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5968661 于 2009-11-12 11:24 编辑
2009年09月27日 09:47:16 来源: 新华网江苏频道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9月27日电(记者蔡玉高)“天文历算是天文学研究最基础的领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主任傅燕宁对记者说,建国60年来,中国天文历算研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也是中国向世界天文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本书,它可是新中国第一次独立编写的两本年历之一。”指着一旁有些泛黄、破旧的年历,傅燕宁说。
记者看到,这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70年天文年历》的序言中写道:“中国天文年历的诞生表明,依赖‘洋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傅燕宁介绍,中国历算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古六历到太平天国的天历共有100多种历法,历代历法的精确度在当时都具有很高水平。但在现代天文学发展上,旧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时历算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解放后,中国历算工作开始起步,从1951年开始出版年历,但当时基本以参考苏联及欧美历书为主。
然而,1962年时,中国不仅受到美国西方国家的封锁,同时受到苏联东欧对中国的封锁,新中国处在四面被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没有了国外历书作为参考,中国历书编算怎么办?
“我们国内的建设要特别强调以自力更生为主,不要寄托希望于别的国家……” 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government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为紫台天文学家指明了方向。
傅燕宁告诉记者,老一辈历算专家克服重重困难,于1964年取得了独立编算工作的初步成功,在此基础上,在1965年又进一步提高编算质量,在短时间内编算完成1969年和1970年两本中国天文年历。这也是给1969年建国20周年大庆最好献礼。 “这对国内天文学界是巨大的鼓舞,”回忆起当时情景,70多岁的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仍然激动万分。
自此以后,中国现代天文历算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发展速度大为加快。傅燕宁说:“现在,我们不但可以独立编写年历,还能准确计算太阳、月亮等天体运动方位和速度,预报各类天象,为公众科普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由紫台专家独立编写、出版的历算科普书籍已有《中国天文年历》《航海天文历》《太阳、月亮出没时刻表》《天文普及年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标准升降时间》等多种。今年7月22日500年一遇的长江流域大日食就是对中国天文历算工作水平一次很好的检验。傅燕宁说,中国对日食的预报精确到了某一时刻某一具体位置的见食情况,不输于任何发达国家。
除了在科普方面,中国天文历算研究在双星和多星系统高精度定位、自然卫星历表、非线性天体力学与行星历表表达、天体力学定性理论与三星系统稳定性、星系星团动力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瞄准国际前沿性课题,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这是中国天文历算研究者当下的任务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傅燕宁说。(完)
傅主任讲的没错,我国的天文水平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历算可能还停留在满清时期吧,不然怎么到现在还没能发现一个存在了350多年的常识性问题,那就是农历有时会出现19年236个月的怪象。关于这个问题(说法)傅主任本人可能一无所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