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鹰的楼太高了,翻起来太困难,不利于讨论,所以另盖此楼。
对于陀螺不到的原因,虽然可以用动量矩定理来论证,但是,正像雪鹰所说,它不够直观,难以让中学生听懂。我尝试着不使用动量矩定理,完全从牛顿力学出发。先做定性讨论,再作定量讨论。我相信我的论证是对的,欢迎各位高手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我使用躺卧的陀螺作为特例进行分析.
在图中,我们把转子的质量均分并集中为对称的4个质点。用无质量的十字架固定起来,代替普通的陀螺系统。左图是主视图,支点藏在“转盘”的后面,右边是左视图。
使用的符号意义如下:
$\omega$----自转角速度,
$\Omega$----进动角速度,
$R$------进动半径,也等于陀螺高度。
$r$------圆盘半径
$u$---- 自转造成的线速度,$u=r\omega$
$U$---- 进动造成的线速度,$U=R\Omega$
$m$------单个质点的质量,总质量=4m
$I$------绕自转轴的转动惯量
$M$------ 重力矩,$M=4mgR$
$V_1, V_2, V_3, V_4$------分别代表4个质点的绝对线速度(以地面最为绝对参照系)
$F_1, F_2, F_3, F_4$------分别代表4个质点作用到支架上且平行于自转轴的水平力。这4个力是质点的向心力给与支架的反作用力。
$g$------重力加速度
$F_o$----水平拉力
十字架中心o点由于$\Omega$的存在出现线速度$V_o=U$。四个质点的瞬时绝对线速度分别是$V_1, V_2, V_3, V_4$。
$V_1=u-U$,
$V_3=u+U$,
$V_2=V_{2z}$与$U$的矢量和,方向指向右下方(图中未画出来)
$V_4=V_{2z}$与$U$的矢量和,方向指向右上方(图中未画出来)
陀螺不倒的原因:
由于$V_3$与$U$方向相同,而$V_1$与$U$方向相反,所以,$V_3 >V_1$。这样一来,质点1 和质点3绕着Z轴进动的时候,质点3 产生的加速度$a_3$就大于质点1产生的加速度$a_1$。反作用力$F_3$就大于$F_1$。$F_3$与$F_1$之差产生了一个对支架的扶正力矩。这个力矩总是与重力矩方向相反,当这个扶正力矩等于重力矩的时候,陀螺支架就处于力矩平衡状态,就不会倒下来。这就是陀螺不到的原因。
陀螺进动的原因:
在稳定状态下,$V_{2z}=V_{4z}$,而刚刚松开手的时候,陀螺会下坠,使得$V_{2z}>V_{4z}$,进而使$F_2>F_4$($F_2$和$F_4$没有标出来),$F_2$和$F_4$之差产生的力偶就会推动陀螺产生进动,这就是陀螺进动的原因。$V_{2z}>V_{4z}$ 还是$V_{4z}>V_{2z}$,取决于陀螺的自转方向,因此,陀螺的进动方向取决于自转方向,其规律符合(由动量矩定理规定的)右手定则。
[ 本帖最后由 愚石 于 2008-3-27 08: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