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天回顾一点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2日

    1995年——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岛北部发生7.6级地震
    震区人员及油田设施损失严重。俄罗斯近期地震研究和监测弱化,部分地震台站缺乏经费关闭。

    1997年——联合国开始实施消除网上语言障碍方案
    现有的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以英语为主导语言,尚不适应多语种多文化的全球交流。
  1995年12月,联合国常务理事会通过提案,由联合国大学高级研究所牵头的UNL工程,于1996年下半年正式启动。UNL的全称是多语种通信环境工程(即Universal Networking Language)。该项目主要目标:用十年时间,建立一个可供世界各国克服语言障碍,实现多语种通信的基础设施。
  UNL——通用网络语言工程,由联合国大学负责组织实施,其方案是设计一种中间语言--UNL语言,每一语种开发一套称之为“转换器”和“逆转换器”的软件,某种语言经“转换器”变为UNL语言,然后经“逆转换器”变为另一种语言,从而实现了语言间的转换。
    工程预计10年内完成,一期工程有中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俄国、埃及、约旦、印度尼西亚、巴西、西班牙、蒙古等13个国家参加,将用3年时间完成包括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在内的13种语言的转换软件涉及世界上80%的人口。二期工程是1999年至2005年将完成联合国所属的185个国家文种的转换开发工作。
  UNL一期工程中的汉语部分开发步骤:1、100000条中文词典的开发。2、中文词典与UNL中适用词典(UL)的连接。3、利用UNL规范开发汉语分析和生成规则,并在转换器和生成器中实现汉语与UNL间的转换。

    2005年——中国进行珠穆朗玛峰精确高程复测
    2005年5月22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人员成功登顶进行测量。
    因技术和手段的不同,长期以来珠峰高程测量数据一直存在争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以不同手段测量珠峰,出现不同的结果,数据相差最高达2米左右。
    1852年印度用大地测量法测出珠峰高度为8840米。
    1954年印度测量师古拉提以珠峰南侧不同位置为基准,测出珠峰高度为8847.6米。
    1975年中国组织大规模珠峰科考测量行动,经过登顶测量扣除峰顶积雪,确定珠峰高度为8848.13米。
    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测出珠峰高度为8846.50米。
    1999年美国实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珠峰峰顶的冰雪深度也争议不断。1975年,中国登顶测得雪面高度8849.05米,插钢钎法测得覆雪厚度0.92米,两者相减得到珠峰地面高程8848.13米;1992年,意大利乔治·普瑞迪登顶,插钢钎法测得雪面厚度2.55米。两次峰顶雪深测量结果相差1.63米。观点认为插钢钎的方法不能测得雪的真正厚度,更不能测定冰的厚度,认为峰顶冰雪厚度远大于2.5米,甚至可能在10米以上。据中科院院士陈俊勇等人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累计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2004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认为地壳运动虽然使珠峰以微小的速度在增高,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峰顶冰雪加速融化,导致整体高度在降低。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以后气温上升,加速了由雪到冰的转化过程,冰川的密实化过程加快,从而导致冰面的急剧降低。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
    2005年中国进行珠穆朗玛峰精确高程复测,采用经典测量方法和GPS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配合,登顶队员携带冰雪雷达探测仪,能够根据不同物质对于频率的反应不同,较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厚度。本次复测为提高测量精度,确定青藏高原整体地壳变化情况,特别在青藏高原和珠峰周边地区各选择30个点,进行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联机观测。
    2005年10月9日在中国正式宣布,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测量精度为±0.21米,1975年所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jxie 发表于 2007-5-2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好帖支持楼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5-2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楼主盖了一个精品楼






          

[ 本帖最后由 望天 于 2007-5-23 13:22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3日

    1928年——动画形象米老鼠诞生
    1928年5月23日,沃尔特·迪斯尼和助手阿维尔克合作创造动画形象“米老鼠”,并由其夫人命名为“Mickey Mouse”。
    20世纪20年代初,电影仍处在默片阶段,从当时报纸流行的图画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只作为电影开演前的助兴节目,往往重视觉轻情节,艺术形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即兴构思设计新动画形象米老鼠,进行重剧情的动画电影设计。最初创作的两部“米老鼠”动画片是默片。
    20年代中后期,有声电影出现,引发了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变革。
    1928年,迪斯尼推出首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
    1933年,迪斯尼出品“头晕眼花交响曲”系列卡通片中最著名的《三只小猪》
    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首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
    1937年,迪斯尼推出首部全动画卡通长篇剧情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40年,迪斯尼推出长篇动画片《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其中《幻想曲》开创了动画艺术电影的先河。
    20.21世纪交接期,迪斯尼陆续推出动画片《美人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波卡洪塔斯》等,使用动画片逐步成为电影艺术主流门类之一。
    过程中,迪斯尼的卡通形象不断扩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鲁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鸭(Donald Duck)等形象也陆续出现。随着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至20世纪40年代初确立了它在卡通帝国中的霸主地位。
    对于美国动画业,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由于动画市场的扩展,动画制作公司纷纷成立,使好莱坞成为世界动画业的中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4日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发表日心说
    1543年5月24日,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波兰名为Mikolaj Kopernik)出版《天体运行论》,发表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行学说,冲破托勒密地心说与中世纪教会创世说的思想禁锢,建立了新的宇宙观念。
    在教会控制思想的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已经逐渐活跃,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思维以实践为推动力,不可阻挡地不断突破唯心主义观念的束缚,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新纪元。
    此前甚长时间内,以表象和主观唯心为认知基础的托勒密地心说占据宇宙观的主流地位,并因符合上帝创世说的封建政治宣传需求而得到教会的支持和维护,虽然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就已提出思辩式的日心说初步猜想,但缺乏严格的实践观测和论证,并不能抗衡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阶层对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哥白尼参考校勘早期希腊、阿拉伯天文观测数据,并设立天文台制作仪器进行达30年天文观测,创立了“日心说”,说明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转,地球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因与“地心说”相违背,哥白尼受到教会仇视和迫害,宗教势力的干涉,致使哥白尼于1543年死前不久才在纽伦堡出版日心说著作《天体运行论》。
    初版《天体运行论》被教会势力篡改,删掉了哥白尼的序,换上一个伪序,宣称“日心说”不过是假设和臆断,歪曲了哥白尼学说的唯物主义内容。此时哥白尼已无力校正,使教会的阴谋暂时得逞。但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显然比“地心说”更符合天体实际运行情况的“日心说”最终得到公认。
    19世纪中期,在布拉格一家私人图书馆发现哥白尼的《天体运动》原稿。1873年版《天体运行》,增补了原序,但有关原子学说的章节未能补入;1953年版《天体运行》才把原有章节全部补上。经历了410年的曲折过程,被阉割了的《天体运行》,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实证科学、客观唯物主义反对宗教宇宙观的战斗檄文,对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作为天文学重大进展的序幕,影响了后续的伽利略、开普勒等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工作,将对天体运行的认知提高到新的水平,又以重要的基础研究的形式催生了牛顿经典力学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因此,哥白尼日心说的发表,虽受天文观测技术的历史性限制,未完全符合太阳也非宇宙中心的天体运行事实,但在思维的客观理性和实证唯物层面上,无疑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1952年——中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1954年——晶体管计算机诞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5日

    1998年——埃及修复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建于公元前2610年,代表古埃及太阳神。由于日晒、风沙等自然因素,石像的胸部、脖颈和左前腿遭到强烈侵蚀。虽然最早的修复工作可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但前6次工程中技术与用料的失误,石像已面临倒塌的危险。
    1989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派出考古专家、文物修复师和雕塑家,利用最现代化的技术,使用12478块仿古砖,耗资250万美元,历时10年修复石像,预计可维持其寿命5000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星空璀璨 发表于 2007-5-2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中移铁通
不错,不错!楼主真有心,这些知识都是从哪里收集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hunyu 发表于 2007-5-25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保定 联通
历史历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6日   历史上的明天

    (暂乏可陈)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6-25 15:3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5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7日    历史上的后天

    1931年——人类乘气球首次上升到同温层
    1931年5月27日瑞士物理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尔(Piccard,Auguste 1884-1962)乘坐气球从德国奥古斯堡升空到达9.75英里高度同温层。
    为研究宇宙射线和高层大气电离层,瑞士物理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尔计划对高层大气进行载人气球探测,以克服当时无人气球探测技术能力的不足。1931年5月27日,皮卡尔与一个同伴乘坐带有密封舱的气球起飞,在历时18小时上升到51,775英尺(15780米)的高空,标志着人类首次成功进入大气同温层。
    在皮卡尔上述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载人气球技术不断发展,至1935年,美国的“探险者”II号气球上升到72,395英尺(22066米),20世纪60年代,载人气球的飞行高度记录达到101,000英尺(30785米)。这时火箭技术已经实现,载人火箭已经到达130英里以上高空。
    皮卡尔完成了穿越平流层的飞行后,转向探索深海下潜。20世纪30年代末,皮卡尔设计出可在深海潜航的深潜器,形似于飞艇。上部一个汽油浮筒提供浮力,下部是个钢制球壳。受二战影响,第一艘深潜器1946年始建,1948年建成,1954年在非州沿岸的地中海下潜到13,287英尺(4050米)处,创造了新的下潜深度记录。后,皮卡尔建造第二艘深潜器“的里雅斯特”号,1960年,两名深潜员(其中一名为其子雅克·皮卡尔)搭乘“的里雅斯特”号下潜到马里亚纳群岛关岛西南约220英里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过去认为它的深度为33600英尺(~10240米)。但是“的里雅斯特”号所达深度实测为海平面以下35,800英尺(~10912米),人类业已探测到的海洋深度大概已接近于极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2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8日

    1959年——第一艘气垫船建成。
    1959年5月28日,英国电子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科克雷尔爵士建成SRN-1号气垫船。
    1716年瑞典科学家兼哲学家艾曼纽·斯威登堡提出气垫飞行器基本设想。
    1935年芬兰工程师托依福·卡里奥制成第一艘气垫飞行器。
    20世纪50年代,英国电子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科克雷尔爵士在船舶设计为克服水的阻力提高航速,产生“把船舶的外壳变为一层空气”的念头。他把两个空罐套在一起,用改装的吸尘机把空气输进两罐之间环形空隙内,发现产生的空气喷流压力比平常增加两倍。
    1953年,科克雷尔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一条船,从船底一排排的喷气缝射出空气,形成气垫把船托起来。
    科克雷尔想把方案卖给企业部门,但造船公司说是属于飞机不能承办;而飞机制造公司又说是属于船。英国研究开发公司董事长霍尔斯伯里看出气垫船很有发展前途,予以投资支持,科克雷尔加入该公司设计制造气垫船。
    1959年5月研制出第一艘气垫船SRN-1号,长9米,宽7米,重4.5吨,发动机功率为450马力,可在离海面228毫米悬浮,能以船轴心左右旋转以及往后倒退等等,航行时速111千米。1959年6月11日在英国政府大厦中厅首次公开表演成功。
    1959年7月25日,彼得·拉姆驾驶N1型气垫船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
    1968年,N4型气垫船投入英国多佛和法国布伦之间的渡轮运营,可搭载254人和30辆汽车。
    1978年,加长版N4型气垫船载重量增加70%,可搭载424名乘客和55辆汽车,而航行成本只增加15%。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km2000 发表于 2007-5-28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义乌市 电信/之江宾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30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29日  历史上的昨天 其长径天(怎么都挤这日子)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地质进化均变说
    1830年5月29日,近代地质学之父、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1797~1875)出版《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提出地质进化均变说。
    经历14世纪~16世纪末文艺复兴反对神权统治、宗法制度、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激烈斗争后,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开始被逐步排除,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并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科学实验。至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末,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欧洲经济日趋活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同步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使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对工程技术的应用作为紧迫的社会需求表现出来,实质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参与科学,并以庞大的综合实验室的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条件、实验素材和证据获取手段,这个里程碑意义的背景重大变革,促使自然科学逐渐在各领域超越此前主服务于社会特殊阶层哲学思辩、政教管制思想逻辑支撑等上层建筑需求的局限,转而从属于严格要求适应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和应对自然事物的社会发展实践,由此,自然科学各领域渐次结束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骑墙,开始脱胎换骨,获得了系统而迅速的发展,在工业革命背景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近代地质学的兴起
    近代科学发展初期,工场手工业不发达,作为工业原料和能源的矿产需求量不大,采矿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地质状况缺乏了解,造成近代地质学起步较晚。
    17世纪随着手工工场发展,煤和金属矿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加,到17世纪中后期,采矿采煤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地质知识逐渐丰富,特别是不同地层中大量化石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近代地质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后期,近代地质学先驱,丹麦医学家、比较解剖学的先驱尼古拉斯·斯台诺Nicolans Steno(1638~1687),通过解剖学研究走向化石研究,得出化石是古生物遗迹的结论,奠定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最初基础;进而以化石鉴别为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对地层学进行初步研究,认为化石是鉴别地层的主要依据,而含化石的地层是地层演化史的直接记录,建立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进而对地层演变规律进行初步探讨,孕育了近代最初的地质演化思想;斯台诺还开创了近代地质学的化石比较法、历史分析方法等主要科学方法,1669年斯台诺在《天然固体中的坚强物》等论文中阐述他的地质学理论,近代地质学进入最初发展阶段。
    水火之争
    17世纪中后叶,英国采煤场与采矿场迅速发展,化石的发现日趋增多,引起对地质现象的关注,近代地质学同步于意大利萌芽了。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约翰·雷伊(1627~1705)于1660年首创植物分类的自然分类法体系后,与英国地质学家维路比(1635~1672)进行广泛的生物和地质考察,致力于动物分类的自然分类法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雷伊研究了动物的比较解剖学,由此走向对生物化石的研究。
    当时英国对化石的看法仍普遍受神学自然观影响,认为化石是上帝创世留下的废品,而高山上发现的海生生物化石,是由于《圣经》所说的摩西洪水的作用。1660年后雷伊发表论文质疑这种神学解释,指出化石是古生物的遗迹,认为《圣经》的摩西洪水说无法解释海生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地层的原因。
    当时水成论尚未明显形成一种学说,只是由于《圣经》中有关于摩西洪水的传说,而早期地质学先驱斯台诺在论述地质作用时,既提到过“地下火”的作用,又提到过水成作用,因此早期的水成论既有神学背景,又有科学依据,故而比早期的火成论更有影响。
    雷伊在批驳水成论时,也未形成系统的火成论思想,但质疑引来对化石与地质持有神学见解的人的反驳,最起劲者,格雷山姆学院医学教授、英国早期地质学先驱伍德沃德John Woodward(1665~1728)也。
    伍德沃德因医学与化学的关系,转研究早期的矿物化学,并进行过一些地质考察,考察了一些在水成作用下生成的地层及其化石,形成较系统水成论见解,曾送剑桥大学一批可证水成作用的化石,以向雷伊证实水成论的正确性。
    1695年,伍德沃德出版地质学著作《地球自然历史试探》,论述了水成论思想,以《圣经》的摩西洪水为依据,论述地质变化中的水成作用;对于地层的变化过程,阐述他的一套较系统水成论见解,认为摩西洪水作用于地层变化分为两个主过程:破坏与沉积,造成毁灭地球大部分生物,粉碎地表构造,地表物体冲击起,地球成为各种杂物的汪洋,再在水成作用过程沉积最重的金属矿、骨头化石沉积到最底,海生动物遗骸沉积到白垩层,而最轻的人体和高等动物遗骸则沉积古沙土层,由于动植物遗体被卷入整个沉积过程,因此在地层最深处也能见到生物化石,至于海生生物中的贝壳化石之所以在高山地层中出现,是因其较轻之故。
    由论述地层变化原因与变化过程之基础,伍德沃德指出:地层中所有生物化石,都是古代曾经有过的生物的遗骸。只不过由于摩西洪水所造弥天之灾,使其中某些物种绝迹。无论是仍流传的生物的化石,还是已绝灭生物的化石,他认为都是《圣经》所提摩西洪水的见证。
    以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早期水成论,虽含有浓厚的神学色彩,但也确含一定的科学成分,故,英国不少科学家也持类似见解,如牛顿、哈雷等。
    伍德沃德水成论发表,雷伊即反驳,较系统地提出了火成论学说。
    1693年,雷伊在其比较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动物分类的自然分类法系统。过程中通过考察不同地层的化石,朦胧发现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新老迭加现象。认为,含有不同化石地层的堆积现象,用水成论摩西洪水的一次破坏和一次沉积作用无法解释,因此他也据人们当时关心的地质变化原因和地质变化过程此两个基本问题,阐述其火成论见解——
    关于地层变化原因。认为岩石和地层形成、化石在不同地层的分布,不是摩西洪水作用,而是地球内部的火运动的结果,即火山运动的结果。而地球内部的火的运动,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在上帝指令下,由于地球内部火的作用,山岳陆地从大海升起,形成现在的地层与地表构造;
    关于地质变化过程。认为,地球内部的火在持续运动中,使火山不断爆发,生物不断死亡,使熔岩与生物遗体混杂,层层堆积,形成现在的新老迭加堆积的地层产状;
    关于化石成因和分布。运用火成论解释为,化石是火山爆发被毁坏的生物遗体与熔岩混杂堆积的结果。高山地层出现海生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前是海洋,由火山爆发隆起成为高山。反之则反之。
    雷伊火成论虽带神学色彩,但也含科学成分,在仍有活火山的国家,更易于为所接受。
    18世纪初,意大利威尼斯修道院院长莫罗(1687~1764)考察意大利一些山地地层,认为摩西洪水说解释不了高山存在贝壳化石,而只能归因火山作用。1740年莫罗发表论文《论在山里发现的海洋生物》,继承和发展了雷伊的火成论,认为地质变化原因纯粹出于地球内部熔岩运动,引起一系列火山爆发。熔岩与混杂其中的生物遗骸不断堆积成新岩层;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地质差异,归因于各处火山爆发存在时间和地点的差异;对于摩西洪水。认为可能是地质作用中的一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莫罗火成论同时概括了南欧地区一些近代地质史实,产生了比雷伊火成论更为深远的影响。到18世纪后期,水成论仍具有神学背景,而火成论已发展为势均力敌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的英雄时代
    18世纪中后期采矿业迅速发展,随着发展的广泛地质考察成果在18世纪末引起水火之争重新爆发。
    法国医生、地质学家盖达尔(1715~1786)在考察中发现,地层中矿层与岩层总是并列存在,便从夹层走向断定地层的走向。在地质理论上,盖达尔水火兼信稍倾水,认为爱尔兰“巨人堤道”的“石柱”型玄武岩由水成作用形成。
    而法国地质学家德马雷(1725~1815)考察发现年代久远死火山附近也有玄武岩构成“石柱”,地质理论略倾火成论。
    双方主要注意地质考察方面,地质理论水火之争未烈。
    德国柏林大学地质学教授勒曼(?~1767)和医生富克泽尔(1722~1773)考察哈尔茨山脉产煤区地层,分类研究矿区断层中的岩层,认为岩层分三类:无化石最古老的原始岩层,构成山峦地层核心;含简单海生生物化石较年轻的沉积岩层;含大量陆生生物化石更年轻的堆积岩层。据地质年代学与岩层分类学研究,勒曼与富克泽尔兼取水成论与火成论观点。
    地质考察的新发展,推动了地质理论的研究,当时地质理论两大支柱水成论和火成论重新活跃起来。
    18世纪末19世纪初,水成论的新代表人物德国弗赖堡矿业学院地质学家维尔纳(1749~1817)创立新的水成学派,使水成论重新兴起于地质界。
    维尔纳考察萨克森和波希米亚地区进行岩石分类研究,奠定了早期岩类学基础。他按含化石状况分四类:原始海洋结晶而成无化石的原始岩石;海洋沉淀过程中形成含海生生物化石的石英、板岩等过渡性岩石;洪水沉积过程中形成含大量生物化石的沉积岩;其他岩石风化的沙石与粘土组成的次积岩与异生岩。
    维尔纳考察的萨克森与波西米亚地区以水成岩为主,因此在地质理论研究中无条件接受水成论学说,并以岩石学和矿物学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水成论学说。认为,所有岩石和矿石,最初都由原始海洋沉积作用形成,水成作用是地质起源与演化的主要地质作用;煤在地下着火燃烧熔化岩石造成火山爆发,火成作用是在主要岩层都形成之后才出现的非常次要的地质作用。
    维尔纳水成论的地质起源、地质演化以及地质作用等内容,是伍德沃德早期水成论的继续,不同的是有岩石学与矿物学的科学基础,形成了新的水成论学派,维尔纳水成派学说从18世纪80年代起占据理论地质学主导地位。
    此时,英国业余地质学家赫顿(1726~1797)考察发现苏格兰山脉的岩石是结晶型的,认为由熔岩冷却而成,由此开始怀疑维尔纳水成论。赫顿逐渐形成了地球内热作用是主要地质作用的基本观点,使早期火成论复兴并进一步发展。
    1785年赫顿发表地质学论文,论述他的火成论基本观点。1795年赫顿出版新的火成论奠基性著作《地质学理论》。
    赫顿火成论理论特征——认为火成作用是主要地质作用;水成作用也是一种重要地质作用;现在的地质结构是多种自然力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
    赫顿认为地球内热作用下,岩浆经地壳裂缝和缺口形成火山爆发,不断产生熔岩堆积,形成不同岩层;不完全否认水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是地球内热与海水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是多种自然力长期连续和缓慢的作用,因此可以从现在仍起作用的自然力量分析地球地质的演化历史。
    赫顿还在当时处于萌芽的力的守恒思想启发下,提出地质作用力守恒思想。从这思想出发,认为各种地质作用力周而复始,地质变化过程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赫顿火成论以英国一些地质史料为基础,较科学地解释了一些地质现象,并初步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违背《圣经》关于摩西洪水的说法,同时由于缺乏像维尔纳的水成论那样具有矿物学与岩石学的基础,受到水成论派反驳。
    英国地质学家约翰·威廉斯以英国煤矿地层考察为基础,于1789年出版《矿物界的自然史》猛烈攻击赫顿的火成论,认为火成论的主要错误是以火成作用和其他自然力的作用本身来说明地质变化,在理论上导致无神论,指责赫顿火成论是对宗教的叛逆。
    爱丁堡大学博物学教授普莱费尔(1747~1819年)和爱丁堡业余科学家霍尔(1761~1832) 在理论上声援火成论。
    普莱费尔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广泛进行地质考察,于1802年出版《赫顿学说的新证》予以辅佐,并论述冰川遗迹地质考察情况,公布冰川搬运作用的发现,认为冰川作用也曾是地质史的一种重要地质作用。
    霍尔主以实验方法证明赫顿学说。1790~1812年,他设计并进行了地质学实验获取赫顿学说的实验证据。水成论派认为熔融岩浆不会固化变成晶体,而只会变成玻璃状的非晶体。霍尔用炼铁厂高炉熔化维苏威火山和埃特纳火山熔岩,发现岩浆缓慢冷却会变成玄武岩状结晶体,而快速冷却时变成玻璃状非晶体。此实验结果,使赫顿学说获得最初的实验证据;水成论派认为象石灰岩一类的岩石受热会分解,而不会如同赫顿所述变成新的岩石。霍尔进行了一个判决性的实验,在封闭容器中加热石灰石,发现未分解,而如赫顿预言在冷却后变成大理石类岩石;霍尔在实验中发现在盛海水的壶中加热散沙,结果凝结变成如沙岩坚硬的岩石,使赫顿的沙岩形成理论得到证实。霍尔地质学实验,不仅使赫顿学说获得实证,也把实验方法带进地质学,对19世纪地质学的发展产生极重要影响。
    19世纪初,随着地质学进一步发展,水火之争出现新发展,火成论逐渐向渐变论发展,而水成论则进一步向灾变论转化。
    赫顿火成论提出之初,早期进化论思想先驱法国生物学家布丰提出关于地球演化的渐变理论,在进行植物种植和植物分类研究的同时,也进行初步的地质理论研究,认为地球也有地质演化史,并假定地球年龄8万年左右,经历7个地质演化阶段,最初由某颗慧星与太阳相撞,太阳物质迸发形成太阳系行星,地球最初和其它行星一样是半液体状熔融物质,自转形成凸出赤道和扁平两极的球体;后地表温度下降形成地壳及地表褶皱,使地表出现不同地貌,同时大气水分在地表凝结为水,逐渐形成浸没地表的海洋;后海水浸蚀山脉,岩石沙化,和泥土一起沉积,海洋生物遗体被沉积其中形成化石;最后地表出现裂缝,海水灌进地球内部,地表出现愈来愈多的陆地,演化成现在的地质结构。
    赫顿在《地质学理论》中,已有较明显的地质演变思想萌芽,已较明确认识到现在的地质结构是多种自然力长期的缓慢的作用的结果,是把火成论逐渐发展为渐变论的思想先驱之一。
    此时水成论已进一步向灾变说转变。水成论自诞生起,本有“摩西洪水”灾变说成份,后,居维叶将水成论完全演化为灾变说。
    1801~1805年古生物学之父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居维叶D.G..Cuvier(1769 ~ 1832)出版《比较解剖学讲义》较系统论述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创立比较解剖学动物肢体类比原则,以此原则,居维叶根据当时已发现古生物化石,复制出约一百五十种已绝迹古代哺乳动物标本,同时根据形体结构,进行生活习性描述。研究中,居维叶把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质学中的水成论进一步引向灾变说。从1812年出版《化石骸骨的研究》到1817年提出动物分类的“四类型说”,提出了系统的灾变说catastrophisme。
    居维叶以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某些成果为基础,进行动物分类学研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要标准,将动物分为四个自然类型或类群:脊椎动物类型,有脑和脊髓,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鱼类等;软体动物类型,有由神经质块组成的神经系统,包括蜗牛、牡蛎等六类;肢节动物类型,有由两个股索组成的神经系统,包括海虾、蜘蛛、昆虫、蠕虫等四类;辐射动物类型,无神经系统,也无循环系统。居维叶据其动物分类学认为,地球至少经历四次大的洪水灾变,每次大灾变中,当时绝大部分物种被毁灭;每次大灾变之后,新的物种又按与以前的物种类同的一般结构方案被造物主重新创造出来;因为每次灾变后的再创造只是依据以前物种的一般方案,所以每次大灾变后被重新创造的物种总要出现一些与以前的物种不同的差别,这就是动物物种之所以出现历史系列现象的原因;大洪水灾变发生过四次,因此动物也就依次显示出4种类型,而最后一次大的洪水灾变,就是《圣经》所载发生在五六千年前的“摩西洪水”。
    由于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居维叶在古生物学中提出灾变说的同时运用到地质学中,把水成论发展成了灾变说,在《地球表面的革命》中称道:“引起这些地区出现干燥陆地的这种变化,并不是由于水面或多或少逐渐的和广泛的下降,而是地面上存在着水的多次突然上升和退却。”、“这种水的反复进退不是以缓慢和渐进为特征的,恰恰相反,大多数激变是突然发生的。”这述水成作用,尽引《圣经》为证,完全抛弃早期水成论的某些合理的科学成分,而将水成论改造成以他的生物进化突变论为特色的灾变论,断言由于这种突变性的灾变作用,才造成现今的大陆基本轮廓。由此,原在实证研科学基础上依托部分事实发展起来的地质学水成论,堕落成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色彩的地质灾变说。
    因居维叶在比较解剖学与古生物学上的重要贡献,而灾变说本身又以水成论为寄生体,同时得到神学的支持,在19世纪初,其灾变说成为地质学界与生物学界喧嚣一时的理论。
    地质学判决
    1800年前后,地质学关于地球变化的另一观点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在实证科学背景中开始强劲发展。
    1830年5月29日起,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根据对欧洲、美洲的大量地质考察,陆续出版《地质学原理》各卷,(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正式提出地球演化的均变论,彻底驱逐弥漫在地质学领域的宗教思想,撞塌了居维叶灾变说的神学逻辑支撑框架。
    《地质学原理》第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驯养、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地质学基本内容。
    《地质学原理》以大量确凿事实说明,地壳的变化,不是超自然力量或巨大灾变所致,而由最平常的自然力如风、雨、温度、水流、潮汐、冰川、火山、地震等地球内力和外力在人难以觉察的、相互作用时间较长的自然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指出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而无需求助于圣经或灾变论。
    1838年莱伊尔把第四卷地质学基本内容抽出并扩充,出版《地质学纲要》单行本。1851年重编,定名《普通地质学教科书》。1865年恢复为《地质学纲要》。
    至1872年,《地质学原理》共发行11版,过程中莱伊尔进行多次严谨修订,发行第10版时,许多章节几乎进行了重写。莱伊尔在书中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质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地球的过去,只能通过现今的地质作用来认识,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这种观点被称为"均变论”。
    《地质学原理 》全面阐述了莱伊尔“古今一致性”的观点和“将今证古”的现实主义方法,最终抹去了前人在地球历史研究上的神秘主义色彩,对当时和以后的地质科学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为近代地质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现实的、有规律的自然科学。后,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872年由中国数学家华蘅芳和美国医生玛高温合作出版中译本《地学浅释》。1959年徐韦曼中译本《地质学原理》出版。
     附:居维叶灾变说的生物学判决
    灾变说正为主流时,其生物学理论支柱已遭到部分生物学家的摇撼,1809年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提出进化论观点,指出所有生物都有逐渐复杂化的进化趋势,生命从起源直到现在从未中断,新的物种在长期进化中产生等。拉马克由此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用进废退假说,认为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自身发生改变,并将改变遗传给后代,于是可以解释为何现在物种的多样。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根据生物学考察实证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科学的渐变的生物进化论,彻底推翻了生物进化的宗教神秘主义突变说,居维叶灾变说仅存的古生物学唯心主义逻辑支撑腿也折断了,才完全失去依托退出科学界。

    1919年——星光偏折实验进行
    1919年5月29日,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 1882~1944)和克罗姆林通过日食观测验证引力场弯曲效应。
    1704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根据光的微粒说提出,大质量物体可能会使光线发生弯曲。
    19世纪初,法国天体力学家拉普拉斯独立提出类似观点。
    1804年德国慕尼黑天文台索德纳(Johann von Soldner,1766~1833)据牛顿力学,预言光线经过日边会发生0.875角秒偏折。
    受光的波动说影响,18~19世纪上述预言未被重视。
    1911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太阳对光线的偏折为0.87角秒。
    1912年爱因斯坦发现空间弯曲,于1915年将偏折度修正为1.74角秒。
    20世纪60年代初,布兰斯-迪克引力理论(Brans-Dicke Theory)预言星光偏折量比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小8%。
    至此,各种理论所作预言正确与否的焦点集中于星光偏折量的精确观测。
    1919年5月29日,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和克罗姆林分别在非洲几内亚海湾普林西比岛(Principe)和南美洲巴西北部索布拉尔(Sobral)观测日食时太阳附近恒星位置的变化,在可见光波段验证引力场弯曲效应。
    1919年11月观测结果归算出来。索布拉尔观测队的结果是1.98″±0.12″;普林西比队的结果是1.61″±0.30″。1919年11月6日,英国人宣布光线按照爱因斯坦所预言的方式发生偏折。
    此宣布被指草率,归算结果被天文学界怀疑。缘于观测操作复杂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误差——
    1、温差问题。温差致大气扰动模型变化、望远镜系统折射率变化、照相底片尺寸变化等。爱丁顿报告称可忽略小于10°F的温差,而索布拉尔观测点昼夜温差22°F。后,考虑温度变化影响重新测算索布拉尔底片,归算最大光线偏折量达2.16″±0.14″;
   2、底片成像质量问题。索布拉尔观测点共拍摄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天体照相仪拍摄,该仪器聚焦系统发生故障,底片成像质量较差。另一架4英寸望远镜拍摄7张底片,成像质量较好。按前19张底片归算偏折值0.93″,按后7张底片归算偏折值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公布值为所有底片平均值,只不过前19张的加权值取较小。1929年德国验算发现,若剔除某颗恒星,譬如成像不好者,会使归算结果大幅改变。
  1922年、1929年、1936年、1947年、1952年日食时,多国天文界组织观测,所公布结果与广义相对论预言部分符合较好,而部分严重不符。虽然如此,至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界开始确信太阳对星光确有偏折,认为爱因斯坦预言比牛顿力学预言更接近观测实际,但与观测结果仍有偏差,爱因斯坦理论可能需要修正;
    3、归算方法问题。光线弯曲效应不能在望远镜和照相底片上直观显示,偏折量需经系列观测、测量、归算后得出。良好方案应为照相观测日食附近天区,与太阳远离后的该天区照相观测结果比对测算确定星光偏折量。
    4、日光干扰问题。日冕辉光使光球边缘无法观测,可拍摄恒星多在日心外数个太阳半径张角处,造成光球边缘处星光偏折必为归算曲线外推量,可拍摄最近恒星常强烈影响最终结果。
  1973年6月30日发生日全食,太阳于恒星密集的银河背景,利于检验偏折。美国观测队在非洲毛里塔尼亚欣盖提沙漠绿洲建造绝热建筑观测点,暗房和洗底片液保持20°C、监控观测仪器各个部件的温度变化情况。对日食进行照相观测后封存观测点建筑,水泥封固望远镜止动销,11月初返回拍摄比较底片,按设计程序分析所有观测量,得到日边处星光偏折量1.66″±0.18″,再次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比牛顿力学预言更符合观测实际,但不能排除布兰斯-迪克理论预言,光学观测精度至此几近极限。
    近1970年开始观测太阳对无线电波的偏折进行检验。
    1974~1975年,福马伦特(A. B. Fomalont)和什拉梅克(R. A. Sramek)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观测太阳对三个射电源的偏折,1976年测得日边处射电源微波偏折1.761″±0.016″,终于以<1%的误差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
    至1991年,利用天文台多点联合观测,以误差万分之一的精度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

    1953年——人类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786年8月8日,瑞士日内瓦医生帕卡尔和同伴巴尔玛,首次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现代登山运动起源。
    1921年起,各国组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前8次失败,至1953年首次成功登顶。
    1786年~1986年,人类已攀登世界上全部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

    1979年——第一座海水热能电站建成
    1979年5月29日,美国在夏威夷海域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海水热能电站,海洋热能利用开始。电站安装于驳船上,工作介质氨,容量50千瓦。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9-6 21:34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3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30日

    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大型X射线断层颅脑扫描装置
    1983年5月30日,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X线断层颅脑扫描装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5-3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5月31日

    1916年——日德兰大海战
    1916年5月31日,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进行大规模海战。
    是世界海战史最后一次战列舰大编队交战,含英舰151艘(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34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驱逐舰78艘、布雷舰1艘),德舰110艘(战列舰22艘、战列巡洋舰5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72艘),其中水上飞机母舰的飞机只作侦查用途,且故障未产生影响。此后,大舰巨炮对海洋的统治结束,代之以航空母舰时代。
    附:“日德兰”鱼雷传奇
    1916年5月31日,英国海军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在日德兰海战中,以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一枚长5.5米重655公斤的压缩空气动力“白头”鱼雷,未命中目标,却开始了神秘的旅行。这枚鱼雷半个世纪中被发现过125次,连续漂流56年,两次周游全球江河湖海,直到1972年才销声匿迹。期间,“日德兰”鱼雷神出鬼没,先后出现在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各国不少海军、船员曾目睹它的风采,两艘美国军舰还曾试图堵截,但被它乘夜逃脱。
    据推测,“日德兰”鱼雷经久不沉缘于雷体中段有一个占鱼雷总长1/3~1/2的气舱,内储高压空气,因雷头装药量只有20~30公斤,总体上接近零浮力,故此浮而不沉。且自身无动力,借助洋流四处漂泊。至于最后绝迹原因,估计是气舱进水后沉入海底,或漂入南半球海域,人们较少涉足故而很难发现。

    1931年——中国试制第一辆汽车
    1931年5月31日,中国辽宁迫击炮厂根据国内道路状况和实际情况试制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
    75型载货汽车载重1.82吨,长头、棕色,65马力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四轮单胎,前后轮距4.7米,最高时速40公里。自设计缓冲式后轴,四部水箱。
    中国民族汽车制造业早期情况
  20世纪初叶及之前,中国所用汽车完全依赖进口,深受价格昂贵、维修配件缺乏等问题所困。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军阀内战停止,武器需求减少。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与奉天迫击炮厂厂长李宜春等筹划军工转民用,制造国产载重汽车。
  1929年5月张学良改奉天迫击炮厂为辽宁迫击炮厂,附设民用品工业制造处,主产民生用具,制造汽车内饰材料和各种皮革。总工程师为美籍技师麦尔斯。工厂职工207人,职员30工人177。
    因国内尚不能独立设计汽车,遂以仿制起步。
    1929年8月购美国“瑞雷”载货汽车散件自行组装整车。经拆装测绘和试验,初步掌握设计制造技术,继而开始部分试制。原计划制造两种型号载货汽车:75型,载重约2吨,适用于城镇;100型,载重约3吨,适用于道路条件较差的地区。先试制75型。
    75型666种零件,202种进口(主为发动机、电器件、精密齿轮、轴承、轮胎等),464种自制,其中发动机曲轴等少数部件为委托国外厂家按本厂设计代制。试制中曾与福特、通用、万国、斯蒂贝克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
    1931年5月31日试制成功民生牌75型载重汽车,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诞生。
  辽宁迫击炮厂计划批量生产汽车,规模年产75型100辆,100型50辆。至1931年5月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时,已配备约50辆零部件,计划10月10日首批15辆汽车下线。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民生汽车即将制成的首批及零件被日本掠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死亡。正于上海参展的首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侥幸脱险,但已孑遗。
  1934年3月,日本与伪满洲国实业部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成立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修理组装汽车。至1938年形成年产3600辆轿车和480辆货车的能力。后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建立货车生产厂。至1940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汽车生产能力达5000辆。同时,在中国东北地区还有一些日本私营汽车工厂,生产产能力合计有1800辆。
  1939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设底盘、车体、底盘配件等三家工厂,并设技工学校。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从中国东北撤退,同时运走了一切可运走的,毁坏了一切带不走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汽车工业随即被拆光毁尽。
    至1956年7月15日,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制造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重生。

    1961年——美国批准使用口服避孕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6-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6月1日

    195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6-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6月2日  历史上的明天

    1966年——美国“观察者-1号”无人飞船登陆月球,发回大量月表细节照片。



PS: 6月3日没找到啥说头,看来要破缺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6-1 17:26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6-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6月3日 历史上的昨天

(暂乏可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6-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6月4日

    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进行热气球表演
    1783年6月4日法国造纸商蒙哥尔费兄弟在昂纳表演热气球升空。
    1782年蒙物哥菲兄弟受热烟升空现象启发,开始研究热气球。
    1783年6月4日蒙哥尔费兄弟用麻布和纸制作直径10米容积800立方米的热气球进行表演。受原实验现象的理解影响,误认上升动力来自烟,故焚湿草羊毛,灌以浓烟,成功升空近千米,飞行距离2千米。
    [按: 这袋子的气味实在够呛]

    1990年——美国首次实行安乐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6-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6月5日

    1965年——中国强5攻击机试飞成功
    1965年6月5日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机强5试飞成功。
    1958年8月,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要求,南昌飞机厂参考歼-6/米格-19战斗机研制雄鹰302超音速喷气式攻击机,总设计师陆孝彭。
    1960年5月结束理论研究和图纸设计,开始试制。
    1961年8月让位两弹一星等重点计划搁置项目。
    1962年底恢复研制。
    1963年7月完成首架样机总装。
    1964年1月,全面恢复试制工作。第一架原型机在静力试验中,以两条8mm钢缆代替一条16mm钢缆加载毁坏,项目受挫。
    1964年6月30日空军要求增强对地攻击能力,项目继续。
    1965年6月5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64年11月正式命名为强5强击机。1965年12月通过初步设计定型审查。1966年终审,由叶剑英确定装备。1968年11月正式投产。主要遂行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
    至被新型攻击机飞豹替代,强5攻击机累积生产1900架,部分出口。
    强5改型系列:
    强—5甲 战术核弹投掷机。1972年1月投弹成功。
    强—5乙 鱼雷反舰改型。
    强—5Ⅰ 增程型,飞行性能与外挂量均有提高。
    强—5Ⅱ 进一步改良型。
    强—5Ⅲ 出口型,巴基斯坦空军命名“猎鹰”。
    强—5M(强—5Ⅳ) 出口型,与意大利飞机公司合作改装,外贸为主,安装AMX攻击机部分电子火控设备如惯导、平显、测距雷达等,提高攻击精度与武器选择性,前机身及挂架系统外形发生变化。.
    强—5K 中法国合作电子设备改型,外形稍有变化。

    1995年——首次实验室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95年6月5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Wieman小组使用气态铷原子在170 nK低温条件首次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萨蒂延德拉·纳思·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1894-1974)提出光子行为统计力学分析方法“玻色统计”。
    1924~192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发展玻色理论,适用范围扩展到原子,建立遵守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粒子量子理论模型“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并发现理论表明,无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在足够低温度下发生相变,全部玻色子会分布在相同的最低能级上,此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的实现条件太苛刻,要求凝聚粒子的德布罗意波彼此重叠,同时原子的内部运动可以忽略。
    1976年开始试探实现BEC,过程中,受低温技术水平限制,冷却自旋极化气态氢原子实现BEC的多次实验均失败。
    后,随着激光冷却技术出现,BEC实现条件初步满足。
    1995年6月5日,Wieman小组温度采用激光将铷原子冷却到1.7×10^-7开,刷新最低温度记录,原子数密度每立方厘米2.5×10^12个,出现明显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
    为了观察记录BEC,实验采用磁陷阱“弹性膨胀”法对无约束膨胀原子云激光照相,照片分析表明,铷原子初始速度接近于零、速度分布范围小、其中速度为零或接近零的原子稍多。表明大约超过1000个铷原子实现BEC并保持数秒。
    1996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特勒、克勒普奈尔利用激光和电磁装置冷却和约束稀薄钠原子气体,实现500万个钠原子的BEC,持续时间30秒。
    200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雅各布·赖歇尔小组突破BEC技术的小型化,开发微型芯片,长23mm,宽19mm,可产生磁囚禁陷阱冷却原子,在芯片上实现BEC,实现凝聚时间700ms,只是其他方法的1/10。
    2004年实现锂、钾、氦的BEC。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7 11:33 , Processed in 0.06589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