高的有明以前古代中国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文献保存价值。[后,清乾隆年间于该书未散失前参考以编《四库全书》,有辑出元代以前的世所不传佚文秘典含经史子集385种4926卷等者。]
    全书体例据明朝《洪武正韵》作拼音检索,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甚便检索。
    各册硬裱书面包以粗黄布。正文全以毛笔楷书(检索部分依字录其各种字体)手写而成,每半页八行,大字一行,小字双行,每行28字;书中另附大量精致插图,以白描手法绘制山川地形。
    难久自全者终必大失
   《永乐大典》独此一部手写之纸质正本(即所谓“永乐正本”),体积达40余立方米之巨(按: 颇类敦煌藏经洞文献之原量)而又分载万余册中,编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散灭之机已然大潜焉。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永乐大典》移运北京,藏于宫中文昭阁。
    明嘉靖年间,嘉靖帝好古礼文,殊爱《永乐大典》,作必备之参考经典以用。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北京皇宫发生火灾几殃及文昭阁,嘉靖帝大急失态作救运《永乐大典》勿得毁失,后颇忧于其之唯一也,乃命抄一副本分存防危。
    1567年(明隆庆元年)副本誊成(即所谓“嘉靖副本”),格式、装帧全按永乐正本(唯独特于各册书后注示重录之官员,均为明嘉靖时期者)。至此《永乐大典》得有全册之二部 [按: 现世流行多谓其时正本移藏文渊阁而副本藏皇史宬,此怪断颇自迷晕——若果然,当乃于史料得查之去向确证,但又何以大哭于据史料不知其嘉靖后之行踪耶? ——参见正本去向之后叙,怪哉这虫到底怎么回事????]
    至明亡,永乐正本已世不知其何在(史书可查正本最后出现时间为1567年明嘉靖帝丧葬期间,故而或有力图寻找者考究推测正本可能随明嘉靖帝葬入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也,缘乃嘉靖帝珍爱之并谓抄成副本之意为分处收藏,便可能求以正本随葬也,而今人谓史书无有见示正本具体后存何处历何相扰,以致实际存灭难详权称失踪成谜矣,并有发永陵得正本之难料对否的可能)。
    《永乐大典》嘉靖副本随着永乐正本之消失,又成现世孤本,现考其所历之难于明末清初至今时段不连续地粗略为:
    有明期间副本先藏故宫皇史宬;
    明清交替间开始见毁于战乱;
    清康熙年间在皇史宬被发现时已佚不少;
    清雍正年间移藏翰林院敬一亭;
    清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清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与《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百余册;
    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破坏和抢劫翰林院时丢失不可计数之量,其中英军劫掠最多,作战利品运回英国;后,部分官吏偷盗售与洋人;
    1875年(光绪元年)清理《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仅存5000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点其存数已仅800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嘉靖副本仍存者几尽焚毁,残余者多被八国联军劫掠或散入民间;
    1908年(宣统元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查之仅余64册;
    至1959年,经搜求、捐赠及归还,共得嘉靖副本215册,另加复制本共计730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后,中华书局陆续自全球各处再收65卷影印出版,总量795卷。
    至今,《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世界10余国30余公私藏家中,含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现世总计仅约400册矣。
    [按: 此痛,亦为印刷术推广应用并大行共享流传以保留文明成果必要性之反面范例,图载存而行易毁失之策,极端稀少者虽万贵亦多不得善终必也。]

    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
    1906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之父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1858-1947)发表论文《论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提出能量的量子化假说。量子物理学诞生。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解决经典物理学理论不能解释热辐射能量不连续分布的问题,提出一个物理学常数——普朗克常数的假设,基于此,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解释了实验现象。由此,普朗克提出量子化假说,认为辐射能只能以量子为基本单位的整倍数形式辐射出来。此假说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观念大变革,促成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领域的最重要成就,普朗克常数 h 也成为最基本的物理常数之一。

    1911年——人类首次到达南极
    1911年12月14日,挪成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率领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5日

    1984年——苏联发射“金星-哈雷”号探测器
    1984年12月15日,苏联发射“金星-哈雷”1号探测器执行金星探测任务,并首次执行哈雷彗星探测任务。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为对其进行探测,苏联在金星系列探测计划中增加相关项目,于1984年12月15日、12月15日相继发射“金星-哈雷”1号、2号探测器。
    “金星-哈雷”号探测器重4吨,仪器平台载分光计、质谱仪、磁强计、电子分析器、电视摄像机等探测装置,主要任务探测哈雷彗星气体成分及其外流速度,拍摄彗核红外和光谱照片、获取彗核大小与温度、尘埃质点和气体分子性质与密度分布等数据。
    1985年6月11日、6月15日“金星-哈雷”1号、2号探测器先后向金星表面投放着陆舱探测金星土壤和云层,再以金星引力作用变轨飞向哈雷彗星。
    1986年3月4日“金星-哈雷”1号距哈雷彗星1400万千米,开始执行探测任务,拍摄到数十张高质量哈雷彗星照片;3月6日距哈雷彗星8900千米,进行综合考察,首次拍到彗核照片,显示出彗核由冰雪和尘埃粒子组成,后经照片分析确定彗核呈花生壳形状,长约11千米,宽4千米。1986年3月9日,“金星-哈雷”1号以8200千米距离飞掠哈雷彗星,拍到彗核更清晰照片700余张并传回彗核理化特性、彗核周围气体与尘埃等方面探测资料,首次发现彗核含二氧化碳,并找到简单有机分子。
    本次哈雷彗星回归,其他国家也对其进行探测。
    1985年1月8日,日本发射“先驱者”号彗星探测器,于1986年3月11日以700万千米距离飞过哈雷彗星。
    1985年7月2日,欧洲空间局发射“乔托”号哈雷彗星探测器,于1986年3月14日以607千米距离飞掠彗核,拍摄慧核照片1480张,显示彗核凸凹不平,确定尺度为长15千米,宽8千米。
    1985年8月19日,日本发射“彗星”号探测器,于1986年3月8日以15万千米距离飞掠彗核,拍到彗发周围氢冕照片。
    1978年8月12日,美国发射国际日地探测卫星3号,在本次哈雷彗星回归期间更名为国际彗星探测者,变轨以星载仪器执行探测任务,于1986年3月28日穿越哈雷彗星彗尾,探测彗星周围空间环境特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6日

    1920年——海原大地震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中国甘肃省海原县发生大地震。震中北纬36.7度、东经105.7度,震源深度17公里,宏观震中海原县干盐池。震级里氏8.5级、矩震级7.8级,释放能量估约2.2亿吨TNT当量;烈度Ⅻ度。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全球有震级记录以来第二大地震及大陆板块内最大地震、中国近代史内陆地区最大地震、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大地震、中国地震科学大发展的触发事件。
    震撼全球
    海原县位青藏高原东北缘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黄土高原西北部六盘山余脉及月亮山以北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属以大幅度水平左旋走滑著名的海原断裂带,于此次地震中形成起自固原硝口经海原、西安州、干盐池至景泰县兴泉堡的断裂带,全长220公里。在干盐池西发现十几条石砌田埂被大地震的断裂带错开,错距2米,方向为反时针扭动。
    此震发,极震区烈度Ⅻ度,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东起固原,经隆德、西吉、海原、靖远而西止景泰诸县,面积计2万平方公里。可致较大伤亡的烈度Ⅷ度区面积逾5万平方公里且盖甘肃省中部渭河以北人口稠密黄土地区。地震波及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251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领土1/4强。
    极震区内地貌剧烈改动,山崩地裂成陵陷谷。震中和极震区范围内出现普遍而强烈的构造变形带和各种规模巨大的其他现象,银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之长城被地震切割,黄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断成沟地,连山裂为巨口,平地出现小湖(是以确定震中烈度达到Ⅻ度之最高级别)。极震区出现各种断层,长者达数十公里;水平断距最大达17米,垂直断距如野马脱缰横直各呈,断层错断山脉田埂而穿河越谷,断层展开地带居民住宅破坏最重,多村夷平。当地史料述其时之况有谓:“状如车惊马奔,轰声振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顷刻之际,何所为金汤巩固者,顿成秃垣缺隙,昔之亭、台、楼、阁变为瓦砾之场,畴之画栋雕梁,成为平坦秃垣,呜呼!迂劫之可悯。”“大震时地体膨胀约高十余丈,建筑物四向甭斜如爆裂,悬挂物摆动无定向,案上陈列品四散乱逃。”并有驼队行间于地裂张合所吞之闻,等等。
    此震,海原、固原等4城全毁。海原、固原、西吉、靖远、会宁、静宁、隆德诸县发生大规模滑坡,仅西吉县夏家大路至兴平间64平方公里范围内滑坡即达31平方公里;固原县石碑塬形成滑坡体长3500米;海原县城以南李俊堡篙艾里发生规模罕见大滑坡,滑坡体宽800余米,自山滑下旋而复上直逼清水河对岸山坡中部堵塞成湖,河水积淤数里深十余丈;会宁县清江驿响河上游莲台土山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靖远县种田和海原县西安州、陈家营等处多报打场石碾起跳约1米余高及有落下砸毙牛之例。震中外200公里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震中外400公里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百户;震中外700公里太原房屋间有倒塌;震中外1000公里北京电灯摇动、人晕目眩;上海报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报掉绘泥片;汕头报客轮荡动;香港报大多数人有感;远至越南海防附近观象台亦致时钟停摆。地震破坏总范围覆盖震中附近全部县城与相邻的青海省全境,边界西南至四川云南、东至绥远山西、西北至新疆等地。震动持续十余分钟,全球96个地震台记录到此次地震,其中日本东京地震仪以12倍放大倍数也记录到其绕地球2圈的面波(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公园庙碑勒“环球大震”记之)。大震后余震频繁,有报石碾蹦跳不已,一日数惊,南京教会临时地震台至1921年11月共记录其有感地震571次;余震持续至1923年,能量释放总历时达3年余。
    震后,曾有海原所邻中卫、伏羌等处火山喷发及形成多处温泉之报道。
    此震发于当地时间人多就室睡眠之夜,兼无小震之先警,便一发暴烈,更因震动强烈范围所盖宁南、陇中甚贫,人多于山坡穴土而居,建抗震性能不佳若塌极易人死于内之拱窑、崖窑,而极震区内大面积的黄土质地疏松、裂隙发育易渗水(含水饱和则将于震时发生沙土液化之害),且底面随古地形变化呈起伏状,又加沟谷纵横之切割支离,乃于高烈度地震中房屋窑洞大量倒塌而黄土严重滑坡埋压(现宁夏南部及甘肃黄河以南,洮河以东、秦岭以北及六盘山两侧广大范围内建筑物破坏严重。时,据地方政府不完全统计,房屋、窑洞倒塌达50万间,破坏和损坏者不计其数;烈度超过Ⅷ度黄土地区发生巨大密集崩塌滑坡,摧毁甚或掩埋不少居民点。),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极重。
    未止,季逢寒冬大雪,而粮食衣物多埋压废墟中,震区之民衣食住疗俱乏及猛兽侵袭,而重损范围巨大几无救护、尸骸无力掩埋等问题,导致灾情加剧;仍未止,时值中国军阀混战阶段,大震严重破坏交通并致灾区经济瘫痪、技术基础薄弱影响情况调查(时,中国尚未建立地震观测台站,震后历时一月方查明震中位置)之外,北洋政府不作积极救灾,并政局动荡贪污腐败及各方势力阻断运输线,外界赈灾物资无法及时顺畅送达,于是灾害剧加,不可自救又不可获救之地饥饿至人相食而1921年瘟疫蔓延,成天人共肇浩劫。时《陕甘地震记略》报道述震后灾区之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后官方报道(仅计甘肃省内受灾11县尔,而实际受灾之县境达约70余)死亡人数即达23万余(其中海原县死亡7.3万余,灭全县过半),极震范围的西海固地区数十里内人踪近绝而荒草没胸,诚不堪之涂炭也。
    后,震时原建筑破坏之严重使海原地震带上居民知其险而放弃窑洞居住方式,改作较抗震的砖木结构房屋居住。另,地震中及地震后人口减少之剧,使灾区家庭和社会结构崩溃,海原地震带社会生态改为人相爱惜,同族或非血亲残缺家庭多收养孤儿如己人而共济;又性别严重失调,男远多于女,为成婚及收彩礼补贴生活故,人更愿求收养孤遗女孩;且,为繁衍传嗣故,多不究虑原遵之伦理规范,仅据双方之自愿为条件组建新家庭而免度远房婶侄之配适否等旧条;人力之巨困而难急在前,救灾中事,则唯勇承其责者自举为首引领活动而官府亦顺存之。
    现,此震的海原幸存者唯余3人尔,是其事之最后人证也。
    现,海原县西南有一万人坟场葬此震之罹难者,每年12月16日左右,其散在各地之后嗣多有赴以祭奠,为记劫忆难而思亲惜生之悼警不忘也。
    附: 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的起步
    此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开始负责地震工作,以调查和报告中国境内发生的地震,并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研究。中国地震科学正式创立。
    1921年,北洋政府内务、教育、农商三部派遣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首批地质学家、矿产股长翁文灏和中国首批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谢家荣及王烈等6委员赴灾区调查。由兰州附近之调查起(后谢家荣转赴甘肃玉门作首次石油地质勘察)继而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再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调查历时4月,除了解灾情,另特别着重科学考察,因震区位交通本极不便之六盘山地区使考察范围受限,未可实地考察震区之大部分,但也获得大量资料,为中国地震史首次大地震详细科学调查。(后翁文灏提交中国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中国第一张中国地震区分布图、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地震危险带。)
    1921年,国际饥饿救济协会专家霍尔 J.W.Hall、克劳斯 U.Clormik、麦克考尔密克 E.Mcormik等亦赴震区调查,1922年于美国地理杂志发表调查结果《在山走动的地方》,报道大量灾情资料,尤精细于描述地震滑坡,并附震害照片。
    1922年,中国在世界万国地质大会宣读关于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的论文,中国地震研究开始汇入世界科学界。
    此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即计划自建地震台;1921年派员赴法国学习;1923年开始筹建;1930年中国首个现代地震台在北平西山建成,由翁文灏主持。中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观测地震。
    20世纪中叶起,中国地震科学加速发展。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6人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历时1月余,取得较丰富一手资料,初步查明海原断裂带和地震破裂全貌。
    1970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再次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同期,中科院兰州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宁夏分室对海原大地震的地震形变带进行详细调查,进一步查明断裂带全貌。后,资料编整出版《1920年海原大地震》。
    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召开“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进行海原活动断裂带研究,历时4年出版《海原断裂带》。
    地震科学研究素材
    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断裂、滑塌、地裂缝、鼓包凹陷等地表形变遗迹,至今保留完好,另在六盘山至贺兰山一带发现海原地震带古地震事件和构造活动遗迹,使宁夏成为世界地震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自1981年起,中国国家地震局所属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地震局、甘肃地震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多单位多国学者专家对海原断裂带和海原大地震进行多学科专题研究,其中最重要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宁夏地震局联合开展的220公里海原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和活动断裂带专题研究、海原断裂带古地震三维探槽(海城镇刺尔沟探槽)揭露等项目。
    海原县境保留1920年大地震遗址具代表性者13处,含海原县干盐池唐家坡田埂错动、海原县干盐池解解家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海原县干盐池城垣遗址、海原县西安乡袁家窝民房遗址、海原县城关乡小山地震地表遗迹、海原县李俊乡联合村海子遗迹、海原县干盐池乡石卡沟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遗迹、海原县高台乡刺儿沟探槽剖面、西吉县蒙宣乡党家岔堰塞湖遗迹、固原县彭堡乡石碑塬塌山遗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7日

    1903年——第一架有动力载人飞机成功试飞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奥维尔·莱特 Orville Wright和威尔伯·莱特 Wilbur Wright兄弟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有动力载人飞机“飞行者”flyer号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基蒂霍克海滩由奥维尔·莱特驾驶成功试飞,最大飞行高度约3米余,飞行距离36.5米,留空时间12秒。航空发展史进入动力飞行和实用化阶段。
    “飞行者”号飞机——双翼机,长度6.5米,翼展12.3米,高度2.74米,机翼面积47平方米,机身空重280千克。2副二叶推进式螺旋桨,滑橇式着陆装置。动力装置1台自制四缸活塞发动机,自重70千克,功率12马力(8.8千瓦),链式减速传动。操纵面鸭式布局,升降舵于前、方向舵于后。驾驶员1人,俯卧操纵。滑轨起飞方式。
    鸟人的故事
    [按: 资料如海,口干难吐,唯作方法选择发展史小点,直颂歌词欠奉]
    麻雀是只小小鸟
    人类所处生物圈环境之实体,下承固态地壳,上扣宇宙真空,中夹大气一层,其天然状态稀薄不至虚微若无,又浓稠不足飞牛在天,于是生物凭借自生运动器官动作从中获得的反作用力强弱水平,仅支持相对非常轻盈的个体达到实用程度的推力重量比,得以离地出水活动其中焉。例如微小至体重与气体分子相较不差极大的微生物可扮扬尘随风飘散,进化结构决定无法太大个的昆虫可膜翅主动扇风飞舞,运动功能和躯体构造高度进化的不重鸟类等也能凭借强壮羽翼和合理外形猛扑迅飞到达较大推重比而浮空移动;再重者或生存行为模式问题不具专业运动功能者,则以身试气不得其承载了。
    直立行走的大蚂蚁
    生物中演化出一物,其祖攀援丛林而后惯地栖,趋向以心智动手脑造用工具谋生,躯体力学构造与运动器官功能必然匹配所愿而发展,是为生物界陆军系列之人类也。因其长期所为,自身运动模式自然前肢悬空拿物而后肢踏地曲直矣,又重智取动器打斗,无须硬走有勇无谋之蛮力路线也,于是以飞天评价,乃形状谬陋肢细力小而赘肉沉骨太多,连可能发展成舵具的尾巴也贪座累压而搞丢了,极端地不属空军系列培养毛料。但,其心比天高,望鸟虫腾空而妒忌艳羡,不守本分反而逐渐不耐行地矮跳之深困二维移动模式,自古多有化蝶成鸟之痴想,并图效仿最显得意美妙的飞禽而离地翱翔,于是为求结果等效而穷尽可为方法的飞天试探不断折腾出来了。
    行动代号燕么虎
    此文明发展史中壮丽恢宏的千秋大梦,其始之主流战略思想便锁定为兽躯而禽形化,以成鸟人一个,即简单理解能飞者之所以能飞,思路攀附于有其形便具其能、仿其扑楞便如其之飞。[按: 幸好细察透思不在太先,否则自古就知晓蛱蝶有喷气推进飞行模式,岂不知会捣鼓出什么屁屁来,史记之翻览颇须捏鼻暴汗矣,险哉我祖......]
    于是为理想首图者,乃大玩奇装异服技术,粘羽持扇飞奔振臂而蹦跳不已(现存“世界鸟人大赛”即其开山残影),结果自然是甚低驱动功率甚低传动效率与稀薄空气之联合作用,推重比计算公式分子如象压蚁,所获举力大败于地球引力,谓跳尚可,与飞无关。
    此路不通,退求其次。至少力扮生物界空军系列与空降部队之乘风滑翔以近夙愿,于是仍以躯体形状装饰方法假生翅膀尾翼,登高大坠试图御风,实险甚,且未解风性,无畏或鲁莽者多有伤亡,入航空发展史先烈之辈。但如此利用工具辅助,稍得回避自身动力的不足,而外物易于取大并初涉真实飞行气动原理,仿已适应飞行条件之鸟的翅膀外形,再因迎风受力面剧增,开始于滑翔试验中或有正巧产生足够浮力的情况,得以较明显大的滑翔距离貌似禽鸟也,广义而论的人类飞行时代开始。但此模式本属无动力的被动适应气流变化状态,又因极不熟悉空气动力学特性,滑翔成功之事不过例胜,而失控坠落伤亡仍然频繁且惨烈,成促使设法改以有动力飞行并能防止失控的可怕教训。
    为有牺牲多壮志
    后,航空试图在各技术领域继续争先进行,概有热气球氢气球而飞艇发展思路的空气浮力作用升空试验,及继续简单模仿禽鸟动作的以机械装置增大扇风功率托起的扑翅机试验,及原只计划模仿鸟类形状并利用自然风(即环境自有的相对速度非零的气流)滑翔的“懒惰信天翁”式滑翔机技术开发。
    前者虽可行也较易实现(回避以气流提供提升力的高难技术问题,只有整体平均密度比当地环境空气更小即可),但多完全被动于自然风的影响,上下是较主动控制,而水平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均不能自决,在主动意义上仅伪三维水平而已,人自大不满足(后改良而增加动力装置控制水平方向,但也困于整体过大不能快速灵活飞行及风毁危险性极大的技术致命伤,仅在飞机未突破技术障碍前勉强予以实用,规模小,效果不佳,在航空发展史上成一现之昙花)。
    中者,则以大谬的技术开发思路始终不达足够的推重比,始终只在陆上貌似狂欢节玩具地扑楞乱跳,倒使再观其旧景之影片时人皆得以抱肚滚地大笑,为航空发展史上的滑稽奇葩一朵。究其所败根本,即空气远未浓稠至如水之能支狗刨而泳程度也,且动作如烈马抛人之凶狂,能起也人不堪乘矣。
    后者,以力控气流之吹拂正中鸟类飞行原理主要骨干(有扇风兜风承受推力,及翅膀形状使气流分离绕行出现压差产生升力),成为航空技术突破的最重要铺垫。为使滑翔机成功与气流相互作用达成取得升力不失控的目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不断发展,并为解决实物试飞不便获取试验数据等问题开始发展风洞试验的辅助方法(1869~1871年英国F.H.韦纳姆建造第一座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飞行必须了解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开始被系统详细而深入地研究,滑翔机技术也得以不断提高,但其缺乏动力的弱点仍显著表现出来——无风无高度差则休想起飞,自然风的不可避免的突变也极易导致失控坠毁,并有自然风力经常不太强决定了滑翔机载荷不高的问题,使此技术的应用既不具备足够价值也颇危险,唯有进行革命性的技术升级方能大展。
    浴血的凤凰
    19世纪末叶,正诸方航空技术先驱作突破实用障碍的飞天努力。
    1890年,报纸杂志有报飞行试验消息,及航空先驱者之一、滑翔机之父、滑翔飞行家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 O.Otto Lilienthal的飞行器概念图。
    1891年,李林塔尔身装二翅首次滑翔成功。后深攻滑翔技术,设计制造出第一架实用滑翔机,历时5年滑翔飞行计2000余次,最大滑翔距离350米。有美国莱特兄弟者,受当时飞行热潮影响而开始关注也,有入行之念矣。
    1896年,李林塔尔死于滑翔飞行失事。同年,美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航空先驱塞谬尔·兰利 Samuel Pierpont Langley成功试飞蒸汽飞机模型,又继而芝加哥工程师 Octave Chanute进行飞机模型试飞。莱特兄弟受连串刺激决定设计制造飞机,乃取阅李林塔尔等人著作及飞行相关资料研究,奠其航空知识基础也,后转入实际试验,所经营自行车店人员泰勒 Charlie Taylor参与。
    脱胎换骨
    时,航空界理论于技术水平不足的危机多发,例有飞行技师皮尔坠机死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失控坠机等,人多谓无望飞机以动力飞行也。莱特兄弟基于前人成果并细行试验研究,且鉴于李林塔尔事故而注重平衡操纵问题,图明气动特性而得处置也。
    莱特兄弟研究鸟和风筝飞行情况,先设计制造滑翔机进行稳定操纵试验,1900~1903年间制造3架滑翔机进行载人滑翔飞行,期间发现与当期科学界观点悖的气压中心侧转现象,发觉前作机翼气压数据必有谬误,乃于1901年建造一座低速风洞(截面0.406米×0.406米,长1.8米,气流速度40~56.3千米/小时),制作200余个各形机翼模型进行千余次风洞实验,获得完整试验数据,发现并纠正李林塔尔所编空气压力数据表的误处、发现机翼升力与展弦比正相关规律、设计出较大升力机翼截面形状;认为飞机的平衡、上升和转弯可通过偏转舵面实现;发明卷角翼尖以保证横侧稳定与操纵,实现飞机绕三轴运动。
    系列试验至第三架滑翔机,技术革新已达到稳定操纵要求,但留空时间仍嫌太短,乃以第三架为基础开始设计制造有动力飞机,动力参考当时汽车技术,计划采用汽油活塞发动机。经测算,所设计滑翔机最大载荷90千克,而发动机制造业水平只可减重至190千克,遂以相关技术人员合作自制1台;发动机驱动问题由此产生,经试验研究选定为发动机驱动螺旋桨,再由螺旋桨推动飞机;螺旋桨效率又成问题,试验设计解决之;起飞方式则设计为滑轨方式。1903年莱特兄弟设计制造出一架有动力飞机“飞行者”号。
  飞行器中的好小伙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开始进行“飞行者”号试飞,因技术不成熟诸多问题失败。
    1903年10月,兰利设计制造的全尺寸内燃机动力飞机进行船上弹射载人试飞,坠落而败,此致美国舆论谓不可能进行有动力载人飞行(1914年美国飞机设计师G.H.寇蒂斯打捞此机改进成功试飞)。莱特兄弟鉴期经验教训,严格检查飞机各部件,并制定严格操作规定,以优化其项目各环节也。
    1903年12月14日,莱特兄弟再次进行试飞,滑轨倾斜以图利于起飞。谁登机操纵问题乃有你无我,抢! 不决,遂掷硬币以定,奥维尔·莱特中彩,于是发动起飞,滑行3米即挣脱固定铁丝而起,旋即速度大减坠落,失败。分析之,应为滑轨倾斜造成过早离地,螺旋桨未达高转速良好工况,于是动力不足失速也。遂改起飞方案,作水平滑轨,由螺旋桨推动起飞而不赖滑行作用。
    1903年12月17日,再次试飞,奥维尔·莱特驾驶,螺旋桨转至高速,飞机突然挣脱固定装置升空3米余,飞行36.5米,留空12秒,试飞成功,有动力载人飞机时代开始。
    同日再进行2次试飞,兄弟轮流驾驶,最好纪录飞行距离255米,留空时间59秒。
    后,莱特兄弟告知报社求公布,前败在心,人不信之,拒发表消息。后,莱特兄弟继续改良飞机进行数次成功试飞,人仍不鸟,反讥之。
    1908年,莱特兄弟所设计制造飞机技术水平已提升至飞行距离超100千米、留空时间超1小时,判定航空应用时代已到来,遂宣传于各国,人照旧漠不信睬。
    又后,因一战将起,欧洲先出新技术兵器需求,开始半信半疑邀赴法国进行飞行表演以验性能,事方有进展,同时,美国政府也开始关注飞机而发标采购。于是莱特兄弟兵分二路各于欧美进行飞行表演,动力载人飞机技术优势大显,飞机热潮席卷全球,至此,飞机应用局面正式打开并迅速发展矣,人类也真正进入了移动意义上的三维世界,飞天大梦成真。
    再后,火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连大气层也可完全脱离,是为方法变更而绝对完全主动驱动运载平台之故,更不拘泥于躯体自有运动功能之思维境地矣,堪谓文明进步的灿烂光芒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8日

    195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通讯卫星
    1958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斯科尔”号试验卫星,工作寿命13天,为第一颗通讯卫星。
    1945年,英国空军雷达军官、科幻作家克拉克 Arthur.C.Clarke参考雷达微波信号传播情况,开始进行远程通讯技术的理论研究,首次提出在地球之外建立通信中继站的概念。
    1945年10月,克拉克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发表论文《地球外的中继站》,设想在地球同步轨道定点放置人造卫星作为微波中继站,及在同步轨道等距放置3颗人造卫星实现覆盖全球的中继通讯。
    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人造卫星,卫星通信技术即被关注。
    1958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斯科尔”号试验卫星,进行低轨道单向传输延迟通信试验。
    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1号”Telstar 1通讯卫星(美、英、法联合研制),椭圆倾斜轨道,提供跨大西洋信号中继服务,受运行轨道影响工作不连续。
    1964年8月,美国发射“同步3号”通讯卫星,定位于东经180度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为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首次实现跨太平洋电视信号传送、实现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电视实况转播。
    后,同步通讯卫星系统迅速发展,而通讯功能不断增强,定点位置利用接近饱和,并以通信容量大、覆盖面积广、费用低廉等技术优势而为通讯领域重要部分,至今仍为电视信号最主要传播方式,虽大容量海底光缆技术也不能替代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19日

    1280年——中国元朝颁行《授时历》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12月19日,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颁行《授时历》,定自1281年起实施,起算历元1281年。此历法相对于旧行者多有技术升级,例如正式废除旧习惯的上元积年算法而依据实测数据可任选起算历元、以万分法代替分数法表示数字、应用完善的三次差内插法修正日月五星运动不均匀的影响等,为中国古代最精密历法,及中国古代传统历法发展的最高峰。
    参与制定《授时历》主要人员为宋元之际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历法学家许衡(明历理、《授时历》主编),理学家、科学家杨恭懿,邢州学派“紫金山五杰”的张文谦(邢州学派代表人物,制历机构太史局主持),刘秉忠(倡议修新历者),张易(制历机构董事),王恂(主推算),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主持大规模大地测量、天文仪器设计制造、观测、《授时历》文稿整理),等等。[按: 历法之制所涉理论技术和实施范畴甚广,休乱偏颇戴有色眼睛谓其功尽归相与者之非全部,文明活动多领域均重涉的系统工程问题。]
    历法历法历变的算法
    正所谓春秋代序人种地,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对气候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愈加关注,遂求得查其况以预未来而安排耕作收获也。又,社会的发展造成人口日增而宜居之处难拓,势必要求单位面积农田之产量提高,大非良工的刀火简法自不能完成合理利用客观条件获得高回报的任务,于是诸因俱工以达极致的精耕细作技术肇演焉。
    如此一来,强烈影响农业活动最终结果的气候因素就越来越被重视并设法对付了,知彼知己,方可不殆,自然要求对气候事件进行越来越高分辨率的了解和未来状态预测,为求精确比对和计算,乃趋向于将其与时间的计量问题大作瓜葛。
    于是操作层面上适应性地向计时的客观参照事件观测描述推算问题演化,大有数其时点而忘记其动机老祖之跑题色彩(对于农业的服务而言,当然待文明发展到计时目的重涉别用阶段后,只考虑这老祖反而又成过分拘泥了,事超正题,噎住不侃),历史进程中便逐渐元神出窍而唯言掐表尔,待时间测算完成后再从结果中加工出各行业需求的应用价值。
    由此,计时技术的历史性前差后优原因,便使历法相关活动的计时客观参照事件趋向于选择为相对最方便定标的、坐地观天可察不可扰的天体间位置关系周期性变化之天文现象,以此类关系在时间上特定瞬间的独有特征为标记,来代指当时观测地之气候动态,描述之及推算预测未来特定瞬间天体间关系,及以气候动态之名称谓其时点,并举其算法备用,等等,是为历法之捣鼓也。
    而,所参之自然现象,内秉与相扰本在,休得关系锁死规律永恒之固,再加观测者能力与应用技术不可极强,计时误差自不能免,又涉实时应用精度水平的要求走匹配文明发展程度而先粗后细道路,与足用不求过的策略等,各时代的推行历法便不同程度存在误差及设计服务功能缺少对新需求的预备,而不堪未来某时世界的应用了,于是必须废行之而依赖已有技术再作观测计算推演,基于更高精度实测数据查明客观参照的更精细动态,建立匹配当代文明活动的新历法,于是世所通行的历法在历史上不断旧去新来也了,发展总趋势即适应于即时需求提高精度,当然于古代也有大量玩形式改历之事,缘于帝王更替惯以行新历法示其正统独霸也。
    同在一星球
    后,随文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各地域相互影响趋显著阶段,以及计时用途远超过去时代,世界通用历法势必确立,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格里高利历》(即所谓公历、阳历者也),开始公元计时,而仍仿中国古代习惯作年号纪年,未彻底融入世界;1915~1916年袁世凯谋称帝,欲依中国古代封建皇朝习惯作其私有年号,天下共击败之,未得通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以公元纪年,年度称谓问题不再成为晕人之菜了。是为时间非私有,何必自扰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0日

    1932年——发现抑菌合成药物百浪多息
    1932年12月20日,德国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 Gerhard Domagk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百浪多息(Protosil,偶氮染料磺胺米柯定)能够治疗链球菌感染,为第一种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第一种磺胺类药物。现代医学开始进入化学治疗阶段。
    链球菌为常见化脓性球菌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产褥热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在抗菌药物应用前,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经常无法对付而恶化导致死亡,以致于轻微创伤等现谓之小事都具有危及生命的巨大危险。
    化学合成之剑
    医学发展之初,因对生物界认知和应用技术的不足,懵懂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在实际属于对付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时,既不知其存在,也缺乏有的放矢的对抗办法,而致病性微生物以极多种类极大数量和极易接触侵入人体、繁殖迅速而损害作用强烈的活动能力广布于环境中,必然成为人类未衰老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人体虽凭不断进化适应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努力防御,但面对显然变异更快的病原体的超饱和的攻击,势必不堪其烈也。于是,人类自利用设计功能为物理作用击打劈刺或者阻隔、初级化学作用烧溺等的“西瓜击破法”之工具应付感官易察的大块头有害生物(基本属于破坏目标躯体生理功能,使其丧失施加物理损伤作用或注入有毒物质的化学作用之范畴)后,必然趋向于力图制造使用主凭化学作用的有效工具,以“芝麻磨灭法”对抗躯体微小到感官不能直接察觉、而且数量多得掐虱子难挡其蜂拥的微生物威胁。此战争中,虽然通过试验筛选而发现利用了若干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以经验科学形式作为药物投入临床对抗,但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困顿和筛选提取提纯技术等限制,效果甚不理想。
    欲得成功,必然需要先能洞察明了微生物界情况,以及获得制造新工具的技术基础。至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不同种类理化学特性和应用价值的物质的需求,便促使原服务于炼金炼丹动机的初涉化学领域并奠定一定知识技术基础的化学迅猛发展,开始人为制造出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品,此品之出,多有本图他效,但以历史阶段同步形式在其他领域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如医学、生物学等,已将对致病原因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生物方向。
    自古患病者,需休养并施用某种物质以疗也,于是自17世纪中叶荷兰列文虎克 Antoni van Leeuwenhoek发现微生物起,经19世纪中后叶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 Louis Pasteur研究微生物证明证明发酵及传染病由微生物引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血液学家、免疫学家保罗·埃里希 Paul Ehrlich依托化学工业与染料工业制成若干药物并提出化学治疗概念,医学界已清楚认识到造成感染的病原乃微生物也,而且用化学手段对付打有成功可能,于是凭借至19世纪后叶已趋完善的显微术、灭菌方法、加压灭菌器、纯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法、培养皿、琼脂凝固剂等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及发达的化学工业背景,在20世纪初叶掀起有机合成药物的热潮,并辅以动物实验验证疗效。由此,其中一种作为染料用途合成的磺胺类物质必然于发现、偶然于抢先地被发现具有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理作用(在试管中未表现,注射入老鼠体内表现,再施用于发现者多马克的被链球菌感染的女儿玛丽证明对人体也有效),并于后续研究中发现其作用之独特乃缘于非直接杀菌而以干扰细菌代谢方式抑制,迅即开辟出代谢拮抗药物研究的新领域。
    后,以百浪多息临床使用为起点(青霉素本稍先被发现,但涉及生物化学技术发展水平,未可抢在人工合成物质之前应用也),药物化学迅速推进,催生了现代制药工业、药物的发现由原来经验性为主而质变为相关理论指导下的药物分子设计及合成,多种且大量廉价的人工合成化学药物被应用于抗菌(但也历史性地以认知水平问题忽略了病原体的强大变异能力,在惯性思维影响在曾经并且至今仍然出现滥用问题,开启耐药性病原体发生发展之魔盒),并与医学各领域的迅速进展共同作用,使社会医疗条件历史性地显著改善,微生物致病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欧洲人口平均寿命亦就此大幅度延长。
    后,又历非磺胺类的多种抗生素抗菌药、治疗非细菌的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的合成药物、应对非微生物感染的精神疾病治疗药、心血管药物、抗溃疡药物、前列腺素类药物、免疫调节剂及各种酶抑制剂,及各种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活性肽、神经递质等作为先导物和利用基因工程和其他生物技术发展研制新药等越来越深入广泛的阶段,过程中整合多种学科领域,出现生物医学基础学科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新药研究提供了更新的作用机理、靶标和技术方法。
    至今,药物化学发展进入组合化学方法、高通量筛选和基于受体结构的分子设计等研究领域。目前已有约6000余种用于疾病防治的化学实体计约6000余种,得控多种疾病,但仍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缺损、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因有效药物未制成或量少而未得解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搜星星 发表于 2007-12-2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超长的历史贴啊,顶一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1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2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2日

    1938年——发现矛尾鱼
    1938年12月22日,“涅尼雷”号渔船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查伦马河口外5.6公里印度洋80米深处捕获一条矛尾鱼活体,长约1.5米,重约57公斤。为科学史重大事件。
    矛尾鱼属硬骨鱼纲总鳍鱼目腔棘鱼亚目 coelacanths;形体粗壮;身披坚硬圆鳞;下颌方形,有齿;八个肉质鳍,偶鳍扇形,尾鳍菱形,胸鳍和下侧第二对鳍特别发达,可做多种运动姿势,有类陆生四足动物动作者,为陆生动物四肢由鳍演变而成的进化理论佐证。英国著名进化论学者赫胥黎根据化石所命名的空棘鱼。
    腔棘鱼由英国进化论学者赫胥黎据化石标本命名,起源于4亿年前泥盆纪,早期可能栖于淡水,具骨化良好的内鼻孔;至中生代特化栖于海,不用肺呼吸,未发现内鼻孔。学术界原认定腔棘鱼于7千万年前白晋纪末期绝灭,后于1938年12月22日由南非捕鱼船捕获、南非东伦敦港博物馆馆长考拉希奈·兰丝玛 Latimeria报告、美国生物学家尼·史密斯鉴定而首次发现棘鱼亚目矛尾鱼活体;1952年12月和1954年11月在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岛西北科摩罗 Comoro群岛安朱安岛附近再次捕获数条活体,迄今捕获矛尾鱼约80余条,均为矛尾鱼Latimeria属;尚未发现腔棘鱼中生代种类与现存种之间联系证据的化石。
    矛尾鱼,已知目前仅分布于南部非洲东南印度洋科摩罗群岛水域(其祖存于淡水而今入海,经调查发现此海域150~500米深度为淡水区);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度黑暗低温水体中,捕食小鱼;每年11月~次年1月间上浮海面;矛尾鱼脑重占身体不到0.01%(普通鱼为0.1%~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多于其他鱼,且具内鼻孔雏形构造,为鱼类登陆进化为陆生动物的证明之一;肉鳍,其中一对强大胸鳍和一对腹鳍中有管状骨骼;为鱼鳍产生肌肉具备运动功能、产生骨骼提供支撑并向四肢转变的鱼类进化为陆生动物的佐证。
    矛尾鱼惯藏海底洞穴,以鳍爬行;食量远小于其他鱼类(按体重95千克计,每天摄食仅10~20克鱼肉,而普通鱼类每天至少摄食数千克食料),表明其生理代谢甚缓慢;昼伏夜出,白昼隐于洞穴,夜间爬出寻食;感觉灵敏,伏击,猎捕动作迅速;据捕获标本可知为卵胎生,但至今探测跟踪未发现其幼体,也未知其繁殖活动情况。
    据化石研究,腔棘鱼共有4科目,现存仅发现矛尾鱼一种(正式命名为“拉蒂迈鱼 Latimeria chalumnae”)。
    矛尾鱼不能食用,鱼油气味浓重倒胃口且可致胃病;近期当地渔业活动有误捕,造成数量有减。南非已禁该水域捕鱼活动以保护之。 
    附: 总鳍鱼类于进化中分为两支,其一为骨鳞鱼类,先成两栖类,后完全离水而成陆生爬行类、哺乳类,后演化出人类
;另一支腔棘鱼类始终不离水,现之矛尾鱼即其后代,而其支系已几近灭绝,独矛尾鱼仍得存者,缘处水温水流少变化之深海环境,故无必要进化,且得环境适应问题未出之幸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3日

    1947年——晶体管诞生
    1947年12月23日,美国贝尔实验室固体物理研究小组研制成功点接触型晶体管(point contract transistor)。为20世纪科学技术重大事件。晶体管时代开始、引发电子学革命和固态革命、催生了半导体电子工业,世纪文明发展进入信息化、自动化时代。
    基础研究和电子学大革命
    起于19世纪的若干基础科学研究,开始为半导体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埋下伏笔。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在电磁学、电化学研究中发现硫化银等化合物的电阻具有负温度系数,半导体效应研究领域初开。
    1854年,法国化学家圣克莱尔·德维尔S.C.Deville电解混合氯化物熔盐制得晶体硅。
    1873年,英国电器工程师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的光电导效应,
    1874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Karl Ferdinand Braun发现某些金属硫化物的半导体整流效应。
    1876年,英国物理学家亚当斯 W.G.Adams和戴依 R.E.Day发现硒的半导体光生伏打效应。
    1883年,弗利兹 C.E.Fritts发明硒整流器。同年,1883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为改良白炽灯灯丝材料进行旁附铜丝防止灯丝蒸发实验,偶然发现铜丝产生微弱电流(即热电子真空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不知何用,记而略之。
    1885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 J.A.Flcming根据爱迪生效应的报道认为热电子真空发射可资实用,遂试验,发现以碳丝和铜板各为真空中的阴极和屏极,可使电子实现单向流动。
    19世纪末,随着电报的应用,氧化铜矿石以其半导体特性开始广泛用作无线电接收机检波器。
    1904年,英国弗莱明 J.A.Flcming发明真空二极管(命名“热离子阀thermionic valve”,用于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电子管诞生。
    1906年,美国德福雷斯特 L.Dc Forest发明真空三极管。由此,真空管电子学理论和应用发展,很快进入无线电通讯、广播和收音等领域,但真空管具笨重、体大易碎、噪声大、功耗大、寿命短、预热时间长等缺陷,大碍应用,替代技术的需求出现。
    1906年,美国科学家皮卡德 G.W.Pickard发现硅晶体整流作用、发明硅点接触整流器。
二战时盟军在半导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英国就利用红外探测器多次侦探到了德国的飞机。
    1911年,制成硅检波器。
    20世纪初,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已达商品化应用;同期,德国物理学家德鲁德 P·K·L·Drudc和洛伦兹 H·A·Lorcntz提出基于此前物理理论的经典自由电子论,以解释导电现象,无法解释自由电子对比热的贡献,也不能解释已应用的半导体的现象本质和工作原理,促使相关研究迅速开展。
    1925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 Wolfgang E.Pauli总结实验结果提出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即量子力学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 Enrica Fermi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P.A.M.狄拉克 paul adrie maurice dirac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量子统计中费米子(电子属费米子)所遵循的统计规律(即量子力学的费米-狄拉克统计)。
    1927年,泡利用量子统计成功计算自由电子气的顺磁性。
    1928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抛弃特鲁德模型中的玻尔兹曼统计,根据费米-狄拉克统计提出金属的半经典电子论,以解释金属中电子的行为,求得电子气的比热容和输运现象,解决了经典理论的困难;并提出能带猜想。同期,布洛赫 F·BLoch等人研究晶体点阵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建立能带理论,说明晶体中原子周期性排列而形成周期性势场,电子于其中占据彼此相隔很近的可能能级而形成能带,能带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能带理论奠基。
    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派尔斯 Pelels提出禁带、空穴概念,解释了正霍耳系数的存在。同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 Bethe,Hans Albrecht提出费米面概念。
    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 A. H. Wilson进一步提出量子力学模型,应用能带理论给出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微观判别依据;后又提出杂质能阶概念,以说明掺杂半导体导电机理。同期,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同年,硒光伏电池研制成功。
    1932年,德国研制成功硫化铅、硒化铅和碲化铅等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后于二战中用于侦探飞机和船舰。
    1934年,美国物理学家赛兹 F·Scitz和美国物理学家魏格纳 E.P.Wigncr研究电子间相互作用,继续发展完善能带理论,固体物理学得到巨大进展,但还不能解释半导体的整流特性和光生电动势等表面现象。
    193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始研究半导体理论
    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莫特 N.F.Mott和德国物理学家肖特基 W.Schottky分别提出金属—半导体接触的阻挡层整流作用的理论(即莫特-肖特基“扩散理论”)。至此(后经美国物理学家赛兹 F.Seitz和巴丁继续用能带理论研究电子和点阵间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理论基础奠定;同时,由于低温技术和真空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各种性质的实验研究得到加强,出现区域熔炼、掺杂控制等工艺,使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成为可能。应用技术突破的背景条件形成。
    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贝尔实验室真空管分部主任凯利 M.Kclly认为可整流的半导体有可能替代真空管,遂接受理论物理学家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关于加强半导体研究的建议,决定成立固体物理研究小组,以肖克利主持,执行固体物理综合性多学科学规划,主内容为半导体材料研究,以开拓电子技术新领域。
    1946年1月,贝尔实验室固体物理研究组正式成立,宗旨为在原子理论基础上对固体物理学进行深入探讨,完整解释半导体现象,从而指导半导体器件的研制。研究组成员7名,含肖克利(组长)、美国化学家摩根 S.Morgan(副组长)、半导体专家皮尔逊 G.L.Pearson、实验物理学家华特·豪舍·布拉顿 Walter Houser Brattain、固体物理学家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尼 R.B.Gibney、电子线路专家摩尔 H.R.Moore;并与冶金、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人员密切交流协作。时,贝尔实验室已掌握提纯工艺,可用掺杂法控制半导体导电类型,制备高质量半导体材料的条件已具备。
    研究小组之的进程,先由肖克利根据莫特-肖特基整流理论及已有实践经验提出场效应设想(后,发展出场效应管),认为若半导体片厚度与表面空间电荷层相近,则或可利用垂直于表面的电场来调节表面层电阻率,从而控制平行于表面的电流,就可能产生放大效应。但相关理论与实践尚乏,设想所基的莫特-肖特基整流理论用于解释掺杂半导体性质时自有矛盾,不堪参考也。
    经研究,巴丁提出表面态理论,认为半导体表面可能吸附一些离子,形成表面能级,再作不同杂质浓度的p、n型硅相之间表面接触电位测量,发现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或气氛可导致接触电位不同;后,实验中发现,的硅表面被光照射会引起接触电位变化而产生光生电动势。
    为研究光生电动势的变化,小组进行大量实验,包括测量锗和硅的接触电位与温度之关系。为避免半导体表面发生水汽凝结,样品和参考电极浸于液体中,所用液体为普通水等电解质,可导电。实验中发现液滴浸润会使光生电动势大增;且改变样品与电极之间电压和极性可致光生电动势变化。分析发现此即肖克利所指场效应也——电解液改变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和电位分布,从而影响表面导电性。
    由此,小组确信可利用场效应达成放大。巴丁据场效应原理设计半导体放大器件几何装置图,与布拉顿进行实验,以薄层石蜡封住的金属针尖插入p型硅片表面(处理成n型),针尖周围放一滴水作电解液,水接触硅表面而与针绝缘;预计加在水和硅片之间的电压会改变硅片流向针尖的电流,实验结果证实之,获得了半导体器件功率放大效应。
    再改用n型锗实验,放大效果更好。半导体放大器件实验成功,但装置无实用价值,缘于电解液动作过慢,工作频率仅8Hz以下,且水易蒸发,难维持稳定表面态,以不易挥发的硼酸二醇代替也无改善。
    继续实验中,发现电解液下的锗表面有一层绝缘氧化膜,遂在氧化膜上蒸镀一金点为电极,金点中央留一小孔使针尖接触锗片。在两极间加上电压,针尖与金点间发生放电,继而锗片流向针尖的电流大增,查之缘于氧化膜不牢靠易破坏,方案失败。
    继续,在锗表面做两个充分靠近的点接触,设计使两根极细金丝以最近距离接触锗片,金丝直径约5密耳,两丝间距小于2密耳,但制作工艺甚难达到,布拉顿乃极攻实验技术,剪制三角形塑料片,侧面粘附金箔,金箔两端连线以通电源检查;再以薄刀片从三角形顶端割开金箔,因顶端甚尖细,可使两侧间距极小;再以弹簧加压法将塑料片与金箔压于锗片上,轻摇调整获得最佳接触位置,金箔两端点一作发射极一作集电极得与作基极的半导体接触,制成放大器,放大倍数达100量级。
    又做振荡实验,证明半导体器件也可用作振荡器。点接触型晶体管(PNP型)制作成功。
    后,点接触型晶体管因使用不便没有太大实用价值,于是推广不开。
    1948年1月23日,肖克利提出面接触式PNP结晶体管结构,达到应用技术要求。
    后,肖克利请于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其面结晶体管设计论文,因审者谓所用的量子力学不精而被拒。1948年6月肖克利为结型晶体管的设计申请专利,并于1949年在贝尔实验室内部杂志发表论文“半导体中的P-N结和P-N结型晶体管的理论”,再于1950年出版著作《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讨论结型晶体管原理。但因半导体材料单晶化技术久未解决,对其理论之验证延迟也。至1950年4月,肖克利凭蒂尔 G.K.Teal和利特尔 J.B.Little成功开发出大单晶锗生长工艺,方制成第一个结型晶体管。至此,晶体管的体积小、耗电省、寿命长、易固化等技术优点终于可以发挥,旋即淘汰电子管而,电子技术新纪元开辟了,电子电路结构亦因晶体管技术的应用而大改,促成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发展至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设计制造的技术条件迅速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遂迅速推广应用焉,是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影响无比深远的技术革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2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12月24日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6 11:58 , Processed in 0.07082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