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郑国光委员:极端天气归罪三峡没道理

  [复制链接]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记者:三峡工程建成后,是否对当地气候产生影响?


郑国光:说没有影响不可能,有多大影响今后大家会看到。有人把一些极端天气归罪于三峡大坝,我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抬高,水体扩大,增大了水分内循环,但这种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是微不足道的。


记者:三峡库区周围是否有监测系统?....【全文阅读

 楼主|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kissccb 发表于 2011-5-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电信
江西已经干旱影响到农田了。今天的新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lbx 发表于 2011-5-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鹿寨县 电信
三峡和肯定有影响的,水位上升那么多,水压肯定会变大很多,没看美国那么不就涨水了吗?全是三峡的水压过去的,搞得我们这边干旱。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本帖最后由 * 探索者* 于 2011-5-22 21:16 编辑

21号的短时降水过程,并没有缓解旱情。

未来10天(5月22-31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相对较少,主要降雨时段出现在22-23日,江淮大部、江南、华南等地有15-40毫米降雨,局部地区有50-80毫米。另外,青藏高原东部、新疆西部和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等地多阵性降雨,总降雨量一般有10-25毫米。

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降雨量一般有10-25毫米,局部地区有30-4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6成,主要降雨过程出现在22-23日。25日之后,将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


更多气象资讯,请关注探索者建的天气社区。http://www.itianqi.com/forum.php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加子 发表于 2011-5-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砖家又在发表浮云理论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faazzqq 发表于 2011-5-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就会放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砖家又在发表浮云理论了
小加子 发表于 2011-5-22 21:36



    这话没有根据哈,我是学气象的,三峡工程的影响,从我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它对气候的影响确实是微乎其微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太空迷 发表于 2011-5-2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电信
这话没有根据哈,我是学气象的,三峡工程的影响,从我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它对气候的影响确实是 ...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2 21:48



    膜拜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edstar 发表于 2011-5-23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电信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20154.shtml


这反击的就是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被人为加了一道200米高的“悬崖”,就不可避免地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


生活在长江川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江风非常大,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到蓄水156米后,很多时江风几乎没有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


王红旗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10%。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


所以无论你山头上是否寒风呼啸,山谷峡江里面却热浪滚滚,大气候对小气候不起作用。以前峡江里冷湿气流上升,在三峡的山头遇上暧湿气流,冷凝形成片片雾锁峡江的“巫山云雨”,只能成为记忆了!


这个原理和中国北方近几十年干旱类似,北方的植被河流被破坏了,地表温度相对就上升了许多,积雨云飘到上空,却眼巴巴地瞧着它飘走,形不成降雨,却形成了干旱的恶性循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森林植被和原始地貌维护得好的地方,降雨量总是那样丰富。中国古人将这叫作“接地气”,云层接不到地气就形不成降雨。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必须给出降雨前提——错锋,地面温度过高,往往形成向上的干暖气流顶托,暖湿气流形成的积雨云下不去,冷暖气流错锋形成冷凝降雨无法达成。


这里我试解一下川东去夏今春的高温干旱原因。


修三峡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汇积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同时反向支持了凉风水汽自三峡进入川东和四川盆地。这种冷暖流交错造成了这一线的丰富降雨,三峡区间和川东重庆,历来是降雨丰富的地方,一般年降雨在1500毫米左右。


蓄水以后,上千公里江流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700公里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完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然调节。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


峡江逼仄的地势使得静止的水库不但降不了温,反而成了个“聚热器”,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板,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地理环境又导致形成难以释散的河谷闷热小气候,导致水库沿江的峡江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桑拿天”。



重庆大旱,发射火箭弹增雨也无济于事。

同时三峡大坝将最重要的与流流相反方向流动的冷湿凉风阻挡了。有专家说三峡大坝阻挡不了大气候,但三峡大坝却能阻挡最重要的在峡江底部流动的湿冷凉风,再加上闷在峡江盆地里的湿热就如同火炉般,将任何籍此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加热或削减、顶托掉。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被这个湿热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进入相对封闭的峡江,空气不流通散热不畅,外来的冷湿气流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盆地及出口处不断聚集,雨又降不下来,高温干旱就势不可免,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这里我引用来自于美 航空航天局(NASA),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和Terra 卫星研究数据(应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PSU-NCAR)的第五代Mesoscale模型(MM5)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独立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清晰表明: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由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已经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并且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研究同时也分析了厄尔尼诺影响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可以排除这种因素。


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结果,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垂直运动加上复杂的地形将影响三峡地区之外几百公里的地域。


反正三峡工程上马且峻工在即了,反对已经没有用了,专家们又开始“及时”地站出来引导舆论讲真话了:不要对三峡工程蓄洪能力期望过高,三峡的库容其实有限。全盘推翻了论证上马时“三峡工和建成之日,即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的说法。然后发现三峡大坝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事实上被人为破坏了。
[url][/url]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edstar 发表于 2011-5-23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电信
上面的引文是否有道理?
本人不明真相群众
求解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oul 发表于 2011-5-2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如果没道理,那请说出正确的道理,和三峡对什么有影响(根据这个发言人的知识水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李灼 发表于 2011-5-2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专家估计是懂得其中事实的,但他说不说出来是另一回事了,他得为ZF服务啊,他的工资、提拔等等一切都掌握在ZF手里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eportin 发表于 2011-5-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嘉定区 电信
5毛来了
5毛你好
5毛拿好
5毛走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oul 发表于 2011-5-23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卢耀如:直面三峡工程质疑

  卢耀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这些灾害是否罪在三峡工程

  早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谈三峡工程争议与三峡后续规划

  最近,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仅湖北就有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创下有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和近几年三峡及周边频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等一样,又有声音将这次大旱归结为三峡大坝所致。

  这些灾难真的和三峡有关系吗?三峡后续工程要注意些什么?为此,早报记者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专家卢耀如。

  [对话人物]卢耀如

  1931年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三峡问题并非近年发现

  东方早报:温家宝总理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英国路透社马上就以《中国承认三峡大坝存在弊端》为题报道说,这标志着中国government承认三峡工程“存在问题”。您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吗?

  卢耀如: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这说明现在government考虑通盘谋划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并进行资金上的统一划拨,而且现在正好是“十二五”规划的时候,中央也是听取各方意见后作出系统的安排。

  东方早报:三峡工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与不建一直争论不休,您觉得自己属于哪一派?

  卢耀如:这个很难说,那时年轻,血气方刚,觉得中国需要这么一个大工程来扬我国威。

  东方早报:那后来呢?

  卢耀如:后来之所以到90年代才开工,是因为“大跃进”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没钱办这么一个大工程,当时预计要花800亿元。

  东方早报:上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开工,您也参与了?

  卢耀如:我1993年给三峡建设委员会写了封信,当时我就预计到建三峡大坝不是问题,因为中国已有许多大坝建设的经验。

  当时,我给三建委的信中强调,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问题,移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保持好地质-生态环境。我强调要加强注意三个问题:库区边坡稳定性、库区水质变异和库区泥沙淤积。

  这些建议得到重视。这些建议不是当时想起的,而是有一系列科学分析、论证,也提出了解决途径。这些问题许多人都想到了,工程设计有考虑,government也有措施。

  要防止移民无序回流

  东方早报:这次国务院的《规划》中说,“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达到湖北和重庆同期平均水平”,这个“2020”是怎么得出的呢?

  卢耀如:这应该就是根据两个五年计划算的吧,但从中我们要看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三峡移民又部分开始回流了,重新聚集到三峡地区,另外还有新到三峡库区来发展的。这说明三峡生态环境在好转,因此,人口反而增多了。

  但是,三峡库区人口一定要控制,人聚集得越多,越影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若再开辟新的城市,又会引发地质灾害。这是今天需要考虑的,所以需要government进行产业调整及相关政策引导,避免移民和新移民的涌入。

  东方早报:所以这次国务院出台的《规划》中,移民、库区生态环境、库区地质灾害、中下游不利影响等方面都有涉及……

  卢耀如:国务院提出三峡后续计划非常正确,是根据已取得成就和客观实际的需求,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需强调一点,并不是像外电所说的原先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长江这样大的流域,不可能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只管自己眼前的一摊事。江河综合治理中,必须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合理调蓄,统一综合治理,达到旱涝兼治的目的。

  地质环境是产生水旱灾害的背景条件,进行江河的综合治理,必须立足于地质环境效应,减少与控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并能不断地提高地质环境的质量。

  千万不能因三峡移民取得的成就、搬迁城镇有全新面貌,而又无序地造成大量人口往这新城镇云集。

  再投1700亿不算多

  东方早报:说到地质灾害,宜昌等地有关部门称,库区面临着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这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主要会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影响?

  卢耀如:库水主要影响一般由几年到10年时间,不会很长。

  我们应知道,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三峡在建坝前,滑坡、泥石流就较多。修建水库后,国家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在三峡库区还是取得很好的进展。重庆地区由于监测预警起了作用,去年虽然有不少地质灾害发生,但却是零伤亡。今后,不能高枕无忧,仍要密切注意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并继续进行防治。

  东方早报:当初说,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可为什么近几年极端天气那么多?

  卢耀如:这种极端天气全都归因于三峡工程,肯定是欠科学的,也不可能。

  当然,在长江中游三峡大坝拦腰一截,必然改变着原先平衡的状态,使长江流域这一个自然系统一分为二,不仅一切地质作用都要产生调整演化,空气中水气流动也会有相应变化。但是,这和大片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相比,应当说是不可等同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许多地区也发生大水灾,这肯定不是与三峡有关。

  东方早报:您估计三峡后续工作还要投入多少?有媒体报道说还要1700多亿。

  卢耀如:难说,但这个数字不算多。今后的投入主要还在移民,当然,几部分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控制移民,库区不得不建新城市,那防治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系统也是需要投入的,还得有几百个亿,生态保护也得有好几百亿。

  问题不能都归罪三峡

  东方早报: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些年来关于三峡的利弊之争呢?

  卢耀如: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仅是一个三峡存在利弊之争。

  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Hexie自然。这说的是不会诱发更严重后果,而不是没有不良后果。

  所以,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难道和当地大量抽水、大量建高层建筑无关?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灾害链,没有三峡,洪水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各地都可能发生。

  东方早报:就是说,要对三峡工程作长江全流域的考量,那不同government部门之间的利益呢?

  卢耀如:目前三峡工程主要还是水利部在考虑,也最主要。有人提出,水利部应该将水电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防治灾害和保护环境的费用,作为基本资金。我觉得这样有道理,可以让国家少拨钱了。

  三峡争议焦点

  地震 三峡对地表压力不会构成强震

  东方早报:曾有不少声音质疑说,三峡水库蓄水达到海拔175米,对地表底层的压力加大,可能会造成三峡地区地震活动加剧?

  卢耀如:汶川5·12大地震后,有不少声音认为这跟三峡工程有关,其实不然,川西和滇西本身就在地震带上。

  三峡水库对地表底层或许会有相应的压力,但绝对不会构成大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国内外都有发生,我曾强调有三种类型:1.重力荷载型;2.气化爆裂型;3.洞穴塌陷型。

  大滑坡、火山爆发也会诱发地震,但一般震级不高,一般不会超过5级。像汶川这样的高烈度强震,都是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产生的。

  东方早报:那5·12地震对三峡库区究竟有没有影响?

  卢耀如:可以说没有影响。有意思的是,大地震当日,三峡库区的好几个县城都以为是自己这里发生了灾害,三峡库区的人们对地震等灾害很敏感,可见这些年灾害的意识已深入库区民心,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地群策群力的事。

  泥石流 不可避免但有能力做到零伤亡

  东方早报:那这几年的滑坡、泥石流呢?

  卢耀如:我们不可能让地壳不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但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将滑坡、泥石流的损伤降至最低,重庆库区去年零伤亡就是一例。

  但三峡的问题并不都集中在库区,要通盘考虑,比如如何防止库区的滑坡、崩塌等灾害。我一直强调要积极发展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降低旱涝灾害及岩漠化(石漠化)程度,相应减少三峡水库的泥沙量。

  另外,需要在长数百公里的(长江三峡)干流库岸,建立完善的库岸稳定检测网络(包括滑坡及岩溶塌陷),以避免隐性发展巨型、超巨型滑坡与岩溶塌陷的发生,对重要地段应当建立适时监测信息网络卫星检测系统。特别是要建立地震、气象、地质灾害、水文等综合信息预警系统的平台。

  电荒 火电占78%跟缺电的关系更大

  东方早报:那电荒呢?目前多个南方省份面临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电荒”,三峡工程水力发电能力世界第一,且大多输往华东和华南地区,为什么还有电荒?

  卢耀如:中国目前主要还靠火力发电,这占全国发电量78%左右。水力发电只有百分之十几,其中,三峡的电量目前又只有水力发电的十分之一,电荒归根结底还是跟火力发电关系更大,直接原因是煤炭价格高,运输又贵,导致电厂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另外,有的地方干旱,也影响一些水力发电。

  干旱 鄱阳湖缩小很大程度因人工围湖

  东方早报:那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怎么解释呢?每年5月中下旬,长江迎来汛期,但近几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在退落。今年以来的降水量更是达到50年来新低,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连告急,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卢耀如: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人工围湖有关,鄱阳湖解放初期有4000多平方公里,后来到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面积更小,但三峡水库蓄水应起调节作用。

  自然界中,经常有旱涝灾害。例如河南解放前有水、旱、蝗三灾;西南地区的旱灾频率、水灾频率相近,水旱灾害频率500多年来可达20%~50%,所以,今年洞庭湖等旱灾不应归因于三峡。

  洪水 泥沙增多湖泊缩小增加洪灾隐患

  东方早报:那三峡工程能不能抵挡住百年一遇的洪水呢?

  卢耀如:我一直强调“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不容忽视”,而且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的不断缩小,孕育着洪水灾害的更多隐患,这是长江流域演化过程的趋势。

  但是,由于人工作用的不良影响,如乱砍滥伐、破坏上游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长江没有黄土等堆积,其泥沙含量比黄河少,但前一段时间在迅速增大,大量泥沙势必会造成湖泊淤积,减低有效的分洪蓄洪作用,增大了洪水的隐患。

  比如,人为因素使1998年长江在中等流量情况下,却在中下游产生历史上最高水位。再说三峡工程与防洪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上游广大地区水土保持,并通过绿色工程、上游水利工程、防治污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及人文教育工程等系统工程的实施,以提高全流域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三峡工程能起防洪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本人一直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其实我还有一个签名:喜欢辩论,那就是传说中的“抬杠长学问”。最近不打游戏了,又开始以前的手工制作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oul 发表于 2011-5-2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旱情持续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事实上,当前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是空白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童彤

  近日,“鄱阳湖大旱、湖体严重‘瘦身’、湖底裸露”、“洞庭湖‘喊渴’、湖区早稻绝收、河塘干涸”等报道引来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5月18日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肯定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综合效益明显的同时,也指出,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时间,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缓解下游旱情,加大下泻流量,作用关键且直接;其不利影响究竟多大,还需水利、气候气象、生态等多部门的联合实际论证,单纯定论“三峡蓄水行为对下游水文生态产生影响”有失偏颇。

  焦点一:持续加大下泻流量缓旱情

  据国家防总最新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5月20日,国家防总决定,自当日起至24日,三峡库区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秒左右控泄;25日至6月10日,将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12000立方米/秒,旨在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缓解长江下游旱情、灌溉及航运压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水文的实时监测显示,22日14时,位于下游鄱阳湖入江口的湖口水情监测为:实时水位10.07米,流量3010立方米/秒,较前日有所上涨。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

  对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但并不是无水可用。

  王银堂认为,当前降水对旱情影响有限,主要仍需通过三峡对下游江、湖水位的调蓄来达到让下游旱区“解渴”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此次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要求,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容主要涉及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三方面。

  “自库区至长江中下游途径沿岸都应就提防工程、水情监测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予以重视。”王银堂强调,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投入方能保障“不利影响”逐步消除。

  焦点二:“三峡工程”影响几何

  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水利部减灾中心研究员徐海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早在1998年洪水来袭、三峡大坝尚未建成时就已提及。他认为,单纯依靠三峡工程解决一切问题并不现实,应强调堤防及长江其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这需要认清过程,即包括‘人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以及‘工程效应实施和发挥过程’。”徐海亮介绍,早在论证三峡工程之初,业界就已提出对航运、三峡库区以下河道、三峡库区环境、移民、库区滑坡等问题影响的担忧,此次主管部门集中强调“不利影响”非常重要,恰是对“过程”认识后的表现。

  徐海亮认为,社会上诸多观点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尽管旱情频发是困扰三峡工程的突出问题,但还需要水利、气象、生态等多部门慎重进行研究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参加过“三峡移民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工程性质与地基和边坡稳定性关系研究”的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胡瑞林,他对本报记者强调,三峡工程是在经过一系列问题关系论证得出可行性结论的基础上实施的,但究其对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仍待研究论证。

  记者了解到,由于水利部门职责限于工程本身,只被动接受气象部门的消息,不会考虑对气象的影响;反之,气象部门也尚未对地上工程与气象、气候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空白,接受采访的专家也呼吁,当前应就工程实施状况进行深入思考,为长远持续向好发展做好做足充分论证和准备。
本人一直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其实我还有一个签名:喜欢辩论,那就是传说中的“抬杠长学问”。最近不打游戏了,又开始以前的手工制作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电信
从气象专业的角度,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影响,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公众的担忧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在里面,在这里,不要人云亦云。


我在这里讲个笑话:
一天,路上一个人在看高处,接着其他人都来看,看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有人问,你们在看什么,没一个人知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redstar 发表于 2011-5-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电信
楼上上
没有必要贴这么多没用的
这里捡最关键的气象方面的
贴那么多楼主都看不进去了
一句人云亦云就把你打发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3 收起 理由
* 探索者* + 3 很给力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oukou 发表于 2011-5-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还不承认啊....我看你能坚持多久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oul 发表于 2011-5-2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从气象专业的角度,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影响,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公众的担忧有一定的 ...
* 探索者* 发表于 2011-5-23 11:19



    我知道,但是,想当初。。。有人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地球平均温度上升。那时候,也有人说,杞人忧天,没有根据,不值一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8 02:12 , Processed in 0.11477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